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14: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教育特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99-03
从1998年我国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试点以来,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日趋成熟。但从近几年专业整体发展的情况来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相对成熟、特色明显的老专业相比,其专业特色较弱,所培养教师和其他师范专业的区别度较小,在岗位竞争中缺乏优势,学校及社会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认可度较低。因此,关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不仅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自身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师范教育的责任所在。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分析
1.专业定位的特色。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宗旨,专业定位上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客观上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转型,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具备有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小学教育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综合性以及职业导向性,与中等教育中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指向具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养目标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
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4.课程设置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在综合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采取通识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文学类课程等。二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法等。四是教育实践课,主要开设教育技能课和实践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教育科研等。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具有大学通识文化水平、学科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短期内难以落实。上文中指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但实际发展状况却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范类大学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从事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新合并升格的综合类大学在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时,则在培养目标上陷入了重学术性或重技能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但所培养出的许多小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科研结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和就业面临双重困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难以承载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任务。
2.课程设置仍存在较多分歧。课程设置问题如前文所述,三种课程设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三是课程设置陈旧刻板,无法适应时展步伐,教育内容滞后于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部分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学科之间逻辑顺序混乱,甚至出现断层。还有些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繁冗,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教学实践课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毕业生在学术性与技能型上都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3.教学方法缺乏革新。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院校在创新方面的培养情况都差强人意。很多大学教师在理论上积极主张个性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讲授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失去听课兴趣或者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则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需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
4.师资来源途径单一。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其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而专业方向课的任课教师则来源于相应的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另外,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小学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滞后,学生难以受到正规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引,专业特色建设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格。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这在客观上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在志愿填报率上历来低迷。生源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潜质以及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意,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阻力较大。针对此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吸引优秀生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2.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综合与专长相结合。坚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之间权重;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教育和隐性课程,努力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3.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情况,在选择师资力量时既要注重学科学术背景,又要考虑基础教育实践背景。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敢于突破,实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制度,建立与小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在教师的选聘方面,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大胆选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请其他高校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可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引进具有“双思素质”的教师做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4.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文化。教育要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更应凸显人文性。通过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本体价值,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形成专业情意。学生在未来不仅成长为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同时还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总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亟待改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应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以特色求发展,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振杰.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0,(5).
[2]纪国和,申发红.浅谈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1).
[3]李新路.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08.
[4]乔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杜德栎.以“三性”为基础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40).
皮贴画是利用皮的色泽和纹理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就从创造皮贴画着手,在让学生掌握皮贴画的基本手法和制作技巧的同时逐步培养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对皮贴画的教学探索。
一、看看悟悟——借创意
“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以丰富的形象存储为内容进行教学探索,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艺术,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先从生活、艺术中借创意。
通常,头脑中存储的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越多,感悟越深,再加上良好的想象里的发挥,越容易创作出好作品。我的做法是:
1.在欣赏中借创意
我经常和学生上欣赏课,以“如何进行贴画的欣赏”“贴画风格的变化和发展”“纸、皮贴画的联系和区别”“浮雕艺术”等为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并尽量把握贴画的发展脉络,为如何创作指明方向。同时,我让学生了解皮的“两个美”。
(1)色彩美。不同的皮材色彩效果不同。创作皮贴画时,可追求装饰效果,加强不同色块间的对比,造型不必过分追求写实,可大胆地进行夸张和变形,使画面富有一些民间味和现代感;要注意画面的对比与和谐的关系,不要让漂亮的花纹和图案过多地吸引孩子的眼睛,主体形象要突出,背景的色彩不可过跳、过花,以免影响主体形象的表达。同时,整体色调的把握也是孩子较难掌握的,往往画面显得杂乱,形不成主调。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提炼能力。
(2)肌理美。肌理是指皮的独特的表面效果,如平滑、粗糙、坚硬、柔软等。皮贴画要充分地发挥皮的肌理美,使用刀剪要注意皮边的刀味,使形象具有一种“拙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和感受不同皮的表面效果,根据画面的主题和构思巧妙地选用,有有光泽的、粗糙的、平滑的,要适当地用在画面中,使画面富有肌理的美感。拼贴时,皮材的留缝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表面肌理。
2.在观察中借创意
多观察生活、自然,用速写、摄影等方式记录美好的瞬间。如我带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感受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让学生漫步在如画的校园,欣赏整洁明亮的教学楼、曲折回旋的长廊、雅致的石亭、苍翠的松柏、烂漫的花圃、现代化的雕塑。
3.参观
了解一些大师的、有特色的作品,并收集相关的资料来丰富感性的认识。
二、想想变变——妙创意
丰富的形象存储是“眼中竹”到“胸中竹”艺术形象的质的飞跃。艺术是表达出来的,教学时应该将重点放在怎样引导学生将“胸中竹”转化为“手中竹”上,而良好的转化是需要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素养、艺术表达能力和教师恰当的引导完美结合的。我是这样来让学生将“胸中竹”转化为“手中竹”的。
1.鼓励想象
鼓励学生打破已有的束缚。对于学生已有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否定,要及时肯定并让学生说出来,师生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提倡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
例如,我选择了“精彩的时刻”作为皮贴画制作的主题,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从电视中看奥运会比赛,那场面紧张又激烈;有的说见过动物表演杂技,个个憨态可爱;有的说过年的时刻在外婆家的门前放鞭炮,姐姐吓得双手直捂耳朵;有的说学校的小乐手们训练时的场面也很壮观,经常吸引自己观看……张一聃说:“老师,我能不能制作想象中的精彩时刻,我想做我和弟弟骑在鲨鱼的背上在海底遨游。”我立刻表扬了她的大胆想法,并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创造。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题材,积极、忘我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过了一个小时左右,个个作品已初露雏形。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我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唐怡秋做一个低头认真吹奏的小号手,我引导她能不能多做一两个人物?做怎样的动态?怎样能突出表演者的动作与神情?周怡婷做的被鞭炮惊吓得捂耳朵的人物做的挺直,我让学生说说这时人物动态应如何表现,甚至让孩子们自己身临其境地表演一下,结果有的学生说这时人物应该是害怕地低着头弯着腰而且吓得脖子缩了起来。经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问答、相互启发,学生的皮艺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进和提高。我还时常鼓励学生将自己所见的、所想的、所感触到的通过皮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这样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能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无尽的源泉。
2.表达想象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纹理效果。皮有着丰富的纹理和图案,创作时要巧妙地加以利用。如人物的服装就可以选用图案花纹丰富一点的,而背景、脸部等就选单纯一点的,保持整个画面色块间简单与复杂的对比关系。
三、学学换换——巧制作
其实一种好的创意不仅体现在巧妙的艺术思维上,在手工课中也应该体现在巧妙的制作上。巧妙的制作,其实就是一个创意的过程,是手与脑两者的完美结合,它与巧妙的创意构成了作品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些巧妙的创意可以说出来,由于缺乏巧妙的制作技巧而无法用作品表达出来,或者应该动动脑筋换一种制作技巧可能效果会更好。我在指导学生制作《老师,夜深了》这幅 作品时,就特地传授了这种技法。夜深人静,错落的山村小屋只有一个窗口还亮着灯光,与天空的一弯斜月交相辉映。在拼贴月亮时,我指导学生选择彩皮富有色调变化的部分作为制作材料,贴出来的画面效果生动自然,黄色之中又有深浅的变化,明暗适度,接近自然,效果甚好。除了自己独创的办法以外,我还教给学生一些的基本方法。
(1)画。可以在白纸上勾勒出你的想法、创意。用笔画出基本的草图,然后进行再三的推敲,修改不合自己想法的地方,或有了更好的灵感重新进行表现。同时,确定形象整体的色彩和画面感觉,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具体化、实质化。
(2)剪、刻。用刀或剪刀把自己画出的形象剪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皮有它的特点:厚、韧、变形等。所以在剪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画出的形象贴在皮的表面上,然后用较锋利的剪刀进行制作,再对边上一些毛躁部分进行修理。
(3)拼、摆。把剪制的部件在白纸上试着进行拼贴,拼贴时注意整体形象。
(4)贴。在自己选定的彩纸上用木胶涂于背面进行粘贴。对于一些小的零部件就需要镊子帮助了。同时,在粘贴时木胶不要涂的太多,以免弄脏画面。
(5)熨烫。有些粘贴后不平整的地方就要用熨斗进行熨烫,注意蒸汽不能太大或者用一块干净的布覆盖在作品上然后进行熨烫。
【关键词】师范特色;小学教育;教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需要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异。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就应坚持师范特色,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专业性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多途径的长期培养才能完成。
一、坚定师范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针对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全国高校走综合发展之路的大热潮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个专业是定性在教育的,坚持 “铸师魂,立师德,学师识,练师能,养师风”的师范教育办学原则,确定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把“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具有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坚持服务对象的定向性,构建能保证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并根据师范教育内部的层次规律、师范教育的服务对象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是定格在本科层次的,因此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学识水平应该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综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又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即专业定向是在小学,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儿童潜在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决定了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比其他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了了以教育理论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保证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并突出儿童文化的学习及童心的塑造。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注重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劳动与其他类型的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劳动的对象,而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的言行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师范生培养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主张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育方法、习惯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避免消极不利影响。如在教学行为上应讲究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教师基本行为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在教育理念上应突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等先进理——念,强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
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范性特点不鲜明,师范生掌握的都是一些书本化、理论化、缺乏应用性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
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应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紧密联系小学教育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观察、考察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儿童的观察和分析,用教育学原理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发挥教学对学生教育能力培养所应具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给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以积极启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掌握实践技巧。此外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也应讲究表述的简洁、准确、幽默等。在板书方面则应讲究美观、明了等,给学生以示范。
四、构建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能力构成
为了使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和考核,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把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将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项目化。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这“六能六会” 基本技能是搞好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我们把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融入相关课程的实训项目、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中,保障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开展多层次实践活动,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师范专业学生感受真实的教育教学氛围,体验职业角色,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它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实习课程包括了一年二期1周的专业认知实习,三年级一期3周的模拟教育实习,四年二期8周的毕业教育实习。这样完善的全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接受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积累来自小学教育的鲜活经验。并能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还能有机会深入开展教育调查,从而增强对社会、教师与教育的了解;使之在教育教学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自觉地将已有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升华,并转化为教育行为。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其调控方法,掌握教师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及其具体要求,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师范生专业能力向教师职业能力的迁移,使之获得更具个性化、更具实践性的教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适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蒋爱英,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构成[j],科学时代2010,(7).
【关键词】小学足球;特色教育;实践与探索
前言:在我国长久以来的教育理念当中,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学生身体的发育和成长却比较忽略。这就导致了小学足球特色教育的滞后性。很多学生忙于学习,忽略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较差,体弱多病。对此,应当提高对小学足球特色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强健的体魄,以更好的面对今后的学习和挑战。下面就对小学足球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措施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借鉴国外经验,提高重视程度
就我国目前的足球水平来看,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先期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很多专业的足球运动员的基础都不够扎实。我国小学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主,体育锻炼为辅。而国外很多足球强国的教育体制确是大不相同。例如上届世界杯的冠军得主德国,他们对于早期培养十分重视,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于足球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很多学校与足球俱乐部之间都有联系,同时还有专门的足球学校。很多世界级的球星,例如杰里梅斯、施耐德等都是从足球学校当中走出来的。欧洲很多足球强国都有专门的足球学校,这些学校都有专业的足球教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同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技术特点,制定不同的战术进行训练。而且对于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也丝毫没有放松,保证了学生的平衡发展[1]。
要想发展小学足球特色教育,就要有国家和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作为基础。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提高对小学足球特色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专业的足球场、配备专业的足球教练,根据学生技术水平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这样,小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专业的足球教育,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成长和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同时,足球特色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意志忍耐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二、将游戏与教学融合,提高小学生的兴趣
无论在何种教育学习当中,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有很多教育无法取得有效成果的情况,都是因为更为注重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不但无法保证学习效率,反而还可能起到消极的作用。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比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过,在进行足球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仍然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抓住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将足球游戏融入到教学当中。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几名自愿参加的小学生,进行传球游戏。首先由教师对游戏规则进行示范和讲解,然后将学生分组,在适当的场地内与学生共同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细心观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适时的当作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足球知识和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点球游戏[2]。让学生轮流进行射门和担任门将,看那个同学射门最准,哪个同学将球门守的最好。同时可将女生组成啦啦队,为同学加油鼓劲。比赛结束后,教师可让啦啦队进行投票,从中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且和学生们讨论比赛的过程和感受,从中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足球技巧和水平,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以后的足球学习中能够更加的积极主动。
三、成立足球小组
小学足球特色教育要想取得很好的成果,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足球水平,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帮助自愿参与的学生成立足球小组。在小组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一名队长,对足球小组的活动负责,同时协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小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帮助安排足球小组的训练计划,加强对足球技巧的训练[3]。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与其它的班级或者学校的足球小组进行友谊比赛,在比赛中促进能力的提升。
日常的训练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性、配合性的足球游戏或比赛,以提高小学生相应的足球技能。或者可以将足球小组成员进行分队,举办小型的足球比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吸收和消化平时的训练内容。另外,学生在闲暇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颠球、传球的基本训练,让身体的各个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避免受伤的可能。同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一些专业性的足球技术动作,并进行练习。这样,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也能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位小组成员,尽量避免学生受伤,让小学生在足球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健康安全的成长。
总结:足球作为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体育运动之一,具有很高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说,足球运动不但能够丰富其课余生活,还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的重视小学足球特色教育,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改善教学方案和策略,使其真正落到实处,为小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涂涓.小学足球特色教育的实践探索[J].考试与评价,2012(5):56.
一、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品牌化是学校教育正在迎来的发展主题。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是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面”同质化发展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举。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视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品牌化的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超的生活智慧。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了四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目的在于提高并增强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把未成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建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路径整合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小学科学(自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而科学技术教育相对缺失。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要,国家多个部门都非常重视,都想为中小学科技素养的培养作贡献。多种力量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问题是带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层学校无法统筹兼顾。归纳起来,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堂和课外问题、多头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中小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应该进行如下路径整合。
1. 管理路径整合。科技教育通常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各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很少有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学校也少有专职科技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开展。依现有经验得知,凡有专职教研员的区县、有专职科技辅导员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都开展得好,都各有特色。所以区县设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落实各种力量、各种渠道组织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
2. 课程路径整合。科技教育全称应是科学技术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现状是,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般在职校技校开展,这是一种脱节现象,现在的高中虽然设有通用技术课程,但课程执行力较弱,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而科技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实践中学,模拟中学。所以要把课堂文化课与课外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整合起来。
关键词:小学 体育 艺术2+1项目 音乐教育
近几年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逐渐落实推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大转变。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学校因为受到升学率的制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国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注重每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小学音乐课课型单一,一般以欣赏为主,因此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不到音乐能带给自己的快乐。根据这种现状,学校应该拓展和补充音乐内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音乐活动以及实践的机会,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及时有效的赞美和奖励,丰富学生在校园内的音乐生活,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而我国教育部现在提倡的“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和一项艺术特长,这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1]。
二、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需要处理的关系
我国传统义务教育所显现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兴趣培养过分忽视等,然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2]。
1.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小学实施“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把它们与新课程改革融为一体,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应该按照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和背景,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学校实施的“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实际做法,应该与新课程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而逐步建立起符合本校条件的特色课程[3]。
2.与标准化办学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很多小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的教师资源短缺,而且学校教学器材严重不足,进而直接阻碍了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限制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而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极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小学,师资短缺、体育场地少、音乐教室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真正的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是比较困难的。
三、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学实施中的反思
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是小学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没有太多先进的理论和相关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专家的指导、领导的支持以及教师的努力。目前我国小学课程因教育现状和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无法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无法照顾众多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特点,因此无法再策略教学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措施。但是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开发推进的意义所在,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它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能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与需要;二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三是可以凸学校自身的特点;四是了解学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 [4]。
四、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保障
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是一项受学校欢迎、家长支持、学生受益的素质教育工程,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提供足够的保障项目,给予让其实施及正常所需的管理机制和基本条件。
1.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
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国家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规定,配齐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并且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实施推行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能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积极对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并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音乐和美术学科教学器材尚未达到要求的学校,列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以尽快满足该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的需求[5]。
2.学校与社区进行结合
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所要涉及的人员经费和校园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来进行解决。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在社会资源单位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热爱教育事业并且掌握了一定教学方法的兼职指导教师;各小学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社会人才资源,聘请有体育、艺术专长的认识进入校园内,对学生的体育。艺术课程进行相关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使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更好的像所有小学开放,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艺术馆、体育馆等社会体育、艺术活动的资源,由此扩展小学生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空间。与此同时,一定要确保活动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事。
结语:
可以说小学实行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顺应了我国目前正在实行推广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出我国教育要求的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此,研究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必将促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有进一步的定位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何耀慧.从博弈论的视角看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推行缓慢的原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2(01):93-95.
[2]段启勇.“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认定标准的定位[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11(03):23-25.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自主学习型
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与他的工作环境、岗位职责相适应,与
学校特色发展对他的需求相吻合;而作为一所学校,特色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依靠教师在理念上的认同和智慧、能力上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多维对接,就是希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能够有效衔接,能够相互促进和发展。
一、专业知识与特色发展内涵的提升凸显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知识有了新的要求: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教师掌握和发展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的要求。
1.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是学校特色发展,而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举三个例子来理解:
我们青剑湖学校“剑湖文化”教育内涵的挖掘,逐渐形成学校优质教育的特色,其标志就是形成了三大亮点:学校自主德育、生态课堂和书画特色教育。
学校自主德育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以“发展教育”思想为主导,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自主德育要求教师能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德育要求,能掌握教育方法潜心育人,能创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引领学生发展。实际上,实施自主德育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强调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学习行为,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路、构想和做法,这些同样需要教师把握课堂教改的专业知识。
我校创建书画教育特色的总体目标是“以画养品、以文化人”,通过书画教育,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形成文化特色。学校通过教代会将中国书画教育作为我校特色品牌来用心打造的发展共识,着力建设具有浓郁的校本气息和鲜明个性的中国书画教育特色。可见,有效实施中国书画特色教育更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2.专业知识适应特色发展的自主式培训
概括我们工业园区不少学校适应特色发展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方式,一般采用三种自主式培训来概括。
(1)个人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要求,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情况,自
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要求教师每人填写《个人专业知识拓展学习卡》,敦促教师学习。
(2)小组互动学习
教师利用网络或学校统一安排的学习时间,分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互动学习,每次学习由自己小组列出一些学习提纲,便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学习活动,每组填写好《小组互动学习记录卡》。
(3)团队学习
学校每月以专题学习讨论的形式向全校教师布置一些学习讨论题,教师可选择一、二个题目自学并写出“学习手记”“学习随笔”或“学习反思”,同时进行小组或全校交流。
事实上,以适应学校特色发展为目的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自主式培训比较适宜,它适应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专业需求。实践证明,教师专业知识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与凸显的前提和保证。
二、专业能力与特色发展推进的互动生成
在对“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两个教育现象如何互动生成的思考和辨析中,我们的理解是:这好比物理学上“能量”转换的客观现象,一种能量形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应该是可以互相作用、互相生成的。
1.教师专业能力的助推性作用
教师专业能力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作用可以用三种途径来表现:
(1)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儿童为本”的理念
如:根据本校教育特色内容“制定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围绕教育特色要求,进行自我评价”等。
(2)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教育创新”的特性
教师应根据本校教育特色要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特色课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班会特色教育活动”等。
(3)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沟通合作”的能力
承担学校特色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教师的个人力量,教师需要发挥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和社区合作的能力,共同承担任务。
2.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性效果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适合的展示平台;同时,学校的特色是什么,需要教师哪方面的专业发挥,这也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另外,平台越广、目标越明确,教师发展的机遇就越大。
总之,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条件和基础的。因此,我们要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对接,旨在把握三个要素:①思想上认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方法上争取两者有机统一的多方位联系;③效果上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特色
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1 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1.1 以趣开头。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
2.2 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1]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德国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丽的花的图片,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在美丽的鲜花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2 讲究提问的方法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白杨》[2]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我表扬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3 注意处理课堂的冷场
冷场是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作出正确的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问题难度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3]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意思,为此,在备课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是花了大量的功夫,以其问得巧,问得妙。在教学《和田的维吾尔》[4]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课堂气氛也在学生的思考中活跃起来。
4 发挥激励的作用
表扬让学生如沐春风,不管是什么时候,我都不忘表扬我的学生。在指导学生朗读《桃花心木》[5]一文时,学生开始读得并不好,但我发现几个平时读书不好的学生读得很认真,于是我表扬他们读得很认真,并问他们能不能读得更好,还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我的语文书上,告诉他们,老师要把这些朗读小能手的名字记下来,这样老师一拿语文书就会想起他们。当学生再读时,我是耳目一新,学生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写在我的书上。而学生的兴趣也大增,师生间自是其乐融融。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5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朗读能力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6 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课文《蓝色的树叶》[6],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一只“蓝色的树叶”, 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学习问句,我让学生做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互相问候,理解问句的语气;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学了《山行》[7],我让学生也当诗人写一首《秋》。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结语:小学语文处在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人一生的语文水平打基础。中国教育家陶行之说:“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水平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教师要努力做好学生的导航人。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
参考文献
[1-2]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
[3] 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