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16: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西文化的起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理念
一、引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而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一定差距。企业对员工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方面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现象。为使人才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适应,实现校企供求的无缝对接,学校应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优秀企业文化的因素,借助企业文化的内涵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企业化的文化氛围,充分彰显中职校园文化的鲜明特征,使学生在职前就能了解企业文化并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适应企业需求奠定基础。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物资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它由企业的厂容厂貌、工艺设备、工艺流程等组成。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包括组织与领导制度、工艺与工作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在企业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它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精神层是恒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自身企业文化的标志。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1.导向和约束作用。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把企业职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目标。企业文化能用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制约职工的行为,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2.凝聚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对员工具有很强大引力,对于合作伙伴如客户、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会大众都有很大引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3.激励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起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良好的工作氛围,自然就会让员工享受工作的愉悦。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
三、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在在一定文化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校园精神与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同时还是学校发展、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只有适应企业环境、接受企业文化、形成合作精神、发挥创新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进而赢得在企业发展的机会。所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收有价值的元素,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使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也就是说,融入企业文化、促进文化互动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四、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现方式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校园物资文化的营造
企业环境、氛围是很直观的,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也应该是外显的。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教学生活设施、学校的校徽的设计、校服的设计等。还可以通过广播、海报、宣传片等形式,定期介绍各专业相关的企业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逐渐产生认同感,时刻提醒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偏离“职业”特性;做好对学校办公楼和教学场所布置等的规范设计,加强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的专业化命名,其次表现在教室、实训车间的氛围布置上积极吸收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华,既美化环境,又展示优秀企业,处处彰显职业特色、行业特色。
(二)校园制度文化的营造
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中职学校应该在学生管理上,教学环节中积极融入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例如可以在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上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奖惩和激励;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可引入企业团队管理方法加强班级管理,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举办学生的各项活动,按照企业的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制度进行实训场所的教学管理。
(三)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企业的精神文化有利于中职学校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校园精神文化。中职学生应懂得:许多成功的公司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制定的行为标准,常常激励着全体员工,并成为对外界的一种精神象征。校企精神文化对接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体现,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式有:
一是邀请企业全方位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设生产性实训中心,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通过企业家与学生零距离交流,畅谈创业经历和创业感受,发挥企业家创业经历的蝴蝶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欲望,激励更多的毕业生勇敢迈出创业步伐,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要让教师定期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锻炼,借此建立一支熟悉企业文化的师资队伍。由于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院校毕业直接来到职业学校任教,他们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活动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教师在企业挂职或实习后,能切实把握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把企业的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校园和课堂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素养。
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所谓工学交替,就是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更加直观的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优秀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创造了一个浓郁、完全的职场氛围。学生在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中,学到了高超的技艺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确立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亲眼目睹现实社会职场的激烈竞争,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效率和成才意识,炼就不怕艰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通过在这种模式下的锻炼的学生,返校后能够有意识的将校企文化环境进行对比总结,把他感知并吸收了的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正。
总之,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应该借鉴和引入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来塑造有竞争力的校园文化,真正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也必将使学校的建设走在时代的前列,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体现
中西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第过程。节日是具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而需要纪念的日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该民族的每个民族节日, 都具体地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反映该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西传统节日习俗差异直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的体现
1、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国际劳动节等,各自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等。西方国家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2、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起源不同。中国古代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因而有:“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终年劳作的过程中掌握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 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再有,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西方国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与宗教有关,例如,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庆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讲究合家团圆,带有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的封建社会特征例如中国的除夕夜,。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只是家人团聚,不会邀请外人。而西方的节日,经常会邀请朋友共庆节日,表现出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礼仪不同。中国的节日宴席,家族长辈或贵客一般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团团围坐在饭桌旁,有等级区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劝菜、夹菜和劝酒,有一种浓浓亲情的气氛。而西方人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优先”的习惯,用餐时讲究坐姿端正,吃饭优雅,吃饭发出声音被视为粗鲁了。
5、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观念不同。吃喝是中国节日的永恒主题,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认为通过饮食可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6、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饮食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吃看作头等大事。节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饺子、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营养,西方节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鸡、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传统节日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红色, 是中国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庆和吉祥之意。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是“火”与“血”的同义, 象征残暴与杀戮。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常有悲凉之意,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着纯洁、高雅、无邪, 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的产物,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8、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目的不同。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动、烧香拜佛是中国节日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顺顺利,长命百岁。西方节日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是敬神,感谢上帝的恩惠,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于人类。
中西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烧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为主要内容,追求健康长寿,红色为节日的最爱。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以玩乐为主,注重于情感友谊,追求健康快乐,通过宗教活动和娱乐形式来实现。不同民族传统节庆的形式,是由该民族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决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参透
传统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较为封闭蕴含有太多的伦理色彩。西方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上很好,节日娱乐性强,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传递的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见面说:“Good morning! ”,祝愿时说:“Good Luck!”。西方的新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Happy New Year !”,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祝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中国有七夕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中元节,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有父亲节、母亲节。中国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国有农历新年,西方有圣诞节。中西之间有着不同之处也有天然相同之处,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随着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欢迎,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同样得到世人的青睐。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交流的意义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成为了中西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通过了解中西传统民族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在国际交流中克服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达到更有效的融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国人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习,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为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於奇.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 李露露.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J ].绥化师专学报,2003,( 1 ).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关键词全球化渊源文化差异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等有很大差异,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构成了交相辉映、多姿多彩的整个人类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和产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中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是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古代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与、神话寓言有关的特定词汇。中国人常用与“三教九流”相关的话语来表达思想,如:“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天诛地灭”、“抱佛脚”、“悟”、“无常”、“道”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受基督教、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的影响,有许多源于其中的语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还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国宗族等级制度和礼教的影响,强调谦虚、褒扬和长幼尊卑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以及关系详实的亲属称谓词,如:您、贵国、令尊、奶奶与外婆等而其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对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简洁而笼统,如aunt,uncle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中国面临太平洋,在东北半球,“东风”即是温暖的春风,有“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之说,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一个著名习语“东风压倒西风”,其固定译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这里的东、西风是征对中国而言。中国人还常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英国面临大西洋,属西半球的海洋性气候,故报春的是“西风”。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在《西风歌》中都对西风进行了讴歌。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或联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从方向相反的角度表达同一信息,如:中国人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英美人士却说:“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属性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产生了许多迥异的联想。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其深层的不同文化内涵。汉语“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两者的联想意义并不等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希腊语演化而来的,龙在中世纪是异教徒,是罪恶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来此词喻“邪恶、残暴、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中,“龙”是“皇权”、“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当之为神灵,自称“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汉语很多,“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美好形象。
在中、西民俗文化中,东方十二生肖不同于西方十二星座。鼠mouse、牛ox、虎tiger、兔rabbit、龙dragon、蛇snake、马horse、羊sheep、猴 monkey、鸡 rooster、狗dog、猪 pig;the ram 白羊座、the bull金牛座、the twins双子座、the crab 巨蟹座、the lion狮子座、the virgin处女座、the scale 天平座、the scorpion天蝎座、the archer 射手座、the goat摩羯座、the water carrier宝瓶座、the fishes双鱼座
所谓翻译,主要是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让受众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了解不同语言所表达出的含义。在今天,为了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种翻译活动不可或缺,尤其是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已经成为了当今译者的重要工作,但是英语文学作品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文化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化、思维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障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进而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恰当地翻译呢?下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文学作品;翻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为了对外来的知识进行传播,翻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不管是在延续民族文化方面,还是促进民族文化的更新发展,翻译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季羡林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华文化就像一条长河,其中的水可能会或多或少,但枯竭的现象却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其会被不断注入新的水源,而这种注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翻译。中英文学作品能够进行翻译的基础是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另一方面,文化个性也不容忽视,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就必须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主要影响
艺术感染、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在文学作品翻译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从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应当熟练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外,更应当深刻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词语的内蕴才能更为显著地体现出来。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具有显著的影响,下面笔者将从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自古以来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耕作方式主要是牛耕,因而汉语文化中,与牛相关的词语非常多。而英国主要是以岛国的方式出现,在古代,耕作工具主要是马。这两种动物在两个国家的传统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性在语言表达上也有较为清晰的体现。比如,在汉语表达中的“吹牛”,用英语表达就是“talkhorse”,汉语中的“力壮如牛”用英语表达就是“asstrongasahorse”。再者,英语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临近海洋,与海洋经常发生联系,因而在英语表达中,与水有关的词汇较多,例如“ableseaman”这样一个短语翻译为汉语意思为“一级水手”,其中,如果进行直译,很明显,“seaman”是海员的意思,但在英语国家中,这个词语是指一个海员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将这个短语翻译为“一级水手”较为恰当。相反,在汉语中会出现很多与山川、湖泊有关的习语,这些习语很难在英语中寻找到恰当的翻译,因而意译就是一种较为适当的办法。
2.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民族长期的发展历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会给文学语言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例如,汉语中的“红茶”和“红糖”在英语中一般被翻译为“blacktea”和“brownsugar”;而“blackcoffee”在进行汉译时,一般翻译成“(不加牛奶和糖的)清咖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在词汇翻译上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句子理解中也有所体现,不充分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就很难准确地翻译。除此之外,中国文化中非常强调“万物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被看做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说,中国对意更为注重,而英语则对形更为强调。中国对群体文化的重视以及西方对个人中心的强调,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必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是非常著名的作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将“Lyceum”这个词翻译为“兰心剧院”,很显然,这是译者在充分考虑中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翻译,“兰”在中国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分显示了中国的文化。
3.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在人类的文化中,宗教文化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其主要构成部分是民族的宗教意识和信仰等。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这些具体在我国的汉语语言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玉帝”则是从道教文化发展而来,“阎王”则是来源于佛教,除此之外,“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五体投地”等习语也是从佛教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但这些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体现。而在西方,《圣经》这一著作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基督教的重要著作,对西方文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上帝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表达祝福还是痛苦与愤怒,都可以使用到“god”这样一个词汇。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更是有很多与《圣经》有关的典故,其中,很多典故也发展成为了习语,并得到了广泛运用,比如“Solomon”“Judah’skiss”等等。总之,《圣经》中的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使用非常广泛,只有对其有深刻理解,才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翻译。
二、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如何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要想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恰当翻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分析。
1.让中西方文化融合及交流得以加强
今天,一体化和全球化正在不断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正在碰撞与交流中得以共生和融合,文学翻译是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借鉴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英语文学作品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等各方面加强了解,让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增强。译者所翻译的作品,只有充分结合文化氛围和语境,才能够让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得以消除,给读者呈现出一部兼具内涵与灵魂的文学翻译著作。
2.对文化的适应性给予足够重视
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文化适应性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文化观念方面的差异,经常会产生很多翻译方面的障碍。进行翻译时,绝不能将文化和语言内容分开考虑,必须将文化适应性作为翻译的重要问题。比如,杨柳作为一种树木种类很常见,一般在春天时焕发生机,因而在中国文化中,其经常被用来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也因此留下了一些较为优美的诗句;但对于英语国家来说,佩戴杨柳一般是代表对死者的哀悼,例如:“wearthewillow”就表示“服丧戴孝,痛失亲人”这样一种含义,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必然很难理解这样一种含义,这就需要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借助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手段。
3.对翻译策略进行恰当运用
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针对译入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如何进行恰当地处理,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具体来说,人们主要提出两种翻译情形:一是主张借助源语为重要导向,进行“异化”翻译;二是主张借助译入语作为主要导向,进行归化翻译,但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翻译策略,在具体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作用也都不容忽视。归化通常是指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以译入语为中心进行思考,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尽量对异域风味进行本土化翻译,使得译本符合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尽可能地降低读者阅读的困难。通过归化翻译,能够使得译本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也更为通俗易懂。而异化则是指在翻译时,尽可能地去尊重原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能够充分体现出异域文化,整个译本与原文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是一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方法。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不管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行归化翻译时,要尽量不改变原文,避免文化失真的情况出现,而进行异化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避免产生一些文化错觉,从而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要灵活地进行使用,掌握一定的分寸和尺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是不同的,前者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是一种策略,而后者只是翻译方法的体现,前者对于后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归化策略来说,比如: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一些短小诗歌的表达,诗歌中往往有比较明显的押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在翻译中也能够体现出原诗歌的押韵,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适当的押韵可以使得整个诗歌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也更为生动并且富有音乐感。对于孩子们来说,有节奏感的诗歌能够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也更容易记住其中的内容。但是要想使得翻译具有韵律和节奏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既需要译者有很强的双语素质,同时也要充分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就异化翻译策略来说,主要是指在西方的文化中所孕育产生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词汇,对于这些词汇进行翻译时,通常很难在汉语中找到适当的词语予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三、小结
总之,对文化起源和发展来说,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土壤与载体,其中,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构建了桥梁,对双方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要想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充分诠释,并且做出准确的翻译,就需要对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恰当理解,找到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说,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在翻译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具体情况,对这两种策略进行恰当运用,能够让译文更为准确,也能够适应更多人的需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者:李洁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硕.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及翻译原则[J].英语广场,2015(12).
[2]马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2).
[3]刘建芳.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4]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2).
[5]辛俊武.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6]王昕.中西文化差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作品之翻译[J].语文建设,2013(11).
关键词:中西文化;定义;交流;冲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成熟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再加上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交通和通讯的无比便利,全球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期。自然而然,中西方的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有了各种接触,这中间有冲突碰撞也有交流融合。事实上,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文化,不同的民族、国家之间就有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汉代的张骞通西域,自那以后,两千多年来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便再无中断,即使是战争期间,民间的文化交流也是如火如荼。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定义
对于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且具有权威的。泰勒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尽管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但目前最常用的文化定义就是这个。
具体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所以中国文化就是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统领的主流文化。
同样,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都是气象万千,源远流长。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欧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具体地域上,就是指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文化系统中占有统治地位、被普遍认同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各种亚文化不包含在内。
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应该从开始。清代后期,中国古老的国门被迫打开,自此之后,西方文化元素就争先恐后地,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国。西方文化来到中国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融合,如“洋泾浜”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它们对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当然,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也正在不断走向世界。
近些年,从各种媒体上,我们也看到世界各地华人组织庆祝节日活动,越来越受到当地人民的关注、欢迎。所以当代社会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逐渐显得多元化。不仅有西方对中国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影响到西方一些国家。事实上,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自上而下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域都参与和感受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无论是在物质文化层面,还是在制度抑或精神文化层面都是如此。
最典型的就是西方的娱乐文化深深的影响到中国人的传统娱乐观念。比如说作为西方文化元素代表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它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日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好莱坞电影不仅打开了中国庞大的娱乐市场,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这种娱乐文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而且使当代中国人更倾向于这种文化娱乐方式。还有就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如餐饮文化、着装文化等都已然在中国落地生根。现在西装已经成为中国普遍的服装,当然在全世界这都是基本惯例;快餐上两大巨头肯德基和麦当劳毫无疑问,早已出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人们逐渐接受西方的这些生活习惯,比如说住建欧式别墅,去西餐厅吃各种西餐,去高尔夫球场打高尔夫球,喝咖啡、讲英语成为很多人理想的有品位的生活的象征;尤为甚者,在西方的节日面前,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堪一击,现在我们过的是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愚人节,而我国本土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节俗,逐渐被人忘记。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人重利,这种观念无疑改变了中国人关于利和求利、钱和赚钱的传统看法。个人用正当手段去追求利益、追求合法的利润,不再被看作不道德、丑恶的事情,而逐渐变得正当合理,相对应的金钱也不再被人们看作是万恶之源。在当代社会,大多数中国人都取得了这样的共识:金钱是实现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且必要因素。
交流都是相互的,西方文化在影响到中国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积极走向世界。近些年来兴起的汉语热,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毫无疑问,汉语的对外输出是国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得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放眼世界,一股汉语热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汉语志愿者走出国门,一座又一座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无数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语。据报道孔子学院如今已经遍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令人自豪的是其中海外学院和教学点总数已达 140 多所。还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武术。它是中国的国粹,融合了中华精神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最开始的时候,武术为国外所认知与了解,是通过那时候的中国武侠电影的风靡而走向世界的。现如今,在国外到处都可以见到中国武术,在西方人看来,中华武术是神秘而又极其具有魅力的,也有很多外国人迷上了武术,或者在当地学艺或者直接来到中国学习。此外,还有中餐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很多西方国家的客人逐渐能够接受中餐,学会了使用筷子,夸赞并喜欢上了中国美食。
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从内心深处我们都知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其实是输给了西方国家。西方的文化已经逐渐开始深入中国并影响到大多数国人,而中国的文化,在对世界的影响力方面微乎其微,中国在文化上的话语权还是非常有限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一方面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另一方面困难与希望同在。在当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在引进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抵挡住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袭;应当如何借助高科技传媒技术将中华民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到全世界,从而扩大我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于语和. 试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定义
对于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urnettTylor)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且具有权威的。泰勒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尽管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但目前最常用的文化定义就是这个。
具体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所以中国文化就是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统领的主流文化。
同样,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都是气象万千,源远流长。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欧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具体地域上,就是指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文化系统中占有统治地位、被普遍认同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各种亚文化不包含在内。
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应该从开始。清代后期,中国古老的国门被迫打开,自此之后,西方文化元素就争先恐后地,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国。西方文化来到中国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融合,如“洋泾浜”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它们对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当然,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也正在不断走向世界。
近些年,从各种媒体上,我们也看到世界各地华人组织庆祝节日活动,越来越受到当地人民的关注、欢迎。所以当代社会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逐渐显得多元化。不仅有西方对中国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影响到西方一些国家。事实上,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自上而下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域都参与和感受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无论是在物质文化层面,还是在制度抑或精神文化层面都是如此。
最典型的就是西方的娱乐文化深深的影响到中国人的传统娱乐观念。比如说作为西方文化元素代表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它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日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好莱坞电影不仅打开了中国庞大的娱乐市场,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这种娱乐文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而且使当代中国人更倾向于这种文化娱乐方式。还有就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如餐饮文化、着装文化等都已然在中国落地生根。现在西装已经成为中国普遍的服装,当然在全世界这都是基本惯例;快餐上两大巨头肯德基和麦当劳毫无疑问,早已出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人们逐渐接受西方的这些生活习惯,比如说住建欧式别墅,去西餐厅吃各种西餐,去高尔夫球场打高尔夫球,喝咖啡、讲英语成为很多人理想的有品位的生活的象征;尤为甚者,在西方的节日面前,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堪一击,现在我们过的是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愚人节,而我国本土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节俗,逐渐被人忘记。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人重利,这种观念无疑改变了中国人关于利和求利、钱和赚钱的传统看法。个人用正当手段去追求利益、追求合法的利润,不再被看作不道德、丑恶的事情,而逐渐变得正当合理,相对应的金钱也不再被人们看作是万恶之源。在当代社会,大多数中国人都取得了这样的共识:金钱是实现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且必要因素。
交流都是相互的,西方文化在影响到中国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积极走向世界。近些年来兴起的汉语热,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毫无疑问,汉语的对外输出是国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得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放眼世界,一股汉语热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汉语志愿者走出国门,一座又一座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无数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语。据报道孔子学院如今已经遍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令人自豪的是其中海外学院和教学点总数已达140多所。还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武术。它是中国的国粹,融合了中华精神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最开始的时候,武术为国外所认知与了解,是通过那时候的中国武侠电影的风靡而走向世界的。现如今,在国外到处都可以见到中国武术,在西方人看来,中华武术是神秘而又极其具有魅力的,也有很多外国人迷上了武术,或者在当地学艺或者直接来到中国学习。此外,还有中餐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很多西方国家的客人逐渐能够接受中餐,学会了使用筷子,夸赞并喜欢上了中国美食。
【关键词】城市文化;多元性;规划;塑造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必然驱动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了使我国城市能够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被各个国家所欣赏和喜爱,注重城市文化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其彰显着城市发展、城市的特色、城市的文明、城市的魅力。对于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塑造应当加以重这对于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有很大作用。因为城市中多种文化的融合,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气息、艺术风格,促进城市良好发展的同时加深各个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对此,本文从城市文化多元性的概述展开,就城市文化多元性进行解析,从而探讨城市多元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塑造,希望对于促进城市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有所帮助。
一、城市文化多元性的概述
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来解析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理解为城市中居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统称,具体要体现在城市文化物质载体上的。一个城市魅力的彰显,主要依靠的是城市文化,其是城市凝聚力的具体体现。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城市文化承载着城市发展历史,其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都体现无疑。在城市规划中利用城市文化来进行城市塑造,可以将城市不同时期的文化整体景象体现出来,使城市具有文化色彩、艺术气息、生活内涵。
在现代化的今天,城市文化受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影响,已经逐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将城市多元化文化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将提升城市魅力,使其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从城市规划学研究来看,城市文化多元性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其一,多元并存。多元共存是城市文化多元性的基本特征,是说城市中存在着各种文化形式,并且各种文化都能平等、平衡、稳定的生存和发展,共同推动着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二,。在这里是指各种文化在城市中应该是和谐共存的。“同”代表着文化和谐发展,“异”代表着文化相辅相成。所以在城市大环境中,具有不同核心意义的各种文化应当在中发展。
二、城市文化多元性在城市规划中的塑造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为了使城市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文化多元性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城市艺术气息、增加城市多元文化魅力,促使城市逐渐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一)城市文化多元性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城市文化的多元性与城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为了可以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多元性的作用,来更好的塑造城市,首先就需要注重城市文化多元性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1)利用物质做载体,促进两者融合
利用城市有形的物质做载体来进行城市文化多元性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可以更好的突出城市文化多元性,实现城市文化的良好塑造,为推动城市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历史发展中所留存下来的有形物质,都能够说明历史文化,将其合理的运用于城市规划中,不仅可以凸显城市多元文化,还能够推动城市更好的发展。
(2)利用时间和空间做载体,促进两者融合
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文化发展的速度。就导致文化为了赶上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 “极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呈现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的复苏,另一种是当下新潮流所产生的时尚文化。将两种不同状态的文化,引入到城市规划中,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多元化所产生的城市特色,并对于推动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城市文化矢量的变化与城市规划
(1)城市文化矢量的时间维变化与城市规划。
在此对城市文化矢量的时间维变化的研究是从城市规划学角度出发,将其按照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三个维度分析展开,探究其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塑造。
首先,按照时代性来说,不同时代中城市文化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所代表的意义不同、所彰显的文化本质不同、所传达古代人民意愿不同。将具有时代性很强的城市文化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将提升城市的层次感。
其次,按照地域性来说,不同地域所产生的文化也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是当地人们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生活经历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将具有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特色和魅力。
最后,按照阶级性来说,不同阶级制度下所产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将具有阶级性的文化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更具多元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发展需求。
(2)城市文化矢量的空间维变化与城市规划
在空间维上,城市文化矢量可以指导城市构建特色的文化区。那么,城市文化矢量的空间维在城市规划中如何运用呢?
其一,民族特色区域的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有些城市由于大量的少数民族聚集,这势必会造成城市空间改变。为了可以在城市中体现多民族的文化特定,利用城市文化适量的空间变化来构建民族特色区域,也可以将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引入到城市中,使其与城市其他文化,共存共发展。
其二,城市阶层区域分化的规划。因城市居民文化、经济、学历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城市本身就存在不同的阶层。为了使城市可以适应不同阶层的人们生活,在城市规划中也要注意运用城市文化矢量的空间维变化来构建阶级区域文化,使各基层居民可以在城市找到归属感,更好的生活和发展。
其三,城市景观建设体现文化包容性。在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应当注重增强文化包容性,尤其是在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上。在城市景观上形成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特质,可以将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景观特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气息,还能够使城市适合任何国家的人居住。所以,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强化城市景观建设体现文化包容性。
结束语
在城市文化受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等方面影响向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城市文化多元性的塑造,促使不同文化可以融入到城市中,使城市文化气息更浓厚,艺术魅力更强,为推动城市向国际化的大都市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侯红蕊.城市文化多元性的解析及其在规划中的塑造[J].《西北大学》,2013.
[2]孙施文.多元文化状况下的城市规划 L.Sandercock的《Planningfor Multicultural Cities》一书评介[J].城市规划汇刊,2002(0 4 ).
[3]刘晓敏.加强城市文化研究 提升现代城市形象――在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4]王海天.浅谈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关键词: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无形的宝贵财富。企业集体的声誉,成就感,荣誉感与员工息息相关。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那么,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一种导向的作用。发出无声的命令,要求企业全体员工按照共同价值观及以其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要求去行动。例如:北京同仁堂药业以“工序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质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经营理念,沃尔玛集团的“顾客永远是对的”理念引导和影响职工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企业文化将其基本信念、基本价值观等灌输给他的职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促进广大职工为自己的信仰在工作。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具有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在招聘开始以前就已描绘好所要招聘人员的整体形象,即事前的招聘;
二是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企业培训之中。当今一些企业改变以往生搬硬套的模式,采取拓展训练、团队打造等较灵活的体验式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让员工树立和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
三是将企业文化的要求溶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在考核体系内,要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作为多元考核的一部分。其中对企业价值观的解释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企业价值观的目的;
四是在员工的薪酬系统上,企业应真正建立起符合其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原则的薪酬系统。例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强调业绩导向,那么在薪酬系统设计上就应该拉大不同表现员工的薪酬差距,并且真正让工作表现好、对企业贡献大的员工受到明确的奖励和赏识,特别是通过薪酬的调整予以体现。
二、人才吸引与保持作用
企业文化可以把企业各个层面、各个层次的人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职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例如:同仁堂药业从古至今,都保持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讲礼仪重人和,在整个企业文化氛围中都明显显示出“人和”与“亲善”的色彩。成为吸引与保持人才的重要因素。
企业文化通过提供各种诱因与贡献的相互平衡,即“诱因引导与成就驱动”的平衡使人才认同来达到吸引人才、维系人才的作用。如企业可以通过分配文化保证人才物质利益的实现;通过招聘、录用、内部待业、解雇、养老等安全保障文化来满足人才安全感的需要;通过主体文化和诸多亚文化制造团体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协调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企业文化所特有的魅力,通过这种魅力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牢牢吸引并保持在自己的周围。近年来,海尔、娃哈哈等知名公司受到越来越多的应聘求职者的青睐和向往,与其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吸引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激励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常常可以使企业员工懂得自己所在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和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从而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激励功能具体体现在:
一是信任鼓励。例如:惠普公司对员工的信任表现得最为清楚,实验室备品库就是存放电器和机械零件的地方,工程师们不但在工作中可以随意取用,而且还鼓励他们拿回家去供个人使用!惠普公司认为,不管工程师是在工作岗位还是在家摆弄这些玩意儿,都能学到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