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47: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震科普知识竞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加大学校宣传力度,提高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市及各市区、开发区地震、教育、科协等部门根据年初制定下发的文件要求,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5月份集中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和地震应急疏散救护演练。5月9日下午,市地震局组织工作人员到经区实验小学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5月12日上午,市地震局、教育局、科协、高区科技局、高区教育局等部门在神道口中学开展“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暨高区神道口中学地震疏散演练活动”。活动期间,神道口中学开展了以地震知识讲座、紧急疏散演练、救护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的防震避灾救护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各市区、开发区其他学校采用防震减灾专题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班会、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张贴地震科普知识挂图、观看地震科普宣传片等形式,广泛开展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600余次。
三、创新科普宣传形式,开展特色宣传活动。“5.12”期间,市地震局及各市区、开发区地震主管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5月11日上午,市地震局、教育局、共青团市委以及市应急办、科技局、地震局、教育局、共青团市委、红十字会等部门在市第二中学举行了全市地震志愿者队授旗仪式暨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救护演练活动。副市长出席现场活动,并为区、、区、工业新区7支县市区地震志愿者队伍授旗。同时,在市第二中学组织开展了市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救护演练及地震群测群防、防震减灾科普和应急救护知识培训。5月10日上午,市地震局、红十字会联合三星电子举办了企业地震科普知识讲座。5月12日,市地震局会同红十字会、民政、安监、公安、卫生、消防大队、气象、人民防空办公室等单位在市人民广场举行了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5月12日上午,市地震局在市步行街举办广场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公共安全知识手册》及《省防震减灾条例》读本,全面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近期,还将在市委党校为市青年后备干部举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专题讲座,强化防震减灾宣传进机关。
四、完善行政审批工作机制,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以完善地震行政审批工作机制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了行政审批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相结合的工作机制。5月10-12日,通过市行政审批中心和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第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并通过行政审批窗口向办事群众发放防震减灾知识明白纸,进一步加大对相关建设单位和办事群众的宣传力度。
5月12日,县纪念5.12防震减灾知识网络有奖竞赛正式启动。活动时间为5月12日-5月31日,我局在365网首页置顶宣传这次网络竞赛活动,网民可点击图片链接进入答题,答题软件会自动录入答题资料,并统计所有参赛者的相关数据。活动结束后,我局将根据竞赛成绩抽出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活动面向全县城乡居民,同时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县全体教师和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参加了知识竞赛活动。通过举办这次网络竞赛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影响力,达到全社会了解防震减灾工作、了解防震减灾知识、了解防震减灾法律的目的。
二、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5月12日,在我局和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全县56所中小学近10万师生同步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前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对学校安全工作措施、校舍安全、设备设施、水源、电源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由于学校安全管理而引发的事故。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止演练中出现意外伤害。演练活动准备充分,组织有序,取得了完满成功,增强了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
5月12-5月31日,联合教育局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地震科普知识讲座,悬挂防震减灾宣传标语,布置防震减灾知识画廊,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四、开展“防灾减灾日”社区主题宣传活动
5月12日,我局会同多家单位开展了社区主题宣传活动。在3个社区举办了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同时通过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等活动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3个社区居民进行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增强了社区居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居民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避险技能。
一、项目目标
总体目标:以社区群众、学校学生为主体,以卫生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通过各种形式广泛传播卫生应急相关知识,开展相关卫生应急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能力,增强公众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具体指标:以社区、学校为单位卫生应急宣传覆盖率达80%;社区骨干卫生应急知识掌握率提升30%;公众卫生应急知识掌握率提升20%。
二、组织管理
成立市卫生应急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项目工作由市健康教育所牵头,市疾控中心应急办配合。项目办公室设在市健康教育所,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落实。
三、工作内容
(一)基线调查
在项目开始阶段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公众基线调查,调查400人份,对象为社区群众、学生,内容为卫生应急知识与能力,为项目开展效果评估做准备。实施时间5月下旬。
责任分工:应急办负责调查问卷内容,市健康教育所负责调查及数据处理。
(二)大众传播
1、《健康教育墙报》(卫生应急专刊):以洪涝灾害、突发传染病卫生应急为主题,印发《健康教育墙报》(卫生应急专刊)一期,向全社会宣传普及卫生应急科普知识。发放张贴至全市社区/村以上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及公共场所单位。6月上旬发行张贴到位。
责任分工:应急办负责宣传内容,市健康教育所负责设计、印刷及发放。
2、大众媒体(报纸):以洪涝灾害、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卫生应急为主题,在《日报》、《晚报》刊播1期卫生应急科普专题,向社会传播相应科普知识。
责任分工:应急办负责内容,健康教育所、办公室负责报社联系。
3、网络媒体:在市卫计委网站和疾病预防控制网站热点关注栏目,向公众传播卫生应急科普知识。执行时间为6-7月。
责任分工:应急办负责。
(三)传播材料
1、宣传折页: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及洪涝灾害卫生应急科普知识为主,印制30000份。
责任分工:应急办提供内容,市健康教育所负责发放至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宣传展牌
制作30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科普知识,市本级、两区各10块,在社区开展卫生科普宣传展览。
责任分工:应急办提供内容,市健康教育所负责设计、制作。
(四)社区动员
1、骨干培训:6月下旬,组织一轮以社区卫生应急骨干为目标的技能培训,内容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和社区急救卫生应急,为每个社区培训2~3名卫生应急骨干,总数约200人。培训内容主要有《卫生应急沟通》、《卫生应急管理》、《卫生应急健康教育》、《疾病应急》、《火灾应急》等,师资由省健康教育所、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市消防支队科普中心等单位组成。
责任分工:市健康教育所负责组织。
2、知识竞赛:利用《晚报》/网络媒体进行一次卫生应急有奖知识竞赛活动。
责任分工:应急办负责竞赛内容,市健康教育所负责组织实施。
(五)社区/学校干预
1、社区/学校讲课:6~7月,要求市内各社区,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要求,开展一期社区/学校卫生应急社区讲座。
责任分工:应急办负责课件提供、技术指导,健康教育所负责组织实施及资料收集。
2、巡回表演:组建应急表演/展示小分队深入基层社区进行巡回表演和社区群众培训,计划6~7月在张湾区、茅箭区各2场,经济开发区1场。
四、工作要求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宣传及干预活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卫生应急等专业优势,做出特色,尤其要重视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确保健康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有影响、有成效。
一、高度重视
为统筹组织开展好今年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县政府办于2月22日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府办〔〕11号),就《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全县防灾减灾大演练活动、全面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全员参与全省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活动、强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二、精心组织
(一)以“5.11”全省应急演练为载体,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在5月11日全省应急演练前,全县各镇利用赶集时间在各镇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一条街”活动。宣传活动中,共展出《农村民房抗震知识》宣传挂图10幅,悬挂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标语56幅,发放《防震减灾知识100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宣传单》等宣传资料2000余份,达到了今年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预期的效果。
(二)紧密配合5.11全省大演练,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专题活动。在“5·12”四周年前夕,校园防震减灾专题活动就全面开展:一是积极组织各学校师生广泛参与省防震减灾40年赛思特杯防震减灾网络知识竞赛;二是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开展以“知识守护生命”、“减灾知识进校园,家庭社会更安全”等主题的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科普征文等活动;三是各学校积极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活动;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市“防震减灾我知道”手抄报。
三、全面推进
(一)全力推进防震减灾网络知识竞赛等重点年度宣传活动。我县高度重视全省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活动,做到早规划、早安排。2月22日,县政府办在《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府办发〔〕11号)中要求全员参与省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活动。2月23日,县人大办、县防震减灾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科协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参与省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的通知》(震发〔〕2号),要求全县各镇、县级各部门、各相关单位要广泛发动全县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农村(社区)群众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县进一步掀起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新热潮。
(二)组织学校、社区进行应急演练。4月28日和5月2日,我局协同县级有关部门指导中学、县幼儿园、万安镇翰林社区举行了地震疏散应急演练。在演练前,各单位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认真组织编制了切合实际的地震应急演练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职责,制作了应急演练讲座资料,召开了动员大会,统一了思想认识,规范了各项技术要领。全县各中小学校、各社区派员观摩了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三)全县开展“5.12”防灾减灾大演练。按照全市防灾救灾大演练总体安排,4月19日,县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宣传方案》(委宣发〔〕13号),4月28日,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县“5.12”防灾救灾大演练实施方案〉的通知》(委办〔〕46号)。5月4日,我县举行了以金路树脂电石废渣库溃坝应急处理为重点的“5.12”防灾救灾综合大演练,开展了受灾人员疏散、电石渣库大坝缺口封堵、液氯罐泄漏口封堵、火灾扑救、道路抢通保通、人员搜索救援等应急救援科目,县武警、公安、消防等各类救援力量27支队伍近4000人参加了演练,全县10个乡镇、县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场观摩,展示了我县防灾减灾的重建成果和专业应急救援队。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一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XX县2019年防震减灾工作,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大力推进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升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提高全乡群众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现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乡政府“科学减灾依法应对”横幅悬挂在学校醒目位置,开展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干部群众进行宣传科学减灾知识。
同时通过“学校通”向家长发送防灾减灾公益短信,向家长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二、制作防灾减灾知识展板,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使学生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让学生能从中引起注意,获得相关安全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认识,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氛围,增强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科普知识竞赛,通过对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全乡群众和学生共1500余人组织学习5.12和4.20防灾减灾科普知识,通过学习加强学生对防灾减灾知识的巩固与认识。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防震减灾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极宣传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性,引导全社会主动、科学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工作目标
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特殊时段重点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达到省上提出的“力争5年内,全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三、宣传内容
(一)方针政策。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
(二)法律法规。宣传防震减灾法律、国务院防震减灾行政法规,中国地震局部门规章,以及我省防震减灾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
(三)监测预测知识。宣传地震监测预测科普知识和技术方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技术要求,我国地震预测的客观能力。
(四)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用和意义,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减灾实效,我省地震应急预案及防震减灾规划,普及抗震设防、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等知识。
(五)救助知识与应急演练。宣传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控、心理疏导等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
(六)科技成果。宣传国内外地震科技创新进展,地震科技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对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作用,地震科技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工作
(一)以规范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进机关活动。行政学院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及主体培训内容,每期至少安排1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培训,使参训人员对防震减灾相关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提高全体公职人员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各部门、各单位要引导全体职工学习并熟悉本级应急预案疏散撤离路线和避险地点。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每年都要组织开展1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决策、指挥、服务、协调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行政学院、各成员单位
(二)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提高紧急避险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活动。教育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要求,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上、下半年分别安排不少于4个课时的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教育。地震、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学校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每周不少于2次的应急演练。确保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要认真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工程,新建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选址、设计、施工和验收,把学校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5年内力争建设5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
(三)以提升企业抗震能力、依法进行抗震设防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活动。发改、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地震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审批窗口的管理作用和信息优势,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重要性的宣传。地震部门每年要深入2家企业,宣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并对有关人员如何加强安全措施进行培训,提高企业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
(四)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地震、民政、三区等相关部门要以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为目标,不断推动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制定地震应急预案,设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对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对居民进行专门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救助技能,了解居住环境地震安全,熟知震时的撤离路线和避震地点。年完成对全市30个社区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取通过5年的建设,在全市社区中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到年使辖区内80%的居民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牵头单位:三区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
(五)以增强农村居民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农村活动。三区、建设、地震、科协等部门要把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采取培训农村干部群众、播放科教片、赠发宣传资料、张贴挂图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民房抗震技术,帮助农民编制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今后5年内,每年要保证举办农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班1—2期。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三区、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六)以满足家庭自救知识需求、提高自防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家庭活动。地震、文化广播电视、科技、卫生、妇联等部门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地震基本常识宣讲、地震仪器演示解说、宣传咨询台、宣传展版和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农家书屋专题图书、群发手机短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家庭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服务,引导家庭自备“防灾应急箱”,提高地震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市科协要设立地震科技科普展区,完善图片、录像和实物模型。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妇联、报社、市科协
(七)以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依法开展信息公开为重点,做好地震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一是各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化的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建立与地震局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通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市地震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防震减灾公益宣传规划,确定宣传主题、工作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其中,市地震局要每年确定防震减灾公益广告主题和重点时段,并及时提供制作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所需的素材和信息,确保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内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区地震环境与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宣传公益广告纳入公益广告宣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定期。三是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在主题宣传时期,如“5·12”、“7·28”、《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科普宣传周等时段调整增加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播出时间。有感地震发生时视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播出密度,确保社会公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微搏传媒作用,及时准确向社会震情、灾情信息,澄清不实报道,维护社会稳定。地震局要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网”、科普网站和微博,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地震信息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和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权威性。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配合单位:报社、市地震局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的宣传格局,并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依法履职,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法定职责,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深入开展常态化、特殊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文化部门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地震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与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报道计划、宣传提纲、应急宣传方案,统一震情报道口径,建立联系协调制度,共同负责实施。同时,地震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服务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为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提供资料,确保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防震减灾宣传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文化部门牵头,地震部门参与;宣传内容、宣传口径由地震部门负责把关。重大地震事件的宣传要经党委、政府批准。有关地震预报的报道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由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传播。
(三)精心策划,保障需求。地震、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协等部门要协作配合,组织制作质地精良、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科教片、动漫片、折页、电子书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内容包括地震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自救互救、识别地震传言常识、心理疏导等,满足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实际需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青少年科学教育;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47-001
我们学校创建“小学科学教育办学特色”源于上世纪末基础教育办学特色建设的热潮。第一阶段主要是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学校以此作为办学特色创建的起点;第二阶段主要是学校加强了科技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渗透创新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近5年来,第三阶段我们主要构建以科学教育为载体,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追求目标的办学体系。办学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升华,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创新的舞台。
一、明确科学教育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作为一所普通农村小学,学校办学不仅体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更应与时俱进,走出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我们明确“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着力点,为科学教育办学特色工作的推进引路导航。
二是开拓创新,特色强校。我们把科学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一个核心、两大策略、三种渠道、四个转变、五个结合”的理念构建科学教育特色工作的运行机制,增强学校办学的动力和活力。一个核心: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核心目标。两大策略:发挥传统科学特色项目优势策略,开拓创新“大科学”教育品牌策略。三种渠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特长学生,面向可持续发展学生。四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指导方式的转变、活动内容的转变、评价机制的转变。五个结合: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优势互补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和谐发展相结合、课程改革与科学教育有机整合相结合、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有效指导科学教育相结合。
二、构建科学教育文化
1.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我们让科学教育特色走进全部课程,渗透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等素养,确保办学特色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出新枝。
①上好“专业”课程。我校中高年级科学课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专门课程。根据《课标》要求,我们提出科学课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注意教材的调整、补充、扩展。课堂上,注意运用生成的课堂资源。教学提倡合作――探究模式,注重组织和指导学生按照“提出探究问题――组成合作伙伴――展开探究活动――共同验证结论”四个步骤展开学习。
②挖掘学科课程。我们要求各科教学在不改变自身课程体系和要求的情况下渗透科学教育内容。做到思想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注入新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教学策略;内容渗透――在原来课程基础上向科学技术方面扩展;方法渗透――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手段渗透――用科学最新成果和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③开发校本课程。依据学校科学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我们编写校本教材《金钥匙》,每周一节开展教学,强化科学思想渗透,传递科学信息,提升科学学习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精心设计并积极开展科学特色教育活动,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策略,我们要避免特色建设“运动化”,强调科学特色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努力在提高特色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上下功夫。
①求活求新的德育活动。各班通过召开主题队会,介绍科学发展的历史,新技术革命的现状,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传奇故事。
②求实求细的科普活动。学校每年5月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宣传栏播报科技小知识、科技信息,在校内外发放环保倡议书,科技辅导员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活动等。每年9月举办科技节,开展发明创造、科学小论文、科幻画、车模航模、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
③求新求异的创新活动。学校成立了科学幻想画、科学手抄报、科普知识比拼、科普剧表演、科学小实验、模型拼装、计算机等多个兴趣小组,科学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教给研究方法,参与研究活动,各班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科学课题,如《盆栽植物调查》《校园周边环境调查》等。
3.营造时尚、温馨的教育环境。我们优化建设特色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融入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对特色文化产生更多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①营造时尚的物质环境。学校统筹规划系列科学人文景观,有“放飞科学的梦想”的雕塑碑、科普画廊橱窗、科普展柜等。我们建好学校科学教育网站,购置了天文实验箱、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录放机等设备,为科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②营造温馨的心理环境。通过第一课堂的科学教学和第二课堂科学活动,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通过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能轻松愉快地学科学、搞创造。
③营造专业的特色环境。在配齐配强科学活动课和科学课教师的基础上,配备了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科学辅导员队伍,聘请了校外科学工作者和部分热心于学生科学活动的家长做全校学生科学活动的辅导员,从而保证了科学教育的正常开展。
4.开发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我们制订学校科学特色发展规划,多维度构建学校科学特色发展的近期目标与远期追求。
①把专家请进学校。学校聘请市县资深科技人员进行了“光纤通讯的发展”“科学养蚕”等科普讲座,并观看了科学录像、图片、标本演示等,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造欲望。
②让科学走进家庭。学校定期举办由全体家长参加的科普知识讲座,让家长们了解最新科学技术信息,掌握一些教育知识和方法。家长多次带领孩子去曲雅河畔采集水样,寻访村民,调查候鸟白鹭的下落,拍相片,做记录,引发了孩子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162-03
0引言
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等,渐变性自然灾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等。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时,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科技知识传播出去,解决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若没有这种即时性,则这种科普知识的传播及发挥的效果将大大减少甚至失去其应有的作用。自然灾害通常是非常特定的事件,所发生的问题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是针对突发性灾害的,根据公众关注的灾害问题所开展的应急科学知识普及,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媒体与科普工作者根据公众需要什么就要马上提供给这方面的科技知识。应急科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挑战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增长。2010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00亿美元,受灾人数2亿多人,因灾死亡人数达到了29.68万人。2011年,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公布的统计显示,2011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3660亿美元,死亡人数达3万人。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估算,2012年全球自然灾害共造成1600亿美元(约合997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在自然灾害面前,民众不但要在第一时间面对灾难,更要在第一时间处理灾难,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大部分群众不知如何逃生或自救,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随着社会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加,社会公众群体所需要的应对和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科学知识需求的科普,即应急科普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应急科普模式不是像传统的应急科普无限制的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而是一旦公众有科普方面的需求,科普工作能立即满足公众需求,及时有效地让公众快捷、有效的找到他们所要的知识,以及提供给公众向权威人士咨询的渠道。应急科普得到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提倡,传统的科普模式是让公众提前“储备”大量的科学知识。应急科普模式增强了传统科普模式的针对性、前沿性和时效性,提高了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应急科普模式在整个社会科普教育中,无疑是基础性的地位。通过对应急科普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应急科普模式进行分类。因而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是,政府和公众更能系统而全面的预防和处理突发自然灾害,力求通过政府的政策、组织、经费资助和协调,使科普工作在社会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科普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的自上而下和发展中国家的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发达国家将科普重点放在使公民对科学技术形成全面理解,并能够参与科技有关的公共政策讨论,发展中国家更关注“脱盲”和求生存发展上,更关注与民生国际密切相关的内容。
1.1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李士、方媛媛提出,要改变传统上只限于纪念日或活动日的“点缀式”应急科普教育的现状,做到全民应急科普教育的普遍化和常态化,将应急科普教育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没完没了的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应急科普知识,而是通过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科普知识,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使得民众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最大程度的预防和降低灾难及二次灾难造成的损失。
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认为,“20世纪的科普事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普及、公众理解和科学传播,它是科普事业的广义化过程”。科普模式也正在发生从常规模式到应急模式的演化。
北京师范大学赵孟营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不单是未成年人,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都很差。他们没有公共安全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应急避险的正当行为;不懂得预防危险;更从来没有在模拟的灾难场景中体验自救与互救。”
1.2国外研究状况
1.2.1.美国
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教学来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教学。他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主要是以亲历科学、互动性地进行科普展览。在其之后,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人们参与互动的亲历应急科普的教学方式也渗透到教育改革及大量科学教育设施中去。
美国勒德曼博士在芝加哥地区提出了“动手做探究式学习(Hands-on Inquiry Learning)”的科普教育模式则是亲历科学方式的教学改革应用,该模式提出后收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
1.2.2日本
日本是全球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因此日本是世界上最注重地震科普的国家。他们视防灾如国防,政府从中小学起就培养公民防灾意识,使公众能训练有素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训练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系我防护和避震逃生的技能。
日本科普专家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亲历科学的方式来学习是一条普适原理。日本从1971年开始,国家政府每年举行赈灾防救演习训练,现在已扩大到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大规模的防震演练。
多年来,日本政府、学者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防灾治灾应急科普模式的研究和完善,在灾害应急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日本JST安全研究所根据公众实际需求运用预测性技术课题,研究开发出用于防灾减灾的应急模拟体系。该研究中心还开发了危机评定法,经济成本评定法以及相互依存性解析法,并针对其危害性采用相应的应急科普模式。对于灾害的发生最终做到灾前预报准确性、灾时应对及时性、灾后救援有效性,尽可能的减少灾害发生时带来的损失。
1.2.3英国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所说:“对于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还没有被社会传统抹掉的时候,不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就会使他们失去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必然对以后的科普工作造成更大压力和困难,因此科普教育应从中小学开始普及。
英国设立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 开展科普工作;教育、科技、大众传媒、博物馆和政府等机构的约20多名成员组成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 组织开展科普工作, 设立科普科学基金和发展基金英国没有专门的科技传播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科技传播工作已成为科学创新工作的一部分。
2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般意义上,科普模式包括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科普产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总称。全球科普资源总体而言呈现量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但是总量相对于人口来说显得相对不足。
2.1应急科普平台
现在的科普模式趋向于系统化,各个国家都在整合各项应急资源,使应急科普平台更加完善。
总的来说,有:1)通过科普出版物配送平台,针对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情况,对民众进行发放各种应急科普知识书籍、报刊和宣传单,分类开展经常性的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2)通过电视节目服务平台,进行电视应急科普宣讲,播放一些和应急处理相关的影视作品,电视作品和动画作品,使人们掌握更多的应急处理方法;3)通过科普活动服务平台,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有奖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晚会等,从不同层面多样化加大应急研讨、交流和宣传的力度;4)现在网络几乎覆盖全球,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使民众可以随时浏览,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应急科普知识;5)通过政府服务平台,政府将某一特定日子定为“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以及主题宣传活动,使公众掌握自救、互救、预防、逃生等基本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6)通过现场互动平台,建立灾害发生的模拟场地,进行实景模拟演练,提高民众心理承受能力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7)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科普文明长廊、科普报栏、文化广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
2.2应急科普模式分类
通过对应急科普模式的研究分析,将应急科普模式分类归纳如下:
2.2.1根据应急科普宣教的主体不同,可分为:
1)专业组织应急科普模式,专业科普组织举办应急科普知识讲座,对民众进行专业性的科普知识教育,对自然灾害专业应急;2)社区应急科普模式,建设社区科普文明长廊、科普报栏等宣传科普知识,开展“科学文明家庭竞赛”、“社区科技活动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普展”等活动,建立民众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3)政府应急科普模式,建立灾害发生的模拟场地,进行实景模拟演练,同时将某一特定日子定为“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使公众掌握自救、互救、预防、逃生等基本技能;4)学校应急科普模式,青少年是弱势群体,应急科普应该从小学开展,通过系统全面的学校危机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应急科普能力以及防灾自救意识;5)企业应急科普模式,企业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应急安全知识教育,在建筑楼内贴示出安全标语及出口指示牌,保障安全通道的通畅;6)网络应急科普模式,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在网站上公布灾害应急处理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模拟防灾救灾,使民众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应急科普知识。
2.2.2根据应急科普的机制不同,可分为:
1)应急科普开发模式,有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其他社会力量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出版图书、音像等应急科普资源,尤其是涉及较少的生化、核辐射等应急科普类读物。创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优质应急科普活动形式,开发数字化应急科普资源;2)应急科普集成模式,科普资源集成机构将已有各类应急科普资源集成数字化资源。引进国外优质应急科普资源,进行吸收创作。将各种集成的、引进的应急科普按不同的自然灾害、按图书、音像、数字等形式分类,使民众享受到更为丰富的应急科普,掌握更多的应急科普技能;3)应急科普配送模式,应急科普配送机构应针对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情况,对民众进行发放各种应急科普知识书籍、报刊和宣传单,编印发放公共安全手册,制作张贴宣传海报,投放公益广告,分类开展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2.2.3根据应急科普途径不同,主要有:
1)科普场馆,通过展览教育、培训教育以及亲身体验,激发公众对应急科普的兴趣以及掌握有关的应急措施;2)图书出版,借助出版有普及应急科学知识、传播防灾应急方法的图书音像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3)新闻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应急科普宣讲,播放一些和应急处理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动画作品,使人们掌握更多的应急处理方法;4)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在网站上公布灾害应急处理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模拟防灾救灾,使民众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应急科普知识;5)群体博客,个体或组织自发一些原创科普信息及国外最新科普咨询等应急科普知识供网民浏览学习,开展交流论坛、专题讲座、科普活动周;6)虚拟现实,利用电脑来模拟自然灾害发生的三维空间虚拟世界,让公众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如同身临灾害现场一般,提高公众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
2.2.4“三位一体”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政府组织建设、企业经济支撑和专业应急组织提供专业科普知识的由专业应急组织进行专业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应急组织可以对民众灾害的应急方法与措施进行专业支援、专业救助和专业支持。政府对公众具有号召力,安排组织公众应急科普知识学习,提供科普宣传场所和设施。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贡献者,企业在经济上对公众应急科普的建设,是一种企业新型战略的创新,具有经济和文化意义。这种政府、企业和专业组织三位一体互动与融合的应急科普模式充分利用了各参与方的优势,提高了应急科普宣传的效率。
2.3应急科普模式发展趋势
今后的应急科普模式会更加专业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各种服务平台,创建目前涉及较少的生化、核辐射等应急科普模式,开展以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优质应急科普模式,尤其是对原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参观,能够让民众认识到应急科普知识的重要性。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对应急科学知识普及的作用将会不可小觑。
纵观国内外的科普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1)在内容上,更加关注现代科学与本国的自然灾害特点以及知识体系间的关系,注意将传统知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正规专业教育等渠道进行传播。现在的学者们更多开始关注多元化的问题,即现代科学与本土知识系统的关系问题如何根据不同的文化形态有效传播应急科普知识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2)在方式上,强调“亲历科学”原则,且这种方式也不断渗透到改革及大量的教育中去;3)在对象选择上,一直把青少年作为主要对象,并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应急科学普及,多数国家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科普对象,尤其是应急科普对象,关注弱势群体成为科学普及工作对象选择的趋势;4)在主体上,主体间合作交流得到不断加强,形成“大科普”体系。它突破了单一模式,形成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科技团体、大众传媒等共同支撑的传播体系。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鼓励科普主体间的合作特别是科普机构与正规科学教育机构间的合作;5)在机制上,应急科普主体队伍正逐渐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应急科普模式不断得到完善。应急科普知识作为科学知识的一个分类,其生产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工作存在着一种职业上不断分化的趋势,科普知识内容更能够满足公众的兴趣和需求,以科普的创作编辑、宣传讲解、组织策划、管理协调等为主的专业化职业化科普工作者队伍正逐渐形成。
3 国内外现有应急科普模式的不足与改善方法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应急科普教育模式的构建有待完善,问题之一在于应急知识宣传不够深入,教育普及往往停留在书面上,逃生演练措施不够完善。有些国家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畅,科普模式总体上处于条块分割状态。
发展中国家应急科普模式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应急科普模式尚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第一,应健全民众的应急科普教育体系。通过专题讲座、社会媒体宣传、社会演习等,对民众进行应急科普知识的教育。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
第二,建立并完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应急意识与应急心里教育体系。以战争、灾害等突发公众事件的危害后果或其纪念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应急意识。
第三,针对地震、洪水、火灾甚至是多灾并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救灾反应能力,建立危机应对情景仿真与演练场地,提高民众应对突发公众事件的应对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探索并创新民众参与式、常态化的应急科普教育体系。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和“感官式”的科普知识。
第五,建立民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创建防灾型全民文化氛围。这是构建全民应急科普教育模式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第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数字化技术,向民众宣传应急科普知识,使民众随时都可以学习掌握应急防灾知识与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洪建,张卫星.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J].灾害学,2012,4,28(2):56-62.
[2]黎剑.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J].自然灾害学报,2006,8,15(4):33-38.
[3]李保俊,袁艺,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6,13(3):19-23.
[4]孙建平.大都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研究[M].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4,8.
[5]朱登科.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应急科普的作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0,2:226-228.
[6]郭太生.美国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公安大学学报,2003(6):16-25.
[7]王勇,王蒲生.事件科普营销模式探究[J].科普研究,2013,4,8(043):26-30.
[8]朱效民.中国需建立“应急科普模式”,[EB/OL][2012-05-28].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70
[9]高小平,刘杰,刘一弘.建设我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体系[J].中国应急管理,2011:37-40.
[10]龙珂,邹光南,董坤.灾害应急通讯体制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7):126-129.
[11]申瑞瑞,融燕.日本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对我国政府的启示--以“3.11”大地震应急措施
为例[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9(3):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