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8篇

时间:2023-10-08 10:16: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体经济现状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蔬菜配送;配送网点;分布问题

[DOI]10.13939/ki.zgsc.2017.09.165

1 引 言

蔬菜的生产流通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是特大型消费城市,蔬菜的消费需求总量也在逐年扩大。据北京市农业局统计:2015年,北京市年人均蔬菜消费量达510kg[1],北京市蔬菜需求总量已达1052.6万吨。

蔬菜需求总量的增加要求蔬菜配送能力也需要相应地提高。据统计,北京市蔬菜批发市场经由率高达90%。据2016年《北京统计年鉴》统计:北京市农产品专业市场64个,其中蔬菜市场24个。[1]随着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批发市场外迁,导致其配送能力降低。

2 北京市蔬菜配送网点分布现状及问题

结合北京市蔬菜配送模式转变、配送社区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现有的批发市场、蔬菜配送中心、农社对接配送网点等分布现状。

2.1 配送网点的分布现状

2.1.1 蔬菜批发市场

目前,北京市共有九大批发市场共同构成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配送体系。从图1中可以得出,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紧邻入京高速,南北布局不均。以昌平和顺义为边界,该两大区及其北部的区县归为北部地区,其他为南部地区,南部密集、北部分散。南部地区分布以新发地批发市场为代表,占九大市场总交易量的3/4,而北部地区两大批发市场的规模较小,其布局状态较为分散。

同时,北京市农批分布较为聚集,以新发地农批聚集区为主。根据表1所示的农批交易规模可得出,交易规模最大的是新发地农批聚集区,蔬菜成交量占北京市居民蔬菜需求的70%。

2.1.2 蔬菜配送中心

目前,由于北京市的蔬菜以外地供应为主。北京市的蔬菜配送中心主要依靠北京市本地区的一级、二级批发市场。北京市多数参与城区蔬菜配送的蔬菜配送中心分布在北京市五环至六环之间,如图2所示。部分由外地运输到北京的可储运的蔬菜,需经过蔬菜配送中心进行分拨,然后再配送到城区配送网点。

2.1.3 农社对接配送网点

根据查阅资料,抽样调研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的农社对接网点的分布概况。农社对接配送网点是农社对接配送网络的末端,负责直接面向社区居民配送和销售蔬菜。截至2015年,北京市“农社对接”配送网点180个,如图3所示。

2.2 布局存在的问题

2.2.1 农批外迁导致缺位,需要配送网点补充满足需求

农批外迁导致现有蔬菜配送模式配送能力降低,配送功能缺位,而城区蔬菜需求持续增大,需补充配送网点满足需求。五环以内集中了大约49%的常住人口,导致城区蔬菜的配送和消费需求量巨大。由于原有配送网点的覆盖范围有限,这需要在原有的蔬菜配送网点分布的基础上增加配送网点来满足需求。

2.2.2 配送模式转变,现有网点分布不适于配送社区化

批发市场的外迁导致配送模式逐渐转变,使得蔬菜配送逐渐社区化。随着社区居民购买方式的转变以及蔬菜配送模式的转变,大型超市分布在三环,无法满足城区内每日的蔬菜配送需求。现有的社区菜店分布较少,在面积上也没有足够的优势。随着批发市场的外迁,配送成本的增加,缺乏销售规模优势,现有网点不适于未来蔬菜配送社区化趋势。

2.2.3 农社对接原有配送网点分布集中,覆盖范围有限

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还处在发展阶段,农社对接在物流配送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常住人口较为集中分布在二环至五环的区域内,聚集超过42%的常住人口。现有配送网点分布多集中在朝阳区内东三环至东四环之间,而社区分布相对分散。由于农社对接的配送网点相对集中,只能为配送网点周边社区提供,其辐射范围有限。

3 对策建议

3.1 综合布局配送网点,提高配送能力满足需求

蔬菜需求方是城市社区,具有分散、独立等特点。经营者配送蔬菜时仅凭经验,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重复运输,大大增加物流费用。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综合考虑购买距离、消费需求以及各配送网点的辐射范围,进行配送网点的布局,提高整个蔬菜配送网点的配送能力以满足更高的蔬菜消费需求。

3.2 增加配送网点,利于配送模式转变与社区化

现有的社区配送网点数量较少,分布集中。通过在目标区域内增加配送网点,使蔬菜配送进入更多社区。在农批向外移的趋势下,抓住蔬菜配送社区化的趋势,这既能保证原有的社区需求得到满足,也能为农社对接等新配送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4 结 论

现有的蔬菜配送网点中,蔬菜配送中心多分布于城市,不能直接面向周边社区提供配送和销售服务。同时,在适应农批外迁、配送模式转变、消费方式多样的大背景下,由于农社对接配送网点是在原有配送模式影响下运营,其覆盖范围有限,配送能力也急需升级。蔬菜配送模式的转变需合理分布配送网点,这能提高蔬菜供应能力,符合未来蔬菜配送的社区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孙静.城市生鲜蔬菜配送系y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3]邵自银.北京市蔬菜供应链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篇2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现状 新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还存在着问题。为了促进新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

根据《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测算,新疆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但总体上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比重是上升的。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1996年,新疆经济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63251万元,2008年为338358万元,是1996年的5.35倍。1996年新疆三种专利申请数为713件,批准数为362件;2008申请数为2412件,批准数为1493件,是1996年的4.12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有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高

首先考察资本的使用率。新疆固定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19.05%,1993年达到最高值46.12%,然后开始回落。近年来,固定资本增长速度又有所提高,2008年达到22.11%,但固定资本平均贡献率是12.31%。根据新疆统计数据,1985-2008年,资本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9.05%。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新疆的资本生产率总体上呈上升状态。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明显好转,但新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投资的效果却呈下降趋势。1986-1999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46%,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0.11%。2000-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1%,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为17.41%。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9.97亿元,比2007年上升18%。

其次,劳动生产率速度提高较慢。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劳动人数增长较慢。据测算,1985-2008年,劳动人数平均增长速度提高1.79%。1985年劳动人数增长速度为1.57%,2008年为2.07%,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05%。劳动人数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较高,这说明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也有显著提高。

(三)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善

2007年新疆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为14%,第一产业增长16%,第二产业增长11%笫三产业增长15%;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二产业增长21%,第三产业增长13%。各个产业的不同增长速度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1978年分别为36%、47%、7%;2008年分别为16%、50%、34%。这说明,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稳步增长,是接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也就是说,虽然各产业的构成比例还存在着偏差,但其产业结构正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新疆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依然依靠固定资产的高投入来实现

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十几年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以后增长速度迅猛,最高的年份2003年达到19%,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23%。但是高投人并未给新疆带来相应的高回报,反映投资效益的投资效果系数很低。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经济效能最集中的体现。投资方面的高投入低产出,表明新疆经济仍然带有明显的低效和粗放型特征。

1996-2008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1996年,新疆GDP为900.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87.8472亿元;2008年,GDP为4203.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59.975亿元。可见,13年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5.83倍。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人支撑的。

(二)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

1996-2008年,伴随着GDP的增长,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加。1996年,新疆GDP为900.93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3045.16万吨标准煤:2008年。新疆GDP为4203.41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71023.35万吨标准煤。可见,13年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2.33倍:新疆亿元GDP能源消费量在1.69-3.38万吨标准煤之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增加了47.4%,而新疆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却增加了90.81%。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甚至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能源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新能源开发的速度,导致新疆经济增长面临能源强制性制约。

(三)经济增长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日趋严重

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会导致高排放和高污染。1996年,新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1万吨,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33%: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1.02万吨,占全国2.23%。1996年,新疆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1.73%:2008年工业烟尘排放量为21.32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2.65%。1996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0.85%:2008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8.43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2.51%。在这13年间,尽管其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呈波动状态,但工业废气排放的总体趋势却是增加的。

1996-2004年,新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基本维持在35.3%-49.6%之间,2005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51.3%,之后下降到2008年的47.66%。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这13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振荡提高,从1996年的45.40%提高至2008年的65.92%。相关数据表明,新疆各年份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占GDP比例过低,R&D投入比重偏低

新疆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用总额有增有减。总体上是递增的,但其增速不高,导致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在“十五”期间有小幅下滑。十几年间其比重最大不过5%,这个比例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不仅是经济增长赖以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关系到区域内每个居民的生活福祉。R&D投入方面,十几年间总量稳步上升。但R&D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2%,远低于全国同期的1.15%。相对于新疆的经济总量及新疆在我国的经济地位来说仍然是偏小的,十几年间也未能突破0.4%,而发达国家当前该比例基本在2%以上。R&D投入是提升区域创新实力的关键一环,所以,新疆要想在后续的发展中真正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增加创新及教育的投人是首要环节。

篇3

【关键词】地热井 工艺 问题

自从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文明在日益进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地热资源被广泛得到开发和利用。地热是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可以应用于供暖、发电、医疗、洗浴、种植与养殖、矿泉饮用等诸多领域,应用地区也在逐日扩大。由于地热资源采用面积大,领域广,我国从中获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从目前的地热施工技术看,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之处,如工艺和材料选择等等,这样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地热井的地质环境和使用期限。

1 地热井施工技术之现状

现阶段主要有石油、地矿、煤田等企业从事国内的地热钻井施工工作,此外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的钻井公司,由于石油系统占有很大的设备优势,所以,市场比较广阔。从钻井深度上来分析,目前的地热井深范围为1000-4000M,地热流体大多数在40-100°C之间的温度,钻探所遇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第三系、二迭系、三迭系、奥陶系、石炭系等。在钻井工艺方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各种钻井工艺中,基本上都是以正循环泥浆回转钻进为主,都应用三牙轮的钻头。差异在于:反应在钻井结构、固井止水和成井材料等方面,石油、地矿、煤田企业的钻井工艺具有行业特点。石油和煤田企业采用三开、四开钻井结构,水泥固井和石油套管,这样比较合理;而地矿企业则采用二开、三开的钻井结构,碎石粘土球作为固井止水材料,成井材料采用普通钢管、桥式滤水管。无论怎么说,从目前地热井的使用情况看,在现阶段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地热井存在以下常见问题:水量逐年减少和金属井管错位、破裂、腐蚀。这样的问题同时又会引发其他问题,比如:涌砂、出混水、水质恶化、水温下降,地面沉降或者会区域性的污染到地下深层水。

2 地热井常见的主要问题

一般地,正常使用2-6年后,地热井会出现水量减少,井管错位或井管腐蚀等一系列问题。不同人企业问题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石油、煤矿企业施工的地热井一般会出现水量减少;而、对于地矿企业施工的地热井而言,问题则主要是:水温下降、涌砂、水质恶化、出混水等。有些地区,使用2-3年后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钻井材料和钻井工艺方面的因素。

2.1 水量减少

任何水井在正常使用2-6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量减少问题,地热井尤为严重,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2.1.1客观原因

(1)在水流和重力作用下,水中的有机物、地层中粘土、砂砾等固体物会沉

淀到井底,造成淤积,从而掩埋或充填含水层。

(2)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等,水中的硫酸根和碳酸根等阴离子与这些阳离子会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沉淀物会慢慢填充到裂隙中胶结成垢,堵塞含水层。

(3)在缺氧情况下,地下水中的铁离子主要以无色的2价铁离子形式存在,在静水位和动水位之间,水与空气接触时,或者在抽水时,水中的2价铁离子转换为3价铁离子,以Fe(OH)3黄色沉淀物形式出现,慢慢与其他的沉淀物一起形成化学淤泥,常年下来,就会沉积在井中,一部分滤水管会被掩埋住,水井的有效深度逐步会被减小,从而逐年减少了水量。

(4)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地下金属井管结垢腐蚀,沉淀胶使金属腐蚀速度加快,腐蚀物再形成新的结垢,这种结垢物在滤水管缝隙中填充以后会以其高强度,把地层的进水道堵塞。

(5)微生物粘泥也会造成水井堵塞。这种堵塞微生物主要是硫酸盐还原菌和铁细菌,这些微生物结垢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大量繁衍,形成结垢;另外,它其分泌“微生物黏泥”,与别的固体物混合在一起,在井壁上形成胶结物。

(6)城市大量无序开采地下水,会加速地下水水位下降,最终导致地下水资源贫乏直至枯竭。

2.1.2钻井工艺的原因

(1)井管下入后投砾。地下第四系属于松散层,在这个方位进行钻井,一般都是下管后将普通的砾料投入进去进行围填和过滤。为了达到过滤的目的,这种工艺主要采用的投砾方式是扩大井径。其弊端在于:

①既然要扩大钻井的工径,就会增加钻井成本及钻机、钻具的扭矩和危害性;

②在投砾过程中,相对粗的砾料颗粒会下沉到井底,而较细砾料会在上部悬浮,从而造成砾料的分选,那么砾料颗粒与地层级配不合理会导致涌砂,由其对于较深地热井,这种问题会表现得更加严重;

③投砾过程中,在不稳定地层容易引起坍塌,致使砾料不到位,或者砾料泥皮混合,填充井管,就会给洗井造成困难,对于单井出水量会有严重影响;

④下管弯曲或者井斜时,围填砾料的厚度是不均匀,很难得到保证,也是钻井工艺存在的问题之一;

⑤有的砾料中石英的含量较少,会造成胶结,从而使出水量受到影响。所以,进管下入后投砾的工艺虽然使用较广,但是水井采用这种工艺会出现含砂量偏高、涌砂和水量减少等的质量问题,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⑥井管下入后不投砾。即钻井时只在下部下入滤水管或技术套管,而不投砾。这种钻井工艺需要满足条件的岩层,如部分稳定的基岩内可以采用,但是对于容易产生应烽释放的岩层,会有遇水膨胀、剥落、掉块等弊端,如泥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必须进行投砾隔离或围填,否则就会在1-3年的时间内,由于应力释放或者吸水而形成以上问题,从而慢慢地造成井下堵塞和坏状间隙淤积,最终使含水层封闭不出水,之后水量会逐年减少,直至衰竭。

⑦正循环泥浆钻进。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这种工艺。正循环泥浆钻进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井内较高的泥浆柱静压和动压,导致的水量偏低。

2.2 金属井管错位与腐蚀破裂

这种问题是由于坏境污染造成的,水井的涌砂、出混水、水质恶化等问题都是井管腐蚀破裂导致的直接后果。腐蚀类型主要有:均匀腐蚀、电偶腐蚀、缝隙腐蚀、磨损腐蚀、应力腐蚀、孔蚀等。严重影响到地热井的使用寿命,并且腐蚀与结垢相伴而生。

井管的错位,主要原因是地质或地层应力不均或突变,这种问题多在地裂隙缝活动区等一些矿区。

由于当前经济条件的限制,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上种种问题,随磁卡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对研究出更新的技术和方法攻克这些不足,使地热井工程走向科学规范化,从而产生较好效益。

篇4

关键词:区域物流;中小物流企业;南京物流基地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51-03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物流需求的迅猛增长。南京市作为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其物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经济的发展程度。南京市物流企业众多,并建设有四大物流基地,但多方面原因导致南京市物流并未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成为南京市的“瓶颈产业”,限制了南京经济的发展,导致有效需求下降。

据测算,南京市物流弹性系数值基本维持在3左右[1],说明了南京市经济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很高,物流能力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推动南京市经济总产值增长约3个百分点。本文首先论述了南京市物流行业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南京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南京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货物运输总量持续提升

截至2012年12月末,南京市物流业全年共运输货物4.20亿吨,比上年增长6.2%。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2012年南京市经济总量超过7 200亿,比2011年增长12%,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物流需求旺盛,货物运输总量持续提升[1]。其中,公路2.20亿吨,增长11.1%,明显高于全年运输货物增长率。高增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和B2C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1.51亿吨,增长7.1%,略明显高于全年运输货物增长率,这与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加大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达70%,使远洋运输贡献率回升。航空运输6.69万吨,增长10.0%,航空运输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铁路和管道货物运输量分别为1 805.83万吨和3 076万吨,与2011全年相比分别下降0.8%和19.2%。部分因素是宏观经济增速减缓,值得注意的另一因素是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工业能源消费的小幅增长使得大宗物资运输有所减少。

(二)物流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南京市物流业增加值485.2亿元,比2011年增长11.2%,低于全国16%的增长率。同年南京市物流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7%,而上海市为13.1%,武汉市为11.1%、深圳市为9.41%;相比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南京市物流业发展速度偏低,未能满足社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 126.2亿元,比2011年增长13.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5.6%,比2011年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成本进一步下降,物流效率逐步提升。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如上海市为12%,南京市物流成本依然偏高。

(三)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

随着南京市经济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南京市物流企业数量迅速增长[2]。截至2012年底,南京市物流企业有3 000多家。但是,资产在1 000万以上、从业人员超过50人,不到500家,所占比重不足1/6。总体来说,南京市物流企业规模偏小,设施设备较为落后,资产千万以上的运输企业也仅是配备叉车和托盘,不少企业甚至基本靠人力搬运装卸。另外,模糊的物流理念和落后的管理手段,使得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是从事物流单一环节的运作如运输或仓储服务,难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一体化物流运作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增值服务。抽样调查的300多家交通部重点企业中,亏损及微利企业(营利10万元以下)比重接近一半,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偏高,利润率较低。

总的来说,南京市社会物流需求比较旺盛,以占南京市总产值比重超过50%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产业为例,大量的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输出会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3],另有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苏果、苏宁等大型连锁超市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现有的物流企业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冷链物流市场。南京市现有社会车辆中几乎没有专业冷藏车或保温车,服务冷链物流的车辆多为普通车辆加冰柜的形式,难以满足冷链物流对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要求,以及装卸货物时湿度温度的控制。

二、南京市物流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法律来管理物流业,现如今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在某些定义、术语等方面都是有一些冲突,或者定义不清,当发生纠纷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4]。虽然政府部门制定了关于物流行业的规划与指导以及发展战略,但是很多的规划都还只是停留在战略角度,可操作性低,一些措施难以有效实施。政府的实际支持有限,严重影响了物流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

另外,物流行业同时受到公安、交通、环保以及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各部门都制定了本行业的有关法规和规定。物流企业时刻都要遵循这些部门的规章制度,又要及时了解新的规定,多头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关于资金支持方面,大型企业在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科技教育政策等方面较有优势,而物流企业多属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政府资源相对较弱,再加上经济效益不佳,使得物流企业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发展等方面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帮助,这就直接导致企业建设、发展的停滞[5]。

(二)物流公司人员流动性大,物流人才匮乏

南京市物流企业一半以上属于“家族企业”,通过家族人的艰苦创业,企业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也使得公司的重要职位都是由家族内部人担任,随之而来的是裙带关系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6],公司可选拔的人才有限,外部人员发展空间较小,优秀人才难以留住。以驾押人员为例,这类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的很多,对公司的运输流程刚熟悉就辞职离开,这样就会导致驾驶人员与运输车辆衔接不上,出现“有车无人”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输效率,更难以选拔出懂业务的基层管理人员。

家族式中小物流企业的另一问题是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管理水平和管理观念落后[7]。公司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却没有人会用;再加上物流人员流动性很大,有的人员在了解技术装备后就会因为某些原因离职,使得先进的技术成为了摆设,人才与设施不匹配导致运营成本上升。此外,人才的迅速外流使得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成本上升,直接导致管理者对人才培养采取谨慎态度,专业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一线物流工作人员难以深入了解到现代物流理念、管理运作模式等,缺乏物流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物流成本偏高

不久前,国家刚刚对油价进行提升,尤其是柴油价格的变动对物流公司的影响巨大,这就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以城市交通单双号限行为例,当地车辆拥有一定的优势,企业为了争取这些资源不得不进一步提高驾驶人员的工资待遇,这样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8]。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效益,信息化水平较低,公司不得不使用大量人力劳动,这会导致不少人为失误,而为了更正这些错误所进行的工作,又再次增加了成本。运输过程较容易产生重复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运输环节的卸载搬运次数过多,运输时间较长,也会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且车辆过路费、过桥费高,以及超载等问题造成的罚款,都会使物流成本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营改增”使得物流企业实际税赋有所增加,平均提高了约1.2―1.3个百分点,主要是无法获得有效而完整的进项税票据[9]。以车辆加油费、车辆维修费等为例,占企业成本60%左右,却难以取得票据,造成进项税抵扣不足而实际税赋增加。

三、加快发展南京市物流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要为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物流企业要想迅速发展,只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调控作用,创造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

今后政府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物流业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标准,使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2.物流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是保障物流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要鼓励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

3.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中小物流企业贷款、税收等问题上放宽政策,解决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原因而发展缓慢的问题[8];同时,引导小微企业加强联盟与合作或效益较好的物流企业兼并和重组小微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高服务水平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4.协调规划

政府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已经建设完成的江北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园区为例,引导更多企业入驻空余场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发挥物流集聚效应。

(二)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要实现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要靠专业素质较高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因为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赢取市场,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引进、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高校引进

近年以来,各大高校也陆续开办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所以首先可以从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中通过招聘方式引进物流人才。对招聘来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公司可以将其放到工作的第一线,使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更加清楚、深刻的了解。

2.加强员工培训

物流企业在重视对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所有员工物流知识的普及、服务态度及业务水平的锤炼,这是决定企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以运输类物流公司为例,其一线工作人员主要是由驾驶人员组成的,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衣衫不整、野蛮装卸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服务态度较差,缺少基本的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对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3.为企业员工提供成长的阶梯

内部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更为了解,更关注企业的长期长远发展,所以重视从内部选拔人才,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发展,使优秀的人才更有信心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10]。

4.注重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

物流公司应该让一批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与管理理论丰富的专家进行广泛交流,从中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思想,吸取大型物流企业、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注重物流成本的控制

1.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物流基础设施是保证物流活动得以展开的基本因素,中小物流企业如果仅仅是依靠叉车和托盘甚至是人力搬运,是不能保证物流装卸活动安全、快速进行的。以总成本最优而非分项成本最低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引进部分自动化的设施如带式传送机、叉式装卸车等。

货物运输时首先应该考虑整车运输,提高车辆的满载率,降低货物的运输成本;同时,针对回程车,需要在信息共享的平台中寻找货源并进行整合,降低车辆的空驶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注重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础。虽然信息化的投入较大,但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减少人为造成的过失,使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进而实现降低物流总成本的目的。

3.实施物流业务外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只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进行发展的,应该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合作伙伴关系必然要求强调合作和信任。这种关系有利于双方提高信息共享,降低库存和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改善相互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就需要认真分析、明确自己的核心优势所在,将非核心的部分物流业务进行外包,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采取措施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除了要识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外,还要注意核心能力的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定期总结,不断完善。

4.加强物流库存成本控制

首先,库存数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既不能缺少,也不能过多。其次,存货应该具有互补性,提高仓库利用率[11]。再次,仓库要及时应用仓库管理软件,减少人工操作。最后,对于库存成本的管理要严格,要有详细的进出库管理清单,管好库存资金。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南京市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颇多。本文分析表明,虽然近年来南京市货物运输总量和物流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物流成本偏高。物流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为支持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完善物流业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注重物流资源的整合、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外包,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7-14.

[2]潘尤兴.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10-22.

[3]经静波.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9,(4):15-16.

[4]郭毓东,徐亚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对策研究经济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13-15.

[5]张娇.关于公司物流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1-23.

[6]姚久扬.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0,(45):34-35.

[7]杨烨.对我国物流业现状的分析及建议[J].企业导报,2012,(2):5-8.

[8]吴英华.政府如何推进我国物流业发展浅议[J].甘肃科技,2009,(21):14-17.

[9]叶蔷.探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1,(8):27-31.

篇5

摘 要 以南京体院教学网球场地和网球系训练网球场地的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目前南京体院网球教学单位的学生和网球训练单位的运动员对网球场地的需求、利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南京体院教学单位的学生对网球场地需求较大,场地供不应求,而网球系则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学校单位间对硬件设施的使用缺乏有效沟通,对场馆的管理缺乏灵活变通。据此提出如下建议:学校管理部门树立教学、训练、科研平衡发展的大体育观,合理分配技巧场馆;场馆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学校场馆,充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关键词 南京体院 网球 场馆

2006年中国女子网球队队员郑洁、晏紫获得四大满贯中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女双冠军以及李娜在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女子网球用短短几年的时间一路凯歌,创造了一个世界女子网坛的中国神话。竞技网球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网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广大群众中极大的宣传了网球运动,大大提高了网球运动的知名度,为我国群众性业余网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关注和参与网球的热情。竞技网球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网球培训市场的发展,推动网球人口的大幅增加,随着南京经济的蓬勃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市民对健康的追求也与日俱增。

南京体院网球专选的学生是体育教育专业专选最多的学生之一,过硬的专项技术是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南京体院网球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网球场地紧缺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研究对象

以南京体院4片网球教学(体育系、运动系、研究生部等)专用网球场和12片网球训练(网球系、网球队队)专用网球场的利用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通过向相关专家征询意见并得到其认可和检验。

向体育系、运动系、研究生部等网球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发放相关调查问卷70份,回收64份,回收率91.33%;其中有效问卷63份,有效率为91.24%。

(二)访谈法

访问部分体育系体教专业网球专选的学生、网球任课教师、网球场地值班人员、网球专业方向教授,了解关于南京体院网球专选学生课余练球的需求、现状情况。

三、研究结果

(一)网球教学场地使用率较高,但不能满足学生对网球场地的需求

如表1显示,可供网球教学的网球场地有4片,每周的网球课数为17,网球场周一至周六可容纳的最多上课节数为20,利用率达85%,也就是说除周末外,课余时间网球教育学生可利用网球场地练习技术的时间只有3节的正常时间,学生可充分利用的时间段是中午11:30―12:30(11:30之前和12:30之后有课)以及下午4:30―5:20(4:30之前有课,5:20之后在冬季天色已晚,在夏季可延长到7点)和周末的时间,但周末场地对外开放运营,因此练球时间相对较短;网球技能在球类运动中的难度系数位列第二,以正手抽球为例,达到入门阶段的效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需要20―30课时,课下需要每天有效联系1.5小时,每周三次,持续1个月才能达到要求,而目前学校所能给提供的练球时间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致使学生在校外租用经营性网球场馆进行练习。

(二)网球系训练场地利用率相对较低,存在闲置状况

由表1可见,网球系运动员的人均场地数量为网球教学专业学生的40倍,课余时间不对本校外系开放,节假日期间不对外运营,而且训练场地利用率相对较低,存在闲置状况。

四、相关建议

(一)学校管理部门树立教学、训练、科研平衡发展的大体育观,合理分配技巧场馆的资源。

(二)学校单位间对硬件设施的使用进行有效沟通,对场馆的管理实施灵活变通。场馆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学校场馆,充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三)取消教学专用网球场地对外商业运营的机制,充分保证学生网球练习时间。

参考文献:

[1] 初春.对普通高校网球课教法的新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8):124-125.

篇6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为2008年奥运会健康遗产评估项目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利用媒体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自填、有奖调查的方式收集北京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及个人信息等资料。结果 北京市居民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者所占的比例为596%;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距体育锻炼场所的距离、对开展健康教育和与奥运相关的群众体育活动与促进健康之间关系的看法、对健身设施和场地的满意度均可影响体育锻炼情况;采取步行、慢跑或快走、骑自行车等方式进行锻炼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在普通室外环境、小区中的健身场所和公园中进行锻炼者所占的比例最高;锻炼形式以自己锻炼为主。结论 北京市居民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的比例较高,具有明显的社区性和非正规性特点。

【关键词】 奥运会

奥运会是一个大型社会事件,对任何主办城市都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评价其影响并充分利用奥运会这个契机,对促进举办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奥运会健康遗产评估项目主要评价奥运会对北京地区健康决定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卫生服务)所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变化,以及上述变化对北京地区人群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自身健康满意程度所产生的作用。该研究将在城市和人群2个宏观层面上开展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本文分析其中北京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基线数据,旨在为该研究提供基线资料,并为改善居民体育锻炼环境、促进居民健身行为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市常住居民和长期在北京生活的外地居民。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北京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对北京市现有健身设施的满意情况方面的信息和个人信息。于2005年4月15日在北京市出版发行的2家报纸和搜狐网站上刊登问卷,采用自填、有奖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于2005年4月15日~5月15日进行问卷回收。整个过程由北京市朝阳区公证处监督完成。评价指标及相关指标定义:以是否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作为评价北京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指标。规律性体育锻炼定义为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min。

13 统计分析 采用Access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各种率的比较采用χ。检验或χ2趋势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162份。其中男性5603人(551%),女性4559人(449%)。平均年龄(402±175)岁。离退休人员占254%,专业技术人员占215%,学生占132%,务工人员占97%,机关干部占78%,其他职业者占224%。文化程度为大学或大专者占593%,高中占250%,初中及以下者占109%,硕士及以上者占48%。月收入在1000~2000元者占388%,1000元以下者占310%,3000元及以上者占302%;537%的人可步行10min到达体育锻炼场所,374%的人需要步行10~30min,另89%的人在其居住地附近步行30min的距离内没有体育锻炼场所。

22 北京市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及其分布 10162人中,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者占596%。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605%和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随着年龄的增高、文化程度和月收入的降低、距体育锻炼场所的距离越近,参加体育锻炼者所占的比例有增高的趋势(χ2趋势检验,P

23 影响规律性体育锻炼的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1) 以是否进行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距体育锻炼场所的距离和对健身设施的满意度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距离、是否选择开展健康教育和与奥运相关的群众体育活动可促进健康、对健身设施和场地的满意度均可影响北京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男性比女性更易选择参加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年龄越小、收入越低、距离越远者,越不易选择参加规律性的体育锻炼;认为开展健康教育和与奥运相关的群众体育活动可促进健康、对健身设施和场地满意者,越易选择参加规律性的体育锻炼。

表1 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略)

注:β偏回归系数;β′标准化回归系数

24 采用的体育锻炼方式 北京市居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体育锻炼,只采取1种方式锻炼者占97%,采取2种方式者占243%,采取3种及3种以上方式者占660%。主要采取的体育锻炼方式是步行、慢跑或快走、骑自行车、健身器材和上下楼梯运动,其应答者比例分别为724%,480%,380%,327%和321%;采取其他锻炼方式的应答者比例分别是羽毛球或乒乓球274%,爬山189%,健身操或工间操136%,篮球、足球或排球128%,气功、太极拳或瑜伽128%,游泳125%,跳舞100%。不同特征人群采取的体育锻炼方式不同。除学生和军人外,其他职业人群中以采取步行方式所占的比例最高,在学生和军人中则以采取慢跑或快走方式所占的比例最高;25岁以上者中,采取步行方式所占的比例最高,25岁以下者中则以采取慢跑/快走方式者所占的比例最高;无论文化程度、月收入和距体育场所的距离如何,均以采取步行方式所占比例最高。

25 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 北京市居民在多个体育锻炼场所进行体育锻炼,225%的应答者只在1个场所锻炼身体,在2个场所锻炼者占417%,在3个及以上场所锻炼者占358%。北京市居民在以下场所进行体育锻炼者的比例分别为:普通室外环境563%,小区中的健身场所551%,公园496%,单位或学校内部体育场馆277%,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173%,在家庭内进行器材锻炼147%,室内健身场所105%。不同特征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不同。职业为学生或军人、年龄

26 进行体育锻炼的形式 北京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形式以自己锻炼为主,采用自己锻炼的形式者占965%,仅307%的人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25岁以下者中参加有组织体育活动的应答者比例为396%,军人中为592%,分别在各年龄组和职业人群中居首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其特点为随年龄增高、文化程度和月收入的降低,该比例呈上升趋势;超过半数者的居住地附近有体育锻炼场所;体育锻炼方式主要集中在剧烈程度相对较弱、对体育设施要求不高的项目上;体育锻炼场所首选离家近、非正规性的体育场所;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者较少。不同年龄组和不同职业者的闲暇时间不等,其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同。城市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和家庭角色发生巨大转变,体育健身活动日益成为其满足身心需求的最佳方式和途径,因此,年龄成为对北京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影响最大的因素。2003年我国城市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62%〔1〕。本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可能与应答人群中离退休人员和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有关。调查结果表明,距体育锻炼场所的距离对北京市居民是否参加体育锻炼产生影响。截止2004年年底,北京市所有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55%的行政村均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2〕,并配备了相应数量的健身设施,为居民就地、就近健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调查结果表明,社区体育锻炼已成为北京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主流〔3〕。但要达到强身健体、促进健康的目的,需有正确的锻炼方法并达到一定强度。科学健身离不开专业的指导。目前北京市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万余名,与北京市1千多万常驻人口和相当数量的暂住人口相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且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技术、文化层次差异较大,指导率不高〔4〕,表明北京市社区体育锻炼的指导力量薄弱。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开展体育活动与促进健康的关系所持的态度与其是否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有关。在步行10min即可到达体育锻炼场所的应答者中,有近40%的人未参加规律性的体育锻炼,表明北京市居民的体育健康意识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R].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0.

〔2〕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5.

篇7

摘 要 各个高校对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没有充分的展现出体育竞赛的价值,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高,但是实际参赛的人数都很少,没有完全落实阳光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高校管理人员要明确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合理的安排经费,加强校、商合作。本文将对“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 现状 对策

在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在这一时刻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的体质,目前高校的校内体育竞赛的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都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并每一位学生要掌握两项基本技能的目标。

一、“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

(一)大学生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知现状

通过对当地不同类型的高校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神对体育竞赛并没有整体上的了解,甚至有5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状态。学生一般只是知道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的运动会,但是都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些竞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说校内体育竞赛只是单一的通过学校运动会这种传统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一些其它形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校内体育能够强健身体,加强自己的健身意识,而有较多的男生想利用体育竞赛的平台获得很多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由此看出高校的男生比女生要重视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性和教育性。

(二)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识现状

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一般都能够认识到校内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还有部分的管理者不是很认同体育竞赛能够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再就是高校目前的体育竞赛的管理上缺乏连续性,管理是不能脱节,不能中断的,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都是依靠行政命令临时的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在任务的完成上都是仅限于书面表达上,没有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这也使得高校校内体育竞技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现状

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但是参与的意愿和实际行动时存在矛盾的。高校一般都是每年两次田径运动会,一般很少组织其他的运动项目。学生们喜欢的足球、健美操、网球等学校一般都没有组织体育竞赛,而且一般参加竞赛都是代表班级和系部参加的,很少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所以目前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策

(一)首先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需要转变一些观念,对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力和价值意义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彻底的认可这种方式,促进校内体育竞赛能够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条件和教育特点进一步的得到发展。要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的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对体育竞赛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在形式上要突破原来的竞赛项目的限制,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有不失趣味性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竞赛不能只是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篮球比赛,该可以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创造一些科学有效的大众化竞赛项目。

(三)可以尝试着将校内体育竞赛和体育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讲解一些和体育竞赛有关的方法、技巧,以及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能够为校内体育竞赛起到服务作用。

(四)加大体育竞赛的拨款力度,重视校内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行,学校的社团和运动体育协会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让学校周围的商业团体获得竞赛的冠名权,然后在比赛场地入驻,学校和商业团体相互合作,创建浓厚的体育竞赛氛围。以"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同一地市的高校联合,在学校和学校之间构建内容丰富的"阳光体育联赛!活动。

三、结束语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每年的校内体育竞赛内容都是一层不变的,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喜爱的竞赛内容,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竞赛作为一个平台,传播体育文化,展现学生的风采,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

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于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球类竞赛实施‘联赛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TDSKZD1306。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东营市 村级 集体经济 现状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4-02

“有钱办事”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而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在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群众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从东营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制约因素很多,因此,应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拓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努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东营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东营市共有179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人口113.03万人。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村集体资产总额43.61亿元,从村集体收益情况看,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700个,当年有经营收益的村1096个;集体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480个,5~10万元的村210个,10~50万元的村个283个,50~100万元的村79个,100万元以上的村44个,其中,50~100万元的村增幅最大,比上年增长102.6%。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制定政策,强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主要特点是:

1.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业上充分利用土地、水面、浅海、滩涂等资源,由集体统一规划、组织开发,采取招标方式由农户承包经营,以收取承包费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东营市河口区部分村充分利用当地芦苇资源和靠海的优势,集体组织实施苇板加工和海洋滩涂开发,2012年,60家苇板厂共为村集体创收600多万元,水产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为村集体创收上千万元。垦利县胜坨镇利用临近中心城区、主要交通要道和油区的优势,以商品房出租、兴建集贸市场、创建水产养殖基地等形式,借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20个村均有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的集体积累。

2.采取综合措施,对后进村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巩固提高先进村、督促发展中间村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经济后进村的问题。采取培养、选拔、竞选下派等措施,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开展“包、帮、带”活动,实行部门、企业帮扶责任制,集中人才、资金、技术,分期、分批进行帮扶,做到不改变面貌不脱钩。同时,各级都制定扶持政策,从信贷、税收、物资供应、人才流动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3.加强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发展机制日益完善。通过村级集体资产清理核算,推行村财村账乡(镇)代管、审计监督和村会计聘任“三位一体”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1998年全市开展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活动以及2002年实行村财、村账乡镇代管以来,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电算化的管理轨道,截至目前,全市1796个村均实行了财务公开,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所有乡镇、村都实行了会计委托,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村1693个,占总村数的94.3%。有效地遏制了非生产性开支,严格了财经纪律。开展土地延包工作,完善各类承包合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合作社,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4.提高班子素质,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年,各级普遍注重培养和选拔政治思想过硬,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年进班子,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路子。同时,注重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走出去看,请进来教,健全各级培训制度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这就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空壳村”问题日渐突出。据2012年度农经统计,我市有700个村当年无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480个,5—10万元的村210个。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难,党群、干群关系协调难,公益事业建设难,村级债务化解难,近几年来我市有的村级负债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举债搞公益事业建设。农民虽然没有什么负担,种粮还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但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增收渠道不畅,农村经济服务功能不足,村级集体经济的弱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对新形式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农民手里有钱就行,没有必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的观念陈旧,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冲突;有的则只看到困难,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畏难发愁,存有无所作为、难有作为的思想倾向。同时,部分农民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持无所谓的态度,多数群众不够热心、不够支持。

2.村级经济基础差,非生产性开支过大。全市大部分村集体积累薄弱,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实力。201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5067021.55万元,总费用3771620.2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457549.83万元,但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征占地补偿、油区补助、荒碱地和滩涂承包,主要集中在少数城中村、油区村和荒碱地多的村。多数村拿不出也贷不起上项目的启动资金。从调查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不管是什么收入,只要有钱,首先想到的是搞公益事业,如街道路面硬化,建办公楼,建文化大院等。有的村资金不足甚至向私人高息借款或向银行贷款搞公益事业。再就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借助行政手段和管理权限,向村强行摊派(如征订报刊、杂志),不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承受能力,导致村级负债无力化解。

3.部分村干部素质低,责任心不强。目前看,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村“两委”缺乏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不清,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有的村干部尽管是“经济能人”,但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奉献精神差;有的村干部得过且过,恋于位置,“占着牌位不显灵”;有的村干部则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不仅损害了干部形象,也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4.措施不配套,管理水平低。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大多停留于一般号召,具体措施少,缺乏激励机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管理上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经营方式粗放,不够灵活;组织形式单一滞后,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操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因此难以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1.优化氛围,提高认识。这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前提。要通过多种形式,让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明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群众服务的实力和能力,提高村级集体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村稳定,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形式。正确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必须从思想上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是否定和取代家庭经营,不是放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2强调发展集体经济绝不能走“吃大锅饭”的老路,更不能“刮风”,硬压指标,急于求成;

1.3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不能忘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1.4重视发展经济强村,不能忽视扶贫解困。

2.配强班子,启用能人。实践证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配备一个好的班子,尤其是选好带头人至关重要。选准一个人,致富一个村。要不拘一格,广开渠道,选拔那些事业心强,清正廉洁,思想观念新,又甘于奉献的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要注重培养和选拔政治成熟,有经营头脑的“能人”进班子;要采取党校培训、参观学习、典型引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的加速发展。

3.建立积累机制,维护集体利益。要妥善处理好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不能过量举债上项目,或举债搞公益事业;制定有效的积累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积累起来。承包项目等所收各种承包费和油田占地所收的土地补偿如果园、鱼塘、荒碱地承包开发、工副业费等都可以积累起来,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资金除用于“五保户”供养、特别困难户补助、必需的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除外,都应积累起来。

4.发挥优势,找准路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准项目,找准切入点,才能培育起集体经济的生长点。从东营市情况看,可适合选择的路子有:

4.1发挥荒碱地较多的优势,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走以地生财的路子;

4.2采取承包经营、托管经营、资产入股、土地入股等手段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走企业强村的路子;

4.3发挥油区优势,搞好油地结合,走借势发展的路子;

4.4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加强经营管理,使集体资产得以有效利用,走资产增值增收的路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