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09:43: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开发区发展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03-04
城市经济开发区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新生事物,是城市工业区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由于产业系统调整和技术改进而形成的一类特殊工业区类型。因此存在着如何满足当地产业发展,发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城市开发区的现行规划中,产业研究恰恰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弱项,多偏于纯经济或工艺方面,或流于泛泛空洞的定性研究或概念解释,导致出现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的规划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影响宏观城市区域竞争力。因此必须突破常规,从总体规划的层面,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目标和空间综合考虑,使开发区的建设更合理,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创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 望城经济开发区简介
1.1 发展背景
2007年12月,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长沙大河西作为“两型社会”先导区率先起步,望城纳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望城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成立于2006年,位于望城县县城南部,与省会长沙接壤,全区规划建设面积100km2,作为省级开发区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辐射和优质产业转移扩张的首选之地。
1.2 产业发展现状
经开区建区以来,先后吸引了140余家企业在此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以发展高科技食品药品、新材料加工制造业、印刷包装、高效农业等产业为主,房地产、现代商务、交通运输功能为辅的先进产业发展格局。2008年,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52.4%,实现财税收入5亿元。
2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关系
2.1 竞争力与空间结构
新竞争经济学认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生产率而非出口或者自然资源的禀赋。政府所应创造的是一种可以支持日益增长的生产率的环境。正确的宏观政策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对于竞争来讲,微观的经济基础将最终决定生产力和竞争力(M.E.Porter,2000)。
从空间的意义上讲,微观经济基础体现在地理的区位上。形成地理位置集中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通过集中的方式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奠定关键性的规模基础,推动集合内部的竞争和创新,为它们集中创造相应的综合服务,将各种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投资效用发挥到最大,由此来增进地区和城市的竞争力。
由于有专业化人才库的扩大和投入物的深化,如果一家工厂从有1000名工人可供同一行业公司雇佣的地方,迁到有10000名这样的工人的地方,产量平均增加15%(Herderson J.etal,1998)。
这个基本原理在于,相关经济活动移居到同一地点要比把这些活动扩展到多个地点更为有利。集合内部的每一个成员之间广泛联结而产生的总体力量要大于其各个部分之和,它不仅仅适用于城市的传统产业,也同样适用于新兴产业。要想在区域竞争中赢得胜利,必须有魄力对今后引进的产业进行强制性的空间整体布局和在将来对现有的企业布局进行整体调整,追求专业化的集中发展。
2.2 产业与空间的集聚发展
目前,望城经开区主要企业的发展还处在过多注重对单个企业规模扩大的阶段,虽然它在短期内有较好的利润和税收,但地区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很少具有经济活动中的协作性和互补性。旺旺路两侧分布各类型企业混杂,就足以证明这个问题,这是各企业对交通优势和基础设施竞争的结果。由于政府在鼓励和扶持企业发展方面,过多注重宏观的优惠政策,缺乏统一方向性的指导,忽视采取空间配置的手段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产生特定领域中具有规模和特色的产业聚合,比如说长三角的食品加工中心或者珠三角电子产品加工的专业化基地显然以现在的模式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形成。
着眼城市经济的长远利益,特别是从望城县经开区这类夹杂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内存在其他优势科技园区的情况来说,如果想要发展壮大成为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必须拓展具有特殊意义和产业职能的区位。因此,本文在对望城县经开区产业和空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空间的集中发展”概念,对于以工业发展为重心的望城县及望城县经开区来说,这是产业策略和空间策略根本的契合点,其目标是大幅度提升望城县经开区的竞争力,在大河西先导区开发的经济战役中夺取胜利。
2.3 工业污染与产业布局
经开区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省级产业基地,因此,在产业布局中,将对工业污染系数与生活区的关系进行总体考虑,由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可得以下内容,详见表1。
3 各片区产业发展内容
3.1 黄金园村、桂芳村、桐林坳社区
3.1.1 产业跨越的平台
黄金园村、桐林坳社区和桂芳村处于望城县经开区与长沙高新区无缝对接的区域,是望城县实现面向长沙高新区、承接长沙外放产业和技术支持的最前沿。望城县经开区与长沙麓谷高新区的交叉相重产业,如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部分机械制造业可选择在该区域集中发展。在不断扩大该类型产业的产业用地面积的基础上,以提升技术力量为手段,加强与麓谷同类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交流,打造产业集中、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片区,实现经济增长。
从《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表可以看出,新材料的污染较高,其次为医药制造业,机械制造相对污染较低,产污和排污系数均在100左右。考虑经开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而处于东南方向的桐林坳社区是以居住为主的生活片区,则新材料和医药制药业应尽量布局在西、北部,机械制造业可选择在相对靠近居住片区的地区(见图5)。
3.1.2 印刷工业园
印刷包装工业园现状集中布置在经开区东南角,与公共服务用地紧密衔接,周边是规划的居住用地和部分建成的商业用地。从长远考虑,印刷工业园周边的发展空闻不足;从产业链考虑,印刷包装工业园与其相配套的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产业空间链接不够紧密,将会阻碍其后期综合竞争力的持续增长。
规划建议将印刷包装工业园在后期搬迁至望城大道桂芳村段,选择望城大道两厢用地整体布局,交通上可方便利用望城大道连接周边区域,并通过集中布置配套产业,构成流畅的产业链,提升后期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印刷包装工业园。
3.1.3 黄金园――高新农业园
从地形来看,黄金园村大部用地坡度大于25。不适合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从尊重自然生态和控制投资成本出发,对地形进行大范围改造也是不合理的。黄金园村位于望城县高新区的西南角,其南面是长常高速和雷锋镇农产品工业园,因此如果利用山地地形打造生态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将受到限制,对城市的服务作用将收效甚微。
望城县历史上是农业强县,农业基础好,经开区南面是农产品园区,销售渠道便捷,综合考虑黄金园周边环境和地块内部影响因素,认为发展高新农业,创办高效农业园区是最理想的方案。
3.2 莲湖、喻家坡、仁和社区
3.2.1 食品工业园区
莲湖、喻家坡、仁和社区位于旺旺路两侧,通过望城大道与望城县中心区紧密连接,同时地块南部的北横线横贯东西,是连接长沙市区和西部乌山镇的快速路。该地区现以食品和医药制药业为主,在整体布局上可通过迁出医药制药业,并对食品和饮料加工进行局部调整,集聚周边游离的产业资源,进行扩张式发展(见图6)。
考虑到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排污系数,在布局上,食品制造业应尽量向西集中,饮料制造业可集中在东部马桥河附近,并在该地块东南部跨越马桥河地段保留一定的生态绿地,形成防护绿化带。
3.3 高冲村
3.3.1 第三方物流基地
高冲村处于望城县经开区的几何中心位置,也是交通的核心区。连接区域的金星大道和直达望城县中心区的望域大道在该区相交,同时石长铁路由东向西横穿该地区,并已建成望域货运站。该区可发展成现代型的第三方物流区,其功能除了传统的储存和转运外,还包括物流活动组织协调、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搜集和处理等。从布局上,以货运站为中心,南面布置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机构的办公大楼,通过集中的布局方式,加大信息与管理协调之间的联系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仓储用地主要布置在金星大道两侧,作为物流的中转和临时存储基地,并承接本地区和本区域的公路交通流线(见图7)。
3.3.2 教育研究中心
从战略角度来讲,经开区想发展成为以技术型工业为主体,并在区域内占领一席之地,与教育产业的联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经开区高冲村南临普瑞大道,与望城县经开区现有的高校联系紧密,附近物流园的信息管理中心信息化程度较高,通过环境改造不难成为区域科研和技术改造的核心区域,并且由于接近经开区的核心位置,可以更方便地成为区域技术提升的“心”,向周边扩散其影响带动区域整体的技术升级。在布局上集中在普瑞大道附近,紧邻物流园的信息管理区域布置,在策略上可通过与大学城的高校建立技术交流合作平台,达到“以科兴园,技术带动经济”的目的。
3.3.3 食品创业基地
该区依普瑞大道地区设计有一个功能完整的食品创业基地,功能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同时在园区设计时考虑到集中留有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符合湖南产业发展的大局势。可以该基地为中心,通过逐步扩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以中小企业为主力的食品创业基地。
3.4 原佳村
3.4.1 机械器械制造区
原佳村临黄金园村和高;中村,对于承接现有的机械制造技术和基础设施,以及方便利用第三方物流实现资源购人和产品产销都独具优势。
在此基础上,将其打造为对区域产业链缺失的那部分器械制造业进行填补的集中区域,同时这也应作为经开区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集中力量进行建设的区域。原佳村北部和西部的远景用地可考虑大部分作为该类型产业的备用地,通过区域对该类型产业缺失所带来的广泛市场条件和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等政策,与这类型产业达成共识,集中快速地发展,努力走在区域的前列(见图8)。
3.5
金坪社区
3.5.1 综合服务中心
金坪社区是经开区内部与外面交通联系最便捷的地区,联系周边区域东西向的普瑞大道和雷锋大道在此交汇,同时长沙三环线也穿过该区。从现状来看,区内已建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和两所高等院校。从环境来看,马桥河南北横贯该区,并保留有一定规模的自然生态林。在布局结构来看,金坪社区地处功能主轴普瑞大道的西侧端点,是功能轴线的最重要节点。因此,该地区打造成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承接南北生活服务区的中心节点,和作为向西辐射服务产业区的起点是合适的。
在局部设计中,可更多考虑结合水系打造生态景观,形成生态型综合服务中心。
3.6 马桥河村、金山桥社区
3.6.1 承接县城中心区的支点
马桥河村位于地块最东北角,靠近望城县中心区,作为生活服务区开发的先期区域,可以较好的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与中心区便捷的交通联系进行快速的开发建设。同时作为县中心区与金坪社区的连接纽带,在未来承北接南的作用将十分明显。
3.6.2 高品质生态居住区
金山桥社区是经开区的最东南角,该片区通过雷锋大道直接长沙市,在规划中可以很好地利用东南部的风景旅游区及马桥河的滨水景观,打造高品质的生态居住区。
4 结语
关键词:商业地产;业态;规划设计;开发模式;发展趋势
Abstract: through the to our country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design problems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us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we need a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vision to have more business perspective, the only real estate eye or only commercial vision is no good, designers from operation Angle, selection, commercial buildings formats planning position, space combination relations, traffic streamline strategy considering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necessary out of short line operation of the error, not just the traditional housing development model for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from the long term investment for business profits considerations,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design strategy, is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ful commercial real estate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commercial real estate; Type of oper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Development mode;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商业地产的定义
商业地产(BusinessReal Estate), 顾名思义, 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以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等按照用途划分是用于商业用途的物业,包括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设施及各类消费场所。商业形态包括百货商场、大中型超级市场、小型便利店、专业产品卖场、品牌专卖店、仓储型超市以及包含以上多种业态的商业步行街或城市综合体。
商业地产,其发展过程不短也不长,有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从单一功能购物发展到现在的大型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以颇具特色和风格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环境营造、主题设置、运作理念等手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多功能的空间中,把购物场变成了娱乐场,把消费者变成了娱乐者,让原本一次单一乏味的购买行为变成一场休闲、游览、娱乐的“体验式消费”活动。[1]
2 现阶段商业地产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地产开发总体上可以用“起步晚,发展快”来概括,在中国短短十余年的商业地产发展史中,商业地产的建造规模和体量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引起国际建筑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起步于2000年前后,之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进入第一轮的高峰期,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发展势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欠缺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商业职能、交通职能、景观职能、社会文化职能等高层面的认识,限于传统地产开发观念束缚、前期策划和定位策略缺失、招商困局、资金及高级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专业商业地产建筑师严重不足,导致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成功与否面临诸多挑战。在设计商业地产建筑时,建筑师和同业人士往往仅服从于业主的主观意愿,未考虑(或考虑不周)建筑规模是否适宜,业态是否合理,建筑风格是否匹配,定位是否准确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各地已开发完成的商业地产存在着招商乏力、人气难以聚集、经营不善、空置率高等问题不断涌现。
2.1 传统地产观念束缚
目前我国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认为商业地产跟住宅一样, 抱着“卖完就走”的思路。还有的开发商采取“先开发后招商”的方式,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仅不好招商,而且也增大了后期经营困难及投资业主的投资风险。
2.2 商业定位不准
商业定位是商业地产的核心,定位的准确与否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一个商业项目定位内容包括业态定位、功能定位、商业服务对象定位、
盈利模式定位、产品定位、商业文化定位、营销方式定位等多方面。每个环节相互关联,一着不慎,可能会满盘皆输。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定位仿效之风盛行,某个项目成功后,很多开发商纷纷复制该模式,根本不考虑因地制宜和与自身合理的结合点,从而导致失败的结果。
2.3 招商困局
商业地产对招商资源的竞争将是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瓶颈。造成商业地产招商困局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由企业的战略性管理所决定的,外部原因则是由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目前造成商业地产招商困局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商业地产的招商,国际商业连锁投机行为给中国商业制造了“空前繁荣”,商业地产的过快发展加剧了商业资源的竞争等。
2.4 资金及高级专业人才缺乏
商业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具有开发周期长、资金占用数额大、回笼资金缓慢等特点,而目前国内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和
变现渠道,这导致商业地产面临一个资金缺乏的局面。同时,商业地产
是一个集开发、经营、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但目前商业地
产从业人员一般是来自地产领域或是零售领域,对商业和地产都精通
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少。
关键词:山地 ,火车站,开发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railway, "the station economy" for city development have positive role, especially on traffic block mountainous regions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driven,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a mountain area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huge challen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city with mountain railway statio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mode.
Keywords: hill country, the railway sta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中国铁路快速发展,一方面 “车站经济”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交通闭塞的山地地区发展带动尤为明显。另一方面面临着山地地区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巨大挑战。为此,本文以遵义火车东站核心区规划为例,探讨山地火车站周边用地开发模式。
2山地火车站建设概况
2.1中国山地城市概况
山地是地貌类型的一种,是具有一定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地貌类型。山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山地包括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广义的山地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陆地面积960万km2,其中广义的山地面积662万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中国的山地城市分布及其广泛,截止到2005年,全国有建制市661个,山地城市有231个,约占总量的35%。而全国1900多个县城中山地型城镇更是超过总量的一半。
2.2火车站地区开发与山地系统的矛盾
中国铁路建设,正进入飞速发展期,现代城市中的火车站,不仅承担了城市交通枢纽的职能,而是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使得火车站地区成为吸引各种城市功能聚集的场所,向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向综合发展。火车站地区通常会成为城市重要的商业、商贸、公共服务的中心,是城市高密度开发地区,开发上往往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山地地区建设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轻则使得山地火车站地区 “平原化”的千城一面城市特色的丧失,重则导致山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城市环境灾害的加剧发生。
3遵义火车东站核心区规划思路
3.1项目背景
规划处于贵州遵义市,遵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旅游城市。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度实施,遵义赢来全新发展机遇。遵义火车东站是遵义渝黔-贵广高速铁路在遵义设置中间站,选址于遵义中心区东部礼仪,简称遵义东站。遵义渝黔-贵广高速铁路的建设将极大缩小我国西南地区与珠三角的时间距离,构筑新经济走廊;加速成渝经济圈融合,促进遵义与贵阳分工协作,共同构建贵州经济隆起带。同时东站规划将有渝黔高铁、昭通至毕节快铁及城际铁路通过,并考虑未来渝黔线改线,是一个集高铁、城铁、普铁为一体的综合枢纽站。遵义火车东站地区是城市东拓重要节点,将承担“联老城、拓新城”,打造现代服务业平台,构建城市新标识,延续城市景观脉络的重要职能。
3.2基地现状与存在问题
规划区地貌属于黔北低中山丘,湘江河与蚂蚁河自西向东通过,为深切河谷。大部分海拔在800-1000m之间,最高海拔为955m。山体丘陵呈“T”型分布,部分山体浑圆秀丽,植被丰富,坝间分布有少量梯田耕地。遵义火车东站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2.1地形复杂,建设难度大
规划区区别于平原地区,用地相对零碎,同时地形起伏较大,山顶与河谷高差达到200米,建设难度大。同时周边被群山包围,有高度、坡度和小气候引起的各种变化,城市建设需要谨慎对待。
3.2.2基地投资费用高
山地城市建设投资费用普遍比平原城市高,如基建费用投资一般要增加15%-30%。而火车站周边地区对场地平整度要求较高,又本地区山体多为岩质山地,平整场地费用更是大大的提高。
3.2.3交通联系困难,联系不方便
遵义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用地集中在东西两条发展带中,中间被山体分隔,其中老城所处西发展带发展成熟,东部发展带尚未形成。遵义东站正是处在老城与东部发展带交接的节点上。如何打破山体的壁垒解决火车站与老城的联系,同时辐射东部各个发展组团;如何在狭小的空间范围解决火车站复杂的过往交通是本次规划的一大技术难点。
3.2.4生态环境脆弱
规划区地形起伏大,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地质灾害问题。如水土流失、山洪水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及人身和城市安全。铁路站场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将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避免山体地区灾害的发生,有效利用山地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小气候,引导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也是规划的要点。
3.3规划主要理念
根据遵义东站基地特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山地火车站周边地区开发问题:
3.3.1通过地形和生态脉络分析,构建大生态格局。
一是在遵义市大的生态格局基础上,分析本区在遵义市中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确定要保护生态功能结构,通过对基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的勘察和分析研究,评估该区建设对地区生态的影响。二是以GIS为技术平台,开展规划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规划从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水系、等方面对规划区及研究范围山地利用进行生态因子分析;并将单因子评价结果进行叠加,与城市总体规划生态控制进行衔接,考虑现状用地情况,从而获得本次规划适宜建设用地的规模,划出山体保护线,确定可建设用地范围,构建大生态格局。
3.3.2紧凑的用地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主要以组团发展、串联发展、环绿心发展和网络发展几种分散的空间模式;而火车站核心区多功能的积聚,着重考虑核心区的空间效益。分散和积聚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两者需要有机的结合,是应对山地火车站地区建设的趋势。规划对火车站站场300米半径范围内作为核心功能区,采用集中高强度的开发模式,在满足火车站地区所赋予的功能基础上,尽量保留出更多的山体绿地。核心功能区地区则可结合地形生态条件,围绕生态节点组团式开发,满足生态承载力、构筑生态安全的生态需求。
[关键词] 贫困文化 滇桂黔民族地区 战略选择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滇桂黔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仍如久治不愈的顽症困扰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大多倾向于从人口、资源、能源、土地、历史条件等方面去寻找贫困的根源,因而在实施扶贫措施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对农村进行“输血”或“造血”式扶贫。其结果是在“输血”的同时,造就了一批“懒汉村”,“等、靠、要”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笔者根据自身长期的观察与调查思考,发现造成这些地区持续贫困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长期固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贫困文化”,决定性的因素是价值观的贫困。因此,实施文化扶贫才是扶助农村贫困群体,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选择。本文将就此课题作以下粗浅探讨。
一、贫困文化在滇桂黔民族地区的表现
“贫困文化”是指贫困群体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制度显失公正及自身条件差等原因, 为了自我维护、适应贫困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特定的文化体系。用“贫困文化”来诠释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 能够恰当地说明贫困长期存在的深刻根源。在滇桂黔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的山区, 那里生态环境恶劣, 地势崎岖,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居住比较分散, 地理位置上的隔断加上小农习性、民族习性、血缘性、地缘性使他们远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虽然人们勤劳、纯朴, 但他们长期的拼搏依然无法改变现状, 这就容易形成一种随遇而安、惟命是从、与世无争的贫困文化,其在民族地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观念上贫困文化表现为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
1.1因循保守、听天由命的人生观
由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饱受贫困的折磨,许多村民形成了很强的宿命感,他们已经习惯于过贫困的生活,面对贫困,他们奉行一种无为哲学,听天由命,无可奈何的忍受贫穷。这种听天由命的人生观,缺少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严重束缚了这些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
1.2滞后的教育观
由于贫困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不重视教育,认为“读书没用”,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较多。一方面,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入学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已初步具备了劳动能力,基于劳动力的需要,过早的离开了学校。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使脱贫致富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1.3厚死薄生、非理性的消费观
主要指在进行具体的消费选择时,贫困群体依据的是感性原则,以直观感觉、情感、主观偏好等作为消费的标准与原则。表现在红白事的大操大办以及盲目购置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方面。在贫困的滇桂黔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而在结婚、送丧的事上,他们的消费却又表现出惊人的一反常态的铺张浪费。人们往往为婚嫁耗尽他们一生累积的钱财,甚至债台高筑,在婚后几年、十几年的劳作都是为了偿还“结婚钱”。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破坏了积累与消费的平衡,致使农村发展资金的匮乏,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陈旧落后的婚育观
这主要表现在婚嫁和生育两个方面。“一方面,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封建残余思想大量存在且根深蒂固。由于那里的农业生产多是粗放型经营,需要大量的强壮男劳动力,再加上其它现实的原因,很多农民为了生个儿子甘愿冒倾家荡产的危险,想尽一切办法超生,结果是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的障碍。
1.5不经济的时间观
在这些贫困农村,人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因而时间观念差,生活节奏慢。而是将大量时间浪费到对来年耕作的等待中,这种甘于贫困的态度磨灭了他们对未来的追求,使农村劳动力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有知足长乐的生活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等等这些观念都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们的行为。
2.在心理状态上贫困文化表现为心理消极
贫困文化在心理上的表现为安于现状、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畏惧风险、满足于现状的安贫心理; 有人管更好,没人管也死不了的“等、靠、要”心理;信仰缺乏、精神委靡、盲目拜仙求神的迷信心理;面子要紧的传统文化心理等影响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们的心态。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已习惯于接受政府的援助和社会的救济,并视其理所当然,逐渐形成一种靠救济和援助度日的依赖心理,于是他们坐等救济,坐吃救济,吃光用光救济再要救济,“有自由,无主张,抱着膀子晒太阳,坐等上面救济粮”,正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因此对一些长期接受救济的农民来说,“春等救济粮,冬等冬令装,夏炎秋雨不出房”的现象也便不足为奇了。
二、贫困文化对滇桂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贫困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使个人的贫困长期维系,而且阻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影响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帮助贫困农村的人口脱贫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同时也是一项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任务。早在十六大报告就指出,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指标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包括政治民主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整体来讲,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文化性贫困相对于结构性贫困的治理难度更大,势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文化性贫困扭曲了一些农民的心理,削弱了他们昔日在困难中吃苦耐劳的生存意志和竞争意识,许多人为此走上了犯罪道路,构成严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此外,陷入长期贫困的农民对于科学的认同和接受有限,迷信思想严重,容易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引诱,成为一些扰乱社会的马前小卒。
3.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滇桂黔黔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生活在环境如此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民,在贫困文化制约下,在行为上表现出只顾眼前利益, 忽略长远发展, 不能正确处理自身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对于生态系统本来就相当脆弱的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开发在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大都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而且,他们的生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又通过代际传递而在其子孙一代重复上演,人际关系严重恶化,可持续发展的链条被人为地阻隔,陷入灾害、贫困、更大灾害、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4.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贫困文化使农村教育缺乏必需的文化动力。这主要表现在,贫困文化不能形成农村教育发展所要求的人文环境,消极的思想和观念因素时时处处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贫困经济环境支持了贫困文化的独立存在,而不能与现代文化产生直接的撞击和交流,使得农村教育缺乏文化刺激和影响的推力。其次,表现在对农村教育评价的功利化价值取向上。由于贫困农村低下的生产力和低文化的劳动力互为条件,一方面农民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更多或更直接依靠的是体力和经验,很少需要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低下,小规模的简单再生产无法升级换代,因而导致人们常用非常狭隘实用的态度对待文化和教育,认为供子女念书识字不合算,教育被许多农民当作无用之物。
三、文化扶贫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文化扶贫即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事实上,贫困的本质规定是一种恶性循环,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是影响当前滇桂黔农村发展、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这种贫困文化一旦形成,便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因受其熏陶而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进而接受很少的教育,就业竞争力薄弱,只能从事低收入的职业,最后变得更加贫困。人类社会即将进人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贫困地区的智力水平的提升与文化素质的提高显得更加重要,文化扶贫战略迫在眉睫。
四、消解农村贫困文化、实现文化富民的途径
贫困文化的价值观念直接制约着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从贫困的主体——“人”的角度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坚持文化扶贫的持续性
文化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对贫困文化的改造和创新,因此,要克服文化扶贫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一阵风”做法。把文化扶贫当作改造贫困文化的活动,建设性的扶贫。“三下乡”活动应该保持经常性、长期性;要加强对乡村文化队伍、科技队伍的支援和培训;做到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通住户,有条件的地区最好能村镇通互联网,及时把外界的信息传送给农民。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走出去”,开阔视野,创造经济效益;把科技人员“请进来”,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交给农民新的技能和知识,教会农民怎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2.把转变农民的价值观念作为根本
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本着“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把文化扶贫作为一种精神改造和建设的工程。培育农民文化自觉的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要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充实他们的生活;借助图书、大众传媒等文化载体,对贫困人群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针对他们的“自我藩篱”,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确立他们的文化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在健康文明的氛围中转变生活价值形态。
3.重视“三农”问题,切断贫困文化的传承渠道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为贫困文化的产生与蔓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打破这种结构上的藩篱,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贫困文化滋生的土壤。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才会更加切实有效。农民只有在思想上增强了“抗贫抗弱”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摈弃贫困文化,接受外界输入的新文化。
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滇桂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风土人情、祭祖拜天仪式及宗教节庆活动等,又有口头流传的各种民间文学,如传说、史诗、民间故事、谣言、谚语等。这些民间蕴藏的民族文化瑰宝具有不菲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整理和开发,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文化自身的建设,更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5.打造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富民
“文化”与“产业”本属2个概念。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发现文化特有的经济价值,尝试着用经济的手段来看待传统文化的积淀,寻找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交接点。文化富民,就是要把根植于人民群众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出来,直接惠及人民群众。对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查与重估,做出能否开发、怎样开发、如何实施等决策,让群众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参与者,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生产与消费的互动轨道,为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改变地区贫困面貌、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创造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贫困文化作为社会的产物在现代化的发展中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单纯的物质扶贫不能从根本上医治滇桂黔地区的贫困。 要坚持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的方针。真正实现从过去“输血式”救济、被动扶贫转化为“造血式”、主动的扶贫。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选择就是进行文化扶贫,以改变贫困文化模式。形成崭新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观念、文化模式, 实质性地推动这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反贫困进程。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全获奖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22.
关键词:重力模型;增长极;点轴开发模式;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01-03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区域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统筹区域发展已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就是强调要协调发展,因此区域调控成为政府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区的划分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重要工具,是进行合理的地域分工和区际协作,引导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基础,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区域开发、经济投资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
一、环青海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一)区位条件分析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的交汇地带[2],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环青海湖地区地处青海省农牧结合部,距省会西宁市130公里,东接全省经济重心河湟谷地,西连柴达木盆地,是青海进入新疆、的重要通道。环湖北岸有青藏铁路、青新公路315国道,南岸有109国道通过,交通比较便利。该区域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自然资源相对富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以青海湖为依托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特色突出,在全省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环青海湖地区四县行政区域面积5.58万km2,占全省面积的7.75%。2008年末人口22.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11%,国内生产总值553 411万元,占全省的5.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 272.4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0倍(见表1)。
环青海湖地区经济发展既具有优势和各种机遇,也面临着很大的生态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总量小、质量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来看,刚察县和共和县仍以农牧业为主。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来看环湖各县绝大多数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产业偏离度很高,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区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地区GDP(万元)人均GDP(元)人口(万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城镇化率(%)
海晏县141699416763.46.1∶67.9∶2640.8∶17.2∶41.938.2
刚察县49449114994.341.3∶14.9∶43.870.4∶0.5∶29.134.9
共和县1893981445713.118.8∶45.7∶35.562.6∶3.5∶33.934.4
天峻县172065860322.09.1∶80.9∶1076.2∶2.2∶21.625
青海省961520017389552.911∶55∶3444.5∶21.3∶34.240.86
(2)区域内四县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从表1可以看出海晏县和天峻县人均GDP分别达到41 676元和86 032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刚察县与共和县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共和县总人口13.1万人,天峻县仅2万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从产业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高的刚察县为40.8%,最低的海晏县为6.1%,非农就业比重最高的海晏县达到59.1%,最低的天峻县仅23.8%。四县城镇化水平差距也很大,海晏县城镇化率为38.2%,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而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天峻县仅25%(见表1)。
(3)环青海湖区域缺乏经济增长极。
城镇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点和人口聚集的平台。经济区域需要有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并对区域腹地发展有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但是环青海湖地区没有一座城市,只有11座城镇,除共和县恰卜恰镇之外,其余城镇规模过小,缺乏增长极导致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弱,缺乏与其他区域的竞争力和协作发展能力。
(4)环青海湖区域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不协调,区域内缺乏有效合作。
环青海湖地区四县毗邻青海湖,县域间相互接连,在资源禀赋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互补性,具备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因此青海省经济区划中将其划分为一个经济区,并于2007年成立了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以促进自然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但是环青海湖经济区四县在行政区划上分别隶属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和海晏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由于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不协调,流域各县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没有实现有效合作和多方共赢。同时由于青海湖开发主体与治理主体不一致,也难以保证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在西部生态经济脆弱区域中具有典型性,因此根据地区现状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不但对于促进环青海湖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护青海湖湿地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西部同样面临生态经济问题的其他区域也有借鉴作用。
二、基于重力模型的环青海湖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实证分析
(一)重力模型方法介绍
重力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地区间的客货流量是两地区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结果,从出行起点O到讫点D的客货流量与O点的总出行发生量和D点总吸引量成正比,而与O、D两点之间的距离成反比[3]。该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出行分布的区域社会经济增长因素和出行空间、时间阻碍等因素,是国内交通规划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4]。
基本重力模型(无约束重力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qij 指i、j分区之间的出行量预测值,O和D分别表示起止点间的交通出行量[5]。∫(Cij)为i区到j区的交通阻抗函数,它反映交通区之间交通便利程度的总体差异。由于不同目的或方式的出行分布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根据出行调查的实际结果,选择合理的阻抗函数,分别建立不同目的或方式的模型[6]。
(二)重力模型方法在区域空间关系和经济区划方面的研究成果
重力模型方法在我国区域空间联系和指导经济区划方面有许多研究成果。顾朝林运用重力模型方法对中国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刻画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状态和结节区结构[7]。王钰兰等通过空间交互理论的重力模型对成渝经济区内的城市的空间相吸引强度和吸引范围进行定量计算,据此界定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解析成渝经济区的空间的内在结构[8]。冀俊、李少游通过重力模型,分析广西城市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而得出广西可能形成的城市群[9]。曹纪伟、叶桢翔用重力模型分析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对圈内的小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提出小城市应依靠交通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大都市圈来发展自己这一战略决策[10]。
(三)基于重力模型的环青海湖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实证分析
重力模型以万有引力为依据,用自然规律来反映经济社会的复杂现象,显然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对于一些确定存在很强吸引力的城市或地区,如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景点、政治文化中心,使用重力模型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3]。针对包含4个县域的环青海湖地区,采用空间重力模型来定量说明区域经济中心所在以及经济中心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强度是可行的。根据出行需求调查结果并考虑计算简便,选择幂函数作为交通阻抗函数,重力模型表示为:
式中α,β,γ为待定系数,需要根据现状 OD 调查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由于环青海湖各县之间出行主要是依赖公路客车,其单位时间出行费用基本相等,所以计算时用出行时间代替出行费用。另外,环青海湖地区四个县中,天峻县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过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离青海湖景区较远,考虑到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所以在重力模型分析中不予考虑,只计算分析海晏县、共和县、刚察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从中选取环青海湖地区的增长极。通过对三县公交运管所和交通局实地调研,整理出相关原始数据(略)。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定,得出α= 0.124 , β= 1.173 , γ= 1.455 ,即标定的重力模型为qij = Oi0.124Dj1.173 /Cij1.455
将所选地区的OD数据分别带入到上式中,可以计算出共和县对海晏县和刚察县的联系强度分别为0.0103和0.0055,自身的经济活力为0.1243。海晏县对共和县和刚察县的联系强度分别为0.0103和0.0037,自身的经济活力为0.106。刚察县对共和县和海晏县的联系强度分别为0.0045和0.0037,自身经济活力为0.106。各县经济联系势能总强度依次为q共和 =0.1234+0.0055+0.0103=0.1343,
q海晏=0.1060+0.0037+0.0103=0.1200,q刚察=0.1060+0.0037+0.0045=0.1142。
根据空间重力模型计算结果可知共和县的空间联系强度最大,目前具备成为环青海湖地区增长极的条件。从对环青海湖地区基本状况分析也可以看出,共和县无论从经济总体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能力、镇区面积等方面均居前列,实证分析结果与区域实际情况一致。另外,共和县的区位不但是环湖南岸,同时也是省内黄河谷地的起点,离省会西宁较近,处于青海省东西发展轴上,共和县的发展可以同时起到改善青海省两大重要的发展轴线(沿青藏铁路发展轴、沿黄河发展轴)的增长极分布状况和提升经济集聚、辐射能力的重要作用[11]。
三、环青海湖区域经济规划和开发战略措施
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环青海湖区域经济规划和开发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护青海湖湿地生态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倡导区域合作,点轴梯度推进,并且根据资源优势,走特色经济和新型城镇化之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一)将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培育区域增长极
环青海湖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一组推进型的产业以及这种优势产业在特定地域上的集中。所以环青海湖区域经济开发首先要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促进城镇发展。
环湖地区四县应抓住机遇围绕青海湖这个国际品牌,进行产业规划,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养特色产业集群以及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链建立区域经济联系。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的作用,将城镇化与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前述实证分析结果,综合考虑环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可以在共和县规划建设一座环青海湖区域性中心生态城市,成为该区域对外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城镇产业支撑的基础上,促进农牧区人口到城镇定居就业,提高城镇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使环湖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与吸引力,并以此促进环湖经济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二)依托交通轴线,实施点轴开发,完善城镇等级体系
点轴开发理论指出在重视“点”(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交通干线)的作用。 “点―轴系统”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规律,是一种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12]。环青海湖地区是天然环状经济区,地广人稀,宜居地分散,城镇如“飞地”,彼此不相连,只有通过交通轴线连接起来,才能相互发挥经济辐射作用,所以环青海湖区域经济开发适宜增长极培育基础上的“点―轴”开发模式。借助环青海湖分布的交通干线作为轴线,立足本地丰富的畜牧业、能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把环湖地区发展成为现代畜牧业生态经济圈、环湖旅游生态经济圈、环湖城镇生态经济圈[13]。以特色产业和现有城镇为重点,依据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禀赋条件等,选择培育有一定发展前途和潜力的次级“成长中心”城镇。充分重视中小城镇的定位与发展,优化区域的城镇规模结构体系,促进城镇体系的完善。
(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与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只有提高环青海湖地区城镇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将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在少数生态极上,实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转化,收入水平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13]。
笔者实地调查发现环青海湖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进城的顾虑还比较多,乡土情结很重,这也是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该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也不宜大规模的开发。为此,结合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的长远要求和区域社会经济现状,该区域最适宜的战略选择应是走健康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3-14]。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通过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和牧区居民点规划,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于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宜居区域,改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水平,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并在规划建设中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风貌。比如将生态畜牧业与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开发地方传统特色的畜牧业产品,开展牧家乐等形式,使旅游业发展带动畜牧业持续发展,不但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转型,增加牧民收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使区域少数民族传统得以保留和发扬,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流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环青海湖地区具备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基础,推进环湖地区经济合作符合区域内各县利益,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环青海湖四县应当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形成共荣共赢的整体合作理念,根据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区域内部恶性竞争。通过产业间优势互补,以共创旅游品牌为突破口,打造极具竞争实力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品和特色服务品牌。同时环湖地区应依托优势资源和重点项目联合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共同开展区际合作,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竞争合作的区域发展格局,引导区域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通过环青海湖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建立区内利益协调机制也是推进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地方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合作关系,实现流域经济一体化,才能为流域经济发展和综合治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环青海湖区域规划和经济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打造环青海湖少数民族特色生态经济区,实现环青海湖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8BMZ-039)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唐娟,马晓冬,朱传耿,钱程.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05):18―20
[2]刘青春.以小城镇建设推动青海湖景区发展[J].青海经济研究, 2009,(06)60―64
[3]刘世峰,赵洪武.重力模型的机理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01):56―58
[4]张兰,彭国雄.重力模型标定方法的分析及应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01):106―108
[5]褚琴,陈绍宽.重力模型标定方法及应用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02):51―56
[6]都国报,廖勇,郭倩倩.空间重力模型标定方法与使用范围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01):87―90[7]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 (01):1―12
[8]王钰兰,魏景赋.基于空间交互理论的成渝经济区范围界定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8,(12):194―195[9]冀俊,李少游.基于重力模型的广西城市群雏形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08):121―123
[10]曹纪伟,叶桢翔.试用重力模型研究小城市空间结构规划[J].经济研究导刊,2008,(07),143―144
[11]丁生喜.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模式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02),7―10[12]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01):1―6
[13]丁生喜.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02)38―41[14]陆大道,宋林飞,任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一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7
文/冯建雄
为了丰富服刑人员的文体生活,提升服刑人员文化素养,为服刑人员营造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改造环境。云南省杨林监狱于2015年1月16日在监管区广场举行第六届“立新杯”服刑人员冬季运动会,2月10日圆满结束。
开幕式上,运动会队列比赛和拔河比赛相继开始,在队列比赛场上警察指挥员口令标准声音洪亮,各代表队衣着规范、步伐一致,队列齐整,动作规范到位,精神饱满,番号响亮;在拔河赛场上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拔河队队员们攥紧绳子,脚抵脚,身依身,身子向后倾竭力奋战。经过两个小时紧张激烈的角逐,四、三、六监区分别荣获队列比赛第一、二、三名,三、二、六监区分别荣获拔河比赛第一、二、三名。
据悉,此届运动会是杨林监狱提升教育质量年活动,大力强化监狱文化建设以来的一次系统化、规范化、大范同参与的体育运动会。运动会共设10个比赛项目,有队列、篮球、拔河、乒乓球、4×100米接力、六人七脚赛跑、立定跳远、象棋、围棋、扑克双扣,共有600余名运动员报名参赛,奖项设置单项奖和集体奖。比赛中所有的裁判员、工作人员均由监狱的警官担任。
如何更好地发挥开发区的产业优势,我认为应该通过减少竞争、整合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助推开发区逐步跨入良性发展轨道。
全面梳理,高点定位,促进特色产业园区科学发展。一是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对开发区的发展建设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找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症结,对症下药。二是规划先行,科学制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三是准确定位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将园区的建设与促进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避免园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积极打造产业特色和集群优势。四是围绕本地支柱、优势、特色产业,谋划一批新项目和配套服务项目,拉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集群经济。
出台政策,扶持引导,不断创造更加优越发展环境。一是突出园区产业配套,鼓励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和载体,精心打造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产业集群趋势。二是实行差别扶持政策。通过土地价格差别,引导开发区向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财政分成差别办法,引导开发区向开发区产业规划调整的方向发展。三是贷款倾斜政策。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要重点向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倾斜,解决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利益分成政策。研究制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与城市共建、利益分成的办法;研究建立各开发区之间项目互引互惠机制,鼓励开发区实行一区招商、异地摆放、利益共享。五是税费返还政策。将开发区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给予返还,专项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开发区的企业收费项目;鼓励开发区设立零收费区。
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倾力打造的重点园区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原呼伦贝尔工业园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陈旗工业园区、海拉尔产业基地整合成立。开发区沿海拉尔河横跨海拉尔区和陈巴尔虎旗,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
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开发区已入驻企业232家,先后吸引云南驰宏、云天化、大唐、华电、神华、中煤、中航黎明、山东能源等央企、国企入驻开发区,引进香港金新、上海东方希望、沈阳同联药业等一批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到园区创业发展。
在规划建设发展方面,开发区正按照已获得行政许可的《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倾力建设煤电化产业、冶金加工产业、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产产业。全力构筑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对俄蒙经贸加工基地。紧紧抓住能源依赖型和资源延伸型产业主链条,打造全国最大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褐煤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绿色生物科技基地。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珍爱自然、共生互补、繁荣富强的全国生态最美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体制机制方面,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一站式”服务。管委会由市政府授权对开发区的各项行政、经济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管委会内设综合办公室、招商协作局、建设发展局、财政局、企业服务局,建立了副主任兼部门负责人的扁平式管理机制;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中心和投融资管理中心两个事业单位;派驻成立国土分局、地税局、国税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规划分局;建立了一级财政体制,设立一级金库,与相关旗市区实行财税分成。
多年来,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75.47亿元,已形成了完善的主干道路、给排水、热、电、通讯等“七通一平”的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建设了行政中心、规划展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以及孵化楼、标准化厂房等,形成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硬环境。
二、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几点体会
(一)整合为开发区奠定了科学发展基础
为杜绝区域共存而行政主体相异而产生的内耗,避免条块分割造成的区域内资源的分散低效使用和重复建设,真正实现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化发展,经过政府批复,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2011年果断地把分散在不同行政区域但相互邻近的呼伦贝尔工业园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陈旗工业园区、海拉尔产业基地整合为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于2013年3月经过逐级报批成功地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后开发区建立了分税制度,即海拉尔区与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25%:75%的比例分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25%:75%的比例分担,陈巴尔虎旗政府和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有企业存量税收征收渠道不变,企业增量按50%:50%的比例分成税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按照50%:50%的比例分。这样既解决了争地、争项目、争资金的矛盾,又调动了不同行政主体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必须坚持超前规划原则
要强化规划对园区建设的指导和管控,坚持规划先行。我们结合全市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提前做出了统一规划。特别在园区整合后,我们又对不同园区的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修编,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打破行政分割、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由清华设计院重新做了总体规划,请中资公司重新做了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执行实行制度化。在制订园区规划过程中,我们坚持把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园区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功能分区和市政布局科学合理,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切实可行,建设有条不紊。
(三)积极探索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为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开发区实行扁平式管理,领导班子成员直接兼任各局室的局长、主任,既做教练员又做运动员,以确保开发区的管理做到简约、高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借助市场的力量,运作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积极争取和引导银行资金投入的同时,以多种方式吸引民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以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发区的两个污水处理厂都是通过BOT和BT-OT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的。
(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生命线。认真研究和对接国家、自治区的规划和产业政策,建立工业园区项目库。努力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制,通过与不同地区开发区的协作招商、建立招商协会、制定鼓励招商政策和营造电力资源的低成本洼地优势,不断的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我们按照产业规划的行业类别和市场需求已储备了200多个招商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招商项目库,瞄准开发区现有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缺失的环节,有的放矢的开展招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