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16: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教育心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学生教育;特殊家庭;心理健康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环境、身心发展环境已日益优化,但是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家庭成员身患重病现象的不断出现,特殊家庭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也因为一些不良习气的蔓延,学生犯罪率也在增加,这些现象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这就给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1. 一定要认识到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紧迫性。
(1)分析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后,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在客观因素上,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好、经济条件还很差、学习环境不健全以及缺少父母的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特殊家庭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是这些长辈们已经体弱年迈,再加上经济困难,只能勉强给这些孩子以温饱,怎么能够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创造环境与条件进而去培养他们呢?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观念落伍,对子女教育起来,只有简单粗暴的训斥,根本没有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过、关心过,因此和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沟通。
(2)在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沟通也很困难的问题时常出现。如在这些学生出现问题时需要和家长沟通,但是有一些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在很难与家长沟通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也是很无奈的;在这些特困家庭里,有的家长素质不高,甚至有的家长不识字,缺少通信工具的家长也很多,学校无法与家长常联系,对学生教育起来就很费时费力。这样看来,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困难也造成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为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以及健康成长的障碍。
(3)一些社会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享乐思想的存在、怕吃苦风气的蔓延、金钱至上思想的盛行、网吧的出现等这些社会因素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因为成绩差、缺少母爱或者父爱,再加上如果结交了一些校外不良青年,就会造成随心所欲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 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很重要。
(1)作为教育者别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思想品德问题,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千万别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教师要在课堂上、课后辅导中、主题班会上等多个方面适时的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促进其思想的健康发展。
(2)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反作用。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能使工作有案可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对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费用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感学校及老师的温暖等等。
(2)建立班级谈话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形式多样,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建立班级心理疏导制度,积极进行行为训练。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比如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这时候老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4)建立信任激励机制,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由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甚至可充当临时班主任。对其中表现出色的特殊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愿我们的信任能给中学阶段的他们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离异家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调查显示,当前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容易产生心理波动。此外,由于他们经受的社会压力较大,因此,时常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现象,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其次,具有严重的妄想、疑心等倾向。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嫉妒心强、疑心重、不信任他人,与人相处时较为敏感。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偏执和妄想倾向。在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不愿与人交往,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再次,具有严重的抑郁倾向。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享受到的父母关爱较少,因此,容易产生抑郁感,他们大多不愿与外界接触,缺乏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厌烦和戒备心理,缺乏生活热情,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除此之外,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还时常存在焦虑心理。他们大多受到父母间的争吵、敌视等情绪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缺乏热情和耐心,缺乏安全感,被焦虑情绪困扰。与此同时,离异家庭大学生还较为冲动。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容易产生愤怒、紧张等情绪,时常感到心神不定,明对挫折和困难表现的过于冲动,具有一定的神经质倾向。
二.x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只有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才能够更加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一个人若脱离社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就会逐渐与社会脱节。但立意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等问题的影响,往往会自我压抑交往意识,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是无足轻重的,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情绪,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自卑、消极、易怒等情绪。可见,在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提升他们人际交往的迫切性、紧张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各种院级、校级联谊活动,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到来自同学、老师、朋友的温暖,进而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积极性。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首先,要深入调查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共同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种辅导形式,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和辅导者都有益处。对辅导者而言,由于每次接待的人数较多,因此,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辅导效率。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而言,这种辅导可以运用集体的力量,促使他们受到其他同伴的感染,进而自觉接受教育和指导。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供更具典型性的环境,团体成员的相似性,可以促使这些学生逐渐放下心理负担,自主的向他人倾诉,并接受别人的帮助,进而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辅导者在团体辅导中可以合理利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典范,并鼓励其他成员学习,积极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感,并接受团体成员的帮助和建议。调查表明,这种分享具有一定的治疗性作用,能够帮助离异家庭大学生逐渐消除退缩、自卑等消极心理。其次,还应当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计划和方案。
3.创立心理健康档案。高校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全面的搜集和整理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信息,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信息,包括家庭自然状况、学生既往病史、学生自然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其次,能够反映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状态的资料,主要包括个性品质状况、综合评定建议、智力发展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对这些内容的定量描述,能够全面的分析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再次,学生的自我意象、择业期望,以及相关人员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的择业建议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葛缨,杨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14―117
王亚,在班里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特长众多。但他胆子大,脾气倔,纪律散漫,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成绩平平。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王亚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为此,老师和家长给他找了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书,想让他看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不料,他自己的问题倒没发现,老师、同学的问题倒看出一大堆,时时以高标准要求他人,指出他人种种“不善待”自己的地方。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造成王亚“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主要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王亚是个独生子,打小开始,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和。在他读小学三年级时,他的父母就因感情破裂而离异了,他被法庭判给了父亲。离婚前他父亲已经因经商不利而破产,离婚后更无力抚养自己的儿子。所以,他的父亲只能将王亚寄托在他年迈的奶奶家里———老人院里的一个小间套房。父亲没文化,很少与儿子进行过心理沟通,而且时常要外出打工,所以王亚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只能由爷爷和奶奶来料理。爷爷和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的,凡事都依王亚的,于是他在家一直处在以我为尊的轴心位置。只要大人有一点不顺从他,他便翻脸不认人,肆意指责对方。因此,每当王亚在学校里得罪同学时,对方只能避而远之,因为他是一个“不讲理”的人。王亚的母亲是个能力强,虚荣心盛的女人。她爱自己的儿子,极力要为儿子创造好的读书环境,但又好逸恶劳,常恨自己的丈夫不争气,并时常在儿子面前灌输一些不尊重他父亲和爷爷奶奶的话。由于王亚更喜欢听妈妈的话,所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正确的社会交往心理。
教育策略
一、多管齐下,以诚感化
对王亚这样的学生仅仅依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后,我多次走访了他爷爷奶奶家,并分别和他父母进行了沟通。我发现他爷爷奶奶年事都较高,不具备抚养少年的能力,而且和王亚一起住在老人院里一间不及六十平米的破旧的套房里,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我就找他父亲谈话,向他解释了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意义,要求他尽快将孩子接回来住在老家里,由自己亲自抚养。得知他父亲当时生活困难,入不敷出,我就通过申请帮王亚减免了学杂费。同时,我还多次联系了王亚妈妈这一关键人物,告诉她母亲对于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神圣地位,我能理解所有父母强烈的爱子之心,但爱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式和价值指导。鉴于他父母二人已难破镜重圆,我郑重请求他们最好能多找机会带孩子出来聚一聚,彼此坦诚布公地交流自己的心境,使孩子能理解做父母的无奈的选择,而不受他们这段不和谐的感情旅程的影响;也让王亚可以再次重温亲情的温暖,过滤自己心中的阴影。我和王亚进行过多次深入地交流。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悟性高于其他学生,而且知识面较广。我知道他极关心自然怪象,如百慕大三角地带、宇宙黑洞等,凭着自己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我能跟他做较深入的交流,若有疑难,我便和他一起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在答疑解惑中师生共同学习,也融洽了彼此的关系,提高了他求知的热情。
二、和风细雨,给予关爱
在学生面前,我从未将王亚以“问题学生”对待,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生活,我总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一次王亚课间在教室里玩闹,故意踢坏一位同学的凳子。我没有马上当众训斥他,而是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让他主动向别人道歉。下午上学前,他还从家里带来了工具修好了那张凳子。王亚知识面较广,上课时我常常叫他发言,若有满意的答案,我和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个个细节的温暖,使他自信心大增,也学会了自我约束,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喜爱。
三、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虽然王亚集体观念薄弱,但点子多,会策划。我就推荐他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收集宣传栏的资料和安排活动课的内容。他十分喜欢这项工作,积极收集资料,精心布置,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努力,把教室里的宣传栏打点得有形有色,精彩纷呈。每期宣传内容都引来同学们驻足欣赏。他巧妙地把活动课“分地到人”,让各个小组自己安排专题去上。他自己则主持监督和评比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王亚的“问题”都已得到明显地好转。他基本上能克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也大大增多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在工作上已经成为我的得力助手。对此,我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学生心理家庭教育
一、个案基本信息
去年本人中途接手一个初三班级(做班主任兼教本班数学),班级有这样一个女生,个子小巧玲珑,梳着马尾辫,比较喜欢打扮,情绪比较容易激动,很有个性,很有自己主见,在班级一直担任纪律委员的职务,同学们都认为她是“母老虎”(私下我也问过其他同学,为什么同学都“怕”她管,同学们说她脸拉下来很严肃很可怕),所以本班纪律都比较好。第三次月考后,她竟离家出走。
二、个案问题产生原因的原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初三女生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心理上发育也处在成熟阶段,喜欢打扮,注重外表,服装。极易激动,理性分析能力不够成熟,感性思维占上风。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二)学校生活中事件的影响
记得在学校的某一天,她和几个同学利用中自习时间去美术老师办公室学雕刻印章技术,可是到了上课时间他们几个还没有回来,回来后我把他们几个人中的班干部批评了一顿,同时也用戒尺打了一下手。在她认为老师不应该批评她,打她的手,对她来讲根本没有尽到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的职责。
(三)家庭的影响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主要在本地给别人造房子,小学学历,能言会道。母亲是外地人,没有文化,比较迁就老公。整个家庭大小事基本上就是她父亲说了算。她父亲经常和朋友喝酒,喝完酒后喜欢发酒疯,乱说话,说孩子成绩不好。
三、家庭教育的设想与实施
(一)辅导方案的理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都是有需要的,人的需要可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是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2)安全需要,主要指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包括避免人身危险、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危险;(3)社交需要,主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4)尊重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与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二)家庭教育辅导方案前提:辅导过程都是老师做理论上的指导,实际操作时由家长去做
(1)第二周,家长在外面把她找到后,这时候她急需要静下心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没有立刻送她去学校,而是让她在家待一周让她从体力和精神上慢慢恢复。(2)第三周,家长和她谈话的第一个主题是“认识自己”,现在你处在一个青春期的阶段,无论是从身体还是从思想上,都较初一、二有很大的变化,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即使这次你做的这种事情,作为父母亲也不会很气愤,急于发脾气。因为每个人都会从这个阶段过来,所以你也不例外,你不能过于伤心,也没有必要自责。(3)第四周,家长和她谈话的主题是“信任”。家里恰好请姑姑一家来吃饭,姑姑来是开着奔驰小汽车,西装革履来做客的。但是我们家长也是穿着很朴素的衣服,准备很简单的饭菜请客,但是姑姑并不因为身份地位不同,富贵贫贱不同而瞧不起我们,相反很尊重我们家。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想融入别人的生活,想和别人成为朋友,不是靠外表和金钱地位来取得别人的认可,靠的是一颗“心”,也能得到被人的信任。(4)第五周,没有谈有主题的话题,只是暂时的冷处理了一些,也可以说是消化阶段,消化前几周的话题。(5)第六周,家长和她谈话的主题是“持之以恒”。只有持一颗“持之以恒”心,才能在学业上有成就感。每个人都想在自己的学习领域里取得进步,甚至是优异的成绩。(6)第七周,利用周末,陪孩子利用网络看励志电影,家长和孩子谈话的主题“自我实现”。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学习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个因人而异。但是如果你在学习,只要你对的起自己,用心在学,我相信你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你的人生理想同样也可以实现。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当前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小学生还是走读形式,并不住校,因此,除了在学校之外,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和心理承受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和亲人作为孩子从小接触的人群,对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将重点探讨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
通常存在两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通常一个孩子周围围绕六个家长,对孩子所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如果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家长帮助孩子解决,这样一来,孩子将没有一点儿抗打击能力,倘若在没有家人保护的环境下遭遇一些困境,往往会备受打击,手足无措,也不会自我调整心态。另一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相对面,在一些家庭,父母对孩子所抱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倘若孩子没有达到家长严苛的要求,就会挨骂,甚至挨打,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较好,但是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往往有一种怯懦和自卑的心理。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家庭不幸福或者家境不好的学生,往往独来独往,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此,老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他们不成熟的心智来说,倘若不加以重视,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3.家长的文化水平
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在学校如此,在家里也是如此。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那么可能对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或者只重视了孩子成绩如何提高,对于孩子的心理特点、情绪变化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引导和教育。
二、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出于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他们也喜欢模仿。因此,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建议家长可以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榜样,以保证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小霞.基于“家校联动”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5).
[2]彭波.石家庄市设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J].中国教育学刊,2010(06).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当前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小学生还是走读形式,并不住校,因此,除了在学校之外,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和心理承受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和亲人作为孩子从小接触的人群,对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将重点探讨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
通常存在两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通常一个孩子周围围绕六个家长,对孩子所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如果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家长帮助孩子解决,这样一来,孩子将没有一点儿抗打击能力,倘若在没有家人保护的环境下遭遇一些困境,往往会备受打击,手足无措,也不会自我调整心态。另一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相对面,在一些家庭,父母对孩子所抱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倘若孩子没有达到家长严苛的要求,就会挨骂,甚至挨打,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较好,但是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往往有一种怯懦和自卑的心理。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家庭不幸福或者家境不好的学生,往往独来独往,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此,老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他们不成熟的心智来说,倘若不加以重视,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3.家长的文化水平
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在学校如此,在家里也是如此。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那么可能对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或者只重视了孩子成绩如何提高,对于孩子的心理特点、情绪变化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引导和教育。
二、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出于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他们也喜欢模仿。因此,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建议家长可以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榜样,以保证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小霞.基于“家校联动”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5).
特困家庭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需要我们高校思想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了解掌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相关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 键 词: 高校 特困家庭学生 心理健康
高校特困家庭学生是指那些家庭月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居民平均收入和生活平均最低水准线,本人在校难以维持正常和生活的大学生。随着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别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特困家庭学生群体正在形成。据有关估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在校大学生特困家庭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7%左右,大部分特困家庭学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80%左右来自农民家庭。造成这种特困家庭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灾害,家庭变故,因病及职工下岗待业等等。高校特困家庭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心理上也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心理上还要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感和挫折感。如何掌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有针对性的做好调适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数百万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推进改革的一项举措,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
高校特困家庭学生的成长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中有的身处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总体生活水平低,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抚养能力差;有的过早失去了父亲或母亲,更有甚者失去双亲;有的父母中有一人下岗或两人下岗,又有的家人生病,需负担医疗费用而负债累累;有的是家遇天灾人祸或意外事故等等,每个特困家庭学生的背后都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辛酸与艰难。一个人未成年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特困”的环境使特困家庭学生更懂得自尊自爱,比同龄人更早地感悟了自立自强的深层内涵,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性、适应能力方面都略显优势;特困家庭学生逆境成才的强烈愿望,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增强了忧患意识,在拼搏中,跨入了高等学校的大门。在此同时“特困”的环境又使他们产生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的冲突,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特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使我们不得不正视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一般地讲,在校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以及敌对等方面,特困家庭学生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但相同之中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两者之间抑郁症状差异大,这是特困家庭学生 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
(二)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特点
一般地说,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冲突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地增多。对特困家庭学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时展、人才需求、社会发展,但在我国是近年来开始被做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笔者在近几年的高职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现,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讲,高职生具有典型特点:一是学习问题。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计划、生物钟等;二是表现比较强烈。如与父母、同学关系出现问题之后心灰意冷、惹是生非的;三是极端化倾向。遇事冲动,不善于冷静思考;四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高职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五是可塑性强。处在青春期的高职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感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
笔者在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心理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基本都有一段不愉快的家庭教育经历,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成长。任何心理品质都是一个养成的过程,一旦过程中的教育刺激是不良的,尤其是当个体的主观经验还不足以对刺激甄别的情况下,隐患是巨大的。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就是这些隐患的突显时期,前来咨询的青少年尽管问题不同,但根源性问题是一致的:普遍的家长都有自我中心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通过对学生的专项调查分析,以下原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家长关注度不够:一是学生中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在身边进行管教的比例较大,学生学习期间单亲监护占18.3%、靠爷爷、奶奶、亲戚等其他人员监护的占9.9%。二是家长对学生缺乏关心,对学生在校期间遇到困难求助对象调查发现,班主任占25.9%、家长占11.5%、知心朋友占30.9%、自己解决占31.8%,说明学生中真正与家长交流的是少数,更多学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
(2)自我约束能力差,缺少及时监管:学生经常抽烟占19.6%、喝酒占40.6%、打过架占7.8%、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占53%;学生迟到旷课原因有:晚上寝室太吵没有睡好觉占51.8%、晚上上网时间太长早上起不来占8.8%、没有人喊起床占12.9%、看到别人不起床也不想起床占23%。以上说明自控能力差的人较多,坏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无人及时监管造成的,学生的养成教育急待加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只有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当家长的一定要克服溺爱、偏爱、护短的心理,以科学的方法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正确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时展影响着我们对文化、传统、教育价值判断的标准,特别是当今社会典型特点:独生子女、升学竞争、就业艰辛等等,种种挑战都影响着我们教育观念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需要变革,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要扮演好孩子的父母、导师角色。
(1)耐心倾听孩子诉说。作为成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能站在自己的高度和一个孩子说话,因为站着和孩子说话本身在人格上就是不公平的,你要蹲下来,保持耐心和细心,眼睛平视着和孩子交流。
(2)用适合孩子的标准进行引导。家长都是成人,孩子有一个过程,千万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就像绝对不能用老师的标准衡量孩子,孩子打架孩子之间的宣泄一会儿就过了,绝对不像成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3)积极发现孩子的亮点。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一个健全人格的完整人看,不以未康难б道匆求孩子,允许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身上的亮点一个施展的平台。
(4)积极生活,做好表率。父母的思想、行为最直接地影响孩子的发展,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时焦躁不安、消极悲观的,孩子也不自觉地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反之,积极的情绪会激发孩子的憧憬和热情。
(5)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天赋条件不同,因而孩子的早期教育必须顾及到每个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及天赋条件等。这样才能使孩子更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发展特长。
(6)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肯定,不断给你的孩子以赞扬是极重要的一条劝告,但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多数家长缺乏对孩子爱的表达,孩子得到的表扬和肯定不够,对自信心的养成受到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