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消防工程施工与识图8篇

时间:2023-10-07 09:14: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消防工程施工与识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消防工程施工与识图

篇1

【关键词】项目施工;节约;浪费;问题;解决

引言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白热化、招标多样化、低价竞标常规化,施工企业的赢利空间已被挤成缝隙。不干,无法生存,干不好,就会亏损。以成本管理为中心,节约开支,提高经济效益,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就项目而言,节约成本,加强管理,更是势在必行。

一、项目施工现场的浪费现状与突出表现

施工现场整体看仍然存在超期服役耗能型施工机械设备,正在服役的机械设备不认真执行按时按期的保养、保修、检验制度,不建立设备档案。施工周期内投入使用超时、超负荷运转,闲置时横卧露天,不遮挡、不养护、任由风吹雨打,日晒灰积,加快了陈旧、老化,造成传动系统锈蚀变形,增大耗能,有的机械动力系统还在使用耗能大淘汰型J系列电动机,其使用效率值N=.-..施工照明方式落后。施工照明主要分作业照明、夜间照明、管理照明三种形式、普通采用源漫射光源,不善合理搭配聚光光源和漫射光源灯具,灯泡采用能耗大,发光效率低易损坏的白炽灯泡。工地电工只管通电,不管用电,使用者只管用电,不管控电、节电,这样形成了办公照明有人没人灯长明,作业点照明上班、下班长明灯,夜间作业和安全保卫照明,整个工地是昼夜银花不夜天。

施工用电线网布置不规范,凭经验不计算,配线选材不合理。特别是动力线路线材造型应根据机械设备安装容量Ps、计算容量P、计算电流Iis、需要系数Kx、线材电压损失C值等因素确定线网类型和线材的型号和规格。然而,现场普通存在全部施工用电线材均为热阻途损值大、易老化、回收重复利用率差的铝芯线材,仅管同规格每元/m价格铝芯低于铜芯线材,但从回收利用次数和用电节能上看是拣芝麻丢西瓜之愚事。

施工原材料超耗主要反映在采购当中的缺斤少两,运输工具选择不当造成洒落和丢失,严重的出现车祸损失,现场保管不善造成降质、失效、回收利用差。有的施工项目即推行金属罐装散装水泥不力,仍大量使用袋装水泥,而现场简易水泥库保管不善,防潮,防水性能差,雨季造成大量报废固结水泥,有的将钢筋加工车间设在现场,大量钢材堆放在露天任其锈蚀,钢筋加工中造成的短节碎料回收困难,碎屑锈末不能回收,污染严重。砌筑工搁底排砖掌握不正确,造成砌筑时砍砖过多,分头碎块增多,砌筑和装饰抹灰造成落地灰浆过多,回收太差,预防措施不力。特别是在砼现浇构件模板拆除野蛮作业,无专人对木模、木支撑、木构连件进行分类,堆码、维护、保管,直接造成大量裂、断、朽、烂,使施工周转使用数次降低。

“三化”处理不力建筑垃圾增量。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目前有上升趋势,造成如此局面除上述诸方面原因外,还有现场的管理方式、管理力度、工种协调、设计临变、二次装修、野蛮作业等因素促成了建筑垃圾的增量。仅管许多施工企业相继建立了ISO//质量、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并在建筑垃圾的“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上与城市环保、卫生、再生资源回收等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看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回收再生利用方面,施工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三化”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目光短浅,愿罚不愿投入,信息不畅,技术空白,只维持在传统回收利用的低层面上。

二、解决的途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立项目“四新、四节”激励和奖惩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切实加强“四新、四节”的宣传力度,使推行“双四”的重要意义深入每个员工之心,积极制订、修订施工企业科技进步规划和年度推广应用“双四”计划。制订项目“双四”奖罚目标、指标、落实责任制、形成员工讲节约、项目讲节约,企业讲节约的良好局面,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双四”工作的健康有序的进行。

2.大力提升项目施工科技含量,促进节约增效

施工企业的科技进步,其具体工作任务就是在项目施工中推广应用“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建设行业推广的新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当然,推广应用中要讲实用性,结合性,成效性,要讲解决问题,其目的就是要求施工企业节约、增效。就当前情况看如:成品钢筋专业化加工配送技术、高效保温隔热层技术与构造工艺、热桥阻断构造施工工艺、高效节能长寿命施工照明灯具、智能化控制开关、环保高效节能施工机械、利用Y系列节能电机彻底改造现有施工机械动力源、高效功率补偿器技术、节水型闸阀开关、电子水表等,推广应用上述成熟的技术和工艺,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节约增效,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有效方法。

施工图的预算编制,施工图中可以预算出工程量以及各个子项目所需要的成本,因此,要做好施工图预算编制工作,就要求预结算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编制的依据与步骤开展,并且,了解预算中常常出现的误差在哪些地方,从而提高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准确率与科学性。

1、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依据

正所谓“根深才能蒂固”,同样,在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工作中,首先就要有据可循,只有严格按照编制的依据来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工作的错漏与失误。

1.1、以设计资料为依据

施工图纸、设计说明及有关标准图集是建筑工程设计资料的主要内容及组成部分,而施工图纸又是计算工程量和进行预算列项的主要依据。因此,预算人员要根据经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房共同会审的全套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书和设计更改通知单为施工图预算编制的依据之一,这是施工图预算编制的首要条件,因此,所需要的图纸会审记录,必须要经过上述三方的签章同意后方能生效,形成与本工程相关的标准图集等相关编制资料。

1.2、以现行预算定额及其相关文件为依据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因此,要做好施工图预算编制工作,就要严格按照预算定额及相关资料包括已经批准执行的预算定额(计价定额或基价表)、费用定额、地区材料预算价格及其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来进行编制,同时,还要利用现行预算定额方法进行计算,与时俱进,才能保证编制的施工图预算与结算基本吻合。

1.3、以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为依据

施工图预算编制是一项综合了各种影响预算造价因素的预测,因此,预算人员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切实熟悉并掌握建筑施工现场的各项动态因素,例如施工现场是否需要排水措施,建筑工地的土壤的类别,地下水位的标高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施工现实问题,如果预算人员单凭设计资料方面所述的内容,就会过于片面性,因为,实践才能出真知,要切实地掌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就必须对施工场地、施工方法、施工材料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整个施工组织的设计与方案了如指掌,这对于编制施工图预算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1.4、以建筑施工合同或招标文件为依据

建筑工程的施工合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双方会在符合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在合同中做出一些有关工程造价计算的方法与约定。因此,施工合同是合同双方计算、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之一。而招标文件中有双方约定的计算报价、评审报价,因此,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这些施工合同与招标文件都是重要的依据。

2、影响建筑施工图预算编制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建筑施工图预算编制是主要目的和作用,就是给予建设单位在实现和完成建筑工程项目所花费的一个预期目标值。但是,建筑工程是一项历时较长、工种复杂的工作,建筑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只能是一种对项目费用的大致预测,主要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工程阶段性对预算的影响

建筑施工工程一般需要经历决策、设计、实施三个阶段,预算是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产物,它产生在实施阶段之前,这就决定了预算的局限性。

首先,会收到建筑材料差价浮动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价格会随着商品的需求量而变动。预算建筑材料价格按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信息价进行调整,随着时间推移,价格将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其次,施工图的预算一般很少考虑到现场签证的问题:现场签证是建筑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坑排水、土方坍塌、地下障碍、文物、自然灾害等,如果没有综合地考虑到这些未知的因素变化,就会导致预算编制的不准确。

2.2 建筑设计修改与变更

施工图的预算编制需要依赖设计材料,但是,建筑工程的设计材料,同样受到例如设计标准、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手段、设计技术规范、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影响与制约。因此,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建筑设计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建设需要,但是,这是施工图预算中不可或着说,是很难预见的,所以,往往会导致预算与结算不相符的情况。

2.3 建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控制力度不足

对施工图的预算,只是一项预测工作,但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管理的水平高低,都会导致施工图的结算会大大超出预算的范围内。例如施工时间超出了工期要求、建筑施工的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导致不能做到有效监控,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造成资金浪费,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的总造价是不易控制的,同时,也会增加项目成本。

3、建筑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有效方法

3.1、熟悉图纸资料,了解现场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要做好建筑施工图的预算编制工作,首要就要求预结算工作人员做好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例如认真熟读施工图纸,对设计图纸和有关标准图的内容、施工说明及各张图纸之间的关系,要进行从个别到综合的熟悉,以充分掌握设计意图、了解工程全貌。

预算人员在读图的过程中,要对施工图纸存在的差错、矛盾和疑点等问题,记录好,以便在图纸会审时提出,求得妥善解决。在收到图纸会审记录后,要及时将会审记录中所列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写在图纸的相应部位,以免发生差错。在读图的同时,还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深入地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例如,土方开挖的施工方法、现场排水方式、土方运输方式和距离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及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开展,需要哪些保护方案及措施等等。

3.2列项计算施工工程量

建筑施工子项目、分工程众多,因此,在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时,要将项目划分齐全,这样才能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分项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有效地避免漏算和错算,万一出现漏算错算,也可以逐一排查,有效地提高了编制的准确性。计算工程量,宜先算出“三线一面”,所谓的“三线一面”就是指:外墙外边线、外墙中心线、内墙净长线和建筑物底层建筑面积。工程量计算中将反复使用这四个数据,因此称之为“计算基数”。工程量计算是预算编制工作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编制工作中花费时间最长、付出劳动量最大的一项工作,预算人员必须根据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则逐项进行计算。

3.4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理力度

要想施工图的预算与结算基本符合,就要求建筑工程的监理到位,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投资控制,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建设项目在满足质量与进度的要求之下,保证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建筑施工阶段实行有效的造价控制,即要从经济、技术、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重点要放在设计的变更与施工变更上,认真做好现场签证,通过对原合同价格中主要费用计量、结算程序,监督其费用如期正常发生,防止超前过量支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3.5 加强预结算审核,力求建筑工程计量准确

审核,是对建筑施工图预算编制的一项保障工作,有效的审核能够有效地避免多算、漏算、重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加快工作进展。审核的方法有很多,审核的内容也很广泛,审核的重点应放在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预算单价套用是否正确、各项取费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王晓薇.建筑工程预算[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

篇3

关键词:土建施工 现场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建筑工程若要提高施工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就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加强对每个施工环节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一、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 经济效益

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2 科学合理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 标准化规范化

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二、 现阶段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对人及物料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控制

建筑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嘉兴市某厂区职工住宅主体施工中,因工人擅自在三楼某单元房间内拆模造成了房间顶板的裂缝,然而在后续的施工中又未予以发现并处理。最后,住宅交付使用后裂缝依旧存在,在住户装扇时被发现并被曝光,这一事件给承包商及监理单位声誉带来较坏影响,承包商对于质量问题的后期处理所花的代价也更大。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监理单位及承包商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2 质量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

事实上,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怎样实现对于操作型工序产品成果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3 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

安全意识是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建立健全的制度,落实责任到个人是做好建筑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关键。但是目前,制度是有建立,而且安全责任制也有,但是这都从上到下逐渐减弱的,在公司制度还完善,责任还明确,但是一到工地制度和责任就变得相当模糊。比如不少施工企业的责任制不能按项目特点制定,不考虑时间、项目、人员变动等因素;在其他工地制定的责任制,也适用于本工地;几年前制定现场施工制度和现场施工责任制,现在一样适用等,从而造成一些上级部门对施工现场的业务指导脱节,甚至施工现场出现我行我素的行为。建筑安全生产关键在于施工现场,如果施工现场的制度和责任都变得模糊了,在贯彻制度和落实责任制的时候,就往往流于形势,走过场,对违反有关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按责任制该处罚的,失之于软,这样就往往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 解决现场管理问题的对策

1 优化现场管理中的全面成本管理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首先要抓好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每个施工现场的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的控制管理。施工项目从合同签订起直至工程完工、验收交付为止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成本控制、管理的理念,时时处处精打细算,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并力争节支挖潜增效。

1.1 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实际中去。如预算、决策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价值工程,看板技术等。对质量、成本、安全等管理目标的控制、改进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法。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分析影响管理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即际与预计目标的对比分析。

(2)因果分析图法。用树枝状的图形来寻找各种可能影响控制目标发生偏离的因素。

(3)因素分析法。分析每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对现场管理目标的影响,从而找出影响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重点控制。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做到操作方式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安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1.2 提升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现场管理的有效性主要含义有两层:一是促进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一般为项目经理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性;二是要以最少的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上的有效性。

2 提升施工现场管理的质量管理意识

质量的优劣,通常是由整体施工人员施工质量意识来反映的。质量意识高,有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利于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质量意识的必要性,加强建筑施工单位的思想认识,然后再通过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会议,来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意,强调其质量责任感。毋庸置疑,建筑工程的质量涉及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从设计到施工整体过程进行把握,抓住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强调施工质量意识,才能把工程质量提升到全新的水平。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所以必须优化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专业及工种和岗位复杂众多,造成现场管理复杂,而施工现场的一切施工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由现场人员去实现,所以要依靠现场的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参与管理,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建立科学的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 加强现场管理中的安全管理

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正确认识和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手段,努力实现科学管理,以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必须健全六个保证体系和确保四个到位。

3.1 六个保证体系

健全组织保证体系、监督检查保证体系,安全目标责任体系、技术保证体系、思想保证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严格按照一标准五规范及安全文明工地管理规定,加强现场管理,优化文明施工专项方案,对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以及临时用电等重点工程制订相应的专项方案。

3.2 四个到位

在施工现场要保证思想观念到位,组织管理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安全责任到位。抓好三个落实,落实奖罚措施,落实测评结果,落实安技费用。抓文明安全管理还要从“严、细、实”上下工夫:对安全工作要严格管理,对“三违”现象要严肃处理;对存在的隐患要一查到底,细化各项工作环节;抓紧施工各个环节的控制,抓好班组建设,把安全措施落实到最基层。

参考文献

[1]周奎兴.浅谈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管理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3,24:227.

篇4

【关键词】体育院校;图书馆;隐性课程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the library is the best medium of hidden curriculum education sports colleges.Libraries should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the function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from material form, system form and spiritual.Library litera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adopt the most advanced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according to our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to form a set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ystem of document management and retrieval.Improving the humani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soul of the library, exploring better and more perfect library rules and regulations.Library management should complement pedagogy knowledge constantly, with the help of suggestions, infection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learners, always paying attention to exercise our ability to use modern technolog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port; library; Hidden curriculum

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当代快速前进步伐,有效提高我国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对于实现体育院校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具有深远的意义。社会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都要求当今体育院校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模式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而课程改革是体育院校高等教育跟上时代步伐的必经之路。在体育院校教学大纲中,除了要实施明文规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规定课程(显性课程)教育外,也应该发挥各种隐性课程在院校教育中的作用。体育院校图书馆是体育院校规划中的基本内容,体育院校图书馆不仅包括各种体育运动技术、体育文化知识及其他人文学科知识,还建设有独具特色的场馆建筑及拥有馆员的日常管理,是体育院校实施隐性课程教育的最佳媒介。体育院校图书馆要想更有效地开展隐性课程教育,就要从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等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图书馆隐性课程功能的实现策略。

1体育院校图书馆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策略

体育院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体育院校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图书馆的建筑实体、馆内设置、图书馆周围的绿地草坪,及图书馆藏有的古今书籍和资料检索机器等。第一,体育院校图书馆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整体设置。这主要包括图书馆周围的花草树木、走廊流水、铜像雕塑及图书馆大厅和室内的花盆放置、书架分区等。总之,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整体外观不仅要能够满足学生日常学习读书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要展现出体育院校的体育文化气息(民族传统体育的收敛自持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外向张扬)和体育教育理念(终身体育和体育育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其身边经常见到的所有事物,对于其思想品格的定型有着重大作用。〔1〕体育院校的学生长期在设置合理和环境优美的图书馆里学习,自然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其思想境界和人文修养。第二,体育院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的整合。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料作为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辅助工具,其建设应该按照各体育院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教学计划而定,并根据本校图书馆历史沿革和学术科研发展需要做出统一的部署,制定图书文献检索和借入借出机制,形成有特色的体育院校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料管理体系和流通体系。图书文献资源的配置是体育院校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更是图书馆实现隐性课程教育的物质前提,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的图书资料管理、检索技术的投入使用,体育院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管理也逐渐走向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因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料建设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最先进的图文资料管理技术,并根据本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文献资料管理和检索体系,从而为实现体育院校图书馆的隐性课程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2体育院校图书馆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策略

规章制度是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所有管理人员和学生必须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行动指南,目的是使图书馆为更好地发挥其辅助体育教学和教书育人功能而根据体育院校的特点制定的有关图书借阅、资料查询等方面的硬性规定。〔2〕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各种章程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学生读者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图书馆图书流通惯例、学生读者行为规范及图书馆文化理念等,不仅对图书馆所有人员(包括管理者和借阅者)有着强制性意义,同时也能够通过长期的外在强制性约束使管理者和读者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意识,因而这种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力。为此,体育院校图书馆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策略主要有如下所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体育院校图书馆在制定各种约束机制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原则,以全体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学生读者利益的最大实现为根本目标,以辅助体育教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为办馆灵魂。因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和所有师生在图书资料检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且使所有师生容易理解和自愿遵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定期发放调查问卷等,研究分析所制定制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探索出更好更完善的图书馆规章制度做好规划。第二,体育院校图书馆在制定规章制度之时,还应该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引进其他体育院校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既发动全校师生积极探索合理的图 书馆制度和行为规范,又要借鉴其他体育院校比较成熟和开展较好并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从而增强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只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够发挥图书馆在体育院校教育中的教学辅助作用,也才能够通过初期的强制执行和管理人员的带头执行进而得到广大师生读者的观念认同,并自觉遵守和维护规章制度。体育院校图书馆作为其开展体育教育和贯彻教育理念的基本的隐性课程资源,对于各个体育专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的发挥并将有益于全体师生的人生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3体育院校图书馆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策略

体育院校图书管理人员作为图书馆隐性课程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人,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够对隐性课程效果的达成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体育院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深刻挖掘隐性课程的内涵并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认真执行,并适时改进,主动探索为师生读者提供最便捷的资料检索和最舒心的服务途径。首先,体育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不断补充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根据体育院校师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3〕其次,营造一个活泼民主、自由健康的图书馆读书氛围也是图书馆发挥隐性课程功能的题中之意。因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实施各种鼓励措施,用高尚的精神感染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再次,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性。读者在图书馆学习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进度挑选不同的学习材料和书籍文献。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借助暗示、感染等方式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最后,体育院校图书管理人员应该时刻注意锻炼自己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有着扎实的信息检索、图书分类等基本技术,做好教师和学生开启知识资料库的引路人,从而实现体育院校图书馆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

4结语

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整体外观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日常学习读书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要展现出体育院校的体育文化气息(民族传统体育的收敛自持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外向张扬)和体育教育理念(终身体育和体育育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料建设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最先进的图文资料管理技术,并根据本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料管理和检索体系,从而为实现体育院校图书馆的隐性课程功能提供物质基础。体育院校图书馆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策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原则,以全体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学生读者利益的最大实现为根本目标,以辅助体育教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为办馆灵魂,探索出更好更完善的图书馆规章制度;既发动全校师生积极探索合理的图书馆制度和行为规范,又要借鉴其他体育院校比较成熟和开展较好并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体育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不断补充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用高尚的精神感染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学习的榜样;借助暗示、感染等方式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时刻注意锻炼自己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从而实现体育院校图书馆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

参考文献

〔1〕曾湘琼.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探索〔J〕.福建社科情报,2006(3):11-13.

篇5

关键词: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裂缝

1 常见的混凝土施工裂缝种类及成因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繁多,有时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因素。根据混凝土桥梁裂缝的种类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区别其它裂缝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施工阶段引起温度变化主要因素是水化热和养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0米)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致使内部温度很高,内外温差太大,致使表面出现裂缝,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品种,限制水泥单位用量,减少骨料入模温度,降低内外温差并缓慢降温,必要时可采用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内部散热,或采并缓慢降温,必要时可采用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内部散热,或采用薄层连续浇筑以加快散热。在进行蒸汽养护或冬季施工时施工措施不当,混凝土骤冷骤热,内外温度不均,易出现裂缝采用电热张拉法张拉预应力构件时,预应力钢材温度可升高至350℃,混凝土构件也容易开裂。

1.2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砂石粒径太小、级配不良、空隙率大,将导致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使混凝土收缩加大,如果使用超出规定的特细砂,后果更严重。砂石中云母的含量较高,将削弱水泥与骨料的粘结力,降低混凝土强度。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仅将造成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而且还降低混凝土强度和抗冻性、抗渗性。砂石中有机质和轻物质过多,将延缓水泥的硬化过程,降低混凝土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砂石中硫化物可与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发生化学反应,体积膨胀2.5倍。拌和水或外加剂中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时对钢筋锈蚀有较大影响。采用海水或含碱泉水拌制混凝土,或采用含碱的外加剂可能对碱骨料反应有影响。

1.3荷载引起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类:

1.3.1弯曲裂缝在混凝土梁上施加弯矩时,将产生弯曲裂缝。对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来说,弯曲裂缝首先出现在弯矩最大截面的混凝土受拉区。梁板结构的正弯矩裂缝一般位于跨中,从底边开始向上发展,负弯矩裂缝位于连续或悬臂梁板的支座附近,自上向下发展。随着荷载的增大,裂缝宽度增大,长度延伸,缝数增多,裂缝区域逐渐向两侧发展。

1.3.2剪切裂缝

剪切裂缝也称斜裂缝,首先发生在剪应力最大的部位。对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往往发生于支座附近,由下部开始,沿着与轴线成250~500左右的角度裂开。随着荷载增大,裂缝长度将不断增长并向受压区发展,裂缝数不断增多并分叉,裂缝区也逐渐向跨中方向扩大。

1.3.3断开裂缝

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时,进入整个截面的裂缝称为断开裂缝。受拉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均沿正截面开裂,裂缝间距有一定规律。受拉构件在内力较小时,混凝土和钢筋均匀承受拉力,随着内力增大,混凝土内拉应力达到其受拉极限,产生裂缝并退出工作,但裂缝宽度小于规定限值,全部拉力由钢筋承担,这是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的工作状态。荷载继续增大,钢筋应力达到屈服极限,钢筋伸长率较大,裂缝很宽超过设计规范允许宽度的许多倍,这时多为使用所不允许的或构件将接近破坏的状态。

1.3.4扭曲裂缝

混凝土构件受扭转与弯曲同时作用而产生的裂缝称为扭曲裂缝。该裂缝一般呈450倾斜方向。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扭曲作用下,产生的裂缝一般有许多条,裂缝出现后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扭曲产生的扭矩改由钢筋承担,直至钢筋滑动时构件完全破坏。

1.3.5局部应力引起的裂缝

局部应力引起的裂缝主要表现在墩台支座受到较大局部压力、构件突然受到冲击荷载、位于构件角隅处等。

1.4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塑性收缩。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h~5h 左右,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因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称为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缩水收缩(于缩)。混凝土结硬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渐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缩水收缩(干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很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1.5冻胀引起的裂缝

气温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游离的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9%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同时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引起渗透压使混凝土中膨胀力加大,混凝土强度降低,并导致裂缝出现。尤其是混凝土初凝时受冻造成的后果最严重,成龄后混凝土强度损失可达30%~50%。我部在气温较低时加强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不低于5℃,并适当延长保温养护时间。

2减少施工裂缝的预防措施

2.1结构性裂缝防止措施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单位应尽量少用或不用非预应力结构。预应力结构锚垫板、螺旋筋的埋设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在此基础上,锚垫板后应增设4根直径12mm以上的纵向撑筋,纵向撑筋前段顶牢锚垫板,后端与钢筋骨架相连锚垫板后布筋较密,砼振捣必须密实。张拉时,砼必须达到设计或规范规定的张拉强度,且砼试块要做到同体养护。钢筋砼现浇连续箱梁支架拆除时首先要弄清其设计受力体系,并从一开始就进行详细的落架程序设计。

2.2非结构性裂缝防治措施

2.2.1防止温度变化产生裂缝的措施

合理安排砼浇注顺序及浇筑速度,在砼浇注的过程中消除部分温差。夏季施工时骨料要洒水降温,冬季施工时砼表面应覆盖保温。

2.2.2预防施工质量引起裂缝措施

良好的施工方案与预防、控制裂缝有很大的关系。施工方案主要应确定一定浇筑量、施工缝间距、位置及构造、浇筑时间。运输及振捣等。一次浇筑长度由垂直施工缝分割,最好是设置在变截面处或承受拉、剪、弯应力较小的部位。除控制一次浇筑厚度外,分层位置即水平施工缝留设位置也应加以注意,一般来说,因尽量留在变截面处,或远离受拉钢筋部位而设在混凝土砼的受压区,确定浇筑时间的原则应尽量避开炎热天气和昼夜温差大的日子。如果必须在夏季施工,则应采取材料降温措施来控制混凝土砼人模温度。

由于施工质量原因而产生的裂缝发生率在95%以上。如果在施工阶段控制住了裂缝,则在使用阶段开裂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此,施工阶段是裂缝预防的主要阶段,首先钢筋的成型和模板安装位置要准确、牢固,以免施工中变形。钢筋上的污物和氧化铁皮要清除,以免影响粘结力。其次是浇筑、振捣操作合理,特别是振捣操作技术,往往不被人们重视。

2.2.3防止干缩裂缝的措施

设计部门布设足够的控制裂缝的分布筋,施工配合比设计时减小水灰比,尽量增加骨料用量 增大骨料粒径、施工完成后加强砼的湿治养护。防止龟裂的措施有配合比设计时水泥用量不宜过多,振捣要密实而不过振。砼表面泌水及浮浆要及时清除并注意及时养护。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有效途径;方法

建筑施工范畴内的成本调控融汇于运算步骤、施工中的管理、施工控制环节。必须调控成本,才可提升企业现有的项目收入。成本控制现有的弊病仍存在,例如认知不足、盲目投入过多、现有机制之中的漏洞。有序控制成本,就应培育出优良的这类认知,摸索并创造新颖的途径。成本控制有着综合的特性,应当整合考虑,注重调控各类的细节。

一、 解析控制价值

(一) 增添总体收入

在施工进展中,控制成本即妥善调配现有的物力人力、控制总体投入。它整合了初始的投入、后续各类支出,属于整体调控,有着系统特性。落实成本控制,怎么凸显应有的最大化,是应被侧重探析的。在最大范畴内规避浪费金额,节省总的消耗。这样做,提升了综合架构内的经济成效。科学调控成本,增添原有的调控认识,培育优良管理。

(二) 妥善调配资源

对于成本管理,它应被划归为总的财务范畴,归属财务管理。适当利用资源,就要构建最完备的绩效评判,构建评价体系。有序运用资源、运用现存金额,提升施工之中的总效率,达到拟定目标。金额利用成效应被提升,构建效益保障。设定成本控制,可缩减平日消耗掉的必备经费,包含建材耗费、各类管理耗费、选购机械耗费,缩减额外开支。侧重调控财务,规避额外范畴的建筑损失。在最大范畴内,创造最优效益。

(三) 采纳绿色途径

环保以及节能渐渐被接纳,成为企业共识。实现持续发展,不可缺失它们。建筑施工之中,若能替换常用的原材,选取这一类别的节能原材,即可减小污染,确保主体安全。此外,还可增添总体范畴的收益及效率,确保施工稳定。调控成本同时,还应倡导环保、设定绿色施工。拟定环保指标,促进平日之内的细节落实,不可予以忽略。

二、 现有控制弊病

(一) 缺失必备认知

对于成本调控,它含有偏复杂的构架及体系,应当明晰分工。若没能构建更完备的新式体系,职员就没能明晰彼此的职责,缺失控制认知。某些企业并没能注重去查验成本、调控总体成本。在偏旧理念中,没能细分出多层的调控步骤,也缺失了设定出来的法规及关联的规程。这类体系弊病,阻碍着长久态势的控制进展。此外,缺失细化分工,还会耽误拟定好的总进程,减小应有利润。

(二) 能力水准不佳

管理水准紧密关系着消耗掉的总成本,属于决定要素。缺失管理能力,职员素质偏低,影响有效控制。现有企业以内,很多人员并没能累积着足够的、必备的认知,成本控制低下,局面不利控制。若没能拥有最强的这类能力,分工不够明晰,就很难把设定出来的调控步骤予以落实,更难以去细化。缺失调控监管,施工及对应着的管理缺失了同步性。

(三) 盲目浪费金额

建造程序之内,投入进来的金额可分成单纯的建造投入、非建造范畴的投入。伴随施工进展,建造规模也被拓展。这种情形之下,非生产架构内的累积投入渐渐变得更多,很易浪费金额。有的企业没能细分总体的建造投入、非建造类的投入。缺失细化界限,带来盲目投入。预算得出的金额数值与消耗掉的数值彼此偏差太大,浪费建材及珍贵的资金。

(四) 没能完善流程

调控建造成本要依托企业以内的财务部门。从现有状态看,这类部门还没能慎重予以调控,控制成效偏低。缺失最佳理念、最适宜的途径,没能在最短时段内搜集信息、查验核对信息,并且予以处理。这种流程漏洞,也附带着偏大的损失。

三、 摸索方法途径

(一) 增添成本认识

对于成本控制,应把它识别为综合特性的流程,涉及复杂内涵。经过分析可得:建筑企业以内的现有人员仍没能拥有最为敏锐的这类认知,怠于控制成本,管理成效不佳。为此,应能培育出明晰的职责认识,培育强烈意识。接纳新式理念,拥有责任意识。企业要拟定定期的这类考核,查验管理能力。沟通其他企业,强化彼此互通及平日的交流。条件准许时,还可构建这样的学习组,确保高效调控,创造新式途径。

有序控制成本,不可依托单一的路径,应当涉及全面。它关联着很广的范畴,融汇在全程中。细分施工步骤,各个步骤都要依托专人才可落实。施工主体都应参与,彼此密切协调。成本管理有着凸显的同步倾向,它衔接着财务及建造,含有多类要素,构建必备的保障。企业职员都应慎重去识别这样的调控环节,细化落实进程。

(二) 细化查验成本

在财务监管中,成本被归类为必备的要件;缺失健全机制,很易出现松散。在某些企业内,管理者寻找出了这样的空子,借助职权予以非法获益,获取非法利润。为此,要构建最为细致的、成本查验必备的规程。完善调控机制,设定单独小组以便随时去查验成本。定期设定抽查,查出漏洞则予以处理。归结这类经验,规避近似的漏洞及弊病。设定考评流程,设定最适宜的奖惩。对于各类流程,都应指派适宜的职责主体。落实细化职责,确保高效调控。

优化调控成本,就要明晰目标,构建配套组织。结合企业现状,完善这样的组织。设定科学规划,着手予以落实。依托新颖科技来调控金额的耗费。选购进场的原材应被充分予以运用,强化建材监管。对于购进原材,要规避劣等的选购材质,杜绝后续隐患。调控成本中,施工安全紧密关联着建造好的工程,它构成了中心。确保流程安全,维护施工安全,也便利了平日内的成本控制,高效运用及调配金额。

(三) 不可忽略核算

在竣工时段内,慎重完成核算。建造即将终结,就要查验偿付的总金额,核对日常支出。对于完工核算,它密切关联着消耗掉的产出成本;在这种基础上,再去识别效益。应被明确的是:哪类开支可被划归为必备的、哪类是额外的。对于竣工核算,确保它的精准。对于细分出来的流程及环节,都要着手核算。环节含有建材选购的经费、办公及机械费、差旅及接待耗费。

对于超额经费,要识别出根本的成因。例如:选购建材消耗掉的金额超出了拟定额度,则要辨别这样的超额归结为单价升高,或是投标要素。核算要显出针对性,提供后续参照。

结语

在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被设定为侧重点。慎重控制成本,确保高效施工、如期完成建造。财务人员要明晰成本调控中的要点,归结这类要点。要提升针对性,培育成本意识。优化设计原有的调控思路,在施工进展之中就要着手去控制。强化管控各个流程及关联的步骤,杜绝建造中的质量弊病,消除建筑隐患。

参考文献

[1]刘志强. 试析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J]. 价值工程,2014(11):122-123.

[2]王勇. 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及策略[J]. 科技与创新,2014(07):94-95.

[3]张志江,张金秋.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研究[J]. 山西建筑,2011(14):220-222.

篇7

关键词:地方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35-03

培养大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社会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3+1”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3学年主要在校进行系统课程学习,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第4学年主要在校外结合工程生产、科学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地方院校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内容。

一、“3+1”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虽制定了一系列基于“地方性、应用性、复合型”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受各种条件限制或约束,诸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重点院校毕业生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环节;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滞后,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很弱,创新精神不足,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技术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种两难的尴尬处境迫使教育者必须正视新常态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模式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2.有利学生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第四学年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对计划就业施工企业的学生可选择到大型施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学年的实践教学时间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及可保证学生融于工程完成主要工艺实践,同时又能较好解决实习单位难找及避免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发生。对于以职业发展为设计的学生,可选择土木工程类设计院进行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全程参入多项实际工程的设计,有利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励志考研的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可避免因考研复习而被迫放弃第七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保证这类学生在课程体系学习过程中的完整性,同时也能个性灵活处理考研与实践教学及毕业设计的相互关系。“3+1”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提供了工程背景,同时增进了企业与学生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与企业招人进行双向选择。

3.有利地方院校土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家教育部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启动了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1]。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和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3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土木工程专业从2013级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套面向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1.土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及广东省特色专业,有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专业基础。土木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2],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3+1”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2.“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课程体系构建要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建立了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制定与审定的有效机制,吸收用人单位合理化建议。课程体系结构规划如图1,毕业学分要求和总学时分布见表1。

3.“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贯穿本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程内实践与课外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践项目选题,力求结合实际。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单独开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紧密结合、协调配合、相互补充,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各方向分别安排七个课程设计、二个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3)第四学年完全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力求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4.“3+1”人才培养模式下第二课堂创新机制建立。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阵地。探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模式和方法,营造包括课外科研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社会实践、文化体育在内的课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利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南地区结构模型大赛、市校结构模型大赛及课程相关各类别专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知识扩充、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平台。开展各种文化科技系列讲座、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科技发明活动,组织各种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读书报告会、音乐会、书画展等活动,形成良好文化科技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1”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即不但应有较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1)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优先考虑应用型师资的引进,拓宽师资引进和培养渠道,鼓励和选派教师到社会各部门和大中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历。(2)通过校企(行业)合作共建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6.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设计单位,以及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利用高校技术力量为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提供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重点选择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和社会声誉好的土木工程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及运行体制探索

“3+1”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教学管理及运行体制已不适应,因此,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体制。

1.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评估机制。聘请企业、行业和高校土木工程专家,组成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委员会,定期召开评估委员会对“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主讲教师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2.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管理制度。建立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特别是新进博士,须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建立外聘教师的聘用和考评制度,让真正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企业界人士切实担起理论与实际教学或指导。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相关的激励机制。

3.建立专业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1)主干课、核心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2)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导师制;(3)教师考核采用“学生评教+教学指标量化”制;(4)过程监督与检查多采用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反馈制、听课制等。

四、结语

我校从2013级开始进行的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运行良好,该模式能较好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人才培养特点。“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渗透 类型成因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混凝土本质上是一种非均匀的多孔材料,因而会在水、二氧化碳、氯离子、硫酸盐等侵蚀作用下逐渐腐蚀进而加速混凝土的破坏,使其在使用中发生裂缝造成渗漏现象,大大缩短了使用寿命。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使混凝土得到更好的利用,人们便仔细研究了裂缝渗透的种类及形成的原因,进而研究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使混凝土得到更好的利用。

1.混凝土裂缝的几种类型及形成原因

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因而由裂缝产生的渗透种类也不同,简单归纳为以下方面。

1.1温度缝

水利工程中部分建筑部件会受温度影响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当混凝土表面的变形程度达到饱和时,若温度依然在改变,这种形变现象就会继续加剧,由于混凝土表面已经承受不了这种约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而且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加剧,裂缝就会越宽,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断裂。

1.2施工缝

由于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所以在施工前,若混凝土在搅拌和运输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过长,混凝土中的水分就会过度蒸发掉,从而引起混凝土表面上不规则的收缩裂缝。因此会造成施工中的混凝土模刚板不够厚,如果在施工时过早的把模拆掉也会造成混凝土的强度不够,使得混凝土板或其他构件在施工超负荷压力下产生了裂缝。

1.3冰冻裂缝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温度过低水会结冰,这种现象会导致混凝土的荷重增加。只要水在设灌浆或灌浆不饱满的预应力构件孔道中结冰,如果混凝土承受不了额外部分的荷重,就会产生沿着孔道方向的纵向裂缝。

1.4水和水泥反应裂缝

这种情况则是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水和混凝土在接触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升高,造成混凝土内部和外部产生温差,进而产生温度应力,内部承受压力,外部承受拉力,当这种内部压力大于外部拉力时同样会引起混凝土产生裂缝。

1.5收缩裂缝

若混凝土在使用前长时间在空气中放置,其本身会结硬造成自身体积缩小,造成混凝土产生收缩形变,若这种形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若混凝土所加钢筋的配筋率较高,钢筋对周围混凝土的固定作用就会增强,当混凝土收缩时也会因受到钢筋的固定而产生拉应力,引起混凝土构件产生局部裂缝。

1.6钢筋锈蚀裂缝

钢筋在混凝土中起到固定限制作用,但是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与水接触时间长了钢筋就会生锈,这种生锈严格来说是一种电化学反应过程。钢筋一旦生锈就会使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产生膨胀拉应力,如果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不够,不足以抵抗这种拉应力,就会顺着钢筋形成一条顺筋裂缝。这种裂缝的形成,反过来又会加剧钢筋的锈蚀,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最终后果是造成混凝土保护层脱落,甚至会使钢筋因为锈蚀而断裂。这种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容忽视的。

1.7塑性坍落裂缝

由于混凝土早期制造时属于塑性状态,在早期这种状态下如果混凝土有渗水现象出现,在受到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混凝土配料中的部分颗粒就会自动向下沉降,自然而然混凝土中水的成分就会向上渗透。在整个过程中,由于会受到钢筋固定的限制作用,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塑性坍落裂缝。

2.预防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渗透的有效措施

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存在诸多类型的裂缝,这些裂缝的产生对混凝土的广泛应用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使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大大增加,并阻碍了其快速的发展,

对国民的生活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寻找预防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渗透的有效措施成为当前水利工程界迫在眉睫的问题,经过专业人士的不断研究许多有效措施已经被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加值得庆贺的是许多新型的预防混凝土裂缝渗透技术已经被认可和实施。部分具体措施和技术介绍如下:

2.1混凝土配料的优化

混凝土配料时要选择比传统配料相对优良的材质作为原材料,把握各种原料的配比,查询各种文献和资料,选择最佳的原料配比,在此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是控制原料的水灰比,选择适量的减水剂来避免混凝土中经常出现的泌水现象。优化混凝土的配料比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混凝土本身质量不优而引起的各类裂缝。

2.2选择合适的混凝土裂缝处理材料

研究表明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已经在水利工程建筑物防渗透修补中得到有效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以水泥、硅砂等有效成分为组成,并利用其特有的活性化学物质以水为媒介,借鉴渗透理论,在混凝土的微孔中传送,形成不溶性的结晶并与混凝上结合成为整体。达到使混凝土致密的效果,并且可以永久性防水,防潮和保护钢筋、增强混凝土的结构强度。

2.3选用新型的灌浆材料

充分利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研究新型的灌浆材料已经初有成效,例如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灌浆材料就是以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出具有聚合物网络结构并且同步贯穿于整个网络结构的混凝土新型灌浆材料。这种灌浆材料的性能与传统灌浆材料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灌浆材料粘度不仅低而且凝结时间可以认为规定,其强度也比传统灌浆材料大的多,适用性强。这种新型灌浆材料的研发为水利工程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混凝土裂缝渗透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2.4混凝土裂缝注浆技术的应用

环氧树脂类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使其成为仅次于钢材和水泥的第三大广泛应用材料。作为混凝土的修补材料其但传统方法是依赖人工控制将灌浆材料注入裂缝内。但是当环氧树脂浆液黏度大,裂缝宽度较小时使用这种修补方法就不一定会有效。近年来我国从日本引入一种新型的“壁可”注浆技术,这种技术是依靠橡胶管的弹性形变产生压力来完成注浆,其过程是慢慢的利用灌浆压力把混凝土缝隙中的空气压入混凝土毛细管中,然后由混凝土的呼吸作用将其排出,从而大大的减少了气阻现象,进而提高了灌浆质量。且该过程几乎不消耗人力大大节省 了工程成本。

2.5加强钢板新技术之碳纤维补强加固技术

在防止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有效措施中降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经过专业人士的不断研究碳纤维补强加固技术是一种可以降低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力的新型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碳纤维的高强度和单向排列性质,以环氧树脂溶剂为加工场所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将该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部位,凝固后就会和原结构合为一体,使钢筋混凝土所承受的应力大大减少,实现了钢板的补强加固。

结语

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出现使水利工程中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使用寿命以及安全因子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对混凝土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裂缝进行仔细研究,以便可以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永刚.谈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渗透成因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J].科技对致富向导.2013.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