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8篇

时间:2023-10-08 10:16: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农业主要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

篇1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模式;现状;发展前景;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6-01

生态农业要求把农业及农业相关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解决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与发展[1]。

1 国内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就已经被结合起来[1-7],生态农业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经多年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瓶颈[2]。一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目标为追求更多产出,主要手段为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未足够重视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二是当前的生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包括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市场化的引导,在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方面发展不足;三是用于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落后于当前的生态农业实践进程;四是农业管理标准化水平低,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相互冲突及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作用

2.1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政策要求,都无一例外要争取到农民或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否能兼顾到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关系生态农业发展成败[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双赢的新型农业体系,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推广[2-4]。

2.2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更集中的暴露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将是我国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农产品质量与产品竞争力及农业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问题[4-5]。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也将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有利于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2.3 生态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将在农村。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生活环境[7-8]。发展生态农业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农村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改善农业及农村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将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充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将逐步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方面的观感,也将最终促成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9]。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及农业主管部门虽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始终未能解决所存在的一些农业管理体制上根本问题。二是生态农业以及相关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够高,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未能充分地理解与把握生态农业的各相关方面。三是当前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未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生态服务,大多局限于物质能量循环和能量资源多级回收利用。四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格局始终以种植业为核心,存在一系列问题[10]。五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终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整合成果,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4 生态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模式。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适宜的发展模式将能有效促进本地生态农业的发展[11]。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原则,合理利用、增殖资源原则,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正确运用调控原则[1-6],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相关单位及个体的宣传鼓励措施,并逐级细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12-13]。

5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新趋势

5.1 从重点关注生产环节转向规模化与产业化

产业化与规模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14]。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3]。

5.2 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开放性农业和多功能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加工为基础,紧密联系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网络化连接[12]。

5.3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也是生态农业的灵魂。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12,15-16]。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点,将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选择,将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5.4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11],对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15]。在实践过程中,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再优化,以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加以整合,引入最新的实用技术进行二次革新创造[17-21]。

5.5 重视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既包含构建不同类型的适应当地既有条件的生态经济模式,也包括集成的生态技术和管理模式[11]。我国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传承和提高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和稳定的保障,这也将有利于保护各地区、各民族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并有利于农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13]。

6 参考文献

[1] 胡人荣,余长义.我国生态农业进展现状与展望[J].生态农业研究,2000,8(3):95-98.

[2] 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3] 韩玉勇,刘志峰.农村进展循环经济的新形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30):9717-9718.

[4] 曾超,王文强,等.中国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农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28(1):58-60.

[5] 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2(2):10-14.

[6] 顾进飞.生态农业进展的制约因素[J].农业环境与进展,2012,15(2):8-9.

[7] 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 卞有生.生态农业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9] 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2] 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3] 刘春.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 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15]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时间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16]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17] 刘应元,冯中朝,,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24-29.

[18] 黄国勤,王淑彬,赵其国.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J].生态学报,2014(18):5153-5163.

[19] 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

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核心技术;措施

1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1.1对害虫实施诱杀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依托害虫喜好的光线、颜色以及光波,促使其集中至设定的区域内,随后将其消灭。这种方式属物理处理手段,省去药物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黏虫黄板。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属性,属于物理防治手段。在使用中,需要将其置于田间,设定一定高度,多为东西走向,以便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性诱杀剂。需要保障使用时间准确,一般选择在害虫性成熟阶段释放性激素,发挥诱惑害虫、搅乱其性激素信息接收状态的作用,以便有效减少幼虫出生率。这种方式立竿见影,操作便捷,负面影响较小。

1.2结合害虫类型,合理应用防虫网阻隔技术

结合农作物生长区域,在其外部设置防虫网,在害虫进入农作物种植区域之后,就能够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属物理杀虫手段。采用这种方式可使害虫规模减小,农作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此时可对区域内的温度进行合理调整,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这与生态农业理念相一致。具体在应用过程中,防虫网一般设置为22目规格,如果遇到特殊害虫,如烟粉虱,也可适当增大,以30目为最佳。

2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管理措施

2.1改变传统植物保护措施,全面实施综合防治模式

传统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与化肥不可缺少,而且使用量较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但是也会出现植物病虫害问题加剧的情况,从而降低农产品安全性。为此,对于新时期农业生产,要综合使用多种治理手段,有效降低农药与化学药品使用量,应用更加安全与科学的植物保护技术。

2.2加强植物保护宣传,做好农民培训与教育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产量是根本,但更多农业工作者将其归功于化肥与农药,这在根本上会污染环境,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且在时间的影响下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植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植物保护的重视,提升农民的植物保护观念,并形成理念。此外,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障产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需要重视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充分研究。

2.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预测系统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很难绝对避免,但是,针对植物病虫害可以进行有效预防,使病虫害数量大幅降低。当前,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托技术检测手段实施。因此,为了达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精准化控制,需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预防系统,依托多种手段,强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控。

3生态农业思维以及植物保护价值分析

3.1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倡导的理念是绿色与环保的经济观念,即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均衡,实现对环境的有力保护。从理论上探讨,生态农业主要依托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措施来促进农业生态化进程,从而获取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从结构上分析,生态农业需要进行系统设计,综合农业内部多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实现优化与整合,以便获得生态效益。只有落实生态农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构建更加科学与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

3.2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价值

随着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要保证植物保护技术的实施要与植物生长发育周期规律相一致,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强化对营养物质的掌控,保障各个生长环节都有序进行,大幅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率。在传统植物保护中,农药化肥是基本操作方式,能够强化人们对土壤类型、酸碱性、温湿度以及渗透指标的控制。但这种方式会埋下食品安全质量隐患,且威胁性较大,势必与生态农业发展相背离。在现代植物保护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可持续、绿色发展,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维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

篇3

(1)土地污染严重。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农药与化肥来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长,然而这种做法会加剧土壤污染程度。农药中有很多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在内,都是很难分解,而且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土地的利用效果大大降低。

(2)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速了我国各地工业园的建设,其建设规模持续扩大,长此以往,我国可利用的耕地面积也日益减少,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很容易引起生态失衡。

(3)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由于我国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其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甚理解,他们认为农业的发展就是以农作物产量的高低来决定,只有产量上去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有所提升,殊不知,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4)水资源相对短缺。我国工业的急速发展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相对缺乏,部分地区采用了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无法解决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还浪费了大量水资源,给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

(1)分散化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均拥有的土地耕种面积大约为0.28hm2,小规模发展无法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法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土地的生产效率低下。另一个方面,小规模经营的收入也极其微薄,农民无法使用生态农业技术,难以扩展土地规模。此外,小规模经营的形式导致农户可以随意使用农业生产资源,生态农业技术无法深入其中进行普及。

(2)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偏好。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来说,获得经济效益是首要目的,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经济偏好起到了引导农户生产的重要作用。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不仅是一个生产者,而且还是一个消费者,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农民必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的方式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由于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还不尽完善,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意味着收入的增加。由于尚未全面普及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农民更加偏向于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依靠这种低效率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支持力度不够。当前,我国政策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尚未大面积、大范围落实,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生态农业不论在科技研发方面,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稍显滞后,特别是在我国的边疆落后地区,还无法有效地向农户提供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动物疫病防疫等方面的服务,忽视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破坏日益严重,最终导致导致生态农业发展障碍重重。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增加生态农业资金投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要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机制灵活、催生产业的国家级科研孵化平台,融合。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技术。一是以农业科学院为主体,联合国外有关科研单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研究院,集成农业科技资源,承接国家级创新团队和重大项目,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建成农业科研基地、人才培育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国际合作基地。二是继续推进中科院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基地建设,新建生物活性肽研发中心、分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海洋药物企业重点实验室,孵化东营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建立稳固的高层次研发团队。三是打造农业专利数据库,致力于发展成国际性的农业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搜索、查询、导航专业平台,促进农业科研技术的进步,避免低水平重复科研和专利侵权。培育发展“第六产业”,塑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搭建三个平台、培育三个体系,强化两个保障”的总体发展思路,培育发展信息公共平台和文化公共平台支撑下的一二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

(2)健全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化全面化。要突出要素聚集、功能配套,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吸引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建设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创新创业平台,打造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源、服务源、辐射源。以根本性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支撑中国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依托每一个区域的生态、农业、资源优势,搭建专业特征明显、应用方向具体的综合科研创新平台,吸纳世界优秀科技资源与人才,重点针对现代农业研究、原生地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优秀品种创制、无生态功能未利用土地的生物改善、农业智能设施装备开发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攻关,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增强我国生态农业的科技实力。在农产品、生产流程过程中,要积极采取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使用当前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推动农业物联网电商平台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设施蔬菜、特色林果、设施水产、设施畜牧生产基地中的应用,营造农产品生产的订单交易与订单转让环境,创建优质安全信誉品牌,培育农产品期货交易环境与现代市场,创造新型农产品交易融资工具,试点特殊农产品交易模式,构建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互联网经济格局。

(3)推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化、技术化。关注世界生态农业先进科技,围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大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重点研发领域,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技术集成、全球一体、资源高效利用和科技产业化,使农业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将国际国内技术、人才等科技要素进行融合,明确科技创新源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升市场对技术研发各方面的引导,保证研发的方向、路线、价格等要素科学合理,努力形成资本技术融合、技术成果转化通畅、服务配套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

(4)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重点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服务站、博士后流动站等,完善政府、院所、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和投资入股等方式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支持企业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项目。增加企业研发机构在研发资金方面的投入,依靠科技创新获得更高的成果转化效益。

4结语

篇4

生态农业的概念是生物之间的互相生存供养,由此而形成的某种规律。这是人和生物还有环境,这三者之间,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进行的能量互相交换,以及因地制宜,由而建立不同的农业结构来进行发展,这是有着较高效率的,没有危害作用的,能量互相转换的模式。生态农业同时也是将各种各样的生物的生存互相联系起来,由此而做到生物与生物直接的能量互换或者互补。生物和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环境能够作用于生物,同时生物又能回馈于环境。生物与环境这两者之间,即使互利互助的关系,又是互相制约的关系。生物与环境这两者的关系,就充分表现了生态农业这一概念。

生态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它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的集合体,是农业生产体系,是人工生态系统。我国的生态农业包含了很多的成分,层次和部门,由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由此而形成了复合农业系统。在上世纪年代,生态农业主要就是实行粮,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和机械的投入等等,而进行的。生态农业是综合性的一种生产体系。

2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是关系到农业整体质量提高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也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结果。生态农业有很多的功能,并且生态农业是我国,目前为止,有效的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手段之一。生态农业能够安全有效的生产出食品,而不是含有危险物质或者某种物质严重超标的食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农民将得到更大的收益,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可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从而为维护粮食与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二是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的农业都是对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有着严重的危害,由于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使得对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让农业生产力造成下降。生态农业从传统的农业方式进行转换,注重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使得农作物病虫害的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让农业用水和农业土壤得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从而起到保护农业生态的作用,甚至起到回复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外贸出口。安全食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安全食品市场的兴起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全食品的发展必然势头愈猛,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实施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省、强国大有裨益。

3 相关对策和建议

3.1 做好发展生态农业基础工作

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开发要认真对待,国内和国外的对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要仔细了解并且制定计划,然后进行研究。主要是动植物的资源研究。

3.2 加强领导

把发展和开发安全食品摆上日程,加强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实施步伐,坚强这一方面的领导,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由此做到高效生态农业。

3.3 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今后生态农业更进一步的发展,要广泛宣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的重要意义,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倡导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引起更广泛的重视,提高全民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知识。要全面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自觉性。

3.4 抓好试点

由现在的关于农业生产的企业来看,为了发展较好的农业生产,将关于高效生态农业的试点,以及农业方面的项目,全部都进行了重新而又全面的计划,以方便今后在生态农业示范县进行实施。在建设各种促销手段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开拓市场,因为抓好安全食品的销售环节是重中之重。其中,可以建立出口商标,可以创立品牌和可以举办展览会等等手段,由此而来提高。

当然,食品安全开发时需要多重力量的,仅仅只是农民和企业是肯定不能满足的。食品安全开发还需要各阶层的政府和国家机关提供一定的帮助,将发展优秀的农业产品和食品安全开发相互结合,由此形成优秀的农业产品和食品安全开发相辅相成。培育为安全食品生产加工服务的配套产业。这些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肥料业、农药业、种业等。

3.5 全程监控农业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之所以需要进行全程监控,就是因为农业生产需要全程,每个环节,都要清洁生产,都要操作规范化,一是对于农业生产之前的管理,要做到事无巨细;二是对于农业生产之间管理,也要做到事无巨细,即要强化农田生产过程的农事操作;三是对于农业生产之后的管理,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事无巨细。总之,全程监控,就是需要对农业生产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控,由此维护好食品的安全。

篇5

    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延伸模式,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农业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形成生态农业一体化和复合化,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尽管目前国内外将生态农业和产业集群有机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见到,但依照学术界对产业集群以及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诠释和理解,可以类似地把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界定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和产品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产业群。[1]

    二、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保护和改善民勤绿洲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干旱少雨和上游人为截留,石羊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农业生产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加剧———农作物减产———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具有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改进农产品质量、保护自然资源、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不仅可以消除化肥、地膜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

    (二)引导和帮助绿洲内农户与市场联系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进入市场交易的各经营主体的生产适当集中,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绿洲内的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生产也仅限于传统的初级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效率差。在产业集群的经营体制下,农户能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中,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使农户由单纯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向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通过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与现代商业、工业、运输、金融等产业紧密结合与合作,构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经营形式,生态农业产业集群能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能切实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农业小规模、分散化条件下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三)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能带动和促进农业朝着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绿洲内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开发名优稀特产品,创造地域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量。另一方面,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把农业再生产相关的上游开发和下游增值联结起来,使农业生产的企业得以集聚、链条得以延伸,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使农户的“农闲”也能变为“农忙”,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所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价格一般要高于普通农产品,但其生产成本却较低,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需要

    2010年,民勤绿洲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4.∶124.8∶31.1,一产的比重高出甘肃省29.6个百分点,“一产独大”的产业结构现状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极端稀缺的现实的。生态农业集群化发展,使绿洲内农业生产的分工更为细化,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饮食服务、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另外,产业集群化生产也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强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和关键。[2]民勤绿洲内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是本地企业成长起来的,由于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其生产经营往往因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成长周期而发生周期性的繁荣与衰退,发展极不稳定。外来企业虽然可以借助其较雄厚的资金和政府的支持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其对本地经济社会的陌生,成长过程必然伴随较多的“水土不服”,能顺利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企业并不多。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企业,多属于农产品的初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品转化增值较为困难,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龙头带动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自组织能力弱,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协同增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和协同效应,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又是合作和系统效益的基础。民勤绿洲内的农业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农户在无需任何组织帮助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过程。绿洲内大多数农产品是可以不经过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的最终消费品,农产品的销售随意性较强,既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营销组织。农户的独立性和两面性是农户与关联企业密切协作关系的障碍,也是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3]产业集群的自组织作用来源于集群内各主体的相互协作和竞争,若失去主体间的合作和协同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产业集群也将不复存在。

    (三)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集群生存缺乏市场支撑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能否获得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于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来自于集聚之上的网络结构。[4]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需要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原材料供应商,还需要与农业相关联的服务体系,这些部门为生态农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是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民勤绿洲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产品的营销机构不仅数量少、规模小,同时受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又表现出较短的生命周期。农业科技部门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金融部门的套利行为使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尚不够、技术研发部门量少质低、农资部门的服务理念还不到位等现象,都使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

    (四)自然条件差、经济要素稀缺、集群层次低

    民勤绿洲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首先受到恶劣的气候和水资源稀缺的限制,同时由于地处石羊河流域腹地,三面受沙漠包围,交通不便利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使本地名优土特农产品的优势大打折扣;其次,受发达地区强劲发展势头所造成的“回波效应”影响,绿洲内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不断向其他地区流动,导致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经济要素稀缺;第三,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建立,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并且目前的大多数企业仍属于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本质决定了其产业层次低,进而造成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四、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成长路径

    (一)突出资源禀赋,培植主导产业和生态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品牌建设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对先天自然因素的依赖更为明显,区域内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先天禀赋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成本、类型等影响很大,直接影响着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4]这种农业生产的根植性特点使得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必须从地方的实际出发,依托本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依靠本地农户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对于民勤绿洲来说,首先要建立特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大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称号的黄白蜜瓜、红黑瓜籽、茴香、无壳瓜籽、优质食葵、高效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其次要采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化,既可以发挥本土优势,盘活本土资源,又可以扩大优势产品的经营规模。地方政府也要通过低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第三,品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竞争的利器。[5]把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的品牌效益结合起来无疑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勤绿洲尽管有较多的特色生态农产品,但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地域优势的生态农产品品牌,以后要在加强培育产业文化,开展品牌促销、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多做努力,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竞争中增加个性化和差异化,从而提升区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完善合作机制,引导农户和企业达成平等互利的关系

    为了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一是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制度设计中,要注意保护农户的利益。因为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这种弱势地位是由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二是要加强合同管理,推行平等互利的合同。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要明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大对合作过程中的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的成本预期,推动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6]三是要加强农户自组织建设,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户与非农产业组织的谈判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三)加强物流、技术、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独立的物流、技术、信息公司在农产品的供应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保证供应的及时性;减少整个链条上的库存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能够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生态农业集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构成上来说,主要包括各种管理、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从技术支撑上来说,要依托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享的技术开发平台。从人才保障上来说,要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合作,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并根据集群成长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人才和服务。

篇6

    改革以确保当代及后代人的需求得到持续地满足。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能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它是环境非退化的,技术上适当,经济上有活力,并能为社会所接受[1]。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农业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我国的生态农业是通过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间套轮怍、农牧结合等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2]。

    2 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当农业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后,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方向过度,农业生产方式及发展模式也随之发生明显的改变[3]。现代农业与其他部门的融合变得更加紧密,现代农业与工业的界限逐步模糊,尤其表现在以农产品为加工对象的轻工业、服务业等部门,农业与其他部门的一体化体系正在形成。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重要,它对其他部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强。1993年,国家七部委正式成立“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生态农业正式被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成为政府行为。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七部委(局)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就是要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把建设生态农业文明放在核心地位。21世纪将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而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和正确方向。可见生态农业在我国现阶段农业有着重要的地位。

    3 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农业的可持续性大体上包括3个方面,即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农业的经济可持续性和农业的社会可持续性[5]。我们这里主要分析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耕作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不具备耕作条件或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就不能实现可持续;相反,如果保证了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能满足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求,那么就可以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

    曹志宏等人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分析了河南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发现生态农业系统能值产投比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环境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较强,整体运营状况良好[6]。顾永芬等人认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是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根本措施,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7]。发展高产高效的可持续性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对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等生产体系,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行的模式之一。杨谨等人将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对沼气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和沼气工程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可行的[8]。

    4 我国生态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已发展了多年的生态农业,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不合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过量使用化肥,忽视甚至完全不使用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坚硬、地力下降和农作物减产;2)规模化养殖业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村禽畜养殖业发展迅速,并且日渐规模化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9];3)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如乱砍滥伐、荒地滥垦、草场过度放牧等掠夺性开发[10];4)快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对生态农业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印刷、造纸、化工等污染大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农村,致使农村局部污染严重,对生态农业造成巨大压力。

    4.2 解决措施 为了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点: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法制化。尽快制订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以及农村各级政府法 律职责、污染环境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2)加强环保法规宣传,提高农村环境意识。农村环境保护牵涉千家万户,只有依靠大家动手,才能取得积极成效,可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的作用;3)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遏制农村环境面源污染。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采用规范、科学的环境管理措施,提高执法

    能力,强化环境执法与群众、人大政协、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增强环保执法的自我约束性。

    参考文献

    [1] 邱化蛟. 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李新平.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6):341-345.

    [3] 张攀春. 现代农业的主导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 548-551.

    [4] 刘思华. 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4):1-5.

    [5] 杨培源. 以功能多元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2011(5):47-48.

    [6] 曹志宏,赵小泛,郝晋珉. 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特征及可持续性分析. 农机化研究,2012(9):233-236.

    [7] 顾永芬,顾永江,陶宇航. 推广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科技,2012(9):

    99-102.

    [8] 杨谨,陈彬,刘耕源. 基于能值的沼气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恭城县为例. 生

    态学报,2012(13):4007-4016.

篇7

1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在荣县人民政府推动下,以旭阳镇金鱼村和双石镇蔡家堰村等为代表的生态观光农业逐步形成,辐射带动荣县生态农业园区的兴起和发展。已建成21个“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其中,蔬菜5个,茶叶3个,水果3个,油茶2个,种养循环等8个;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等粮经复合产业基地0.53万hm2;建成果畜产业1.33万hm2、菜畜产业1.33万hm2、茶叶2万hm2和油茶产业带。目前,已形成了以钓鱼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风景、体验农家生活的“农家乐”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生态休闲农庄182个,年经营额达1亿元,解决3000多人就业,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生态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农家乐”模式

这种模式以农民自发经营为主,政府基本上没有扶持,农民自发分散经营,以自家果园、菜园、鱼池或者当地生态景观等为载体,提供与之配套的食、游、乐等系列服务,如钓鱼、采果、观花、游园等。

1.2连片开发模式

政府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带动企业或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主要通过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如:双石金台村新农村综合体休闲观光园,旭阳镇金鱼村赏花休闲观光区等。

1.3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业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前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绿食佳果蔬休闲示范园、双溪水库果园农家乐等。

2生态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资源利用滞后

荣县生态农业发展较好,“三带七基地”和21个“万亩亿元示范区”的许多产业都很有特色,但仅限于农业,大部份都没有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而各地的休闲农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建几间小木屋,种些果木花草,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观光、休闲,没有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的产业优势,很少在生态农业良好的区域建观光走廊、采摘园、农耕体验区等,没有将生态农业真正的绿色、环保、安全、游乐、体验等作用发挥出来。

2.2功能布局较差

荣县生态农业园大部分规模较小,园区没有经过专业规划,各种功能区欠缺或布局不合理。一是功能区普遍不足,大部分有生活区、娱乐区,但生活区和娱乐区常连在一起,生态农业示范区、科普教育区、农耕体验区、绿色加工区普遍缺乏;二是功能区布局不合理,生活区应与娱乐区进行分离,要位于生态农业示范区下游,不污染生态农业的本质,科普教育区、农耕体验区、绿色加工区也应与生态农业区相对分离,以不破坏生态农业原始环境为根本;三是园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规划不科学,游乐观光走廊往往存在改变生态农业原有地形地貌原始特性,灌溉系统与给水系统、污水排出系统没有严格分离,光电系统与生态农业不协调,废污处理系统严重不足等问题。

2.3单打独斗普遍

荣县农业生态园业主在建园时主要是根据交通环境和现有一定基础的农业,在参观其他园区经营的基础上,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规划建设,没有与主管部门联系,没有很好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和其他园区优势,且对外宣传严重不足。一是荣县有多处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区,但现有生态农业园区基本上都没有与自然风景和文物保护区紧密联系;二是各生态农业园都是独自经营,没有与其他园区联合构想,发挥特色亮点,没有整体打造成片成线的规划;三是宣传严重不足,荣县部分农业生态园很有特色,但缺乏宣传,特别是利用农业信息化宣传意识普遍不足,造成影响面有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够明显。

2.4文化底蕴不足

荣县生态农业园区经营理念主要倾向于娱乐休闲,重视表面的物质享受,缺少精神内涵。特别是对文化根植普遍比较缺失,仅荣国故事农庄蕴含了部分历史文化,金台休闲山庄结合了一点红色文化。荣县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释加牟尼佛像,佛文化底蕴深厚,著名诗人陆游曾任荣州牧,为荣县的诗词文化留下了深远影响;同时许多农耕文化,如竹编文化、麒麟文化、乡土特色等,这些很少被生态农庄植入,品味不足,很难实现持续发展。

3规划与建设建议

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首先要考虑生态性,要以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为前提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考虑经济性、文化性、特色性、趣味性等,既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又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3.1深化结构调整,筑牢产业特色

要按照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既要体现经济性,更要体现生态性和可持续性。一是要加强粮经饲林复合发展,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用牧草、花苗林木进行套间作,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地质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又创造了优美环境,保障了农民收入,既可利用结构调整资源促进草食牲畜发展、提供生态肉奶产品,又能推动休闲旅游观光,促进三产业发展;二是要加强种养旅游循环建设,通过种草发展牲畜,生产有机肥,发展有机粮菜果等,在种养循环发展基础上,围绕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办绿色食品加工业,办观光旅游业,既能促进种养业发展,实现可持续,稳定一产业,又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休闲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二三产业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现有特色农业基础,将21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和“三带七基地”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发挥好。

3.2科学分区布局,夯实园区基础

一是保留完善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园的基础是农业,核心是生态,在园区规划建设时首先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基础,改善和保护好原有生态农业的原始环境,同时在建设观光走廊等设施时要尽量减少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影响;二是要完善功能区设置,园区内不仅要有农业示范区、生活区、游乐区,还应有科普教育区、农耕体验区、绿色加工区等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的东西;三是要做好功能区布局,所有区域都要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同时要以不破坏生态农业原始环境为前提,其他功能区也要相对分离,特别是有养殖区的要防止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有可能造成污染的区域一定要设置在下风下水口;四是要完善各类基础设施,除必须的路、水、电外,垃圾桶、无害化处理设施必须要有,且要布置科学,防止在满足人们娱乐游玩的时候却把原有的生态环境破坏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3.3整合优势资源,增强整体势力

荣县有国家AAAA级景区1个——荣县大佛文化旅游景区,国家AA级景区2个——吴玉章故居和双溪湖风景区,省级自然风景区2个——桫椤谷和高石梯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大佛寺、吴玉章故居和镇南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荣县军政府旧址、吕仙崖摩崖造像、荣县二佛、后龙山摩崖造像、来牟黎氏墓、蟠龙刘氏家族墓和旭水酒作坊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现有休闲农庄182个,各有各的特色。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区与生态农业结合发展,如高石梯森林公园与穿山洞生态花园结合规划建设,金台村休闲农庄与吴玉章故居的红色文化整体规划建设等;二是相近的生态农庄之间共同规划建设,形成连线连片旅游线路,如过水的森林农庄,易佳湾农庄,度佳的勤丰家庭农庄等进行整体规划打造;三是主管部门可根据现有相关农庄特色与荣县的佛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诗书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进行归类,建议整体规划建设,形成相类农业生态园区共同经营,以增强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3.4深植文化底蕴,提升园区品味

篇8

1.恭城县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恭城县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和经济资源禀赋,建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牛(猪)―沼―果―林模式。

1.1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

恭城县有丰富的小河溪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淡水鱼养殖条件。目前,全县有15%的农户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利用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农作物杀虫、沼渣用于施肥、喂鱼,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2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农户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利用城镇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种植蘑菇、菌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蚯蚓喂猪、鸡、鸭。该模式是一个物质流封闭循环链,具有相对稳定性。

1.3牛(猪)―沼―果―林模式

恭城县有大面积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果园、畜牧业自然地理条件。该模式主要由山区农户采用,能够用来发展经济林、果树产业,采用农户约占6%左右。

2.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恭城生态农业围绕沼气池建设展开,通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和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生态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径推进:

2.1大力推行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

过去以来,恭城县农户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为主,这导致本县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恭城县自2000年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小型水电站,以缓解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恭城县逐渐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新格局。

2.2开展农作物秸杆还田培肥工程

将农作物秸杆沤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恭城县秸杆还田率超过90%,适用田地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有学者估算,连续三年进行秸秆还田造肥,土壤有机质增幅能够达到0.22%~0.48%,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还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2.3推广和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准确的病虫害预报服务和除害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开展土地普查,结合具体耕地土质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平衡施肥法,避免过度施肥、盲目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010年,全县组织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指导病虫害和平衡施肥,全县水浇地施肥面积183公顷,平均每亩增产5-7%,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2.4普及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恭城县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剪枝、嫁接,改善果树采光、通风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果树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县共已有3763公顷果树采用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大大减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性、环保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2.5加强增幅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恭城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将农村能源推广、科学种田、无公害种植技术普及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同时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在资金方面,县财政就生态农业发展编制了专门的预算,仅2012年县财政直接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就有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沼气池建设补贴、新型种植技术补贴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奖励等。通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本县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

3.建设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又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自然、人口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总体来说,恭城县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生态农业发展效益:

3.1生态效益

恭城县通过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户能源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冲突。截止到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16.7万公顷,较1990年增加了3.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较1990年增加6.2个百分点。农村绿化率超过96%,草地面积超过2000公顷,生态林面积达到6.95万公顷。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废旧矿山开垦面积达到573公顷,开复率46.1%。2013年,恭城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县。

3.2经济效益

自2000年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县农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户收入增收明显。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3012元,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猪出栏45万头,肉猪出栏28.9万头;果园种植面积2.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8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来,全县果业产值增加22.2亿元。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3社会效益

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发展首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恭城县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其次带动了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让广大农民更加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今后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打下了良好群众基础;再次,进一步促进了本县人口结构优化,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为计生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通过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改进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提高了政府威信力和形象,为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