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管理的趋势8篇

时间:2023-10-08 10:16: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的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的趋势

篇1

到2012年,创建、采集并加入Digftal Universe的比特数将会翻五番。  ――IDC白皮书,2009年5月  信息量的膨胀型增长对企业的IT部门的各个方面会在各个方面产生难题。这里我们探讨在信息管理的领域技术的趋势如何帮助用户应付各种的数据爆炸挑战:灾备、数据归档、重复数据删除、数据的过程管理、数据保护、数据优化、数据中心虚拟化。

惠普提出的新口号是“Stop Retaining Forever 停止永远保留,改变信息数据管理的经济学”。

在现代的业务企业中信息通常来源于以下三处。

第一,企业业务应用。这些是运行企业核心功能的关键任务系统,如订单管理、货运、库存、财会、人事等等。这些应用产生的数据通常是结构化的数据形式(Structured数据库)。

第二,企业通讯和协作应用。例如电子邮件email,Sharepoint等等。使得可以在员工之间机型信息移动和交流。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可以认为是半结构化加上非结构化的。  第三,终端用户应用。这些通常是终端用户使用的应用,产生和访问基于文件的内容。比如Microsoft word.PowerPoint.excel.AdobePhotoshop,AutoCAD等。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几乎都可以认为是非结构化的。

大部分的企业单位保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多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业务应用运行在高档一级(tter 1)的IT硬件基础设施上,简单说,在业务应用上管理每GB数据信息的成本,要远远超过终端用户应用或者企业通讯及协助系统管理每GB数据信息的成本。

以惠普公司为例子,作为全世界最大的IT公司,惠普公司目前在全公司全球内,有以下的数据量:2-4PB文件共享、4~6PB电子邮件、10-12PB在业务应用的生产和测试系统上,比如SAP,siebel等。

无限数据保留的陷阱

我们正在以前所未用的速度产生数据信息。我们也习惯于看到每六个月硬盘价格的下降。个人电脑上ITB的存储成本已经低于80美元。有这么便宜的硬盘,我们应该怎样做?也许我们可以购买更多的硬盘,增加更多的服务器和网络和各种设备,我们保留所有信息数据。这个循环延续着很久。这样就制造出我们喜欢称为的“无限信息保留陷阱(Infinite retentiontrap)”。

可是我们忽略了以下的情况硬盘可以很便宜,但是无限保留不便宜。无限保留会在IT运作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的后果,和影响企业单位的GRC。假以时日,所用这些都会转为红色危险状态。很可能贵企业单位大部分IT运作和GRC状况已经是红色的。

另外,现代的数据中心是设计来运行任务关键的业务应用。IT预算的大部分被分配来照顾和供养这些系统。大型企业可能有上千个这些应用,而他们运行核心的业务功能,如订单管理、客户服务、财会、人力资源、库存等等。这些系统是设计来处理高性能的事务和分析处理,不是设计来作为无限的记录存放。

而这些系统的生命期通常有8到12年,之后他们会被更有竞争能力或者是完全使用新技术的应用取而代之。这些系统每天会产出百万记的信息,每年以数十亿记。这就是问题根源――大部分的业务应用没用删除的能力,这意味着你最终需要永远保留这些信息数据一在业务应用的生产系统和存储上。

实际上任何系统上的业务应有80%是非活跃的,这意味每天的业务运作使用是没有需要用到的,而是要么根本不用保留,或者只需要保留以作为法规遵从而已。

全球的经济下滑提供一个有趣的契机。因为IT预算的减少和有关的裁减指出的需要,现在是很好的时机去降低信息量,和使用任何手段来降低信息量,而不是永远在生产系统保留所有的信息数据。相关的项目已经取得重大的投资回报,问题是从何开始。

惠普信息管理的策略

那么,惠普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惠普信息管理的策略,是认为管理信息数据首先要实现生产数据和归档数据的20/80分割,然后在生产数据和归档数据的信息管理方面,采用能够尽量内置集成各种管理需求功能的一体化方案产品,这些信息管理产品可以提供集成的“灾备、数据归档、重复数据删除、数据的过程管理、数据保护、数据优化、数据中心虚拟化”等的多功能。另外,针对上述的三种数据来源种类: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需要不同的一体化信息数据管理工具产品。

以下是惠普公司针对这三种数据种类,提供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归档产品。

第一,针对大数量或大文件的非结构化数据(如多媒体文件、工程科研文件、金融票据文件等),惠普提供HP MAS大型分布式虚拟化存储网格方案:内置灾备(多地点多份拷贝)、数据归档(WORM,数字签名,加密)、重复数据删除、数据的过程管理(用户定义的ILM分级存储管理)、数据保护(可选实时建立磁带文件拷贝)、数据优化(自动的处理能力、存储、传输带宽、访问缓存的优化)、数据中心虚拟化(存储物理空间和物理地点的虚拟化)。

第二,针对半结构化数据和一般非结构化数据,惠普提供H PIAP:采用存储和计算网格技术和内置并行搜索引擎的Integrated Archive Platform(集成归档平台)。内置灾备(基于对象的远程数据复制)、数据归档(WORM,数字签名,加密)、重复数据删除、数据的过程管理(用户可定义的邮件和文件归档策略)、数据保护(基于对象和无人值守的连续增量磁带备份)、数据优化(指针型归档,减轻文件服务器和邮件服务器的负载)。

篇2

[关键词] 成本管理 利润最大化 管理模式

一、引言

成本管理是以成本为对象,借助管理会计的方法,以提供成本信息为主的一个会计分支。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加入WTOR的压力,使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的成本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地变化。成本管理必须改变以成本核算为主的现状。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变化,满足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二、成本管理的新趋势

1.成本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的扩大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传统成本会计主要是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界定的产品成本当作一般的成本概念,即将C+V当作成本的全部,却忽略了成本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事实。事实上,产品成本属于成本,但成本并不等于产品成本。

多年来,人们对成本的理解一直是有形的损耗,却忽略了无形的耗费,一直没有将科学技术的部分包含在成本的内涵中。我国成本一直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的耗费放在期间费用中,从而扭曲了成本价格,使人们对利润产生错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科技的价值,并将它作为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清楚地认识到成本内涵正在扩大这样一个事实,这样才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特别注重对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甚至将其视同为产品成本。却忽视对产品管理过程的成本核算,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忽视管理作业引起的成本管理。“成本”概念是广义的、综合的。首先,它不仅包括产品成本,而且还包含了质量成本、战略成本、责任成本、技术成本等。其次,成本是速度、可靠性能、质量的综合反映,质量的提高、可靠性的增强、速度的增长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保证。

综上所述,凡是有目的的经济资源的牺牲都是成本。换言之,成本可以是有形或无形,主观认定或客观认定,货币性或非货币性,也可以包括社会成本如噪音和污染所引起的成本。

2.成本管理的目标由“利润最大化”向“用户满意”转换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是一种“生产型导向”的成本管理,通过最大限度的避免成本这种价值牺牲的发生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却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风险,有时会使企业追求短期效益,盲目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结果使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减弱,必然为竞争所淘汰。已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经济环境的巨变,迫使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成本管理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视角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产品设计和和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的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从本质上说,现代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应该是“市场型导向”的成本管理,是一种以“用户满意”为目标而进行的价值控制和实体并重的管理。

总之,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已突破单纯价值管理的制约,突破孤立的生产阶段,融入了生产经营中实体运作过程的种种要素,将生产前与生产后各阶段和管理要素连系起来作动态管理。

3.成本管理方法逐渐地趋向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式

随车电脑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迫使许多企业必须彻底改变其惯用地经营方式与管理策略。同时,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又是成本管理地范围向着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其不仅要求提升成本管理地目标,而且要求建立科学的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从而使单一的价值成本管理专项系统地成本管理模式。

所谓系统管理模式,是指适应高新技术环境的需要,在适时生产系统下,根据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设计最佳产品,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以理想地作业链进行生产,以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生产成本,按产品生命周期法披露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系统管理模式具有协调经济环境、加值控制与实体控制并重等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适时生产系统。适时生产系统(Just In Time, JIT),它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传统生产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产出极大化. 然后就得尽力将所生产的产品推销出去。如果产量大于销量,那么就产生了存货。适时生产系统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其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以期达到排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它要求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等能及时地到货并投入生产;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零部件能及时地加工完成,并组装成成品及时地销售出去供应给客户。所以,也有人称为“及时生产系统。”其目标是使所有的工作都能连续、不间断地进行,从而消除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以实现生产过程零缺陷,经营过程零存货。让企业会计人员在为准备外部报告而评价存货价值方面花费较少的时间,从而集中更多的精力于质量和生产效率等问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最早由美国的费根堡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可概括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三全”管理,全方位是指质量管理的对象不限于狭义的产品质量,而是扩大到工作质量、一切质量;全过程是指质量管理不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扩展到质量环的所有环节;全员参与是指质量管理人人有责。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施“零缺陷”作为出发点的。质量成本的计量和报告都是现代成本会计系统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在以往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实行质量成本决策、最佳成本模型和质量成本综合控制等方法进行系统管理,借以全面降低质量成本,并提高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用户效益。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利用ERP进行成本控制。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对企业三种资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概括的说,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作为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监控和优化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外,ERP也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和丰富的分析功能。ERP的主线是计划,但ERP已将管理的重心转移到财务上,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贯穿了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企业实行ERP标准成本体系有利于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可以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

三、总结

总之,企业生存的动力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即获得利润,必须保证企业生存公式:利润=收入-成本的值>零,且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另外,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师 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2004

篇3

设计实例

也许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明这个“设计思想转变”是使用一个设计实例。目标设计是一个电源/电路板管理子系统,用于机架安装的通信系统的控制卡中。电路板框图如图1顶部所示,还有一个电源管理模块的扩展视图如底部所示。电路板上的主要元件是MCU、FPGA、ASIC、DDR存储器、闪存、外设和电源/电路板管理子系统。电路板有compactPCIExpress(cPCI Express)背板,可以在电路板通电时插入或拔出(热插拔功能)。背板提供了标准的cPCI Express电源,+12V、+5V和+3,3V,并且这些可以用来开发更多板上的电源电压(例如,+2,5V和1,8V)。在这个设计中,12V电压将使用的负载点(POL)DC-DC转换器为电路板供电,+2,5V和+1,8V。

热插拔和电源/电路板管理子系统有以下主要要求:

・电路板电源要求范围为10-200W。

・当在上电情况下插入系统时,+12V、+5V和+3.3V电路板电压需要以可控的方式上拉,这样浪涌电流不会损坏电路板的电源MOSFET并且也不会影响其他电路板插入机架(热插拔功能)。

・电路板必须产生一个背板故障预警。

・电路板电压必须正确上电,因为一些元件需要电源按特定顺序或特定斜率上电。

・必须生成特定电路板的电源管理信号用于FPGA初始化、器件和子系统复位。

系统控制器必须可以通过I2C来进行背板电压测量以及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测量。

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独立的电源管理元件

在确定了关键的电源管理要求后,设计人员可能会开始将类似的电路元件放到电源管理子系统中。这也就是传统的电源管理方法。使用各种器件,如热插拔控制器、电源定序器/监控器、DC-DC转换器、MOSFET、双极晶体管、放大器、Zener二极管和电容,设计人员可以开始开发设计的其他部分,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元件来实现新的功能。不变的是,使用一个PLD来连接这些器件,并且实现cPCIExpress控制信号部分所需的其余简单的数字功能。如图1底部所示的即是这样设计的结果,(注意,图l是一个实际设计的简化版,还未包括许多电阻、电容和zener二极管,用于时序、保持和其他功能)。这种电源管理方法会提高成本、降低系统质量和可靠性,并增加了电路板重新布局的风险。

其他元器件增加了成本

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还可能要用到其他元件。由于每个电源管理功能最初的设计是不考虑其他电源的,可能会使用不必要的重复的器件。此外,由于这些器件都独立进行设计,它们有其各自的子元器件(电荷泵、参考电压、低电压监测器、比较器、封装、引脚等),从而使这些组件都产生不必要的重复。这增加了元件、测试和制造成本。由于使用了更多的元件和其之间的互连,还降低了可靠性。

提高了设计复杂性降低了质量和可靠性

也许电源管理子系统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提高电路板可靠性来改善电源故障监测的准确性和关机速度。如果故障能被准确且迅速地响应并且迅速采取更正措施,闪存讹误或对板上元件的其他类型的损坏都将最小化。一个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将创建一个具有重叠实现的故障监测和响应功能的非统一的系统。由此产生的精度和响应时间可能都会降低。例如,它可能无法提供预警,针对处理器意外的卡拔出,或者卡拔出时电源没有及时做出反应,进行有序的关断;或者它可能无法调整各种时序元件来准确地提供关键且相互依赖的去抖延时、重试时间和复位序列。

独立的固定功能元件提高了电路板重新布局的风险

无论设计人员怎样仔细考虑所有影响到系统的变量,总还是会在电路板制成后有更改的风险。频繁的更改主要是由于可用性问题、规格的变化、市场要求甚至是设计缺陷,并且这些可能导致重大的重新设计。即使是很小的改、变,如对电源开/关时序、斜率或电压触发电平,都需要修改外部时序元件或增加元件到电路板上。因此,使用独立的固定功能元件的电源管理设计很可能会因为设计需求的更改而需要重新进行电路板布局。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采用可编程电源管理器件

与前面所介绍的自下而上的方法相反的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开始仔细审视和理解系统其余部分的主要电源需求。设计人员不再使用单个电源管理元件,而是选择集成的可编程电源管理器件,包括了满足这些主要需求的所有功能。这样,可以更加简便地进行高效的开发。

一个可编程的电源管理器件

集成的、可编程电源管理器件的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电源管理器件包含了许多用于自下而上的设计中的元件,但它们都集成在单个器件中并进行了功能管理,以简化设计过程。我们将利用这些功能模块中的两个,来更好地说明这种设计方法,从组件化思考和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变为功能化思考和自上而下的设计。

双阈值电源监视器

此块有两个输出:一个阈值(高于RefA)和窗口(在RefA和RefB之间)。由于其高度集成,这个模块可以替代许多现成的监控器和复位发生器,降低了成本。这些用于电源故障监测的片上比较器,精确度为0.7%,并能够在16us内产生故障信号。与使用多个器件来实现的系统相比,高精度、快速的故障检测显著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高电压MOSFET驱动器

高电压MOSFET驱动器输出特定斜率或电压的拉电流,或灌电流输出到地。在Power Manager II器件中,所有这些MOSFET的特性都是可编程的,允许设计人员很容易地修改时序、电压或电流。MOSFET驱动器特性的编程功能,有利于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避免了电路板重新布局。例如,如果MOSFET栅极电压的斜率需要调整,因为一个电压要比另一电压以更快速度关断,这就可以通过编程新的速率很方便地实现。这些高电压MOSFET驱动器也是多功能的,并且可以控制其他功能,如热插拔、电源ORing或电源馈送到外部卡。这种灵活性减少了额外元件的需求,并降低了成本。

这两个主要功能还可以一起工作,来简化设计部件。例如,监视器模块可用于检测热插拔事件中的过电流,然后MOSFET驱动器可用于控制MOSFET的栅极,保持在安全工作区域内(s0A)工作。在使用多个独立器件时,可能无法降低成本,因为实现这些功能的信号可能无法从外部引脚获得,或者还需要额外的“接口逻辑”。

实现示例

CPCIExpress电源管理子系统,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设计,如图3所示。莱迪思Power Manager II器件是设计的核心,为电路板上的电源集成了热插拔控制(通过充电泵电路将MOSFETQ5用作3.3V,Q4用作+5V,Ql用作+12V);监测电压和电流故障;板上电压定序(通过+1.8V和+2.5V POL稳压器)因此FPGA、存储器和MCU正确初始化,故障或热插拔时关闭MOSFET;并产生复位。

篇4

设备管理是企业诸项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设备的管理工作都是以实物管理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生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设备资产管理的探讨、分析,探索设备管理的一种模式,旨在提高生产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

关 键 词:设备资产管理制度约束

中图分类号: C33 文献标识码: A

自从人类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的管理工作,由于当时的设备简单,管理工作单纯,设备管理仅凭操作者个人的经验行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以致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备管理。现观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事后维修阶段

在工业化大生产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简单、修理方便、耗时少,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结构复杂的设备大量投入使用,设备修理难度不断增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于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工效,企业便从操作人员中分离一部分人员专门从事设备修理工作,建立相应的设备维修机构,并制定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管理制度。

2.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

任何一台主要设备或一个主要生产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以降低停工损失费用和维修费用;主要做法是定期检查设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在故障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加以控制或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突发事故;除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外,还要对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预防维修比事后修理有明显的优越性;预先制定设备的检修计划,采取预防为主的维修措施,可减少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和停工损失,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有利于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经过多年实践,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精神的指导下,对引进设备的计划预修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摸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2.1采用项目修理

通常设备有保养、小修、中修和大修几个环节,但我国不少企业采用项目修理代替设备中修,或者采用几次项目修理代替设备大修,使修理作业量更均衡,节省了修理工时。

2.2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

对生产中所处地位比较重要的设备实行计划预修,而对一般设备实行事后修理或按设备使用状况进行修理,使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

2.3合理确定修理周期

设备的检修周期不是根据磨损情况,而是根据主要设备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按设备的设计水平、制造和安装质量、役龄和使用条件、使用强度等情况确定其修理周期,使修理周期和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及更加合理。

2.4修理与改造相结合

我国多数企业往往结合设备修理对原设备进行局部改进或改装,使大修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5设备保养维护与检修结合

企业在计划预修的基础上吸收三级保养,创立了一种新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计划保修制。其根据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定时或定运行里程对设备施行规格不同的保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设备的维修周期,这种制度突出了维护保养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的地位,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管好设备的积极性,使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之上。

3.设备系统管理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系统理论的普遍应用,对关键设备采取重点维护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主要内容有:

3.1修理费用高的偶发性故障且零部件更换困难的,运用状态监测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维修。

3.2修理费用低的寿命型故障,且零部件易于更换的,采用定期更换策略。

3.3修理费用十分昂贵的零部件,应考虑无维修设计,消除故障根源,避免发生故障。

4.设备综合管理阶段

设备综合管理思想的两个典型代表是“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生产维修制”。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以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管理目标,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围绕四方面展开:

4.1企业管好、用好、修好、经营好机器设备

对同等技术的设备进行价格、运转、维修费用、折旧、经济寿命等方面的计算和比较,把好经济效益关,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

4.2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

无论是新设备还是老设备,都必须重视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问题,提高可靠性和维修性,减少故障和维修作业时间,达到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

4.3设备的一生为研究和管理对象

及运用系统工程观点,把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折旧报废的全过程作为设备一生的研究和管理对象。

4.4设备工作循环过程的信息反馈

设备使用部门要把有关设备的运行记录和长期经验积累所发现的缺陷提供给维修部门和设备制造厂家,以便他们综合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必要的改造或在新设备设计时进行改进。 “全系统”是指对设备寿命周期实行全过程管理,从设计阶段起就要对设备的维修方法和手段予以认真考虑,既抓设备前期阶段的先天不足又抓使用维修和改造阶段的故障分析,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全员参加”,是指上至企业最高领导下到每位操作人员都参加生产维修活动。在设备综合管理阶段,设备维修的方针是:建立以操作工点检为基础的设备维修制;实行重点设备专门管理,避免过剩维修;定期检测设备的精度指标;注意维修记录和资料的统计及分析。综合管理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行设备目标管理,重视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研究,加强设备投产前的前期管理和使用中的信息反馈,提高设备管理的综合经济效益。

5.企业设备管理方案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学出现了新的突破,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呈现了新的趋势,不再是狭义上的设备技术的管理,而是更广义的生产力的管理,把握这一新趋势,对于促进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设备管理已形成新格局

企业设备管理已形成新格局,企业自主管理和政府依法监督是我国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设备管理新格局。企业对设备工作已主动管理起来,管、用、养、修全面负责。对于设备管理强调:“主管生产,先抓设备。设备维护良好,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就有保证,产值、成本、利润就能完成。不抓设备,不保养、不维修,不改造,设备陈旧落后,经常停机影响生产,安全也没保证。因此,要积极努力地抓设备基础管理、现场管理、维修保养、定期检修、技术改造,使设备确保生产。

5.2企业领导重视设备管理、改造和更新工作

企业自主管理后,凡是生产和效益好的企业都十分重视设备管理。但很多企业已不在内部配备维修管理人员和维修队伍,依靠社会力量来维修设备。凡是生产好、效益好的企业都十分重视设备管理;相反生产不饱满,产品没市场或占市场份额小或近乎破产的企业一般设备管理也差;生产要上去,设备必须完好,因此不断进引高新技术,缩短停机时间,减少生产损失,对关键设备实行监控;很多企业领导已认识到企业资本的50%以上是设备资产,设备不能发挥应有效能,等于资本积压,同时认识到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生产,关系到产品品种、产量、质量、安全、消耗、成本等,关系到企业效益和职工切身利益。企业重视设备管理,对设备管理和技术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并经常进行岗位培训,提倡综合管理和主动维护,使设备管理不断创新,这是企业自主管理设备取得的成果。设备管理的经验可以归纳为: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目标明确,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实行优胜劣汰,提高全员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利用率追求100%,故障率要求零。推行点检制度,推广全员维修和预防维修,利用诊断技术预防停机故障。企业自修、检修与社会化修理相结合,采用最经济的维修体制和方法。进行设备现代化管理,数据采集要正确,存档要及时并利用管理软件定期分析预报。备件维修资金严格考核,不准浪费,经常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化,提倡设备综合管理,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备全管理过程中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达到良好投资效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5.3造就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与维修人才

随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要涉及许多新技术,例如:计算机和软件技术、数控数显技术、电液自动化技术、监测和诊断技术、和液压新技术;应用粘接、喷涂、冷焊等表 面工程技术和复合表面工程技术;应用信息和网络、遥控和互联网技术;应用虚拟技术和纳米技术等。所以对管、用、养、修设备的人才必须加紧培养。很多企业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时,重视培养维修技术人员,派人出国进修、监造、学习。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和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人才,代表着现代设备管理工作的希望和未来。很多现代企业,已认识到并开始实践“培训教育先行”,重视职工培训投人,使设备工程技术人员除勤奋工作外,还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6.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设备管理模式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大量先进设备和管理方法不断引进,我国设备管理模式和方法将逐步与国际接轨,设备管理的科技化逐步向自动化、高效率、低耗能、少污染和高可靠性运行方面发展。所以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也将高科技化,管用养修设备人员要掌握高新技术,才能使用好,维修好,管理好现代化设备。设备管理的市场经济化:设备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将根据市场经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而变化。设备管理的目标将根据市场经济要求,不仅为生产服务,更主要的是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设备管理与维修,要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控制污染、减少成本和占领市场服务。设备管理的维修专业化、社会化:国有企业中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维修部门逐步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和发展。为了社会整体效益,维修专业化和社会化将是发展趋势。设备管理与维修人才高素质化适应高科技设备管理要求必须提高设备管理和维修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现代企业也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进修、培训深造、企业内部实践和学习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学习高新技术,从而实现设备管理人才现代化。设备管理的新趋势是和当前社会生产的技术经济点相适应,这些新趋势带来了设备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只有好好把握这些趋势,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切实为生产保驾护航,为企业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发展

一、财务管理的时代背景

1、经济全球化浪潮。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知识经济的兴起。

主要体现在: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

4、企业重构。

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

二、财务管理应对经济发展之路

1、我国财务管理体制的革新

我国财务管理的体制从建国初期到如今,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经济体制下分别形成其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财务管理也将向新的方向继续发展,体制的革新将是必然的趋势。首先,由于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由以自然资源为主导的第一产业、以物质资产为主导第二产业逐步过渡为以信息和人力资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随之而来,我国财务管理的对象必然要有所改变,即由对有形的劳动力、物质经济资本等的管理过渡为对科技信息、知识数据的管理,而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知识与信息就代表着巨大的价值,同样的人力资源亦是如此。其次,在新的经济时期里,企业的风险与其收益始终是正比相伴的,因此,为使之更适应当前经济形势,我国财务管理应加强对风险的规避,建立财务管理中心体系,集中整合企业的会计和统计信息,并全面、深入、客观的分析,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2、我国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

分析新兴科技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方面以其高效可靠的数字技术、丰富的软件优化了企业对资料、数据的存储、统计分析与管理;另一方面,网络互联共享所带来的大量信息直接对企业进行资源配置优化起到参考或引导的作用,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率先掌握有用信息企业才能占得先机。

3、我国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

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信息通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技术等改变了财务管理的环境,信息数据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成为当前我国财务管理需要重视的方面,由此可见,新时期我国的财务管理观念必须在以人为本为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对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的观念、对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的意识、对知识科技价值的正确认识;同时还要提高其企业的风险意识,综合利用科技手段和科学的管理理论,树立科学理财的观念。

三、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1、财务与会计相分离的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金融市场建立以后,企业筹资的财务决策问题将是财务管理的重大课题。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企业的财务管理重点将转向如何进行科学的筹资、投资决策,如何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如何正确估量和尽量减少投资风险等方面。理财与会计的分歧日益凸现。至此,财务与会计的分离也就在所难免。一般现代大中型公司中,均设有财务部,下设若干管理中心,如以成本控制为主的成本管理中心,以进行经济核算,反映经营状况的会计核算中心,以投资决策为主的投资决策中心等,各管理中心在机构设置上相互独立,人员配置上均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因此,财务与会计的分离,将是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内容。

2、加强事前预测,编制各项预算,搞好内部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运用行为科学原理,实施事前成本控制,将企业整体目标分解到所属各生产经营部门,编制责任预算,建立责任成本管理网络系统,激发有效的成本节约行为,协同完成预定的成本目标。同时,企业也要重视科学技术进步与开发,充分挖掘企业在生产组织、工艺流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潜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资成本,优化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各项费用开支,提高资产利用率,加速资金调整,合理定产,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从而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3、经营与理财并重,融资、投资和股利政策的选择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由市场来调节生产要素的组合,变无偿使用资金为有偿使用,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投资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动:

一是企业注重资本成本的约束。企业的投资必须使产生的收益超过成本,内部投资报酬率不仅要高于无风险报酬率,而且也要使投资风险得到合理的补偿。

二是企业更加注重资本预算。企业在选择长期投资项目时,必须制定严密的资本预算,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并考虑到如通贷膨胀等因素带来的影响等,在投资决策时要慎重选择方案。

三是投资方式多样化,这是企业投资行为的一个重要趋势。从投资的金融工具看,有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从投资范围看,企业可进行轻工业投资,重工业投资,金融、饮食、房地产、咨询业、娱乐业等各种范围的投资;从投资的地域范围看,企业不仅可进行企业内部投资,企业外部投资,还可进行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等。总之,投资环境的多样化,将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提出新的要求。

4、做好财务分析,合理调剂资源

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旨在通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周转状况以及盈利能力,以了解负债结构及相应的作为物资保障的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资产周转结构或营运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盈利结构的合理性和趋势性。掌握企业经营和理财中的结构性缺陷,预测这种结构的可能变动趋势,并据以审慎配置企业的资源,形成合理的经济资源结构,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财务分析的重点在于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分析。

5、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从投资角度看,跨国投资不仅能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能更好地了解和追踪被投资国市场的需要,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能绕开贸易壁垒,减少关税和非关税方面的限制。同时,跨国投资还能保证国外某种资源的供应,以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从前几年首钢购买秘鲁钢铁公司开始,我国在国外的投资已有相当的发展,并且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我国企业当前跨国投资的现实性则是根源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多层性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发展企业的跨国投资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现实可行性,企业财务人员应从国际范围出发,考虑跨国投资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荆新.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一、集中化资金管理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科学管理是指企业运用具体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以效率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一种任务型的刚性的管理方法。“泰勒制”就是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典型代表,它在20世纪初短缺经济条件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对企业管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企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财富的创造已主要取决于智力劳动,但“泰勒制”不会因为其缺少人性、具有刚性的一面而否定它对提高效率的作用,而且企业科学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基本途径,还具有不受管理哲学或管理模式的影响的优点。因而,企业科学管理仍将是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在科学管理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科学管理已经融进或将要融进新的元素,比如集中化、标准化、计量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别是集中化将会在未来企业科学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管理下的集中化是与网络化紧密相连的。它运用信息技术和其它科技手段使企业各子系统融于一体,以提高企业运行的有序性,它包括企业信息的集中、业务流程的集中、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关系的集中、经营运行与管理监控的集中等等。而且科学管理下的集中化不是简单意义上、形式上的集中,它一般要求数据、流程、业务等通过通讯技术和软件系统来完成集中管理,使离散的资源、工作环节管理有序,并形成支持多个系统的协作,使应用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因此目前已有的ERP、CRM以及集中资金管理等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集中管理系统都在蓬勃发展。我们相信,现代企业通过包含集中化的科学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定会超越时空,逐步实现“24小时×365天”:工作,为企业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集中化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拓展业务、防范风险、降低成本、改善管理、树立品牌、资源整合等若干类工作要做,一些工作可能在企业壮大过程中还是不可或缺的。但资金管理会像血液一样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因而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资金管理的完善与发展,即是说如果不对资金管理进行探索,推出与其业务相匹配的、高效的集中化资金管理,则可能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1.企业整合资源、发展壮大需要集中资金管理

企业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内创造价值的不同单位产生的互相关联经济活动的集合,就是企业价值链。因而企业价值链条中任何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将直接影响到其它环节甚至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和效益。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各项资源的协同效应,尽可能让企业价值链产生最大价值,就必须进行企业资源整合,通过各子系统的集中管理,进而让企业进行整体资源整合,即我们常说的ERP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s’Plan-nm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我们知道,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是企业价值链上极为重要的环节,一定程度上说,集中化资金管理的成败将会直接影响企业ERP系统的成败。如果不进行集中化资金管理,将可能无法对企业众多银行账户资金进行实质性控制,也将会出现资金调度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进行有效的整体资源整合了。

麦肯锡一位资深董事说,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相比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实现子集中管理,特别是财务的集中管理。国外成功企业都很重视通过IT技术把经营中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中起来,提高企业内部一体化运作程度,提升集团整体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集中资金管理对其生产经营进行集中掌控,让企业各级决策层随时、动态地掌握集团资金流量、流向、头寸等,通过将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各自独立的资金循环串成集团高效运行的资金链,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净资产收益率;集中成员单位闲散资金,保障重点项目的需要;壮大实力,增强信誉,发挥企业集团整体融资能力;同时降低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使其向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快速迈进。

2.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需要集中资金管理

关于集中资金管理在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方面,企业是一台永不中断运转的机器,这就需要各部门间相互配合,特别需要与资金管理部门亲密配合。财务资金的周转效率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而资金管理的通畅与否将直接影响资金管理的安全与否及企业的存亡,因而资金的集中管理与控制对于企业管理、控制、协调各职能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目前企业管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最近二十年,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深入推进以及IT、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比如销售部门基本都采用了进销存系统进行集中化销售管理,行政部门也使用OA无纸集中化办公,还有统一采购、统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各个职能部门利用IT技术和集中化方法提高丁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这就迫切要求企业资金管理部门进行集中化管理来提高管理水平。

3.防范财务风险需要集中化资金管理

课题组将企业财务风险分为两类:

一是在业务决策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包括公司的投融资活动、业务资金调度、财务杠杆风险等,这类业务活动需要大量的企业内外各种信息,资金信息当然是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我们这儿说的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资金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以及资金交付、周转过程中出现偏差和意外而导致业务失败的可能性。不难看出,防范此类风险对企业集团整体资金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控制、调度等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采用集中化的资金管理,而是传统的分权式、分散式、延迟式的资金管理,则可能出现这类财务风险的机率要比集中资金管理的机率高得多。

另一类风险则是资金控制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道德风险,主要指个别操作或审批岗位的工作人员违背职业道德、恶意将企业资金转移、挪用而导致的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类风险近几年发生的案例较多,个别操作人员出于自身利益或其它因素的驱使愿意冒道德和法律风险,尽管绝大多数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但企业损失的资金大多也无法追回。绝大多数企业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防范此类风险的,但由于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只是“纸上制度”,容易流于形式,在执行时可能大打折扣。要防范此类风险,除加强内部控制外,还需要在操作环节上集中管理与控制,真正做到事前审批流程控制、事中实时控制与事后应急处理控制全方位风险控制,同时还应该与企业稽核、监督相结合。

三、树立良好企业形象需要集中资金管理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细胞,不可避免要与社会其它个体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任何企业都要向税务、工商、行业主管等政府部门等提交财务报告,并随时接受指导、管理与监督。这些政府机构通过企业集中资金管理系统能全面、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所需要的财务资金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良好形象,还可以借助政府宣传渠道提高企业形象,更有可能得到政府扶持与资助。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66-01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特别是信息化程度加深,企业间的竞争更加表现在人才领域的竞争。人才的质量越来越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各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阶段

1.1 人事档案管理阶段

这一时期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大环境下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的管理仅是对员工的工龄记录、档案管理等,诸多体制内的限制使人力资源的优势完全丧失,人事部门也成为了一个基本无自的部门,不能对人才进行优化和充分利用。

1.2 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萌芽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市场化也逐渐出现,人才流动性加强,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现象日趋明显,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人才属于一种资源,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由于流动性的加强,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显露,各企业管理层为了留住人才而督促人事部门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一阶段是高层管理者主导,人事部门较为被动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1.3 人力资源管理形成阶段

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经理代替了人事经理,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其不仅仅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而是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管理人才,从而更加注重系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企业人才管理中。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经理的人才管理主动性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的不断加强及人力资源经理的不断研究与探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走向成熟,其对自身的人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想要实现的是企业内不仅要有足够的人才,还要有足够高质量的人才。随之产生的是人力资源经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其更加注重员工的工作绩效,也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薪酬体系。同时更加注重企业内人力资源的整合,通过培训、组织学习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效率,更能做到“人尽其才”。

1.5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阶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企业间竞争逐渐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成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将提升为一种战略型管理,人力资源经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经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层中的一员,并拥有更大的决策权与话语权。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人力资源管理者地位不断提高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越来越重要,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与效率,加强员工工作技能等,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将逐渐从企业战略的执行方面转变为其组成的一部分。

2.2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逐渐分化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职能:人力资源配置、培训与开发、工资与福利、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这四大职能中又包含诸多小类。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将会实现四大职能的逐渐分化,以适应在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人才最优管理。具体表现为规模缩小、部门简化或取消、资源全球化整合、管理层减少等。

2.3 人力资源活动对企业的贡献将会更加被重视与关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管理职能已成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实现员工的潜能开发、技术培训,以及对员工的工作激励、绩效管理等。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的能力与素质,并给予人力资源经理更大的决策权,以使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不断加强。

2.4 人力资源管理前瞻性加强

在现今及未来,企业的运营将实现了解客户、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继而实现人力资源的超前管理模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将逐渐放在提高生产力上,将行政性的工作进行标准化、自动化的管理,以集中力量进行生产力的提高。

2.5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将发生变化

当今社会,信息化逐渐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企业的生存方式亦受到了很大影响。传统的运行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今发达的网络时代,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已在企业中不断深入扩散。企业中不管是领导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来管理、完成日常工作,对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一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可通过网络招聘信息,同时,可通过网络获得人才信息;另一方面,人才可通过网络了解企业的人才招聘信息,同时,可自身的求职信息。互联网拓宽了人们获得人力资源信息的渠道,亦简化了人力资源信息流动的步骤,实现了更快、更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实现了自身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与企业的生产力。

2.6 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企业员工的素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作人员与企业领导者的差距逐渐缩小,二者之间的选择日趋平衡,已从领导者的“单项选择”转变为二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在这一现状下,立足于当今市场关系,领导者需要更多地软性管理,更平等地与员工交流,同时,更多地考虑员工的未来发展,而不是忌惮其可能因更加优秀而离开去更大的平台,多为员工提供提高工作技能和效率的培训和锻炼机会等,实现双赢,从而达到人才的保留。

2.7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与否至关重要,其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简单的认为是“法治”或者“人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目的的为了规范人的行为,但是不能够从管理的角度要求员工完全服从,还需要从从思想培训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挖掘人的潜力,让人由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工作。

2.8 改善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宝贵的一项资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将会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情况和市场需求,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优化各个环节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了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同时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提高,促使其管理者不断加强学习,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实现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沈天明.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创新策略[J].经济师,2016,(2):243-244.

篇8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档案是各单位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化迅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档案不仅成为了文化资源与知识资源,还成为了信息资源。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人们普遍把信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将它们共同视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战略资源。这些都促使档案信息的收集方式、管理方式与利用方式有了本质性的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档案是各单位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反映的是一个单位的历史面貌,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换句话说,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也就是指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档案管理过程的网络化,经系统加工和网络传输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部门,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急需人们真正把信息资源化,把信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来进行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档案管理部门新的任务和使命,是档案资料管理向档案信息的一种转化,是由单一的管理工作向社会服务性工作转化的一个具体过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档案调取、档案共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更符合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发展方向。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我国现阶段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迅速发展,使档案数字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案数字化对象也不断丰富,不仅仅局限在纸质档案方面,已经扩展到照片、图像、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微缩胶片等各种不同种类载体档案的数字化。档案数字化作为一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三)社会的发展促进和推动了档案管理业务的变革。随着档案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和发展,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在归档、馆藏建设、目录编制、统计、编研、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等诸多管理环节都需要随之而变。传统档案的载体形态开始向数字化形态过度,档案管理的主要环境开始逐渐向数字环境迁移。档案领域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档案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如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立卷、全文的存贮与检索、自动标引、编目、统计、借阅、库房管理等,并能使传统档案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实现无缝衔接,大幅度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档案信息化可进一步完善档案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我国目前传统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相对健全,但在数字环境中,这些标准规范需要重新审视,相当部分的标准规范需要按照信息化环境的要求进行调整。文档管理软件的广泛运用是导致文书档案按“件”归档模式的直接推动力之一;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电子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都是档案信息化在档案集中管理层面的具体表现,这都直接导致了档案累积、移交模式的变革创新;同时,对于实时归档、技术鉴定、存储管理、载体转换、权限控制、数据迁移、实时等大量新型业务内容,有赖于档案管理乃至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是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标准规范来进行支撑。而“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也是《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首要任务。

(五)档案信息化将为社会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源和服务。国家档案局提出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这是新时期给档案信息化提出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方向。

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的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复杂繁琐的例行性事务工作,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但又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事务,需要占据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从日常的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化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其最大范围、最快速度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化又可促进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传统的档案信息大都是以纸为载体的实物资源,不仅不便携带,更不利于传递。实现档案信息化以后,各种信息资源不再以实物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磁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形式出现,(下转第63页)(上接第84页)这就极大地便利了传输和使用。而且应用各种功能齐全的管理软件,还可以对现有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为充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提供可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