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14: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组织、技术是影响证券行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知识管理强调的是知识的重用、创新、和共享,以及建立员工终身学习的机制和理念,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团队学习、知识共享等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建设。知识管理的优势来自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结构以及员工创造、分享并应用知识的意愿和行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奠基与支持以及合理的组织结构也是企业设施知识管理的要素。当然,技术能够促进知识的快速传输和交换,从广义上讲,知识的管理工具就是技术,技术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允许人们有效的利用资源,因而技术也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1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有利影响因素
由于证券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其企业文化建设多鼓励知识的学习和共享,比如一些券商在公司内部成立网络学院提升员工岗位专业能力和个人职业素质,打造学习型组织,方便员工交流学习经验。在技术的应用方面,券商基本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播的技术,尤其以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为中心,整合咨询产品系统、数据中心系统、规避风险系统等实现对大量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再使用的目的。在组织结构上,券商的业务一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营业部经营,其主营业务是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固定收益业务,这就决定了各营业部形成投资顾问团队和理财经理团队的组织结构。这种团队型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一种形式,不仅减少了中层管理人员,扩大了员工业务知识范围和知识权限,还提高了员工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问题分析
尽管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在企业文化、技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都有一定有利的影响因素,但其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缺陷和问题。
2.1对知识管理的认知不足
对知识管理的全面认知是做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求企业高层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且要求广大员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形成对知识管理的意识。但笔者对一些证券营业部的调查发现,其中80%的员工表示知道知识管理,但不明确其具体的应用;不少员工表示知识管理就是要学会利用OA系统或者参加网络学院,甚至有一些员工怀疑道:“所谓的知识管理只是理论上的东西,不一定实用。”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证券公司的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2.2人才流动性大
证券行业的员工由于工作压力大以及其他行业或公司的工作吸引等原因存在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以华西证券为例,其绵阳营业部成立十年有余,现有在职员工83名,但工龄在两年以下的员工足有67人,占80.7%,可见其人才流动的速度之大。而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当隐性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管理,伴随着人员调动或人员离退,企业就失去了这部分宝贵的知识财富。另外,人才流动性大的企业不易形成员工间相互信任及紧密而团结的同事合作关系,员工也就不愿互相分享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等。因此,人才流动性大这一问题给企业知识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2.3缺少对知识管理收益的评估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企业创造财富,因此成功的知识管理必须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知识管理的收益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公司利润额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收益是很抽象的,不易衡量的,知识管理收益的评估难度也因此而加大,导致不少公司缺少对知识管理收益的评估工作。
2.4缺乏专门人才
在证券企业,通常都聚集了大批高素质的证券、金融、法律、财务和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才,而在知识管理这一块却相对缺乏。当公司要求实施知识管理的时候,由其他证券专业人员来从事知识管理工作,而放弃其原来建立的良好的顾客关系,可能会损失由顾客交易提取的佣金,这会导致转而从事知识管理的员工不愿意一心一意的做知识管理,从而影响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1提高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接受程度
全面的认识知识管理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及量化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两个措施。依据现有证券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内部网站,内部刊物、会议等多种方式对知识管理进行宣传引导,使员工树立知识管理型证券企业观念,知悉知识管理就在身边。量化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可以使知识管理的收益能以数据、图表等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员工的眼前,使员工切身体会到知识管理是能给自己乃至整个公司都带来利益。在这方面,一些企业的方法值得借鉴,他们通过把知识管理同财务指标联系起来,测试知识管理的回报率,如安永公司计算的回报率是6%,麦肯锡公司的回报率是10%;或者是将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又或者是计算知识管理的间接收益,如产品生产周期、顾客满意度指标来衡量。
2健全激励机制及留才机制
有效地激励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热情,还能冲破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同时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潜能。例如对于在工作上表现良好、团队学习中善于表现、自主学习中完成率100%的员工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鼓励;公司定期选出一批积极参与知识分享的员工享受公司提供的短期度假;设立“知识服务奖”、“创新奖”等多种方式来对促进知识共享。另外,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有利于留住人才。从上文可知,巨大的人才流动性是影响券商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健全留才机制对证券行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健全的激励机制,健全留才机制还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加强员工的知识培训,如果员工能够以参加培训和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工作成果,产生收益,也有益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成就感,从而来留住优秀的人才。
3创建知识地图
证券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证券行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揭示各知识资源目录间关系的综合体。通过识别与组织知识,证券知识地图建立知识目录数据库,将证券、金融产品各种资源集成起来,并运用智能化的向导,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以统一的方式介绍给员工,智能化地引导员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的知识资源。
4内化其他成功的知识管理实施经验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知识管理
一:引言
金融风险是描述经济活动中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有关从而产生的风险,也就是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一直以来就面临各种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最主要的核心业务。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个是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银行不良贷款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更加严重。第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管理的根本之一要求就是要求银行自身根据存款的持续时间来合理的配置资源。三是财务风险。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财务领域内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的随时的可能性,比如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下降,综合营运能力下降,资产负债率过高等等。四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经济形势的恶化带来的利率变动,国内政局变化带来的利率变动,或者是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带来的利率变动等等。总之,商业银行需要面临很多的风险。而如何控制风险使之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已经成为在我国银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一)构建的系统目标:为了更好的构建设计和构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我们要确立的目标是: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在现有的信息资源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深层次探索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数据管理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平台,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实现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此外,要建立以金融的种类为管理的基本单元,以经济效益为管理核心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从而对商业银行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与分析,并且能够为管理层提供灵活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系统机制,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风险,防范风险,减少商业银行有可能遇到的损失。
(二) 构建的系统架构:由于商业银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与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相契合,同时又能够融于商业银行的整个运营管理过程 。因此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主要是由数据源、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等组成,如下图显示:
(三)构建的系统功能:该系统是由知识管理平台、风险仿真系统和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组成。首先,知识管理平台是为了实现金融信息与金融知识的咨询和管理,其次,风险仿真系统主要是模拟现实中的各种金融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通过把数据先转化为信息,再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从而优化管理决策。最后,综合业务系统是使得银行管理层能够更加有效地测量风险,分析风险,解决风险,最终减少损失的目的。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1.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 。金融涉及经济的许多工业领域, 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等,如果这些风险不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可能会很容易地变为不可挽回的风险也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金融风险仿真系统通过对于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与模拟,能够有效预测各种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业务状况,从而为控制金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对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提供针对性措施。2.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和多种学科。所以,有必要在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建立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机制。该共享机制应能够监控管理银行资金的循环流动全过程,实现金融知识与信息的多部门多领域的统一管理 。3.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要求是在金融风险仿真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全面的考虑到商业银行金融管理的趋势,以公司治理现状和金融业务开放综合管理为主线,构建一个金融风险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金融风险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三个系统。
风险识别系统要求从3个层面选取金融风险指标。第一 :宏观经济指标。用于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否。第二泡沫风险指标,主要用于反映风险资产价格的变化情况。第三全球主要经济指标。全球主要经济指标考虑的是外国经济变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风险计量系统是运用经济计量原理对于风险识别系统中识别出来的风险指标进行科学的计量与计算,分析经济变量的危险性。第一,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特定风险识别指标进行筛选,进而分析重点研究。第二,金融行业的风险计量,主要是对于各监管的主要行业的风险识别指标进行风险计量。第三,对于国际上的风险冲击进行风险计量,这要求充分考虑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政策以及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化情况。
风险控制系统是用来提供各种风险控制的措施与管理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的概率以及程度,为商业银行提供保驾护航,为商业银行管理层提供科学的风险控制预案。
三、结论
在今天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我国与世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在一起,金融危机不断,因此更需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控制,同时这也是是政府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要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就要求我们使用知识管理技术,同时要建立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对于整个银行部门与部门之间跨区域,多层次的银行资金流通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 从而对银行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分析,进而进行有效控制与防范,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卉,李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金融,2005(5)
一、客户知识管理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决定了其经营管理必须以客户为导向,也决定了银行业可以成为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最为成功的行业之一。理论界对实施CRM的应用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实践中CRM在金融服务业大量应用的效果评估却并不乐观。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CRM的应用受到来自文化、人力、实施思想认识、流程、数据集成、技术和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制约。
高互动、高知识密集度的商业银行需要客户管理的新方法,应当将知识管理(KM)的战略、思想和方法引入到商业银行的CRM当中来,将客户知识(隐性和显性知识)整合到商业银行的服务流程和体系中。
将知识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中国的商业银行CRM管理体系,旨在确立、维持和发展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运作构架和机制,该机制全面实施于银行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领域,以金融资源为基础、以客户知识管理为中心、以提高银行客户忠诚度并以最大回报为目标,以客户知识的有效分析、储存和利用为基础实现客户快速反应,提供客户一对一、交互式的个性化、全方位服务,达到银行服务过程自动化,并改进业务流程,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客户知识是企业进行商务活动所需要的一类重要的商务知识,包括与客户有关的知识以及来自于客户的知识。
(一)与客户有关的知识。对于个人客户来说,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状况等背景知识以及客户的需求偏好、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希望等;对于公司客户来说,包括公司的发展沿革、经营范围、行业特征,甚至于公司管理层人员的一些情况等。
(二)来自于客户的知识。指客户能够提供的知识,尤其是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知识,包括使用产品和服务的方法、程序、经验,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客户间的矛盾与协作等,如个人客户所偏好风险的程度等;公司客户所经常使用的结算工具、经营状况、资金财务状况等。
二、客户知识管理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应用的表现形式
(一)识别客户价值。客户的价值对于身处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商业银行来讲,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一般对企业来讲,客户是指接受公司的产品服务或信息的任何个人或团体。然而,对商业银行这样为数以万计的个人及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企业来讲,仅仅对客户作这样一个界定似乎没有太大意义。这是因为,当客户接受了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收入和利润。但是,不同的客户所带来的收入和利润不同,也就是说对商业银行而言,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价值,如果不加区别,把具有不同价值的客户同等对待,商业银行就难以在经营管理中实施差异化策略。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对客户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识别高价值客户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客户信息深层次的分析,可以按客户价值对客户进行科学的分类。从“量本利”角度出发,客户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睡眠”客户,只有一个空账户;2、“低价值”客户,平时只进行一些小额、传统的存取款交易,现金流量不大;3、“有价值”客户,存款或信贷、销售收入金额较大,且有较频繁的消费或其他交易记录,经常使用银行的各类结算工具,现金流量较大;4、“高附加值”客户,除具有第三类客户的特征外,同时对银行各类金融产品的参与度较深,对银行服务往往提出个性化需求,有时需求甚至是苛刻的,而一旦满足其需求,往往会给银行带来“超值”的回报。
对于不同层级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银行应更多地关注3、4类客户,千方百计地针对这些客户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以实现 “银企双赢”的目标。例如,许多企业集团实施的是跨区域经济战略,需要利用全国的网络资源为其提供信息、结算、信贷等一篮子金融服务,银行也因此推动了网上企业、清算系统、科技手段的加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市场运作中客户与银行之间“双赢”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看,那些规模较大、贷款较多、效益较好的集团企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持续给银行带来最好的利润回报,这就引申出一个“优质客户”价值取向策略转变的问题。因为银行的资金是有成本的,也是有限的,从提高资金回报率的角度应该筛选那些风险低而产出高的客户为“优质客户”。根据贡献的大小,有价值客户又可分为一般客户、重点客户和核心客户。对于一般客户,应深入了解其具有共性的投资理财需求,对其投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开发出一些建立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以自助服务为主的投资理财服务。对于重点客户,银行应为其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投资理财服务,引导客户的投资理财行为,满足其潜在的投资理财需求。对于核心客户,银行要积极参与客户的经营活动,预测客户的投资理财要求,适时提供能提高客户收益的投资理财建议,与客户建立稳定的、持续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无价值客户和低价客户,银行可采取抛弃策略,通过提高服务门槛等方式使这些客户自觉地转投其他银行。
实现“价值客户”的维护与开发。对银行来说,流失一位有价值的客户不只是失去一笔交易,而是失去客户购买银行产品所带来的利润,以及通过他的口碑引起的一系列影响,这便是客户的价值。研究表明:不少银行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客户所花费成本的5倍,减少客户背叛率的5%可提高银行利润25%~85%。因此,赢得更多的优质客户,也就赢得了更高的价值。因此,目前国内银行的客户发展策略就是要找准市场,对不同价值的客户实施差别化的、一对一的市场营销策略,特别要把营销重点集中到最能给银行带来效益的核心客户身上,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掌握客户资源是银行赢得市场和获取价值的基石,创造新型客户、开发潜在客户、赢得优质客户,是银行做大做强的保证。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说过:“公司的首要任务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顾客’。”在紧紧抓住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银行必须积极争取发展新的优质客户。在对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成长性好的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及时介入,全面跟进,从一开始就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把合作关系巩固下来。
(二)优化银行服务流程。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不同的业务流程设计是商业银行绩效和组织结构的基石。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
对商业银行而言,客户服务流程依据目前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信贷业务流程、零售业务流程、表外业务流程、咨询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等;后台支持流程可根据各项管理活动分为:综合管理流程、计划财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后勤服务流程等。目前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管理环节过多,流程周期太长。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一笔贷款从客户提出申请到贷款发放需要经历不下十几个环节,如果超过审批权限的大额信贷业务经过的审批环节就更多。存在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有时一笔信贷业务的处理时间从客户提出申请到用款要长达6个月左右,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尽管有些审查是必要的,但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付出如此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效率代价却是需要改进的。
2、业务流程的设计不是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服务,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流程。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管理的需要设置的,在这样的组织中,从客户的需要来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
3、各业务流程彼此不协调,甚至存在冲突。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往往由各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和冲突。各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流程,前台业务部门有业务信息系统、后台风险部门有管理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有会计信息系统,各流程之间的信息资料不能共享,不能重复录入。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一、引言
知识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对于知识管理如何应用于企业实践,却一直未有定论,很多企业尝试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收效甚微。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手段,其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应该是指一种组织行为,是组织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对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传递、利用以及创新的过程。本文尝试从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因素着手,探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对策。
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把企业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并产生效益,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但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对组织现有的业务产生影响,那如何实现这种融合昵?本文认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并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必须重视知识创新的主体,即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企业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促进员工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
具体来讲,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的基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环境因素。
1.知识创新的主体
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人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人员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知识管理的成败。一般而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更多优秀的知识经验,如果能够使其转化或融八企业,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帮助。人员的素质主要受到受教育的程度、学习能力以及观念的影响,当然这也可以通过后期组织的培训加以改善。
2.知识创新的基础
这主要是从组织层面而言的。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它是创新主体进行知识创新的催化剂,也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工作。硬件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与知识创新相匹配的IT设施。软件方面主要是指组织的建设,包括企业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以促进高层参与和重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进行知识创新的热情、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架构以方便员工进行知识的交换、建立合作的组织文化从而鼓励员工分享知识、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体现知识创新的成果、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以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
3.创新成果的转化
主要是对知识创新的成果的保护和运用。通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建立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为知识的转化、利用、传递以及创新提供知识沟通管理。专利技术主要反映企业以往知识管理的成果,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其知识,以防止其外溢为竞争对手模仿。
4.外部环境
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同样必须考虑外部环境。环境的影响主要有:获得与顾客有关的知识、保持与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的良好关系,以便实现融资的便利与政策的扶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创新的周期、最后法律的影响主要来至对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定,对创新的成果的立法保护。
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四个因素,本文认为企业可采取以下策略:
1.提升员工的素质
企业要转变“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就要企业建立健全人才的选拔、培训和激励机制。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包括内部与外部的选拔,这是企业获得高素质人才的源泉。只有获得高素质人才,企业才能具备实施知识管理的人才资源。
2.完善创新基础
完善硬件技术,即信息技术。企业只有建立了与知识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平台,才能提高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递的效率。其次。知识管理需要组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以方便员工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检索和使用。
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首先要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投入相应的资源,更能引起高层的重视和参与;建立科学合理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变以往的以竞争为主的评价体系为以合作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建立宽松自由的组织文化,从观念上引领员工,参与知识分享;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反映知识创新的结果,并最终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此外,知识的专用性、员工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企业内部协调、交流的重要性,其管理也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来保证,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促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
3.保护、利用创新成果
企业需要对创新的成果加以梳理,以便其他员工在授权的情形下方便地获得。这主要通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知识仓库是对一些可以编码显性化的知识进行加工分类,方便员工检索,而知识地图是对那些存在于组织内,但难以编码的知识,比如专家技能,通过绘制知识地图标出这些知识在组织中的确切位置,以方便其他员工在需要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此外要促进自己的专利向产品或服务转化,构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加强对组织知识的保护,以防其为竞争对手窃取模仿,使组织丧失竞争优势。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加速核心知识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4.注重环境影响
企业要注重收集与顾客相关的知识,比如市场知识、顾客的特征及购买习惯等,因为组织的核心知识是否能够转化成竞争优势,关键是看其能否创造客户价值,而了解客户正是为了服务客户;搜集竞争对手(包括现时的和潜在的)信息,一是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知识为我所用,减少企业知识生产周期,二来可以清楚地知道行业的发展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搞好与政府和金融机构关系,政府的扶持或关照,能够明显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金融机构给予的融资便利,无疑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为企业的项目提供雄厚的资本保障;借力高校,可以减少企业知识创新的成本投入,缩短企业创新周期,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并能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所以企业应该与高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此外,企业还应该关注国家乃至地方的相关法规,可以借助法律保护自己的相关权益,如利用知识产权法保护法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四、结语
关键词:物业企业 知识管理 对策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物业管理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业主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给物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物业企业而言,其服务对象就是业主,整个服务过程是一个物业企业与业主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动态过程。物业企业要想获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及时识别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需求。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建立知识管理机制,不仅能够帮助物业企业获取有关业主需求的信息、固化企业实践所得的经验,而且还能够帮助企业为业主提供更多的客户体验和价值感受,同时还能改善和提高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1.知识。
知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世界银行在《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中将知识定义为:知识是用于生产中的有意义的信息。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对它的管理要比对其他有形资产的管理难度更大,因而要对知识的特殊性进行正确的认识:
(1)知识产生并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知识的运作要以人为主导,并且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但隐性知识容易造成垄断;
(3)知识的效用不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多而减少。
2.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最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知识的传递、共享和积累来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物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新经济形态下,市场竞争激烈,业主新需求不断涌现,知识成为物业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关键资源。知识的获取能力、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成为了物业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物业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对物业企业而言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物业企业有效识别市场变化和业主需求。
知识管理是以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为基础的,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物业企业获取市场变化和业主需求的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加以过滤、整理与分析,变成便于在企业成员可以进行传递和共享的知识。物业企业可利用这些知识来制定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或者是进行服务提升和创新来满足业主的需求。
2.实施知识管理可以避免因人员流动而造成的管理经验或服务技能的流失。
在物业企业中资深的管理人员或服务人员的流动对物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较大,这些人员所掌握的管理经验或服务技能是物业企业的隐性知识,也是物业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物业企业不能有效地将这些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将会给物业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以在物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管理经验或服务技能的流失。
3.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促进物业企业的内部沟通。
政府对物业行业实施指导价政策,这就决定了物业行业是一个微利行业。获得经济利益,规模化发展成为了物业企业的最佳选择,然而规模化发展就会导致物业企业内部不畅。知识管理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分散的职能部门、物业管理项目及组织成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打破了部门或地域的限制,是的内部沟通更加密切。此外,内部的密切沟通又为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会是物业企业的知识存量增加。
三、物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1.从战略上重视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物业企业高层领导者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决定了知识管理实施的成败。物业企业要充分认识知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将知识作为企业关键资产来进行管理,应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战略选择。物业企业应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人、财、物的有力保障,要将目光放在知识管理的远期效用上,而不是近期的成本投入上。此外,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管理与有形资产的管理不同,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知识的固化工作。
2.在企业内部营造起尊重知识的企业文化。
在物业企业内部要树立对知识的正确认识,理解知识的本质与重要性,确立知识管理人人有责的价值观,并营造尊重知识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物业企业内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物业企业员工接受知识管理,改变物业企业员工的主要意愿,使其愿意将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也会使得缺乏知识的员工加强知识的学习。
3.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促进知识交流与合作。
物业企业要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建立起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设立起知识管理部门专门从事知识管理工作,同时知识管理工作还应与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类,并通过培训使对企业有用的知识得以推广和应用,才能发挥知识的最大功效。知识的交流与合作会为知识的创新奠定基础,知识创新会为业主带来新的服务体验,会为物业企业赢得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快的市场应变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知识创新。
根据知识管理的需求,物业企业应当不断完善企业现有的激励机制,在绩效考评体系内融入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合作及知识创新等指标。这样的激励机制不仅会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还会增加显性化知识的存量,提升了物业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此外,这种机制还会加速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为物业企业赢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5.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知识管理平台。
一些大中型物业企业管理项目遍布各地,这给物业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流、共享、学习等提出了挑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为知识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也是物业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物业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起知识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加强内部的联系与交流,便于分布于不同地域的员工及时汲取企业固化后的知识,并能在第一时间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对业主的服务上或应对市场竞争上。值得注意的是,物业企业搭建起来的知识管理平台不能只限于内部使用,还应增加与业主的交互功能,这样会将物业企业与业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有助于物业企业及时掌握业主的需求以及业主对服务的期望。
6.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知识联盟。
知识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物业企业在进行内部知识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促进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交流,通过对比可以找出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还可以将其他企业的优势通过知识加工转化为本企业可以学习和运用的知识,最终改善物业企业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与服务互补商进行合作,如与房地产开发商、设施设备维保服务供应商、清洁设备供应商等进行合作,这样可以拓展物业企业的服务领域和经营思路。可见,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知识联盟,可以发挥出协同效应,促进物业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利.物业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的探索[J].中国物业管理,2008(5):36-37.
[2]高珂强.物业服务企业知识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3(2):81-85.
[3]王希杰,李秀敏.网络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相关问题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5):16-17.
[4]徐漪.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206-208.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论文统计分析
1.1 数量分布
为了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在著名的中国期刊网(CNKI)下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匹配程度选择“精确”),检索得到的有效记录共有953条(剔除一稿多投、文摘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冗余数据,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11年的论文数量未得到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表格和趋势曲线图可以看出,从1997年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起步开始,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点。可以将国内知识管理发展和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主要是指99年以前,这段时间相关研究论文较少,总共数25篇,仅占2.62%,这说明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仅处于起步研究阶段。(2)稳步增长阶段(00~05年),此阶段论文持续增长,每年约以10篇的数量增长,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总体趋于稳定。其中03年较02年有较大的涨幅,可以推测这段时间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大发展时期。(3)激增阶段(06~10年)。期间企业知识管理论文激增,数量上占总体的58.88%,除了不完全统计的10年,每年数量都达到百余篇,并趋于稳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逐渐向高层,多元化,多领域方向发展。
1.2 论文主题分布
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1)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包括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功能、方法、内容、规律、主体、影响因素等;(2)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如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林业企业、物流企业、石油企业、金融企业、化工企业以及民航等;(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4)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体系;(5)企业知识共享与创新;(6)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知识管理;(7)企业知识管理能力;(8)企业知识管理技术;(9)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对策;(10)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管理;(11)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及绩效评价;(12)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等。具体主题分布情况见表2。
2.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从以上的文献统计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现状。
从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特点、功能、主题等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是作深入研究的基础;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各行业各企业的学者慢慢意识到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各类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结合知识管理特点研究适应自身企业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从统计数据上看,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占9.55%,说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更加注重于结合企业本身,走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管理实践。由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占比较大的比例,代表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这里重点介绍。
2.1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系统的结构、模型、评价和实施。李勇等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基础平台系统、企业MIS系统、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库互动系统、知识管理人员和系统用户等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库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客户服务、培训教学、工作流、协同工作和专家咨询等。熊学兵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架构,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全过程(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和相关因素(愿景、战略、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技术、社会关系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系统模型。黄立军则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作了具体分析,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定量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吕新业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应该从流程、组织环境与知识员工的管理三个方面实现。
2.2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主要研究内容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实施方法。樊治平等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企业知识需求、知识供给和知识缺口探讨了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杜伟等提出应该从组织体系、信息技术、经济投入、组织文化、激励机制以及评估六个方面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5]。王海芳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应该根据企业内外三个区域的九种知识转移路径,构建知识管理战略。
2.3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笔者在按照年份――主题分布统计文献数量过程中发现,在国内对企业知识管理长达十几年研究的历程中,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风险以及绩效的研究大量集中于2006年至今的时间段。这说明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新兴点和热点,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其实施的实际效用。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定性分析与定量的测度等。
王军霞将运筹学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通过一些非量化指标所占权重来考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蒋蓉华在其硕士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研究》中探讨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出指标体系应该由一级指标(知识系统、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体系下的各子指标集)构成。邱若娟等认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从领导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程度,组织结构的知识化调整,企业文化的培育,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的检测、评估和利用以及外部关系的知识化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3.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从以上统计的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占45.43%,比重过大。国内文献大部分停滞在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体系、模型以及实现措施上,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探讨还止步于语法层次的信息技术层面,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应该更重视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应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角度,展开基于语义和语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研究与开发。
3.1.2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群体的单一性
从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群体的统计分析来看,目前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机构,高校也主要集中在图情领域与经济管理领域。而真正的企业人员参与研究的很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管理而言,很显然会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1.3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理论研究,真正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研究的还比较少,导致理论过于超前,实践过于落后。另外,现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多数是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而真正置身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企业人却很少。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对策
(1)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与经济环境,也要求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适应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研究适合各类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增加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统一。(2)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重视对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吸取先进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成果,时刻保持危机与差距意识,跟踪国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提升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水平。(3)拓展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队伍,使企业知识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研究之中,结合自身企业的时间研究企业知识管理,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的重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陈钰,曹国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
107-109.
[2]熊学兵.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68-70.
[3]杜伟,郭宪英.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2(10):117-118.
[4]王海芳.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93-19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度我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知识管理效率,结论显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其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都有效;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最低,主要因为其规模无效所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是因为这两行业规模效率无效;医药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是因为其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低效导致。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DEA
在自然资源稀缺、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乃至一个行业的兴衰。高技术产业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决定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可见,相对于自然资源的配置,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对知识进行全面而充分地开发利用。国内外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方面[1-3],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2012年最新相关统计数据和DEA模型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为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1.1研究方法选择DEA(DataEnvelopement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m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EA是根据已知数据,使用模型对多个变量的DMU进行相对效率评价时使用的方法之一,目前较多用在有关效率的分析研究中。在DEA中,相对效率的分布区间为(0,1),最高效率为1。DEA方法延续至今,很典型的有CCR、BCC、FG和ST模型。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会涉及一个以上的产出,所以所采用的模型为多产出的CCR模型。TE指相对于投入来说,产出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决策单元已经位于生产的可能性曲线上;PTE指DMU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已经达到了效率的最大化状态。总之,投入和产出在t+和t-之间变动时,当D越大,效率越好。
1.2指标体系构建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就是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进行分析。而DEA模型以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为衡量效率的基本标准,用此模型进行效率分析的基础就是建立合理而正确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投入主要为劳动力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其中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R&D人员全时当量、机构人员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在劳动力方面的投入。R&D内部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内部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度,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机构经费支出、专利方面的经费支出说明了对创新的支持程度,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对于知识的引进、改造和消化吸收的支持,这些都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产出指标主要分为价值和技术的产出。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了高技术产业产出的一个整体状况,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出货值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的价值产出,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反映了在技术方面的产出。最后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高技术产业的特性,借鉴盖丽莎等[4]的研究指标,构建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及分析
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13》中,采用2012年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截面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是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包括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规模报酬不变,说明它的知识管理效率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投入和产出或者这样的比例继续投入的话,该产业的产出将会处于高效的范围之内,知识管理的效率也就一直会维持在高效的水平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知识管理效率如此的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专业性强,智力资源的含量较高,属于较高的具备专业技能的脑力劳动,不需要一般劳动力和低端行业的资源介入,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就可以得到可观的产出,致使其知识管理效率高。但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规模报酬不变,导致了多的投入不会有多的产出,所以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方面不可盲目投入,否则会导致效率下降。
医药制造业无论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较低,其中规模报酬的递增也为医药制造业留下了大量的投入空间。由表3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知识管理的投入和产出极为不平衡。从产出来看,目前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为29286008万元,还没有达到就目前的投入而应得的产出为56235860.371万元,但是在技术产出方面,有效发明的专利数达到了预期的要求。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推广力度还不够,广告的投入力度也比较低,在消费者心里的知名度比较低。投入方面,R&D人员全时当量x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企业数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8、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9、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10的投入都过量。当产出维持在目前的水平时,R&D人员全时当量应该减少26003.143人年,减少高技术产业专业人员的工作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也应该减少751034.454万元,新产品的开发一直都是产业的重点工作对象,而如此多的投入却没有赢得应得的产出,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增加了产业的资金负担;企业数也比较多,应该减少4369个。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这些指标表示了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中知识投入方面技术的引进、改造和消化吸收,这些方面的效率体现最能突出知识管理效率。表3显示,医药制造业关于技术的购买、改造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都明显较高,目前比预期的支出要多达979948.762万元,这样的经费配置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医药制造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和政策控制严重的原因,导致了这一行业很难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综上所述,医药制造业的知识投入明显超出了目标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如此多的投入都没有获得较高的产出,可见医药制造业的知识资源配置明显不合理,投入过剩而产出不足,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压力。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在这五大产业中是最低的,只有60.6%,低于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表2显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与其规模效率都比较低,表明其知识管理效率相对较低。主要的原因就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特殊性。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高端性,国家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人才要求也比较严格,这一行业的各方面门槛都比较高、政策限制较多,行业的性质导致了通常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几年或是几十年来完成一个目标,使知识的循环转移不自由,表现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知识管理的效率不稳定,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了这一行业的产出会以比投入更高的比例增长,也就表明了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大,知识管理的效率会有一个很大的上升空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差别都不大,都处于无效状态,主要源于两个产业规模无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减,其基本原因是缺少独特的高端技术,一直都使用低端劳动力和普通技术,依靠劳动力来提升产出。这种加大产出的做法短时间内还行,但是一旦超出一定的界限,不断地增加普通劳动力就不会再提升产出,反而会使产出降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与这一行业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劳动的专业分工上看,属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为普通的行业,但是纯技术效率较好。
3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升对策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和分析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812、0.951和0.859,与陈士慧等[5]测度的2008年的结果相比,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所下降。这与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的不景气有关。根据张杰等[6]的研究,中国渐进性的市场场化改革引致了要素市场扭曲,即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和管控人为压低了要素价格,延缓了市场化进程,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会倾向于使用廉价的有形要素获得利润,甚至从事寻租活动获取超额利润,而对于如何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从事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度高、投入高、效益高和风险高的四高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显著特征是创新,通过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促进创新对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提出以下对策:(1)加快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注重人才的引用和培养,推进知识创新和扩散,保持行业和技术的开放性,尽可能推进该产业高技术化,提高整体竞争力。(2)注重高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体现了知识的研究、转化和消化吸收的效率,人是运用知识的主体,人才是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长期加强人才的培养,鼓励人才的流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从人才的角度推进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3)强化对优势产业的支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其知识管理效率也最高。应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学研平台,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使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4)实行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常态化。尽可能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并保持连续性,定期测度。这样,有利于掌握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及其变动态势,及时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冯锋,马雷,张雷勇.外部技术来源视角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42-48
[2]惠树鹏,张玉春.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空间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25
[3]吴旭晓,许正中.基于超效率DEA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22):110-112
[4]盖丽莎,董洁.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72-75
[5]陈士慧,田王君,董芙蓉.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效率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118-120
内容摘要:为了主动消除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导入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实施了知识管理的方法。这类理念和方法对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效果是有差别的。笔者试图通过对知识管理与山东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效益提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帮助中小企业准确识别和有效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效益 实证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性竞争趋势表明: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层次的知识学习与知识共享的组织、管理活动,已经从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扩展到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部门;相应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也从信息系统、管理系统的建设,扩大到企业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知识创新、知识运用、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旨在通过建立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和运营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持续提高。山东处于南北经济的联接带上,山东中小企业具有沿海和内陆双重社会经济特征,所遇到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代表性。研究知识管理对山东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导入知识管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效益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研究概况
(一)数据简介
笔者在山东省范围内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效益影响的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并进行企业访谈、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认知、需求与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尽力将调查对象的主观意愿和使用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区分开。在基本了解中小企业对知识管理认知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设计调查表。调查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能力,将知识管理项目分解定义成相对明确的行为。
笔者将中小企业按照地区、行业和规模划分成不同组群,然后在各组中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前后共发出400份问卷,回收128份,有效问卷119份(下文对这119家有效作答企业称作样本企业),问卷有效率为29.75%,样本企业遍及全省,涉及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各个行业。调查后期,笔者走访了其中的18家企业,仔细研究了走访对象提供的11个典型案例,以便深入了解其中的种种细节。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本研究以对半分析模型(split-half)来分析问卷的可靠性,将全部问题等分成两部分。在所有119份有效问卷中,第一部分的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848,第二部分是0.920,两部分的相关系数是0.676:说明数据的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见表1)。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效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包括政府、外来竞争者、技术、原料供给和客户需求等市场要素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样一个同时蕴藏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效益,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导入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
(一)知识管理的适应环境战略对人力资源效益的影响
调查表明,在战略决策方面,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他们在主要决策之前都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但他们对成本控制系统、质量管理技术、关键性业务预测方法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方法还不太了解,对人力资源效益的影响也不高。调查表明,样本企业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对适应变化能力的培养给予了十分的重视。多数样本企业都积极采取主动措施来应对变化、规避风险。如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效率和不同流程、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协调和职能互补、使信息能够在不同部门间高效率的传递。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得到了样本企业的高度重视,大多数经营者都非常重视积极争取员工和部门对决策的支持,以便提高决策的执行效率。但是企业试图彻底改变原有的生产流程或经营流程的举措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中小企业应慎重对待系统流程再造等激进的改革方式。
(二)与知识管理有关的组织结构特征对人力资源效益的影响
调查表明,尽管样本企业规模较小且结构简单,但其经营者们仍然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企业内部需要有专门负责辅助决策的人员或机构,成本质量控制绩效评价和生产(服务)监督控制部门或人员,负责新业务开发、客户需求分析和技术改进和分析评估的部门或人员等等。但是绝大多数样本企业还没有成立这类专业部门,同时,他们也并没有因此而降低效率。山东中小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要来设计组织结构,而不要刻意去完善组织结构。
(三)学习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效益的影响
调查表明,样本企业非常重视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创业史、清楚的理解并始终维护企业的核心价值、鼓励员工使用历史经验和获得新知识、实行自我评价和绩效测评制度都被样本企业所不同程度的采纳。企业需要组织业务技能培训、经验交流和积极掌握技术变化的趋势等两方面,标准差分别是3.738,
3.783:这说明样本企业做法差别较大。在雇佣其他企业的员工来获取所需技能方面,样本企业表现谨慎,实际使用范围也仅限于少数特定领域,如会计、法律等。
调查表明,许多企业高管都积极支持和实际参与产品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这对直接面向终端市场的进行产品生产的企业非常重要。这类样本企业也十分重视产品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另外,对于那些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以及那些为大型生产制造企业配套的企业对于创新的需求并不高,实际创新投入也较少。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出于短时间内降低成本的考虑,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保创新前收集数据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在竞争对手发现机遇之前做好市场价值和需求分析、员工的积极关注和支持、达成有广泛员工基础的产品战略以及创新速度也得到了样本企业不同程度的重视和使用。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效益的模型分析
(一)模型选择
本文用线性概率模型(LPM)来估计不同的知识管理行为和措施对样本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影响。对问卷的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同时计算异方差稳健的t统计量和F统计量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若一个变量的F统计量的p值小于0.05时,那么这个变量就进入回归模型;若一个变量F统计量的值大于0.10,那么这个变量就从回归模型中删除。回归方程采用以样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益为因变量Y,以其所从事的各种知识管理活动为xi,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考察知识管理行为对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影响。为了保证回归方程的准确性,对回归方程进行DW检验、F检验和异方差稳健的t检验。本文关注的是自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概率的影响,虽然LPM存在着一定异方差性,但是大样本情况下应用OLS异方差稳健的方法可以克服这一缺陷。LPM 模型的优势突出体现为容易估计和解释。因此本文采用了线性概率模型,并用OLS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
(二) 样本企业人力资源效益回归分析
根据笔者调查研究,样本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提高与下列因素成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员工或团队积极响应企业做出的决策,员工清楚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企业有专门负责辅助决策的人员或机构,使用信息系统辅助战略规划与决策,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效度和效率,企业经常组织业务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交流,企业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做出最终决策,企业制定标准流程确定客户需求,参考历史经验解决重复出现的问题,以低成本优势和通过降价获取市场占有率。以样本企业人力资源效益为因变量Y,其他因素为自变量,可以用方程Y=HRi(respondi,valuei,decision assistanti, IS decisioni, CRMefficiencyi,teachi, hormonyi,standardi, historyi, costi)来表示,具体回归方程如下: Y=
0.333X1+0.497X2+(-0.293)X3+0.337X4+
(-0.426)X5+0.369X6+0.046X7+0.304X8+
(-0.332)X9+0.119X10+0.166。
回归系数显著的不为0。F统计量为13.362,统计量大于F值的概率为0;该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是0.744,判定系数(R square)是0.553,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该模型的DW检验值是2.355,说明没有显著自相关问题。
表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员工或团队积极响应企业做出的决策,员工清楚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使用信息系统辅助战略规划与决策,企业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做出最终决策,企业制定标准流程确定客户需求等项目对于样本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提高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在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前述项的投入每增加1,就可以分别使样本企业人力资源效率的改善增加0.333、0.497、0.337、0.369、0.304。应当注意的是: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专门负责辅助决策的人员或机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效度和效率、参考历史经验解决重复出现的问题与样本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提高成明显的反比例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293、-0.426、-0.332。
经过对样本企业的重点访谈调查研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比较紧张,辅助决策机构使用起来并不经济,而且有可能会降低效率。客户关系管理效率的提高会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效益产生影响。但因为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客户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这就需要平衡各部门利益,合理分配各部门资源,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历史经验无法适应高速变化的环境,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们应当会理性地总结经验教训,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经验。
结论与建议
越来越多的山东中小企业认识到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将其不断付诸实践。根据笔者调查,知识管理在为中小企业带来实实在在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传统的依托高技术设施和高素质员工队伍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不适合知识管理起点较低的山东中小企业实际。而为山东中小企业真正带来效益的某些理论和具体方法却被掩盖了。中小企业有着突出的个性特点,必须依据自身运用知识管理的实际水平,将有利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效益提升的知识管理理念和具体做法剥离出来,正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做法,将宝贵的资源用于最有效率的知识管理项目,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Martin Glisby; Nigel Holden. Contextual Constraint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 The 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Nonaka's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2003.1
2.Ikujiro Nonaka.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