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贸易条件理论8篇

时间:2023-10-07 09:14: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贸易条件理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贸易条件理论

篇1

贸易条件的种类及其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贸易条件可分为三类:纯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简称NBTT)、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简称ITT)、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FTT)。这三类贸易条件中纯贸易条件最为常用,而收入贸易条件普遍被认为最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本文也主要讨论这两类贸易条件。

纯贸易条件(NBTT)又称价格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公式表示为:NBTT=Px/Pm。式中Px、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

收入贸易条件(ITT)是联系出口数量,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的指标。公式表示为:ITT=Px/Pm·Qx。式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由于ITT是由NBTT和Qx两个因素决定,所以ITT与NBTT的变动方向不一定一致。在NBTT恶化时,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以及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满足本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直接。但该指数无法说明贸易条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高还是由于低价促销带动出口数量增长,无法表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竞争能力。

要素贸易条件(FTT)又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ing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SFTT)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DFTT)。其中SFTT=Px/Pm·Zx,DFTT=(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别是出口和进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指数。要素贸易条件表明,NBTT恶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出口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出口价格下降,而国外进口品生产率的下降会使进口价格上升,但无论发生哪种情况,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理论分析

贸易条件即Px/Pm,现以Px和Pm分别代表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价格,X和M分别为本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R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R·Px和R·Pm分别表示用本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和进口价格。Exs为本国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d为本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ms为本国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d为本国进口商品需求弹性。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解(1)和(2)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解(3)和(4)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贸易条件为,根据(5)和(6),可以得到:

本币贬值表现为dR/Rφ0,本币升值表现为dR/Rπ0;贸易条件改善表现为│dPx/Px│π│dPm/Pm│,贸易条件恶化则表现为│dPx/Px│φ│dPm/Pm│。从(7)式可见,弹性不同,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同。从弹性角度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会出现:

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即Exs和Ems为无穷大。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无穷大,但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小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无穷大,但是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小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等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不会影响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小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见,从理论来讲,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人民币升值后贸易条件的变化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的总体变动

为了考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条件效应,本文选取了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来的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每月平均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参看指标。在贸易条件上,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总署按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缩写HS)公布的各类指数的原始数据,计算了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期间每月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参见表1)。

从表1及图1可见,人民币自2005年7月以来一直呈稳定升值态势,2006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突破8.0,目前仍呈升值走势。同期贸易条件的变化由表1及图2看到,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收入贸易条件基本在1.2左右变动,波动幅度较价格贸易条件大,在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这说明收入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来自人民币升值以来出口数量指数的波动,尽管如此,仍能看到,收入贸易条件的总体走势也比较平稳,没有大幅度波动。(二)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效应分析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当时的人民币是一次性贬值50%,此后人民币实行的是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8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8.27(RMB¥/US$)的水平。同期我国贸易条件的表现是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呈恶化趋势,收入贸易条件一直呈改善趋势(参见表2)。

对比人民币升值前后我国的价格/收入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等指标可以发现:

人民币升值后,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每月都有波动,但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与过去价格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相比,价格贸易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改善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升值后,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相比明显降低,但在出口价格指数提高的条件下,收入贸易条件虽在个别月份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表现也比较平稳,与过去收入贸易条件逐年改善的趋势相比,人民币升值后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这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影响不大。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数量与过去相比减少,出口贸易受到抑制,但对比人民币升值以来的各月数据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带来的被动影响并不明显,稳定升值可以被市场接受。从表1可见,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国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年份相比在整体降低的趋势下,各月份间的波动幅度并不过大,虽然升值后我国的出口数量指数降低,但很快又都恢复。如在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以后的初期,我国出口数量减少,当期收入贸易条件恶化,但很快出口数量又恢复了,且收入贸易条件也恢复了以往的趋势。

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理论来讲,汇率波动时,贸易条件会以汇率波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但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升值一定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贸易条件将如何改变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从人民币稳定升值后的现实结果看,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基本没有变化,贸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没有降低的情况下,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稳定升值带动我国出口减少,但在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大的变化,说明人民币稳定升值带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由过去量的增加带动对外贸易发展向质的提高带动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向,而这恰好与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转变”的目标吻合,人民币稳定升值的汇率政策与当前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贸易政策是统一的。因此,如果坚持目前的外贸政策,那么人民币的稳定升值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其未来一定幅度的继续升值是可以接受的。

篇2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篇3

关键词: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双要素贸易条件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贸易条件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贸易条件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比较研究。本文经过梳理将这些研究主题划分为以下四类:1.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2.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3.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贫困化增长研究;4.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途径。现综述如下:

一、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国内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比较集中在我国长期的贸易条件发展趋势方面。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总体趋势是不断恶化的(王如忠1999;赵玉敏2002;朱锦娟2008;黄满盈2008等),收入贸易条件不断改善(陈飞翔2005);单要素贸易条件长期以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关于双要素贸易条件,多数学者计算了我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得出90年代以后,我国与美国、日本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日益改善,我国与韩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不容乐观(胡靖2008 汪素芹2008 张烨2004 王晓婷2008)。很多学者从贸易条件构成、产业机构、FDI、技术进步等不同的角度对贸易条件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不同的原因。

1.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分析

几乎所有的文献中我们都能找到我国总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这一结论。具体到我国的分类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分析,我国的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有所改善,但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持续下降(张海波2006;黄满盈2002;朱锦娟2008;李汉君2009等),而制成品目前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因而我国总体贸易条件呈下降趋势。中国属于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可以视为无穷大,出口企业主要依靠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产品附加值低,价格弹性低。目前我国在全球化的生产体系中,我国的生产位于下游,外贸方式也多以简单的加工贸易为主,所创造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造成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难以快速上涨;而我国进口以高技术的机电产品为主,国外掌握了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导致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价格只上不下,从而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都晓岩等(2004)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NBTT恶化的原因,认为旧有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体制是制约我国NBTT改善的根本因素。孙慧(2006)以贸易战略为立足点,理论上分析了我国80年代以后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转移情况,认为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完全自由贸易战略是导致我国NBTT恶化的基本原因。

外资企业出口也是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进口是随工业制品的出口而影响贸易条件的,而外资企业出口对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效应大于其对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效应(韩青,2006)。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导致我国进口品的价格相对提高;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我国通过利用企业内贸易,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 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以达到转移价格、减少税负、转移资金与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

2.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原因

近二十年来收入贸易条件长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出口贸易数量的激增,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ITT指数更是加速上升(陈飞翔,2005)。出口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其次是我国的出口鼓励政策(崔津渡2006;朱锦娟2008)。世界经济的全面增长和各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性的提高也是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程敏,2006)。可见,出口数量激增和出口鼓励政策在改善收入贸易条件的同时,也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产生了深深远影响。

3.我国要素贸易条件变动原因

早期的文献研究里,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一些学者仅仅研究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刘志永(2009)在此基础上,主观估算了我国的要素贸易条件后,确定我国的贸易条件整体情况。显然这些分析方法在从整体上来看是片面和不完善的。一方面,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能说明我国的贸易利益受损。例如,如果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是由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致,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我国出口产品供给的同时,虽然恶化了价格贸易条件,但只要其单位出口产品价值的下降幅度低于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加幅度,我国的出口收入水平仍是会改善的;另一方面,在融入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全球的国际贸易量不断增长,与伙伴贸易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都是处于上升趋势。从贸易双方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贸易利益受损的事实。因为它并不能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实际竞争能力。只有进一步考虑到双要素贸易条件,我们才能更深入且全面地研究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变动。

我国单要素贸易条件的长期增长毫无疑问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在对劳动生产率的计算上,产生了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具体包括: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工业制成品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劳动效益系数(张烨2004)以及要素产出率(王晓婷2009)。无论运用哪种标准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其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攀升都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恶化。

从双要素贸易条件看,中国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基本上是趋于改善的,但是与韩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的波动则比较大(胡靖2008),甚至处于恶化趋势(汪素芹2006)。黄勇峰、任若恩(2002)对中美两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进行了实际测度,建立起1985年双国比较的标准,以表明中国与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和我国价格竞争优势形成的本质原因。结果显示,虽然在中美两国间存在巨大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但由于劳动小时工资率相对于劳动生产率却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使我国的产品获得价格的优势,相比之下,资本生产率与资本服务价格水平与美国却大致相当。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我们不能对我国与美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日趋上升的现状盲目乐观。

总体来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供给丰裕所导致的出口数量的急剧扩张和出口价格的持续偏低引起的;其次,我国的进口产品大多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并且这些进口产品富有价格弹性。再次,我国的出口加工行业的技术附加值低导致制成品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而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提高了进口中间产品成本的上升而且压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并且抬高了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价格,人为恶化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最后,我国近十多年来鼓励出口的政策,导致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在这一过程中汇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导致出口价格一直上涨持续低迷。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主要在于劳动供给的丰富导致的出口数量的激增。单要素贸易条件在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持续上升。

二、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

在梳理所参考的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中,笔者把影响贸易条件的主要因素归纳为经济增长、汇率、关税、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贸易结构、技术进步和贸易战略等因素。

事实上,早在1999年,王如忠教授就较早地对我国的贸易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他从理论上分析了最优关税、关税同盟、货币贬值、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作用,并且指出:大国征收最优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关税同盟内部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对各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一国货币贬值只有跟本国的进、出口供给弹性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本国货币贬值是否会引起本国货币同比例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不同型态的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效应也不同的。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方面,谢建国(1999)认为汇率的波动不仅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改善或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 而且还通过贬值后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和成本效应对贸易条件产生滞后影响。姚旦杰(2008)、杨娉(2009)认为,汇率变动能够改善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却使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汇率变动对各行业进出口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低于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但总体上人民币汇率变动不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张学忠(2007)认为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在短期内,实际汇率对贸易条件有显著影响,而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修正作用并不显著。

与汇率不同的是,所有学者都肯定了技术进步在贸易条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武海峰等,2004;陶旺生,2008);除此之外,贸易结构也是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承认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我国贸易条件的健康发展(王允贵2004;曾铮、胡小环2005;李汉君、孙旭2009等)。张建华和刘庆玉(2004)将贸易条件变化的大部分原因归结为产业结构的变化。

黄满盈(2005)对1980-2004年中国贸易条件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劳动生产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为负,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关税及FDI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为正。并且通过对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分解的结果,指出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确实呈长期恶化趋势,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呈递减的趋势,这种波动性主要是由“国别价格效应”引起的。

三、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贫困化增长

尽管贸易条件一直作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的指示器,价格贸易条件长期处于恶化趋势,我国的贸易利益是否因此受损?我国是否进入了贫困化增长阶段?长期以来,这些疑问也一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张先锋、刘厚俊(2006)理论上分析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我国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长期来看,我国贸易条件会不断改善;总体来看,贸易条件可能会呈“U形”变化。单纯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不能充分说明我国福利水平的降低。我国目前需要纠正因国内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扭曲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林桂军、张玉芹(2007)通过Sawada (2006)的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经济福利的指标, 运用显示偏好弱公理来研究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并通过计算我国年度贸易条件、GDP年损失率、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得出我国的贫困化增长系数,发现尽管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但我国并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谢飞(2003)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Cypher&Dietz(1998)模型分析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动态贸易利益,据此认为当存在技术进步效应时,贸易条件恶化并不一定会产生“贫困化增长”;刘志永(2009)测算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估算了我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发现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而价格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呈不断恶化趋势,据此认为我国虽然目前没有出现绝对的贫困化增长,但我国有“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四、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途径

无论我国是否进入贫困化增长阶段,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是个不争的事实。诸多学者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探讨了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途径。首先,运用外贸政策、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李蕊,2007;于刃刚等,2008);其次,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产业链的联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赵玉敏等,2002;张宏建,2008;陶旺生,2008;武海峰,2004;张先锋,2006等),引导外资合理流入我国新型产品的开发中,利用外资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朱廷2007;姚旦杰,2008等)。再次,积极扩大海外市场, 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大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如东欧、南美洲、非洲等) 及周边国家( 如俄罗斯、韩国、东盟等) 的贸易往来, 使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 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变化带来的冲击(孔庆峰等,2007)。

五、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外学术界从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开始,贸易条件方面的理论研究就一直成为热点,到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但这些理论基础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目前国内外学者仅限于对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进行孤立的研究,未能理清各种贸易条件变动之间存在着的种种内在的联动机制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贸易利益的变动情况。

其次,实证方面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单一的时间序列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会造成样本数据比较少,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尤其存在众多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里,这一弊端显得尤为明显。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比较短,样本数据的选取比较有限,这也就成为我国在实证方面的缺陷不可避免。

最后,我们认为对贸易利益的研究,贸易条件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外贸易更多地通过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高进出口企业生产率方面获得贸易利益。因此若研究贸易利益方面的问题,应更多关注后者。

注释:

①朱廷.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国际经济合作. 2007.01.

②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徐建斌,尹祥朔.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01).

[2]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刘渝琳,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7(07).

[4]王允贵.贸易条件持续恶化[J].国际贸易,2004(06).

[5]韩青.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

[6]姚旦杰.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协整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

[7]曾利飞.南北贸易模式与中国贸易条件决定模型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05).

[8]刘志永.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角度[J].国际经济合作,2009(02).

[9]庄芮.质疑“普雷维什-辛格命题”[J].世界经济研究,2006(09).

篇4

关键词:比较优势;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

一、引言

发展中国家受到资本、技术等约束,其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然而,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得到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利益,反而面临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境况。徐建斌,尹翔硕(2002)利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从理论上证实了这一点,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并非对所有国家在任何国际经济环境中都普遍适用,在国际贸易中存在出口导向战略的“合成谬误”效应[1]。

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辛格(1950)和普雷维什(1962)认为中心和技术利益分配不平等、贸易周期运动拉大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差距以及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大于制成品[2]等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3]。孔庆峰、孙旭蕾(2007)对我国1997-2004年贸易条件的计算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认为这主要与我国的贸易方式、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及入世后我国关税大幅下降有关[4]。但是,重点在于是否贸易条件的恶化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呢?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之间存在争议。王信、林艳红(2008)认为由于出口数量迅速增长、加工贸易在外贸中占主导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部分负面影响,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并未导致国民实际收入下降即贫困化增长[6]。谢飞(2003)在Cypher & Dietz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存在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其结论为在出口部门,存在很强的技术进步效应时,贸易条件恶化不会引发贫困化增长[7]。

本文在谢飞、徐建斌等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引致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求解贸易与消费的一般均衡。通过比较封闭时期、初始开放时期以及在开放条件下,n期技术进步后国家福利的大小,分析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是否必然出现贫困化增长。最后,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化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 理论概述

(一)贸易条件恶化

(二)贫困化增长

普雷维什、辛格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模式下,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境况。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出口越来越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回等量的工业品。自由贸易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利益,反而使得国家福利出现净下降,形成贫困化增长。

如图所示,在封闭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TT线,该国在A点生产和消费,福利水平为U0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该国在B点生产。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该国在D点消费,福利水平为U1很明显U1>U0,即在贸易初期该国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当该国仅在X生产中提高劳动与资本的生产率,此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为TT',出口品X的产量提高。然而,由于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其消费点由D点下降为E点,福利水平由U1下降到U2,即U2

三、 模型建立与分析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四、对策建议

1、 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样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进而提高福利水平。

2、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分析发现,在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与贸易的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来增加国内居民的福利水平,在随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贸易技术进步率的提高能够阻止居民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技术创新对摆脱贫困化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形成新的出口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进行贸易结构的升级,积极发展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提高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31-36.

[2]孔庆峰,孙旭蕾.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3-29

篇5

关键词:FDI 贸易条件 工资外溢 技术外溢 机理

在当今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投资扮演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的历史角色。FDI具有促进东道国贸易数量的增长、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生产率提高等一系列东道国效应,而这些效应又能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贸易福利产生影响。以往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是在传统的框架内研究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的,例如穆勒、马歇尔等侧重于从消费角度研究贸易条件,认为一国只要面对相对占优势的世界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会有相对有利的贸易条件,从而就会在贸易利益分配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希克斯、巴格瓦蒂等人注重生产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认为一国生产状况的变化会改变该国的贸易条件及其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他们都只考虑到了影响供给的国内因素和影响相对需求的国际因素,而没有考虑到FDI的影响。本文将研究FDI流入并参与贸易商品的生产后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和机理。

贸易条件的变化与进出口价格、出口数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用函数表示为:

TOT=f(PX,PM,QX,ZX,ZM)

其中PX为出口价格指数,PM为进口价格指数,QX为出口数量指数,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ZM为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而FDI的流入可以改变东道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出口数量及劳动生产率,这些变化又与FDI的动机类型、流入量、产业投向、技术外溢情况有关。故可给出一个FDI影响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函数关系式:

TOT=f(QFDI,MT,ID,ST)

其中QFDI为FDI流入量,MT为FDI动机类型,ID为FDI产业投向,ST为FDI技术外溢。

一、FDI影响价格贸易条件的机理

(一)FDI流入数量与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

从国际资本流量的角度分析东道国贸易福利变化的文献比较多。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俄林在《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的修订版中曾简要地分析过货币资本流动对东道国贸易福利的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麦克道格尔(Macdougall)在其资本流动效应模型中,得出东道国福利的增长完全是从外资利润中转移而来的结论。但他的模型假定外来投资的多少对贸易条件不产生影响。

本文认为,FDI通过国际收支变动效应间接地影响东道国的贸易条件。首先,外资的流入在短期内会造成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外资不完全转化为额外进口,外资的流入会使东道国贸易条件好转。但从长期看,外资终究代表一种债权或利润索取权,利息、利润、管理费等的流出,要求国际收支的其他项目特别是经常项目处于盈余状态。因此,东道国必须扩大出口,造成出口价格下降,会对一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外资的流入会提高东道国的产出,也有可能会降低母国的产出,因为母国的投资由于资本的流出而萎缩。而一国的进口需求是与其国民收入密切相关的,与进口数量密切相关的贸易条件就与FDI流动产生了间接的联系,资本流动通过这条传导途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其结果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供求状况和不同国家国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俄林的观点,在只有东道国和母国两个国家的条件下,东道国的贸易条件的变化方向取决于两国对母国出口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如果东道国对母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母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东道国的贸易条件将会恶化。反之,东道国的贸易条件将会好转。这里考虑的FDI流量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指价格贸易条件。如果FDI促进东道国的出口增长,收入贸易条件有可能改善。

(二)FDI的工资效应与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

在东道国,跨国公司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当地企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普遍支付比东道国当地企业高的工资有很多原因。其一,东道国的劳动者在择业时一般都有“本地偏好”,为吸引这些人服务于自己,跨国公司倾向于支付高工资;其二,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通常会带来一些专有技术,为了防止这些技术因雇员离职而泄露、外传,跨国公司往往力求用高薪留住员工,减少雇员离职现象;其三,由于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有限,为了将优秀人才不断纳入自身运作体系,跨国公司一般都选择支付高工资;另外,东道国的各种政策或来自母国的压力等其他原因,也有可能迫使跨国公司支付高工资。在一般意义上,跨国公司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会对东道国产生“工资外溢”(Wage Spillovers)效应,即推动东道国当地企业的工资提高,并使东道国的总体工资水平提高。但是如果整个经济像阿瑟・刘易斯所说的那样可以从“农村劳动力储备”或城市失业人口组成的大量“劳动力后备军”获得劳动力供给,即在劳动力供给无限的情况下,即使跨国公司保持较高工资,东道国当地企业的工资水平也不会受其影响而趋高。在此我们只考虑一般意义上存在的“工资外溢”。

那么,工资在一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中起什么作用呢?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认为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这里的生产要素专指劳动力。在刘易斯看来,工资水平的差异决定了热带农产品和温带农产品的价格差异,而物价水平差异又决定了价格贸易条件差异。对此,伊曼纽尔(A. Emmanuel)持相同看法,即“不是相对价格决定要素的报酬,而是要素的报酬决定价格”。伊曼纽尔甚至认为,“在所有其他情况相等的情况下,工资的不平等是引起不平等交换的唯一原因。”上述“要素报酬决定价格”的论点反映了产品价格形成的事实,工资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劳动的报酬,是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在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工资自然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由于工资差异能够决定物价水平差异进而决定价格贸易条件差异,故从理论上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工资水平提高会使相应产品的价格提高,如果该产品是出口品,工资水平提高会引起该国出口品价格(PX)上升,由此导致价格贸易条件(NBTT=PX/PM)改善。以此推论,FDI提高东道国工资水平这一效应,将导致东道国出口品的价格上升,价格贸易条件改善。从供给角度看,工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如果需求等条件不变,劳动力成本提高将导致一国出口品的供给减少,由此也会带来该国出口品价格提高,价格贸易条件改善。

(三)FDI的产业流向与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

根据雷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和要素价格不变,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中,其中一种的数量增加了,而另一种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前一种生产要素的商品的绝对产量将会增加,而密集使用后一种要素的产品的绝对量会减少。

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模型(2×2×2模型)框架中,假定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不变,技术水平不变,就意味着两种产品要素投入比例K/L不变,要保持两个行业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变,就必须在两个行业间调整资本和劳动的存量。

当资本K增加时,假定所有新增加的K全部投入资本密集行业,为了保持该行业原有的K/L,就必须从劳动密集行业转移一定量的劳动来配合新增资本K。只要资本K继续增加,就会不断地把生产要素由劳动密集行业转移到资本密集行业。生产要素存量调整的结果必然是扩大了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缩小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化的程度。由于资本的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绝对量就会增加。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是该国的优势出口产品,随着资本K的增加,产品的相对优势也会随着增加,出口量会随之扩大,而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下降,进口增加,因此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会下降,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价格会上升,在这种出口扩张型增长的情况下东道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如果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那么资本K的增加会减少资本密集型商品的进口,进口价格下降,在这种进口替代型增长的情况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我们由此得出以下推论:

推论1:如果要素投入比率K/L不变,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FDI的流入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如果东道国的原有出口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FDI的流入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如果FDI的流入使东道国的K/L发生变化,那么上述结论将不能成立。

上述推论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过程中,过度扩张其比较优势行业,出口扩张,改变了国际市场的供求状态,造成出口价格下降,引起贸易条件恶化。

推论2:如果FDI大量投入各国的相同产业,将会引起同类行业出口产品的恶性竞争,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还会引起贸易战和保护主义泛滥。

从世界范围看,如果FDI流入的产业所生产出口的产品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处于竞争关系,那么这种出口导向型的FDI流入越多,同类产品出口增长越快,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就越激烈。尤其在价格竞争导向战略下,更容易引起贸易战,使得贸易福利下降。

(四)FDI的进口需求、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与东道国贸易条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国进口品的需求增加,会使进口品价格(PM)相对提高,从而使本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FDI在东道国的新建投资往往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和中间品,形成超额需求。以我国为例,外商投资企业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其进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此外FDI企业进口的产品多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价格较高,又受发达国家垄断,价格往往不易下降。大量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势必不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黄平、索瓦罗(2003)在考察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时将FDI形成的超额需求作为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体系内一体化的国际生产日益结合,跨国公司以“适地生产”为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公司体系内的网络为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从而建立起内部市场,使以内部交易形式而产生的不改变所有权属性的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企业内贸易(Intra-firm Trade)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进行企业内贸易主要是为了利用转移价格减少税负、转移资金与利润、逃避风险与管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跨国公司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转移价格”一方面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另一方面会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二、FDI、出口数量与收入贸易条件

FDI有利于促进东道国出口。早在1990年,Rhee和Belot就综述了外资对一系列低收入国家出口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如在印度尼西亚,韩资公司和中国台资公司促进了当地胶合板制造业的发展及产品出口;在牙买加,与韩国的合资公司使该国服装得以向美国出口。继之,Aitken、Hanson和Harrison(1997)对墨西哥制造业的调查发现,当某公司与出口型跨国公司相邻时,该公司的获利水平就会提高,但与该国出口商相邻则没有这种效应。Lipsey(2000)考察了东亚国家和地区,他认为在东亚电子行业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起到了重大作用。早期数据显示,东亚电子行业出口的四分之三应归功于美资企业出口;外资进入还改变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结构,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减少,化学、机械等行业的出口大幅增加。同样的效应在发达国家也存在,Ruane和Gorg(1999)指出,爱尔兰加入欧盟后,随着FDI大量进入,该国有了很大转变,在制造业,该国三分之二的净产出和近一半的就业依靠外资,而高科技行业的出口则几乎全靠外资。Sousa、Greenway和Wakelin(2000)指出外资企业会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浦田秀次郎(2003)运用重力模型对相关经济体FDI流入和对外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总体而言,FDI对贸易的影响为正。

FDI促进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的具体途径包括:一是FDI流入东道国的比较优势部门;二是在跨国公司全球定位的生产经营战略中,东道国处于上游供货商地位;三是东道国的出口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产业内分工关系,或以产业内水平分工为基础,生产国外市场所需的差异产品,或以产业内垂直分工为基础,成为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中的一环;四是跨国公司采用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东道国。

从理论上讲,FDI对东道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是通过上述几个途径,以增加东道国出口数量的方式实现的。但是在价格贸易条件不变、改善和恶化三种情况下,FDI的收入贸易条件效应会产生不同结果。如果价格贸易条件不变,FDI通过上述途径使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必然带来东道国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如果价格贸易条件改善,FDI促进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的结果,也同样导致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但在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提下,FDI的收入贸易条件效应就会不确定,只有FDI引致的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幅度,东道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才会改善。

同理可以推知,如果FDI不是促进东道国的出口数量增加,而是使其减少,那么除了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幅度大于出口数量减少的幅度这一种情况外,FDI减少东道国出口数量,贸易条件随之恶化。

三、FDI、技术外溢、生产率变动与要素贸易条件

在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方面,FDI除了直接进行技术转让外,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发挥积极作用:一是示范效应,即跨国公司进入后,会对东道国当地企业产生一种示范作用,当地企业通过效仿跨国公司所使用的先进技术,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能够带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竞争效应,即跨国公司的进入能够打破东道国当地市场的原有格局和均衡,对东道国当地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迫使当地企业采取行动保护市场份额和利润,由此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在实践中,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往往相互交织,综合体现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麦克道格尔(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第一次把技术的扩散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Richard Caves(1974)明确提出了FDI的技术外溢问题,被认为是开创了FDI技术外溢效应研究的先河。Hufbauer和Nunns(1975)指出,跨过公司的特定优势往往是拥有先进技术,所以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技术转让及其对东道国当地厂商的“技术渗漏”,都会加快东道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Findlay(1978)认为,通过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的“传染”效应,FDI可以提高东道国的技术进步率;东道国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后者对前者的技术传递就越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明确提出,FDI可以产生外溢效应,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培育并养成自己的内生技术创新能力。这些结论被《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吸收。综观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普遍认为,东道国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第一,通过FDI带来的新技术、新设备获得技术外溢;第二,通过子公司对当地雇员的培训获得技术外溢;第三,通过跨国公司参与东道国竞争而产生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第四,通过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所进行的大量研发活动增强技术外溢效应;第五,从FDI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技术联系获得。

尽管FDI对东道国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在多数情况下,FDI都趋向于提高东道国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要素贸易条件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FTT=[PX/PM]・ZX)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FTT=[PX/PM]・[ZX/ZM])。在价格贸易条件不变、改善和恶化三种情况下,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X)的提高会导致单要素贸易条件出现不同变化,但总的来说,只有在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幅度超过出口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的情况下,单要素贸易条件才会恶化。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FDI都能通过促进东道国提高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改善单要素贸易条件。在双要素贸易条件中,如果假设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M)不变,那么FDI影响其变动的理论途径和作用机制与FDI影响单要素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应途径和机制类似。

四、结论

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如果FDI的流入能适度增强东道国原有比较优势,则有助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如果FDI的流入过度扩张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导致出口数量激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贸易条件有可能恶化。

第二,如果FDI的流入能够及时使东道国贸易结构发生新的变革,有助于增强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能力,有助于贸易条件改善。

第三,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大小影响东道国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化。生产要素导向型FDI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次数要高于市场导向型FDI。如果FDI没有带来技术进步效应,对东道国的贸易利益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

第四,东道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外资的技术含量和外溢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上,仅仅盯住FDI促进出口增长、放纵外资重复建设和对原有比较优势的肆意损耗,将会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以及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东道国应该对成本导向型的FDI应予以高度关注,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

参考文献

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朱廷:《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篇6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程度;产品内贸易条件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4―0065―0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美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逐年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442.6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19%;2007年1~4月中国出口总额3495.2亿美元,对美国出口约占我国总出口的20%,加上香港转口部分,向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比例会更大,而美国的对华出口只占美国总出口的很少一部分,这几组数据凸显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逐年增长,但是中国从中获得的利润却没有那么多。传统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产品内分工发展带来的贸易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去分析中美贸易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提出

(一)垂直专业化和产品内贸易条件

Feenstra(1998),Kei-Mu Yi(2003),Grossman与Helpman等学者把国际贸易在过去20多年的飞速增长归因于“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Feenstra形象的用芭比娃娃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为例,对垂直专业化作了说明;Grossman与Helpman(2005)根据WTO的1998年度报告,给出另一个“垂直专业化”的例子:“在一辆美国轿车的价值中,约30%是由韩国的装配线生产,日本的部件与先进技术占价值的17.5%,德国的设计占价值的7.5%,台湾与新加坡的零件占价值的4%,英国的广告与市场营销服务占价值的2.5%,而爱尔兰与巴巴多斯的数据处理则提供了价值的1.5%。这就是说,美国国内所创造的产值只占37%。”这种垂直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之所以可以解释世界贸易在过去30年内的飞速发展,并解释国际贸易对于全世界平均关税下调的非弹性,其深刻原因在于作为最终产品组成部分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反复经历各国海关。

产品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ra-product Trade)是我国学者新近提出的基于产品内分工角度的贸易条件计算方法。国际经济学界对贸易条件的研究经历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等几个阶段,对应于国际贸易发展的进程,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经济学解释,也反映了国际贸易参与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的变化。自从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提出“贫困化增长”以后,贸易条件一直就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原来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品生产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产品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入到产品内部,在此基础上的中间投入品贸易就称为产品内贸易,它是继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后,国际贸易领域新的贸易方式,产品内贸易的出现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恰当的参与产品垂直分工,更好的实现产品价值链的攀升。产品内贸易条件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关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为贸易条件理论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二)产品内贸易条件的推导

影响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主要因素有垂直分工程度和价格贸易条件两个方面,发展中国家产品内贸易的获利能力主要由生产加工产品的数量(进口用于出口的数量)以及加工产品的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与市场价格的波动可以用价格贸易条件来体现,生产加工产品的数量指标可以用Hummels所测算的垂直专业化比重来表示,由此发展中国家产品内贸易条件的表达式为Tvs=T×VSS。其中,T为价格贸易条件,VSS(vertical specializationshare)为垂直专业化比重,它也是产品内贸易条件计算的关键。

本文采用Hummels计算垂直分工程度(VSS)的公式。假设经济中有n个部门,用MIi表示i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Yi表示i部门的总产出,Xi表示i部门的总出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我国制造业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计算

计算垂直专业化比重需要的数据主要是投入产出表和商品进出口数据。我国只在逢0、2、5、7年份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而逢0、5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2、7年份的延长表。对其他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平新乔(2005)的计算方法采用代替法解决。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是包括了国内外的总投入,本文需要的是国外的投入,因此要计算出中国投入商品中来自国外的比例。其次,无论是中国对世界还是对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出口都占一大部分,所以本文选用投入产出表的八个制造业部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后,进出口数据采用各国报送联合国的商品进出口数据,由于联合国的进出口数据是采用SITC分类标准,并没有现成的关于这八个部门的明确分类,本文根据联合国数据自己整理得出,主要采用了SITC编号为0,00,12。33,32,55,61,65,66,69,71,72,73,74,78,79的进出口数据。本文选取1995~2005年1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

选取制造业八部门的数据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文主要考虑制造业内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选取了典型的八个制造业部门,可以用计算得来的数据说明制造业内部垂直专业化程度具有效性。此外,本文采用中间投入品的数据并没有考虑资本的因素。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没有要素贸易条件全面,但它更直观的反映了一国贸易利益的变动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1给出了1995~2005年11年的价格和收入贸易条件,用以和下文计算的TIPT进行对比。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11年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99年略有提高,然后恶化并趋于稳定,2004和2005年又有轻微改善;收入贸易条件总体来看具有上升趋势,呈台阶式发展,1999~2001、2002--2005分别是两个层次。其主要原因

是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快,而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价位低、附加值低;收入贸易条件改善是因为出口数量扩张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进口能力损失。这样我们就不能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截然相反的趋势中去判断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获利情况。可见,传统的贸易条件对于贸易利益的说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图2是根据产品内贸易条件公式所计算的结果。我们所选取的八个部门的TIPT中,除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外,其它部门与收入贸易条件总体趋势基本是一致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内贸易条件数值最高,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门。从实际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品具有更方便零散化生产的特性,也就便于零部件的全球分工和采购,产品内贸易条件最低的部门是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垂直专业化程度处于比较低的范围,计算的数据和现实是基本吻合的。而中美贸易摩擦最严重的纺织业产品内贸易条件处于中游,并且多年来呈平稳趋势,只在2002年后呈上升趋势。计算11年间各部门的平均产品内贸易条件从高到低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

从八个部门的发展趋势来看,在1995年八个部门很明显的分为三个层次: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位于第一层也就是最底层;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四个部门位于第二层;其余三个部门位于第三层。第一、第二层的TIPT发展比较稳定,第三层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并逐渐脱离第三层。随着我国参与世界分工的程度的加深和贸易量的扩大,从1997到2003年间,第二和第三层TIPT数值和趋势逐渐接近,到2002年以后,除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以外的其它部门TIPT逐渐提高并分散发展,不再像1995年一样层次分明。这和我国制造业八个部门全面、深入的融合到世界分工中有必然的联系。

三、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和价格贸易条件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影响TIPT,决定了各部门TIPT的分布,价格贸易条件则影响了数值的高低,两者共同对总趋势产生影响。

分行业来分析,在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TIPT最高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2005年为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品内贸易条件为16.06%,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78%)。中美贸易摩擦频繁的纺织业的TIPT比较低,大约在7.67%,主要是因为该部门成本主要来自国内,较少采用国外中间产品,这也是中美纺织业摩擦较高的症结所在。其他TIPT比较低的部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纺织业对美国出口量巨大,同时也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美国来说,因为其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都比较发达,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相对弱小,政府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工资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中美贸易,部分美国学者认为是因为中国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挤占了美国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使工人失业、工资降低。和垂直专业化程度一样,TIPT越低说明中国在出口中的净得益较大,就容易引起美国的抵制。

美国之所以愿意进口TIPT比较高的部门的产品,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自己国内企业的利益,利用其比较优势,使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得到效益最大化,同时,对TIPT较低的部门产品进行制裁,用以补偿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的就业冲击。

篇7

论文摘要: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贸易条件却出现了恶化趋势,本文系统阐释了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因素。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是反映其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实力或竞争地位的指标,经济学含义是每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贸易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贸易条件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我国是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显著的。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完全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者和制定者,但也绝对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应该会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我国进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都比较高,主要侧重于关键设备、短缺能源以及原材料等。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在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下,对进口商品的总需求将会不断减少,未来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的高低。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具有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逐渐升级的趋势,这必然会使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同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已经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贸易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这与我国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粗加工比重大、附加值低、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低价位水平是分不开的。这说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交换的比价,而贸易条件是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的比价,因此本外币比价之间的变动必然直接导致以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变动。理论认为,本币升值有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但从我国数据来看,人民币升值以来贸易条件仍然延续了恶化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元贬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效应,美元贬值推高了国际价格基准,加之供需紧张和期货市场投机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我国进口价格大幅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价格的降低效应。

从总体上说,剔除生产成本上升后的出口价格仍显著上升,说明人民币升值确实提高了我国出口价格并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而且,人民币升值以来,剔除国际价格上涨因素后的进口价格涨幅则有所下降,同时优化了我国出口结构,高附加值和定价能力较强的行业出口占比明显增加,从而也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的适度升值将改善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为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及利益,特别是为提高外贸效益,必须在长期内逐步改革目前的汇率政策,应该让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将行政力量作为一定的辅助手段。

FDI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FDI)多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从而使得出口商品的价格难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内部采购行为使得加工贸易原料的进口价格居高不下。从总体上来看,由于FDI对我国的熟练劳动及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对非技术人才数量增加的作用偏小,因而它加大了我国收入的不平等,拉大了技工与非技工的工资差异,城乡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得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若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适当引导FDI进入我国的第一产业,使之发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作用,并且要引入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使我国逐步完成从低档次、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最终提高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

非关税壁垒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由于关税壁垒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约束和限制,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已经较少采用,而非关税壁垒由于其多样性和隐蔽性,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却屡屡得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愈演愈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造成了巨大影响,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从而形成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新贸易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曹晓蕾.世界贸易条件新变化与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5)

篇8

国际贸易生产的最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利用伙计分工给贸易双方带来贸易利益,使贸易双方的国民福利水平提高。但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出口扩张使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其结果使所得对外贸易不增反减,降低了该国国民的净福利的绝对水平。此现象最早被美国经济学家J.Bhagwati所发现,称之为“贫困化增长”。

下面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予以说明:

模型引自赵伟主编《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

如图1,横轴代表A产品的产量,纵轴代表B产品的产量,其中X国家在A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是A产品的出口国,而且在世界市场占据极大的份额。直线P代表A国未扩大出口之前的贸易条件(Pa/Pb),其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为C,在直线P上的一点D作为A国的消费均衡点。与D点相切的曲线I为社会无差异曲线。出口扩大之后,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变为P',A国消费点因此移至C'点,此时的社会无差异曲线II,明显低于社会无差异曲线I,意味着国民福利水平下降。

一、贫困化增长的发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

经过国内外专家的实证分析,主要有四点,这里我就简略介绍:

1、该国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出口部门。出口部门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使出口扩大,由于此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据很大份额,将导致世界市场上此类商品供大于求,均衡价格下降。

2、国际市场对某国生产的此类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由微观经济的需求价格理论弹性,我们可知,世界市场均衡价格的下降率大于均衡数量的增长率,即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损失大于扩大出口带来的利益,致使该国的总收益下降,国家变贫困。

3、该国此类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很大一部分份额。此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供给量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该国,所以该国的出口量的大幅扩增足以影响一个市场的供求关系。

4、该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贸易条件的恶化更能引起一国国内福利水平的恶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往往制定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GDP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出口增长所引起的。

分析我国贸易条件(1994年―2003年)

判断一国是否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贸易条件(也成交换比价、贸易比价),在数值上等于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的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四种类型:价格贸易条件(NBTT)、收入贸易条件(ITT)、单要素贸易条件(SFTT)以及双要素贸易条件(DFTT)。

这里仅介绍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在数值上等于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例。若两者的比例增长,说明本国可以一般为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更加具有价值,贸易条件变好;若两者比例降低,则贸易条件恶化,可能会导致贫困化增长。

二、我国是否符合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1、“增加出口”被誉为带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之一。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来说,应该以出口导向政策为指导,增加出口以带动经济。其实这种政策很像晚期重商主义,政府大力鼓励出口甚于进口。通过对我国在近些年的GDP增长率和进出口增长对对比,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年份,我国出口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由此我们不难推断我国的经济增长多半发生在出口竞争产业。

2、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很多企业出口的产品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玩具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由于这种产品的的劳动密集的特殊性,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生产此类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竞争。这将导致市场上此类商品的价格地下,而且由于竞争激烈,这也将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小。这符合国际市场对某国生产的此类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的条件。

3、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是否依赖于出口部门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就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直接表现为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外贸的增长。

三、应对我国贫困化增长的策略

1、改变出口导向型政策,扶持进口产品替代企业。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企业。通过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政府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来扶持进口替代型企业,促进其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替代企业,政府应该推广其技术,利用知识外溢和学习效应,是其他企业学习技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该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促进其生产模式的转型。

2、提高产品的含金量、质量和多样化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国际消费者需求。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其获得尽可能多的满足感,这样有利于消费者对我国出口产品产生依赖,即所谓的“品牌效应”。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而相对提高了消费者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此产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

3、改变出口增长方式,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代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通过对近年来世界贸易总额的分析,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所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相当大部分,而且这两类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垄断力。我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上长久占据份额,必须也得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

参考资料:

[1]赵伟主编《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Paul R.Krugman著《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