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民营企业发展史8篇

时间:2023-10-07 09:14: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营企业发展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营企业发展史

篇1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机遇和挑战 对策研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到2010年影响开始逐渐消退,世界经济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正在过去,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而且危机也并没有结束,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危机时刻还会回来,甚至加剧。2010年全面爆发的欧债危机就是例证,这些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衰退。因此,充分认识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研判和把握浙江外贸发展主力军——民营外贸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现状

浙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外贸大省和外贸强省,一直以来,民营企业外贸是浙江发展的增长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表1数据看,有二点重要特征,一是到201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的影响开始逐渐消退,2011年浙江外贸的发展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增长状态;二是2011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21636050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为59.80%,显示了即便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状况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依然是浙江出口主力军,是发展最快的外贸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2. 后危机时代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分析

2.1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浙江浙江民营外贸企业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上调,使企业的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不断削弱, 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浙江名列全国前矛的工资最低标准和频频发生的用工荒,标示着浙江经济发展人口红利时代的提前终结,东部地区的区位竞争优势也在逐步丧失。

2.2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频频断裂

一方面随着整体经济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增多、存货大量积压放慢了资金流转速度,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现象非常突出,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另一方面,放贷主体风险意识的增强,信贷紧缩、贷款实际利率上浮等影响,民营外贸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据统计,民营外贸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占65.2%,银行贷款仅占10.7%。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更难。由于信用缺失,银行采信审查监督和管理的成本是大企业的5—8 倍,国有商业银行大都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这二个原因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民营外贸企业资金链频频断裂,这几年不断出现的浙江民企老板“跑路”现象是其综合反映。

2.3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仍然处于较低的国际分工位次,主要出口的是纺织品、服装、鞋帽、玩具等日用品及加工装配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层次低、附加值低、需求弹性小,缺乏实质的竞争力,不得不依赖量的增加和价格的竞争。二是贸易方式不合理,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发展落后,服务贸易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弱。最近几年,浙江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有所增加,但与浙江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是无法比拟的,与其他省份的服务贸易出口也是无法比拟的,落后的浙江服务贸易阻碍了其外贸的发展。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在一遇到国际市场风吹草动情况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民营外贸企业。

2.4企业遭遇贸易壁垒增多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持续不明朗,是造成贸易保护增多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贸易调查的手段越来越复杂并且难以量化,而且正在向中国的高端制造延伸,另一方面,在欧美等国家对我贸易调查不降反增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调查也呈现增多趋势。据世界贸易组织(W TO )此前统计,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印度近年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已经超过欧美,占同期所有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5强,这可能会造成中国出口被围堵的困境。

3. 促进浙江民营外贸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后危机时代市场中的完全竞争只是特例,不完全竞争才是市场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不仅意味着“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也应该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合力作用,来改善经济运行和对外贸易条件,加快浙江民营外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增强贸易竞争力。

3.1政府层面

3.1.1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政府应该分析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外贸出口因素,结合浙江省情,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确定产业政策:

一是大力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阶段,仍应把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积累。但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在原地踏步,走粗放型、低附加值的道路,而应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入技术和人力资本,提高加工程度、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提升产业竞争力,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保持出口速度和出口效益的相互协调。

二是引导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浙江省要提升外贸竞争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就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和产业群,增强外贸竞争力;浙江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应该把包括金融、贸易、旅游、教育、交通运输等在内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

3.1.2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1年3月,国务院国函〔2011〕22号批复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同意义乌市在国际贸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新型贸易体制机制。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引导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实现我省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不断拓展新兴市场,稳定和开拓国外需求;通过义乌市场形成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优势,推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3.1.3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民间金融存在民间资本丰富与企业融资困难并存的难题。2012年3月,民间金融改革破冰。国务院总理3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地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为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包括民营外贸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条道路。

3.1.4进一步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关键还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做政府该做的事。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政府的“天职”应该是向社会提供市场充分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部分。同时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交易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智慧,更充分地提供信息和发现价格。因此,政府要通过相应改革,真正使生产要素及资源能源价格反映其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只有通过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驾护航。

3.2企业层面

3.2.1增强企业的科技进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进步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对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浙江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对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做好这项工作,要变“浙江制造”为“浙江创造”,要求我们在开展外贸工作中,注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全面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以此推动浙江民营外贸企业比较优势由低端技术向高端技术提升。

3.2.2实施市场多元战略

实施市场多元战略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和浙江省较集中的出口市场,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致使浙江省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多。因此,大力开拓新市场,拓展出口渠道,摆脱对某些市场的过分依赖,有利于减少浙江省贸易摩擦,提高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出口效益。浙江出口市场多元化,首先要巩固原有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还要开拓东欧、中东、非洲等出口市场,同时部署各种各种发展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对于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3.2.3促进企业“走出去”战略

促进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要采取合理的相应措施。引导浙江工业制造业既坚持走出国门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又努力在对外直接投资和产品出口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引导浙江企业通过国内海外科研的互动来提升浙江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经验示范、信息提供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海外营销网络建设,提高浙江企业自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使浙江的商贸企业能够成长为跨国商贸集团,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当然,外贸企业转内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也是解决目前外贸困境的有效途径。

3.2.4企业文化的塑造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翻开近现代企业发展史,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后危机时代,民营外贸企业要“长治久安”更需要企业文化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翁旭青.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0(10).

[2] 李毅.后危机时代中小外贸企业转型之路[J].企业经济,2011(1).

篇2

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进一步落实省、市、县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清理和取消限制民间资金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切实消除民间资金转化为民营资本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金和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改组改造。重点支持民营经济参与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民营工业企业。进步优化政策、市场、法制、政务和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引导,认真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完善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服务职能。积极主动为工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建立部门企业联系制度,切实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加强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整治企业周边发展环境,加大企业治乱减负力度,严格控制对企业的经济检查,规范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为,切实为企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工业的行业管理和自律。

保障要素供给。采取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努力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着重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困难。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着力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汇通信用、*县光彩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篇3

1.推动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①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2012年,省科技厅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强化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并配套出台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实施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建立以基层科技部门为主、省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工作体系,力争到2015年,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突破10万家。②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良好氛围。为进一步营造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省科技厅指导下,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围绕江苏省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选取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了百强民营科技企业评选表彰活动。最终,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从13个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的244家企业中,择优选取了100家作为第二届江苏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③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江苏省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把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作为推动、扶持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截止2012年底,江苏省已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3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1家;国家级软件园7家。孵化总面积达2150万平方米,江苏省孵化器总数、省级和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孵化器场地面积等多项指标均连续数年居全国第一。④强化科技和金融结合,破解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题。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省科技厅启动实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行动计划,积极运用多种金融手段,不断拓展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按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开展“投贷结合”新模式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现了省辖市和省级以上高新区两个“全覆盖”。

2.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由地方科技部门牵头,所在地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日常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体制。将省民营科技企业的资质确认工作下沉,由各省辖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本区域内的资质审核工作,报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备案,强化地方协会的工作手段。②进一步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力度。由各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协会作用,整合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建立覆盖江苏省的民营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培训、产学研合作、中介咨询、投融资等服务。③进一步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坚持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力争明年率先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到85%以上。④进一步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人才计划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实行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联动配套,加快载体、项目、金融和服务的“四位一体”联动。

作者:张玮单位: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篇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大部分民用消费品制造行业和流通行业,因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不需要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进入门槛不高,国际市场容量庞大,国内市场细分和行业垄断局势不明显。在国有和大规模资本逐渐退出后,涌向能源、交通、金融、房地产、高科技行业之时,所余留的发展空间被民营企业迅速占据,滋养了众多实力不等的民营企业得以发展壮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市场格局的改变,竞争的日趋激烈,民营企业很快就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而民营企业在随着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一直绷紧着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神经。

聘用外脑,依靠他人完成自己未能完结的心愿和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远景,目前是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所采用的通用方法。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因为考虑到企业的稳定性同时又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多数企业成为了家族式企业或更多不是家族式的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方式。表面的人情和血脉替代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用于管控企业的内部执行能力;无度的信任和放手遮盖了规范和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思想,决定人才的选拔和利益的分配;家族内的文化理念成为了企业的文化理念,而企业管理者(族长)的行为方式往往也决定了企业内部的执行路线。

在这里,我并不想反对家族式企业的的外在形式,家族式企业在全球并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血脉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理念的延续,只要具备相对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家族式企业往往比普通企业更具备可靠性和聚合力。

只是相对西方,中国的明清两代,儒家文化在集权统治阶层的簇拥下,发展到了历史和封建社会的最高点,正是这种高度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相比较西方主流文化的发源地欧洲,延续的时间更为漫长。而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余留思想的影响之下,培养现在中国发展核心人力的家庭。当时的家庭的教育和家庭管理模式相对而言也更多的具备了一种封闭、刚硬、集权的特性,在这种文化所影响下的家族式企业也未免会受到影响,但这些特点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的创新企业特质并不切合,也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民营企业大多以发起者和创业者为核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权利的逐步分散,在缺少管理规范约束监督的情况下,权利又在各个层次被放大占用,并与个人利益得到了自觉的紧密相连。同时因为没有很好的正负激励机制和远景规划,产生了消极的群体效应,导致了企业的发展受到阻挠。

另外,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积累,而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细分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大环境之下,得以抓住机遇,通过自身努力从而获得了高速的增长。发展节奏的跳跃性和财富积累的快捷使得大部分民营企业主忽略了自身再学习的能力,忽视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超前企业变革这一定律。因为家族式管理的特性,企业往往等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阻挠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企业内部显山露水之时,才能有所醒悟,并开始寻找创新和改革的途径。而在这个时候,企业已经沉淀了多年的问题和弊病,正在一步步加速蚕食着企业所累积的根基。

而这些都正是应证了那句老话“参天大树,风吹不舞,雨打不乱,蝼蚁虽小,却能毁之于无形”。

多数企业的领军人所发现出的问题因为受到个人视线的限制,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象,受到意识上固有习惯的影响,更多的会把问题推托于外部归因。意识是行为的指向,再加上因为急于求成,私营企业最渴求改变的大多也仅仅是企业外部活动的适应性,而忽略了企业内部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改革往往是从外部着手,一般首先期望加强的是销售环节枝叶的繁茂,挽留住意识中应有的荫绿,其次是认同补充人力催化剂,借助新鲜血液应付病体的运营之用,再其次是渴望寻找各种临时手段(如压缩成本、节省开支、裁员求效、分散投资等)支撑即将放倒休克的躯体,力求短期获得再生的活力。但是,此时的问题已经不是治标所能奏效的,而根本的是体制和领导层能力上的问题。如果没有从根本处着手,规划更清晰的发展路线,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建立更完善的各种体制,肃清消极的人事因素,激发原始的创新活力,内病外治,毕竟不是长久之际。

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的问题其实也是其它类型企业的相似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问题。正是因为相对不稳定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催长下的民营企业改革步伐必然步履艰难,困难重重。一方面要应付政策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内部的不断革新。孰轻孰重,从发展和运营的角度来看,都无法放的下,而柳传志“找死和等死”之说则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此种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如何冲破枷锁,获得长足的发展,这里先看这样一个比喻:

企业发展的过程,如同一个正在前进的斗士。

“企业理念”是斗士前进的方位,虽然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但因为理想永远只挂在远方,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的支撑,也只是一个空想;

“战略”是斗士前进的方向,战略只能避免不走弯路,但并不能避免不走错路,所以战略必须同理念很好的衔接,同时与环境相适应;

“领导层”是斗士的大脑,需要确立方位和方向,对所有的信息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指示,引导身体前进和内部运作;

“管理决策”是大脑的指示和命令,一定要合用,才能妥帖,必须要迎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运动;

“组织结构”是斗士的骨骼和肌肉,必须具备稳定性和协调性,保护身体器官,很好的执行指示和命令,支撑斗士的运动过程;

“制度规范”是斗士的其他身体器官以及神经和血脉,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需要具备对环境的敏感,一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将所有器官之间的反应信息很好的联接,达到很好的执行效果,并且还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锻炼和补充营养,排除因为病毒对企业的侵袭所产生的问题,强化免疫能力;

“人才”是供应身体营养的血液,需要适时补充新鲜血液,过滤坏死的血球,保持血液的活力;

“斗士”在前进中的运动就是企业在执行中所产生的所有的“外部活动”,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过程,与企业理念相结合,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可识别特征。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异常注重的管理要素应该是:

理念——战略——领导力——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决策——执行过程

但是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注重的只有人才——领导力——管理决策——执行过程,十分缺乏信息收集的高效平台和宏观判断能力以及对微观的监督管理能力,呈现两头小的锥型体状态,而要对企业进行改革,针对大部分所见企业的现状,个人感觉必须从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从上至下:

1、树立企业理念,将“企业、员工、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文化朝向三者共赢的目标发展,体现企业价值观。

2、引进高层管理人才,给予发展空间,赋予实际权利,采取监督的方式进行管控,不参与事务决策和具体执行,只对执行过程的绩效进行统计,对战略进程进行定时测评,对资金运作执行监督。

3、深入分析企业现状,规划品牌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详细的战术发展计划,改革内部组织架构和革新运行管理制度。

4、制定详细的正负激励措施,涉及各个层面,每个单位,每个人。设立详细正规的人才选拔、培训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成立独立的考评机构,负责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进行监督和执行奖惩。

5、委托财务、审计,进行财务流程设计咨询,细化财务支出和财务数据管理。减少应收帐款,合理开展物流配送和库存配给,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低财务风险。

从下至上:

1、成立市场调研机构,独立于营销部门之外,收集市场信息,统计市场反馈,深入进行消费者需求调查。寻找目标竞争对手,寻找目标顾客,参考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

2、成立品牌管理中心和外部活动监督机构,深入一线,监督品牌策略、制度规范的执行情况,从外至内查找企业管理的漏洞所在。

3、设立内部信息适时反馈渠道,建立信息平台,收集内部员工意见,了解内部需求,鼓励合理提议,成立职工大会,进行反向测评。

4、开展企业内、外部关系营销,减弱内部改革带来的动荡影响,增强企业内部以及相关联外部环境的聚合力。

篇5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民营企业在国内外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经营的领域和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大,同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更加主要的作用。

二、民营企业营销的问题

尽管民企在国内外的发展日趋成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我国的国企和国外的名企,我国的民企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和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营销方式较为匮乏

基于民营企业相对经济实力、经营领域等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的营销模式相对国企来讲较为匮乏。较大型的民企营销方式较多,但是很少有民企足以与国企进行营销竞争;较小型的民企营销方式较少,甚至有很多的小型企业根本不做过多的营销,乃至不打广告等均一定程度的存在。

(二)营销诚信度较低

基于很多民营企业的创立者和主要人员在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较低素质,对于市场营销等基础理论及实践知之甚少,其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营销行为极不规范,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过于夸大产品的功能效用等信息,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欺诈嫌疑。

(三)营销潜力不足

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实力相比国企而言较弱,因此,其营销往往是视一定时期的必然需要或偶然需要而定,所以,可能会出现营销期不稳定的情况,因此,营销潜力受限,极为不足。这也是民企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四)营销效果不够明显

民营企业除了投入自身营销之外,还会聘请广告公司或外部人员来进行产品营销。但是,由于在广告投入金额、人员聘请报酬等方面的限制,往往不会与大型广告公司或者明星等展开一定的合作,甚至只能以发放传单、报纸广告、互联网小型广告等为主,这直接影响了营销的实际效果。

三、民营企业营销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关于营销方式较为匮乏的解决办法

由于在经济实力上、经营领域上等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确实营销方式较为匮乏,但是,作为亟需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讲,要讲求营销方式的有限性和营销方式的有效性相结合。尽管方式较国企的规模匮乏,但是,国企由于盘子大、运作速度相对迟缓,作为民营企业可以看准时机,进行实际调研和方案测试,对于某些简单有效省成本的营销方式着力实施,本着抓重点的原则实现有限营销方式对企业营销的贡献最大化。

(二)关于营销诚信度较低的解决办法

尽管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的诚信度较低,但是,民营企业要求发展,就必须以诚信为根本。因此,民企经营管理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营销理论建设和实践积累。以诚信为本,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每个民营企业家应该追寻的目标。

(三)关于营销潜力不足的解决办法

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等条件限制,民营企业的营销确实不能实施病毒式、地毯式营销。但是,民营企业的营销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受众,持久的发挥其营销潜力。也就是说,对于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来讲,其营销要注意发挥长期性。

(四)关于营销效果不够明显的解决办法

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其广告投入、人员聘用等情况由于有诸多限制,所以营销效果相对不够明显。对此,应该采取在重要的节假日进行重点区域的特定的消费人群的高峰时段短时间营销,这样的话,营销效果将较为明显。而与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相同市场领域的产品竞争时,必须避免进行雷同或者相仿的营销,无端损耗企业财力物力人力。

四、小结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 转变发展方式 指导思想 工作重点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65-01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体制下,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方式和要素组合方式。其基本内涵是采用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分粗方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经济增长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生产状况是技术创新缓慢,劳动者素质较低,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增长的代价高,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波动性。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来推动,是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高,增长的代价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强,增长呈持续平稳状态。现在,党和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就是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轨道。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不可持续。目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的比重低,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少,经济发展代价大,能源消耗大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能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我国每年的技术专利有7万多项,但专利的实施率为10%左右;我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其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我国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已是“半壁江山”,但是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在市场上明显受制于人;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缺乏应变能力。民营企业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难以维持,即使今天艰难地生存下来,也难逃脱明天被淘汰的命运。所以,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使后危机时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二、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是个漫长的过程。自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已有15年,一直到去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才引起大家的重视;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从国情、省情、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选择正确的工作方针;三是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期间,一些落后的产品和生产方式会被淘汰,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创新的成功会带来“枯木逢春”、“柳暗花明”的喜悦和快乐。四是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伟人创伟业,奇才创奇绩,人才是转变生产方式的组织保障。

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要以创新为重点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必须以创新为重点。民营企业创新首先要提升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提升企业家自身素质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改变“要我转型创新”成为“我要转型创新”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系统变革,产业转型的同时伴随着观念转型、思维转型、文化转型和管理转型,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因此,在产业转型的同时,要搞好技术转型,从仿造向创造转变;品牌转型,从贴牌、定牌向自主品牌转变;管理转型,从传统的家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文化转型,从家庭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变。

创新要付出艰苦卓绝的代价,要做好扎扎实实的工作,集中起来是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实践表明,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企业生存困难;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5%,企业才有竞争力。二是抓研发,企业不搞研发,创新是句空话。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分别建立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研发中心,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三是抓“产、学、研”联盟,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四是抓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高技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五是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建设,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载体,产业化基地环境好,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才迈得快。六是抓龙头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靠龙头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抓好了,才能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七是抓重点项目,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同重点项目结合起来,既保证重点项目顺利进行,又使企业在建设中转型升级,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要坚定信心,未来十年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黄金期

中国民营企业经过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困难,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这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只要痛下决心,认真搞好产业转型升级,过了这道坎,民营企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现在在民营企业面前展现四大商机:一是抓住产业转型提升机会,发展新兴产业;二是抓住贯彻国务院“新36条”机会,使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三是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拓展海外市场;四是抓住扩大内需成为大国经济发展“重头戏”的机会,在扩大内需方面做大文章。最近,知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在第八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指出,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的经济在转型,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改变,“未来十年一定是新兴市场的十年,而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内需,而内需主要靠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已经成为提振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民营企业应该提振信心、立足长远。”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

滨州市是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典型地依靠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滨州市民营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已成为滨州市的“名片”、代名词。

一、滨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滨州市乘改革之风较早地建立和经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经过一次创业和初步发展积累了充实的原始资本,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依靠政策支持、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民营经济发展体系。

滨州市经营和发展民营企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新形势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止到2012年个体工商户7.31万户,从业人员16.38万人,注册资金32.59亿元,分别增长15.9%、18.2%和44.9%;私营企业2.12万户,从业人员30.10万人,注册资金1244.75亿元,分别增长12.4%、10.4%和31.0%[1]。同时,滨州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华泰集团、万达集团、大明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均是国家级或者省级大型企业。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滨州市科技型民营企业数量逐步增加,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新上项目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和综合产能,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产业、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科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

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既有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因素,如企业规模和实力两极分化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相互配套的产业链,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不高等,也存在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等外部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不仅限制了企业转型升级,甚至导致企业面临兼并或破产的厄运。

二、滨州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既是创始人又是所有者,企业决策往往是一人说了算,以个人眼光而不是组织眼光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和前景,而且管理者倾向于把企业当作家族财产,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管理和为亲是用的用人机制,“重业务、轻管理”和个人机会主义倾向较严重,高层管理者和培养的继承人都是自己的亲属朋友,彼此之间为争夺企业管理权和自身利益的勾心斗角事件时有发生,而多数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工作人员因管理者怕管理权被放空而被辞退。

(二)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

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主要表现为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匮乏。本文主要从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滨州市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早期成立的民营企业的所有者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特点并未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现阶段的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要的车间操作员工数量多,不能保证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弱。大多数民营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差,缺乏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而且企业缺技术、缺信息、缺熟练技工和人才问题导致生产经营中资源综合利用率第、浪费现象严重、生产工艺相对落后[2](36)。

(三)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

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是由民营企业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这也是多数滨州市民营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一是民营企业多为一人所有,投资主体多以亲情为纽带,企业产权结构相对封闭和单一,这就阻碍了外部资本的进入和企业间资本的融合。二是民营企业大都规模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比较低值单一,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延伸力不强,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地区间没有形成系统的民企发展体系和联合机制,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在有效的时间扩散和传播,未形成地区间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者企业管理人缺乏融资贷款方面的信息和能力,部分企业自身信用状况不佳,本身不具有融资贷款的资格;二是政府在融资贷款政策上倾向于国有企业,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民营经济所占市场份额都较小,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如图1所示,通过对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分类统计,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只有0.13%的企业采用直接融资方式,32.63%的企业选择向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55.17%的企业采用这一渠道[3] (12)。全国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也从侧面反映了滨州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三、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企业内生价值

1.提高企业家和企业核心人员素质。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当今世界,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决定企业成败存亡”。针对滨州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实施培训激励机制,让参与培训的企业家获得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安排企业家“走出去”参观典型模范企业;对新成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设定要求并进行考核等。

2.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滨州市民营企业要想企业长远发展,就需要淘汰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理念、拥有创新精神、敢于开拓挑战的专家团体。这个专家团体要渗入到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和部门,对于企业重要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必须经过他们的审批通过,并给予他们相应特权,即有权对企业所有者说“不”,尤其是管理者所做出的带有盲目性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时,专家团体要敢于提出异议,并及时修正。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

1.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如图2所示,要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解决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分担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重构金融体制,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融资难的问题[4](54)。民营企业要有自觉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使自主创新成为民营企业自觉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通过建立多方激励机制,全方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由“要我创新”转变成“我要创新”的行为模式。

2.鼓励科研走进企业。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走“官产学研资介商”相结合的科研之路,主动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中心等交流合作,让他们的科研实验室驻入企业,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丰富的创新理论加速企业产品的更替和创新。同时,企业要重点培养一大批有科研能力的工作人员参与到科研实验室的新产品开发和研究中,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向股份制企业转型。股份制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吸收社会资金维持本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近年来,滨州市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有投资能力、有实力的个人或团体机构越来越多,如果吸引这部分人或团体机构将自己的资金或技术投资于民营企业,那么相对封闭的民营企业就会逐步向开放式、社会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型,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实现质的跨越,也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鼓励民营企业以收购、兼并、参股、合股、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有机结构,实现低成本良性扩张,壮大民营企业的自身经营规模,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各种综合能力[5](85)。

四、创造协同聚集效益

1.拓宽民间资本发展空间。将民间资本投资于风险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政府效率低下的问题,还可以实现民间投资与政府的投资项目有效对接,为企业进入传统垄断行业铺平道路,在政府与行业垄断的双重庇佑下实现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2.发展企业合作联盟。民营企业的合作形式可以以国有企业的合作形式为依据和参考,由骨干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市场信息共享、共同开发生产技术等途径建立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盟。还可以通过企业间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的形式,组建多种行业、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营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市统计局.2012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滨州传媒网,2012.

[2]冯莉.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发展研究,2012,(6).

[3]张亮.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3,(1).

[4]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8.

[5]胡锐.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7).

[6]党正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论坛・经济宏观,2008,(4).

[7]许倩鸿.浅析滨州市产业发展规划[J].经济研究,2009,(32).

[8]王蕊.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

[9]王咏梅.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一、民营建筑企业的必然性

民营中小建筑企业是保证建筑业市场化竞争的主要力量。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来自良性的竞争。几乎所有的行业和领域中都会涌现出民营企业,它们的出现对国有企业和大型的联合企业形成了分散化的制衡。建筑行业属于一般竞争行业,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和较低的资本有机构成,形成了较低的建筑“准入”门槛。民营中小企业在生产规模,资本和技术方面缺陷,难以抵御来自外势力和不公平的损害,对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渴望比国有企业或者大型联合企业更加迫切。市场竞争的充分和透明程度才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环境的形成,促进充分竞争等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二、民营中小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外在阻碍和内部缺陷

1.民营中小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外在阻碍。①“融资难”依然是民营中小建筑企业的“拦路虎”。我国虽然已经推行实施“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政策,但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为了加强自身的金融风险防范控制,减少了贷款的发放额度,对资信程度较低的民营中小建筑企业依然有严格的贷款条件限制,一些中小建筑企业无法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而无法取得贷款,其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一些银行虽然同意贷款,却手续繁琐,贷款人要往返银行多次,甚至附加一些不合理的条件,或者苛扣一些Y金作为抵押,降低了效率又增加企业负担。②没有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支持指导民营中小建筑企业的发展。民营中小建筑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并未得到政府的重视,比如,对民营业主没有所处行业的管理培训,相关有利政策较少,尚未出台法律条文保障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少之又少,在整个“大环境”并不有利的情况下,不少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暂,其中有些不得不“夭折”。

2.民营中小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部缺陷。①战略目标不明确,产权结构单一。目前,我国民营建筑企业依然采用“谁出钱多谁说了算”的决策模式,然而经营决策者大多素质不高,理论知识匮乏,单凭经验容易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短期经营行为。一是由于缺少高瞻远瞩的全局观念和对市场经济趋势的准确把握。二是由于法律观念淡薄,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变得困难重重。②组织结构失衡,经营模式混乱。对于民营中小建筑企业,家族性环境氛围浓厚,“自己人”安排在重要的岗位的情况屡见不鲜,往往不相容的岗位上还出现一人兼任二职的情况,充分暴露出民营建筑企业人员专长和岗位的安排失衡和不合理。同时由于缺少监管人员,手续是否完整,机制是否正常运行都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整个公司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交流,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③内部管理原始化,人才大量流失。在调查部分民营中小建筑企业时笔者发现为了节省成本,部分企业还是采用“老办法”管理,比如账务采用手工记账,账务处理不清楚,项目核算不到位,预算由会计人员兼任,项目成本发票不开票或者未据实开票。无法计算正常项目盈亏,也给公司增加了不少税务风险。

三、民营中小建筑企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1.废除束缚民营中小建筑企业的“枷锁”,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除法律明令禁止外,应该赋予企业自主选择经营范围的权利,对于交通,能源,铁路等设施的建设,鼓励民营中小建筑企业投资经营,打破国有企业或者大型企业“垄断”的现状,尽量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应颁布相关金融政策,放宽民营中小建筑企业贷款条件,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信贷的投入,尽量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其他相关配套服务机构,在公司注册、资质审(下转第11页)(上接第55页)批、招投标等方面,拿掉“有色眼镜”,把民营中小企业作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重要的服务对象。

2.对民营中小建筑企业加强监管力度,提供相关指导服务。对于民营中小企业出现的偷税漏税,出资卖资,拖欠工资,忽略质量和安全的施工行为,各单位包括工、税、审、质检等都应该及时指出漏洞和错误,纠正并监督其改正,促进其规范化和持续化的发展。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全国性的民营中小建筑企业统一的服务机构。即使有工商、税务等参与协作,但由于管理机构过于分散,有些职能机构有重叠,机构之间又“各为其主”,不利于提供完善的服务。因此,建立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有利为业主提供基础管理培训;增强法制观念,提供税务咨询;为经营业主争取银行贷款最优政策。

四、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