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8篇

时间:2023-10-07 09:14: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

篇1

关键词:矿建企业;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管理策略

1 前言

煤矿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能源支撑,其生产效率会对很多社会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因此,合理加大煤矿资源开发力度、提高煤矿产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是我国社会在发展中对煤矿企业提出的要求,煤矿企业开始不断加大矿建工程投入来达到这一目标,确保煤矿资源的供给可以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矿建企业在矿建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容易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也是矿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需要面临较多风险因素的主要原因,如果施工企业没有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预防、管理,则会给施工企业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不利于矿建工程建设目标和企业工程收益目标在施工过程中的顺利实现。

2 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矿建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容易受到资源条件影响而发生风险事件,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需要对矿建工程项目进行地质勘探、管理工作,而相关技术、成本等条件会对这些工作产生限制,容易导致施工企业所获取的测量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这也是矿建工程项目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产生风险事件的原因。矿建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需要煤矿企业、设计单位、监理机构以及施工企业的多方参与,而如何加强参建各方信息上的沟通效率是一个关键问题,但是在当前工程管理模式下容易导致参建各方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再加上受到各方技术、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使整个矿建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十分容易出现不确定性因素。矿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一般都是以矿井为主,工程施工阶段需要受到煤尘、瓦斯、地下水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施工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安全质量管理防控措施,则会导致整个矿建工程项目中存在较多的安全事故隐患问题。因此,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便是为了避免矿建工程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利用科学、完善的方法来分析矿建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结合各类风险因素实际特点来制定完善的预防与规避措施,将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或者是将各类风险因素彻底消除在源头上,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后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矿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3 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识别与评估方法

3.1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矿建企业在矿建工程施工中可以采用风险核对表法、德尔菲法以及SWOT分析法,来对整个矿建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识别,风险核对表法主要是结合以往同类工程项目的数据、信息,来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结构体系,以便于管理人员可以按照所指定的风险结构体系来对当前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德菲尔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业内权威人士意见的整理,结合矿建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并将所收集到的各类风险信息来征询专家的意见,指导与专家达成一致后便可以对矿建工程项目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SWOT分析法主要是对施工企业与矿建工程的总体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一些优势来制定出完善的风险规避与控制措施,以便于可以实现对矿建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3.2 风险因素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是指矿建企业确定矿建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项目后,利用主观概率评分法、外推法、蒙特卡罗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估,以便于准确的判断出各类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程度及范围,从而使施工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规避与控制措施,同时也可以准确的判断出各类风险因素需要预防控制的顺序。施工企业在风险因素评估过程中需要将风险识别结果、风险管理计划以及工程具体情况作为评估依据,对各类风险事件发生后产生的结果进行具体量化分析,该阶段施工企业可以确定自身接受风险损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独立单元风险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确定出整个矿建工程项目风险水平。施工企业必须要结合矿建工程项目特点来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确保其所选用的方法可以将已经确定的风险项目进行量化,科学、完善的制定出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顺序,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风险规避和控制方案,来实现对矿建企业各类项目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4 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策略

4.1 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

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组织机构便能实现对其有效管理,而是要求矿建企业员工全部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通过动态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来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控制,这也是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可以适应其发展的前提条件。矿建企业要通过企业培训工作帮助每一个工程人员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确保其在工程施工阶段可以准确的去判断、分析各类风险因素,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协调下来制定完善的规避与预防对策,这样才能实现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的可控性。

4.2 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

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作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关键的环节,必须要组建专业团队和组织机构来负责该项工作,才能确保各类项目风险因素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这也是确保施工企业在工程准备阶段可以做好风险预案的前提条件,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由该组织全权负责矿建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评估、管理工作。风险管理组织在运行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风险信息,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风险信息则要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以便于在企业管理层的协助下建立科学、玩啥的风险规避和控制方案。

4.3 建立安全检查与奖惩机制

矿建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整个工程进行安全检查工作,可以及时发现矿建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存在的各类安全事故风险,以便于企业可以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对其进行预防,这也是矿建工程安全检查工作的核心目的所在,同时也是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建议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一些风险管理工作完成优秀的部门和个人要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一些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部门和负责人则要严格惩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工程人员积极参与到矿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

4.4 建立科学的协调制度

协调与沟通是矿建企业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对提高各部门之间的运作效率、减少摩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矿建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水平,所以施工企业需要结合矿建工程项目实际需求建立科学的协调制度,确保各类风险信息可以由各部门及时反馈给专业管理组织,并且管理组织所制定的风险预防与规避方案可以及时落实到施工现场,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后对工程项目的影响。

5 结语

风险管理是每个矿建工程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与工程质量、进度以及企业效益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决定了矿建工程项目在运行中能否发挥出良好的作用,因此,矿建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来制定完善的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寿元.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在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价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10(06).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分析

风险管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新加坡建筑现场安全管理,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加坡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来看,采用风险管理对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有效预防作用。因此对我国而言,有必要也将风险管理运用到施工现场。

1、安全管理的原则

1.1从管理事故转变到要在事故发生前识别出危险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从源头上控制事故的发生。

1.2主动规划,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来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改变以遵守法律为准绳的被动管理。

1.3对于糟糕的现场安全管理采取高额罚款来阻止事故的发生,让管理者意识到糟糕的现场安全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比事故发生后所付出的代价还要高。

1.4将安全管理的概念融入到建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去,强调从发展商、设计者、主承包商、分承包商、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生产人员各个环节贯彻安全管理的概念。

2、安全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程序

现场安全管理引入了全套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1)现场工作活动的风险评估; (2)控制及监控风险; (3)把风险传达到现场所有人员。其中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现场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图1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包括了3个基本步骤,即危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风险评估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找到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控制措施均以“层级控制方法”为原则。

2.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现场平面布置图、作业流程;列出现场所有工作活动;列出现场所用到的化学药品;列出使用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查找以往事故记录;学习相关技术规范;查找检查记录;学习现场风险控制的方法;准备安全及健康审计报告;研究从员工、客户、供应商及其他人员方面得到的安全反馈信息;建立安全工作程序;准备其它信息(如产品手册);准备以往相关安全评估报告。

2.2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是风险评估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首先识别出了危险,才能谈到如何控制危险。危险识别要考虑到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2.2.1现场危险,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化学品危险(如酸、碱和溶剂),生物危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电器危险(破损的电线),人体机能损伤(重复工作、单一工作姿势,长期站立等),机械危险(使用已损坏的设备、叉车、吊车、动力挤压设备等),物理危险(噪音、热及辐射等),人为造成的危险(超时工作、监督不善)。

2.2.2现场危险的识别,从下列方面进行考虑:工作方法,使用的机电设备、工具,人工加工材料,化学品的使用(在现场应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使用的机械设备,临时结构,工作环境条件,设备的布置和摆放。

2.2.3酿成的事故或对健康的损害,主要有:高空跌落,高空坠物,水平滑倒,电击,窒息,溺水,噪音致耳聋,皮肤病,结构倒塌,火患和爆炸,物体撞击,软组织受伤等。

2.2.4危险可能对4类人造成伤害:现场直接生产工人员,现场非生产人员,到访人员和公众。

2. 3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主要是对风险等级和接受程度进行评价,这是控制现场危险,保证工作安全和健康的基础,风险评价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2.3.1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评价,如现场人员配带基本安全装备(安全帽、安全鞋、安全背带、防护服等),要对这些基本安全装备的有效性、可造成的后果及可酿成的事故进行评价。

2.3.2评价潜在危险的严重程度,按危险造成伤害的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具体可分为轻度(低)、中度(中)、高度(高)。

2.3.3判断危险发生的机率

危险发生的机率分为3种,包括:罕见(发生的机率极少);偶尔(可能或有时会发生);经常(时常发生)。判断危险发生的机率应考虑到以往事故记录、现场经验判断及公开的信息3个方面因素。

2.3.险等级

一旦确定风险严重程度和发生机率后,我们可以判定其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消除。

2.险控制

确定现场活动风险等级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将危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这主要通过减少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机率来实现,如表1所示。

表1风险种类及控制措施

风险等级 接受程度 推荐措施

低等风险 接受 不必采取额外的控制措施,但需要经常检查确认定义的风险等级是否确切,保证风险等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

中等风险 可以接受 要对危险进行详细的评估,确保风险等级被降到在规定的时间内最低

高等风险 不接受 工作开始前,至少要将高等风险降至中等风险;特点是:没有临时风险控制措施,也不能仅依靠个人保护配备来控制危险;如有需要,应在工作开始前,将其消除;工作开始后,要立即采取管理措施来阻止危险发生

风险控制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从危险产生的源头上消除或降低危险。危险的控制或降低应按照“层级控制方法”来实施,可归纳为5种方法:消除、替代、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保护配备。以上各种方法一般不可交互使用,除非是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可在一起使用。具体的“层级控制方法”介绍如下:

2.4.1消除

消除是指将可能发生的危险或事故彻底根除,从而将已识别出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变为不可能发生,这是一种永久的解决措施,也是应首先考虑使用的控制措施。一旦危险被根除,其它的风险管理措施也就不需要了,例如:现场监控、监督、培训、安全审计、过往记录参考等。

2.4.2替代

替代是指用风险等级较低的控制措施来替代较高等级的风险,如:用非石棉材料取代石棉材料,用溶剂性油漆替代水基油漆。

2.4.3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采取物理的方法来限制危险的发生,包括改变工作环境及工作程序、隔离危险等。

2.4.4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建立工作程序、说明、规章制度等来减少或消除可能发生的危险,强调在施工的各工序、工作步骤间做好文件记录,适时判断分析,以采取适当安全措施。例如:在工地建立工作准入系统,进行职业健康及安全(OSH)培训,张贴海报、警告标识,工作培训等。

2.4.5个人保护配备

这是在已考虑到所有其它危险控制措施后实施的最后一项措施,也是一项额外保护措施,主要取决于配备是否适合、正确使用及坚持配带。即使已采取了所有安全及健康措施后,现场也会存在一些常驻危险,现场风险评估小组就要高度重视这些常驻危险,以将它们控制在可以接受和可以管理的程度内。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防范研究

在当下,我国建筑行业以获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为国家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增加,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安全正处于危险时期,每年都会频繁发生重大或特大安全事故,这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并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解决建筑施工时的安全问题便成为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

1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截止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在这之中,最为严重的便是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下面本段将对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介绍。第一项,高空作业安全。作为当今一种最为常见的施工过程,高空作业已成为当下施工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然而,因施工的地理位置与施工方法的难度非常大,且对于施工人员的心理也是一种极为强大的负担,因此,这项工作出现事故的机率要远远大于其他环节。这就代表着高空作业人员不仅仅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素质,还要保证自身的工作素质非常专业,并对自身的安全有着较为强烈的意识。但就目前而言,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安全并不够重视,且施工的技术也并不达标。这导致了高空作业的危险性非常高;第二项,地理条件安全。在建设建筑工程的过程之中,地基是最先进行建设的环节,且也是整个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因此,若想要建起高楼大厦,九必须将地基打牢打实。然而,随着地基的不断深入,其地质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其周边环境与土层会因施工的影响出现某些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坍塌事故,这也是施工过程之中所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隐患之一。此问题也是施工方格外重视的问题;第三项,环境条件安全。因施工场地处于露天状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常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现场条件的影响,如下暴雨天时无法施工、因地下土质导致施工无法正常继续或因天气过热导致员工中暑等。这会为施工人员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使施工无法正常运转;第四项,机械设备安全。因建筑施工时的项目过于繁琐,导致其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的规模非常的庞大。而大多数机械设备的出处并不统一,且型号不同,这便导致了这些机器会受到施工场地的限制。而操作人员是否具有专业性也会影响到机械设备的安全问题,若技术人员稍有不当,便会导致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事故将非常容易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第五项,成品材料安全。因施工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均为预制结构,其半成品与成品是交易的重要对象。如屋架、预制柱、钢筋等,这些建筑材料将会经过运输、吊装等问题,这些环节都将面临着特殊的考验,若出现问题,轻则建筑材料报废,重则出现人员伤亡。最后一项,人员因素问题。因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项需要众多工种一起进行的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进行此项工作的人员均需要有较为熟练的专业技巧,并拥有一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安全意识。这些都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时的安全性。

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2.1风险控制的原则

通过对施工进行风险评价,并确定其风险等级,便能够有效的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防护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其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消除风险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并最大程度的保证个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其二是对相关风险采取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或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措施,并教会相关人员相应的应急措施,使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最后便是对无法承受的风险采取禁止措施,通过禁止此项目实施的方法来保证人员的安全,或对此施工计划进行更改,并保持重大风险要马上更改,中度风险要限期更改这项指令,使此项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

2.2建筑施工风险控制的方法

对施工安全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评估,还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方法,首先,需要确定施工时的安全目标与指标,并组织相应的机构,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其次应制定与其相关的管理方案,此方案需将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全部包括在内,使其拥有可操作性。并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作业范围、管理制度条理等于安全管理有关系的文件。在施工现场,应加强监督、检查等工作,从根源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对于施工时涉及到的危险场所、危险设施与危险作业,应对每一个环节加强控制,以防止出现任何安全危险。在施工前,应对本次施工的相关人员进行集体培训,使所有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并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训练,以确保不会出现人员因素的安全问题。最后,应时刻观察施工的过程,若发现危险因素的苗头,便及时的将其掐断在萌芽之中。

2.3建筑施工安全的重大危险源控制

为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危险,相关的建筑单位应牢牢遵守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地方部门应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完善拥有本地特色的施工安全地方政府规章制度,并配套与社会、主要专业等齐全的相关实施细则,依法对施工方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第二,彻底落实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并建立以“企业负责、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社会监督”这四项基本思想为中心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各个建筑企业单位之中,使其能够有效的开展相应活动;第三,相关地方与企业应加强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因目前相关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机构并不完善,相关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并没有专项的基金。以上均显示出了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构实施的困难;第四,制定相应的城市建设安全技术政策,在一方面加强政府对于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工作,并保证其施工的设备与安全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则是建筑企业应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施工技术,并适当的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标准,以提升建筑施工时的安全技术与管理的水平。并降低城市建设时施工安全的风险;第五,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的大型施工设备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安装、运行、拆卸以及外架工程安装的检验;第六,在开始施工前应对其重大危险的因素与源头进行辨别,并对其进行登记处理,登记的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危险级别、危险类别、施工地址、施工单位、相关联系人、联系方法、危险危害、危险防护措施与危险急救方案这几项;第七,对施工地点进行监控时,可使用先进的电子监控技术,力求对施工地点进行全方位监控;第八,地方与企业应联手打造联动救援机制,使其能在发生安全问题后及时的组织救援工作,保证其损失降到最低。

3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安全性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的了解施工时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并从根源上彻底杜绝此类时间的发生,若无法彻底杜绝安全事故,便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建筑能够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晓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J].建筑知识,2016,03(04):112,274.

[2]王建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及预防[J].建材与装饰,2016,26(01):212-213.

[3]张文河.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09(24):240.

[4]住建部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发出通知开展2017年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J].工程质量,2017(03):92.

[5]张永超.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的评估与防范[D].辽宁工业大学,2017.

篇4

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风险控制保障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全流程的管理才是完善的风险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而企业各环节的控制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内控制度包括客户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法务管理制度等业务关键点的控制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业绩考核制度等保障性制度体系。从全流程各环节进行控股,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企业在经营业务开展过程中,做业务的风险识别与分析,分别制定风险控制策略。要安排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经营风险评估,排查、化解、有效控制业务流程各个环节风险点,避免造成损失。具体来说,企业可安排经营管理组从贸易模式、客户资信、经营效益、进销存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审核;企业管理组或法律事务组可负责从法律风险角度进行审核,重点审核经营合同是否存在重大隐患和漏洞;财务组(包括资金结算组)主要负责从资金使用、防范资金风险、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审核。在内控制度的设计上,企业应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有效利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国内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对贸易规则的规范化和信用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贸险具有保障国内贸易安全的作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买家信用风险,包括因买方破产、无力偿付债务以及买方拖欠货款而产生的商业风险,可缓解企业因资金链条断裂带来的风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当上述风险发生时,在企业难以收回货款,造成应收账款损失时,提供损失补偿。2012年,商务部发文五成补助力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同时确定补助项目承办机构的七家保险公司。企业可以在内贸业务中,有效地利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降低财务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事中防范

1.加强合同管理,把好风险防范的之门业务合同是企业风险防范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完善、有效的合同,可以有效对各方权力和责任进行约定,也是解决纠纷的最为重要的依据。企业所有商品贸易业务均要签订书面合同,并按合同管理办法及法律风险防范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合同的签订和履约,防范合同风险,确保企业权益不受损害。因此,签好合同,按规范操作,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合同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条:(1)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2)签订合同,内容一定要完整、准确,要件不能有遗漏。对合同格式和文本拟定,争取主动,应尽量采用本企业的标准版本,如果使用对方格式合同,应用本企业的版本加以对照,从差异中寻找对我方不利的条款并加以修正,争取增加对我方有利的条款。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范和规避以后环节发生风险。严禁签订显失公平、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合同。(3)企业签订合同,应履行必要的基本审查,重点关注工商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件、授权委托书、特殊商品的经营许可证等。特殊情况下,还应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4)企业应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控,强化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反馈。在合同履行中发现条款有误、对方有欺诈行为,或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对方协商一致,按照管理权限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协商不成,应采取补救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应特别注意,在合并履行中,对同一客户同一品种的大宗商品贸易实行单结单清,在上一合同未履行完毕之前,严禁新开信用贸易合同,防止用新合同掩盖旧合同存在的不足,造成更大的风险。

2.加强客户信息跟踪,及早识别突发信用风险定期拜访重要客户,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和资信变动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对信用等级偏低和资信异常的客户,及时采取收紧信用等措施,防范信用风险,保障货款的及时回笼。企业应制订客户信用额度制度,根据客户信用档案记录、市场情况等,区别不同客户类别,合理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周期。对单一客户应设置赊销总额限制,每一客户的信用额度应与其支付能力相对应,严禁对客户超额放大财务杠杆。及时调整客户的信用额度,调整应收账款的状态,做好应收风险与客户资信相匹配。

3.加强信息化建设,固化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完善业务风控信息化系统。加快推动各成员公司优化完善业务软件系统,将业务流程中识别的风险嵌入ERP系统,在业务运行中实时动态提示和及时处置。最好让技术公司在ERP管理系统中增加“国内贸易”、“境外贸易”两个模块,使其反馈的内贸业务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切实消除了人为风险因素。

三、事后信用风险防范

1.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应制定和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实行应收款项责任管理,做到每笔应收款项有专人负责。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的催收,催收记录应妥善保管,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定期与销售部门、客户对账,督促款项回收。要定期通过函证等方式,与客户核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预收账款等往来款项。企业要建立销售考核责任制,明确业务人员的销售考核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账龄以及追收额度与销售绩效奖惩挂钩,形成销售业绩和货款回笼并重的管理模式。

2.加强法务管理与风险应对建立逾期账款管理办法,根据客户的最新情况,及时采取催收、资产保全、法律诉讼等管理程序,根据信用风险的状态和程度,及时启用相关程序,甚至法务程序,以便及时做到风险管控,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信用损失。在确认无法收回时,也及时与相关保险公司进行索赔,通过信用保险,降低信用损失。

3.加强内部控制执行检查与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是风险防范的手段,只有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才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及早识别信用风险,及早应对信用风险,防范信用损失。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分析业务流程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股效果。同时,考核是内控执行的保障,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考核,在企业内做好有法必依,违法必纠的法制文化,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涉及较大损失还应查明原因,落实追究责任。

篇5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

首先,风险管理包括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不仅仅只有内部控制这个内容,还存在着战略目标。而风险管理中的要素不仅仅是内部控制中的所有要素,还包括对目标的设定、对风险的对策以及对事件的识别等,如果从内容以及时间先后顺序方面来看,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外在延伸。其次,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是关键环节。只有企业对风险加以认识并进行管理才能有效的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针对企业中存在的运营风险以及业务流程中的风险进行内部控制系统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风险管理方法效率较高且十分有效。建立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要保证其状态能够满足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需求。最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引起重视的方式,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企业科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并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快速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着偏差

如果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认识不够,将会对企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企业内部风险管控是一种管理制度,其本身并不会对经济效益带来直接影响,只有企业各部门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价值能充分实现。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所谓企业内部控制,其实就是对多种规章制度加以汇总,而对于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价值却并没有意识到。

(二)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没有全面的内容

目前,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内容上还不够全面。部分企业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和控制较为重视,但是却没有在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中引入经过梳理和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全部重要业务。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因为其不仅开放周期很长,而且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成本,另外很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存在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内容上不足的情况,一旦存在突发问题,企业发展将会面临着重大的打击。

(三)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

在对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进行督查中,内部审计是较为重要且有效的一种方式,然而很多房地产开放商企业其内部审计工作还不够实际,没有充分适应市场,采用的方式还是过去的财务审计。部分房地产企业还停留在向运营管理审计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传统阶段下的内部审计无论是设计阶段还是实施阶段,都不具有系统性。尤其是部分企业其内审人员还没有专业的素质,针对内审人员还缺乏培训和考核机制。因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着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没有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内部发展实情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

三、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采取的措施

(一)要认识到管控工作的重点,对房地产企业中开发价值链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风险控制重点进行明确

要想保证建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就要知道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点所在。首先是组织管控体系的建设。按照内控规范,企业内部环境包括机构设置权责分配、治理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以及内部审计。企业要想实施内部控制,就要注意到内部环境,这五个内控环境因素中,组织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以及项目管理模式最容易存在问题,从而影响到企业全局发展。目前房地产企业发展速度不断扩大、开发规模区域不断激增,保证建立的组织管控体系权责明确、定位清晰、激励有效、风险受控才是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重点。其次,企业需要通过人才来运转,如果人才存在风险会影响到企业,所以在建设内控风险体系中要以人力资源体系为根本,企业只有充分吸引优秀员工并激励员工发挥价值,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最后,按照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特征,对开发价值链前段项目规划设计与定位策划阶段的风险控制和识别着重关注、

(二)对管控方法进行优化,做好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估识别工作

房地产企业属于一个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企业,企业的很多业务和管理活动都会存在一定的逻辑,从而建立起一套流程,对流程的各个环节重点研究、调查和分析,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标注,从而采取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内控制度的措施来对风险进行防范。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房地产投资降低,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开始大幅度下滑,房地产市场正在大力调整,从而合理的控制房价。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对每项投资和工作的风险要采取全面评估。在对房地产投资前,要通过风险管控部门和审计委员会的有效审核,有效评估房地产工作中的财务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深入研究重点环节。另外,在参与过程中,要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建立,监督和跟踪运作资本,如果存在异常情况,要及时撤回投资金额,如果无法撤资,要采取措施将风险最低化。

(三)对管控机制进行构建

按照房地产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分为合规型、管理型以及战略型。企业可以按照自身发展实际,从合规型到风险战略型逐步实现。目前很多著名的房地产企业的内部审计就是从财务会计审计、运营管理审计一直到内控风险审计。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质量,必须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有掌握财务审计的相关知识,还要精通企业管理知识己相关流程。

篇6

【关键词】企业 风险 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企业时时刻刻都要面对风险,不同的风险对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进行分析,并介绍影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因素,同时阐述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我国企业存在的风险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概况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投资与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其投资与经营结果与企业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经营风险的特点主要是具有复杂性、普遍性、差别性与进步性等。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形成的风险,如: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外汇风险等。

企业自然风险因素由于其具有不确定性,对企业有着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及人身安全方面有着严重的影响,对其控制的难度相对较大,对其进行财务管理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社会风险因素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将会制约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由于社会的动荡、变革等不稳定因素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市场风险因素是由于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市场供求、产品的价格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了企业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况

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有着显著的特征,其管理的范围广、管理的手段先进、管理的效果显著、管理的理念科学及管理的内容完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各种风险,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与普遍的管理相比,其管理的范围更加全面,包含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基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高效性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指标与数据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手段先进使其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普遍较强,能够全面的落实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观念日益更新、转变,其管理的理念更加先进与科学,对企业的风险有了明确的认识,进而采取了防范与控制风险的一系列措施,使其风险财务管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资金的规划、筹集、使用与控制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完善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并根据相应的指标对其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其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主要可以从经济方面与非经济方面进行分析。在经济方面主要的因素包括企业的利益、行业的行为、经济环境及成本等,企业为了获得利益,进而通过冒险的方法对其风险进行处理,其方法的不科学性将增加企业的风险隐患。在非经济方面主要的因素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了实现其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经营;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明确,使得其风险更加严峻;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明确,或其管理的决策、企业的文化等都将影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二、目前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方法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自然风险财务管理、社会风险财务管理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测、预防、控制与处理等,下面将对企业不同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预防风险

对自然风险的财务管理,自然风险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如:火灾、洪涝、雷电、地震等,由其引起的风险,主要是在大自然的作用下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或是巨大的财产损失、或是严重的人身伤亡等,对其采取的财务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保险,保险实现了对风险的分散,并能够实现对企业的经济补偿,投保人在遭受巨大的损失后转移给保险人承担,属于财务补偿技术。保险在自然风险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第一,提供经济补偿。在企业受到风险的影响后,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使其具有一定的财务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生产;第二,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对于所有的投保人来说通过保险将使企业获得一定的保障,降低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保险的合同中对其财务损失有明确的规定,进而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第三,提供相关的服务。保险单位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风险分析、风险预防等服务,通过先进的技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并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1]。

(二)预测风险

对社会风险的财务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预见社会风险,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预测方法就是德尔菲法。对于市场风险的财务管理,要明确其风险是来自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其中国际市场的风险影响是严重的,对其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将市场风险进行分类,如:资金风险、技术风险、物资风险、人才风险等,进而面对其中的不同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市场是相互影响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积极面对,并利用其风险,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暮景分析法进行分析,根据影响企业的各种因素,利用图表、文字、曲线等反应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其比较、分析与决策,市场风险是企业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面对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控制风险

对于经营风险的财务管理,要明确其风险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内部结构的复杂,企业对其风险的认识、控制能力不足,同时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企业的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的主观性与不科学性,使其不能对经营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见与控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面对企业的风险,风险财务管理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见,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决策方法与控制措施,同时要协调各个部门,使其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监督资金的使用,预防风险,并且可以进行风险管理的考核绩效。针对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风险,筹资与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决策,其风险主要是在市场、销、自然、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此时,财务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企业要采用多种筹资投资方式,进而降低其风险。

三、如何利用财务管理手段针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逐渐较强,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其风险要进行有效的识别及其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全面的管理,通过为其经营活动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利于其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升值,同时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进而保证其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促进企业的生产,使其趋于稳定。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高了企业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是重要的,同时其管理也是复杂的,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利用财务管理手段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要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机制、财务预警系统与监督制度等,从而加强对其风险的管理;企业要健全其风险防范的体制,树立风险防范的观念,通过岗位责任制,进而落实相应的责任,积极发挥财务部门、监管部门的作用,通过监督实现对的风险的有效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加强对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监督,进而防范其风险,同时企业监督机制不仅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还要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从而降低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风险,企业还可以成立监理会等监督机构,让其人员保持独立的监督权利。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要健全其体系

首先,实行法人治理的体系,对其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认识,使其决策更加规范,并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建立风险财务管理的机构,要求其具有独立性,使其权利得到保障,进而积极发挥其作用,从而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最后,优化业务处理的程序,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使其信息更加准确与真实,通过明确的内部审计与管理,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审计的流程要明确,从而保证其信息与数据的安全,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善审计工作的内容,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三)企业在筹资与投资决策方面,要更加科学

企业的财务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结合决策的经验与决策的系统分析,进而提高决策的准确率,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场的环境与其他影响因素,保证财务决策的有效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完善的制度也利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如: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企业制度的完善要求其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借鉴,可以采用绩效考核制度;并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包括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同时评价制度也要对其财务决策进行全面的评价[2]。

总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发展,要注重其财务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为了能够实现有效的管理,因此要对其具体的涵义、特征、重要性及原则,同时还有其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措施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根据企业不同的风险进行财务管理,保证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予婧.关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4,9(12):71-72.

篇7

(一)国外风险管理的发展

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始于19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当时美国发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大约40%的银行和企业破产。为了度过这场危机,美国大多数企业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专门针对企业经营状况购买各种保险,以规避和转移企业风险。到1950年代,风险管理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并纳入研究,提出了“风险管理文化”。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化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于1970年代开始从美国引进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成果,风险管理开始在欧洲大陆传播开来。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此时,多数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单一区域的信用风险管理,把企业风险通过在财产或其他保险公司投保来转移。之后企业风险管理主要针对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分散和回避,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拓展到全球范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在1983年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199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及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全面风险管理等新理论被提出并纳入实践。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分析和研究,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美国风险管理协会。全球众多知名公司、跨国企业也都在本世纪初开始实施自身的风险管理建设工作。

(二)国外风险管理文化的成果

1《.萨班斯法案》。

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约束在美上市公司的各种经营行为,从法律层面降低上市公司风险事件的发生。该法案的核心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向公众披露的信息质量和增加透明度,防止出现虚假财务报告,并对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该法案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财务法则,其要求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对公司财务年报和季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书面保证,同时加强了对公司欺诈行为和白领犯罪的刑事处罚力度。

2.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1992年,COSO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于1994年做出局部修正,成为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被国际和各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方面所采纳。该框架系统地描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构成要素和有效性评价标准等。经过十多年的应用,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普遍认可的一个标准。

3.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2004年9月的这份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和概念体系的应用指南。它对企业风险管理做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4.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于1995年首次,它给出了一套风险管理标准的语言定义和风险管理的标准过程定义。到目前为止,该标准已被澳大利亚政府和世界上许多上市公司采用,许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行业协会依此并结合自己的行业特性,编制了本行业的风险管理标准。

二、国内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

(一)我国风险管理的发展

我国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国内,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觉比较满意。由于国内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暂时的或者间断性的,缺乏对风险的定期复核和再评估。

(二)我国风险管理文化的成果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该规范共7章50条,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内部控制框架。最重要的是,它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督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规范》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有利于保障经济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为指导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借鉴发达国家企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国外先进的大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通行做法,以及国内有关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方面的规定,于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引》)共分为10章70条,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确定了全面风险管理需实现的总体目标:一是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确保企业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四是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指引》还提供了4种风险管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使《指引》更具有操作和实用性。

三、中外企业风险文化的比较

篇8

现如今,人们的消费意识和理念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信贷消费正在逐步兴起并迅速为人们所接受。这种有利的契机给银行信用卡这个朝阳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风险与受益往往是并存的,信用卡业务在其不断增长和创收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如果忽视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必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银行面临的众多风险中,操作风险是控制点多、管理较为复杂、人为因素较多的一个,也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之一。因此,对银行信用卡业务进行分析,对所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计量和有效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识别是在对风险进行防范的最初阶段,对于所要面临的风险加以认识。它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对于后续开发可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新巴赛尔协议规定对于操作风险的识别应该立足于当前的和潜在的风险。具体到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的识别,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

一是潜在操作风险的整体情况;二是银行信用卡业务运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三是银行的战略目标;四是银行提供的其他产品或服务;五是银行独特的环境因素;六是内外部的变化及变化的速度。

一般而言,信用卡业务作业包括客户申请(客户选择、进件)、录入、征信、发卡、资料管理、用卡、还款、催收等环节,如图 1所示。

在信用卡业务中的各个业务环节中,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对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要进行详细的整体业务分析,确定潜在的风险点。

二、风险的评估和量化

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是风险识别后的首要任务。由于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风险的管理也是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的。所以业务的各个风险点所存在的风险大小不同,所采取的控制强度和处理的优先级别就存在差异。

评估和量化风险的主要方法就是评估该项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但是这种评估要建立在客观、一致的标准之上。这就要求不同人员在评估风险时不带有主观偏见性;此外,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种对于风险影响的评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在于对公司目标的广泛影响。

对于操作风险产生概率的评估和量化笔者采用等级化的描述方法。各个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可分别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几乎肯定(发生的可能性大于95%),二级,很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60%-95%),三级,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10%-60%),四级,不大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小于10%)。

对于操作风险影响的评估和量化,也可以采用等级描述法。可分为:一级,灾难性(超出可承受的能力,产生巨大的财务损失);二级,较大(较大的财务或其他损失,极其不良的影响);三级,中等(中等的财务损失,一定的不良影响);四级,较小(较小的财务损失,涉及的金额较小);五级,无关紧要(极小的财务损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操作风险的概率和影响评价与量化的基础上,可以对风险进行综合的等级划分和评估。可采用的标准如下:一是极度风险,要求立即采取措施。二是高度风险,要求管理层予以关注。三是中等风险,必须规定控制程序和责任。四是低风险,用日常的程序处理。五是极小风险,基本上不用处理。

三、风险管理和风险缓释工具

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正确的风险缓释工具的使用,可以使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操作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不同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具有不同的经营环境和特殊的经营特点。

具体管理方案的制定,就是为实现信用卡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就以上已经识别和评估量化的各个风险点,组织专门的人员并配备一定的资源来完成。以下三个方面是信用卡业务经常面临的高风险点,据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并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一)目标客户的选择

在开展信用卡业务的过程中,银行在客户定位上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和理解。对各发卡地区的资源状况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了解是信用卡管理机构的首要工作,然后可以根据具体的潜在客户群的情况,实施市场细分策略,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并设定准入标准,包括收入、职业、家庭情况及个人负债等参数。

(二)持卡人使用前的培训

对持卡人的培训是信用卡使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充分的培训计划可大大降低银行与持卡人的风险。这些措施包括:提醒持卡人及时签名与修改密码、对消费单据的保存、定期对账、对个人资料的保护、支付结算时对敏感信息的保护以及紧急情况下与发卡行的及时联系。

(三)客户账户的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系统一旦发现持卡人账户的交易频率和数量出现异常应当及时通知持卡人确认交易的真实性。若为真实交易,则要确保持卡人的消费金额在信贷额度之内,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

(四)制定应急和连续经营方案

银行应该建立并确保信用卡业务在正常的经营状态下顺利地进行。为此,应该建立并保持应急预案和程序,以识别并控制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和紧急情况。意外事件和紧急情况发生时,应该及时做出响应,以预防或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应急计划的范围包括:持卡人或其他主体的重大投诉、信用卡重大风险隐患或犯罪案件、软硬件系统的运行故障、内控不利造成重大透支等。而对于这些紧急情况的处理时,要将责任明确到相关部门。事务处理的负责人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分清轻重缓急,一旦确定是紧急事务,应果断、及时、迅速的着手处理并尽力化解,不得无故拖延。在处理过程中,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并派专人跟踪全过程,直至危机化解。

(五)风险报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