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8篇

时间:2023-10-07 09:14: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阅读教学创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

篇1

优化课堂 文字训练 读写结合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逐渐出现了驾驭课堂力不从心,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困惑。阅读教学的效率偏低,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太繁琐,其实,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立足简约,追求完美,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

课堂的有效与否,就是看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有效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围绕“有效”来设想。

1.引入宜实

有些教师明知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为了活跃气氛依然用猜谜语等方式导入课文。如:读了这个标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或你想提什么问题?表面上是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实际上学生早已知道谜底,根本没有思考的乐趣,学生的回答只是被迫“演戏”;有些教师为了把学生引入一个既定场景,费时费力地准备图片、教具,进行大段大段的引导谈话,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很充分,实际上学生不断地被“引导”,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样的导入都是不可取的,阅读教学的导入要实在,要合情合理,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行。

2.讲解要精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总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于是把想讲的都讲了,导致重点不突出,任务完不成,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1)围绕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讲解才能使教师删繁就简,返朴归真,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节约下来。目标还用“了解”“理解”“运用”等词明确指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目标可把握教学的度,避免拔高教学,也能避免教师随意教学,主次不分。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点”“关键点”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学生的观点有些幼稚、有些偏差,教师不要急于评价,随着教学的推进,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决不能一张嘴讲到底,要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讲多练,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当学生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以读导悟,然后得出结论。

(4)建立在个性文化解读上。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要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学生理解有误的,要及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共性和个性并存,还要引导学生向更新、更高层次的学习发展。

3.评价应慎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一不评价简单问题。如指名朗读时学生误读或漏读一个字,学生自己已经发觉了错,教师应该让他自查自纠。二不评价初读。由于是初读,学生的朗读出现瑕疵是十分正常的,我们不必为评价而评价。

4.活动求真

现在的阅读课增加各种活动,看似热闹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①关注主体。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学习预设的,因此要把不必要的、非语文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②注重反馈。课堂上教师了解教学情况的主要手段就是反馈。在实际教学中,反馈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出现问题要当堂解决。③体现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前景,“照顾好”每个学生。在教学中提不同的要求,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师还要多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二、注重文字训练

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而把培养语文能力放在次要的、陪衬的位置上。这样做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借助文本进行,高效课堂就在于把文本中适合学生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语言文字因素恰当地发掘出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如《金色的玉米棒》教学实录:

教师:(出示玉米粒)玉米粒怎么样?用一个词形容。

生:珍珠般的玉米粒。

教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玉米粒吗?

生:喜欢!

教师:第一自然段里有一个词是形容喜欢的,请大家找出来。

生:惹人喜爱。

教师:(出示句子)玉米粒惹人喜爱。请大家读一读。

生:玉米粒惹人喜爱。

教师:我感觉不是那么惹人喜爱,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为什么这个句子让人觉得玉米粒特别惹人喜爱呢?

生:前面加了一个形容词“黄澄澄”,让句子变得更生动!

生:句子加了个“真”让人觉得玉米粒非常惹人喜爱。

教师:是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可爱。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哪位小朋友也能用这样的方式说一句话?

生:那香喷喷的蛋糕,真惹人喜爱。

……

教师:同桌间每人说一句试试。

教师抓住“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进行句式训练有以下几个层次:①出示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玉米粒的可爱,找到“惹人喜爱”这个词语;②引导学生找到书上的句子;③指导学生对比句子,找到不同;④指导读出感情;⑤提出句式,让学生个别练习说话;⑥同桌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三、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不强,最全面最可靠的检验方法是看他会不会写文章。

反观现在的阅读课堂,写作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变成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实际上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训练的效果,你会发现,学生的字写得更好了,文章写得更通顺了。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4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创新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一、灵活多样地导入新课

新颖别致的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在备课时,我总是精心设计。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导课,使学生身临其竟

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感觉距离自己很遥远的景物、事件,如桂林山水、草原、《鸟的天堂》中榕树。“飞渡泸定桥”等等。教师若是通过空洞的讲解导课,或许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些浅显的印象,但是如果涉及这些景物、事件的课文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导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质疑导入新课

质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或通过小组合作寻求答案。

(三)用身边的实物导入新课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材的编排有这样一个特点,部分课文内容与季节相吻合。例如《燕子》一课,燕子刚好从南方赶回来,加入春天的盛会。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燕子的外行特点,他们在空中飞行的样子。他们落在电线上的情形。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易懂。此外还有,从解释课题导入新课,从介绍背景导入新课,从点明中心导入新课,从校园、内外突发事件导入新课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下一步阅读教学达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潜能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笔者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应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阅读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插上想象翅膀,激活创新思维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比较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

一、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过于注重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专注于情境讲解,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得不到实质性的学习;有的教师认为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只要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足够了,忽视了时效性,过于注重艺术性。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大禹治水》这一课文进行讲解时,先打开自己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卡通剧《大禹治水》,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吧,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吧……”之后再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因为情境创设过长,且过于注重艺术性,从而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缺乏认识

有的教师认为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方式不仅具有其独特性,还可以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反感,所以纷纷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但由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足够的认识,容易产生只要学生愿意听、课堂气氛比较融洽就足够了的错误理解。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会给学生讲一个有关课文的小笑话,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课文只是一个笑话而已,没有必要去学,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再如,教师在讲解《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讲了很多有关于狐狸和老虎的寓言故事,虽然塑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严重脱离了课本知识,也大量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为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造成了阻碍。

二、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优势

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合理运用模拟现实生活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使教学过程实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情感体验,从而与课文及其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接收新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从而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正确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各种相关的活动,加深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理解。例如,相同学校的语文教师也可以以“加深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理解”为课题进行研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19-01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情景教学法获得广泛推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

1.创设情景教学遵循的原则

1.1 艺术性取向积极向上。教师在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尊重客观物质世界的事物逻辑,不可凭借主观意识臆造事物,另一方面,教师进行情景创设过程中应注意选取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资源,以免误导学生价值取向。

情景创设的艺术性表达需要通过教师进行把控,教师通过阅读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深入感受作品情感[1]。

1.2 实效性取向以学生为主。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将满足学生学习要求作为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阅读内容,通过分析结果发散思维完成阅读习题,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转变被动学习身份,使学生逐渐找寻属于自己的阅读解题思路[2]。

1.3 实效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实效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进行阅读学习,从阅读中发现乐趣。另一方面,实效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使小学语文阅读更加贴近日常生活,避免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距离感,影响对于整篇文章的阅读分析思路。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入情景教学的措施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

2.1 结合实际攻克记叙文。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大多以记叙文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文阅读学习时,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历理解阅读内容,并对阅读中心思想进行感受。

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其中应用到了较多拟人手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文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学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一句时,老师需向学生解释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增强摩擦力,脚能更牢固的粘在墙上,就像我们在走路时,遇到较滑的地面,一般脚趾处于弯曲状态,防止摔倒[3]。

这种教学措施缩短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历解读阅读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内容中心思想。

2.2 多媒体解决童话阅读。为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小学阅读教学中会插入天马行空的童话阅读。这种阅读种类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正确的引导,明白客观规律的同时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教育人员需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另外,老师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这种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进行演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3 问题假设引导寓言阅读。为使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小学阅读课程内还设置了寓言类阅读。教师在进行寓言类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阅读文章主旨,并根据文章主旨进行问题假设,使学生思考问题过程中,不仅找到答案还受到了教育。

如在学习《守株待兔》时,老师可向学生提出假设性的问题,例如:假如你是该则故事中的主人,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通过采用这种提问式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意识到做人不能像文章内的主人公一样,否则只能一事无成。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跟随教师思路,逐渐梳理文章主旨内容,并通过问题回答受到了教育。

2.4 创设对话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采取多元化、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欢乐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英国、法国和清政府,教师自己创编台词,剧本要简短并能充分反映当时侵略者的野蛮和清政府的无能。学生通过对话表演的方式,能够有效重现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屈辱,并且对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产生厌恶与愤慨,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斗志。

2.5 把握课堂节奏激发学生情感。情感激发的目的主要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但小学生不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因牢牢控制住课堂主动权,提高课堂掌控力,严格把握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以《卖木雕的少年》为例,文章记载了发生在非洲南部的一名热爱中国的少年。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和少年,按照文中的对话和人物情绪重现情境。但文中经常会描写到莫西奥图尼大瀑布,台下学生在台上学生对话表演的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地翻看课文,然后想象大瀑布的样子,但大瀑布的美景并不是此课重点。这时,教师就应仔细巡视台下,提醒学生注意台上表演,以控制课堂节奏。

3.结语

在小学阅读过程中引入情景创设教学,应以引导为主,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完成阅读任务。在课堂教育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小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并就所学文章展开丰富联想,有利于培养其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获取更显著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品读大量阅读文章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审美。

参考文献:

[1] 张雪娇.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A]. .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 总第5辑)[C].:,2015:1.

篇6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可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而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和培养。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质疑,提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三、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想象的舞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故事的后续:有的说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的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继续追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吃饭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

这一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大胆延伸课文内容,充分展示个性特色,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了《养花》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园艺场去参观,当学生们发现有的花卉的叶片部分变黄或全部变黄时,便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叶片发黄是缺水了,有的说是太阳光太强,把叶片晒黄了,还有的同学说这是植物衰败的自然规律……在学了《春天》课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田野、果园里去寻找春天;在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同学们开了一个推销玻璃的展销会……通过这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创新,人人有创新,人人能创新。

参考文献:

篇7

一、激发兴趣,走近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达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文内容。

二、把握课文特点,围绕文本展开阅读

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譬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文后也有一个关键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找到这个关键句子是相对较为容易的,但是,仅仅找出这个句子却还远远不够,因为“丰收、欢乐”常见而又空泛,它们虽然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概括,但对于能够丰富和阐释“丰收、欢乐”的内涵从而给予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愉悦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所提供给读者的,除了文字本身的典雅、华丽、质朴等等风格所引起的触动之外,更有一种具体、丰富可感的意象,而“丰收、欢乐”等字眼则枯燥有余、鲜活不足。于是,教师则必须结合文本中的其他段落,寻找源于文本自身的对于“丰收、欢乐”的注释――那五彩缤纷的颜色、那沁人心脾的味道、那秋雨过后的变迁。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尊重个人感受,鼓励自我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走出课内,引领孩子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从课内走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我校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篇8

一、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人是替代不了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内容,否则,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更好的教学方法,都未必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对此问题,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往往是知晓的、明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要走进“死胡同”,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中去,要么一味讲解灌输,要么把对文本的解读的结论原原本本地、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让学生根本不用对文本阅读“咀嚼”就能轻而易举地“下咽”。久而久之,就培养出一批“嗟来之食”的阅读懒惰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观念陈旧,凭借经验去教学。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

(1)营造主体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这个主体意识是不是能很好地得到落实,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教学中是否有主体氛围。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愉悦的阅读氛围,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角色,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宽松的、愉悦的阅读氛围取决于老师的营造,所以说,老师应该具备这种营造氛围的能力。比如说,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我很注意“调侃”地说:“同学们,今天我准备当一回导游,让我带领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小兴安岭去看看,看看一年四季景人的小兴安岭……”这样一调侃,可以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阅读氛围,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人翁”意识就得到了认可,得到了强化,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坚决摒弃“领导者”角色,做一个“服务者”角色,做一个“志愿者”的角色,提升“服务”水平。一要多学习一些前沿的教学理论,为自己驾驭语文阅读教学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就有可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二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一些情况或感受,为阅读教学作个参考。三要发扬民主,增强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自己的事,不是老师的事,从而增强阅读文本的自觉性。四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比如说,在开学初上阅读教学之前,我就征求学生的看法,提出一个问题:您对这学期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看法或建议,希望您能提出来,供老师参考。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来,同学们情绪异常高涨,各抒己见,收到良好效果。

二、摆脱束缚,启迪学生多元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没有“多角度”阅读,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有可能存在片面性,单调、狭隘、乏力的阅读教学就失去阅读教学的意义。而“有创意的阅读”就要打破陈规,跳出一定的框框限制,才有可能有所“创意”有所“突破”,形成自己对于文本阅读的独到见解。教师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引导者,担负着启迪引导的责任。这种引导,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通过老师的“启”促进学生的“发”,让学生在老师的“启”之下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的意蕴。比如说,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老师可以先根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要素,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去思考、去琢磨、去揣测,在思考、琢磨、揣测中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当场进行“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共享,知识互补,提高理解能力的阅读教学效果。这三个问题,我是这样呈现的——①老师在出示课题“地震”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两字,你想到了什么?②老师在出示“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一句话时,提问: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③老师在最后一段文字的教学时,提问:同学们,是什么让父亲和儿子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三个“空白点”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阅读,多元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体验,促进学生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激励、如何唤醒、如何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阅读呢?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比如说,《少年闰土》这课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我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于是,在交流时,我又让他们演了一演。在表演、观看、评价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