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历史教学案8篇

时间:2023-10-08 09:43: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教学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案

篇1

【关键词】高效课堂 导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课程改革以来,在初中历史等学科教学中为师生共同进步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导学案运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践行课改理念,实现高效课堂。

随着2001年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成了最为核心的理念,而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追求高效课堂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这其实就是要求初中历史课堂要追求策略,高效教学。而初中历史的现状也强烈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虽然初中历史是中考学科,但地位普遍不如语数外,而且在有的地区历史中考是开卷考试,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出于减负的考虑,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后作业量也有严格的控制。在这种状况下,高效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只是靠课堂教学的45分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与预设,即课堂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与预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2.是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必然要求。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时空跨度大”,且有“大量留白”,这种编写特点决定了其难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偏大了。而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诸如“议一议”“想一想”“自我评测”“活动建议”等环节存在,仅靠课堂的45分钟,难以有效完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求,在课前必须进行一定的预习,将教学重心前置。而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教师的授课意图,对每一课的学习都能有备而来,有的放矢。

3.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验证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效果,笔者特意做了一次实验。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笔者在A班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B班进行常规的教学。笔者发现在A班的教学十分流畅,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反应很快,对教材十分熟悉,课堂效率很高。而在B班,经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翻书,而且对问题的讨论不充分,课堂效率低下。

二、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即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初中的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在儿童阶段,而儿童对外界知识的选择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吸引,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导学案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是很重要的。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导学案,可以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材料带入课堂,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开始他们的学习,以及为此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例如笔者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就是由电影《建国大业》的相关内容构成,要完成导学案必须先观看《建国大业》,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使得导学案的完成情况非常好,因此那一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反之如果学生对导学案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当一个任务来完成,这既影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效果,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背离了课程改革强调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的要求。

2.有效性原则。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将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前置,那就必然要求导学案的相关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导学案的编制要有益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了使导学案更为有效,教师在编制时应设立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环节,使这个导学案的编制过程本身就成为小型的课堂。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设置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导学提纲、质疑交流、拓展提高、课堂检测等环节,系统而有效。除了导学案格式的设立要系统,要与课堂教学相对应之外,对导学案中问题的提出也要注重有效性。例如在导学案的质疑交流环节,要能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3.多样性原则。

是不是所有的导学案都要编制成讲义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容易对单一的东西产生审美疲劳,而使得相应的兴趣大减,从而变得效率低下。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不能一味地采用讲义的形式去让学生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述三国这段历史时,导学案就是让学生回去看《易中天品三国》,并设置了相关的几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很有兴趣,回去几乎都看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得十分激烈,课堂效果很好。还有一次,我讲到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布置了学生回去搜集红歌,并根据每个时期红歌不同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编制了相应的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们热烈地唱红歌,积极地回答问题,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

4.层次性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量力而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层次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理念。在编制导学案时,教师要将难易不一、要求不同的知识点整理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要使优秀学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导学案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发现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使用了导学案,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1.以导学案代替教学。

有的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直接将导学案与课堂教学混为一谈,整节课就仅围绕着导学案,与课本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这样的教学课前预设过度,导致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化,当堂训练的效率降低,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即时体验被弱化,课堂教学无限生成的魅力被削减。导学案的教学内容与课本有较多的重复,导致课堂学生讨论少。教师忽略了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充分展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导学案变成变相的课前作业。

很多教师使用导学案往往是将其作为课前讲义,甚至是试卷,量大以求面面俱到,其实是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使用导学案的减负增效的初衷相背离。笔者做过相关的统计,有的导学案发下去,让学生回家完成,学生花的时间往往比原来的作业还多。以初三历史学科的一份导学案为例,一般有15题左右的客观题,2题左右的主观题,这对于以预习为主的导学案来说,作业量是偏大的。

3.导学案在教学中成为摆设。

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前也给学生下发了导学案,布置了预习的任务,但往往出于对课时进度或课时任务的考虑,对导学案进行了淡化处理,教学中几乎不用导学案,即使使用也是作为课后的巩固练习,这与用导学案来引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是不相符合的。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导学案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最终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汤晓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徐丽创建高效课堂的好方法――利用导学案[J]网络财富,2009(6).

篇2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初中 历史教学 应用

采用学案导学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深入展开,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挑战传统教学法,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实施学案导学,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

传统初中历史教案教学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侧重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的呈现,而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行备课,学生课上只能被动学习。在时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又过多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堂上场面“活跃”并没有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就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并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依照“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梳理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所学的新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自学而掌握;疑难的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实施

1、编制历史学案

制定一套设计科学、适合本校学情的历史学案是初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它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历史学案的设计笔者认为应遵照以下原则:

(1)遵循课标要求。编制历史学案要围绕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具有启发性。学案设计过程中要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有层次性,把握好问题的梯度,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问题设计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指导学生预习

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后,自主地完成学案上的对应内容,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明确学习的重难点,经过自己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自学过程应给予一定的指引。通过历史学案相关环节和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明白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录,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意识和习惯。

3、课堂教学重在引领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防止学生的讨论失控而偏离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努力达到以下目标:(1)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2)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3)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及时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教师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浅显的问题或错误的回答教师做好引领,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精选巩固练习

学案中的巩固练习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八、九年级学生应把练习题的选择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调动和能力培养上。通过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5、课堂总结

在历史学案的最后环节设计为课堂小结,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收获及时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等能力,促使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成效

1、促成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养成。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学生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2、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案导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如何把握,并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

3、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学案导学改变了教师以往备课,备学生环节无法落实,课堂上教师是主人,学生按着教师备课的路子走的状况。由于历史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地参加听课,因而课堂上学生自我参与率高,教师围绕学案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一改以往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低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2(2)。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学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64-1

一、什么是导学案教学

导学案有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逐渐丧失生命力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呢?

二、运用导学案的原因

之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导学案,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导学案的优势、中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历史教学积累了诸多弊端,例如:教师在满堂灌中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包办行为”使学生对教师过多的依赖,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整体来看待,忽视了对个体学生的因材施教;学生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中视野受到限制,思维受到束缚,能力受到制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弊端缠身的历史教学,运用导学案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因为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方式。传统教学大多沿用“教材—教师—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导学案的应用则建立起“教材—教师—学案—学生”的新型传递过程,这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案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多数学生面对教材时,往往只满足于看懂内容,记住知识,很少关注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领会其中的思维方法。学案不仅能够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方法。最后,学案导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平台,而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后,不仅可以集中释疑解惑,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了和谐统一。

中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重要原因。中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已不能满足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希望摆脱教师的过多干预,但又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学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而且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同时,学案的编写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用导学案也是基于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学案导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而且更侧重于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怎样才能使导学案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三、学案导学的实践、运用

学案导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编写导学学案。教师在编写学案前应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参资料,研究和分析教材;另一方面,要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水平等。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学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全员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第二,指导性原则。学法指导是学案导学的一大特色,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层次性原则。为落实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层次性旨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各有所得,梯度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生依案自学。对于课前自学,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以便为学生进一步的自学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自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抓住重点,把握本质,总结规律。总之,学生的自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本由薄读厚,由厚读薄的过程。

3.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就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一方面对讨论给与必要的指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发现和汇总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以便在精讲释疑中集中解决。

4.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教师的精讲要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在初中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学生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知识,进而更好地展望未来。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的效率一直偏低,极大地影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本文通过对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大家参考。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主要含义

导学案主要是指将以下几方面融合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1)教师的教案,(2)学生的学案,(3)分层次的评价练习。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基础,教师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设计,将其设计为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导练以及导结。老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看书,进行思考以及探究,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前的自习达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进而发现一些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完成第二次教学;最后,在课堂中进行当堂的测试,以便得到反馈,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的思考能力都得到加强。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导学案的设计要点

(1)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当前知识为基础

由于新授课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学生刚刚接触会难以理解。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以基础知识点为主,不能够设置一些较难的问题,否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借助导学案参与到学习中去。

(2)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故事性,另一个是趣味性,这更体现在新授课之中。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能够根据课本内容设置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老师就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这一点,要让学生从以前的“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3)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这种能力是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在导学栏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难度来进行适当的预习检测。所设计的预习检测内容不能过难,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这就会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1)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

《》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在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的开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是初二学生所学习的第一节历史课。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学生就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之前的中国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的统治中,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通过电影或者电视剧等,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这么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初中历史老师要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来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2)设计自主预习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学生接触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在初一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对这课的预习检测进行设计时,就需要让学生对的开始时间以及主要特征进行大致的了解。要建立起本课的框架。例如,学习目标:了解林则徐的,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并且要对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大致的了解。学习重点:中国从最初的独立,领土的完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学习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进行理解,对之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变化以及经济变化进行分析。然后在预习检测栏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例如,让学生回答的起止时间,让学生讲述林则徐的等等。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继而提升历史的学习效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尽可能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虞彩萍.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及反思[D].苏州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自主学习;实践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的教W压力变得更大,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的创造性为主,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比价陈旧,教学方式也太过单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很多弊端都逐渐暴露出来,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阻碍,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导学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完成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虽然在初中历史中利用“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但是教师怎样有效的运用这些教学模式,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和任务。

一、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

“课堂导学案”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构建的学习方案,并且以实践教学经验为主要基础,让学生的知识体系稳定而透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导学案”虽然能够体现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目标、知识构成、技能训练等,而初中历史教学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影响,它在初中教学中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导致很多教师没有把心思花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上面;在这样的状况下,怎样才能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初中历史教学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也把“导学案”教学模式引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导学案”主要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导学案”还能补充教材的内容,让历史教学内容更丰富,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课堂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和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课堂的充分准备很重要,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会让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在课后在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训练,掌握这三个步骤可以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利用“导学案”开展教学的时候,只要是通过教师的组织进行的,这就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让“导学案”的设计和编排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故事作为课前的导入,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故事中感受历史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靠理解和记忆,因为历史的教学量比较大,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得到改善的,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还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重新认识[1];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导学案”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产生共鸣,突出“导学案”的可操作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三)诱导学生敢于挑战和大胆发问

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问题为主导的,可是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以“导学案”的利用非常重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促进自身知识的丰富和发展[2];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把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和时间巧合的收集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抓住规律理解和掌握历史的知识,遇到疑问的地方,大胆主动的提出来,教师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中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掌握情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导学案”,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让“导学案”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应用,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案组成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探究,研制了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案。学案的主要内容有【课题】【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布置作业】七部分。【课题】其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明确学习主题;【课程标准】其主要作用是明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准确定位;【学习目标】此部分内容体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重点】是把握学习重点,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学习;【学习难点】是突破难点,有利于学习重点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学习过程】是由自主学习、互动提高、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练习五个学习环节构成。自主学习是将学习内容具体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在每个具体问题中都有学法指导,如在教材第几页第几自然段,阅读文字或观察图片思考问题,重点内容在教材上做好标注和勾画;互动提高是指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对基础知识达成共识,同时凝练问题;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合作探究环节,小组之间共享学习问题并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拓展延伸是精讲点拨环节,此环节一是建构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二是对本节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提升学习高度;巩固练习是学以致用环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拓展学习宽度。【布置作业】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复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二是结合学案,完成下节课的自主学习。

(二)学案使用

以上述学案为模板,教师认真备课,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每节课实际内容,撰写每节课的学案并打印。每节课的【布置作业】环节下发,启发学生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完成新课的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解决基础知识,凝练探究问题。

课上我们以学案为准绳,首先班级成员间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对基础知识达成共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移交小组内部,小组成员间进行互动提高,同时凝练问题,转交小组间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突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突破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完成学案中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然后结合老师在学案的巩固练习中拟定的ABC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或全做相关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之效果。

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案是准绳,或隐或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学案设计上一定要做到定位合理、目标明确、难易适度、知?R认知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

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就是承载知识的机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表达交流为辅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二)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客体,而学生则位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主体,“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由课前的自主学习到课堂上的互动提高、合作探究等环节,充分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体现出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交流了什么,探究了什么,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引领学生学习,启发学生表达交流、成果共享,达成学习目标。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式教学中老师一言堂,全面系统地、面面俱到地传授书本知识,可谓是眉毛胡子一起抓,主次不分。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以教材为蓝本,与时俱进地优化、组合课程资源,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篇7

导学案由于在我国基础教学中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对于其概念还未能有一个具体统一的结果。当前最为权威的一个概念是说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教研组提出一个方案让教师们加以备课实践再反馈回来重新制定教学案例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反馈环节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及学习水平来对原有备课进行调节,保证学生通过导学案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导学案突破了原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的禁锢,将教师的课堂任务大部分转移到课前备课中来,让导学案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通过预习—讨论—展示—测试—点评—小结等一系列环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2提高导学案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当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导学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将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更好运用进行了详细独到的分析。

2.1教师要完成心理和能力上的转变:

在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步的被人们摒弃,导学案教学这一创新理念应运而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是一项实属不易的工作,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有了更高程度的标准。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接受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我国近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几度中断的原因之一便是来自于教师的抵触心理,造成导学案教学效率低下的不利现象。其次,导学案是一种全新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才能应用在教学中。因而教师要对导学案的教学理论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对导学案教学中可能使用到的教学技能做到熟练掌握,如此才能在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导学案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良好的上课氛围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在进行导学案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尽可能的全部教给学生来进行自我教学,因而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设计思路尤为关键。如在《》这一章节,教师在导学案中可以提出“鸦片从何而来”、“如果你是林则徐,你要怎么开展禁言措施,如果你是英国人,你怎么看待林则徐的行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是否有”等问题,学生在探讨总结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不自觉就会认识到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战争的必然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加深印象。

2.3导学案要有重点和层次性: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初期难免会出现将所有知识点都囊括在内的问题,这样容易造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高效的完成。因而教师要在设计时要抓住重点内容,做到从易到难。如在进行《美国的诞生》这一章节授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对自由女神像进行描述,让学生们对其产生兴趣,然后顺势提出“为什么被称作自由女神”、“她手中拿着的是什么”“美国独立战争和自由女神像的关联性在哪里”,如此学生便会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带着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学习,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明确思路直追中重点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更加使得导学案具有说服力。

2.4从课后的反思来巩固导学案的有效性:

导学案在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很多收获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下节课前首先对上节课进行回顾的复习模式,方法主要就是老师通过提问或者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上节课所学。如在学习有关原始居民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现在让你回到原始生活,你觉得自己生存的概率有多大”或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选出哪些是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确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二来教师也可以认识到导学案的不足之处不断进行调整,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总结

篇8

教学案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分层评价练习于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案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学案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教学案编写首先做到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其次,注重学生探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设计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案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提出几点看法。

一、重视教师引导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的。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重在教师的“导”,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教学案,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学会看书,用好教材,找出重点,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或符号对预习情况作出记录。教师还要求学生把探究结论填写在适当位置,并把自学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带进课堂。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对那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讨

论交流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对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展

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如在学完《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后,要求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涉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指出:评价杰出人物时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教给学生评价人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探讨秦完成统一、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长城开灵渠的影响,进而指出秦始皇的功绩和过失,最后总结性地评价秦始皇,并达成共识:“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教师的及时引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课堂生成

教学案的运用一般遵照以下步骤:教师设计学生预习课堂实施课后巩固等。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教师一旦碰到了生成性问题,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中来。教学案是教师对知识传授方法的教学预设,教学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而不是课前一锤定音。其形成是教学前不断改进、教学中反馈矫正、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如在学《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地动仪”这一内容时,有位学生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具备预报地震的功能,地震发生了才知道,没什么用。”面对这个不和谐的声音,教师马上指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地动仪能测验千里之外的地震方位,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有积极的作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震的。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它是悬垂摆原理,同吊灯对地震的反应一样。这个原理至今仍然用。对现代测定地震仪器提供了借鉴。在运用教学案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及时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瞬间,并及时引导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不能把教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因为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呈现方式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而在课堂教学应用手段中见长。在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用来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达标训练、思维拓展等环节。学生利用教学案课前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这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如在学《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教师先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征。”在学生对大运河历史变迁和促进南北交通等方面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教师又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大运河的开通导致随朝灭亡,这种说法对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会认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以良好的感性认识为前提。多媒体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