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8篇

时间:2023-10-07 09:14: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篇1

关键词:化工行业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大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在结构调整中,严把节能环保关,采取综合措施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项目环评,加强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

我国目前已进入重化工业时期,化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国防建设及人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化工行业也同时造成了我国资源的巨大损耗、浪费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对环境的损害又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认识的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各加工行业污染排放引起的环境、健康问题。还要考虑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平衡的综合问题。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从原始的资源依赖消耗型、简单粗放经营的生产增长方式,向集约经营、资源节用循环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使资源在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化工行业的循环经济,其内在运行机理是用环保、绿色、集约的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相应的化工产品生产活动,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排放的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从而使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化工行业中的循环经济可行模式

在推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的良性过程中,从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入手,结合对环境保护中“三废”综合治理、利用的初衷,我们从产业链、资源利用衔接、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等方面,浅谈分析了行业中的一些循环经济可行模式。

(一)化工企业的园区集群化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招商白热化,我国化工企业相对来说较为分散,产业链条衔接也不够紧密,而化工产品又多为危险品,运输风险大不说,物流成本也高。

将化工企业集中到规划合理的化工园区,可以有效地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理想状态。如园区集中给水、蒸汽、工业气体、热电联供、污废水处理、废物焚烧炉等公用工程,对企业而言,能源集中供给可节约大量成本;企业可以以邻居的产品、热量为原料,或是以其废品为原料,在园区企业之间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甚至来说形成了附加的效益,既循环、又经济,比如宁波化工区的德泰化学公司,以生产乙烯的废料焦油作为原料,生产的炭黑供应邻居宁波橡胶厂作为原料,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产生蒸汽,通过管廊供给园区内吸热反应的企业;另外,园区统筹管理,对污染物减排也有推动作用,如园区的集中处理废水废渣、集中供气供热,不仅节约了用地和投资,而且实现由园区把守治污的最后一道关。

(二)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生产性企业类似,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清搞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实施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鼓励采用节能、降耗、高效的生产技术或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更清洁的技术、原料及能源,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工业效能,节约能源材料消耗,从节能、降耗的角度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产品在进入消费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技术。通过在化工企业内,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治理和控制污染,把生产经营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是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是对化工企业排放出来的有害物质,如废气、废水、废渣等采用先进的净化处理技术。如某化工企业对原有的供热锅炉实施了烟气脱硫装置增容改造工程,采用石灰石-石膏双循环工艺技术和湿式电除尘器技术,彻底避免石膏雨现象,改造后大大改善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减少酸雨量,社会效益很大。

三是废物资源化技术,就是对化工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加工转换等方式将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进行再利用。比如,化学副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酸碱之间的反应,各种有机物间的互相转化等等。如酸碱之间的反应,各种有机物间的互相转化等等;如英国璐彩特公司利用赛科公司丙烯腈装置的副产物HCN(氢氰酸)生产MMA,其废酸回收装置同时回供赛科生产所需的高浓度硫酸,这一个循环过程,不仅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还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化工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形势仍不容乐观,随着“三废”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未来要重点围绕实施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方面更需深入推进,在最大程度上持久合理地利用所有的原料和能源,最低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参考文献

[1]张人为. 循环经济与中国建材产业发展[J]. 中国建材,2005,2.

[2]庄剑英. 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墙体材料工业[J]. 中国建材,2005,2.

[3]张磊. 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化工业道路[J]. 污染防治技术2003,6.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和田地区;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是以人为本,贯彻和落实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

循环经济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所存在的物质、能量不平衡的流动关系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 南部临昆仑山与自治区交界, 北部临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阿克苏相连, 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 西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和田地区国土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15%,占全国总面积的2.6%。其中山地1110.2万hm2占33.3%,山地面积中,除草场219.4万hm2,冰川70.5万hm2和少量耕地、林地外,42%为难以利用的裸岩石砾地。平原面积为1338.5万hm2,占55.5%,平原面积中,沙漠1031.8万hm2,戈壁206.7万hm2, 沙漠戈壁占土地总面积的63%,绿洲面积97.3万hm2, 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96%,耕地面积为262.05万亩,占绿洲面积的17.95%,人均耕地1.62亩。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和田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环绕,因而是受海洋气流影响,大陆性强,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和田地区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其中部流径的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是最大的两条河流,占全地区各河流总水量的61.2%,两河汇合成和田河,自北流入塔里木河。和田地表水年径总流量73.45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32.46亿立方米。全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0万千瓦,总水域面积100.4万公顷,适宜于渔业利用面积4666.67公顷,其中已养殖面积2864.2公顷。

和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现已发现60多种矿产,168处矿产地,其中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石膏、硫磺、花岗岩、大理石、玉石等储量较大,锂辉石、锑、砂金岩、铅锌矿、亚锰磁铁等金属矿藏也有一定的储量。已经探明的616亿方天然气和8.84亿吨煤正在投入民用,石油勘探在加紧进行,开发前景广阔。同时还有独特的光热资源,全年日照时数2470-3000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4200℃,为利用光热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和田地区的植物区系比较简单,种类比较少,野生植物有53个科,193个属,348种。其中大部分为牧草饲用植物,还有一些特殊经济植物、食用植物、固定植物、农药植物、工艺植物等。如:管花肉苁蓉、红柳、甘草、党参、麻黄、大黄等。其中和田管花肉苁蓉和红柳大芸因药材量多质好,在国内药材市场上享有盛誉。现已开发出人工种植技术,并作为和田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发展。

(二)和田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沙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和田市位于昆仑山脉北麓,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由于超载放牧、滥挖滥采、毁林毁草开荒以及人工绿洲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造成天然绿洲区水资源短缺,打破地表植被与土层结构媒介功能,地表或植被大为降低,加大区内沙质地表的风蚀等风沙活动过程,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沙进人退的形势日趋严峻。在人类对植被的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作用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和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和田地区普查统计,和田绿洲及邻近夹荒地土壤沙化面积1.67万hm2,其中耕地沙化面积5860hm2。

2.草原、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和田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迅速增加、长期过耕、过牧,乱砍滥伐,使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近50年来,虽然在全区内人工绿洲扩大了1538km2,但由于水资源缺乏、草场资源生产能力低以及人工绿洲建设不够,导致了更大面积天然绿洲的破坏。因缺水旱化的土地面积达到了3430km2,和田河下游的胡杨林面积从50年代的12万hm2减少到目前的1.33万hm2,破坏的天然植被面积是现扩大的人工绿洲面积的3倍以上。在克里雅河下游,随处可见大片已经或正在的胡杨林。

3.气候恶劣,风沙、浮尘、沙暴等灾害天气频发

由于和田地区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四季多风沙,春季最甚,风沙灾害十分严重,每年浮尘天气200多天,每年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和田月均降尘100多吨/平方公里。近几年浮尘天数平均每年增加2.5天,已经达到260天/年。据统计,2009年,和田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有效监测天数为344天。其中,中度污染天气22天,重度污染天气228天,中度以上天气占72.7%,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年平均降尘量为124.58 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增加13.4%。市区内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和田地区环境保护对策

(一)努力提高公众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决定着公众对循环经济的参与度。和田地区是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很低。因此,促进公众的参与,可从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入手,通过政府和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促进消费取向、生产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等向着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从而自觉参加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中去同时、借助大众趋向的选择作用,引导循环型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发展潜力的外显、这应该成为和田地区以循环经济发展来环境保护的最大、最重要、最有力的推动力量。

(二)提升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开发中水回用等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对环境而言,污染物的处理并非最终目的,资源充分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和田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和田地区的河流水量高度集中在夏季,呈现春旱、夏洪、秋缺、冬枯。近年来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缺水现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和田地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大力提倡中水回用是节约水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主要措施:对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采取增加深度处理工序,提高处理等级和增设专用管道等措施变尾水为中水,用于绿化灌溉、环卫冲洗,实现循环性利用机制。

(三)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加强人工生态建设

近年来,随着和田地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活用柴量加大,对环境的压力增大,导致资源损耗和环境的破坏,自然生态的抗逆性强的特点失去效力。和田地区各河流域和绿洲边缘地带分布的乔、灌、草植被,对干旱、风沙、盐碱都有较强的适应和保护绿洲能力,所以必须很好地维护自然植被,尽量减小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保护天然林资源,禁止天然林采伐;造林种草与封山育林结合。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控制水土流失,加火石质荒漠化治理力度。人工生态发展,可减轻对自然生态的压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至于循环经济的原则提高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发展一些人工植被,建设新的人工绿洲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引洪封育恢复胡杨林和建设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完成绿洲防风固沙林建设。

参考文献:

[1]韩爱华.新疆和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3(8).

[2]王立洪,张斌,万英.新疆南疆农业灌溉对生态与环境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2(9).

篇3

[关键词] 沼气 村域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87-01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加速,农村资源日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集中。目前各地的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集约化养殖禽畜粪便无序排放,大量秸秆遗弃在田间、堆放在路边,甚至直接焚烧,危害农业生态系统,加剧水体与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病虫害加重,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村域经济的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逐渐成为村域生态保护模式。

1 “三沼”在村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环保作用

1.1 废弃物直接投入沼气池发酵,消灭绝大部分的病原微生物,基本达到无害化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畜、禽病原菌的交叉传染过程,保护了居民身体健康。

1.2 沼气让农户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免受烟熏火燎,解决了农村能源紧缺问题、减轻了CO2、SO2 、烟灰等燃烧产物对大气的污染。

1.3 沼气保鲜水果或储存粮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于贮存、保鲜、运输与销售等环节滞后带来的损失。

1.4 沼渣和沼液是绿色有机沼肥。养分含量全面,除含有N、P、K 等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水解酶、氨基酸、有机酸、腐植酸、生长素、赤霉素、B 族维生素、细胞分裂素及某些抗菌素类等生物活性物质,能促进水分迅速进入植物体,催芽、促进根系发育、保温、刺激作物根系多吸收养分、增强作物抗病防虫能力;沼渣施入土壤后,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调节土壤pH 值,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

1.5 沼液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作为农药施用,可防治病虫害;用以浸种、根施,可增强作物抗旱、抗冻和抗病虫害的能力,促进水稻增穗,提高种子千粒质量;用以喷施,可增强光合作用,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分化,花期喷施沼液,提高座果率,果实长期喷施沼液,促进果实的膨大。

1.6 通过沼气微生物发酵,把动物、植物有机结合起来,把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延长了食物链条,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2 沼气推广在村域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1 户用沼气建设进入瓶颈时期,出现结构性过剩。对于规模化养殖厂来说,养殖户与种植业往往不相结合,养殖户无种植,种植户无养殖,或者养殖规模与种植规模不配套。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发展,原有“单兵作战式” 户用沼气生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需要。

2.2 沼气池管理不到位,使用率较低。不规范的使用沼气系统,加上维护跟不上,导致“病池”与“废池”现象多见。

2.3 缺乏既懂沼气也懂种养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村级服务网汽数量少,缺少先进的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维修工具等,故障解决难,对业主技术培训达不到要求。

2.4 沼肥商品化程度低,与产业化发展不协调,综合利用率不高。户用沼气池面临产业化发展的挑战,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浪费人力资源,没有规模效益,沼液、沼渣的开发利用仅仅处于初级水平,距商品化有机肥料或动植物有机营养液的目标甚远,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发挥不充分。

2.5 新技术研发与推广迟缓,技术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商品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建池新材料的研发、沼气装置标准化、规范化和商品化问题有待推进。

2.6 国家财政节能补贴切入点不精准,致使补贴只注重形式,忽略沼气实际产能情况,缺乏对补贴单位的后监督。

3 沼气在我国村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发展差异,已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立体经营模式”和“一池三改” (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的“庭院模式”等多种模式;在集中供气沼气工程中发展了联户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中小型集中供气模式”。

4 以沼气为纽带村域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4.1 科学规划与规范畜禽养殖规模与农田种植配套规模,解决原料及“三沼”供需问题,配套抽肥设备和运输车辆,定期收集沼气户的沼渣、沼液,有偿向果农、菜农提供优质肥料。

4.2 要加大加强宣传培训,编印和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提高群众认识,培养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指导人员和一线操作工。

4.3 探索三沼综合利用社会化。国家扶持一批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单位和运营专业户,引领综合利用,不局限于沼气村、沼气户自己用,以实现“三沼”综合利用产业化和社会化。

4.4 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利用沼气发酵副产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不断延长生物链条。

4.5 建立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多元化、公司式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4.6 政府对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信贷支持、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明确相应的政策支持,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沼气的研发、设备制造、综合利用、技术服务、建造乃至直接投资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之中。

5 未来展望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格局,须全面提高村域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村域沼气建设模式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从单一模式向多模式转变,从户用沼气向大中型集中供气转变,大力发展户用秸秆沼气、大中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统一配送沼气原料和“三沼产品”,推进沼气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达到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未来的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天更蓝、云更白、水更清、山更绿,人与自然更和谐。

参考文献

[1]黎兆阳,梁慧,等.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 11) : 317 -318.

[2]曾本友.论发展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J].清江论坛,2009(1):52-54.

[3] 姚义怀,王峰,孟庆德. 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北京农业,2008,21:77- 79.

篇4

【关键词】四川 循环经济 投融资

一、引言

循环经济投融资是指社会各主体,以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为目标,进行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即指通过各种筹资方式将分散的、闲置的资金有效地结合起来(即融资),再将其科学的、合理的加以利用(即投资),以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或投入效用最大化,达到增加财富或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的。

二、四川省循环经济投融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四川省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虽然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规模、结构都有明显的改善,但在投资总量、融资渠道、投资效率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四川省循环经济投资总量

在我国,循环经济的概念近几年才被逐步界定,循环经济总体投融资数据也很少,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循环经济中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数据进行分析。四川省和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及占GDP的比例分别如表1、表2所示:

(1)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投资总额增长速度较快。2003年四川省环境保护投资总额仅为59.7亿元,而到了2011年增加到158.41亿元,增幅达到了165.3%。

(2)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占同期地区GDP的比例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比较不稳定。

(3)环境保护投资增长率从波动幅度大。环境保护投资增长率在2003—2011年几年间波动幅度较大,差值最大达到52.94%,增长率极不稳定。

(4)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占同期GDP的比例偏低。四川省环保投资总额占同期GDP比例一直维持在0.6%—1.2%之间,最高比例为1.17%。但与全国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由表2可以看出2003—2011年,全国环境污染投资总量占当年GDP比例保持在1.2%以上,总提成上升的趋势。

(二)四川省循环经济融资渠道

四川循环经济传统的投融资渠道,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来分析。总体来说,四川目前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国内环境保护贷款、环保专项资金、企业自筹、国内贷款以及利用外资等。从数据显示来看,企业自筹占了重要部分。

用相同的增长模型,由表5数据得出2003—2011年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39%,16.53%,-40.33%,远低于GDP的增长率18.4%。其中“三废”排放只有废气排放增长率为正,其余增长率为负数。由此可见,四川省在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治理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废气排放量还是不断增加,必须加强对废气排放的治理。

四、四川省循环经济投融资定性分析

(1)投资总量不充足。主要以环境保护投资为例,虽然四川省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环境保护投入的总量以及其占GDP的比例都不够高,同时环境保护投资2003—2011年年均增长率远低于GDP年均增长率。因此,投资总量不足是制约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融资渠道较为局限。从四川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来源看,企业自筹是四川省循环经济融资的重要手段。从近几年数据中看,银团贷款占投资比例最高只有17.9%(2006),2007—2010年比例分别为1.1.%、4%、9.6%、1.5%,比例较低。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筹资困难的局面,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同时缺乏其他手段融资,缺少资金发展循环经济。

(3)循环经济投融资结构不合理。目前循环经济投资还是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的产业改造上,而众多中小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清洁能力差,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同时筹资渠道又较为局限,自身无力改进技术和更新设备又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扶持,这种现状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难上加难。

五、建议

(1)发挥政府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首先,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保障循环经济发展。其次,发挥政府的信用担保作用,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出资成立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引导基金、担保基金、再担保基金或者是专业的担保机构,为商业银行指明融资对象,解决后顾之忧。

(2)调整循环经济投资结构。对于一些设备和工艺落后的中小企业,应当适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促使其尽快更新设备和升级工艺,早日转变生产方式,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3)拓宽循环经济融资渠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实现循环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设立循环经济投资专项基金及组建循环经济专业投资公司、发展中外合资、公私合作的循环经济投资机构扩大社会循环经济资金来源。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资金融通。

(4)加大循环经济信贷支持。政府为了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业务,可出台一系列的金融优惠和引导政策,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的客户给予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年限、加大货款额度,放宽还贷条件等优惠政策;在信贷审核和决策过程中,应把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问题研究 发展现状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我国外汇储备数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当前我国的发展状态并非完全没有问题,其中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大多数面临国际化的转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主题已经摆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面前,我国国内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其上游和下游产业也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量的其他产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我国资源的消耗量很大,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破坏了我国国内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降低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循环经济指的是利用生态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办法改善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方向,转变人们的传统发展观点,通过加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来提高经济发展能力。而且要不断充实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让我国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让我国大量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着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大量发展新型产业,低碳产业,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我国整体的发展动力。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利用绿色经济发展观念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能力,转变变废为宝的经济理念,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势和动力,改善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模式的稳定发展,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运营能力,是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循环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主要依靠循环经济的发展来提高经济发展的长远意义,提升我国的未来的竞争力和基础实力。循环经济为工业化国家提供了充分的战略转型依据,可以为我国优化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说企业发展必须要提高社会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的关系,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环境与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面积的绿化降低和环境污染的各种破坏正在逐渐加强,很多地方政府也忽视了对地方绿色环境的保护而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恶化的局势正在逐步增强,而且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当前与未来的重点努力方向,因为缺乏相关的经验,导致我国环境发展的能力下降,我国长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产业,对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都有负面的影响,生态环境早已无法承担这样的负担,我国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强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开展较为丰富的多种资源与绿色环境保护相关的合作,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发展能力。

三、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

(一)受环境、科技水平的制约

发展循环经济, 科技是最主要的支撑因素。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 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等; 废物利用技术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 如废纸加工再生技术、有机垃圾制成复合肥料技术等; 清洁生产技术是无废少废生产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我国当前发展环境下,科技水平落后,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做到相互协调和稳定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完善,也因为技术投入的不足,有关循环经济的政策执行力较低。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资源保护法》、《污染防治措施》等条例,但是大多数都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法律法规,对本国的环境保护和低碳可持续开发根本不适合,不能对应发展,造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可依,欠缺法律法规的可持续运营与发展规划,造成了法律法规的欠缺和漏洞,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障碍。虽然这些法规对不同行业的清洁生产、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 从立法上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 我国目前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但除了一部《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外, 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法律, 这使得循环经济面临的诸多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

四、解决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可以实现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注重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几个相关因素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我国各产业的发展要注意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后路,要改变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法律观念,改善因法律法规发展不足而造成的循环经济发展漏洞与失误。要倡导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为主的环境保护性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绿色化经济法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效益,改善社会效益和生产能力的不足,实现和谐统一。

(二)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运用法制法规提高服务职能

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要开展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运营能力,改善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法制法规,要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技术,政府要做好带头作用,开展先驱先动的模范工作,提高政府的形象建设功能。明确生态环境和环境资源的价值,弥补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投入不足的缺点,推进我国整体绿色GDP的发展增速,促进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发展,要深化改革环境保护制度,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环境保护措施弥补环境保护的不足和缺点,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和环境保护评价制度,让地方政府对地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做出严格审查,树立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惩罚和罚款,规范其发展标准与提高发展能力,制定好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而且还要不断的转变公众的环境保护观念,让老百姓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个变化过程。要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和控制质量评价制度发展成一种全新的发展评价体系,对森林覆盖率、绿色环保标准、企业排放标准、群众的环境保护力度和标准环境的发展规划能力以及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都给予全面的创新规划和升级管理,让环境保护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察的内容之一,各级政府、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都要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者, 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保证。

(三)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对资源保护的重视,加强资源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改变市场中对资源和能源的认识与观念,提高企业发展经营与自身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较为传统与陈旧的经济发展理念,要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进程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登林.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问题和对策.达州经济,2011(9):100-102.

[2] 李海峰.循环经济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中国信息经济,2009(10):10-13.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人口密度非常高,但人均资源又十分贫乏的大国,我国的农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模式,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与资源的渐趋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为其基础,将经济活动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这对于改善我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1 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常见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最为本质的特点是产业链的延伸与资源的节约。我国农村的循环经济产业化链条是在种养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其所延伸出来的农产品间,运用废弃物的相互交换与循环利用等彼此依存与发挥协同作用的闭合性产业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步伐相对较慢,各地能够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1)沼气开发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以沼气为中心的综合运用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注重于改进农村地区的卫生以及生态环境。该模式完全以沼气池为其联系纽带,把种养、加工和沼气池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循环链。可将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转变为沼气,而沼气液还可再还田进行施肥,从而生产出绿色、优质农产品。当前,围绕着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探索猪+沼+果、牛+沼+菜、猪+沼+厕+燃料等诸多产业链。该模式通过实践已经证明是农民群众值得信赖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具备投入产出比和生态环境效益较高、容易加以推广等优势。

(2)秸秆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以秸秆为中心实施的综合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净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因为秸秆的用途相当广,对其实施综合利用可以说是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点。要积极发展秸秆类饲料、秸秆能源,而农作物秸秆可用以发电,可用于制备沼气,可用于发展秸秆类肥料,可进行粉碎还田从而实施保护性耕作,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同时还可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所以说,对秸秆实施综合利用,不仅能够降低浪费与污染,而且还能对农民实施多种经营提供大量资源。

(3)绿色生产型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展无污染和无公害生态农业,这是我国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比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应当积极遵循生态学管理与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并且积极运用基因工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物质,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建设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的循环。这一发展模式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约农村稀缺资源、切实防止农业源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往深度与广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推广与应用。

(4)立体种养型循环经济。通过种养相结合的林间种草与养禽,能够为种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饲料,禽类吃害虫与粪便,既能肥田又能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从而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并且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可谓是一举而多得。这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各地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例子,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2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1)大力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应当辩证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关系,切实转变将增长简单地等同为发展之观念。在发展的思路上应当全面而彻底地改变单一追求GDP增长却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的不良倾向。应当更加深入地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紧迫性,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应强化对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资源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真正全面地普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农民居民切实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2)健全政策法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一定要有政策上的引导与法律上的支撑,并且增加资金的投入。首先是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国家在政策上应当高度重视资源利用效率之提升以及环境保护,从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要综合应用投资、信贷以及价格等政策性措施性质以调节与影响农业投资主体在经营上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其次是要加强法律上的支撑。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成功实践来看,一定要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从2003年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开端,但是还是很不够的,还需有更加多、更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应当在目前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抓紧制定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尤其是农业循环经济法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完善一系列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各项制度,比如,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绿色补贴制度,从而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最后是要增加财政上的投入。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之重点,对于一部分重大项目实施直接投资或者资金上的补助,从而引导社会投资尤其是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给予贷款上的支持。鉴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总体上偏低,投资的能力相当有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政府的大力资金支持是无法实施的。因此,可实现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的相互结合,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渠道来积极筹措资金,从而加大对于农业循环经济之投入。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给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大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得到相关技术的大力支撑,缺乏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循环利用的资源成本过高,农业循环经济缺乏经济层面上的可行性。农业循环经济在技术支持上主要有遗传工程知识、农业生态管理知识、生态管理技术、有机农产品技术、病害防治术、沼气利用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等。科研人员不仅要持续进行实验研究以及探索创新,而且还应深入到山村,把循环经济技术带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们掌握专业化知识以及技术,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农技人员等。要全面运用各类媒体来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以及技术普及工作,并且积极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

(4)积极推广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

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所谓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是立足于运用废弃物净化装置以实现对有毒、有害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所谓废物利用技术,主要是运用再生技术以实现对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处理。所谓清洁生产技术,主要是运用对目前现有生产技术以及工艺改造或者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生产中的零排放以及产品制造的绿色化。所谓清洁生产技术,主要是在环境无害化技术当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形式。

(5)促进农村垃圾处理的产业化进程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无法自然降解的被废弃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排放至环境当中产生的污染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焚烧、填埋或者堆肥等方法无法根除垃圾对于农村环境所产生的破坏,且一旦处理不妥,还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所以,一定要采取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的方式。要应用高新技术来对白色污染物实施循环利用。为了真正做到这点,在农村垃圾的处理上就一定要走出一条产业化发展之道。要运用独资、合资以及股份合作制、BOT等多种形式以强化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实现农村垃圾的搜集、分类、整理、运输以及加工的专业化与企业化运营。可运用工、农业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进行生产,该模式是农业为各工业企业提供足够多的原料,而工业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物则直接或者经过多级化利用与处理,作为投入物料重新返回到农业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工业和农业的彼此促进以及能量循环。

(6)健全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机制

一是要积极实施多个层面的宣教活动,从而全面发挥出农民所具有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循环经济价值观,从而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变得更加地深入人心,切实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积极性,让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当树立起责任感,将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视为促进农业、农民增收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建立起更加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7)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与再利用

减量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当努力做到节水、节肥与节种,并致力于推广各类先进的节电、节油等技术,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以节约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用电,充分保证降低农业生产对于资源所产生的消耗。与此同时,农业企业还应坚持灵活应用再利用之原则,对各种农产品、土特产、水产品等实施成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新产品,从而持续扩大企业的规模,提升其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不仅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而且还十分关注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致力于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全力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环境来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或者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唯一选择。为此,要以循环经济为发展路途,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各项农村环境保护策略,努力建设更加富饶、更加文明、更加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陶爱祥.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4).

[2]郑彩云.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新农村资源环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3]王娅丽. 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改善农村环境之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

[4]李富田.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四川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 农村经济,2011(8).

篇7

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和谐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和谐提供思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循环经济理论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内涵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追求的是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文化等基础资源整体的良性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决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将使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更为合理,更能体现人与资源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并促进资源保护。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水平的$%&。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虽然已经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原油占()&’,天然气占$)(’,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近几年的煤荒、电荒、油荒已经让全中国人民都感觉到了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及总体经济规模发展的制约“瓶颈”。由于我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已经造成外贸增长的资源成本迅速上升。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年贸易与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生产活动中的石油消耗密度比经和组织平均高出一倍,资源性、能源性产品进口激增,多种战略资源,如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高达"’以上,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以上。进口产品的结构呈现出资源性产品品种数量不断增大,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重要技术的进口比重还将不断上升。战略资源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过高将对中国经济构成难以预测的冲击和威胁。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三)世界环保浪潮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将有利于制定一套完整的贸易政策和环境保护的法规,对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国际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不仅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了各自的环境法规和标准,还出现了大量的国际环保条约,各种环保法规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贸易领域。据统计,国际多边环境条约和协定中含有贸易条款的多达个,涉及贸易问题的国际环保法规主要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热带木材协定》、《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废弃物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年(月欧盟公布两项新的环保指令《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根据这两个指令,在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子电器设备的生产商必须承担回收废旧产品并支付相关费用的责任,涉及大型家用电器、小型家用电器、,-和通信设备、消费产品等十大类、近("万种产品。加入.后,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的环保标准还有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陶瓷产品含铅量、皮革010残留量、汽油含铅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汽车排放标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等等。据中国商务部抽样调查,国外环保壁垒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损失逐年递增。这些环保标准的实施,一方面体现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利益和环境的高度重视,但另一方面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构成了严峻的贸易环境。

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资源和能源提出更多的需求,在资源环境、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地区差距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挑战。

(一)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认识不够

“十一五”规划强调准确把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国际贸易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显然,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指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环保意义上的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仅仅是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一个国家的经济仅仅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不够的,被人们所认可的循环经济理论不仅仅关系到自然资源,还关系到人力资源和知识文化资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文化三个基础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良性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存在冲突

在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下,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冲突体现在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冲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使得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自然资源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取自身发展必须的技术和资金,而发达国家则利用自身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索取自然资源,并将本国所淘汰的污染严重或资源高消耗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的恶化。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水平上的差异,因而在“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要求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实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而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贫困,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消除贫困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经济和国际贸易。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国际贸易的发展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压力,刺激对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新的环境压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企业装置差,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大,防治污染的设施又严重不足,加之人口众多,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多年来乱砍滥伐,森林大面积被破坏,非农业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以及其他的毁牧、毁渔和超载放牧,另外,新建大量技术装备水平低、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因此造成水土保持状况恶化,许多地方土地沙化,土壤肥力骤减,森林和草木植被严重损害。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和文化知识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日益严峻。

(三)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信息传递渠道不畅

我国企业对国际上的环保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信息的了解严重滞后。有关协议中对环境条款规定:缔约国有权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人类、动植物和环境,其含义很宽,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这三个全球最大的标准化组织已经制定了数百个环境标准,如处理空气、水、土壤等的特定标准,并在数千个产品标准中给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和建议,如工业加工、循环使用和废物处置等。但是有多少进出口企业对这些环境保护标准和信息、建议能够了解得很清楚呢?随着国际公约的频繁出台、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以及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或修订环境与国际贸易法律和法规。进口国每一种环境与贸易法规的实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都可能会改变市场上的商品构成和消费者行为,从而对国外进口商品形成贸易壁垒。如果我国企业不能及时了解这些环境标准变化的相关信息,势必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5-0028-03

一、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研究现状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正式提出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如何利用财政等经济工具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际财政学界、环境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一个研究热潮,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外财政学界围绕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在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一般均衡理论和实证分析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具体包括财政政策的设计与实施、财政政策的意义、财政政策的分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的使用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指导。

近几年,我国财政学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一直比较关注,研究思路基本上分为:一是分析我国现行有关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李里、程瑜、张扬和朱锡平、梁劲、陶勇等。二是介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借鉴其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财政政策的措施。如钱易、叶太平、何炳光、韩宝平等。三是从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某一个角度切入,做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其中较为集中的是对环境税收的研究。界定环境税收的概念,考察国外环境税政策,特别是OECD国家的成功做法,探讨在我国建设环境税制的思路。如安福仁和周生军、武亚军、付伯颖和齐海鹏、杨金田和葛察忠。总的看来,国内的研究多从政策层面展开,以定性分析为主,规范研究突出,而关于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将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影响,评价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效应,为政府制订更为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二、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当前我国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市场作用在加强,政府职能在调整,财政职能在转换,环境状况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已经采取的有关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反思,以利于进一步完善。

(一)分析思路。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它所要求的物质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二是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可以为环境所同化,并且排放总量不超过自净能力。分析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效应,可以介入的角度有很多,但由于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相关的统计数据不够完备,这为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本文确定了“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和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四个指标。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即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所取得的产值,揭示了企业废弃物利用的程度。从循环经济的理论来看,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循环经济实践中重要的数量指标,以其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将会从废弃物重复利用的角度反映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既有民间投资的推动,又有财政资金的激励,因此,选择3个自变量,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和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指标代表了民间资本和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的双向推动,反映了在两方合力的作用下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应。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即企业自身治理固体废物的投入,强调了民间资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应。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作为财政统计指标,突出了财政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应。

(二)模型的建立。以“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GP)为被解释变量,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FT)、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PT)、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IT)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循环经济财政政策模型。

基本模型是:GP=βFIFT+βPIPT+βITIT

β是回归系数向量,表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和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对“三废”综合利用的“净影响”。当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时,两者是互补关系,意味着民间投资或财政政策对“三废”综合利用有正效应,即有助于激励“三废”综合利用,也就是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时,两者是替代关系,意味着在民间投资或财政政策的作用下,“三废”综合利用会减少,即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回归系数不显著时,无法判定民间投资和财政政策对“三废”综合利用的影响效果。

(三)数据说明。表1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检验的样本空间是2000~2006年的观测数据。

(四)回归的结果及分析

GP=5.43FF+0.12PT-9.57IT

T=5.44 2.12 -2.29

R2=0.97 adR2=0.95 dw=1.88

回归分析揭示了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FT)、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PT)、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IT)对“三废”综合利用的效应。括号内的数字为t统计量,S.E.是回归函数的标准差,R2是可决系数。R2=0.9697说明拟合情况很好,“三废”综合利用的相对变化可以由自变量给予96.97%的解释。回归结果显示,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FT)与“三废”综合利用具有正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财政环境保护支出的弹性系数为5.43,表明财政政策对“三废”综合利用激励作用明显。财政每投入1%的环境保护资金,“三废”综合利用增加5.4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PT)对“三废”综合利用也具有促进作用,其弹性系数为0.12,表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增加1%,“三废”综合利用增加0.12%。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均通过10%的显著水平检验,而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三废”综合利用的激励作用明显弱于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与

“三废”综合利用具有负的相关性,弹性系数为9.57。

“三废”综合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经济体系各部门联合并协调运作,实现在现有产业体系中,将一个部门的废弃物用作另一个部门的原材料,达到物质能源在体系中的循环利用。从物质的属性看,虽然大部分废弃物属于可再生的资源,但将废弃物还原成可用的一次性资源的成本很高,经济性相对较差。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以逐利为目的,由企业自觉地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广泛开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一定的困难。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特点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决定了仅靠企业一己之力,“三废”综合利用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财政作为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政府激励制度之一,其内在规定性,如政府公共投资多少,税收措施的引导,对循环经济发展活动都会产生极为明显的激励效应。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安排会直接影响综合利用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市场主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大小取决于通过该项活动所能取得的经济利益的大小。如果利用废弃物带来的利润水平过低,必然会严重影响发展循环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给予适当的财政投资或补贴,保证投资主体合理的经济利益,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是激励投资主体扩大生产规模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安排会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循环经济能否得到有效激励,不仅取决于市场主体可追求的经济利益强度,而且还取决于市场主体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需要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能力,而适当的财政科技投入则是市场主体创新资金的一个重要保障。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整体上需要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扶持、引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