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14: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讨硫磺熏制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及硫磺熏制食品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硫磺是一种非金属物,淡黄色晶体。硫磺在工业中主要用于制造硫酸、火药、硫化橡胶、杀虫剂,在医药中用于治疗皮肤病。
食品工艺中硫磺及其盐类主要用于漂白剂、防腐剂、脱色剂、抗氧化剂。我国允许使用的漂白剂主要包括硫磺(S)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SO2)、亚硫酸钠(Na2SO3)、亚硫酸氢钠(NaHSO3)、低亚硫酸钠即保险粉(Na2S2O4)、焦亚硫酸钠(Na2S2O5)等。这些漂白剂在食品中可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有还原性,具有漂白、脱色、防腐和抗氧化的作用。亚硫酸的漂白作用是由于与非酶促褐变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结合,即可与酶促褐变过程中的氧化酶作用,同时对类黑精色素具有漂白作用;因而,亚硫酸能有效地抑制食品褐变。亚硫酸的防腐作用是利用其还原性阻断微生物的正常生理氧化过程,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对细菌和霉菌作用较强,对酵母菌较差。0.05%的亚硫酸就具有防腐效果,0.5%时效果显著。此外,通过还原作用,还可抑制水果中氧化酶的活力,防止氧化酶对营养成分的破坏和颜色的改变。虽然亚硫酸的毒性较小,但用量过大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硫磺在食品工艺中只限用于熏蒸,适用范围只限于蜜饯、干果、干菜、粉丝、食糖等,硫磺熏制过的食品色泽亮丽、透明,这是因为硫磺燃烧与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食品中生成亚硫酸具有漂白的作用。消费者喜欢选择购买这种颜色亮丽、透明的食品,认为这种食品档次高,但却不知道这些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国家规定允许使用范围内可以用硫磺熏制食品,但一些食品加工者及不法商贩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使用工业硫磺熏制食品并过量使用严重破坏了食品的营养成分,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为,工业用硫磺中含有的铅、砷等重金属在熏制食品过程中会污染食品,导致慢性中毒。硫磺熏制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危害更大,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结合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进一步氧化生成硫酸产生酸性雨水,酸性雨水增加土壤、江湖的酸性并破坏森林、农作物的生长,污染江河湖海,严重影响水中生命的正常生活环境,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所以食品生产者不要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不要损害人类的健康,不要破坏大自然。消费者也要提高质量意识,保护自身健康。
关键词:环境会计;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警示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随着环境的日趋恶化,将环境因素的影响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呼声日趋高涨。在这样一个基本背景之下,会计界当然不能无动于衷。而且,由于会计在现代企业和现代经济、社会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会计也完全有能力在参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环境会计的产生主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人们投入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是为了能够获得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分析来优化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同样面临既要加快发展经济又要切实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为此,我国政府于早在1983年就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之一,同时也促使我国会计界投入一定的精力研究中国的环境会计,力图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而依次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够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我国一些企业已开始自行设项核算“环境保护费”、“绿化费”。但由于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与环保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因此,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环境会计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对环境会计具体要素的设计,对具体账户的设立的分析,及对我国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宏观环境和微观要素的分析,在传统会计的核算基础上构建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核算体系。目的在于获得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2.研究意义
研究环境会计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资源合理配置及人类长久生存需要。自然资源的有限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是永远的矛盾体。为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物质欲望,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如果对这一问题不加以计量,悲剧会一再重演。同样我们的企业如果以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而我们却不计量它的环境成本,也不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不仅我们全社会的整体效益受到影响,而且我们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类的长久生存需要环境会计提供这一方面的会计信息。
其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按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计算国民总值,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不利于制定健康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为此环境会计的发展将经济体的环境活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向一切利益有关者提供完整的经济信息,便于决策者作出有利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规划。
最后研究环境会计推进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当今社会以粗放型为发展模式,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理念越来越受到质疑。“绿色”意识开始深入人心,人们环保的意识也明显增强。开始重视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并积极努力加以改善的企业会得到更多投资者、消费者的肯定,因此企业推行环保战略,研究并推行环境会计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从人类告别了荒蛮时代步入文明时期,就开始产生了对空气、水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的污染问题。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更是以其惊人的速度破坏着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环境问题,以至于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还是国家、企业、个人等各层次,都在力所能及的参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这一过程需要有关的环境经济信息,需要有会计数据的支持,环境会计即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的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要求促使建立环境会计成为必要,其必要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环境管理的客观要求
从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来看,环境资源日益枯竭,使得许多环境资源都具有稀缺性,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己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环境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了,环境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求会计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环境资源的存量、流量,环境费用的总量、用途,环境资源所产生的效益、环境保护业绩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会计所提供的这些信息,了解环境状况,以对其做出正确评价,作为环境管理决策的依据。
2.宏观经济核算的必然需求
环境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在生产成本中,如果没有把废物处置费用计算在内,而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将一笔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的话,那么其后果必然是会增加公共费用的开支或是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样,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则由于没有扣除环保支出,就不能如实地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产品经济状态,忽视资源与环境的补偿,使得传统的经济核算未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致使GNP等经济指标失真。结果,一边是国民经济的虚假增长,另一边是自然资源的持续减少,这使得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指标不能正确衡量和反映国家的富有程度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了保护资源环境,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我们必须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之中,而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也必须经过调整,以如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环境会计正是通过其自身所特有的方法,归集有关环境因素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资料,通过汇总将环境资源的真实价值反映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中,从而如实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8c4
3.企业自身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过度消耗资源的经营模式,而高投入未必能带来高的产出,高污染低效益也必然会造成生态补偿能力的严重滞后。传统会计的企业成本计算只包括了人工成本,而对环境成本忽略不计,从而造成了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和污染,鼓励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来增加企业利润的行为。这时如果国家要求企业计算环境成本或对资源消耗巨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提出限制政策,那么这些企业就将面临发展的阻碍。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清新的生活环境的要求日渐强烈,企业所担负的环境责任也日益重大,如何才能减少或消除外部不经济是企业迟早所要面临的问题。社会公众对那些经济效益好同时对周边生态环境又不具客观侵害的企业最为欢迎,这些企业在同行业中也就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环境因素,增大环境方面的投人;重视环境会计的应用,正确核算资源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给国家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使政府能够准确地评价我国的环境资源状况,正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等一系列经济指标。
4.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环境信息需求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现阶段,环境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或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他们会认真阅读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籍此了解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业绩,也会根据各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掌握环境方面的总体情况,对未来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规划做出安排。第二,政府其他部门。一般而言,政府有关部门会根据各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对企业的社会贡献和社会形象做出公正的评判,做出有关的企业管理决策。第三,投资者和债权人。狭隘地看,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但社会发展到今天,企业应该为坏境污染特别是由它自身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如果企业一直在为环境保护做出努力: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新型设备、研制新型绿色商品,那么企业就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投资者和债权人也就有必要了解企业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较好的掌握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未来所需承担的负债,以便对自己将来的投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第四,社会公众。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会把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他们对一个企业形象评判的依据之一,甚至会以此来影响他们的投资和购买倾向。第五,环境会计不单是对外提供信息,还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包括长期和短期的预测决策、日常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等等,以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体现环境会计的价值。
5.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62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合作以及外国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逐年增加,若不重视环境保护并将其纳入必要的会计核算体系内,我们牺牲的将不再是一代人的利益,而是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几代人的利益。在目前环境保护己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时刻,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实施环境会计的核算已成为必然。同时,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通常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了自己的“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们当然不希望他们这样做,但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对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等,这就必须依靠环境会计。若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环境会计的核算,那么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将来的资源耗竭将会更加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 建立环境会计的可行性
目前,虽然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有一定的困难(无论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是环境会计发挥着传统会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有着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环境会计并非理论界凭空创造的,它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土壤和产生背景。建立环境会计的可行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发展经济的保障
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将会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选择。国外很多著名的大企业如宝洁,雀巢等公司,每年都拿出为数不少的资金用于购置新的环保设备及治理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并且聘请有关环境会计专家对于企业的环境活动提出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方案并进行有关方面的披露。这不仅树立了企业良好负责任的公众形象,而且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现在很多企业也意识到这一点,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研究和开发适合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样本,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打算。
2.法律法规环境的保障
636
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针对企业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将日益增多。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6部环境保护法律:《土地法》、《森林法》、《渔业法》等9项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等22项环境保护、国土开发整治的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我国还先后加入了一批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协议和议定书。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国环境会计的建立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
3.会计理论研究的保障
环境学与会计学在我国发展己经比较成熟,这为环境学与会计学的交叉一环境会计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环境会计学是环境学与会计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主要运用会计学和环境学的理论和方法,辅之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很好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境会计不仅直接与会计学、环境学相关,同时还与数学、经济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在内容与研究领域上交叉渗透,而这些相关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己经比较成熟,能够适应建立环境会计的需要。此外,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与传统会计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环境会计可以充分吸收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学科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将为环境会计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础,使得在建立环境会计的过程中,可以减少一些工作量,能够更好的构建环境会计体系。
4.会计人才的保障
环境会计是始于70年代的新的一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为止国际上依然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我国在这一方面更是发展滞后。要想在我国发展和建立环境会计,有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不可缺的。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人才专业水平低的情况,政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后续教育,特设了中国注册会计师(CPA)、职业会计硕士(EPA)等多层次的会计教育,大大优化了我国会计领域的人才队伍结构。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的会计人才队伍为我国继续在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领域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了生力军。
四、环境会计的披露
环境会计的披露是对有关企业经营活动中有关环境信息的反映。而披露方式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披露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信息提供者的成本,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信息使用者在阅读和理解信息上的障碍。但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补充报告,即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它分表内披露和附注披露。另一种是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加以披露。我认为补充报告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使用信息,比较适合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
1.表内披露
183a
表内披露即在传统的财务报表里增加有关环境信息科目进行披露。其具体做法是: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中,列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等;在负债方中列示与环境有关的环境负债、或有负债项目。此外,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注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估计方法和程序。在损益表中,于营业利润之后、非常项目之前,列示环境支出项目,主要包括:环境设施的折旧费、环境机构及其人员的常规性费用、企业交纳的排污费摊销费用等;对于产品成本中包含的环境成本则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披露。
2.附注披露
关键词:逆温,环境,人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乌鲁木齐的逆温[1] [2]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 6℃/100米。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陆地上最常出现的逆温为辐射逆温,以冬季最多,强度也最大。同样,乌鲁木齐的逆温也具有相同的特性,且多为近地层辐射逆温,有时有地形逆温产生,冬半年月平均逆温日数在26.6d,使得乌鲁木齐冬季近地面大气层结经常处于稳定状态。
此外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其独特的地形对逆温的形成和持续极为有利。根据乌鲁木齐市气象站探空观测资料的最新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一年四季都存在逆温层,冬季是逆温特征最为显著的季节,强度最强,平均为1. 06/℃100m,天气以晴天和阴雾天气状况为主,并具有逆温强度在清晨日出前后最大,且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冬季逆温发生频率最高,平均为89%,特别是12, 1, 2月逆温频率可以达90%以上。贴地逆温厚度最厚,厚度基本在500^-1500m之间,平均为860 m;脱地逆温底高平均为534 m,顶高平均为1187m。由此可见乌鲁木齐冬季逆温强且稳定。
二、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晌
冬季多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高发期,在冬季采暖期开始后,由燃煤直接引起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质的浓度变化与逆温层有很大关系,近地层大气逆温的变化,对大气污染有着直接的影响,并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生态变化、大气质量和大气要素。
乌鲁木齐冬季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和逆温强度、高低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逆温强度与pm10具有正相关性,逆温高低与pm10具有负相关性。由于逆温时的大气状态十分稳定,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因此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使能见度变坏,烟尘遮天蔽日,空气质量恶化,严重时甚至形成污染事件。低空逆温层的存在及其季节变化与大气污染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逆温出现频率及强度和污染指数、各类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完全一致,均表现为冬季强、夏季弱。冬季空气污染越严重,对应出现的逆温日数的比例越高,且以贴地逆温为主。[3]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乌鲁木齐市因城市设置与规划建设和气象条件不适,其大气污染状况一直是我国与世界通报的重点城市。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就最常见的化学污染而言,毒物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空气中的气态毒物或颗粒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从鼻咽腔到肺泡,占据整个呼吸道的各个部分,因而加剧导致了人类呼吸系统和各种疾病及癌症的发病率,如严重烟雾事件的发生,会使许多人在短时间内死亡,人群健康普遍受损。[4]
一氧化碳会削弱血红蛋白向人体各组织输送氧的能力,影响神经中枢系统,严重时会中毒死亡。碳氢化合物中包括多种烃类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使人产生慢性中毒。有些化合物会直接刺激人的眼、鼻、呼吸系统,使其功能减弱。氮氧化物的污染危害与一氧化碳相类似,并且污染比一氧化碳更为严重。同时还能刺激眼、鼻、粘膜,麻痹嗅觉。颖粒物吸入人体后,不但易引发呼吸道、肺部疾病,颗粒物所携带的多种致癌物,还可引发人体癌症,特别是颗料物上吸附的致癌化学物质(苯、苯并花等),被认为是天气污染引起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者发现大气污染物中颗粒物的大小和组成成分是造成心肺影响的主要因素。由于细颗粒物进入肺部的深度比大颗粒深,引起不良效应的作用更大,煤烟引起支气管炎等,如果煤烟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如金属颗粒),则可引起相应的肺尘等疾病。硫酸烟雾对皮肤、眼结膜、鼻粘膜、咽喉等均有强烈刺激和损害,严重患者如并发胃穿孔、声带水肿、狭窄、心力衰竭或胃脏刺激症状均有生命危险。二氧化硫浓度为1一5ppm时可闻到嗅味,5ppm长吸入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吟肺疾病,重者可引起反射性声带痉挛,喉头水肿以至窒息。氧化氮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中毒的特征是对殊部呼吸道的作用,重者可致肺坏疽;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一氧化碳对血液中的血色素亲和能力比氧大210倍,能引起重缺氧症状即煤气中毒,约100ppm时就可使人感到头痛和疲劳。硫化氢浓度为100ppm吸入2-15分钟可高浓度时可引起全身碍害而死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乌鲁木齐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高度密集,汽车拥有量的逐年递增,煤炭和燃料使用量的迅猛增长,使得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而冬季逆温强度强,发生频率高,贴地逆温厚度厚,对大气污染扩散产生了相当不利的作用,加剧了空气中污染物质的积累,使得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进而影响市民的身心健康。了解并重视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有助于人们科学合理的安排各项活动,从而避免或减轻污染造成的危害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冬季强逆温天气出现时,应减少晨练及室外活动时间,尽力避免逆温造成的大气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二是冬季较强逆温天气出现时,健身最好避开每日9— 13点和22—00点中、重度污染时段,建议选在每日下午的5—7点为宜。
政府应根据气温变化和冬季逆温日数及强度持续时间预测,加大对大、中、小型热力公司燃煤锅炉的减排和调控管理,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时间,并将这一自然现象告诉公众,取得市民的理解;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建立专用车道站点,来减少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废气在强逆温天气时段采取交通管制控制措施,减少汽车排林;改变能源使用构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开展医疗气象预报服务,让病患者和普通声民及时做好防范保护措施。另外由于乌鲁木齐悬殊的地形地貌,使得各区特别是达坂城、头屯河、米东新区因逆温受到的污染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这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郭宇宏,高利军等.乌鲁木齐市典型的冬季环境空气重污染过程剖析[J] 环境化学,2006,(3)
[2] 刘增强,李景林等.乌鲁木齐市低空大气逆温特征分析[J] 干早区地理,2007, (1)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也呈现加剧趋势,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央政府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则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并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对于生态文明,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将此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对应;二是将此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类别,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对应。考察这两种理解方式,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如果人类目前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能够通过工业文明的改良而解决,那就不需要提出生态文明了。可以说,生态文明提出的前提条件是,不对工业文明的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就不可能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应该而且必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文明的转型。
文明的转型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的转变。对于科学技术,就是要由工业文明时代的“获得科学认识,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的“获得科学认识,促进技术创新。推动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反思传统科学观的基础上,形成出正确的认识,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一目标。
二、环境问题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与科学无关吗?
有人认为,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正确的知识体系,科学应用之所以造成环境问题,是技术的不完善或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粗一看,上述观点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经过深入分析会发现,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1.技术造成环境问题与科学密切相关
诚然,科学是求知的,技术是求利的;科学是对自然的认识,技术是对自然的改造,环境问题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必须清楚,现代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不仅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系统,是一种人类借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体系,而且还是人类把科学认识能动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预期中,进而将科学认识原理现实化的系统体系;没有科学,很多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可能性空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在很多时候就不知道产品生产的途径(方式)、类型和用途。
这样一来,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离不开科学的,它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就与科学紧密相关。试想,如果没有核物理学的发展,怎么会有原子弹的诞生,又怎么会有所谓“核冬天”的威胁?如果没有化学的发展,怎么会有化学工业的诞生。又怎么会有化学污染的出现?如果没有纳米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纳米材料的应用,又怎么会有纳米科学技术应用中的潜在风险?如果没有生物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的出现,又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潜在可能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一句话,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与科学应用密切相关的技术,就相应地不会有科学应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正是科学使得种种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可能,而技术则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两者缺一不可。那种认为“科学没有过错,环境问题只是由技术产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好的归科学,坏的归技术”,这种看法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来看,既是对技术的不公平,也是对科学的不负责任。
2.环境问题并非人们单纯滥用科学的结果
不可否认,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明知某些科学应用会带来环境破坏的情况下,仍然利用该项科学成果。不过,如果我们全面、历史地考察环境问题的产生,将会发现:在很多的科学应用之前或之后的一段时间,环境问题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科学应用会造成环境问题,此时就不能说这些人滥用了科学从而造成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能被完全看做是滥用科学的结果。
进一步地考察会发现,环境问题很多是在科学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如臭氧空洞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氟氯烃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当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就会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氯原子,引发破坏臭氧的循环反应。造成臭氧层的破坏。这一例子表明,利用科学原理合成出来的氟氯烃类化学物质,虽然能够满足人类的一定需要,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科学本身是不完善的,还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状况:即它的应用既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又能够不破坏环境。如此,科学本身的欠缺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那种在环境问题的产生上,将“好的归科学,坏的归人类”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三、解决环境问题不需要进行新的科学革命吗?
有人认为,目前的科学应用之所以造成环境问题,根本之点在于科学还不够发达,科学所获得的认识还不多,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必将能够获得对自然的更加完整、准确的认识。依据这样的认识去改造自然,必将造成更少的环境破坏,产生更少的环境问题。
考察上述观点,不难发现,他们持有的看法是,对于科学,不需要改变其发展方向而进行新的科学革命,只要推进科学进步,就能够解决环境问题。不能说这种看法没有一点道理,进步了的科学及其应用确实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确实能够发现更多的环境问题并更多地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人类能够完全、充分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如果科学在本质上存在欠缺从而使其应用造成环境问题,那么,任何沿着原有的轨道发展和应用科学都不能彻底、全面地解决环境问题,甚至有可能造成新的、更多和更大的环境问题。
问题是:科学是否存在本质性的欠缺从而使其应用造成环境问题呢?关于此点,西方有关科学非自然的相关论述给我们以启发。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实验对象有很多是人工的而非自然界原有的。实验现象是科学家利用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实验对象施加特定的操作“制造”出来的,如此,使得实验知识具有非自然性;理论和模型是直接面向物质世界的,描述着它的状态和性质,但是,它们最多只是对自己意图表象的实在世界的理想化或抽象。这样一来,科学在很多时候就不是对自然对象或自然规律的认识,而是对实验室或科学理论中所构建出来的人工对象的人工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当将这样的科学应用于改造自然时,就很可能与自然规律不符合,从而造成环境破坏。
这也启发我们,原来我们认为的“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与科学研究实践的现实不相符合。“自然科学非自然”,“自然科学不自然”。正是这种“非自然”、“不自然”的科学,才是造成其应用破坏环境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科学确实是对自然规律的把握,那么应用这样的科学就是贯彻自然规律,应该是与自然规律相符合而不会造成环境问题,而现在,科学应用有多少没有造成环境问题呢?可以说,环境问题的产生,就是“非自然”的科学应用产生了许许多多人工物的结果。这些人工物虽然能够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需要,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是自然界中所没有的,在其生产过程中以及消耗后的环境释放过程中,会成为自然界的“异质性”的存在,从而破坏自然。科学应用的环境破坏是科学“非自然性”的本质特征使然。
这样一来,要根本改变工业文明时代科学应用破坏环境的局面,就不能只推进科学的进步,对科学进行局部的改良,而应该对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概括起来就是:以新自然观为基础,进行新的科学革命;复兴博物科学的传统,获得直接的自然知识;让科学应用适应环境,而不是相反;重视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获得地方性的生态知识;通过科学应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来检验科学的正确性,让自然做科学的最终裁判者。
四、发展了的科学最终会解决环境问题吗?
有人对科学持乐观态度,认为进步了的科学最终会解决环境问题。这种环境问题解决上的科学乐观论是错误的。
第一,科学应用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新兴科学如基因科学、纳米科学等的应用可能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就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科学认识环境问题是有局限性的,这包括:科学认识环境问题是有限的,科学认识环境问题是艰难的,科学认识环境问题往往是不确定的。
第三,科学解决环境问题是有限的,这包括: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存在滞后性;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存在艰巨性;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存在不确定性;科学解决环境问题成本巨大;科学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纯依靠科学并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科学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协同努力。
五、解决环境问题,不需要公众参与科学吗?
有人认为,科学是深奥的、专业性的,只能由科学家来进行,公众是外行,不能参与,这点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也是如此。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需要而且必须公众参与。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人类对自然改造的深入,自然的“人化”所造成的“非自然性”——环境破坏性大大增加,环境破坏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健康影响也相应大大加强,鉴此,回归自然的科学就应该将人类纳入科学的视野之中,更多地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人类的存在和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便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此,科学就不单纯是关于“自然”的了。而且还是“人化自然”或“人工自然”的了;科学就不单纯是“自然科学”。也是“人类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一种融入了人类社会实践视野的“自然科学”。
第二,公众是科学应用的实践者、环境问题的产生者以及承受者,往往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感知比科学家更为直接和具体,甚至也更正确。此时的公众生产生活实践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公众的影响,应该成为科学家的研究对象,而公众在这方向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更多地被我们的科学家所重视。虽然这样的知识往往是直观的、朴素的和经验的,甚至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第三,鉴于目前科学应用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风险,而且科学对许多风险如转基因风险等的认识又具有不确定性,公众应该作为科学的“陪审团”,采取恰当的形式如公众听证会、地方协商会等参与决策,展现公众的环境诉求,形成压力集团,以更多地“形塑”科学,影响科学的发展方向,推动环保科学的形成,阻止破坏环境的科学的盲目应用。
六、主要结论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需要传统科学观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的革命性转向,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1.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与科学不可分离;科学应用产生环境问题,并非只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与科学本身紧密相关。
2.科学应用之所以造成环境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科学的“非自然性”,要改变科学应用造成广泛的、越来越大的环境问题的局面,必须进行新的科学革命。使科学真正地面向自然、回归自然。
3.如果不进行科学革命,而依靠现有范式的科学的进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是有限度的,在这方面,“科学乐观论”是错误的。
4.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让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单纯依靠科学家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的。
从日本的情况看,环境运动有反公害运动、反开发运动、反公害输出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之分,无论哪种类型的环境运动的成果都体现在“运动主体所要求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被当局接受,有关改善和修复问题的对策被有关组织和机构实施”上。环境运动迫使政府和污染企业与民众、与环境受害者对话,迫使政府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政策,停止实施不利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方案。由环保组织发起的环境运动不仅“使那些有可能不被人知晓的环境问题表面化和公开化,”而且使民众的环保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第五,政府、社团、公民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责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政府要做的事情是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将决策付诸行动。社团要做的事情是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意愿,促使政府用法律规制企业的行为,追究环境破坏者的责任。公民要做的事情是节水、节能、使用小排量汽车和植树、种草、分类处理垃圾等等。第六,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思路。各个地区的民众毫无节制地使用含有氟利昂的电器和化妆品导致全球臭氧层变薄;各个地区超标准排放二氧化碳、超量砍伐树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暧;各个地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重金属污染导致全球水质变坏。几乎所有的全球环境问题都可以在地区环境问题中找到它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虽作了不少的努力,但因为责任认定上的分歧,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世界性课题”的今天,各个国家应以人类的福祉为重,摒弃责任认定上的分歧,在共同但有差别原则的指导下致力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解决上。解决地区环境问题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价值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价值在于它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启发了人们对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环境关系,和环境社会学相关问题的思考。
思考之一,环境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有所发展、但发展又不充分的产物。决策者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考虑工业化、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必须做好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妥善处理人口分布与资源配置关系的文章,相关部门在实施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硬任务和刚性指标。工业化、城市化既能破坏环境,也能美化环境。环境问题既可因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也可因工业化、城市化消除。
思考之二,环境问题既是生态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对环境问题不能只作生态学分析,还应作社会学研究。为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必须将其纳入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中考量,不能就环境问题谈环境问题。就环境问题谈环境问题无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必须强化环境保护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的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得经济与社会发展。以牺牲环境来获得经济与社会发展得不偿失。
思考之三,人口增长、技术失控、生产过剩、消费无度是环境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观念不正确使得政府在作管理决策、企业在作经营决策时很少考虑环境因素,很少考虑这一决策的执行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再次发生,政府和企业在作相关决策时,必须改变观念,必须考虑这一决策及其执行对环境有无影响,有多大影响。
思考之四,消除环境危机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多方面的工作。须袪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确立并践行道法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须健全完善政府主导、民间推动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在这方面的作用。须克服以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为表现的市场失灵和以追求经济增长尤其是GDP的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治理为表现的政府失灵。须在各个方面,尤其是资金、技术方面开展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
思考之五,环境社会学研究不能孤立进行,它需要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需要与其它学科合作。只有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环境社会学才能在不断追求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想状态中树立自己的学科形象,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与其它学科合作,环境社会学才能更充分发挥自己在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中的立言献策作用。
思考之六,环境社会学者在促进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国家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官产学环保联动机制的建立方面大有可为。环境社会学家通过对环境问题发生机理、机制的分析和环境问题解决思路、对策的探讨;通过对环境保护必要性、重要性的论述和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嬴理念的倡导;通过对所在社区、所在城市、所在国家环境运动的参与和国际环境运动的介入,为唤起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消除经济增长投下的环境阴影,为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价值除体现在它能启发人们对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外,还体现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了解环境社会学的线索,为人们开启了一扇审视环境问题的窗子,为人们搭建了一个预测环境社会学前景的平台。循着它提供的线索探究下去,人们知道环境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科学,一门将结论建立在实证分析、细节分析基础之上的科学,一门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科学。透过它开启的窗子,人们看到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登上它搭建的平台,人们看到环境社会学以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层忧虑、对环境危机的深刻反省、对消除环境危机的执着追求显示出自身的魅力。有魁力就有生命力,有生命力就有环境社会学的美好前景。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局限
饭岛伸子的环境社会学思想深化、升华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给人们处理环境问题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我们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它的某些局限。她承认环境问题产生于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没有认识到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是环境问题的历史性、体制性根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性、体制性根源是发展理念不正确、发展模式不合理。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唯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必须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她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产业大转移的趋势,看到了“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工业建设的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遭到损害,土著民族的原有生活方式遭受彻底破坏的过程。”但没有看到发达国家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大转移的幌子下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从欠发达国家拿走的是“干净”的产品和巨额利润,留下的却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发达国家留下的废水、废气、废渣加剧了欠发达国家的环境危机。欠发达国家在承受因自身发展而导致的环境之痛的同时还要承受发达国家转嫁的环境灾难。
她看到了城市市民对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满,但没有看到即便环境状况再遭糕人们也不会轻易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放弃赖以为生并己经习惯了的城市生活方式,放弃与之相关的工业技术。人们可以治理城市环境,可以改变城市环境。不如人意的城市环境不应成为人们反对城市、反对与城市建设、城市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工业技术的理由。她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对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意义,但没认识到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除了要调整经济结构外,还应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环境污染源的控制工作。
她强调零增长、缓慢增长对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但没有认识到面对不可逆转的增长趋势和难以抑制的发展冲动,不是迫于无奈,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为保护环境而刻意减缓发展速度。发达国家不会,欠发达国家更不会。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繁荣不对,借口保护自然环境而不发展经济也不对。正确的做法是在发展经济时注重对环保的保护,在保护环境时注重经济的发展。她强调政府、非政府组织负有帮助民众摆脱环境灾难的责任,但没有提出为履行责任政府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非政府组织应实施哪些具体方案。因沒提出具体措施和具体方案,帮助民众摆脱环境灾难不免陷入空谈。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局限既与环境社会学学科现状有关,又与其学术旨趣、价值取向有关。就学科现状而言,由于环境社会学产生较晚,学界对它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很多基础性问题还没完全理清。就学术旨趣、价值取向而言,饭岛伸子重视环境社会学对象、方法环境问题现状和民间环保运动类型的研究,不太重视环境社会学功能、环境问题趋向和政府环境治理政策及效果分析。饭岛伸子研究环境社会学所依据和利用的文献资料大多来自欧美,欧美学者的价值观对其环境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无疑有很大的影响。
结语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了解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②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各种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的对策,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分组制订研究计划,通过上网搜集信息的方式了解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报告。②全班交流研究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活动有关。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交流活动,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②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搜集信息的方式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并付诸行动。
难点:将网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用幻灯片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用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交流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课开始,请同学们看两组图片。(播放一组黄山、黛西湖环境优美的图片,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感受和感想。
师:由于人类的某些破坏性的活动,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日益恶化。目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面对众多的环境问题,作为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环境问题与我们的行动。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垃圾和水污染两大环境问题,除此之外,你知道人类还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学生说,教师补充。)
师:科学家把近十几年来的环境问题归纳为十大环境问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这三个环境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方式比较特殊,借助网络自主研究学习三个环境问题,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讨论研究方案,自主探究环境问题。
汇报研究情况。
三、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写出自己的行动
师: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各种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是人类的活动也能改善环境。面对这么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自救措施。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特地确定了几个特殊的日子,作为保护环境的活动日,以唤醒全人类的环保意识。
课件出示:6月5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你知道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吗?
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积极地应对环境问题,作为小学生,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说说我们的环保行动。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如今的我们就是明天的主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下课前送给同学们几句话。(课件出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网络,使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有效整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根据计划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这些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危害,更好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的学习主要以教师的指导为主线,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为主、以用为主、以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学习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提高学习水平,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国际环境合作 全球环境危机 国际环境法
一、国际环境合作的概念
所谓国际环境合作,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对国际社会有共同影响的环境问题和对全球环境有损害或潜在危害的活动,国际社会有关国家以谋求共同利益为目的,本着全球伙伴和合作精神,采取必要的共同行动和措施加以解决。
关于国际环境合作的概念,应该至少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第一,国际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是我们研究国际环境合作的现实和逻辑前提。国际环境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相关研究文献增长迅速,这主要是因为在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压力下,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的客观现实促使国际社会的国家及国际组织不断加强国际环境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第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思想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国际环境合作所谋求的“共同利益”,不仅仅包括相关国家的直接环境利益,更应包含整个国际社会长远的共同利益或者说是全人类之共同利益。在全球环境的保护上必须首先强调全人类总体利益,不能各行其是。合作的初衷和归宿就是利益的共享,国际环境合作亦是如此。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合作,正是因为合作能够给国际社会的成员带来共同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讲,国际环境合作体现的是一种双赢或者共赢的思想,全世界各国人民是国际环境合作的最终受益者。第三,国际环境法,是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法律依据。国际环境合作原则作为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原则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国际环境法,作为人类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法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其发展越来越迅速,它为国际环境合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国际社会开展国际环境合作,决不能摆脱国际环境法律原则与规则的约束。第四,国家与国际环境组织,是国际环境合作的行为主体。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国家作为国际环境合作的基本主体所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而国际环境组织的作用却日益凸现。
基于以上认识,国际环境合作指国际社会主要成员面对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依据国际环境法规范通力协作共同治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为。目前国际环境合作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臭氧层破坏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土地沙漠化问题、跨界环境污染问题等诸多问题。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保护大气臭氧层以防止全球气温的进一步升高,消除世界范围内的酸雨以及解决公海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的框架合作、蒙特利尔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作以及京都议定书签订,都是国际环境合作的具体体现。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紧迫,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国际环境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会越来越广泛。
二、国际环境合作的基础
1、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是国际环境合作发生的必然性和现实基础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在于它不仅仅阻碍了人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危及着人类的生存。目前全人类正面临着“自作自受”的全球环境危机,形势非常严峻。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锐减、土地沙漠化、海洋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害,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再加上环境问题本身带有客观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球环境危机的化解,并非哪一个国家之能力所及的,唯有国际社会各个成员,尤其是国家的同舟共济、通力合作。国际环境合作,是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
2、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增强,是国际环境合作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前提和基础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认识到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在共同危机面前的各国能力的有限性,认识到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对整个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的有益性,进而使得环境合作的意识和愿望才深入人心,使得国际环境合作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这为国际环境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种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并逐步转化为各个国家具体实践。
3、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国际环境合作的实践平台和基础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为国际环境合作提供了实践平台,使得国际环境合作更具可行性。国际和平稳定的政治秩序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合作的开展就会更加艰难。环境资源是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为根本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又为国际环境合作创造了条件,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一定的物质力量。
4、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国家环境合作践行的科技基础
国际环境合作有赖于科学上的共识,要求对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发生机制、危害特点及方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防治对策等形成较为一致的科学认识,否则必然会丧失国际环境合作的科技基础。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为国际环境合作提供越来越坚实的科技基础。
5、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是国际环境合作的法律基础
在国际社会日益走向法治化的今天,随着国际环境法得以迅速发展,国际环境合作领域早已被纳入国际法治的视野范围。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则,是国际环境合作的指导原则与行为准则。国际环境合作不能超越国际环境法的约束范围,否则将无疑是对整个国际法律秩序的破坏。
三、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及其障碍
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以来,到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会议”,国际环境合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代表的国际环境组织纷纷成立,设立环境管理机构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目前设置环境管理机构的国家已达到150多个。环保投资不断增多,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频繁召开,国际环境合作领域的谈判也日益增多,90年代以来平均每月就有一次。国际环境法得到迅速发展,国际组织决议、政府间宣言、双边协定、地区性公约和全球性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数量不断增加,内容广泛,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绿色文明”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目标。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体制、地理环境、资源状况、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当前世界各国在国际环境合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甚至对立的利益和主张,再加上国际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这些都构成国际环境合作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客观现实、思想观念、行动实践三个方面。
1、环境问题本身及其相应机制的复杂性,是国家环境合作的客观障碍
国际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整体性、共同性、科学技术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解决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单枪匹马能够胜任的,而且环境问题涉及一系列自然、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各种复杂问题和利益关系,这些往往会造成有关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制定的不完善,使得制定的各项具体措施在操作上存在很大困难,从而阻碍国际环境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全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国际环境合作发展的思想障碍
全球环境意识虽然日益深入人心,但在国际环境合作的过程中,狭隘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观念往往左右着合作的方方面面。每个国家的环境利益都不是孤立的,局部会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恶化,最终损害的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全球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转化为各国的实际行动,各个国家不应该着力强调各自的局部利益,而应着眼于整个国际社会利益,当然,这有赖于现代观由以国家利益为主向兼顾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转化,有赖于全球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环境合作实践的进一步推动,尤其是大国的现实推动。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国际环境合作发展的实践障碍
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环境恶化的责任与义务公平分配问题、关于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问题、国际贸易的环境标准等问题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在这一对尖锐的矛盾中,发达国家居高临下、处于攻势,政治经济上的霸权主义使得发达国家在所有国际环境问题谈判中占据统治地位,并且国际环境组织大多在发达国家的操纵下,而发展中国家,既缺资金又缺技术,也缺乏谈判的影响力,在国际环境合作问题上往往处于很被动的境地。可以说,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际环境合作公平性的实现。
尽管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深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赖性。然而,相互依赖和长远利益的一致性并不能消除这两类国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的矛盾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讲,两类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是国际环境合作发展难以摆脱的瓶颈。
四、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出路
1、大力呼吁,转变观念
国际社会应该继续大力呼吁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侧重强调国际社会整体利益观念或者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以期逐渐转变国际社会成员特别是国家狭隘的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
2、加强国际环境法的立法与实施
国际社会日益走向法治社会,国际法的效力也日益得到加强,然而国际环境法,作为国际法的新分支和国际环境合作的法律基础,其目前的效力发挥并不使人满意。国际环境立法的成就非常显著(正如前述),但国际环境法只是在制定环境公约上是胜利了,但在实施上却是困难重重。国际环境立法中不乏宣言、纲领等之类的所谓“软法”,之所以称之为“软法”,关键就在于它的立法规范中多数具有建议性质并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机制,而且它的实施并不像国内法那样有着国家强制力的坚强后盾作为保障。鉴于此,国家环境立法应该更加具体细密,以强调责任的追究使之更加具有可实施性。
3、加强南北对话与沟通
国际环境合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与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程度。只有沟通好了,治理全球环境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技术资金的援助计划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在发达国家于国际环境合作领域占主导领先地位的情势下,发展中国家应当主动寻求谈判开展多项合作,争取多渠道利用国际资金和广泛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对话与沟通,,寻求两类国家的利益共同点,是理想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 赵柯:国际环境合作的存在基础与发展障碍[J].中国环境管理,1998(1).
[3] 潘抱存: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中的宏观思考[J].法学杂志,2000(6).
[4] 于志达: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J].南开经济研究,1994(3).
论文摘 要:对初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日益重要。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