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16: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竞技体育社会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7-02
体育舞蹈与其说是一种体育运动,不如说是一种休闲方式,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展示,能够给参与者带来健康的美丽,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良好目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塑造参与者良好的体型,养成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方式。体育舞蹈在我国流行的时间不长,但其存在的价值却已然被日益放大,并逐步成为一种健康流行的休闲养生运动。
一、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
(一)体育舞蹈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体育舞蹈是一种健康的舞蹈,是一种快乐的体育运动,它将体育锻炼和舞蹈充分结合在一起,寓训练于乐趣,能够有效地减少参与者对体育运动的繁重性、重复性的心理负担,使得训练者以一种快乐的心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中。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体育舞蹈的价值所在。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转型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水平高了,挣的钱多了,人们的亚健康状态却日益严重。这种以乐趣为基准,以锻炼为目的的体育舞蹈,成为当下人们的喜好,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此外,体育舞蹈本身还是一种团队型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参与者还可以结交到朋友和知己,一起分享信息,交流知识,探讨文化,扩大交友圈,让生活快乐充实起来,让生活充满健康和趣味。
(二)体育舞蹈能够充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休闲性的运动,它不像跑步、球类那样激烈,但它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强身健体的目的。参与者在训练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基本无需考虑身体因素,也无需考量体育舞蹈的运动量对自身的影响。因为体育舞蹈的节奏是变化的,是可以选择的,任何参与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舞蹈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参与群体,也降低了参与门槛。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锻炼肢体,还能够有效缓解某些疾病的发作,养成一种快乐的心态,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同时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该项目本质上属于运动项目,所以还可以有效地矫正人体的某种不良习惯,使人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走路姿态、身体姿势。此外,体育舞蹈还属于舞蹈的范畴,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中,还能够训练人们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有效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
(三)体育舞蹈扩展了人们体育运动的空间
现代人忙碌的节奏、激烈的竞争态势等都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专业的健身房,甚至去大型的操场参与体育运动。但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随时可以训练的项目,人们可以在办公室的休息场所,可以在家里的客厅参与体育舞蹈。与广场舞相比,体育舞蹈有着科学的依据,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依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相关规律,使得人们在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中,以科学正确的方式来参与体育训练。此外,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可见,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健康科学的体育项目,能够有效地优化人体的生理机能,这也是体育舞蹈日益得到推广的重要基础。
(四)体育舞蹈还兼具艺术性和美感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体育锻炼、体育训练往往与大汗淋漓的场面,与身体机能扭伤等联系在一起,一些年轻的女士往往抗拒参与体育训练。但体育舞蹈则不同,体育舞蹈将体育训练、趣味性、美感度、艺术性有机融合在一起,体育舞蹈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项舞蹈。体育舞蹈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舒缓的节奏,统一的着装,不仅仅需要个体动作的优美和熟练,还需要整体动作的整齐划一,这些都让体育舞蹈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个人进行体育舞蹈的训练,本身就属于一项艺术品,更何况团队运动,若干名动作熟练的体育舞蹈人员在广场上,跟随音乐,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动作和形态,能够使得观众获得完美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同时也能够愉悦参与者的心态,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来。可见,体育舞蹈既是一种充满美感的运动项目,同时也能够让参与者在训练中达到良好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使他们永葆激情,永葆活力。
二、体育舞蹈社会化推广的主要措施
(一)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将其纳入教学规划
体育舞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地扩大参与体育舞蹈的人群,为了提升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识,关键在于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直接决定了体育舞蹈的分量和认可程度,因此有必要将体育舞蹈纳入教学体系,并将其列入教学项目确定下来。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体育项目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但占较多分量的仍为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运动、田径类项目等。一些时尚性的体育运动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将体育舞蹈列入教学计划,将体育舞蹈以课程形式予以确定下来,能够引导人们关注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一项轻松愉悦的体育项目,将体育舞蹈确立为一门课程,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思想,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在工作间隙,随时进行体育训练。高校体育部门应该将体育舞蹈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确立下来,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体育舞蹈学习氛围,同时高校还应该着重提升和培养体育教师对体育舞蹈的重视程度,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体育教师热爱体育舞蹈,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才能综合性地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
(二)加强舆论引导,逐步提升社会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
体育舞蹈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但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薄弱,仍然有不少人将其与广场舞杂糅在一起,认为体育舞蹈应该属于老年人的舞蹈,不适合年轻人的品位。甚至不少人认为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或者训练,会降低自身的身价。显然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但这些错误的观点仍大行其道。鉴于此,为有效地推广体育舞蹈,为有效地提升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有效减少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误解。首先,社会媒体应该充当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者,通过专题报道、大篇幅报道来呼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来。其次,体育舞蹈的获益者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以自己为宣传排头兵,通过口口相传,通过口碑效应来提升社会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此外,社会体育部门还应该运用行政职权,通过组织体育舞蹈比赛,通过为体育舞蹈提供场所、资金、技术的扶持来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最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门的企业,应该积极投身到体育舞蹈的推广和扶持工作中来,通过投入资金来赞助体育舞蹈比赛,通过奖励体育舞蹈明星来引发社会对体育舞蹈的重视和认可。因此,在体育舞蹈的推广宣传中,需要社会大众的参与,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才能让社会大众都参与到这项健康、快乐的体育训练中来。
(三)加强体育舞蹈组织教学的创新
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是重大的,在体育舞蹈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应该强化体育舞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和改革。在很多高校中,体育舞蹈的组织方式往往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由于广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存在误解和误读,这使得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往往不会轻易选择体育舞蹈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参与性。鉴于此,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着力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将体育舞蹈作为必修课,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学校在其他体育项目中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将舞蹈课程等融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同时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如果想要快速地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还应该以俱乐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可以将体育舞蹈独立出来。学校体育部门应该积极学习校外健身机构的俱乐部组织模式,探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俱乐部教学模式。通过会员制,一对一的辅导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此外,体育舞蹈更应该形成一种社会化的风气,政府体育部门应该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化俱乐部的存在和发展,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对社会群体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此举既可以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也能够让人们充分感知到体育舞蹈的时尚与健身作用。
(四)着力培养和塑造专业技能高的社会指导员
在体育舞蹈的社会推广过程中,社会指导员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通过社会指导员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社会指导员,可以实现“一对一”,甚至是“一对多”的辅导,进而确保人们充分掌握体育舞蹈的技能,实现体育舞蹈的大力推广。高等体育院校作为体育舞蹈指导员的训练基地,应该加强指导员的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体育舞蹈社会指导员既是体育舞蹈的专业学习者,也是一个社交高手。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舞蹈社会指导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其综合素养,既要加强体育舞蹈技能的考核与筛选把关,同时还应该加强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
体育舞蹈是一项兼具艺术、训练的健康的休闲运动方式,既能够帮助人们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能够有效训练人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在体育舞蹈的社会推广中,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多措并举推动体育舞蹈的广泛传播和扩散。
【参考文献】
[1]刘君等.浅析体育舞蹈运动的社会化演变[J].体育世界,2010(2)
体育发展,使体育对新闻传播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新闻媒介也将体育、特别是诸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活动作为提高自己声誉的重要手段。由于体育备受重视并通过新闻传播而家喻户晓,企业界便纷纷借助体育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只要看一看大型体育活动场地周围的广告牌及企业界对资助体育活动越来越感兴趣便可知其中的奥妙,其目的均是想借助体育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最终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霍英东通过资助体育事业而名声大振;1984年初健力宝公司通过走体育这条路而使自己几乎占领20世纪80年代全国体育饮料市场。体育赞助已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已涉及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体育和体育新闻的固有特性及社会的需求心理
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社会地位。随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参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表演、关注体育动态的人的比例不断上升。体育升值来源于它自身的特性:
激励性。体育具有强烈的激励性,是除了战争之外,最能激励民族情感的社会活动。例如,在亚运会、奥运会举行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几乎都在关注着中国运动员的表现。
凝聚性。体育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一场足球比赛,在体育场周围就凝聚着数千数万人,至于通过电视观看的人数则无法统计。地球上有1/3的人通过各种形式观看第29届奥运会,一个时期内全球都在议论奥运会。
欣赏性。体育是健与美的综合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华的展示场,人类在体育场上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展示自己。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欣赏体育表演时,无论是对力量、速度、技巧、智力还是形体,都表现得如痴如梦。
竞争性。竞争是体育的固有特性。争强好胜是人类的本性。在和平时期,人类便通过体育活动来决定谁强谁弱。
多样性。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其他没有被列为奥运会的各民族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爱好,把更多的人吸引到体育事业中来。
连续性。体育的连续性表现在多方面,一场比赛有选拔赛及初赛、预赛、复赛、半决赛、决赛等;一项赛事,连续进行多届,例如奥运会,每四年一届,已经进行了一百年。由于其连续性而使竞争越来越激烈,连续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体育的上述特性使之在某个特定时空里成为人们注意力的中心,并被社会和传播工具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社会,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像体育这样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新闻媒介快速、广泛、全面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正因为如此,它成了企业界的“宠儿”。
体育新闻的特性及其社会地位。体育的社会影响是通过新闻传播辐射给社会的,是通过新闻传播产生的。这种以体育活动为新闻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便是体育新闻。它是新闻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新闻范畴。新闻的特性使之产生特殊的社会效应,即信赖性效应、快速性效应、轰动性效应、全息性效应、选择性效应、导向性效应。这六方面的效应使新闻传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传播受体的信息需求心理。社会是新闻传播的受体,即接受信息的群体。传播受体希望从传播中获得什么呢?综合起来,大体可称为“五求”:
求力,即思想动力。从传播中获得精神力量,这种获得包括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和短期的、立竿见影的。长期的可称为精神教育,短期的可称为精神激励。例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英雄主义的教育,使传播受体受到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从而坚定信念,形成精神力量,为了一个明确的信仰而奋斗。短期的精神激励,能使传播受体产生必胜的信心,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奋勇向前!例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赛前激励,军队长官对士兵的战前动员等。这两种教育除了接受口头传播外,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传播媒介的传播,而新闻传播是其中的重要渠道之一。
求乐,即娱乐的满足。传播受体从传播中获得娱乐。例如欣赏电视中的体育节目和娱乐等。
求新,即信息的需求。任何一个人,都希望更多地尽快了解自己周围的新鲜事。这种满足,只能从传播中去得到。这是人们除娱乐之外对传播的第二大需求心理。这种信息需求心理因文化素养的不同而不同,文化素养较低的人,往往偏重于娱乐需求。
求名,即扩大知名度。通过传播工具的作用,扩大覆盖面,并随着传播的不断加强而不断扩大影响。这种需求在政界和商界表现得更为强烈。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社会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因而充分利用传播工具来“鸣锣开道”。
求利,即经济效益。如果求名是社会效益的话,求利则是经济效益了,而经济效益是通过社会效益来实现的,于是,有远见卓识的实业界人士便充分利用传播工具的桥梁作用,通过媒介将自己传播到社会上去,让社会接受自己,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体育新闻对经济效益提高的可行因素分析
体育活动已成为社会和传播工具关注的对象,但如果忽视体育新闻这个载体,便使整个新闻链失去了中心环节,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便无从产生。因此,引起新闻传播机构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新闻传播机构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主要因素包括:
技术因素。高档次的体育活动是吸引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高水平体育活动的来源,一是招徕外地高水平的体育团体;二是提高当地体育技术水平,一个体育水平不高的地方,是很难有高水平的体育队伍光顾的,当然也不会引起新闻传播机构的兴趣。在争夺观众和新闻传播机构的竞争中,只有高水平的体育活动才能稳操胜券。
工作因素。包括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和现代化的通信工具。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是举办高水平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而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则是将体育活动传播出去及吸引新闻传播机构的物质条件。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如果没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无异于聋哑人。
服务因素。良好的服务能极大地提高服务对象的积极性。给新闻传播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能刺激他们更多地传播信息。条件服务――给新闻传播者提供采访条件是最基本的服务。每个体育场要有固定的记者采访席位,其位置处于最佳角度。可是我们的许多体育场馆根本没有记者席位,记者来了,或是满场跑、或者只能站着、或者打游击,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传播积极性的正常发挥,当然也就影响了体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体育活动组织者必须在办事机构中设立新闻管理部门,一般称作新闻委员会,统一协调新闻传播工作,包括发放证件,举行新闻会等。会不仅在活动开始前要举行,当活动中出现有价值的新闻时,要及时举行会,为记者提供更多的采访机会。资料服务――一次大型的体育竞赛,有许多赛场,一个赛场中有许多运动员,一个记者不可能到达各个赛场采访,在一个赛场里,不可能同时了解所有运动员的情况,为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组织者必须为记者提供详尽的资料。以前的资料要求只需一个最终结果,这对于需求欲越来越强烈的新闻受体来说早已成为历史,他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数据。同时,必须为记者提供监视设备,使他们在新闻中心就能观察到各个场地的情况。对于比赛结果,以前只要求在比赛全部结束时提供,如今则要求每场比赛结束时便要提供。记者们有了众多的、丰富的资料,便可发出更多的新闻稿件,得利的当然是体育组织者们。但是,我们一些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甚至连秩序册也舍不得为记者提供。生活服务――记者们的工作节奏很快,因此,搞好记者的生活服务,为他们提供一个较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一些大型比赛活动均采取有偿服务,而在省一级的或省级以下的体育活动中,往往对新闻单位采取无偿服务措施。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无偿服务终究会被有偿服务所代替。既然是有偿服务,就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
结束语
体育的经济价值来源于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随着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体育的广告利用价值也就会越来越高。体育组织者如果充分发挥了新闻传播机构的作用,体育的经济价值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王大中、杜志红、陈鹏:《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李红、王静、张珍:《试析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6)。
5.熊永新:《个性、独立、创新――从世界杯报道看网络媒体新闻业务发展》,《现代传播》,2002(5)。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与科学性;2)统一性;3)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转贴于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
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29 ― 03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题
1.思想文化建设仍处于主体地位
(1)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方面
对于物质文化是指饮食、服饰和住宿等方面的文化内容,由于当前的高校往往每个地方环境不同,还有一些信息因素的影响,对物质文化相关的规章制度也各不相同,以及每所学校全体师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在制度定制时所要考虑到的方面,例如大学设施的内部结构,一些装饰功能的名人雕像和名言警句作出设施安排,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学术的氛围特点,并从中获得灵感。物质文化以营造独特的与外面的世界不同的学术氛围,让学校师生可以更实际的感受到教育水平,从这方面可以体现出的实践导向功能。
(2)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方面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对学校进行管理的系统文化,包括对学生的课内课外、生活行为等多方面的管理体系,并以学分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这种制度文化具有强制性,调整也较为自由方便,在校园人才培养方面较为协调发展。在制度文化这方面,不仅要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还要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对现代先进的文化加以学习,并发扬创新精神。
(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方面
行为文化是学生在校园不同场合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面对、分析、处理表现出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对于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学生家长早期就较为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或者以社会教育为基层,因此要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更深入和广泛培养高校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实际行为,这样就会在毕业踏入社会实践的时候,就会起到很好的适应作用,同时,在目前高校工作人员大多数年龄较大,心智方面会比较成熟,对于高校行为文化建设将做好广泛推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4)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方面
学风首先要建立学生的学习目的,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明确指定一个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在个人定制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班级或系院为单位的整体提高,以集体的进步来促进个人的进步,使得个人与集体相连,与社会相连;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时要能够做到独立研究,要求踏实每一步,落实每一个问题,真诚受教,切勿空想主义;再次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确培养,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思考,避免考虑存在欠缺;最后,学校应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让大学生在公平的平台中相互竞争,以良性竞争来产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教学风格,主要以对教师的素质培养,不仅仅每位教师要对自身提出高要求,在专业和道德上都要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治学上自我要求严格,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严格,争做具备高素养的教师,以提升个人人文素质,注重个人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最后,对于学校的职业素质应加强交流机会,完善教师的规章制度,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学风、教风的形成。
2.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协调
如今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往往都是经过多年的义务教育学习,伴随着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面的教育因素,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抱有极大的渴望实现自我的愿望,希望在学业上可以有所成就,在大学毕业后希望会如愿进入自己的工作,来展现个人的才华。由于学生在中国传统式家庭的教育模式下,对社会的认识不足,造成社会经验不足,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内心的自我认识带来一定的打击,从而出现负思维甚至出现消极回避行为,这种想法和实际脱轨现象多见于各大高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寄予过高的厚望
目前的中国社会,家庭与社会多方面的对学生过多的期望,凝聚着长期的付出,每个学生都是经历了16年左右的学年教育,可见无论是物资还是精神对于学生都是一种很长时间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不断变化,不断积累知识,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月中,由于一些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促使学生对学业有成的期望很大。
(2)缺乏社会经验,实践能力较差
大学就是一座象牙塔,里面的学生往往与社会交流不多,因此在学校上课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仅仅只是与周围的室友同学要保持好良好的关系,也要多参与一些组织活动,来锻炼个人的交际能力。现实中大学生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到社会工作中,由于一些在学校没有接触到,在开始往往环境不熟,工作难以胜任造成内心产生自卑,从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难以完成,在工作场所变得脆弱。高校大学生往往注重涉及看到、听到或学到什么东西,而忽视经验和做法是什么。还有的学生由于过于依赖父母,在实践中过于懒惰,遇到挫折就懦弱,无法正视问题现状,导致很多啃老族现象的出现。因此在这方面要以正确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来面对工作,敢于正视自己,承担错误,并努力改正,让自己变得优秀,更好的为企业、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所在,这样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更好的未来。
(3)校园文化出现“速食化”、“娱乐化”趋势
随着国外文化不断融入中国,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价值观涌入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巨大影响。在高校教育方面,会面临到各个方面的知识文化,一些国外西方的文化教育等,会出现一些奢侈、享乐的不良现象,由于这一时期学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过程,在一些是非辨别之间能力尚未成熟,对外来文化好奇心很强,很容易接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而且面对国外价值观很容易造成盲目推崇,缺乏主观意识导致大学生生活的混乱和信仰的丧失。另一方面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校园文化不断趋向“速食化”发展,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只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修完学分,这些证件、分数为目的性的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很多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杂志这些快速简便的方法来取得零碎信息,而不是通过专业性书籍做出更系统的学习。这种速食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戴着“大学生”的帽子,却没有以知识真正具备为主,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社会的休闲文化的普及,校园文化出现“娱乐化”的趋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放松,然而过于放松会变成放纵,没有束缚,以自我中心、目的的,忘记大学生自身的历史使命。例如,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使用PS图片、视频剪辑和其他技术,有的大学生利用所会的技能恶搞一些正面人物和故事,通过微博、博客散播,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从以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大学出来的文化现象却如此萎靡,使得高校学生在精神文化方面逐渐脱离正确的方向,丧失个人意志。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加强宣传的指导思想,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
我国立党立国坚持以为根本指导思想,统一和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党和人民相互团结,以马克思指导思想带领社会进步,是对基本思想方向的一种有力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当前我国于大学生的培养要以正确的思想为重点培养,这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当前状态,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需要学通过学习哲学,对事物的发展有个清楚认识,以最佳的心态面对遭受的困难,以坚强的意识来克服困难,以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这样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就可以及时调整好心态,对陌生的工作会进入最佳的状态,来实现个人的才能。
2.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坚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建民主社会,树立文明和谐的文化素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让这个共同的愿景得以实现,这就要依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还应依靠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强化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理想从小的方面来看,是每个人发展自我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就像是海上的一艘船没有一盏明灯,它会迷失在狂风暴雨之中。所以只有理想主义的人,对自己会确定一个目标,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对于如今的大学生要做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相结合,来为社会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在大学校园,高校辅导员和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尤其是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增强党员意识和奉献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园理想信念教育,在生活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注重与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坚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理想和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让理想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3.弘扬大学精神,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让这种独一无二的创新精神传承下去,其本质特征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根据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准,来发挥在大学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不断促进高校的发展,让大学生树立社会关怀的精神,让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为一体来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的主要精神,其实质是帮助学生继承马克思思想、血液、行动和共同发展,继承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养成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根据实际的指导思想,学习和理解的精髓,不断开发的关键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关怀。可见构建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方向。
4.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广泛,首先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文化建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解,然后对文化内容做出宣传,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改善,例如文明的行为习惯、文明用语、绿色环保标志等,开展这些主题活动,具有针对性,这样实施出的效果也会更明显,让教师和学生都选择参加。根据活动规模性、重要性、交融性可以分为院校外部联合、院系内部举办、班级自发活动这三个层次。应该通过各种社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应用,高校在针对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给予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在物资方面给予相应的帮助,来确保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其次关于高校宿舍的文化活动,以宿舍为单位,强化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以制造出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以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进行课外的学习、生活,养成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实践行为。最后,可以开展一些网络文化活动,现如今大学寝室都有网络设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了解学校相关的活动动态,如相关社团开展网络设计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各大高校师生都参与到其中,在有限的位置、时间上作出设计,促进各大高校设计文化的交流,相互竞争,可见网络有其确实可行的方式对高校文化做出积极性的传播。
5.优化校园环境,不断加强人文设施建设
思想教育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最重要、最关键,但人文设施对于高校内部也是非常必要的。人文设施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爱护而做出的设施,学校的文化设施有两个方面可以概括,首先,校园人文设施有助于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对于改革开放,在党的政策下,现在人们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对于子女往往过于娇惯,在学校由于生活条件简单,朴素,很多学生并没有注意自身的健康。体质是学生学习的支撑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建立体育场、操场等一些体育活动场所,对全体师生开放,添置健身设备,让运动根深蒂固,以此学生就有场合可以锻炼身体,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构建强壮的体魄。其次,为了以体现校训、该校办学特色,对高校名人、名史、名师做出相应的宣传,及时更新与学校相关的新闻消息,让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学校一些专栏张贴出名人事迹等些标语类的海报或雕塑,在学校设立较为人文意境的楼亭、道路、木桥,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以励志性的文化让学生在观赏中能感受到人生真谛,提升个人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理论知识保障条件。对文化知道的宣传要注重对内容和目标的明确指出,让学生以直观性来学习掌握,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来强化高校整体学生的发展,来强化大学生树立个人的人生目标。
结 论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坚持以为指导思想,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理想,高校作为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促进时代进步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个人一番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成果辑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郑传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0.
〔3〕 唐小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化、大众化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0,(02).
〔4〕 万美容,明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5〕 王晓荣,杨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J〕.社会科学家,2010,(01).
〔6〕 徐德荣,王琰,邓铁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10,(08).
〔7〕 张开江,屠火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思想研究,2011,(04).
【关键词】社会经济加速转型期 高职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18-02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时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和完善,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和竞争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崛起了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的数量快速上升,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更为突飞猛进,企业国际化取得突出进展。但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其面临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升级和转型的熟练技工和高端技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凸显。有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30.7%的企业认为“缺乏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妨碍企业转型的最大困难。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经济快速转型的现实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为了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同时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
一 转型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定位模糊不清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只有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才会合理、有效。
第一,教育制度照搬普通高等院校,进入改革误区。我国高职教育建设初期,只是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制度,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学习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时,将一些东西直接照搬过来,没有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转变和调整,使得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入误区。
第二,办学模式效仿发达国家,但难以深化。在30多年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模仿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学分互认模式、奥地利的“模拟公司”模式,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并未能使这些模式得以有效而深入地开展。
第三,培养理念崇尚技能,忽视理性和人性。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先后出现了“基础理论够用为度”、“针对岗位设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等创新理念,但笔者认为这些理念的主旨过多且崇尚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而忽略了理性、价值性和人性。高职教育虽然是职业教育,其本质不同于社会上五花八门,追求短、平、快的上岗培训班、考前冲刺班,其教育核心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育人,而且是不同于中等层次的职业学校的高端育人,离开了育人这个目标,高职教育就会因为追求功利和短期效益而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2.高职教育体制改革遇到“瓶颈”
第一,现有领导体制缺乏活力,影响效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体制,国家和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这样的体制带来了机构膨胀、职能不清、用人机制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等弊端,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影响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等、靠、要国家投资为主的体制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很多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动辄上百万、上千万,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但由于国家投入有限,并非所有职业院校都得到了同等的待遇,虽然这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大幅度投入,但比例还是远远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优质高职教
育资源需求激增,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效果和办学质量;和国企改革一样,高职教育出现了很多社会力量办学,但规模小、基础弱、地位低、发展不平衡,而其中不少利益集团为了追求市场效益,一味扩招,招到学校后直接送工厂和企业,并美其名曰校企合作,但却是严重违反办学规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3.相关制度规章有待健全
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人才,离不开到企业去实习、实训,甚至需要企业直接参与到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企业对院校伸出的“橄榄枝”并不特别感兴趣。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与企业能成功有效地深度合作,有赖于国家财政税收倾斜、职业准入体制等有力支持。如德国先后制订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1962年美国制订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 1984年法国颁布《高教指导法案》等,所有的这些法律措施,都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国“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还设置有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约束力。而我国正是因为缺少这样健全有效的政策,导致校企合作仅是学校“一头热”,校企合约遍地开花,但却是有花无果,仅是为了完成上级评估指标形式之作。
4.办学规模过大
我国高职教育近两年出现了办学过热、商业化运作非常严重的现状,很多的资本团体看到了高职教育中的利润空间,积极投资开办各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高职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办学规模过大,对我国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不利,因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和限制。
5.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多变性,需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占88%,德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比重很大,有的高职类技术性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拥有一支职业技能过硬,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与教学的重要保证。而事实上,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缺少从生产一线来的技术骨干,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
二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办法
1.改革现有办学体制,实现多元化办学
要加快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就要从实现多元化办学这一理念上下工夫。我国的高职教育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人才配备上、办学理念上、管理制度上、专业设置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办学模式不先进,办学体制单一的问题。新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及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同时创新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利用高职教学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地方企业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通过开展多元化办学,可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技术院校,使之做大、做强,提高质量和效益。
2.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依托“双师型”师资队伍,如果没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做后盾,高职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质特色,就会办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十几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双师”目标,要求教师既是技师,又是教师,但由于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任务繁重,导致了“双师”仅停留在拥有资格证书,而没有实操经验阶段,虽然历经十多年,但“双师”工程推进仍较缓慢,以笔者为例,虽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每周授课任务均在20节以上,假期还要做课题研究,到企业锻炼的时间根本无法保证。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在时间上、政策上给予保障,采取“走出去”的措施,选送教师到国内外企业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管理,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要给予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情绪上关注,使“双师型”教师能安心稳定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贡献。
3.行业参与,政府主导,政策护航,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真正共赢
高职院校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一切资源,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间的深入交流,实现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地方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充分开展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真正做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关键词] 防洪体系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协调发展
一、引言
洪水灾害,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最大威胁之一。辽河是我国水灾较重的河流之一,洪灾历来频繁而严重。1949年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随着干流上最大的控制性水利工程石佛寺水库的建成,辽河流域的防洪系统已基本完善。但是防洪体系还不够完善,防洪标准还偏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流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有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因此,已建成的防洪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它能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这就需要定量计算防洪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从数量上来回答,而定量评价的前提就是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的本意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它描述了系统内各要素的良性相互关系。协调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系统间或系统内要素的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按照协调原理的要求,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时空为参照系,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
三、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内涵说明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只有这些相互作用产生协调效应,才能推动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向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系统:防洪、社会、经济系统。从理论上讲,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实现,因此本文主要遵循针对性、区域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数据可得性等原则来选取指标。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辽河流域的具体情况和指标选取原则,选取了49项指标,具体如下:
社会系统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人口发展、人民生活、科教文卫、社会结构)16项指标。人口发展指标包括:年末总人口数、城市非农业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民生活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均用电量;科教文卫指标包括: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口医生数、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社会结构指标包括: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镇化水平。
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经济总量、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13项指标构成。经济总量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第一产业指标包括: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第二、第三产业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非农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防洪系统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工程效益)20项指标构成。工程措施指标包括: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达标率、江河Ⅰ、Ⅱ级重点堤防达标率、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已建水库防洪总库容、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座数、防汛岁修投资占GDP比重;非工程措施指标包括:水利信息化指数、防洪知识普及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防洪政策法规配套情况、河道管理能力、洪灾保险补偿比例;工程效益指标包括: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有效灌溉面积率、堤防保护人口比例、堤防保护耕地面积比例、堤防保护财产比例、防洪工程占地面积比重、洪水灾害损失率。
2.评价指标内涵说明
(1)社会系统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从人口发展、人民生活、科教文卫、社会结构四个方面来考察社会系统,具体又细分为16项指标反映了流域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人口发展指标反映了流域内人口发展情况,而人口与防洪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制定的城市防洪标准主要依据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来分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高低。
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防洪体系有力地保障广大人民的劳动成果;人民生活指标反映了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以及居住情况。科教文卫指标反映了人民接受教育的情况和医疗卫生情况。社会结构指标是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程度。
(2)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经济对防洪的影响至关重要,经济发展必然要对防洪保障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也为防洪设施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条件。一个地区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防洪中,防洪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经济总量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程度和规模,以及当地政府富裕程度等。通过经济总量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对防洪所要保护的经济总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标体系分别反映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经济结构构成情况。
3.防洪系统指标体系
防洪的建设主要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来进行,而从系统评价的角度看,需要同时考虑防洪所产生的效益,因此,本文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防洪工程效益三方面来反映防洪系统发展情况。
(1)防洪工程措施指标。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达到规定防洪标准的城市个数或有防洪任务的城市总个数×100%。辽河流域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是:赤峰、通辽、辽源、四平、铁岭、盘锦、沈阳、抚顺、辽阳、本溪、鞍山、营口。目前,这些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仅为30%左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的防洪保护区面积/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00%。辽河流域现阶段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仅为50%左右,而荷兰的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大于90%,差距还很大。江河Ⅰ、Ⅱ级重点堤防达标率=符合I、II级江河重点堤防标准的堤防长度/I、II级江河重点堤防总长度×100%。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和防汛岁修投资占GDP比重分别反映当年防洪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情况和防洪工程维护情况,该指标值的高低还可以反映出当地政府对防洪建设的重视程度。已建水库防洪总库容和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座数反映了水库防洪能力的大小和水库防洪能力的可靠程度。
(2)防洪非工程措施指标。非工程措施是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少洪灾损失的工作。本文选取水利信息化指数、防洪知识普及率等指标反映防洪非工程措施情况。其中,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3)防洪工程效益指标。防洪属于除害事业,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以防洪效益主要体现为保障社会经济安全,即主要考虑保护人口、土地和财产等安全,故本文选取了堤防保护人口比例、堤防保护耕地面积比例和堤防保护财产比例等指标来反映。
水土流失治理率主要反映了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辽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一直很严重,根据水利部2002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统计,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21000km2 ,占流域面积的55%。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水库、河闸及河道淤积,使防洪标准下降,所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洪涝灾害损失率说明了洪涝灾害损失情况,从而反映了防洪体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效灌溉面积则反映防洪在农业灌溉方面所产生效益。防洪所产生的效益既有正面效益,也有反面效益,防洪工程占地面积比重就是个逆指标,反映防洪的负面效益。
四、结束语
辽河流域人口集中,城市密集,基础设施众多,是辽宁、内蒙古、吉林三省(自治区)的工业基地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保障该地区的防洪安全对三省(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生洪灾,不仅严重影响流域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波及国家能源化工等基础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长期不利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辽河流域防洪体系对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乃致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因此,本文对辽河流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隋映辉:协调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20~21
关键词:班级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途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班级管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管理肩负起育人的职责,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和资源适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爱国情感和民主、法制观念,明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我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与班级管理实际,认真探究在班级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的途径
1.日常教育管理
班主任在考虑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时,可以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八荣八耻”,同时结合学校和班级实情,师生共同制订出班级管理细则,做到依法治班,让每个成员在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感受并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2.解决具体问题
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必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中心,以真实的内容教育学生,特别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当班级选举学生干部时,我让大家先听竞选者发表竞选演说,接着民主投票确定当选人员,最后当选者当众宣誓,明确岗位责任,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我请矛盾双方先对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谈谈自己的错误和犯错的原因,然后让大家唱“八荣八耻”歌,最后请矛盾双方谈对此事的看法和今后的打算,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时,我就和大家一起重温路上的感人故事和雷锋故事,让学生们在革命前辈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感染下,重拾奋勇向前的信心。
3.主题活动渗透
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德育全过程,班主任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张扬,在他们的热情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过程中,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
同时可以让主题教育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展示、激发成才的重要舞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对“读书、明理、成才、报国”有了主动思考,道德认识水平有了提高,责任意识得到了增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班集体的精神风貌中。具体做法是: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内容结构为主题,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九月,出专题手抄报比赛)、喜迎国庆(十月,征文比赛)、法制宣传日(12月4日,演讲比赛)、迎五・一(朗诵比赛)、尽责任(5月,开展为爸妈洗一次脚活动)等。②从中小学生主流价值观出发,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主要的特色活动有“幸福教育”“感恩,我们在行动”“我们的政策我们定”等 。
二、初中班级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的策略
1.在每一天的细节中体现育人
班主任应该特别重视挖掘早晨迎接学生、课间十分钟和课间操的引导、安排就餐、与学生交流、课后活动、打扫卫生和内务整理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学习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我坚持每天早晨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门口,用微笑迎接学生,鼓励学生自强不息,以遵纪守法为荣,准时来校学习;每次课间十分钟我总要来到学生中间,看一看班上的学生,与他们聊一聊,一起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引导他们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事事规范自身行为;我利用参与课间操的机会,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公平竞争、规则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就餐时,我要求大家排队就餐,不挑食,引导他们以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我利用学生打扫卫生和整理内务的时机,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
2.在每一期的细节中体现育人
班主任应该特别重视挖掘开学第一次讲话、安排座位、制定班规、推选班干部、布置教室、班会、集体外出活动、评选先进、填写学生素质报告册、与家长沟通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新学期班主任第一次讲话时,我总要向大家问一声好,说些祝福的话,择机说说文明礼仪的要求,与大家畅谈发展目标,勉励学生们自强不息,树立竞争意识。安排座位时,我总是做到不偏爱任何人,做到人人平等,这样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互助观念。制订班规时,我总是请大家一起商量,做到“我们的事情,我们做主”,这样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纪律观念。推选班干部、评选先进时,我首先请大家选前认真酝酿,人人积极参与,民主投票决定,这样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填写《学生素质报告册》时,我总是怀着满腔热情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潜能,热切盼望每位学生都能自立自强、开拓创新、不断进步。
3.在每次接送一个班的细节中体现育人
班主任应该特别重视挖掘第一次与学生的见面,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形成班级的舆论氛围,挖掘入团、离别赠言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教育场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第一次和新生见面,我会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师资、设备、环境和学校的特色,让学生熟悉自己的学习环境,热爱自己的学校。第一次和新生见面,我会像指挥员对出征前的战士一样,鼓舞全班学生的士气,让学生精神更加振奋,更加奋发向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第一次和新生见面,我会向学生介绍自己、介绍自己对班级的设想和决心,描绘班集体美好的明天,鼓励学生和班主任一起去开创,去奋斗。第一次和新生见面,我会让每个新生介绍自己和说一说对新集体的希望,这样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生毕业时,我都会说些离别赠言。
为了保障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根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2001年2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8号令),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由个人一次性补足应缴费用后方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因企业破产而提前退休的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补缴费用时提前退休年限对应的企业缴费部分,由破产企业补缴。
三、为了减轻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按以下办法为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一)预提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以企业破产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为基数,按破产企业实有退休人员数以及全部退休人员实际年龄距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的年限进行预提。企业预提的补充医疗保险资金应当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区县按照规定时间上缴到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并纳入市社保财政专户管理。
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从企业破产财产变现收入或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中预提。国有破产企业,预提资金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足。
(二)补充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不含起付标准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50%;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支付范围内(不含门诊1500元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60%.四、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在移交社会化管理前由单位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手续,移交后由户口所在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如汇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并到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审核结算手续等。
五、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除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待遇外,享受本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
外商投资企业也可参照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的标准预提费用并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后,对其退休人员的补充医疗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
六、已经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按市里的统一部署,在规定时间内到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手续,并从次月开始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相关待遇。
七、本文件自2002年5月1日起执行,以往与本文件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文件规定为准。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