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经济效益8篇

时间:2023-10-08 10:16: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经济效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经济效益

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在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是国内外企业都要面对的热点问题,也是综合统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领域,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种类多而且雷同,现有的评价指标很少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所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一、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一)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就说明能用较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相对较多或者质量较好的产品,较大程度地意味着生产力的先进。

(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以比较法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改进有一定的参照促进作用。

二、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量来看,种类很多,一个评价概念往往对应很多重复的评价指标,不够精简。也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指标的数量众多,导致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漏项、误差,影响评价的完整性以及准确度;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组成内容来看,只有基础指标和单方面评价指标,而单个指标只能反映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方面的的内部农业经济状况,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没有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来进行地区的纵、横向比较,现行的评价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科学化改进的探讨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复、单一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探讨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

(一)合并重复的评价指标,增强实用性

对于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内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评价指标,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精简,比如农业人均收入与农业人均产值就可以去一留一,同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建立参考目录,本文研究探讨后将原有评价指标重新分为四类:1、利用单位面积产值来评价土地投入量生产效率。2、利用物资消耗产值率来评价物资投入产出率。3、利用农产品商品率来评价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达成率。4、利用农业人均收入来评价劳动生产率。进行以上简化后不仅有利于统计计算,也更能准确地表现评价内容,在具体评价中应该广泛运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1、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只能独立的表现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状况,没有能表现地区之间对比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利于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比较就很难发现不足,不利于提升经济效益。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这一项内容,有利于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既能完善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又能推动农业经济高效发展。2、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具体内容增设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为了计算某地区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通过统计获取各单项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后,利用基础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标准值比较,得出单项指数,最后将所有单项指数根据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所得结果就是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公式表述为: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Σ{(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值/相应经济效益指标标准值)*权重数值}在具体运用中,如果算的某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大于100%,则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较好,小于100%,则表明经济效益不景气。同时,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式计算出该地区往年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不同年分之间的纵向比较,可以分析出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势头,能为下一年的经济效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公示计算出多个不同地区间同一时间段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地区间在农业发展上的经济效益差距,有利于平衡发展的政策制定。结束语: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增强综合国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领域也在发展中不断地转型升级,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对评价体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篇2

摘要: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以比较法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其评价体系需要紧跟时展要求,通过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农业 经济效益 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在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是国内外企业都要面对的热点问题,也是综合统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领域,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种类多而且雷同,现有的评价指标很少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所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一、 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一) 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就说明能用较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相对较多或者质量较好的产品,较大程度地意味着生产力的先进。

(二)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以比较法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改进有一定的参照促进作用。

二、 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量来看,种类很多,一个评价概念往往对应很多重复的评价指标,不够精简。也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指标的数量众多,导致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漏项、误差,影响评价的完整性以及准确度;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组成内容来看,只有基础指标和单方面评价指标,而单个指标只能反映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方面的的内部农业经济状况,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没有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来进行地区的纵、横向比较,现行的评价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 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科学化改进的探讨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复、单一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探讨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

(一) 合并重复的评价指标,增强实用性

对于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内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评价指标,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精简,比如农业人均收入与农业人均产值就可以去一留一,同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建立参考目录,本文研究探讨后将原有评价指标重新分为四类:

1、 利用挝幻婊产值来评价土地投入量生产效率。

2、 利用物资消耗产值率来评价物资投入产出率。

3、 利用农产品商品率来评价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达成率。

4、 利用农业人均收入来评价劳动生产率。

进行以上简化后不仅有利于统计计算,也更能准确地表现评价内容,在具体评价中应该广泛运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二) 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1、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只能独立的表现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状况,没有能表现地区之间对比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利于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比较就很难发现不足,不利于提升经济效益。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这一项内容,有利于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既能完善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又能推动农业经济高效发展。

2、 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具体内容

增设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为了计算某地区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通过统计获取各单项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后,利用基础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标准值比较,得出单项指数,最后将所有单项指数根据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所得结果就是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公式表述为:

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Σ{(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值/相应经济效益指标标准值)*权重数值}

在具体运用中,如果算的某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大于100%,则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较好,小于100%,则表明经济效益不景气。同时,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式计算出该地区往年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不同年分之间的纵向比较,可以分析出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势头,能为下一年的经济效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公示计算出多个不同地区间同一时间段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地区间在农业发展上的经济效益差距,有利于平衡发展的政策制定。

结束语: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增强综合国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领域也在发展中不断地转型升级,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对评价体系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3

 

1制约因素

 

1.1自然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因素是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贫乏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

 

1.2农业生产投入

 

成本和经济效益构成农产品商品的价值,成本与经济效益在价值中处于此增彼减的矛盾之中,成本低则经济效益高,成本高则经济效益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努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递增、递减或不变三种状态。最佳的农业集约度,能实现单位农产品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大。

 

1.3农业经营规模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同的农业经营规模表现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同的结合度。它们的有效结合程度越高,各生产力要素的利用越充分,经济效益就越高。相反,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程度越低,其中有些生产力要素的利用就不充分,经济效益就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和农户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农业经营者,他们既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又要销售农产品,两方面的价格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反比;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正比。

 

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2.1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农业先进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物质技术现代化。两者对实现农业高产、高品质、高效率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有着重要作用。在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时,要正确处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三者关系,尽量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在三者难以兼顾的条件下,要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增产减收的农业技术。

 

2.2实行保护性耕作

 

传统耕作作业环节多,成本高,有机质还田量低,耕层结构变差,资源能源双消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比较有如下优点: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水土流失80%;减少大风沙6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人畜用工50%~60%;提高经济效益,收入增加20%~30%。

 

2.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是等量投入获得更多产出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根据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各种农作物和畜群布局在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区域,充分利用各地的生产实际,提高农作物和畜群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专业区域结构,把农产品的生产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适宜区域,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发农副产品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2.4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既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广大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成为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的能手。

 

2.5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农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才能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市场保障。

 

2.6加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在市场竞争中,农民得到公正的待遇,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条件。国家对农业的合理保护,使农业经济效益在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增强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和发展农业的经济实力。当前,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农民实行自我保护等,并使主要的农业保护政策法制化,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积极加强对农业现代化最新知识学习,努力探索适合在本地区使用的各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和方法,更好的发挥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断促进生产、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篇4

一、要围绕市场转变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这对于建国后实行长期的计划农业来说;对于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来说;对于和商品分离封闭式的农业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得需要一段历史过程。

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至关重大,我县沿江乡哈达彦村两户农民不同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一农民承包村里160亩低洼田,在粮食价格下降的状况下,及时转舵,改成养鱼池,利用靠江的自然条件用江水养鱼,每年中秋节前后上市,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相反另一村民,墨守常规,最后负债累累。事实说明,观念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的效益前提,市场作用为调节支配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双刃”性作用,表现的十分突出,产销对路,得到市场认可和需求,是正面的利刃,产销不对路,得不到市场认可和需求,是负面的利刃。

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化思想观念,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积极引导农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改革单一的种植业观念,变单一的农业经济为多元商品经济。二是要用典型引路,促动农民积极走向市场。我县沿江满达乡结合本乡实际,树立十个种植业转化深加工的典型,用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不怕风险,敢于竞争的精神来教育农民,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三是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除了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知识,办好农民学习专业知识培训班外,利用冬闲期间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培训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思想的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先导,农民走进市场的思想观念明确了,那么农民走进市场的行动也就自觉了。

二、要围绕市场调整结构

我县的农业经济主体产业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以麦豆为主的种植业。长期单一种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特色经济就是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所形成的经济,特色经济具有市场紧缺、销售快、效益高的特点,由于受市场经济驱动的支配,我县的特色经济最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并且从无序往有序发展,逐步形成系列化生产。有的乡从本地无霜期短,适合马铃薯种植的特点,加大了马铃薯种植面积,所加工的粉条又细又白,南销山东、北销俄罗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销售能力;有的乡利用靠黑龙江的优势,充分利用江边的沼泽沟泡养鱼,在市场销售上一直看好;有的乡利用靠山的优势条件,利用速生丰产林前期整地和冬季采伐的剩余物培育木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的乡利用草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占领市场。全县特色经济基本上形成一乡一业,一处一品的产业局面。我县地域基本是处于山区,采集山野菜也具有得天独后的优势,春秋两季数以千人在采集山产品,尤以蕨菜和蘑菇为主,并成为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经济效益越采越显著,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洽谈业务,从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向看,全县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途径也越展越宽。由于县、乡、村各级领导注重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要围绕市场组织生产

篇5

 

1 2015年桦甸市农业发展情况

 

粮食生产。桦甸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7431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68200公顷,总产量达到150.00万吨,实现产值33.14亿元;畜牧业。全市生猪、肉牛、禽类出栏量分别达到 59.65万头、13.23万头和39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9.54万吨、2.14万吨、720吨。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23.30亿元;园艺特产业。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包括甜糯玉米)15.36亿元;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1.54亿元;水产(渔)业。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4715公顷,渔产量达到3820吨,实现产值0.27亿元,其中:养殖产量为3069吨,实现产值0.1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5户,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7户,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休闲农业。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有34户,年总收入0.22亿元,从业人数442人。

 

2存在问题

 

2.1粮食生产方面

 

一是中低产田成为影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重要因素。桦甸市中低产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上扬,特别是化肥价格上涨较快,导致种粮收益不断下滑;三是农业科技队伍青黄不接。

 

2.2畜牧业发展方面

 

一是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分户散养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需求剧增与现有技术管理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精深加工,畜禽产品仍以活畜禽外销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加工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市场预测预警机制滞后,畜产品市场调控手段乏力,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脆弱;四是养殖业融资难、贷款难现象普遍,制约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3园艺特产业方面

 

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布局分散,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原料短缺、用地紧张问题突出,木耳生产原料供应不足、伐林栽参用地审批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缺少深加工企业,如食用菌(木耳)始终以干制包装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2.4水产(渔)业发展方面

 

一是由于受到辽宁、天津等地的低价鱼冲击,再加上鱼饲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成鱼精养呈现下滑趋势;二是水产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户对名特优新品种缺乏认识,名特优新品种难以形成规模;三是受资金问题制约,大、中型水库投放苗种数量不足,渔业发展后续乏力。

 

2.5农产品加工业方面

 

一是项目建设水平不高。多数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小,加工能力有限,项目建设存在起点较低、重复建设的问题。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不紧密,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三是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需求高峰和银行担保贷款方式之间存在矛盾,抵押担保的验资、评估手续繁杂,银行结算期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利用贷款。

 

2.6休闲农业方面

 

一是缺乏产业整体规划,从业企业基本上是自发式发展,布局分散,各自为战,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二是承载能力不强。桦甸市休闲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存在着建设规模小、项目内涵单调、配套服务不全、接待能力不足的共性问题;三是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休闲农业产业周期长,形成规模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滚动投入,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3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按照“六型”农业发展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发展“十大”特色产业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农特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龙头企业和规模大户为支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和质量安全的特色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民生改善目标。到2017年实现:粮食生产。种植面积16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55万吨,产值35.35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11亿元。畜牧业。实现总产值30.18亿元,增加农民收入4.78亿元;园艺特产业。实现总产值17.36亿元(包括甜粘玉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1.48亿元;林业。实现总产值2.50亿元,增加农民收入0.53亿元;水产(渔)业。鱼产量达到3950吨,实现总产值0.3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0.04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9.3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2.97亿元;休闲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实现产值0.41亿元,从业人数达到820人,增加农民收入205.57万元。

 

4发展效益农业的保障措施

 

4.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坚持把高产创建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作为促进效益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基层站(所)条件建设,切实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同时,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技术服务。

 

4.2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抓好清洁能源建设。

篇6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效益;财政政策;经济结构;资本积累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08公顷,且因城市建设、水土流失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同时,我国拥有九亿多农民,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取决于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是否增加。可见,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1.财政上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政府要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国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总量可观、结构合理,而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政府要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就必须考虑对农业的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使其成为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2)健全农业补贴政策。在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是最重要的两项。过去,我国对农业的补贴主要是针对流通领域,农民不能得到全部补贴,不能充分感觉到国家对种粮的鼓励和支持,不利于提高种粮的积极性。

2.给予农业税收优惠,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构建新的税制体系。要逐步在农村取消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在增值税方面,尽快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实行免征或减半征收;在营业税方面,对适用农村、农业方面的征税项目实行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

(2)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对农业生态起保护作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上要给予鼓励;对有损于生态资源保护的,开征环境保护税;修订和完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大幅度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而且此项收入要直接通过财政用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3)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政策。一是以产业政策为指导,适当降低目前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产品的增值税。凡是简单加工的免税,对深加工的要减半征收增值税;二是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要给予税收优惠;三是对农产企业进出口税收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和发展外向型农业。

3.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减少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打造服务管理型政府,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保护和调控作用,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引导:各级政府根据农业资源和农业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规划来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通过信息引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政府要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平台;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典型要进行总结、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引导农户进行生产经营。

(2)保护:主要是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保护,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对基地、农田进行保护,确保其不被随意侵占、变更用途。

(3)调控:政府除了在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上发挥作用外,还要通过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来调控主要农产品价格。政府在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同时,还要搞好市场流通秩序的建设,对一些大市场进行重点扶持,使其从一般的集散型市场转变为集信息、交易、拍卖以及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中介。

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1.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发展知识经济首先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其次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再次,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最后,利用创新推动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增长。如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

2.调整经济结构

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面,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藏、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此,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并将方案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项目,真正使其产生强大的生产力,让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3.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小生产农业逐步走向品牌化和规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比较通过市场得到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市场的变化发展通过价格机制又对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拓宽市场,获得更具优势的竞争力,产业分工要更加细化、生产要更加专业化。随着区域品牌的形成,规模优势的获得,促使更多的生产要素向该产业该区域流动,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持续的竞争活力。当然,在实现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还要沟通生产与流通,解决农业小生产与规模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市场拉动提升产业竞争力。

4.促进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业的从业人口饱和,越来越多的农民只有从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剩下的农民才能分享相对增加的资源和农产品市场份额,从而增加农业收入。为此,应加速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此外,政府有责任通过教育培训、劳务派遣、服务维权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推动劳务经济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三、提高资本积累,奠定农业经济发展基础

1.控制人口增长

农业劳动是其它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种植粮食需要耕地,没有充足的耕地,就无法保证人们必须的足够的粮食。然而。急剧增长的人口与不断减少的耕地和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构成了一组人口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和人口是最基本的要素,人口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能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仍将是未来要落实的基本国策。

2.保持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比例的协调

经济增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教育得到的,劳动者的受教育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比例不平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资不足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存量,保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农业必须加快市场建设,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作为政府部门也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梅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于维会.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J],现代商贸工业, 2007,(10):147-149.

[2]王延红.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农业经济[J],现代商业,2007,(10):32-34.

篇8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