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08:27: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舍身炸碉堡、献身堵枪眼、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舍身炸碉堡、献身堵枪眼、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舍身炸碉堡、献身堵枪眼、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人可铸,金可熔,男儿蔚为万夫雄
____题记
文天祥曾经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脍炙人口的人生格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的确确,每个人自打从娘胎出生,就开始奔着死神那里走去,直到生命之花慢慢凋零。但是,司马迁却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我们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剥削、压迫人民而死。那么,这样的死就是一文不值、众人唾弃。倘若我们是为了大众的利益而以身殉职的,那么这样绝对是天地共容、人神共泣,而且有理由配得上两个刚劲的大字____“牺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孔明先生未能达成光复汉室的宏图伟业就抑郁而终时,后世不禁扼腕叹息天妒英才。“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首诗不正是赞颂那些敢于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人吗?我不得不承认,孔明先生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因为他是为了江山社稷而积劳成疾,他是驰骋沙场时而牺牲的。如果不是有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的话。想必刘备早已被人打回织席贩履的市井之徒,而不是那个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后汉之主吧。
当我们看到抗金名将岳飞含冤而死,当我们想到战国时期那个敢于不可一世的秦王图穷匕见的有志少年时,那些数不清楚,且又说不明白的豪情壮志总涌上心间。他们那种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总每时每刻激励、鞭策着我。
曾经有人问过一个问题:什么是男子汉?难道说一天争强好斗、不务正业、好吃滥喝的人才有资格配得上这个称号吗?那么,这样的回答完全错误。我认为只有那些敢于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人才是不折不扣、名副其实的“男子汉”。没错,我就是赏识那种过五关斩六将的胆色,我就是崇尚那种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我绝不会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将自己打扮得形貌?i丽,因为我不想做一个空心萝卜罢了。
我本是一介匹夫,但我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也憧憬着有一天能冲锋陷阵、为国效力;为了这爱得异常深沉的土地和人民而奋勇杀敌;我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虽然我只是一个区区草民,尽管我只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家伙罢了。但是,每当谈到那些耳濡目染的英雄事迹时,我身体内淌过的绝不是普通的血液,而是满腔热忱不到爱国情怀。
当下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我们,不应该浪费掉稍纵即逝的光阴。当你倍受挫折、饱经磨难时,千万不能自暴自弃。现在的难过只是为了让以后的人生苦尽甘来。想要挥斥方遒,必先通过砺练。
一、弘扬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历史,应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精神,从百折不挠、出使西域的张骞到精忠报国、激情豪迈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一个个英雄的事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倍感震撼。在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悲壮与崇高的行为感到深深钦佩的同时,我们要启发他们思考: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自己是否也能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成就一番伟业?总之,要加强初中生对爱国人物的学习、认识、探讨,让初中生体会到立志勤学、自强不息、奋勇前进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英雄事迹的时候应该创造浓厚的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内心认可爱国主义理念,真正理解爱国主义是在历史发展中沉淀的对自己民族、国家最无私、最纯洁、最深厚的情感。由感性的认识升华到理性的思维层面,初中生就会以这样的价值观来评判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衡量社会生活中的对与错、美与丑,并以此作为准则不断反省自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昨日的现实,今日的现实必将成为明日的历史。我们认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现在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审视历史、正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识,让他们能客观地、整体地、理性地看待历史问题,能深层次发掘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历史与现实是密切联系的,人们在对历史的学习、思考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避免走入误区。
三、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心理
1.逆反心理
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有较强的对抗情绪,个人安全感严重缺失,对于他人没有任何信任感。正是由于留守儿童潜意识中对他人存在严重的不信任,才会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在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逆反行为。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存在严重敌意,对于监护人、教师、亲属的管教表现出较强的逆反性特征。
2.厌学心理
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与温暖,感情受到严重创伤。在此背景下,很多留守儿童在课堂中表现出精神不集中、萎靡不振、神情呆滞等,经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这样就会造成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较低,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3.失落心理
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也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同学等经常会疏远留守儿童。这样,留守儿童的交际圈就会不断缩小,既渴望与他人交往却又表现出强烈的畏惧情绪。与此同时,即使留守儿童在学习及生活中有所进步,也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表扬。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
二、教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思想的引领
对留守儿童来说,在他们身心发育成长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今后的人生及心理健康发展极其重要。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上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优良传统及优秀美德,如勤劳、善良、孝顺、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等。
笔者身为班主任又是语文教师,所教班级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曾经多次在语文教学中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取适合留守儿童的优秀文章加以解读。如在讲解《满江红》中岳飞英雄事迹的时候,强调了岳飞精忠报国、忠贞爱国的优秀品质;在讲解《木兰诗》的时候则强调花木兰的孝顺;在讲解《过零丁洋》时,结合文天祥个人经历展开叙述,则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个人信念与气魄。班级的留守儿童通过学习这些优秀文章,树立了爱国、爱集体、爱校、爱家、爱我们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意识,从而改善了自身冷漠、自私的心理。正是由于通过思想引领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才使其通过语文学习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培养自身的责任感。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环境,辅以感人的语言影响学生,引起学生共鸣。
笔者在讲述《离骚》时,讲到屈原投汩罗江自尽时,声音低沉,眼含热泪:“一代诗人壮志未酬……”同学们鸦雀无声,有的女生甚至流下了热泪。这样,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还讲解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当权者陷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肚子被日军剖开,里面只有树皮、草根等事例。留守儿童通过笔者的激情讲解,被那些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感染,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报国情感,树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是,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作为教师,平时一定要修身、养性、自我完善,以此达到最高境界。此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多关心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无法给予的温暖,让留守儿童充分地信任自己。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爱,对教师无条件地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联系生活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古迹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恰当地运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挖掘;色彩
成功的文言文教学,是“文”与“言”的融合。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言”的问题算是落实了,却淡化了“文”的色彩。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对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没有认真探究。基于文言文教学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特写作本文,就教学中挖掘“文”的色彩问题举隅自己的作法。
一、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情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领学生入境,激发其审美情趣,让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语言的人文性往往隐藏于一些平凡的词语中,需要我们去挖掘。如《核舟记》,若作为文学作品来探讨,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这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文字背后深层次的情感来。
我在教学本文时,先对苏轼写《赤壁赋》略作介绍,然后设置如下情境:
1、王叔远是奇巧的雕刻家,又是匠心的画家,他在《核舟记》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2、请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仿照示例,对人物神态、动作、心理及环境细节加以描述。
示例:眼前是一幅江上泛舟的画面:清风徐徐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一叶小舟在宽广的江面上缓缓飘荡,他们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惬意极了。
我给学生设计示例的目的,是降低其思维活动的难度,使想象不游离于文本。学生在品读、交流中热情高涨,仿佛置身于文本的意境中。对坡等人物的细腻描写,无不体现了人物静夜“泛舟”的闲适,陶醉与自在。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雕刻家王叔远带给他们的意境美、构思美。感叹其工艺美。难怪魏学洢发自内心地赞叹“技亦灵怪矣哉”。
教学中如能带着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享受画面所带给他们的愉悦,他们就能从文本走进作者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心灵情感。这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融入文本,揣摩咀嚼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在审美的愉悦中丰厚文化积淀,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开发资源,加强文化积淀
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有利于丰厚学生的文化积累。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做到拆散整合、增删调补、合理取舍、匠心独运地对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常常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如《出师表》片段:
师:如你是刘禅,你对诸葛亮的建议有何打算?
生:完成先帝遗愿。
师:那么史载中的刘禅是怎样的呢?
生:乐不思蜀……
师: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让他举家迁洛阳,封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一天,司马昭设宴,席间演蜀地歌舞,旁人感慨不已,刘禅则嘻笑自若。司马昭感慨:“人无情,怎能如此!即使诸葛亮在,又怎能保他久全?”几天后,司马昭问刘禅:“想蜀国否?”刘禅竟回答:“这里很好,不想蜀国。”大臣却正对他说:“下次问你话时,你就哭着说:先人坟墓远在巴蜀,怎不思念啊!”当司马昭再问时,刘禅如是回答,却欲哭无泪,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学生唏嘘……)
生:刘备临终交代,若不能辅,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
师:这个问题有深度,大家说说,诸葛亮能不能取而代之?
生:以诸葛亮之才,能取而代之。
生:不能。第一,诸葛亮的志趣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诸君更不会。第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遭世人唾骂,诸葛亮取而代之,那就成诸葛贼了。(大笑)
(各持己见)
师:诸葛亮真取而代之,你会怎样评价他?
生:忘恩负义,乱臣贼子。
生: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师:诸葛亮终究没有这么做,他的哪些品质值得你赞赏?
生:赏罚分明、任人唯贤、开张圣听、忠心耿耿、感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这些美德及表中真情,感动了无数英雄志士,赢得世代人的赞誉!
又如《邹忌讽秦王纳谏》片段:
《邹忌讽秦王纳谏》的教学结束时,我把“邹忌修八尺有余”与《隆中对》写诸葛亮“身长八尺”两句留作课后作业:为什么写邹忌用“修”,写诸葛亮用“长”?几天后,学生呈上答案,有的说“修”字有“长”的意思,还有“美”的意思,能表现邹忌貌美,用“长”字,无赞美之意。有的说《邹》文写邹忌之美,用“修”为下铺垫;而《隆》则表现诸葛亮谋划深远,“长”则是对外貌简略交代。
可见,学生思维的触角已延伸文学。教师要做的是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文本宽度,追求开阔境界,给学生以立体、多维的文化浸润,以把握对话的主动权,由静态地传授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厚文化积淀,使学生有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感受,从而实现真正的审美愉悦。
三、贴近生活,倾注道德素养
受当代功利主义、实用价值的影响,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缺乏敬畏,使负载传统价值观的文言文遭遇尴尬。针对传统价值观面临的挑战,我们只有直面现实,蹲下身子,调整高度,贴近生活,在文言文教学中倾注道德素养,以实现思想上的突围,让学生投入理性思考,用传统的价值观浸润他们的心灵。
如《鱼我所欲也》片段:
师:生活中有“舍义取生”者,也有“舍生取义”者。请例举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的认识?
(讨论交流)
生:西汉李陵投降匈奴,背离了“义”,令人所不齿;南宋文天祥慷慨就义,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
师:一正一反,鲜明对比,印证了课文所说——
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有报道说:一老妇过马路跌倒,一年轻人驾车经过,将其扶起,老妇却讹上年轻人,说年轻人将其撞倒,并把年轻人告上法庭。年轻人委屈求助。后鉴定为老妇自己跌倒。此事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纷纷指责老妇忘恩负义。
师:看来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者都会遭社会谴责。
生:“舍生取义”大有人在。如慷慨就义的刘胡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师:面对“生与义”的抉择,他们会义无反顾地说——
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舍生取义是平凡人的责任,是英雄的壮举。大难来临,无数国人用弱小的身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在生与义之间,他们挺身而出:
(展示课件——“香港义工”黄福荣事迹)
师:“香港义工”黄福荣的英雄事迹诠释了什么是“义”。
师:“义”的繁体“羲”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为高举的旗帜,“羊”表祭牲。合起来的意思是: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含“正义”和“公益”的意思。当我们遇到与“义”相背离的事情时,你该如何处理?
生:不做违背正义之事,不做忘恩负义、见利忘义之徒。
关键词:人文精神 古诗文教学 实施策略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古诗文的特点
古诗文的形式是经过多年的摩挲砥砺,在实践中已经使大家觉得是一种最方便、最熟练、最能得心应手的文学体裁,可以拈来随口应用;三千年来我们列祖列宗用它来抒情志,明教化,寄才思,逞才性,淘沙拣金,去粗取精,历代诗人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什,作为一个总体,它之所以使人感动,使人惊异,不但是诗篇的形式,它的语言,它的音韵,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通过诗篇表现出来的诗人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约,风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调、刚柔兼陈、隐秀错采。
中国古代的“诗”,融“哲理”、“历史”与“人生”于一体,“诗”与“思”和“史”是融会贯通的。“诗”是人生的写照,也是人生的部分。
二、古诗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古诗文的人文精神指在古诗文中蕴涵了丰富的体现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和目的、需要以及道德观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等内涵。
语文教材中古诗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表现为:
1.感悟自然
这类作品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如《北朝民歌.敕勒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安石的《元日》、张志和的《渔歌子》、贺知章的《咏柳》等。
(2)抒写春恨秋愁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继的《枫桥夜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刘禹锡的《秋词》柳宗元的《江雪》,白居易的《暮江吟》,孟浩然的《春晓》等。
(3)抒写山水中的哲理的,如苏轼《题西林壁》、李商隐《乐游原》、陆游《游山西村》、杨万里《小池》、杜牧《山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等。
(4)抒写山水中的隐逸和闲适的:如陶渊明《饮酒》。
2.感悟人生
(1)感悟亲情的,如孟郊《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静夜思》等。
(2)感悟友情的,表现在送别诗中。
抒写自己辞别友人:
李白的《赠汪伦》和《早发白帝城》
抒写送友人出行: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3)感悟爱情的,如杜甫的《月夜》、《诗经・秦风・蒹葭》、《诗经・周南・关雎》、李商隐《无题》等。
3.关爱家国
这类古诗关切个体与国家、民族的血肉联系,属于怀古咏史诗。
(1)抒写表现悲愤情怀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对现实的忧虑和关注。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也属于这类诗。
(2)抒写表现对政治的含蓄批判的,如杜牧《华清宫三绝句》, 王昌龄《出塞》等。
(3)抒写倾慕英雄,抒发壮心豪情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4)抒写渲染历史的沧桑感的,如崔灏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在一首诗中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挖掘出来并大力弘扬。
三、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实施策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两千多年来“诗教”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那么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古诗词的陶冶功能,怎样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1.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同样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更要生动风趣,富有情感。语文教学不单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惊奇、欣喜、热情、紧张、探索、向往等情感体验,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能从抽象的文字中获得一种新鲜感、立体感、音乐感、装饰美、哲理美、含蕴美、风趣美等。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创设条件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用“训练”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语文教学中的民主氛围,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内容,容忍学生的“异端”,他们的思想才能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渠道。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很显然,这种方式,与人文精神的要求格格不入。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分类施教,分层提高。另外,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应讽刺、挖苦,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给学生留面子,给台阶。让课堂教学在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进行,师生关系平等,敞开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见解的交叉,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坦荡真诚。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每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不断向上攀登的阶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阳光。
3.交代背景,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特定情境
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古代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下的思想情感、观念态度、认识水平,烙上了历史的印记。我们今天要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必然要涉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而不可能将作品与历史时代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作品分析和理解。因此,在讲授古代诗文作品时,要补充与作家、作品有紧密关联的背景资料。这样做就可以在讲课之前先渲染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感情,有助于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精神品质、个性意志,从而得到内心的感化,为人文精神的教育奠定感情基础。
作品的背景资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者,包括作者姓名字号、籍贯身世、人生经历、创作成果、思想特点等;二是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一般包括与作品内容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及有关事件等。在教学古诗文作品时,先交代这些背景资料(不一定全讲,视内容需要而定),往往能够很快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并受到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思想行为、人格力量、精神品质等的感染。例如,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可以先介绍文天祥的身世经历和英雄事迹,通过动情的背景介绍,把学生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山河破碎的年代和环境中,看到作者四处奔走,独立支撑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形象。这样,就使学生对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理解诗歌内容作了有力的铺垫。所以,当学生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对诗句所表达出的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就会被诗人的精神品质所震撼、所感染,从而内化为自己心中的一股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向民族英雄学习,向英雄靠拢。
参考文献:
[1]胡良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0).
[2]黄润秋.略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2).
[3]王旭勇.人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湖南教育,2002,(17):55.
[4]刘建明,焦瑞芳.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0):27.
[5]余雪芳.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宿州师专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