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14: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核算过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DOI]10.13939/ki.zgsc.2015.40.132
1 引 言
十二五规划以来,环境成本成为评估经济增长情况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表明单纯地将GDP 作为经济增长参考数据的时代已经过去。电力企业作为我国对生态资源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几个重要产业之一,势必要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上减少成本的投入,以到达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会计核算是电力企业环境进行成本调整所要进行的基础工作之一。会计核算对电力企业进行环境成本调整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 电力企业核算的内容及意义
2.1 电力企业会计合算的内容
会计核算(financial accounting)也叫做会计反映。在电力企业中,会计核算就是用货币这一基本计量单位,对电力企业这一经济活动主体,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做出核算,明确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在这些经济活动中资金的运动方向。这就是电力企业中,会计核算的主要工作。这里所指的经济活动有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等等。会计核算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工作,要定期绘制财务报表,提供财务、成本等的新指标。
2.2 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意义
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对整个企业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会计核算是对企业当下一段时间经济活动,资金动态的反映,这种反映表明了当下该电力企业的运营状况是否合理,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也为企业的各种决策提供了参考和支持。其次,企业会计核算结合企业运营形势,对下一阶段的财务计划,成本指标等做出估计,提出新发展目标。最后,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宏观经济对电力企业的环境成本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和污染必然涉及企业的会计部门工作,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工作的基础工作,更要做得十分细致。
3 我国电力企业主要的会计核算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当下我国主要的会计核算模式
当下我国的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方式已经放弃了原来使用的各个部门逐级合算的方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现在主要采用集约型的核算模式。集约型的核算模式是将所有需要进行核算的人力、资金、活动项目等先进行整理归纳,再一起进行核算。这种核算模式虽然解决了原先各个部门逐级核算带来的耗时长,工作烦琐,工作成本高等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对大量需要合算的资源、人力、信息等进行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增加,如果不能很好提高工作效率,将会造成工作质量的下降。
3.2 我国当下的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主要存在的几种问题
3.2.1 会计核算的主体对象不够明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以后,我国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由于经济发展迅猛,以及一些历史性的原因,我国的许多电力企业还未与其旗下各路子公司建立起明确的产权关系。进行高效率的产权核算,需要的是明确的从属关系。而在这种产权关系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财务核算就容易发生重复地核算和遗漏核算,从而在接下来要进行的经济活动中难以进行得到可观的参考建议。
3.2.2 电力企业中的会计核算缺乏完整的监督机制
当下我国的电力企业主要处于垄断地位,一个电力企业往往规模十分庞大,各种部门繁多。部门冗杂则造成了有的部门之间联系过于密切,有的部门之间则过于疏远。联系过于密切的部门中,有的官僚气息浓厚,许多工作被人情网所束缚,难以展开,而且涉及经济容易滋生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而过于疏远的部门之间,联络起来费时费力,也给核算工作造成障碍。如果只看表面现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分析后果会发现,在这样的机构设置中虚假的财务信息很容易产生,给企业的决策提供错误的参考,制定出不合理的财务指标,从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而现有的监督机制明显不够完整,因此为了保证核算结果的公正公开,也为了保证核算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十分有必要。
3.2.3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的知识非常灵活,富于变化,因此需要会计事业的从业者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现有部分电力企业,因为人事工作上的原因,所雇用的会计从业人员,年纪较大,工作方式较老套,缺乏新进步。进行了新的集约型会计核算模式之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以前大大增加,如果不能保证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因此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时定期的职业技术培训非常重要。
4 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方法策略
4.1 明确核算主体坚持贯彻集约型核算模式
虽然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处于垄断模式,规模庞大,部门繁多,但是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应该明晰一个原则:在集约型的模式下,会计核算的对象是透过集团这个大主体的资金、信息、人力等,而不再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逐级核算。会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做好前期的统筹工作,而不再需要逐级联系各个部门,在集约型核算模式下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这个大主题进行核算。
4.2 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核算监督机制
因为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存在人情关系的束缚和官僚气息。而电力企业在我国的垄断地位是一时难以改变的,所以只有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体系,才能防止在核算过程中出现的虚假财务信息,错误的财务指标,甚至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机制,需要细化各种相关制度,例如现金管理制度、财务报表制度等,制度建立后对核算工作的审核也有了一定的标准,对违反相关制度的人员也有了进行惩罚的依据,从而使审核工作更严谨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最好做到的每一笔记录都有据可依。
4.3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测评和强化训练
新的集约型核算方式采用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也应该相应提高。会计工作本来就具有十分灵活的特性,如果工作人员只守着旧的工作方式,不主动进行创新,就跟不上新的核算模式的要求。企业为了提高会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必须定时的对会计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考评,测算其工作质量是否打动了企业工作的要求标准。对于尚未达标的员工,企业有一定的义务对其进行集训,使之成为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会计从业者。
5 结 论
电力企业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为了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对环境成本提出的要求,电力企业在减少能耗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减少环境成本的工作中,会计部门所提供的核算数据作为重要参考,要保证其公开和正确,因此企业在着力解决电力企业企业核算方面的问题上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寻找新方法新对策。
参考文献:
[1]段浩英.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8).
[2]康碧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1).
[3]叶彩荣.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0(4).
【关键词】林业企业;核算;会计
林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反映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会计核算体系。从日益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引入新会计制度指导构建新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存在的问题
1.重视会计电算化自身因素,忽视会计电算化环境因素
会计电算化它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其配套设施、会计电算化软件、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以及赖以输入信息的原始凭证。会计电算化环境因素是指对会计电算化产生促进和制约作用的社会环境总和。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以及意识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会计电算化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会计电算化必须具备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会计电算化才能在财务管理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有些企业存在着只重视会计电算化自身因素,而忽视环境因素的现象。如大多数林业企业都没有建立和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单位领导也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微机记账只是手工记账的重复,从而缺乏有效的管理。
2.会计核算中企事业不分
现有国有林场被定位是生产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国有林场不仅要保护、发展公益林,而且同时要经营商品林,国营林场公益林的经营主要是国家投资,地方财政一般无财力投入,无法保障公益林的正常经营,实际上是国营林场无偿地以经营商品林所得的经济收入来补贴。
3.林业企业核算偏差大
现行林业企业会计的收益部分只计算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而且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了某些林业生产者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二、完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建立系统内部网络会计
森工企业目前实现的电算化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人们的思维观念只停留在计算机核算仅仅是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速度和效率方面,并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致使现有的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森工企业电算化会计的目标应该是:在会计工作效率提高和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因此森工企业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更新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推动企业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二)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财会体制改革,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要求把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这两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设置“环境资本”来反映企业对拥有的自然资源所享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情况。环境会计活动既与森工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又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纳入森工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应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协调统一,这是实现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的要求;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根据“生态利用”原则,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因此,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
[关键词] 国际承包工程;会计核算;外币折算;建造合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07
[中图分类号] 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14- 02
0 前 言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国内已培育出一大批工程建设领域的优秀企业。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号召,参与到国际工程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中。
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存在多层次的承包企业。受我国外汇管理规定限制,总承包企业和二级分包企业涉及外币合同收款,三级以下分包企业涉及外币结算人民币收款业务。因此,对于以非法人形式在项目所在国组建执行机构的承包企业,存在按中国会计法规、制度,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对国际承包工程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需求。
1 国际承包工程会计核算准则要求
国际承包工程业务的核算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15号——建造合同》(以下简称“建造合同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19号——外币折算》(以下简称“外币折算准则”)。由于两个准则是相互独立的,并未具体到各行业的运用,造成实务中会计人员凭职业判断选择的核算方式差异较大,在近年汇率剧烈变动的背景下,对会计核算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建造合同准则,设立两个专属科目“工程施工”、“工程结算”,核算关键为完工百分比法的运用。鉴于承包工程的复杂性,合同完工进度一般采用准则中所规定的3种计算方法的第一种,即“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
外币折算准则,在对外币交易进行核算时分为初始确认和资产负债表日处理两个阶段。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系统合理方法确定的近似汇率)将外币折算为本位币;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对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
对于国际承包工程的会计核算而言,建造合同准则和外币折算准则运用的焦点在于以下4个方面:(1)“工程结算”科目是否属于外币货币性项目;(2)工程累计实际发生合同成本的确认;(3)合同预计总成本的估计;(4)合同总收入的确认。
2 “工程结算”科目性质的判定
在实务过程中,有一种思路认为“工程结算”为外币货币性项目,确认时采用双币记账,资产负债表日与货币资金、往来账款等科目按期末即期汇率调整记账本位币的账面价值。此账务处理方式让笔者难以理解:其一,外币折算准则的核心思想是对企业拥有的受汇率影响的资产和权益进行调整,而不是调整已成为历史的收入和成本。“工程施工”记录着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历史成本,与其遥相呼应的“工程结算”作为权益每期调整显然是矛盾的。其二,工程价款的结算主要受合同标的物建造进度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表示工程建设单位在某一特定时刻对工程建造进度的认可,承包企业工作价值的实现,如确认的价值随汇率的变动而变化将不能客观地反映工程的真实经济价值流入。因此,笔者认为“工程结算”作为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视为企业已实现“历史”收入进行核算更为准确。
3 工程累计实际发生合同成本的确认
根据外币折算准则规定,按自行成本发生时间和分包成本确认时间的即时汇率将外币折算为本位币记入“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在实务中,会计人员容易混淆交易业务发生时间和现金交割时间,两者从会计准则的基本思想来看是完全分离的。交易业务发生的时间表示双方确认约定工作完成的时间,而现金交割时间表示资金的实际流入和流出的时间,时间点上的差异记入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往来科目。同时,也有部分会计人员为简化资产负债表日外币折算调整工作量,按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成本记入“工程施工”科目,笔者认为在汇率变化剧烈的情况下,该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工程累计实际发生合同成本等于每期已发生历史合同成本的合计数。
4 合同预计总成本的估计
合同预计总成本,是指从合同签订到项目结束发生的全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总和。该数据的估计是整个工程会计核算的核心,其准确性直接影响收入结转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于未发生事项的估计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国际工程又需要进一步考虑汇率的影响,其估算就显得尤为困难。本文仅从汇率折算角度讨论,理论上最为准确的估算公式为:
合同预计总成本=工程累计实际发生合同成本+未发生成本×未来执行期间的综合折算汇率
未来执行期间的综合折算汇率的确定有两个基本前提:(1)未来执行期间成本发生的时间、金额和币种;(2)未来执行期间成本使用外币的汇率走势预测。在实务中,这两组数据是非常难获取的,绝大部分工程企业完全不具备预测汇率走势的能力。因此,需要对估算公式进行调整:
合同预计总成本=工程累计实际发生合同成本+未发生成本×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
由于每期均有未发生成本锁定成为已发生成本,未发生成本部分会逐渐缩小,且对应的未结算合同收入也同样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可使得合同预计总成本逐渐回归到最准确的数值,且极大地减弱了对当期确认收入金额的影响。虽然该方式仍会因为汇率的变动,使计算所得的当期确认收入不能严格等于当期完工比例所对应的最终合同收入金额,但笔者认为此方式极大降低了会计估计差错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会计实务可操作性。
另外,未发生成本的估计需要事先明确交易币种,即要求事前对整体工程的建设过程有明确的预案,这超越了财务人员的能力范围,需要整个项目团队的通力配合。由于此项工作非常复杂,工作量巨大,因此在实务中需要财务人员根据汇率的变化趋势对合同预计总成本的调整周期进行职业判断:在汇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每季度或半年调整一次;在汇率变动剧烈的情形下,及时调整就非常有必要了。
5 合同总收入的确认
合同总收入,包括合同初始金额和执行期间工程变更、索赔、奖励等事项引起的变化金额。对于国际工程,合同总收入在不存在特殊事项的影响下,外币金额可视为固定已知数。其计算过程与工程累计实际发生合同成本确认和合同预计总成本的估计方法类似,对于已实现收入按照结算合同价款发生时间的即时汇率(或近似汇率)折算记入“工程结算”科目,对于未结算收入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
合同总收入=工程累计实际已结算合同收入+未结算收入×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未结算收入折算汇率的调整需要与未发生成本折算汇率的调整同步,否则会造成收入成本结转出现不配比的情况。
另外,在结转“工程结算”科目时,会计分录一般为:
借:应收账款(双币/多币)
贷:工程结算(记账本位币)
由于承包企业层次不同,承包合同可能面临多币种收款且与合同计价币种不一致的情况,造成财务人员在“应收账款”等往来科目处理时,常为以何币种记账感到迷惑。笔者认为存在一种假设,即以何币种收款在合同签订期是经过认真规划的,除需要结汇的币种外基本等同于需要支出成本的币种,因此在具体实务中,可根据完成此部分合同收入所对应支出的外币金额和剩余记账本位币金额结转即可。
6 结 论
通过上述一系列外币折算方法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汇率变动对经营成果核算的影响,避免了汇兑损益未在执行期间合理确认以及“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在工程结束时无法冲平的问题,使国际承包工程的整个核算过程更为真实、准确、完整。
主要参考文献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本文回顾了企业年金的发展,并结合新会计准则对不同阶段年金的会计主体及会计核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基金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079-01
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则属其一。笔者从企业年金的发展过程展开,对其涉及到的会计核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
1995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
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1995年12月,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规定: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单独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负担,也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
至此,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了明确的制度依据。
2000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将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
2004年1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正式颁布:明确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当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以下简称受托人),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受托人可以是企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受托人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帐户管理机构作为帐户管理人,负责管理企业年金帐户;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受托人应当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托管人,负责托管企业年金基金。
至此,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且企业年金组织运营方式有章可循。
2011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对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托管、投资管理等做出了详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年金基金的管理制度。
二、我国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不难看出,企业年金在不同阶段会计主体不同。
(一)企业年金的筹集阶段
企业年金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和筹集。对于企业来说,为职工缴纳的企业年金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向职工支付的一种递延工资,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当根据权责发生制,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进行确认。其中,明确规定“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属于其中。因而,此阶段企业年金的会计主体仍然是企业,会计核算属于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
具体的说,企业在会计期间提取企业年金时,应该根据职工劳动服务的对象和部门确认成本费用,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而对于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由企业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代缴,借记“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贷记“ 其他应付款-代扣代缴职工企业年金”。当企业作为委托人将以上确认的两项金额移交给受托人形成企业年金基金资产时,借记“ 企业年金基金资产”,贷记“ 银行存款”。
(二)企业年金移交给年金受托人后的阶段
企业年金移交后,年金的运营和管理完全独立于企业或职工。因而,企业年金基金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属于基金会计范畴。《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就是用来规范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要求他们以企业年金基金委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以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同时及时向受托企业披露关于企业年金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的变动情况。
参考文献:
[1] 韩冬芳,刘国栋,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探析,财会通讯,2005(01).
[2] 刘轶,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规范问题思考,商业时代,2009(22).
[3] 魏俭,浅析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04).
[4] 陈静,企业年金及其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中国林业企业,2005(02).
【关键词】国际承包项目 会计核算 问题 建议
一、国际承包项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核算软件的选择功能过于单一,不能实现数据共享
目前,国际承包项目的电算化水平较低,虽然在会计核算方面也应用了部分软件,但没有实现数据集成,无法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不能满足公司总部对项目财务状况的掌控及对资金的监管。
(二)项目核算机构不健全,不相容职位没有分开
由于出国人员的工资要高于国内人员的工资,许多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或者是因为财务人员不足等原因,大部分项目只派出一名财务人员,既对货币资金进行管理又进行账务处理,违反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关于“出纳不得监管稽核”的规定。
(三)存货核算不规范,造成成本核算不准确
国际承包合同一般为单项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唯一性决定了为项目采购的所有设备物资都将用于该项目,从项目的整个工期来看,设备物资无论什么时间进入项目成本都不会影响整个项目的经营成果,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以及人员配备不足等原因,造成项目部在财务核算时,没有认真执行相关的出入库手续,只是在收到供货商的发票时一次性计入项目成本,而没有合理办理出入库手续,确保存货的价值流转和实物流转的一致性,从而造成了项目每一会计期间成本的不准确。
例1:A公司通过国际工程招投标方式在苏丹竞得一水坝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签订了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合同总金额1 000万美元。合同付款条件如下:一、合同签订后7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额的30%作为预付款;二、货物到达工地现场验收并收到供货方发票后支付60%;三、质保期结束支付其余的10%。
项目部账务处理如下:
1.2010年10月1日支付30%预付款
借:预付账款――×××单位3 000 00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3 000 000
2.2010年11月5日货物验收并收到发票,支付60%货款,该批货物预计在2011年使用: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直接费用――材料费
10 000 000
贷:预付账款――×××单位3 000 000
应付账款――×××单位1 000 000
银行存款(美元户) 6 000 000
3.2011年10月1日质保期结束,支付10%余款
借:应付账款――×××单位1 000 00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1 000 000
分析:通过上述账务处理,该项目在2010年度多记费用支出1 000万美元,存货少记1 000万美元,该处理方式将造成2010年度主营业务成本增加1 000万美元。
(四)收入核算不准确
项目部只是根据业主、承包商和咨询确认的结算账单作为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的依据,而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规定的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造成收入确认不准确,年度经营成果不均衡。
例2:某工程项目在2010年度“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累计发生支出1.5亿美元,预计合同总成本为6亿美元,预计总收入为7亿美元,2010年度经业主和咨询确认的结算账单金额为1亿美元。
项目部直接根据结算账单金额确认主营业务收入,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100 0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000
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如下:
1.该项目完工百分比为25%(1.5÷6);
2.主营业务收入为1.75美元(7×25%)。
按照《建造合同》准则规定的完工百分比法确认主营业务收入为1.75亿美元,而根据账单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亿美元,少记主营业务收入7 500万美元。
二、加强国际承包项目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对外承包企业应加大财务信息化投入的力度,选择具有远程网络传输功能的集成式财务软件系统,以便集团公司总部能随时掌握遍布全球的国、内外工程项目的财务状况并实时监控资金情况,为加强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提供先进的财务管理平台。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功能较为完备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平台。正是基于该平台,其合同金额达8亿美元的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得以在北京和苏丹设有两个核算中心,分别处理项目的国内业务和国外业务,避免了财务单据在国内、外的人工传递,提高了财务数据资料的时效性,项目及公司总部高管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了解项目的财务情况。
一、主要问题
(一)管理滞后,留有隐患。目前,国库券的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科目主要有“7724长期国家债券投资”、“0016开出国债券单证”。当国库券卖出时,其收回的资金在“7724长期国家债券投资”科目反映,资金上划上级行后,该科目余额为零,其国债的留底卡片纳入表外科目“0016开出国债单证”核算。一般情况下,不论是会计部门,还是审计部门在检查某营业网点的国库券时,仅核对账、卡是否相符,而忽视了核对该单位的计划发行上划数是否与卡片账吻合。有很多县支行的会计部门认为计划是由管计划的人掌握(虽然大部分经营行的会计与计划部门合并,但是在管理上,仍然有脱节),会计部门仅管会计核算;而管计划的认为自己仅管计划的分解和上划。计划发行数是否等于当期发行的卡片账,无人过问,形成管理上的“盲点”。在以前年度由于超计划发行国库券较普遍,很多人认为超计划发行的国库券资金,营业网点应转入存款科目核算,而忽略了某些单位并未转入存款科目核算,而是悄悄将此笔资金转入了个人的储蓄户,或直接放款给他人使用。表面上,该网点“0016开出国库券单证”是账卡相符,而实质上,已“神不知鬼不觉”地贪污或挪用了此笔资金。从某些基层经营行发生的几起国库券案件看,其特点都是:时间长、隐蔽性强、难以发现。
(二)账务核算不明细,没有分年度、分本金、利息户记账。由于“7724长期国家债券投资”科目不仅仅核算提前兑付的国库券,还核算本机构认购的国库券、到期兑付的国库券本金、利息以及到期兑付时,上级行下划的国库券本金、利息款。在县级支行,该科目还核算营业所、分理处、储蓄所上划的发行和兑付的国库券。机构与机构之间,年度与年度之间,提前兑付与正常兑付之间,上级行下划的兑付资金与到期的客户兑付数之间,本金与利息之间,若不设非常明细的分户账,是很难分清“7724长期国家债券投资”科目核算的内容。分不清核算内容,其隐藏的风险就不言而喻。
(三)上下年度结转分户账时,不能明细过账,给核算带来一定难度。虽然有的基层行经过努力,清理了历年的国库券发行、提前兑付和正常兑付的情况,特别是对“7724长期国家债券投资”科目的清理,按年度、分单位地设立了明细账,并在每户的分户账的摘要栏注明“发行某单位某年某期国债”或“某年某期下划的国库券兑付本金”等诸如此类摘要。但是第二年分户账接转时,计算机不能连同摘要一笔一笔明细过账,仅分户余额接转下年。当年清理的国库券,在第二年,若不在摘要栏明细记载清楚,又成为一团乱账。有的行虽然设了手工分户账,但是,在第二年接转时,也会出现上述情况。
关键词:地房籍系统;矢量数据;数据质量;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
地房籍合一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GIS、Web等平台建立的图属合一数据库,通过空间数据和地籍、房籍属性合一构建针对图形和属性能够相互查询,关联管理,地籍和房籍信息无缝结合,并具有图形属性输出功能的管理业务系统。能实现宗地登记、产权登记、交易、拆迁、物业管理、房产开发等高效、互联互动式房地产业务管理。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优势杜绝传统管理模式上的各种漏洞。
目前,重庆市正在推进“以图管地、以图管房、房地合一”数据管理系统的运行。地房籍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土地房屋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源数据质量的优劣,决定了信息系统实际运用价值的大小。源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本文从矢量数据收集手段和汇总流程研究来确保数据质量。
1 土地房屋管理信息收集和存在的问题
地房籍管理对象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他项权利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权证,及开放商、权利人等实体。涉及到登记机关和处室、业务登记人员、政府部分、金融部门、测绘单位和数据库建设人员。基础数据收集数量大、任务重、且历史材料受存储条件限制,有部分残缺不全。
在调查中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对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进行验证。其中,“以地块为基础”中的“地块”是地籍信息的基本载体,是具有固定的位置和明确的边界,并可辨认出属性的最小土地单位。传统的地籍管理在宗地发生变更后,权利人和现状都相应的发生变化,如某单位购买了一块国有存量土地,后转卖给企业,再转卖给开发商,开发商修建了住宅小区,内有高档住宅、小区道路、休闲设施、绿化等,开发商办理房地产权证时反映现状的宗地图与原单位购买国有存量土地时的宗地图相差甚大。单凭图件和权利人查找都无法找到共同点,历史轨迹只能追溯到上一次业务流程办理的情况,恢复某一历史数据过程过于复杂。
历史上房屋和土地分开办理产权证,存在一部分只有房产证,和一部分只有土地证的情况。在数据库中就会出现宗地上的房屋空属性或者已经办理了房产证的房屋无法落地的现象。
2 数据库构建中的矢量数据汇总方法
2.1 常规矢量数据汇总
(1)对于历史上无坐标的纸质或者电子版宗地图,利用图上权属界址点位置和相关地物点距离来判断权属线,制作地块。这样做的优点是界址点位置与原始图件一致,不会产生权属纠纷。缺点是以前测量的面积有可能与矢量化以后的地块面积不一致,造成图块面积与权证面积不匹配的情况;界址点现状如果发生变更就无法准确定位界址点。
(2)按照地房籍管理的宗地号和房籍号的顺序来清理档案,优点是避免漏掉和重复清理原地房档案信息。缺点是未能建立地籍档案的地块无法被清理到。
2.2 利用GIS系统的数据汇总
GIS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帮助我们进行数据判断汇总:
(1)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是以测量城镇地籍图,建立地籍数据库为目的的调查活动。其成果作为管理土地权属的重要依据。
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城镇调查现状成果,结合土地档案,增加判断位置的正确率。二调中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是按“街道、街坊、宗地号”这样的结构来进行的数据收集,主要体现在城区,具体表现为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来体现行政区划关系。与地房籍系统的数据汇总规程一致,可以有效利用。使用二调城镇地籍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各宗地能在控制范围内位置相互接边,以分级控制的形式来确保权属坐标位置的准确性。但二调时间为2009年,会产生调查结果的延时性,部分已经变更的宗地需要单独对待,且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主要集中在规划城区范围以内,对乡镇的地籍调查缺少基础坐标资料。这部分宗地和房屋信息需要测量人员实地外业测绘补充。
(2)结合遥感影像图库。遥感影像图库是具有统一坐标系统的现状影像图件。
影像图经常能帮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房屋周围的情况,比地形图更高的可视化辨识率,让结合遥感影像图的判断几乎没有出现“找不到地方”、“房屋样子看起来差不多,不知道是哪一栋”的情况。使用遥感影像图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为的主观判断增加佐证,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地籍档案的过程中,因为测量技术的影响,会出现早期的宗地图没有坐标,没有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物,且相邻单位权利人早已发生多次变化,无法准确定位的地块。为了节省外业调查的人力和物力,更快的判断地块位置,可以采用遥感影像辅助定位。因其统一坐标系的优势,可以做到影像图和矢量图的结合,大大缩短档案调查时间。
(3)相邻宗地间的拓扑错误修正。拓扑错误是指矢量数据的点,线,面在拓扑上存在肉眼发现不了的坐标点重复,碎线、碎面等错误。如相邻的两宗地存在拓扑错误,会导致面积计算错误,系统判断权属界线交叉的情况。
一般在相邻宗地接合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拓扑检查,可以采用Arcgis、Mapgis、K9等软件来进行检查。地籍矢量要素在系统中体现为“区”,检查中可能出现“区”的相交情况。
以Mapgis为例,拓扑错误的处理方法一般为平差,
1)在矢量化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在该断开的地方线没有断开,这给造区过程带来麻烦,可以使用Mapgis平台中的自动减断线来处理线相交的问题。但该功能是以节点为剪断端点,如果线头刚好超出节点一小段,就会被剪断成微短线。
2)微短线会对拓扑处理和空间分析造成影响,所以这类线是需要清除的,Mapgis平台同样有清除微短线的功能,但是需要自己设置最小线长,以便系统按照用户自己的需要对微短线进行处理。除了微短线,重叠坐标点也属于拓扑错误,这类问题很好处理,删除重叠点就可以了。排除了对区拓扑处理有影响的线和点以后,自然不可避免就会出现线不能闭合的情况。
3)不能形成封闭区域的线被称作悬挂弧段,需要进行节点平差,可以有线节点平差和弧段节点平差两种,平差以后可能造成面积与拓扑处理以前有微小的差异。所以这里需要人为的判断。
只有建立正确的拓扑关系才能构建准确的区文件,保证数据库质量。
3 结束语
总之,矢量数据汇总是数据库建立的基础,它既受地籍测量的技术影响,也受数据调查规程的影响,是地房籍系统构成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地房籍系统作为方便民生,控制管理,交互查询等各方面都信息化的日常管理平台,其基础矢量数据质量不仅会影响今后权属和地块变更的质量,更为权属纠纷、司法调查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一个不起眼的错误可能会造成权利人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快速准确的完成系统基础数据汇总是今后日常登记变更业务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增杰,严星,谭俊.地籍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杜海平,詹长根,李兴林.现代地籍理论与实践[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4]刘家彬,张金亭,胡石元.土地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
关键词:成本会计 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一、《成本会计》课程简介
作为我校财会专业的必修课,《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对于中专学生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内容,特别是成本计算方法困难是很大的。同时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大多数还是停留在黑板加粉笔,这种教学手段无法适合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图表多、计算过程长的教学需要。成本会计内容组成有特殊的地方,从要素费用分配到成本计算方法等,涉及到的公式、图表数量很多,教师讲课很不方便。由于表格的理解没有文字理解直接,而教师又受到课时、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表格在黑板上一一讲解,只能解释数据在表格中的关系,学生昕起来乏味,没有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以往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欠缺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单纯的理论讲授方式强调成本核算过程中各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没有实践环节很难将各费用分配方法的一些要点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成本计算方法加以运用。所以,学生难以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
二、教学模式设计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决心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为了获得《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更多的实用信息资料,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本人利用寒暑假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走访了邢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四处、平乡自行车生产企业、运输公司等多家企业,重点了解了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包括企业会计岗位设置和会计人员分工,成本会计岗位职责、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成本核算程序、成本计算方法等。从而更加明确了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方向: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成本会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完成职业培养目标。
然后,在深入研究《成本会计》课程特点及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针对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设计一整套模拟真实的铸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实训资料,对各任务内容的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提出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项目教学。
具体设计图示如下:
序号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成本会计工作任务
1 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划分各项费用支出的界限 企业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程序、要求的认识并建账
2 归集和分配各种生产费用 学会使用各种凭证,应用各种分配方法
3 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 学会各种分配方法并灵活运用
4 计算完工产品及在产品成本 学会三种基本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5 编制成本报表并进行分析 学会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以模拟铸造公司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贯穿于任务式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需组成团队完成一个任务,充分锻炼实际动手及协调的能力,有助于掌握真实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成本会计中的有关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特点、成本计算的基础资料及各种表格进行演示,比如,铸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视频,邢钢炼钢、高线的生产流程等,使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有形物”,把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信息(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工艺过程和成本计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成本计算方法学习之前能初步了解什么样生产类型企业,采用什么样生产工艺过程,应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转贴于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选取
按照完成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针对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过程选取教学内容。因此,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材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具体做法是:
1、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如简化要素费用中的“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的核算,重点进行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2、增加能够提升岗位业务判断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相关知识点。如在成本会计基本理论中增加企业生产类型的认知、“不同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设计”等内容;
3、删除在《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中讲述的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其他行业成本核算等。
为此,我们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设置为五个教学项目: 任务一: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认知; 任务二: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任务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任务四: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任务五: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
同时,由于本课程所讲述的内容也是各种会计考试的考核内容,比如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初级与中级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因此,该课程也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二)课程内容组织
1.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与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应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与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即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2.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每一项目基本理论、知识、方法的讲授与分项实训、综合实训融合进行,具体组织如下:
(1)理论教学与分项实训的组织
内容组织:改变传统的先理论讲授,再实际操作的做法,将成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尽可能融在成本会计分项实训中讲授。具体做法是:①依据各项目教学内容,设计多项实训任务;②每个任务下设四个岗位,依次是:根据原始凭证分析数据并计算数据审核并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由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分别完成;③在各个岗位的技能实训中,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实训出现困难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出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进行讲授。学生掌握后,再继续实训。
实训中,为了能够全面掌握各项技能,学生岗位进行适时地轮换,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四个岗位的操作。
(2)综合实训组织
综合实训包括品种法、简化的分批法、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和分类法五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分别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计算、各种账簿登记和成本报表编制等任务。每个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实训要求,找到各项目中每个任务的解决方法和思路,独立完成项目中所有任务的实训操作。
四、课程考核方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