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09:43: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教学后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课改;地理教学;对策
从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在全国各试点铺开后,新课改以星火燎原之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在第一线工作的教育教学工作者都清楚,实际却遇到不少的困难与困惑,而处于“副科”地位的地理学科,这种差距更加明显。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普遍落后,这在每年的全市初二地理毕业考试成绩中可以看出,农村初中学生成绩明显要低于城区学生。那么,该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水平?笔者从源头上分析原因,找寻方法,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希望借课改东风,让农村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一些提高。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水平落后的原因
(一)师资不足
具体表现在正规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较缺。以某一教育强镇为例,公立初中有三所,2011年度初一初二班级总计48个班,而专业地理教师仅3人,其他全是非地理专业教师。
(二)教学设备不足
目前在我县农村初级中学中,地理学科的设备设施严重不足。以笔者所在镇的初级中学为例,地图残缺不全,有一所初中连最基本的教学挂图都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
(三)教学方法落后
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方法教学,课堂教学依然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一支粉笔、一张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使本来很有趣的地理活动课变得枯燥乏味,因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具体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初中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增进学生环保意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领导,应有长远目光,明白地理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重视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地理新课改要求我们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等地理素养。为达到这些教育教学目标,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是进行不了的。由于目前农村的初中专业地理教师较少,在短时间内很难马上改观,那么作为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可考虑多为地理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如举办地理教学观摩比赛等,鼓励非专业的地理教师参加,促进教师们交流合作。还可让专业地理教师帮助、带动非专业地理教师分析教材,探讨教法,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加大对地理学科的投入。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大对地理学科的投入,将会使地理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地形》的时候,一个地形模型的展示便会让学生掌握住各部分的名称,假如在黑板上画出来,既浪费时间,也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可见在农村地理教学改革中,应给地理教师提供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并完善配套初中地理学科所需的硬件,以促进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方面,加大对地理学科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直观教学是地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它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直接感悟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地球仪、地型标本、图片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即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增加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尽量避免纸上谈兵。
(二)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应做到自我提升
(1)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①备课时应充分发挥地理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图,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地图上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老师要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对抽象性强的地图,可形象作比。解读中国政区图时,如甘肃像一根骨头,陕西像“坐兵马俑”,山西像平行四边形,黄河像“几”字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也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②利用农村优势,充分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渠道。在平时教学中,应大力鼓励地理教师因地制宜发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进行天气的观察、天气预报的记录、野外地理地形、地貌的考察等活动,农村学校在这方面是有明显优势的。③改进教学方法。前面我也提到,不少农村地理教师教学不得法,还是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包办代替,而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地理教学怎么会有出路!但也有些教师能够联系身边的实际,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使教学生活化,具有时代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结合5.12地震,泥石流,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灾害与地理关系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发生这些灾害的原因,今后我们从哪些方面去预防。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加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经常“充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素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课后题设计;要点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对于地理常识有着初步了解。生活旅途中丰富的地理现象和图书电视中的风土人情使其对地理也有广泛的涉猎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更多的是需要记诵的名词定义和现象解释,其夹杂在高中繁冗学习生活和升学紧张压力之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或失去兴趣。因此高中课后题的设计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中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渗透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要点,让课后题不是一种摆设,更不是一种负担。实现以下要点将有利于使高中地理课后题科学合理化。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与高中其他学科相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大自然的雷雨闪电与地理中气候和水循环是紧密相连的,在云南旅行看到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特征,当今给人们带来深深困扰的雾霾问题的形成需要用到地理知识分析……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因此课后题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也不是一块通往大学校门的垫脚石,更不是与生活完全割裂开来,而是一门对于生活和生存至关重要的学科。
在以往高中教学中,课后题通常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生硬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在地理学科上的学习时间,致使其综合人文素养降低。在大学校园中经常出现一些学生对于我国省份省会等基本信息都不甚了解的可笑可叹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教学中着重让学生学习对于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后题设计与学生课余生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动互助的有效系统。如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变化、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等这样的课后作业,涉及到多项训练,且富有生活性,有助于不同基础、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地理思想。[1]例如人教版中地理资源这方面的知识略显枯燥,需要记忆各个地区盛产资源和各种资源的主要出产地,在授课中可能会造成学生混淆或困惑。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课后题:绘制世界资源图。让学生自己绘制一幅中国地图,标明每个地区蕴含的各种资源,并由老师进行批改,优秀精准作品予以展示。通过这样的方法相信学生可以更生动形象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学习地理将大有裨益。
二、结合故事案例,丰富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其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特点使其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交互影响与渗透。在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世界未解之谜中都有地理知识的存在。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影响与方向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学生难以对其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三国演义》中曾提到,军师诸葛亮北伐时试图利用大火袭击魏军,但是却突降大雨,使魏军侥幸脱逃。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幸运使然,然而用地理知识解释其实那是大火高温使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气旋,由气旋带来的降雨。如果在气旋课后题的设计中将这一故事纳入其间,将地理与文学及历史结合在一起,会使地理课堂异彩纷呈,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气旋知识的印象。
选用综合性强、地理知识丰富的案例进行设问,层层嵌套,关联性强,可以实现对多个地理要点的考核与练习。这种提问类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激疑激趣提出问题,而学生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突破新的知识点而非直接把知识以讲述的形式灌输给学生。[2]进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发散思维。例如楼兰古国的覆灭这一案例就包含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土壤、地质和自然灾害等多个地理知识,在此案例上设计的课后题逐步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理论,还可以为日后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更让学生收获了楼兰古国这一历史知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形式梯度科学,着重探究开放
高中学生虽然对于地理常识有初步了解,但是在地理知识掌握方面还是良莠不齐,层次不一。因此在课后题设计中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至少有简单,一般和困难三个等级,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后题中实现对自我的检验、练习和提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拔高提升,基础一般的学生也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至自暴自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后题设计针对的主要对象。梯度设置问题,充分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让每位学生都收获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纽带。[3]
实践证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授课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而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才是大势所趋,更是教育的重点。在地理课后题的设计中,同样要围绕这一目标。增加探究和开放题目的比重,减少标准答案的单一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其进一步发掘地理科目学习的精髓,提高收集资料和全面考虑的能力。由点及线,以线到面,形成自己独有的地理思维,更为系统的全方面掌握各种知识。例如在上文提到的绘制资源地图的课后题,每个人的答案一定不同,但是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于资源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空间感,在绘制的过程中收集的大量资料还可以扩展视野。再例如一些假设题目:如果你是当地政府人员应当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样假设问题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开放的作业可以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地理学习。
总结
在教育中,善教者,必善问。地理教学中利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后习题,以学生为中心梯度设问,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和学习的兴趣,进而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人文素养储备充足的知识,为全面发展付诸不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显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后作业的设计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157):60-61.
[关键词] 有效教学 转化 暂时后进生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即在有限的、单位的教学时间内,在课堂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师生互动,最终体现为学生学习的成果。改变思想观念,科学实施有效教学,是转化后进生的必由之路。
一、转变育人模式,变呆板为灵活,注重暂时后进生的情感教育
基本指导思想是:在教育情感方面――多关爱,多宽容,多鼓励;在教育行为方面――分层次教学,改变评价策略,并积极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
1.思想教育
在思想教育方面,联系后进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灵活采用“理解教育”中的以下策略,第一,态度改变策略,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拉近师生距离,进行心灵沟通;第二,教师奖励策略,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一起参加大课间活动等感动学生,消除隔阂;第三,罚后安抚策略,在暴风骤雨式的批评过后对学生进行安抚;第四生命周期策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其次,在运用以上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经验,以教师的爱转变后进生的思想。
2.课堂教学
根据“理解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成功教育理论等,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措施。第一,分层次教学法,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兼顾到后进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环节和课堂作业,使暂时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第二,师生共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后,教师可以将暂时后进生组织起来,和他们探讨在课堂中的感受,让这些学生提出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根据这些学生的要求及时改进以后的教学设计。
3.家校联系
加强与后进生家庭的沟通,让家长一起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和“理解教育”的重要,引导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家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暂时后进生的合力。
4.评价机制
对暂时后进生的评价放低要求,从暂时后进生的优势智能方面对其进行积极评价,专门设置关于暂时后进生的学校奖励措施。使暂时后进生充分享受和其他学生一样的成功之乐,以成功促使其取得更大成功。
二、转变教师角色,变教师为导师,突出暂时后进生的主体地位
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跟着我“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转好。
1.导“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其反馈的过程。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线”,激励暂时后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因为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暂时后进生跟着老师的“导线”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
2.导“演”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导"师的精心诱导。把讲台留给学生,特别是暂时后进生,师"导"生"演",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通过教师的组织,让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3.导“行”
地理有许多知识是在地图上找出来或填注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特别是暂时后进生,动手填注重要的图表,是巩固思维成果的必要环节。要想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忽视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行"主要是指导他们读图方法,阅读教材,勾出重点,分清主次,理清因果关系,分析图形、以图释义,动手绘图能力等。如在初中讲"中国的地形"时,以主要地形为线索,让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赛,绘一幅中国地形图,既要照顾学习基础差、动手慢的同学有机会动手训练,又要培养学习好的同学完善本组地图的协作精神。
三、转变工作方式,变单一为多元,多方位促进暂时后进生发展
1.多鼓励、赞赏和倾听
世间万物都植根于一定的环境,离不开环境的作用,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暂时后进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营造这种学习氛围的基础就是教学的民主。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能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应置身于学生中间,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一句鼓励的话能使学生学习信心倍增,一节课45分钟,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应不乏教师的鼓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学会鼓励学生,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对学生,特别是暂时后进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和倾听,让暂时后进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们很有创意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赞赏,这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鼓励,即使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不应随便打断学生的思路,而应积极的引导,应该强调对学生的尊重。
2.多引导和帮助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教师传授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主动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强有力的支持者,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要帮在疑、难处,导在关键点,同时强调,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引导不等于直接告诉,帮助不等于代替。
3.多交流与合作
课堂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没有交流的课堂是沉闷的、无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合作的过程,没有合作的课堂是单调的。新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这种交流体现在:共同探讨、争论、辩论、求真;而合作体现在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汪玲.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1.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参加地理教学活动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它是贯穿地理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不仅规定了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法,而且还控制着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以及媒体出示的时机、方法与步骤。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每个单元、课时、课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通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来传输教学信息[1]。例如,对于认知类教学目标,选择挂图、图片、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多媒体动画等媒体开展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情感类教学目标,选择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的媒体,如录音、录像等,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情感上的震撼力。
2.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地理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媒体之间存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地理教学内容是制约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区别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例如,自然地理多选择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录像等;人文地理多选择挂图、录像等;区域地理则多采用挂图、景观图片教学。从知识属性看,地理名称、地理分布一般采用挂图;地理数据一般采用黑板、投影;地理景观一般采用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录像等;地理演变则多采用动画,制作多媒体课件,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则多采用板书、板图、板画、挂图等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
3.学生特点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基本特征是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区别。从学习积极性方面看,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上都有区别。从认知结构上看,初中生的观察能力较差,缺乏从整体上观察、从细微处观察的意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2]。而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结构关系密切,如图1所示[3]。可以看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地理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地理教学媒体与地理教学内容是否统一,地理教学媒体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相容,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一致。统一性、相容性、一致性越好,图1中的重合部分就越大,意味着有效信息量就越大。
因此,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于初中生可以较多地使用投影、电影、电视和录像。投影片要形象生动,重点突出,色彩鲜艳,能活动的地方力求活动,每节课使用的片数不宜太多,要对片中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使用电影、电视和录像,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对于高中生,选用的教学媒体种类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可增加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增加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放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延长。
4.地理教师特点
每个地理教师在媒体的使用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擅长的媒体,在选择媒体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声音柔美、极富感染力,他就可以多采用语言讲述,绘声绘色;有的地理教师美术功底好,可以多选用板图、板画、投影等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在学校设备齐全的条件下,他就可以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如果一名地理教师同时具备上述能力,那么他在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就具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地理教师在选择地理教学媒体时,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驾驭地理教学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现代媒体对教师的要求。
5.地理教学媒体特性
地理教学媒体自身特性包括技术特性和专业教学特性两个方面。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包括呈现力、重现力、传播力、受控性与参与性五个方面。仅考虑呈现力方面,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的呈现力要强于其他地理教学媒体,而全面考虑呈现力、重现力、传播力、受控性与参与性因素,幻灯、投影、录音与录像的技术特性较强,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则是最具有优势的媒体。
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教学特性是指教学媒体传递、处理不同内容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的教学媒体,传递、处理某一教学内容的能力是不同的。黑板适合文字教学,录音适合语言教学,幻灯、投影与录像适合图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则适合动画教学。综合比较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教学特性,可以看出,一般来说,技术特性好的教学媒体,对各种教学内容的功效都比较高,如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即是如此。但也有例外,录音的技术特性虽好,却很难表现地理景观、地理分布以及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它的地理教学特性比较差,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少。
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势与缺陷,是地理教师有效选择媒体的前提条件。
6.地理教学环境
地理教学环境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用有重要影响。根据信息传递方式,地理教学环境分为传统地理教学环境、电化地理教学环境、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地理教学环境。不同的环境为选择相应的媒体提供了可能。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当地的教学环境,考虑到所选用的媒体是否是唾手可得,或通过简单的准备即可利用,而不应考虑那些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无法准备与实现的媒体。
二、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在选用地理教学媒体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选一些媒体,因为运用多种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效果好。
从媒体本身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媒体优势互补,进行媒体组合教学。关于教学媒体功能的研究表明:没有万能的教学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一种媒体能永远优于其他媒体,也没有哪一种媒体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某一种媒体的短处可能恰恰是另一种媒体的长处[4]。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就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如视觉型媒体能使学生眼见其形,但不能耳闻其声;而听觉型媒体则相反,只能使学生耳闻其声,不能眼见其形,如果选择两者,在课堂上结合使用,不仅各显其能,而且能够收到声形并茂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从教学信息论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加大教学信息容量和提高课堂效率。多样性原则要求既要选择传统媒体,又要选择现代媒体,特别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多选择现代媒体。因为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具有传递信息快,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达到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据教育统计材料,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比一般教学媒体增加20%~30%的教学内容,所学得的材料分量比传统教学方式增加一倍,且可使考试中的错误减少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因此,要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应多选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从学习的生理机制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记忆的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无论是记忆的速度还是记忆的质量远远大于单一感官的记忆。拿记忆后保持的比率来说,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70%,三天后为40%;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60%,三天后为15%;而视听并用记忆比率达到90%,三天后仍为75%,远远大于只看只听。课堂选用多种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就有多种渠道,分别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当不同的感官接受的信息内容相互关联时,就会深化对知识的感知程度,达到强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适度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教学媒体,但这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不是说媒体选得越多越好,因为尽管多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一定比只有一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要大,但信息量大了,还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媒体再多也没有用。因此媒体的选择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即一堂课使用的媒体不宜太多,应有一定数量的限制。一堂课用多少种媒体好呢?有人研究了课堂教学,认为不算常规教学媒体,仅选择现代教学媒体,以两、三种为好,这样既能从不同方面理解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如果选择四五种以上的教学媒体,教学效果就不好了[5]。
3.经济性原则
美国大众传播学家施拉姆曾说过:“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的功能一样,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选择媒体,除了看使用效果外,还要看何种媒体花钱少、时间省、成本低,即要遵循经济性原则。一般来说,常规教学媒体的价格低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价格。在所有的教学媒体中,印刷品和黑板的价格最低,标本、模型、录音的价格较低,幻灯、投影、电视的价格中等,电影和录像的价格较高,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价格最高。前面说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体,但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追求“带电作业”,不是选用媒体越高档越好,而是要看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本来用黑板就能展示的板书,用挂图、图片就能说明问题的教学内容,却制成了昂贵的幻灯片、投影片;本来用幻灯片、投影片就能显示的例题或习题,却制成了高档的多媒体课件;本来可以直接用实物或模型演示的实验,却制成了高价的录像带,这样既浪费材料、人力,又浪费教学时间。可见,选择教学媒体应该考虑低成本、高效能。
4.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各方面的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最优化原则可以说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实施这一原则的关键是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其次,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构成与水平层次;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类型、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及其教学意义;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存量、初始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认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室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赫兴无.浅谈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创新意识 能力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谁能够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够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地理教学时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涉及自然科学和人为科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更能够激起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一、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是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第一,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妙用“启发式”教学法。如在学完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我常用下列问题启发学生:①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会有四季变化吗?为什么?②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保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而是也转了360°,那么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对四季的形成的产生什么影响?二是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如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冰天雪地、不毛之地的南极大陆为何有煤的存在?”学生一时很难想到南极大陆会漂移这个关键点上。于是我提出了下列小问题:①煤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②有森林的地方肯定不会在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应在什么纬度区?③南极大陆在高纬度地区,肯定没有森林,而现在有煤说明它在地质史上曾有森林,那么它曾在什么纬度?通过逆向反推、层层点拨、启发引导,最终得出了南极大陆漂移的结论。这种启发,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2.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3.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5.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6.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我们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我觉得要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激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发散思维与想象。就地理课而言,创设适宜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能“让情感进入课堂”,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鼓励其积极思考,打破陈规,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运探索。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并探索。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教师讲授知识的水平。不在于如何准确、完整、系统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在于能否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其学习动机,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和胆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大气环境保护时,出示漫画”啊,地球出“汗”了,先提出容易的问题,地球为什么出汗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变暧呢?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启动思维,然后再提问,二氧化碳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浓度不断增加呢?请说明理由。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同时可能会带来哪些灾害?哪些国家与城市有可能受到威胁?除了海平面上升的危害外,还有哪些影响呢?这样一步步深入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得以充分地锻炼与思考。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著名的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讲授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注重学习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尤其从不同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绩
1,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力就好像是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就是激起学生想象思维,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中国省区时,我作了如下描述:中国像一只雄鸡,日本像雄鸡嘴边的一条虫,如果日本再想侵犯我们中国领土,我们就让雄鸡一口把这条虫吞掉!我再引导:同学们,你们再充分发挥一下想象,我们中国的各省区像什么?怎么记住它们?结果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的说内蒙古像大草原上的一只大雄鹰,有的说新疆像个牛头、青海像只玉兔……学生的想法是大胆的,具有无限的思维创造力。实践证明,展开想象,也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让学生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促进创新思维
关键词:学习观念;地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地理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地理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初中地理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地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地理课仍然是不被老师、家长、学生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地理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地理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江西地理高考模块分别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块)、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选修部分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六(环境保护)。必修一当中一些系统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和规律一直贯穿在高中地理之中,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高一阶段地理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两学年的地理教学做准备。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教师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基本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让学生尝试接受高中系统地理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地理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地理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地理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原来地理是副科转变为地理是高考科目,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地理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了解到高中地理学科考试在文科中是必选科目,考试成绩能否达到B级以上直接影响其是否被本科学校录取。即使是理科同学,也必须要参加每年举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于普通类考生,成绩需要达到C级以上。初中生进入高一之后,对地理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地理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3.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地理的教课形式和应试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地理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地理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地理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
高中地理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
学习地理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地理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45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考试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西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把握每一课的要旨,使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重点、难点适宜。2.重视课堂,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高一地理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如制作地理小报、自绘地理漫画等。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反思,总结,并不断改进。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地理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