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8篇

时间:2023-10-07 09:14: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篇1

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达成三维目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使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生命对话式的课堂。对话,是对话各方交互作用,共创意义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对话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共同生存。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教师范读。激活学生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命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心灵,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学习探究中提升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诵读就是师生间的生命对话。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一个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学生,而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师生融于一体,不分彼此。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用自己的存在呼唤着学生的存在,用自己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提升自己。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可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堂教学《雪儿》的观摩课上,执教者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能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等老师一读完,他们马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的还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这位老师已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成功地点燃了,整个课堂上,师生激情万分。

三、更新学法。促进生命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更新学法。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自主地、试探性地解决字词、作品、文化常识等相关问题。其次,让学生善于质疑。让学生在教学的重点处、理解的疑难处和知识的关键处质疑,然后思考、讨论、探究。再次,让学生以追溯法、辩驳法、补充法、求异法、创新法等方法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勤于动笔。

四、感悟文本。提升生命意义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文体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采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用文本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

篇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 “乐读”学习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乐读”首先是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进行阅读;其次,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只有学生乐读,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导致部分内容无法完全理解,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产生困惑,觉得阅读学习枯燥无趣。阅读学习上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间接地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的专业态度是保障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够用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爱上阅读学习。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更是无法保证。

二、创设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乐读”

1. 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向学生传达信息,让学生受到感染,跟随教师的步伐,步入情境之中。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小麻雀》时,试着用身体语言来表现文章中“麻雀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生动逼真地表现出麻雀妈妈奋不顾身、勇敢救子的“凶猛”样子。

2. 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视频、动画、图片、ppt ,展现震撼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而“乐读”。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浩阔的长江流经狭窄的山间通道时,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震撼场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长江巨大生命力。视频短片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伟气势,体验读书的乐趣。

3.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读”。情境的内容必须要切合文本。教学中的一切活佣际怯幸庖宓模情境的设计是为了服务于阅读教学的。因此,设计能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方式要多元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力求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情境。教师的语言、多媒体的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自然界的声音,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内外资源,都可用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十年后的礼物》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美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

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关系向着尊师爱生、心理相容的和谐方向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评价的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反馈,学生的评价也是评价的有效模式。

小学生处在一个附属内驱力较强的阶段,比较乐于向同学和教师展示自己的能力,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语文阅读是一种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有些主观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构建教学共同体,设计多维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

只有在学生产生“乐读”内在驱动力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兴趣在课前积极预习阅读材料,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更加专注地聆听,在课后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索路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本文以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探索的三种路向为基础,对三种路向给小学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种路向

1.1传统路向:评点与感悟路向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路向就是评点与感悟。教师首先会引发学生发现阅读的动机,联系实际的生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真实情感,然后,教师以提问等方式对文章中重点的内容进行一个理解和掌握,之后就是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体会,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进行汇报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内容,让教师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更好的指导。

1.2技术路向:策略与引导路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技术路向,也就是策略与引导路向。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运用猜测等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让学生更好的参加到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相关的策略性引导进行自主学习,掌握阅读文章的重点,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1.3展示路向:汇报与表演路向

汇报与表演路向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新颖的路向,其主要的内容为在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汇报或者是自我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向适用于神话故事、诗歌以及散文等阅读文章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将阅读文章改变成相关的音乐剧或者是诗歌朗诵等方面的材料,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演绎。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同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2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以上的三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向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从不同的侧面对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课型路向进行充分的展示,可谓是各有千秋。但是其中也有着自己的不足,这为教学工作者更好的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较为有意义的启示。

2.1重视教学经验与方法的结合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的观念,充分的认识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将教学经验与新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手段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这两者在小W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均有体现,更好的发挥两者的优势,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的理解和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教师在对《不用谢,爸爸》这篇阅读文章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经验与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先进行教学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概括出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感彩来阅读人物的对话,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事情经过中未清楚描写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吧眼镜弄掉了以及他为什么没有找到?”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了解。将教学经验与良好的方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的更好学习和发展。

2.2重视表演与展示的教学意义

说起课堂表演与展示大多数人会感觉这是做作、虚假的,但是随着对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工作者逐渐的认识到课程本身就是一种表演。但是这一表演形式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学的内容,将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均有更好的一个提升和发展。这样可以避免阅读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和枯燥性,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蓝裙的故事》这一授课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对表演与展示的重要意义进行重视。首先教师先明确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的方式表演或者展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其知道要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进步去影响其他人。这样教学方式的运用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好的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让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2.3重视现代化阅读策略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师的要求使教学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完成阅读的任务,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掌握能力,进而让学生具有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重视现代化阅读策略的运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然趋势。

如,教师在讲解《一串快乐的音符》这一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现代化阅读策略。首先教师通过题目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的猜测“这群快乐的音符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写下来并分享,之后对故事的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让学生感觉谁想的更加有道理,之后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对原文进行阅读,与自己的猜想进行一个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文章带给他的整体感受。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充分的运用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阅读、理解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教师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其基本的路向,并从中找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需要的方法,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庄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分析[J].学子(理论版).2015(01).

篇4

一、课堂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其实,我们平时真不应该把“写”过多地归入作文教学中,而应该让“写”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阅读教学中适度地写,可以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

如我在教学《哪吒闹海》一文中,揭题导入:“哪吒为什么闹海?他怎么闹的?闹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都写在课文里,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学生在畅快的阅读中自己生出了疑问:“闹”字是什么意思呢?我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请他们再读课文后谈感悟。于是有一学生说:“闹,是扰乱的意思。我查字典知道的。”但我没有就此作罢,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他从字典上知道的,真是个爱动脑筋、会学习的孩子,还有别的理解方法吗?”没等我说完,一生急着说:“书上写他身子一闪,躲过了,随即取下混天绫,一下子就把母夜叉给打死了,一纵身,趁势抖出乾坤圈,把三太子紧紧裹住。我想,通过文中的描述不难理解‘闹’就是扰乱的意思。”我予以肯定,见时机已到,再作引导:“小朋友,你们看过《孙悟空》的电视剧和电影吗?人们常会用一个带有‘闹’字的词语来描绘他做的一件什么事?谁愿意说说?”至此,我再紧追一步,让学生以“闹”或带有“闹”字的词语写一句话,将写作训练巧妙地融入阅读感悟之中。这样,“闹”字的多种意思及多种形象就牢牢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课堂引领课外,以读练写

除了课堂上的小练笔外,教师还要将课堂的阅读运用到课外的写作,强化阅读的作用,提高写作的能力。

如,在学完课文《鸟语》后,我就鼓励学生用相机、画笔、录音等手段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到林间去感受真正鸟语带来的乐趣。当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其中去细致观察、尽情享受时,课堂上习得的语言文字顿时鲜活了起来,积累的素材也在无意中增加,观察方式、角度的不同,表现手段自然各异,在自己真情实感的交流中势必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于是,学生在树林里听鸟语,感受到风吹时,竟写出了“风亲了我一下,害羞地逃开了。”这样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语句,实在令人感叹: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啊!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认知世界、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能够“观物之微”,从而能体验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课外读写结合,读读写写

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及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当然所指不是为了应考而看的作文选之类,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学别人的总免不了要比别人差一截,只有自己站得高了,看得多了,退而求其次也就能写出像样的东西,所以要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读些文学精品。如学完了《三打白骨精》,可以激发学生去读一读整本的《西游记》;学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虽然开始有些难度,但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语文素养是可以从小抓起的,循序而渐进的。如中低年级侧重提高幻想能力,可以提供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古诗和通俗小文章。从高年级起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内容可以名著为主。通过读书,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默契、少有的感动、少有的一个个活生生的自己。通过读书,让学生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共甘苦、同奋斗,一回回地随作者领略书中人物。这样,人的精神会不知不觉间被陶冶、被净化。有一天,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文笔不再青涩,已经有了些棱角,有了些圆润,这就是在书海畅游之后的积淀。

篇5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如果我们让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个别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顺,词语还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悉,就忙着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是不行的;又或者一开始上课就急着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交流,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还不熟悉,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没印象,就匆匆地拿出词、句来进行品味,就会造成学生理解的肤浅,学生就会不得要领,泛泛而谈。所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就像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学生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更能深入理解,交流才会有深度。

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内在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否、顺畅、完整和深刻。如果仅仅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下文本,还没有读通读顺,就急于与文本进行对话,和同学作深度的交流,教学效率肯定是不高的。所以,要提高效率,就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避免让学生与文本只打了个照面,就开始进行直奔重点的阅读。

“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发全体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精心设计主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主问题,会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如何营和谐的课堂,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的学习愿望呢?简单的做法是: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很多事实证明,学生都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态度友善,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对学生要亲切平和,和学生要平等相处,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是把鼓励带进课堂。教师不但要允许学生展开讨论争辩,耐心地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还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再次是把民主带进课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师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才敢想、敢说、敢问。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7-01

农村中学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阅读教学一直停滞不前。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最头疼的一点。学生阅读能力差,这是当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效。

在这几年多的时间内,我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采用了一系列的做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1.立足于现实,在班里建立图书角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都要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读书优胜者,并给以奖励,这样在老师硬性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2.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4.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是朗读、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发展而来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的表现。

篇7

那么,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能让小学生喜欢阅读呢?

一、通过朗读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朗读的训练。用多形式、多样性的朗读代替单一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速读等都是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指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朗读是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也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发挥其知识的重组和运用。

有声朗读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加入听力,反馈给大脑,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改正。有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或大声或婉约或细腻。有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寻自我,不同性格的学生有其不同的看法,从而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当然有声朗读也能让教师检测学生对文章和对生词生字的掌握程度。一般学生在朗读时,遇到生词生字会表现处降低声音或者乱读的情况。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取着重解释或者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字。

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他特有的好处和功效,例如范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必对不懂得地方加以深究,让学生能多了解一些知识,多阅读些书籍报纸等;学生的分角色读是让多个学生参与朗读的方法,能让他们体会到人物特有的语气和心理思想;自由读是放松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参悟,记忆更能为深刻。

当然朗读并不是一味去读,有些学生对教师所说的朗读没有理解,以为朗读就是把文章读完,所以连字词都读出来。这样就没有起到阅读的作用,只能说是死读。要掌握阅读的技巧性,朗读者应该正确处理语句的断和连,轻和重,扬和抑。准确掌握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对有声语言的设计和处理,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阅读可提升学生情商、可塑造内在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比如这个文章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如果不好理解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表演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既读懂了文章的意思,也激发了对文章的兴趣。投其所好也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能使学生不会放弃或者厌恶阅读。

其次,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大声朗读、不发出声音的默读、提高阅读效率的略读和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多信息的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反复读书法:好书不厌百回读;标记读书法:标记精读,加深印象;背诵读书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感觉式读法:让学生用“心”投入阅读;想象式读法:提升学生的想像力;推测式读法:锻炼学生的思考力;批判式读法:书不可尽信。

最后,就是让学生自己建立自己的阅读模式,了解自己,什么样的阅读方法适合自己,并针对这些方法运用它。教师在生活中给学生多寻找些阅读素材,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如超越时间与地域的经典与名著、让学生成长的书、开启心灵之门的童话书、培养学生博学多才的历史书籍、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探索故事、激发想像力的科幻故事,等等。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需要培养的,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培养好良好的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好好阅读。并且与父母合作,父母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平时要做好学生的阅读榜样。教师培养学生阅读时要注意:

首先读书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

其次,读书要专心致志,使用工具书和资料来帮助阅读。

再次,注重学生的读书姿势,让学生爱护图书。

最后,家庭每日持续阅读,为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引导学生定期做读档笔记。

四、引导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课外阅读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灵活性和伸缩性。课外阅读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而且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已获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能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不断地去探求知识,刻苦地学习,并且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以及手脑并用的能力。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四结合;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51-01

当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未有效发挥。单纯靠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利于大多数学生学习。老师提出问题,也不见得全班同学都思考,有的既不举手,也不动脑筋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研究语文课堂中的“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

一、“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

要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解放思想,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大胆设想,实事求是地摸索,方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结合苏教版《三亚落日》教学要求,根据学校电脑设备的实际情况,探索“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所谓“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如下。第一步,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生字,有不认识的查字典,并根据课后问答题进行思考,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安排时间十分钟左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因为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阅读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第一步给阅读的人以充分的时间去认识、感知客体是完全必要的,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步,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字,回答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巡视观察,从屏幕中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这一步最重要,是“四结合”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手、眼、脑的结合。时间大约二十分钟。第三步,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计算机上答题的情况以及重难点加以指导,在解决重难点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帮助理解。时间大约七分钟。第四步,学生了解正确答案之后,对自己的回答进行修改,提高认识。时间三分钟左右。

二、“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优点

(1)计算机和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认知活动能否完成,要以学生的认识成效为依据。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是学的环境和条件,学是教的根据和目的。教要落实到学,就必须实行自主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学习的自,并主动地进行学习。运用计算机打字回答问题,既要动脑思考问题,又要动手把思考的结果打在屏幕上,眼、脑、手多种感官交替使用。通过实践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主动探究学习,比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能动性。过去总说要给学生读书时间,要给学生思考时间,但总未做到。老师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现在计算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就不得不把时间让给学生,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突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来完成,旁人代替不了。计算机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保证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时间。

(2)计算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和一定的情绪联系着的。兴趣是获得知识、开拓眼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语文注重表情达意,其教学过程应该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但是,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把计算机多媒体引进语文课堂,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在教学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但增加了直观性,而且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被这些动画吸引,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而用电脑打字回答问题,比书写速度要快,易修改,又是很新鲜的事物,学生的兴趣就特别浓。

(3)计算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便于老师指导和学生的修改。学生用计算机把要回答的问题打出来,呈现在屏幕上,教师便于巡视观察,并及时调到主机上,让大家鉴别正确和错误。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修改自己的答案,这与过去教师看书面作业完全不一样。过去教师看书面作业,如果要选材料评讲还得制作幻灯片,学生要修改自己的答案也改得很不整洁。另外,过去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口头回答,一般一个学生答对了,就不让其他学生回答。现在每个学生都把答案储存在计算机里,教师可抽看各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结束语

计算机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弊端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结合,能较好地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柳.让多媒体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注入活力[J].教书育人,2016(2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