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14: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的德育原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农村学校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制度管理具有天然的优势,其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农村学校制度管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在农村学校管理中要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和完善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管人的目标,以此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1]众所周知,在管理学的诸多模式中,民主管理的优势较为明显,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意,形成较有凝聚力的意见,以助于推动制度的良好运行,其管理效果可以较为充分地得到发挥。在农村学校的实际管理中,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尤其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较为重要,遇到重要事项要通过不同渠道,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善于把握民意,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实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作出正确决策。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教学工作是中心,其他管理工作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来展开的。在农村学校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宏观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2]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也是人。因此,要想管理好一所条件受限的农村学校,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般来讲,学校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拥有着其他资源无法相比的人才优势。在管理中,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每个教职工都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学会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多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尽量提供充分条件,满足不同教职工的需求,以此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其责任感。
3.坚持教学是中心的地位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3]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坚持抓好抓实教学的检查、落实工作,尤其强调抓好课堂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敢于创新,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积极推进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稳步进行,对农村学校发展的理论研究已较为成熟,并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且取得了较大进步。然而,由于农村学校发展受到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限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师资力量严重失衡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城乡资源共享,城乡教育的差距逐步缩小。[4]然而,由于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条件较之城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优质生源大量流入到城市学校,由此出现了城市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学生屈指可数的尴尬局面,教育资源也被严重浪费。由此带来优秀教师或者设法进城,或者进入其他行业,农村教师严重流失已成普遍趋势,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并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
2.评价体系极其单一
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已渐成共识,教育改革进展较快,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研究,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了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制度的优势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5]比如,最近在农村学校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就是如此。在农村学校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后,按照何种标准考核教师的绩效就成了学校管理者较难处理的问题,其原因是在部分偏远的农村学校,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而上级出台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都较为笼统,属于指导性意见,具体如何分配,需要学校自己去制定标准并加以量化。学校在师德师风等方面都可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但对于教学质量方面的评价却明显不足,农村学校要制订出符合教育规律的评价体系就存在较大的困难。
3.德育地位颇为尴尬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尤其农村中小学更是关系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在人才培养的诸要素中,德育至关重要,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极大。为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事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中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德育应有的地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直属于薄弱环节,这就导致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影响了教育效果,教育目标与现实效果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与矛盾。
4.管理手段严重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管理理念亟待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村学校管理理念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现代学校管理水平的优化必须依靠一定的现代化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实现这一思想的转变,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在农村学校的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别。总的来说,传统管理手段效率较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籍档案基本都是采用纸质的保管方式,当需要查找一个学生的学习档案或成绩时,通常需要翻阅很多资料,花费很多时间,也极易丢失或毁损。当然,农村学校管理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加以正视。
三、 农村学校发展应遵循的路径
前已述及,我国农村学校发展存在诸如师资力量严重失衡、评价体系极其单一、德育首要地位没有得到重视、管理手段严重滞后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亟待研究,以寻求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
1.坚持走合作办学之路,加强教师校际流动
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虽已有所缓和,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在农村学校发展过程中,实现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化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其有利于弥补农村学校教师的不足之处,以帮带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各学科教师的整合也起到重要的作用。[6]以美术这门课来说,农村薄弱学校的美术师资极其缺乏,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一名专业知识比较强的教师带领、指导或结对帮扶,不但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可以传播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校教育的评价一直都是解决师生中各种问题的最客观、效果最好的策略。评价讲求科学,以学生成绩为主的传统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从学生的努力程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制度运行的效果来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具备较强的制度优势,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较大认可,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对教学进行管理,而管理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制度管人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只有制定一系列科学的评价体系才可以确保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运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7]在学科教育中,中小学体育学科制定了一个体质健康标准,其出台后对于体育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可操作性很强,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照标准,检查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什么,从哪些方面努力,学生的成绩离达标还差多少。从实践效果看,这个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很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最近几年,新课改发展的趋势促使教师专业性进一步增强,农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虽然能力有所提高,但教学实践与新课改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展开量化计算。面对科学标准指导下的质量评价,教师都会积极认可,增强工作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工作也能形成长效机制,从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对于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崇尚以德为尚的育人理念,为学校的各项管理提供保证
无才无德是一个废品,有才无德变成了一个危险品,由此可以看出德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拜金主义盛行,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袭与冲突,很多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染,全国出现的多起校园凶杀案就是一个具体体现,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教育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有效抵制不利思想的影响则是一个亟待加以研究的问题。通常认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其应该是第一位的,是做好其他工作的思想保障。[8]这就要求在学校的实际管理中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纳入到对教师与学生的考评体系中去,以提高实际德育的培养效果。
4.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农村教育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部分。依据学校各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事务管理等,这些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如能得到有效利用,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9]在学校管理中,要创新思维,努力创造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结合的有效方式,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应该对此加以推广和发展。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力量薄弱,较差的办学条件和紧缺的师资力量,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遏制这类学校发展和进步的障碍。有些学校对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先进教学手段尚处在了解、观望阶段,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的认识不到位。最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和管理,为农村教育管理者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的管理者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取加盟信息网络,以提高办学水平。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学校在管理上不能再故步自封,而应“互通共用,优势互补,以材为用,乐材善诱[10]。合理充分地应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教育,使学校教育在现代化教育推动下快速提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本校教师的教学相长方面。另外,信息素质教育是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的人才也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农村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意义深远,作用重大,需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德育的积极作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办学效益,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推动农村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建华.农村学校管理探讨[J].中小学管理,2006(10):76.
[2] 童学明.人本化理念在农村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8):54.
[3 ]程德富.刍议农村学校管理的弊端及几点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3(6):87.
[4] 陆正辉.农村学校管理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8):103.
[5] 梁伯奇.农村学校管理的现状和改革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6(1):48.
[6] 邹治仁.学校管理要刚柔相济[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76.
[7] 许建春.从制度管理走向人本管理[J].新课程(下),2011(1):138.
[8] 孙世杰.学校管理的新视角:从制度到文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7(14):15.
一、目标性原则。游戏一般作为体育课辅助教材使用的,游戏的运用和组织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游戏教学一定不能偏离这个主要目标。在游戏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游戏教材的选择,运动负荷的控制与调整等,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一旦出现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思想性原则。游戏教材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性,应该充分发挥遵守规则、克服困难,为了达到目的而相互关心、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勇敢、守纪、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如:在教学生“攻关”游戏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努力学习和锻炼,不仅攻克“身体关”,还要学科学、学知识,攻克“文化关”,长大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三、知识性原则。游戏教材,内容丰富,设计的知识面很广。如“人造卫星”、“做宇宙飞船”、“机器人”等,属于科学知识;“组字接力”、“组画接力”、“看谁算得快”等属于文化知识;“攻城”、“炸碉堡”、“冲过火力网”等,属于军事知识;如“黄河长江”、“抢渡大渡河”等,属于自然地理知识。这类游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创造性原则。游戏是在一定规则规范下的学生体力、技能、智慧和聪颖的较量,取胜既需要实力,又依靠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在遵守游戏规则前提下,根据瞬息变化的情况,创造性地达到取胜目标,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健康性原则。虽然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但并不是任何形式都适合教学活动,为了便于教学和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在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只有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对那些无意义的、带有迷信色彩的以及庸俗的,有损学生身心的游戏,我们就要坚决杜绝。最终达到体育游戏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其基本活动能力,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六、趣味性原则。只有使游戏带有趣味性、新奇性,才能诱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果没有趣味,游戏就不成其为游戏。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增加这些游戏的难度,变换游戏的形式和活动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趣味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1.依据仿生学,模仿动物的动作。如:象行、兔跳、蛙跳等。2.在游戏中加强故事性。如:各种接力和“老鹰抓小鸡”、“打活动目标”等。3.加强游戏的竞争因素。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主要来源于竞争,在一定条件下,竞争的因素越多、越激烈,游戏的趣味就越强。
七、典型性原则。一种游戏往往有许多说法,教师在创编和选择游戏时就应是选有代表性的,这样在使用时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提高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课堂的准备活动,总是不认真做,做得不够充分。在室内课再三强调准备活动的作用,但是学生也是觉得讨厌。针对以上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利用棒操、球操、沙包操以及一些舞蹈动作来代替使用,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有兴趣。在主教材方面,也要多想一些竞赛的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培养兴趣,还可以锻炼意志、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
八、可操作原则。有许多好的游戏,无论是从形式上或内容上都很新颖而富有吸引力,但由于组织方法较复杂或者需要较大的场地和器材,教学起来实在不方便,这样的游戏我们最好不选用,以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九、安全性原则。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特别注重贯彻安全原则,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作“安全检查”。一看设计的动作是否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动作幅度较大时,应考虑避免发生肌肉拉伤的具体对策。二看游戏的组织教法是否合理,在使用投掷或负重器械时,要考虑避免因器械使用不当或掷出、拾回投掷器材的时机不妥而发生的伤害事故。三看规则制定是否严谨,如“反应追拍”游戏中不准推撞或重拍游戏者,跑动的线路也要予以规定,以免发生伤害故事。四看场地的安排是否注意了安全因素,如每队、每人之间的左右距离、前后间隔是否恰当,在狭窄的活动场地中,还要考虑避免因周围的障碍物引发的意外事故等。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必须用科学管理的理论来指导学校管理。我国80年代初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教育管理的改革。因此学校管理就要沿着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学校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据是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学校管理必须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目的保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端正办学方向对于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用时长、见效慢,连续性强,只有在管理过程中紧紧抓住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认真探索学校管理的具体规律和工作方法,才能掌握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的。我国的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学校管理工作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准则。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要看按什么指导思想办学,学校的各种措施和做法是否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的学生是否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否经得起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考验。是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评价学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的重要依据。
2、整体性原则
学校各个层次,各项工作和各种因素之间是否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管理者必须把学校管理活动当作一个整体,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部署、统筹安排,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围绕学校整体工作的质量、效率正常运转。学校是一个系统,从更大范围来说,学校系统隶属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学校管理的效能要受到社会系统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管理者要有全局观点,要认真研究社会系统对学校系统发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整体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必须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工作。只有教学工作管好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才有了可以依托的中心,学校教育这个机体的运转才能正常和有效,整个学校教育质量才有保证。
3、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科学管理就是学校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党和政府要求,遵循教育的客观性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管理”②。在管理过程中,要依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观察和分析学校中的问题,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处理学校工作各程序中的问题,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来使用、调节和控制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善于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总结已取得的成果,使学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今天的学校教育远不是过去的一家一户或私塾的教育,无论从学校教育的规模,教育的内容、手段,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有关系等来说,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因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管理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来管理学校,遵循客观规律办校。学校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传授知识要按认识规律和一定的科学体系进行。教育和教学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要注意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统一性,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完善一整套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各类人员有章可循,明确职与责,做到功过是非赏罚分明。
4、民主性原则
在实施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作风,注意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和管理,并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学校管理尤为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国家性质所决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教职工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在做出决策,发出指令,提出具体措施之前,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设,加以分析研究,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以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局限性,学校中的重要工作,要通过教代会形式,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的意见。要为教职工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机会和场所,通过提建议把个人目标融合于集体目标之中。
5、育人性原则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曾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③。”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秩序。
学生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遵循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原则。比如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和教育学生,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宽严结合等等。在学生管理的内容方面主要有:思想品德管理、健康身心管理、课堂学习管理、学籍和成绩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教育性、育人性。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职 工都要坚持言传身传,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学校要通过规章制度以及行为的准则来约束师生言行,重视培养优良校风。校风是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工、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凝聚和积累起来的一种精神成果。优良的校风是培养一代新人的熔炉,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学生、教职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的建立与布置要体现地域和学校自身特点,要有自己的特色。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着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师生校训、校歌、校徽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具有标准导向和激励作用。对校园的规划设计,要遵循协调多样的统一,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每一棵花草树木都在“寄语”,每一座大楼都在“召唤”,每一角、每一处都在“熏陶”、都在“感染”。总之,学校管理的根本点在于育人,一切管理目的、目标、措施、方法,都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6、质量性原则
任何管理都是为质量服务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质量。学校管理必须抓好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是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的智力活动,必须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质量管理是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应该研究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控制,进行质量检查。不抓教学质量,谈不上学校管理的效益。
二、学校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事、时、空、信息。学校管理的内容是如何组织、协调、控制好这七个要素,使这些要素科学合理地动作,发挥最大的能量,以顺利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一)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教学管理和特殊重要性。教学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和信息等,管理好教学,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特征。
1、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理应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应包括培养目标,各部分知识点的说明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等内容。期初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后,还要进行大量的教务常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
2、教学内容管理
教学内容管理主要包括课程管理、课标管理、教材管理。教学内容对能否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组织教师深入研究课程、课标和教材,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不随意降低教材质量。
3、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及其时间统程。教学过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过程,管理的内容,统管教师的教,也管学生的学,教师方面要着重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即“六认真”管理,加强教学检查,抓好教学准备的检查,开学教学情况检查,平时教学检查,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4、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利用质量标准来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关心教学质量,关心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的质量,采取各种方法,技术及具体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检查和质量服务工作,最佳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教育质量应包含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三个方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是实现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
(二)教师工作管理
(1)“人本”注①管理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④,“9.9”管理方式表明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这种管理方式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要求创造出这样一种工作条件,使得职工了解问题,关心工作的成果。这样,当职工了解了组织的目的并认真关心其成果时,他们就会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而无需用命令形式对他们进行指挥和控制了。这可以叫做“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⑤。
人是有需要的动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②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管理人员广泛接受。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赫茨伯格“激励双因素论”注③在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被管理者获得了满足,就会把管理者的意愿变成自觉行动,从而达到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他就会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管理者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教师是发展教育专业的骨干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一所学校能否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关键在教师。根据教师劳务的性质与特点,教师心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教师管理的经验,对教师管理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安排原则
即根据教师的素质状况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更不能迁就某种关系,照顾某种情绪,而因人设事。
2、激励原则
即学校管理者通过适当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增强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等措施,不断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使用与培养提高的弊病,要给教师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和条件。
4、优化原则
即合理地组合教师队伍,注意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
5、按劳分配原则
即在物质利益上坚持公平合理,奖勤罚懒,多劳多得,优质劳动多得。
教师工作管理应着重于教师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教师的使用、培训和考核的管理。
(2)、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通过教育调查、教育方针、教学测量等,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效果的多少和优劣。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这路。通过量化,把抽象的管理变成了具体的,为管理制造了一把尺子,以便快捷地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为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找到了依据,对于教育者来说,因为有了量化的标准,应该怎样工作、干好工作指明了方向。
(3)、绩效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就是对学校管理工作过程及其行为结果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的价值判断。学校管理工作绩效如何,不只看某 一次成绩怎样,如何还要采用:一是纵向比较法,即同自身过去相比较,取得了哪些进步;二是横向比较,即同自身同类相关学校相比,看自己有哪些成绩。在绩效评价实践中,采用以纵向比较为主的。通过纵横比较,就可以对学校管理工作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国家坚持的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④“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⑤。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不断提升我们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必须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为主题,以强化常规管理为重点,坚持“两个基本”,抓住“三个重点”推进“四个转变”。
1、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求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两本意识。
教学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学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的任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学校领导、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不得岐视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要调动教师内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情感。学校领导要树立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意识。
2、抓住“三个代表”增强落实意识
①抓住提高质量这一重点,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②抓住“德育为首”这一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③抓住“制度建设”这一重点,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3、推进“四个转变”。强化时代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职能、地位、作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适应这一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转变四个观念。要从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转变,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从过去注重教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高度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打造,要从注重“输血”扶持向自身“造血”功能转变,高度重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率先垂范,不断磨研自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者是学校的灵魂,管理者要团结勤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一个好班子就会有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班了的办学理念,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华,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关系到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关系到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和整休形象。学校领导班了成员特别是校长要不辱使命,只有不断学习,装备自身,磨研自我,去创新中务实,在忧患中竟争,在反思中实践。唯其如此,才能办出成功的学校,才能成为成功的校长。一是管理者要有亲师意识,要尊重和关爱教师,信任教师,做“人文化”领导;二是管理要知法、懂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符合教育规律,一旦规章制度形成,管理要带头遵守,做“法治型”领导;三是管理者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走进校本教研,做“研究型”领导;四是管理者要树立“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思想,抓好质量管理做“质量型”领导;五是管理者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观念,挖掘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做“特色型”领导,六是管理者要有严谨的办学作风,真诚待人,踏实办事,心系学校,情注师生,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做“务实型”领导。
办好合人民满意的教育靠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是管理,管理者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拿出真诚,献出真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尽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才能为人民办好教育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注释】
注①:人本就是以人为本,重点强调人的作用。人的满足与发展才能促使事物的达成与提高。
注②:需要层次理论,最早由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的等级排列的。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注③:激励的;双因素论,最早由赫茨伯格于1959年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保键因素或维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遂宁市教育局《依法治校法规要览》20__年
②廖隐村、彭诗琅《校长手册》1996年
③《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④拉尔夫·泰勒《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
⑤摘自赵志军的《管理思想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__年
1.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
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 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3.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小学初级阶段英语教学应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以情感为主线,交际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因而,笔者试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五个原则,并阐述了五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及原则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揉趣味性原则于教学
在心理学上,兴趣主要指的是学生心理、观念的积极广泛的运动,及其对所学事物所产生的有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兴趣通常维持着个体恒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因此它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激励人创新钻研和探索,有利于人进行有创意的活动。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状态,使人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兴趣和认知的联系,维持和支持认知加工。不难发现,兴趣总是和快乐相伴。兴趣来源于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人的意识中的预期也可以成为兴趣的原因。
在众多有关兴趣理论的代表性研究中,米切尔情景对兴趣(人们通过参与到某种环境和场合而获得的一种兴趣)所作的区分在教育实践中有显著作用。它把情景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两种情景。前者的功能是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后者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意义性,由此赋予学生以动力,维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涉及到自我卷入即学生感到的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的程度。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描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阐明了兴趣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他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他强调了兴趣和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材料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所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年龄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曾说过:“我对探索自然界有一种由衷的兴趣”,“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相关学科;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强化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认为,既然兴趣在认识和学习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动、爱幻想、争强好胜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培养其认识的直接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认知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再次,除了上述提到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兴趣的迁移作用。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往往是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有关,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对教学工作要兢兢业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最后,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及对学生的激励在培养兴趣上也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不仅要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而且要在生活和各方面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顾问。
(二)揉交际性原则于教学
关键词:英语语法 遵循原则 能力培养
1.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3.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语法尽可能详尽地解释,才能保证孩子运用的正确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语言错误归因于语法(语言点)讲解不够。其实,学英语就象学计算机或学驾驶汽车一样,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最关键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而且,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成人,在涉及语法解释时更应特别注意"economy"原则。
一、开展单元教学的原则
如何依据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单元教学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三个原则。
一是要依据课程特点把握单元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综合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门课程在设计上有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之下,又细化出态度情感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分目标,以及“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六个内容标准,这是进行单元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明确单元定位,准确掌握单元教学内容所体现的课程分目标和内容标准,明确单元设计的目的和思路。
二是要把握单元各部分主题的内在关联。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进行单元编排时,各主题之间存在着承接或并列的关系。教师首先要通过研读教材了解把握单元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为进行单元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共有三个主题:《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显而易见,三个主题间是顺承关系,因此开展单元教学就要遵循这一内在关联依次教学。
教材中也有一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单元,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单元,该单元的主题分别是《让爷爷奶奶奶高兴》《伸出爱的手》《我的邻里乡亲》《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个单元中的四个主题之间没有承接关系,单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把握单元各主题间的目标关联,理清单元目标的指向和下设的各主题目标之间的关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通信与生活》这一单元,目标里涵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社会常识教育、品德教育、历史教育、法规教育等方面,也包括了各种通信方式及其特点、通信礼仪、通信法律法规、通信发展史、大众传媒、获取信息、信息辨别力等。教师不仅要对这一单元下设的四个主题的目标心中有数,而且要明晰每个主题的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即主题目标在单元目标中的定位,同时还要知晓四个主题目标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就易于确定各主题下的课时目标的价值取向,而且这样制定出的目标才能准确,单元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三是要做好有效的学情分析。对于按单元编排的课,课前教师要分析和思考学情与单元目标、内容的关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间接经验,同时教师还应该回到教材上,看看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可用资源,哪些资源与学生情况不符应当删去,哪些资源应进行恰当的补充,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上课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引人入胜的开课环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目标让教学波澜起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紧扣目标,特别是在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往目标上引导。
二、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准确定位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参与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单元教学也要在核心概念的统领下推进。如首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道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和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的决心。教师要关注到本单元教育的重点是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迅速腾飞。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最终要使这一概念有效落实,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对历史事件、地理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祖国进步和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全面铺垫
在每一单元教学前,编者都安排了单元导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单元导学的作用。
如在学习首师大版《民族团结一家亲》单元导学时,教师可先请学生互相交流已有的民族知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民族服饰、民族礼仪、民族节日等话题分组进行单元学习准备,搜集相关资料。有了这样的导学,教师心里有底,学生手中有货,课堂教学才可能高质、高效。
四、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式
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单元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情,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人教版《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单元由三个主题组成,其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下又有“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说自己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服饰、民居)、民族歌舞、多彩的民族节日、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习俗与礼仪”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将这种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先确立“民族服装博览”、“民族节日大观”、“民族饮食文化”等七个小课题,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课题分组制订研究性学习计划,分工合作,开展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分类整理等课题研究活动,最后进行成果展示,总结交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收获,整个主题的学习任务就在饶有趣味的小课题研究中较好地完成了。
五、整体实施单元评价,体现过程
单元评价能大大缩短评价的时间间隔,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到改进教学、为学习者的道德发展服务的目的。单元评价的内容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而定,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校情和地域特点等诸多因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单元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展示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也可以是情境测试等。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的评价,就可以采取专题作业考查的形式。单元学习伊始,教师就告诉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要做一份介绍自己家乡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环境、物产、风俗,拍摄下美丽风光和名胜古迹,摘录动人的传说和历史故事,赞美家乡人,表达对家乡美好的祝福等。通过这份手抄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了解家乡的杰出人物,向他们学习。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制作手抄报的态度,手抄报的完成质量,手抄报内容中体现的真情实感,以及运用资料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情况等进行评析。
总之,单元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视角,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它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编排体例,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1.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想当然主观臆断地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传授给学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取、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说法。例如:学生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但珠穆朗玛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这个高度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数据是相对于现在的测量技术而言的,以后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也肯定会有更精确的数据。
2.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3.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了新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又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要贯穿灵活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事物也繁杂多样,不仅有事物表面的认识,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小学科学课教学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方法上要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引导。如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2.教学的手段要活。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具体形象来感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进行直观教学和辅助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3.科学课堂教学形式要活。科学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如动员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劳动,进行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门进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调查等等。如在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青蛙和蟾蜍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再通过幻灯了解它们在繁殖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共同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引导学生搞校外调查活动时,学生还根据当地的生活特点提出:鸭粪对自然水域的污染等调查报告。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要把握拓展性原则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如下。
1.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要拓展知识面。知识是在认知中产生的,更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知识掌握也有差异,教师可以将课内的探讨延续到课外,在自然活动中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以解决学生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有关天文、野生动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实物短缺,要上好这些课,除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天文台、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实在不够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
3.要拓展课堂。自然课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甚至有的实验准备时间长,仅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拓展课堂。拓展科学课堂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