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德育的重要意义8篇

时间:2023-10-08 09:43: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的重要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的重要意义

篇1

文献标识码:B

德育课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泥沙俱下,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思维,使得一些中职学生出现了厌学、弃学等情绪,针对这一现象中职学校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学生德育课实践教学意义

如今,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已经由原本的复杂化转变为简单化,但其抽象化的特点还是存在在教学之中,中职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较,基础文化能力较低且综合素质也较差,教师开展德育教学存在一些困难。多数教师也认为,中职学生难管教,因此,他们在德育课时只采取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德育课程内容更加枯燥乏味,学生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之后,中职教育中对德育教育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教师需要在教授学生基本德育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应将德育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利用德育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将德育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

二、大力推进德育课程实践性教学

1.班级授课

大力推进德育课程实践性教学不是要放弃原有的班级授课,而是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实现班级授课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让学生在班级授课的实践活动中能够保持极高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譬如情境创建、角色扮演等方式,并将其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结合,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完成德育任务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社团,教师可利用这些社团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为其组建相应的兴趣学习小组,如法律虚席小组、德育知识小组、哲学人生小组等,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并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完成小组活动成果展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校园德育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也能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社会实践

社会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并且要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实践平台,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社会情感体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篇2

【关键词】儿童 童话 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简而言之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儿童如同一张白纸,从学校、家长、社会等渠道获得颜料,慢慢地,一张白纸就会绘制出图案来。德育就是在这张白纸上绘制出漂亮而精致的图案。21世纪的儿童,可以接触到形形的颜料,甄别出色泽纯正的颜料是一个越发突出和严肃的课题。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童话始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颜料。童话之于儿童,就如同雨露之于草木,在儿童德育过程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笔者在本文中深入剖析了童话教学这一颜料对孩子的作用和意义。

一、童话能够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的一生道德发展的基石。”童话这一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白雪公主的善良、小红帽的智慧、灰姑娘的勤劳等,都有一定的道德教育作用。

童话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儿童德育的发展,培育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最终促使儿童道德行为的产生。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他所看到的世界,模仿他所能接受的认知。要对儿童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给他一个正确的模仿范本,并采取他们所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和辅助他们。童话是一种被广为运用且历久弥新的儿童德育的重要方式,童话行文简洁、稚气十足,且内涵深刻丰富,它几乎包含着所有重要的人生所必须要具备的哲思。

童话以夸张的手法和富含想象力的情节,与生活甚至生命对话,让儿童认识并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形成基本的价值认知,潜移默化地体会到什么是诚实、勇敢、坚毅、善良、合作与宽容。比如,《狼来了》让儿童明白牧羊人因为一次次撒谎而导致人们不再相信他变得诚实;《皇帝的新装》告诉儿童不要自欺欺人,要学会自己判断,不盲目相信他人。童话教学要尊重儿童德育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利用好童话故事中的道德因素,结合儿童的本性和三观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二、童话能够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以某一类道德行为准则为中心的一种有组织的、较稳定的、复杂而系统化的心理倾向,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情感,是人们的道德需要得到实现或得不到实现时引起的内心体验。儿童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架起的一座桥梁。

道德情感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是联系认知与实践的纽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感教育要从孩童时期就要进行为儿童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绝不能半途而废。

但不幸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理念更新、人类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普遍提高的21世纪,有许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情感教育,他们还拿着自己儿童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来绑架新一代生命。由于年龄、心理、认知、能力等局限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其许多愿望和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忧伤、沮丧、无助、愤怒等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宣泄,并且还要承受来自成人不加解释的挑剔,许多孩童潜意识里都有着深深的恐惧和疑惑。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大批专家致力于儿童教育。童话教学的专业化便是重要的一方面,童话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孩子们感觉到委屈的时候,他们不会用逻辑性很强的成人思维去化解矛盾,而是会将自己的诸多疑惑运用想象投射到童话中的某一角色中,用童话中人物的奇幻想象和故事情节,激起自身的情感共鸣,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儿童在与童话相处、交流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美好的情感。

三、童话能够促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

在道德认知的指导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孩子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称为道德动机,并且在动机作用下,孩子会采取有目的的行为,称之为道德行为。对于儿童来说,道德行为是很具体的,如诚实,不故意说谎;尊敬师长;能分享和谦让;不打骂伙伴;爱护环境,不损坏公物;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遵守游戏规则和纪律等。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儿童的教育提出了诸多可行可鉴的经验。比如,洛克前辈就认为孩子们应该广泛地结交朋友,结交朋友所达到的效果便是羞怯的孩子从朋友身上汲取积极的能量,用心观察、加以模仿,从而也逐渐洒脱起来;还有一个效果便是,得到朋友的肯定和友好表示,从而获得自信,战胜恐惧。童话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洛克前辈所认为的教育应该实现的效果。羞怯的儿童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最容易找到自我,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与童话世界中的人物交流沟通,并在自己的内心刻画出自己满意的形象。

童话对儿童道德行为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儿童天才的模仿能力上。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模仿时,儿童便亲身经历了一场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儿童看《洋葱头历险记》,多半会为小洋葱头的机智勇敢所折服,在生活中以此为范,以小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小洋葱头”;《去年的树》则告诉人们友谊长存,不忘却友情。这些童话故事中包含着诸多可以被儿童潜移默化接收的高贵品质:真诚、坚持、重情重义等。这些都可以给孩子心中留下令人动心、动情的画面,从而建立形成良好的个人素养。

四、结语

儿童时期的教育非常具有挑战性,既不能强制性灌输知识,也不能机械地让孩子模仿,而是要通过一系列适应儿童的教学,引导他们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童话为儿童展示世界、展示生活、展示人物的命运、展示真善美的魅力,展示一切孩子在未来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品质和素养。童话给儿童创造了一个纯粹的、透明的、最美的世界。童话引导着孩子们体验故事底层的深层意蕴,使儿童的内心世界如童话般清澈明朗,如童话般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闫春梅.教育关注儿童可能生活[J].保定学院学报,2012(02).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4]洪汛涛.童话学讲稿[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

[5]应玲素.童话:儿童心理成长的精神家园――略论童话与儿童心理成长的关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篇3

关键词:融合 高校德育 美育 全面发展 意义

德育目标是培养个体健全的道德人格,涵养道德心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当今德育功利性、唯理性特征,使得德育实效低下,在德育目标实现上受阻。而美育具有超功利性,追求自由和超越,注重人文关怀,可以弥补德育现状的不足,在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首先,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信、行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个体道德发展的研究中也指出这一点,并且我们所一贯强调的法律约束在此过程中,只能起到最初的推动作用,帮助人们克服最初的惰性,但是到信念的确立和践行时,法律则是一种威慑作用。我们当今的德育也正是在这两个环节上不能很好的衔接。但是人的审美需要则恰可以成为激励自我走向道德实践的内在动力。道德教育诉诸人们的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怎样去做,美育通过其关注个人情感,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主动的接受,心甘情愿去做。席勒也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①因此,促进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借鉴美育精神,可以完善道德形成的环节,使个人道德品质发展过程更加顺利和扎实。而个人也因为审美的观照,美的浸润,方可怡养心性,面对人生变得更加从容。

其次,二者的有效融合也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国当代社会,金钱、物质越来越荼毒人心,扭曲了人们内心真、善、美的那一面,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低俗。但是德育仅仅通过课堂或实践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美育恰因为其超功利的特性使得人们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过度偏向物质的价值观念。因为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是以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或同情或赞赏或鄙夷审美对象中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它是一种感性的心理活动,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在无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审视美的形象所传递的思想,或是一种价值理念,进而选择性的接受。

二、提升个人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创造力等。促进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在教学内容中采用更多富含美感的教学案例辅以道德说教,在教学手段上尽可能地摆脱枯燥应用而使其富有美感,那么则会在个人道德品质发展和审美能力提高、甚至智育上都会有一箭双雕的功效。而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个体的欣赏水平、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又会有进一步的提升,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审美感受力是主体审美、创美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指主体的感觉器官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把握。只有首先感受到美,才可建立审美关系,进而展开审美活动。审美感受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对审美态度的培养,即“在审美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一方面要能“神与物游”,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审美对象中去,完全进入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又能保持静观的态度,即采取非实用、非功利的欣赏态度,也就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能保持一种审美距离”②而这也恰是在美育和德育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德育所借鉴和吸收的地方,德育通过与美育的融合行动,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判断力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审美对象所作出的符合自身价值观的欣赏和判断。在促进美育与德育的融合过程中,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亦或是师生关系上都尽量要具有美的内涵,例如在德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正反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并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做出正确的判断。

审美创造力则是审美能力的超越部分,是指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创造,可以是思想、新的形象等。这种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③。德育中融合美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的感受到德育过程中的美,更加主动地接受理性的道德规范,也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表现在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两方面。物质的创造体现在在生产实践中以美的规律为指导创造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性的有价值的劳动产品,而精神创造则体现在以非功利性为指导,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蕴含深刻韵味的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可以通过精神作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欣赏者的心理境界,进而又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人格结构。

个人审美能力的提高则直接指向生命的丰盈,它为生命增添色彩,欣赏大千世界中的美,并在美的环境下思接千载,通视万里,满足赏心悦目的精神需要;无拘无束,神之所至兴之所至,任精神在远离尘世尘嚣的氛围中驰骋迸发,让生命更加富有意义。

三、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发展

依据马斯洛等人的理论,道德需要是一种超越性需要,但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人们面临的机遇、选择、困难相比于以前的时代都大为增加,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枯竭的情况下,这种超越性需要往往与现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时人们处于一种夹缝中,心理压力增大,便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然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有着渊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强健的体魄,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早在古代,审美具有疏导情感、保持心理平衡的功能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君子之士、窈窕淑女皆通过琴棋书画来怡心养性,以达到自我完善、超凡脱俗的境界;“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文人吟诗绘画以颂之,以松比德,以竹喻人,以梅修身,寄托了对高尚情操的赞美,激励自己坚强地面对挫折和困难,这些都体现了审美与培养品德的结合。美育的疏导作用具有三个层次。首先,它会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和刺激,获得满足,符合现代人的感性需求。在感官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达到第二个层次,它可以引导人们超越感官需要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成为精神生活的调节剂,避免人们在遭遇重大挫折时而导致心理失衡。第三个层次即是由于美育所具有的超功利性,它指引人们走出功利主义的怪圈,让人们在审美中获得精神上的终极依托,给人们带来憧憬和希望,让人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因此美育让人的心理承受空间增大,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成为引导人们走出道德危机、道德迷失的一条重要途径。(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2页

篇4

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素来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德育与法制教育实行一体化提出了要求;其次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呈现出一体性,两者内容交叉、功能互补;最后有效实行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化的方法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约束监督机制和提高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质量等等。

关键词:

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部分大学生道德危机和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实行一体化的德育与法制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未来市场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法制化依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1]。大学生整体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巧,形成了整体上正面积极的社会风气。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外一些文化及风气的负面影响也给新一代的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抵触心理,价值观不正确,过分追求功利目标,道德水平整体下滑。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在一些年轻人眼中过于古板守旧,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突出意识形态的宣传,进行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要多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发展,从说教的方式中发展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法制和德育教育。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社会热点案列,首先上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方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并结合政治因素进行教育,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灌输法制意识,使学生成长为守法公民。

二、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一体性

(一)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交叉学校德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施加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2]。高校德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堂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教育如美育、体育和智育密切相关,具有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除了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民族精神与尚武精神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等。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学习相关法规政策,教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理解法的内涵及作用;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让学生懂得民主的真正含义,学会正当行使民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辨证关系,更加积极、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促进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宪法最为武器行使权利及保护自己,同违法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具有一体化的内容基础[3]。

(二)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补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体现了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功能互补性。首先大学生德育教育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基础。人都能思考有感情,特别是大学生情感意识非常强烈,对于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事物易形成主观性的认知和看法,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入手,法制教育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和学习。其次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成果的检验和保障。虽然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力,德育教育的约束范围也比较宽泛,但是法制教育才能体现出现实意义上的强制性,为学生践行德育提供了标准和支撑。

三、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的途径方法

(一)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法制与德育的一体化整合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化整合时一定要注意人本理念的运用[4]。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正平等自主的原则,激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翁意识。这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才能更清晰有效地进行规划和执行,并对一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风气自觉抵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首先高校要制定关于大学生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章程和治理细则。高校按照章程严格执行和治理,促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确保教育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特色章程,也可以适当引进外校的治理模式,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其次,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现代高校的发展呈现出“去行政化转市场化”的趋势,我国可以借鉴欧美部分高校的经验,与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相结合,建立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约束监督机制,对相关的权利运行机构设置进行分权和制衡,防止教育决策中的个人过度自由裁量,从而保证高效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5]。

(三)提高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质量效果从内容上说,高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规划。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结合高校所在地区、不同类型院校以及各个年级层次特点来进行。从形式上说,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法制教育和德育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采用渗透式的教育方式,通过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从师资上说,高校要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所学专业与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口,还应加强其在职期间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培训,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不断学习和成长[6]。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行法制与德育的一体化整合,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法德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骆小婷,何秋霞.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J].科教导刊,2013(4):96-97.

[2]李杨.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J].才智,2013(8):46.

[3]黄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德育与法育融合互动的角度[J].大学教育,2014(3):4-6,21.

[4]李丽娜.德法兼济情理交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8):121,145.

[5]李丽娜.德法兼济情理交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理论界,2008(z2):96-97.

篇5

摘要:英语课堂游戏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中小学生固有的天性,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把德育融于其中。

关键词:课堂游戏;意义  

        中小学生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些十余岁的小孩子,他们天真活泼、思想幼稚、情绪多变。课堂教学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符合英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英语课堂教学游戏,是迎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极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好动,是中小学生固有的天性。天性者,不可压抑,只能加以诱导、利用。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在动中练,在练中动,进行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操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语言练习,使课堂教学达到。如在第一册英语中,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像book、pen、pencil等,先师生间练习:What is this?It is a book.. Can you spell it, please? Yes,b-o-o-k.. 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已学过的事物,问另一个学生,速度要快,这样练习的面积大,效果好。当然,老师要当好组织者、指挥者,当有学生出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使游戏顺利进行。 

三年级学被动语态时,这样的练习就变得较得心应手了:What is this in English? It is a book.Can you spell it please? Of course,b-o-o-k.What is made of ?It is made of paper.What is it used for?It is used for studying.

        其次,游戏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特别是刚接触英语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刚开始学生树立了对英语感到枯燥乏味的观念,对后来的英语学习简直是一种灾难。而游戏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弥补了这一不足。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兴趣比较持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娱乐活动,教师只要把死板的英语知识,融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就能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求乐,就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了。比如在学到表示地点的介词词组时,老师可以设猜谜游戏,让学生轮流编谜语,让其他同学猜的办法:A sits in the middle of the classroom.He is in front of B (He is behind C).He is on D′s left(He is on E′s right).既练习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英语课堂教学游戏能把德育融于其中。教学游戏,大部分带有对抗的比赛性质,对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集体荣誉感都有较好的培养作用。即使是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也为小组的争先而积极投入,其学习的速度也比死记硬背快得多。如许多初学者对记单词记忆不牢,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游戏: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四组,进行单词记忆比赛,并说明定期举行,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促使他们不断的为小组的争先而复习,学生知识也学到了,集体主义精神也培养了。试题,老师要精心设计,应该有抢答题、必答题,并注意在操作过程中调节好气氛。

篇6

[关键词] 小学生; 关爱教育; 意义

一、关爱教育的内涵

关爱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爱”这一教育的情感因素为办学理念的人本教育。“关爱”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即“关”的内涵和“爱”的内涵。“关”的内涵有关怀、关心、关注、关照、关切,即关怀学生身心和谐,关心学生学业发展,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关照学生人生困惑,关切开展“五生”德育(生本德育、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爱”的内涵有:慈爱、博爱、抚爱、护爱、怜爱,即指教师对每个学生倾注父母般而自然的慈爱,对全体学生公正而无偏私的博爱,对学生学习、生活体贴而悉心的抚爱,对学生成长中不足包容而尊严的护爱,对学生身心发育真挚而尊重的怜爱。简言之,关爱就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对客体的关照和喜爱或关心和爱护,即主体对客体的存在和价值的认可、尊重、欣赏、赞美以及主体为维护客体的价值和存在而作的种种努力。

二、加强小学生关爱教育的重要意义

1.让学生身体力行,真正体验到关爱之乐

在关爱教育中,学校的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以德践行,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照学生的人生困惑,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懂得互相帮助和合作,共同愉快地学习。老师还通过自己的行动,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去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同时,学校开展关爱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真正体验关爱之乐。

2.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励、表扬和鼓舞,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思维激活,敢于想象、联想、幻想,敢于表达自己,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和他同学重视,感受到自己思想火花的喷发,有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开始对知识进行思考,并且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知识,无形中体验到收获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同样能体验到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支持、关注和期待,一种美好的情愫注入学生的心灵,交流和沟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活跃起来,知识也灵动起来,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此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都是平等交流关系,老师尊重学生主体,不再以灌输的方式被迫学生接受知识,而将知识作为交流的话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3.关爱教育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校风

领导关爱教师,视教师为教育之本,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尤其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支持和物质保障,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合作,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走向共同的目标――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教师能够始终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以大爱、博爱来关心爱护学生,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影响和塑造孩子们灵魂,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消除了隔膜和代沟,建立了互信和友谊,学生爱戴老师,老师喜欢学生,师生之间在学习、生活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学生逐渐形成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好风尚;学生之间也形成了互相友爱、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懂得合作,懂得彼此分享快乐和幸福,在老师的教导下,他们学会关爱别人,在和谐的伙伴关系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4.关爱教育使小学生懂得热爱社会、热爱自然

在学校里,小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己是校园中主人的快乐和幸福,他们逐渐养成了小主人的责任感和意识,学会了怎样关爱别人,热爱学习、热爱学校,在被关爱中体验关爱的乐趣。校园里他们尊敬老师、关心老师,理解老师的辛勤劳动。他们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他们爱护班级、爱护学校,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勇于表现自己,喜欢和同学团结合作,为班级争取荣誉,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在家庭里,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家务。他们开始理解父母,和父母交流,跟父母说自己心里话,他们开始学会与父母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有了家庭中主人的意识。能够向亲戚中的长辈表示礼貌,为他们端茶递水等。无论在学校还是社区,孩子们懂得讲文明、讲礼貌、讲公德、讲秩序,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开始有意识地关爱身边的一切。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鉴赏;审美

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知音和听众,这说明音乐教育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培养出更多会听音乐,听懂音乐,进而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那么音乐欣赏的学习与教学有何重要意义呢?

一、音乐欣赏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们有的庄严雄伟,气势磅礴;有的沁人肺腑,毫不矫揉造作;有的活泼明快,轻快跳跃,这是德育的好材料,应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欣赏,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觉悟,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人民的伟大、劳动的光荣、生命的可贵,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的祖先尚已知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难道跨入21世纪的我们还不能吗?但音乐也曾被社会误解过,在中唐时期,人们就把音乐看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式的,今天的学生误解了音乐,他们有的觉得无病或近乎狂喊乱叫的才是美,沙哑着嗓子唱劲歌才叫帅,所以,在音乐欣赏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欣赏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使之更好地为思想品德教育服务。

二、音乐欣赏是满足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

音乐欣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喜爱音乐,参与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听音乐的人,远比喜欢唱歌的、演奏乐器等音乐表演的人多。因为耳朵比眼睛更易于动情。如,在教学《念故乡》这一课时,我尝到了学生主动欣赏的好处。课的开始就直奔主题,背诵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讲讲诗的意思,了解诗人远离故乡的思乡之情,再顺势欣赏《大海啊故乡》《故乡的云》《思乡曲》等一系列思乡的经典音乐,创设思乡的情境,让学生沉静于充满乡愁的乐曲中,仿佛自己便是在外的游子,深深地思念故乡的海、故乡的山、故乡的云和故乡的人,使学生在感情上达到与音乐的共鸣,置身其中,随着音乐的节拍,去感受乐曲作者的思想历程,让美好的音乐去净化他们的心灵,唤起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

三、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鉴赏水平

古人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想通过聆听去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有“音乐的耳朵”,否则,即使有再多的接触音乐的机会,也只能发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的感叹。

“音乐的耳朵”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音乐欣赏教学为此独辟蹊径,不仅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知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的印象;不仅感受音乐的音响,而且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进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伟人爱因斯坦就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在研究时,经常欣赏贝多芬的乐曲,让想象展开翅膀,让思想驰骋。

如,教学一年级的《玩具兵进行曲》时,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中,我让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展开想象:“玩具兵在干什么?”并即兴动作,这时,学生随心所欲地摇晃脑袋,摆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玩具兵,吹着欢快的口哨,手舞足蹈。这样,学生在听听、想想、动动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发挥了艺术想象,不仅受到歌的艺术形象教育,而且促进学生的音乐联想力、表现力和创

造力。

音乐欣赏既是音乐学习的起始,又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懂得音乐的欣赏是一个人文化的象征、文明的标志。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跨世纪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才,使他们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具有献身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音乐欣赏,离不开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篇8

一、音乐欣赏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一)音乐欣赏课程体现了音乐形态与结构相对应的道德教育功能音乐欣赏通过优美的旋律净化人们的灵魂,通过特殊的方式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可以让那些富含深刻哲理性和思想性的作品被学生感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启发学生健康的思维模式,使之能正确表达细腻的情感。

(二)音乐欣赏能洗涤心灵、净化灵魂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人类的情感产生、发展过程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进行调节,悦耳的音乐旋律不仅能协调人们的情感,更能放松人们的思想,在动人旋律和跳跃音符之间平衡和平复人们的精神世界,伴随着丰满的和声与绚丽多彩的音色,洋溢着对生活赞美的同时,歌颂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这种忘我的境地中,内心世界得以宣泄和释放,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得以纾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应该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和超脱世俗的洁净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医疗事业奋斗终生。

(三)音乐欣赏能塑造人格、培养情操、提升修养、传递正能量黑格尔认为“音乐是来自心灵的表现”,是以内心生活为内容的,是心情的艺术。教师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与学生心灵的接触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塑造学生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也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作曲家、作词家的生活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的分析,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表达的历史情怀、爱国情怀、风土人情、浪漫爱情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好的音乐作品带来的精神鼓舞,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传播和传递音乐艺术精神的正能量,同时也是对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

二、医学院校音乐欣赏课程现状

(一)教育认识不足、课程设置零散尽管音乐欣赏课程对高校大学生德育有积极的作用,但医学类院校普遍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课程设置零散,课时安排不足,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压力较重的医学类院校,只是把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选修课,安排课时较少,使之沦为教学改革中的点缀、摆设,对其本质的教育价值的追求早已淡化。

(二)学生音乐素质偏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基础音乐教育的薄弱导致普通高校音乐继续教育困难重重。学生方面,大部分医学生本身音乐知识匮乏。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学生会识五线谱的占0.126%,会识简谱的占2.76%。在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医学院校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缺乏兴趣。医学院校音乐教师结构不合理,专职音乐教师较少甚至没有,大多音乐欣赏课程授课教师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兼职担任,且学历普遍偏低,高级音乐专业教师匮乏。

三、发挥音乐欣赏课程能动性的对策分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