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外贸经营模式8篇

时间:2023-10-07 09:14: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外贸经营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贸经营模式

篇1

一、B2B小额外贸交易的产生背景及其特征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对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也带来了外贸模式变革的必要。

一方面,经济危机使得欧美市场消费能力不断下降、消费心态日益谨慎,因此传统的海外进口商出于缓解资金链压力和控制资金风险的考虑,采购行为出现了较大变化,倾向于将集中采购变为零散采购,将长期采购变为短期采购;原来位于外贸环节终端的海外中小采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网店经营者,甚至是终端消费者,为了降低采购成本,也萌发了直接向出口企业采购的需求,因而形成了新一代的进口买家,他们的特征是数量众多,散布在全球各个角落,尽管单次采购数额不大,但采购频率却很高。

另一方面,在传统外贸市场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后,海外市场消费能力和购买行为的变化,使得国内外贸企业的传统接单模式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战,以往那种利润高、周期长的大订单越来越少,加上交易周期长的大额订单容易受汇率波动、产品价格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于是大量中小外贸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外贸经营模式和销售渠道,并越来越重视那些零散,但是周期短、频率高的小订单。

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的电子商务环境、不断普及的国际网络支付工具、不断完善的国际快递渠道,加上一些专门协助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向海外中小采购商直接供货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出,在此背景下,B2B小额外贸交易便顺势成为了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与销售渠道。

B2B小额外贸交易是指借助B2B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以600美元以下订单规格以样品形式通过国际快递出口,并由电子商务平台参与企业外贸交易的物流和结算全过程的一种交易方式。这种经营模式与传统外贸出口模式相比较,具有四个典型特征。

1. 小订单。传统外贸出口模式涉及的交易金额大多在上万美元以上,涉及的货物数量庞大,多以集装箱海运方式出口。但B2B小额外贸交易的单个订单一般在600美元以下,交易金额小,交易货物数量少,因此多以国际快递或拼箱操作完成出口货运。

2. 短周期。传统外贸出口模式下,客户的下单频率往往是一个月或几个月一次,而且货物需装入集装箱走海运通关,因此从接到订单到收回货款涉及多个环节,一个贸易周期最快在2个月左右,甚至长达3-4个月。而B2B小额外贸交易大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线沟通,下单支付也通过在线支付平台一步到位,货物运输多使用国际快递,因此通常在10-15天就可以完成整个销售周期。

3. 大市场。传统外贸出口模式下,中小外贸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类型较为单一,多为海外进口商或海外批发商,由于生产与市场开发能力有限,交易客户数量受到局限。而B2B小额外贸交易借助B2B电子商务平台,可将其市场拓展至多个国家与地区,面对的客户除了传统的海外进口商或海外批发商外,还包括中小采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网店经营者,甚至是终端消费者。

4. 高利润。传统外贸出口模式下,中小外贸企业所面对的客户多为海外进口商或海外批发商,因此企业议价能力有限,多数产品的利润率仅在5%-10%左右。而据目前主要的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速卖通”(Aliexpress)、“敦煌网”(DHgate)等统计显示,目前其平台上的小额外贸交易平均订单利润率在10%-60%之间,部分产品的利润会更高。

二、B2B小额外贸交易的平台及其运作模式

B2B小额外贸交易的实现主要是借助专门协助中小外贸企业向海外中小采购商直接供货的电子商务平成。尽管2004年“敦煌网”(DHgate)已率先进入该领域,但其发展较为缓慢。而2008年经济危机后,外贸环境的变化为以B2B小额外贸交易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目前,国内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速卖通”(Aliexpress)、“敦煌网”(DHgate)为代表的为企业自主交易提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服务的中间平台,另一类是以“兰亭集势”(Lightinthebox)、“米兰网”(Milanoo)为代表的依托平台采购,批发兼零售的独立网站。

目前,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的交易模式与国内多数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模式相似,都由五个主要交易环节构成,包括供应商商品上架、采购商下单付款、供应商包装发货、采购商收货确认、供应商收到货款。但由于其交易双方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因此,在平台收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方面的运作模式有一定的涉外特点。

1. 平台收费模式。目前,主要的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大多不收取会员费,取而代之的是交易成功后收取一定的佣金,这样便降低了平台的进入门槛,有利于减轻中小外贸企业开展B2B小额外贸交易的成本压力,便于B2B小额外贸交易模式的普及与推广。而佣金的收取方法,以国内主要的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如“速卖通”(Aliexpress)、“敦煌网”(DHgate)为例,均是先在供应商报价的基础上,自动加入一定比例的佣金,以最终价的形式呈现给采购商,等交易达成、采购商付款后,平台自动将佣金扣除并将余款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尽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海外采购商的采购成本,但由于是直接与供货商交易,这与通过海外进口商或批发商渠道进货相比,即便支付了佣金,报价也更为低廉,而且也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采购商在整体上仍有一定的好处。

2. 信息流运作模式。信息流是指解决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的距离限制、信息不对称性等局限因素,帮助彼此找到客户,实现买卖双方的信息对接。在外贸业务中,由于供应商与采购商来自不同国家,信息流则更显重要。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利用其专业平台优势,提供包括海外推广、客户搜索、数据库管理、交易支持、售后服务、信用体系和纠纷处理等信息整合的平台服务,既帮助中小外贸企业直接同海外庞大的中小采购商群体建立业务联系,也帮助海外中小采购商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直接供货商,为彼此建立起直接的网上贸易关系和广泛的海外客户圈子,实现信息对接。

3. 资金流运作模式。即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B2B小额外贸交易也面临着国际货款收付的问题。与传统的外贸B2B业务不一样,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不仅涉及信息流,而且也参与到买卖双方的资金流与物流业务中。一方面,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支持信用卡、银行汇款等多种国际货款支付方式;其次,为保护国际在线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交易安全,各平台均提供第三方支付担保服务,即与PayPal、Global Collect、MoneyBookers等国际第三方支付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采购商先付款到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到产品并验收满意后,再通知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将货款转到供应商账户,保证在线交易的资金安全。

4. 物流运作模式。B2B小额外贸交易由于成交额低、成交量少,国际货物运输往往只能采用国际快速方式。但高额的国际快递费用容易成为阻碍B2B小额外贸交易发展的绊脚石。因此,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充分利用了中小外贸企业发货规模小但是数量多的特点,通过发挥聚合效应提高平台对国际快递公司的议价能力,降低平台内中小外贸企业的快递费用;另一方面,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利用国际航空运费的收费特点,与国际快递公司或物流公司合作,采取集中托运的方式,集结来自不同供货商的货物作为整批托运,也大大降低了供应商的物流成本。

三、制约B2B小额外贸交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1. B2B小额外贸交易存在着涉嫌违规违法的可能。目前,我国政府尚无专门法规对小额外贸交易的报关、报检、收汇、核销、退税等问题加以明确。因此,B2B小额外贸交易货物出口主要是依据中国海关规定的“600美金以下的货物可以以‘非卖品’的形式速递出口”,将原本要正常报关和正常结汇的货物作为“样品”卖出境外,在海关、外汇、税务、知识产权这四大外贸领域,便很可能存在较大法律风险:货物出口统一由国际快递公司报关,企业无法提供出口报关单等合法凭证;货款结汇往往只能由个人收汇,无法办理外汇核销手续;不能办理退税手续,也不用申报纳税;假冒伪劣产品以及违反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很容易通过速递出口这种方式逃避监管。

2. B2B小额外贸交易配套环境仍不完善。随着B2B小额外贸交易发展,在支付、汇兑、物流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其配套环境还存在一定的不便:资金流存在一定的周转期,自采购商支付货款到供应商收到货款,现一般需要7-15天左右的时间;根据我国现行结汇相关政策,如果供应商采用个人帐户收取美元货款,往往还会受到每人每年5万美元汇兑额度的限制;收汇手续费用较高,除支付给电子商务平台的佣金外,供应商还需要承担3%-4%左右的收款手续费和提现手续费;物流成本尽管有了一定的降低,但由于目前B2B小额外贸交易的商品多为消费电子产品、服装服饰、美容美发产品、家居产品等低值商品,往往出现物流费用比交易金额还要高的情况。而这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采购商与供应商的交易积极性。

3. 低门槛的小额外贸交易平台折射出“中国制造”的某些负面特征。由于大多数的B2B小额外贸交易取消了会员费的收取,取而代之的是交易成功后收取一定的佣金,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事小额外贸交易的成本;加之目前消费电子产品、服装服饰、美容美发产品、家居产品等低值商品为B2B小额外贸交易的主流商品,因而,大量的以低成本取胜的中小外贸企业纷纷进入这个领域。这便导致了大量的低附加值、无品牌、低质劣质、假货仿货的商品充斥着小额外贸交易市场。这样,不仅影响了B2B小额外贸交易平台的成长,不利于推动海外采购商对中国B2B小额外贸交易的采购热情;而且一旦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丧失,或是政府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中国B2B小额外贸交易的优势将不在。

参考文献:

[1]敦煌网:省略

[2]速卖通网:省略

[3]兰亭集势: 省略

篇2

关键词境外营销中心外贸渠道模式

一、境外企业营销中心的概念及作用

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是企业营销活动由国内延伸到境外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文化等从母国传向所在国消费者所经过的路径节点。它是一些达到一定条件的企业共同参与组成,在境外注册的联合体,并委托一个机构管理。建立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开展跨国经济活动,既是一种销售行为,也包含了企业对外投资和企业品牌、企业信誉等传递行为。它不同于我国早期进出口企业在境外设立的贸易公司,也不同某单个生产性企业在境外设立的营销中心。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本身不经营产品,只提供场地和管理服务,包括建立网站。

这些进入中心的企业可以利用其场地展示或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宣传自己的品牌,联系国(境)外客户,签订进出口合同,提供售后服务,收集当地信息,甚至还可为本企业引进资金或项目,其作用远远超过以往设立的境外公司的职责。同时,因为境外企业营销中心不仅涉及到产品、服务、资金、人员等转移,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也涉及国内外经济政策、法律、国际市场规则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其运作更为复杂。

境外企业营销中心作为一个新的进出口渠道模式,对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境外市场开拓。二是降低运营成本。三是提升品牌价值。四是收集市场信息。

二、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发展策略

1.区域布局策略。在什么的国家或地区设立营销中心,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不仅是所在国本身的市场容量,还有它对其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布局合理,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反之,企业资源可能会被浪费,还可能拖累企业海外市场业务拓展。在设立之初,一般应考虑三大因素。

(1)产品或服务进出口相对集中的国别或地区市场。企业可通过对自己进出口业务发展的经验,在业务量相对较大的国别或地区市场与其他企业共同协商设立企业营销中心。我国目前可由当地的商务主管机构出面协调,在本地进出口产品主要市场设立营销中心,委托境外机构管理,组织企业自愿加入,通过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信息和服务,巩固对国外市场出口。

(2)打算开拓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国别或地区市场。有些国家虽然目前不是本企业主要出口市场,但当地经济发展很快,或对企业产品有潜在的需求,可考虑设立营销中心,让当地消费者可以经常方便接触产品或品牌,增强对产品的购买信心,从而实现对外出口。

(3)出口竞争十分激烈的国别或地区市场。在本企业已有出口的国别或地区市场,由于同类企业或同质产品竞争激烈,为保住或扩大本企业或本地企业出口市场占有份额,可设立营销中心,以及时反馈当地消费者需求信息,不断改进出口产品的设计、花色等,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达到出口之目标。

2.职能定位策略。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功能与企业有所不同,主要是围绕入驻企业的需要提供相应服务,支持企业开展业务。因此,其职能主要包括:

(1)企业产品或服务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展示。在营销中心设立专门的展示厅,长年展出入驻企业的实物及资料,让当地消费者有一个比较直观了解企业的机会。建立中心网站,并进行相应维护和信息更新,为入驻企业与当地客商之间传递信息提供一个平台。

(2)当地采购咨询接待、国内外客商联络。境外企业营销中心为入驻企业在当地寻找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利用双方的技术、专利、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等开展双向合作。也为企业寻找客户或向周边市场拓展,发展出口业务。同时还帮助企业进口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或服务。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还有必要提供涉及有关制度或法律的服务,包括公司注册、银行金融、物流、产品认证、法律、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方便入驻企业尽快熟悉境外市场营销环境。

(3)与当地商会、驻外使领馆联系与沟通。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利用其驻扎当地的方便条件,主动参与当地各类商会、协会活动,接洽当地政府、商会、协会、商界人士,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同时组织入驻企业参加当地商会组织的展览展销会,或组织当地企业到中国参观或参展等,促进贸易投资合作。与我国驻外使领馆保持密切联系,把握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动态,保证境外人员或财产安全,维护入驻企业利益。

3.政策引导策略。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出口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走出去”,需要强化服务体系,围绕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品牌,完善扶持政策和实施办法,落实支持项目,鼓励企业通过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出口。

(1)提供制度保障。中央或各地方政府可制定并尽快实施有关加快推进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建设的办法,落实专项资金,对在境外投资建立企业营销中心给予支持。发挥扶持引导作用,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营销中心进入境外主流市场的销售渠道,建立国内外资源整合、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国内生产与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外生产对接,提高进出口效益和水平。

(2)明确扶持内容。中央或地方政府在重点市场的布点项目予以政策倾斜,对境外营销中心场地租用或购买提供资助。根据产业、出口商品、市场的结构特点,确定入驻企业名单,减免入驻企业产品展示费用,对企业参加当地的展览展销活动的人员往返交通、摊位费提供资助等。

(3)绩效考核奖励。跟踪服务政府支持的境外营销中心项目建设,每年组织运营业绩等经营情况评估,对取得成效的营销中心和入驻企业进行考核和业绩奖励,提高入驻企业拓展境外市场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境外营销中心外贸渠道模式

    一、境外企业营销中心的概念及作用

    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是企业营销活动由国内延伸到境外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文化等从母国传向所在国消费者所经过的路径节点。它是一些达到一定条件的企业共同参与组成,在境外注册的联合体,并委托一个机构管理。建立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开展跨国经济活动,既是一种销售行为,也包含了企业对外投资和企业品牌、企业信誉等传递行为。它不同于我国早期进出口企业在境外设立的贸易公司,也不同某单个生产性企业在境外设立的营销中心。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本身不经营产品,只提供场地和管理服务,包括建立网站。

    这些进入中心的企业可以利用其场地展示或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宣传自己的品牌,联系国(境)外客户,签订进出口合同,提供售后服务,收集当地信息,甚至还可为本企业引进资金或项目,其作用远远超过以往设立的境外公司的职责。同时,因为境外企业营销中心不仅涉及到产品、服务、资金、人员等转移,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也涉及国内外经济政策、法律、国际市场规则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其运作更为复杂。

    境外企业营销中心作为一个新的进出口渠道模式,对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境外市场开拓。二是降低运营成本。三是提升品牌价值。四是收集市场信息。

    二、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发展策略

    1.区域布局策略。在什么的国家或地区设立营销中心,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不仅是所在国本身的市场容量,还有它对其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布局合理,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反之,企业资源可能会被浪费,还可能拖累企业海外市场业务拓展。在设立之初,一般应考虑三大因素。

    (1)产品或服务进出口相对集中的国别或地区市场。企业可通过对自己进出口业务发展的经验,在业务量相对较大的国别或地区市场与其他企业共同协商设立企业营销中心。我国目前可由当地的商务主管机构出面协调,在本地进出口产品主要市场设立营销中心,委托境外机构管理,组织企业自愿加入,通过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信息和服务,巩固对国外市场出口。

    (2)打算开拓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国别或地区市场。有些国家虽然目前不是本企业主要出口市场,但当地经济发展很快,或对企业产品有潜在的需求,可考虑设立营销中心,让当地消费者可以经常方便接触产品或品牌,增强对产品的购买信心,从而实现对外出口。

    (3)出口竞争十分激烈的国别或地区市场。在本企业已有出口的国别或地区市场,由于同类企业或同质产品竞争激烈,为保住或扩大本企业或本地企业出口市场占有份额,可设立营销中心,以及时反馈当地消费者需求信息,不断改进出口产品的设计、花色等,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达到出口之目标。

    2.职能定位策略。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功能与企业有所不同,主要是围绕入驻企业的需要提供相应服务,支持企业开展业务。因此,其职能主要包括:

    (1)企业产品或服务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展示。在营销中心设立专门的展示厅,长年展出入驻企业的实物及资料,让当地消费者有一个比较直观了解企业的机会。建立中心网站,并进行相应维护和信息更新,为入驻企业与当地客商之间传递信息提供一个平台。

    (2)当地采购咨询接待、国内外客商联络。境外企业营销中心为入驻企业在当地寻找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利用双方的技术、专利、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等开展双向合作。也为企业寻找客户或向周边市场拓展,发展出口业务。同时还帮助企业进口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或服务。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还有必要提供涉及有关制度或法律的服务,包括公司注册、银行金融、物流、产品认证、法律、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方便入驻企业尽快熟悉境外市场营销环境。

    (3)与当地商会、驻外使领馆联系与沟通。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利用其驻扎当地的方便条件,主动参与当地各类商会、协会活动,接洽当地政府、商会、协会、商界人士,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同时组织入驻企业参加当地商会组织的展览展销会,或组织当地企业到中国参观或参展等,促进贸易投资合作。与我国驻外使领馆保持密切联系,把握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动态,保证境外人员或财产安全,维护入驻企业利益。

    3.政策引导策略。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出口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走出去”,需要强化服务体系,围绕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品牌,完善扶持政策和实施办法,落实支持项目,鼓励企业通过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出口。

    (1)提供制度保障。中央或各地方政府可制定并尽快实施有关加快推进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建设的办法,落实专项资金,对在境外投资建立企业营销中心给予支持。发挥扶持引导作用,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营销中心进入境外主流市场的销售渠道,建立国内外资源整合、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国内生产与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外生产对接,提高进出口效益和水平。

    (2)明确扶持内容。中央或地方政府在重点市场的布点项目予以政策倾斜,对境外营销中心场地租用或购买提供资助。根据产业、出口商品、市场的结构特点,确定入驻企业名单,减免入驻企业产品展示费用,对企业参加当地的展览展销活动的人员往返交通、摊位费提供资助等。

    (3)绩效考核奖励。跟踪服务政府支持的境外营销中心项目建设,每年组织运营业绩等经营情况评估,对取得成效的营销中心和入驻企业进行考核和业绩奖励,提高入驻企业拓展境外市场的积极性。

篇4

据了解,2007年9月份时,证监会就已批准了对外经贸信托入股冠通期货的申请。今年5月31日,外贸信托与冠通期货及其原两家股东签订增资协议。增资后,冠通期货注册资本由3000万元人民币变为5850万元,符合管理层规定的开展股指期货结算业务的资本金要求。

北京冠通期货公司总经理扬冠平先生表示,与外贸信托公司的具体合作内容目前正在进一步商讨中,不过双方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明年将是期货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一年。

期货市场风声水起

北京冠通期货成立于1996年,目前已成长为中国期货行业规模大、市场份额高、运作规范的期货公司之一。中国中化集团作为实际控制人,使冠通期货有限公司的实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期货市场经历了将近8年的整顿时期,走过了稳步的发展阶段,现今已经进入了蓬勃、快速的壮大过程中。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商品期货领域,期货新品种的不断推出成为近年来少有的景象,而在金融期货领域,股指期货也在市场的翘首期盼中准备成熟。不管股指期货具体上市时间如何,2008年股指期货必将是股票以及期货市场上一个重头戏。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是国资委重要骨干企业,旗下拥有中化国际(600500SH)、中化化肥(0297HK)、方兴地产(0817HK)三家上市公司。1994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外贸信托加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中化集团。2002年9月,对外经贸信托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重新登记,并获颁《信托机构法人许可证》,成为受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

而双方的合作,必然会在农业领域,能源领域,化工领域,地产领域和金融领域都可以全面及时地给冠通期货以支持,从研发内容和信息渠道等方面更加完善冠通期货的业务质量。

由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信托+期货”模式有利于公司在衍生品领域开展更多的金融业务创新。

信托公司定位综合经营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曾提出,信托投资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既有功能定位问题,也有公司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找准自身定位的问题。

随着2007年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如何顺应国际上金融混业经营的主流趋势,逐渐向综合经营模式过渡和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金融机构的迫切任务和现实选择。

目前,由于当前信托公司多数呈综合经营型的公司经营模式,部分信托公司盲目追求多领域展业、多市场涉足、多手段组合的全能金融超市,目前部分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定位十分模糊,基本无经营特色可言。

而以往信托公司和期货公司之间的合作,由于存在相互信任问题也难以为续,而此次对外经济贸易信托入股冠通期货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摆脱证券系信托公司同质化经营的问题。

有资料显示,2007年上半年信托公司共发行集合信托产品280个,资金规模408.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9%和30.5%。

篇5

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变成了备案登记制,对以前一直“徘徊”于外贸大门之外的众多企业和个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但对专门以进出口业务为生的传统国有外贸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赖以生存的两条命脉――垄断经营和银行保证收购资金,已彻底不复存在,从此将不得不面对由外资及内资形成的全民外贸的重重包围,真正要在市场环境中平等参与竞争。特许制度和相关的优惠政策保护下的国有外贸公司正在面临生存困境,并非是危言耸听的说法。

过去的垄断经营

在外贸经营许可制度下,除了一些取得外贸自主经营权的企业以外,大部分企业如果想从事进出口业务,就不得不通过外贸公司这个唯一的渠道。从经营模式上来说,传统的国有外贸公司一般充当的是中间商的角色:先从没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收购产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国际销售渠道,加价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这种垄断地位很容易为贸易公司带来滚滚财源。

目前的生存困境

国有外贸公司的生存困境源自内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来讲,原因很多,主要就是垄断经营造成了国有外贸公司的一些通病:人浮于事、不思进取、效率低下。在对待国内厂商时,没有服务意识,以老大自居,对国际市场反应迟钝,更谈不上帮助国内厂商创新产品了。从外因来讲,一方面是来自个体和私营外贸公司的激烈争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外资贸易公司和跨国企业的强有力竞争。由于外贸行业的特殊地位,国家对外贸企业在资金贷款、经营权、配额许可证、税收等方面都有许多优惠政策。如今,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外贸经营的放开以及外贸政策透明度的增加,许多优惠或被取消或被共享。国有贸易企业经营模式单一、经营成本较高、激励机制不完善,既比不上个体和私营公司体制的灵活,又比不上外资贸易公司和跨国企业规模经济带来的强大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企业负担很重,既有退休职工和富裕人员的负担,更有巨额负债。的确,国有外贸公司正陷入困境,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路在何方?

当然,外贸经营权不是一夜之间就放开的,新《外贸法》出台之前,已经有一系列的动作不断给国内厂商从事外贸松绑,所以,外贸公司早已经在逐步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和市场定位,积极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只有两条路:转型或者破产

相关专家指出,摆在国有外贸公司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转型或者破产。

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透露,中粮集团并入式重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已正式获得批准。国资委人士称,“今后会有很多这样的新闻”,但整合工作需要严格程序,方案不会对外公布。知情专家介绍,国有外贸公司改造的出路是:成立外贸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转股试点;不符合债转股条件的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尽快提高竞争能力;对没有希望的外贸公司应允许其破产。

近期,北京市的市级外贸公司集体买断工龄成风,表明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已经十分堪忧,“可能企业已经准备破产了”。国资委的有关人士称,国资委所属的外贸企业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造,毫无疑问,转型是国有外贸公司唯一的出路。

转型攻略一:改变经营模式,实现由“中间商”向“外贸商”的角色转换

传统的国有外贸公司一般充当的是中间商的角色:先从没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收购产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国际销售渠道,加价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多年来,国有外贸流通企业一直奉行“买断制”和“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方式,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出口货源问题成为困扰国有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同时,随着电子商务、跨国公司来华直接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的兴起,国有外贸流通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受到极大挑战。新的经营模式是,做好国内厂商和国外客户进行交易的中间人,依靠自己的外贸专业知识,为国内厂商全程服务:寻找客户、谈判、签订合同、上保险等等,并凭借自己的良好服务收取佣金。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国内厂商和国外客户的交易,外贸公司仅仅作为国内厂商或国外客户的人,提供服务,促使交易的达成。制将日益成为外贸公司经营模式的主流。制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尤其在德国和日本,业务在进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其中小生产企业在较低贸易风险条件下,构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桥梁。随着中国加入WTO,进出口登记制的实施将为外贸奠定稳定可靠的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有关规则作相应的修改。为此,国有外贸企业应积极探索其实施的可行性,主动担当起联结中小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的重任,以求在加入WTO并实行进出口登记制后的今天,能迅速适应外贸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外贸流通企业具有熟悉国际市场行情,懂得国际市场营销管理技术并拥有广泛的客户网络的优势,生产企业委托其出口,可以降低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量的商品出口是通过完成的,已成为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如,美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80%是由商完成的;德国约有6万家贸易机构,绝大多数德国工业企业在销售中与其进行合作,30%的商品交易是通过进行的;日本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80%左右。

而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不足10%,并且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制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虽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越来越多,但获权企业特别是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不具优势,建立新的营销网络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国有流通企业则在信息、渠道、销售网络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生产企业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专业外贸公司出口。出口会是今后外贸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转型攻略二:通过兼并、重组和改制,实现实体化经营

我国外贸企业的实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能力差,自我开拓的拳头产品不多,开拓市场的后劲不足。外贸专业公司缺乏生产企业的支撑,导致不能稳定经营和长期发展。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已形成外贸专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出口企业、“三来一补”企业激烈竞争的局面。如果外贸企业再不与生产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经营难度还会进一步加大,甚至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直至消亡。

外贸企业不可能没有实业,产业与贸易是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外贸企业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要有自己源源不断的畅销产品,有自己的生产开发基地。外贸企业不能再维持皮包公司的做法,应该发挥外贸业务的相对优势,在其他企业中选择重组对策,向工业、农业扩张,通过重组走实业化道路。

国有外贸企业具有出口经营优势,在海外有完善的销售网点,拥有广泛的客户关系,拥有部分知名品牌,信息灵通,熟悉外贸业务运作,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及变化发展趋势,拥有一批懂业务、懂国际商法、精通外语、有经验的外贸专业人才。但外贸企业却苦于没有自己稳定的货源供应。因此,外贸企业应选择适当的工业企业作为重组对象,对那些拥有闲置有形资产,但缺乏销售自己产品能力的中小生产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的形式,或者实行收购、接管、整体兼并联合,使企业向贸工一体化方向发展。外贸企业应以资本为纽带,控制一大批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组装工厂”,把各生产企业的零星产品集中起来,组装成系列产品,冠以自己的品牌商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壮大原有商标品牌阵容,实施名牌战略,而且更保证了出口货源的稳定性。

实现实体化经营可以通过与相关工业企业联合和直接建立自己的出口贷源基地两种模式。

篇6

关键词 新经济 外贸企业 战略转型

在欧债危机仍未过去、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情况,欧元贬值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欧出口,降低了外贸企业的利润,直接危害了我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

一、新经济背景下外贸环境的变化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新经济的基本内涵是指用创新来引领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信息技术的成熟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立足于国内以及国际传统经济的基础之上,伴随着新经济模式的不断扩展,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外贸条件不容乐观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的产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人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渐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另外,大多数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享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上技术要求的门槛不高,同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就变得异常激烈,这就使得我国一些原本比较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贸易环境趋于恶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及各种贸易壁垒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阻力

由于各发达国家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侵害了其产业和劳工福利,因此都在采取各种贸易壁垒来保护其国内产业及利益相关者,令我们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难以继续,也给许多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增添了阻力。发达国家为了抵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国外商品劳务交换设置人为限制。

(三)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新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却不如人意,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外贸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外贸企业的短命现象如此普遍,其原因在于企业本身,外贸企业的管理者总是局限于短期的眼前利益,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在产品价值链的利润丰厚的环节进行生产,尤其是应高注重品牌的建设。

二、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策略

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另一方面是对于国家而言,毕竟长期以来外贸都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一)提升外贸企业竞争优势。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调整外贸产品结构。尽管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外贸产品结构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依然是以纺织类、电子产品、钢铁制品或者是半成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些产品一般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也比较低,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我国缺乏对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使得我国的在对外贸易容易受到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的阻挡。因此,我国政府以及外贸企业应该加快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与使用,积极地调整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争取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这也是是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开拓新的外贸市场。我国的外贸市场主要依赖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发达经济体,这几个地区占到了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外贸市场的过度集中导致外贸风险被放大。尤其是在近几年来自美国、欧盟等贸易伙伴的逆差逐年攀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企业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调查,这客观上要求国内的外贸企业开辟一些新的外贸市场,例如非洲、南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这些新的外贸区域对于产品的需求是不同于以往的发达经济体的,这就迫使国内外贸企业进行适当的战略转型,以开发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改变外贸企业单一的经营发展模式,向专业化和专营化的企业经营模式上转型

目前国内众多的外贸企业,其经营模式一般采取企业加业务的皮包经营模式,在接到国外的订单之后再联系国内的加工企业或者生产企业进行订单式生产,这种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及经营的低风险。但是也存在着质量、工期、服务等不利于在经营中求发展的弊端。在如此艰难的经营环境下,外贸企业应该走专业化的经营道路,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服务水平,制定适合自己的差异化蓝海经营战略,这对于外贸企业长久、稳定的经营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外贸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篇7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在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新形势,研究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不断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根据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来判断。首先,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强化企业竞争差异性,因而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或实惠,其产品或服务有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它能应用到新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支持。

二、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全方位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给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经营雷同化,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缺失。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倾向,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控制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尽管国有外贸企业中有不少大集团,但却是管理松散,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实施不畅,此外,集团内部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2.经营模式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使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日益紧张,传统的“收购制”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在经营方式上,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灵活贸易方式很少涉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压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外贸企业和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自行创办外贸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4.整体竞争力偏弱

尽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历史,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营经验,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之自身适应能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给用户带来超额价值,支撑其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不稳定甚至亏损。究其原因,则在于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缺乏,许多公司发展战略不明晰,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些都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国有外贸企业要在研究市场成长趋势和竞争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行业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市场现实和未来需求且自己又具有经营优势的产品作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要立足挖掘并充分发挥国有外贸企业在多年经营基础上形成的销售渠道和信息网络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核心主业,大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需要公司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与努力,因此必须由公司高层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进行领导,在使公司上下统一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通过公司内部积累和整合培育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司制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产品、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国有外贸企业可以依托多年外贸经营形成的营销渠道、信息网络和品牌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给用户带来特殊效用的技能、方法和能力,积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通过跨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调,实现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优势互补和整合,进而构建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创新是关键。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要求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要倡导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环境和企业文化,鼓励管理制度、经营模式、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

4.通过外部联盟和购并获取与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外贸企业可通过与自己优势互补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来获得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可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与供应商、物流公司等结盟,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还可通过购并获得核心竞争力。购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购并,企业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借助公司间资源与能力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形成和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外贸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购并,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an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s[J].May-June,1990,pp.79~91

[2]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经贸探索[J].2007.01

篇8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在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新形势,研究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不断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根据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来判断。首先,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强化企业竞争差异性,因而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或实惠,其产品或服务有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它能应用到新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支持。

二、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全方位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给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经营雷同化,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缺失。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倾向,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控制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尽管国有外贸企业中有不少大集团,但却是管理松散,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实施不畅,此外,集团内部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2.经营模式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使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日益紧张,传统的“收购制”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在经营方式上,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灵活贸易方式很少涉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压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外贸企业和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自行创办外贸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4.整体竞争力偏弱

尽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历史,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营经验,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之自身适应能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给用户带来超额价值,支撑其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不稳定甚至亏损。究其原因,则在于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缺乏,许多公司发展战略不明晰,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些都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国有外贸企业要在研究市场成长趋势和竞争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行业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市场现实和未来需求且自己又具有经营优势的产品作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要立足挖掘并充分发挥国有外贸企业在多年经营基础上形成的销售渠道和信息网络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核心主业,大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需要公司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与努力,因此必须由公司高层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进行领导,在使公司上下统一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通过公司内部积累和整合培育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司制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产品、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国有外贸企业可以依托多年外贸经营形成的营销渠道、信息网络和品牌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给用户带来特殊效用的技能、方法和能力,积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通过跨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调,实现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优势互补和整合,进而构建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创新是关键。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要求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要倡导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环境和企业文化,鼓励管理制度、经营模式、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

4.通过外部联盟和购并获取与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外贸企业可通过与自己优势互补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来获得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可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与供应商、物流公司等结盟,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还可通过购并获得核心竞争力。购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购并,企业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借助公司间资源与能力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形成和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外贸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购并,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an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s[J].May-June,1990,pp.79~91

[2]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经贸探索[J].2007.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