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47: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外阅读的心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们的建议》这本书中,就指出课外阅读十分重要,“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课外阅读的根本目就在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作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呢?我的四点做法如下:
一、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课标中就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此作了初步尝试,也得到一些心得。
1.营造阅读的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为了营造班级学生的读书氛围,我在班级前面建立了图书角,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让学生有书可读。事实证明,那些符合儿童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的书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我向学生提供的儿童刊、报,一些著名的优秀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小说等作品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教室四壁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利用硬环境熏陶的同时,在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更加强软环境建设,比如:提倡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对于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总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 “成语大王”、“字典通”成为我对这些同学的昵称,我们要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美,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2.让学生自主阅读
有人说,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为此,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的同时,要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书香之中,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适时的表扬激励,以及认真地组织指导,在孩子中间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参与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地充满乐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充满色彩斑斓的童话色彩。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必须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除了在阅读材料上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时间自主确定之外,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因此,我觉得只要是有益的图书,学生只要喜欢就鼓励他们去阅读。
3,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要坚决抵制将别人特别是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二、教给方法,变“无从读起”为“读有所获”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的学习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也对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高中学生必须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新课标下开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高中英语学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综合阅读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语言解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等,并对高中英语阅读量进行了量化,六级累计18万词,七级累计23万词,八级累计30万词,高中英语课本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英语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目前超过60%以上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少,目前的课外阅读活动难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这就需要增加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时间。再者,高三学生面临紧张的高考复习,难以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阅读材料的选择
1.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多样性
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题材的多样性,不能只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要囊括自然和社会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等,还要包括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小说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增加词汇量还是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材料。
2.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发展性
课外阅读活动是为了弥补教材阅读的不足,从而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因此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让学生获得额外的课外知识,能够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要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创新能力。
3.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包括多种资料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包括多种资料,如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教辅资料;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的报纸;趣味性和知识性极强的杂志;能够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英文小说;语言丰富的国外教学资料等。
三、高中英语课外活动开展的指导
1.注重阅读方法
第一,为达到不同的效果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选取不同的阅读材料,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可选择生词率较低的素材;为了增加语法词汇量,要选择较难的阅读材料。第二,可采用两遍阅读法,第一遍快速阅读抓文章大意,第二遍深入阅读,做好阅读笔记,进行重点词汇和语法的摘抄。第三,阅读时要与思考相结合,并进行不断的总结,并提高自学能力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并且在阅读之后要及时的进行写作训练,使学到的知识能够及时掌握和运用。
2.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主要包括提纲、摘抄和心得,列提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摘抄主要包括精彩的语句、格言等,要学生学会对摘抄进行分类;读书心得主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导读
教师可以指定一些阅读版块,开展定期阅读或者固定地方进行阅读,可以开展著名英语作品的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如在学习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关于Africa的文章去了解非洲的状况,然后去进行全班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非洲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4.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
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能够弥补学生阅读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益处。如在学习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这一节时,可让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然后去阅读关于《圣经》的英语作品,也可以把阅读资料中的内容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对阅读资料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建立阅读评价机制
高中学生要对自己的阅读水平有所了解,并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计划进行评价,对阅读任务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完成不佳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以激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总结: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这能够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素养。在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要注重阅读材料的选取,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国兴,黎振海.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2)
[2]黄志萍.新课程下拓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3]张怡辉.有效指导高中英语课外阅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11)
[4]孙亚利.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心得[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兴趣;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34-01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使你忘掉疲劳;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兴趣“老师”的吸引和指导下,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兴趣是成长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一)积极推荐图书,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推荐图书时,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时才会游刃有余。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等。
(二)围绕读书开展益智、健身、有趣的活动
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富于幻想,易接受新鲜事物。渴望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广泛的兴趣使儿童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丰富的指示,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供形成中心的可能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为培养读书兴趣,推动课外读书的开展,学校领导和少先队的辅导员应经常利用队日开展读书活动,表扬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等。
二、提升课外阅读的情趣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提升学生的读书情趣,
(一)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好书美文如久旱甘霖,酷暑凉风,对人的心灵起着浸润、净化的作用。为孩子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他的第二本教材,人手一份,大家都去寻找,不仅读文学作品,也读科技、历史类的文章;不仅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也读戏剧、小品;不仅读中国的作品,也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读中国古代的作品。让这些美文成为他们生活的向导,写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
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根据文章主人公、根据体裁、根据单元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由于年代久远,生活阅历完全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提前一周让学生搜集有关朱自清生平及他的一些文章,了解他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课后,我们又补充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开展“走近朱自清”的综合学习,通过说生平、讲故事、读文章、听朗读等形式了解朱自清,从而加深对《匆匆》一文所表达的青年朱自清刚觉醒时对前途的迷茫、困惑的理解。再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补充了《今日丹麦》《安徒生之为安徒生》等文章,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解读文本,解读丹麦这个国家,解读作者安徒生。
另外,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营造读书、爱书的氛围,引进大量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天地,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有计划、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以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
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从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有了兴趣,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那么,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爱上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
1.故事点拨,激发欲望。
书本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处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我就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利用课前2分钟或语文课前5分钟生动形象地讲给他们听,有时故设悬念,只讲故事的一个片断,让这些精彩的故事或片断成为“诱饵”,诱导学生因趣而寻书来读。
2.以身作则,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读书的好处,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课堂上,教师能旁征博引各类经典名著,好词佳句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博学多才而敬佩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此而爱上读书。
3.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利用好课堂的四十分钟,上好每一节语文阅读课,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拓宽书源渠道,有“米”下锅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这话讲得可谓精妙无比!可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情,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能酿出蜜来呢?所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地为孩子们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才能让他们采得花、酿得蜜。
1.争取家长的配合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光靠老师,必须有家长的紧密配合。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投稿《家长孩子报》等途径向家长们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向家长推荐好书,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给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到邮局为孩子订阅优秀报刊,让孩子们有好书好报可读。我还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2.图书角意识的培养
我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图书角,积极参与学校的图书置换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但班级图书角资源毕竟有限,满足不了不断成长的孩子们的需求。图书馆才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所需图书,参与少儿图书馆借阅到我校的活动。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把图书馆当作课外阅读的乐园、创新的天地和心灵驰骋的原野。
3.网络资源的利用
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教会学生怎样在网络环境中阅读是顺应课改及时代高速发展的要求。我校已建立了校园宽带网,许多同学的家庭也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所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少儿网站,鼓励他们上网阅读,广采博闻,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
三、加强阅读指导,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像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
1.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细研读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修养。
(2)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看序文、目录、开头或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
(3)速读法,即不发言,不辨读,其特点是快,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4)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精华,学会积累。
(1)赏读成诵。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要出声、入情赏读,直至诵记于心。
(2)做读书笔记。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断,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这种读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立体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集声、影、文、图为一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习活动在生动、形象、直观的环境中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巧妙地融入小学课外阅读的指导中,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同时使阅读课的容量无限增加,阅读的层面更深入,获取的信息更加“立体化”,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内容“立体化”
(一)提供背景资料,增加阅读主题的“厚度”。
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根据阅读主题进行分类查询,如故事简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人物分析、书籍评价等方面,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借助网络的信息功能,搜寻到丰富的原始资料扩充课文所不及之处,自然加深了阅读内容的厚度。
(二)开展相关阅读,改变阅读的“高度”。
利用网络功能,与学生们一起上网搜索课本中介绍的作家的简介,了解他们的写作风格,认识他们的其他作品,进行相关的阅读。
(三)围绕阅读主题,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外,还应常常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增加阅读量。特别是围绕阅读主题,进行主题阅读,如:感恩专题、环保专题等。让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介绍的几个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系列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形式“立体化”
(一)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的阅读。
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性,使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通过听觉感受,感悟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外阅读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名家名作,枯燥无味的文字常常令小学生望而却步,我们便利用小学生喜欢卡通片和动画的特点,下载根据文章内容制作的生动有趣的课件,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然后再进行阅读指导,看课件,听录音,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美,从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中,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增加视觉感知,吸引阅读注意力。
多种形式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培养情感及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多媒体形式的展示,能够使孩子更直观地获取对他们有益的知识,比起教师空口说白话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交流“立体化”
(一)丰富阅读成果的展现形式。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方式,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读书笔记来起到监督学生阅读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的抄抄写写的方式对现代的学生来说,已经变成一种应付教师的作业,并无起到其应该有的效果。可是,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代,这样传统的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因此,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阅读反馈中,我让学生们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对这样的方式都比较感兴趣。在做了相应的指导后,学生都能从书籍介绍、人物分析、片段赏析、阅读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制作阅读小报,电子小板、PPT展示等。通过学生们的阅读成果展示,不难发现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跟书籍有关的知识,对阅读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在阅读后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制作阅读成果,反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分享阅读资源,学会共享。
建立QQ群或阅读主题网站,通过设置师生共享的文件夹,将每位学生搜寻的资料,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大家可以方便地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来辅助阅读。
(三)交流阅读心得,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网络“在线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的均等机会,同时为同学间提供了一个交流观点看法的信息平台。特别是平时在课堂上羞于发言的同学,在网络的空间里也“大胆表白”,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言片语的“留言”真正体现真情实感,比起长篇大论的读后感更真实、更贴切。网络的交流还不受时空的限制开展交流、辩论,让思想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将多媒体信息和网络手段融入课外阅读之中,让信息技术成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良好桥梁,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找寻到最宽阔的外延。但在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防止泛化,要恰当地把握使用的“度”:一是不能轻文本、重网络,一定不要丢了“语文味”;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防止学生沉溺网络。也只能这样,才能称得上“阅读”,也才能叫“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友斌.信息技术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
2.何明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3.付裕. 浅析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途径[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2期
4.郭显炜.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年08期.
5.乐锋庄. 丰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J].教师.2010年16期.
1.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做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生长。为此,笔者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做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是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汲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就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的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运用情感激励策略,在课堂上推荐课外读物
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向学生介绍《课程标准》建议的读物。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来自于老师的评价比父母说的更具有权威性,来自于老师的关注更能让他们兴趣盎然。老师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热情的倡导者、支持者、引导者。老师应当好参谋,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的苦乐,让他们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强化他们对阅读的肯定意识,从而使阅读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
2.1利用家校联系卡,取得家长支持,对症下药。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阅读的喜好也不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足之处,可专门推荐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如学生的持久性不强,没有毅力,可以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2利用家长会和家访,争取家长理解和配合。许多家庭都订有《中国少年报》、《报刊文摘》等报纸杂志,可以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进行阅读。
2.3利用学生藏书,成立班级“图书角”,组建读书互助小组,在班级中开展合作性阅读。每位学生每月向班级“图书角”提供一册图书。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隔1-2个月更换一次,这样就解决了阅读图书少的难题。我们可以在班级设计几个小小“讨论角”,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以营造活跃的读书氛围。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形成各种“阅读组合”。
3.教师要带头读书
叶圣陶先生指出:“唯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今天,在号称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不论从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角度,还是从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角度,语文教师先于学生读书都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得和学生同时读书。
要有的放矢地指导。目前,我们有的语文教师指导读书仅限于“布置”、“建议”学生去读些什么书,这种不检查不落实的放羊式指导,连学生读没读过都不知道,更就谈不上有所收获。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更不能高屋建瓴、有所指导了。正确的方法之一,就是“学法就是教法”。因为,教师本身知识面宽,经验丰富,分析文章的思路明晰,用自己怎样学的现身说法去指导学生,由于师生所处环境相同,容易沟通,学生学起来不会吃力,久而久之,效果会很明显。
4.教师要教学生有选择地博览群书,华除糟粕
初中生的性格、情感等正处于发展形成之中,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课外读物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广泛而有选择的阅读健康的书籍和其他影视材料,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因此,教师要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励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能为学生提供楷模的读物,且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地与课文有联系,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读物。其中要注意两点:
4.1紧扣教材选择读物
语文教材内容很多都是节选自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阅读与之有关的课外内容很有必要。如学习古诗词可推荐《唐诗宋词三百首》等;学习《雪》可推荐鲁迅的《野草》等;学习《海燕》可推荐高尔基的《童年》等。
4.2分级选择读物
初一至初三,学生在年龄、知识程度和思想上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读物时应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初一学生选择那些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等;初二就增加历史、科普读物等内容;初三则再增加复杂一些的小说、戏剧等读物。
思考之一:书从何来?
书从何来?这是课外阅读活动能否向纵深处推进的一个前提性条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的任务,就是开渠、引流。这渠怎么开,这流怎么引?依赖于全体师生的集体智慧。
一、打造网络“图书超市”
随意地徘徊在琳琅满目的零食柜台通道上,尽情地扎堆于五花八门的日用品货柜旁……价廉物美的货物、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这是我们从超市中得到的最大快乐!而网络“图书超市”却带给“顾客”完全不一样的视觉与精神享受。
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各班建立读书网页,创设网上电子阅读社区,建立网上图书馆,开辟绿色书吧在线阅读……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多角度、个性化的阅读空间。网站中有最新、最畅销图书的新书资讯栏目;有师生、生生交流读书感受的读书随笔栏目;有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读书指导栏目;还有文学名言、非常作家、亲子阅读论坛等栏目。我们力求打造一个纯净的读书环境,确保学生可以读到健康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书籍。特别是在线阅读栏目里,收集教师精选的文质兼美的电子图书,适合学生阅读特点,引导学生踊跃地参与到网上读书活动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家庭、书本、网络,不同的阅读渠道,构建一个立体的校园阅读、文化阅读空间。
我们还把热衷阅读的老师及部分家长组织在一起,成立教师阅读推广团队,跳出语文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在学科阅读方面进行深度地探索。例如,以英语学科为突破口的“双语阅读”;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口的“数字城堡”;以音乐学科为突破口的“乐海泛舟”;以体育学科为突破口的“奥运之窗”;以科学学科为突破口的“科技博览”……教师阅读推广团队中的每一员都是“点灯人”“种树人”和“牧羊人”。
二、建设班级“图书银行”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个人的藏书量跟不上学生的阅读需求。为了快捷地让学生读到新书、好书,我们建立了班级“图书银行”,号召学生把自己的藏书存入班级“图书银行”,享受“存2本看10本”(只要存进2本书就能阅读10本书)的待遇。聘2名“图书银行”行长,11名支行行长(我班共有55个孩子,按照每5个人一组,共设立11个支行)。每个支行行长负责收集本支行里5名成员的书籍,按每人2本来计算,每个支行就有10本图书,由支行行长登记造册,然后全部纳入班级“图书银行”。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对每一位“储户”都有具体的要求:(1)“储户”存入的书必须是有阅读价值、自己读过、喜欢的书;(2)“储户”凭“储存卡”,可以向本班“图书银行”借阅图书。这样,既便于班级中图书的更新,又便于学生的借阅。
为了防止图书的丢失,有些老师还根据班情,营建了新的图书管理机制。变固定的班级阅读长廊为移动的书箱,也就是让孩子把带来的图书放在自己的书包里,把书籍管理落实到个人。具体的的操作步骤是:(1)把学生带来的课外书统一按学号编码,贴上标签,把书的主人、书名、书的价钱都打成表格,贴在班上,让大家浏览,找到想借的书目;(2)班级统一在周一借书、还书,图书管理员只要把大家的学号记在统计表上,班级借书情况就能一目了然;(3)根据图书借阅情况,一个月更换一次图书。受大家欢迎的图书继续保留,借阅量少的图书及时就更换。
三、推广校际“图书漂流”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让知识低成本地在学生之间传递,给更多的孩子提供接触更多书的机会。唤起校内外更多孩子的读书意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构建一个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开放型图书馆。
第一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图书漂流站”。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则,规范漂流图书的管理。漂流书不属于任何人,同学们阅读完后及时放漂,继续这本书的漂流旅程,持漂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星期。各个班级组织学生为每本图书制作了漂流书签。投漂人按漂流书签填写好班级、姓名,漂流时间以及这本书的内容介绍。每个班级还设立图书漂流 角,由班级图书管理员在每天课余时间开放。班级每月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以“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漂流书籍,并于每月评出班级读书小明星等。
第二步: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好书交换站”。各班在收集的漂流书中推荐优秀课外图书,放在年级“好书交换站”。年级组长把“漂流书”按低、中、高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书换换看”活动,以三周时间为期限进行一次交换,让漂流图书在校园漂流。
第三步:以学校为单位建立“校际图书联盟站”。为加强学校和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交流,秉持互助互惠之原则及资源共享之理念,开创“校际图书联盟站”,加强联盟图书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图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我们已经和手拉手互助学校建立了“校际图书联盟站”,初步实现了校际图书漂流。形式多样的图书漂流活动,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多元化、多渠道的阅读平台。
思考之二:时间何来?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在奥数、英语被疯狂推崇的今日,“没有时间”成了许多人不读书的借口。清代才子张潮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现在,孩子们忙得似乎连这样的福气也没有了。然而,教育终究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即使我们不能免俗地急功近利,但我们在心中也都应守护着一隅诗意的栖居。
1.统筹安排,用好“整块”时间
每逢节假日,繁重的家庭作业是孩子们最头疼的一件事。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在假期尽量少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开展“大手牵小手,阅读同步走”活动。学校制定假期亲子阅读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学生根据活动要求,设立家庭读书节,组建亲子阅读共同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阅读活动。
良好的读书习惯更多是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学校在此之前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引导家长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按照学生要求为孩子提供读物,给孩子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且建立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定时在联系卡相应栏上记下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书名、时间、字数、专心程度、是否背诵……定期将孩子阅读的内容、数量、质量反馈给教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或引导,从而保证了假期课外阅读的有效进行。
2.见缝插针,用好“盈余”时间
在一切(包括文化)都以快餐形式被出售的时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多媒体的视听刺激,也不是高谈阔论不切实际的所谓探讨精神,最缺乏的,恰恰是安静阅读的习惯,严谨求学的精神,这,应该是新时期语文课堂首先要给予学生的。
于是,我们倡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挤出时间阅读;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生出时间阅读。孩子终究还是孩子,弦儿不宜绷得太紧,否则会断的。我们宁愿让他们少做几张试卷,少抄几个词语,把时间用来看中央十套的《子午书简》栏目,带着孩子们一起聆听了哲学大师冯友兰的《我的读书经验》、鲁迅的《随便翻翻》、王蒙的《学习是我的骨头》、宗璞的《恨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以及《诗词的魅力》等等。这些事情看上去和课本知识没有太多联系,但是没有关系,我们所收获的比我想要的多得多,真欣赏先哲老子的主张――无为胜有为!
3.化整为零,用好“边角”时间
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也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为此,我们采用“化整为零”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用好“边角”时间,具体做法是:(1)调动全体老师的热情,每天早晨的晨读10分钟,师生共读;(2)调动全校家长的热情,每天晚上临睡前10分钟,亲子共读;(3)合理统一思想和认识,每天中午半小时作为“午间真空阅读”时间。所谓“午间真空阅读”,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午饭后一段闲暇时间,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持续默读。开始不宜太长,大约10―15分钟即可。持续默读时间开始前,大约可以留2分钟准备时间,请孩子们自己选一本书,什么书都行,只要是自己爱看的就好。然后坐下来,尽可能不发出声音一起阅读,各看各的书。老师这时的作用非常关键,需要拿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安静地看自己的书,碰到个别孩子不愿意读的,目视、小声提醒即可,只要他不影响别的孩子就行。
思考之三:阅读指导如何创新?
不敢创新,就不会有大发展。如何将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需要学校有大刀阔斧、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眼光。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的形式和方式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1.推行“微型阅读指导课”
“微型阅读指导课”,就是在时间上打破常规,尽量控制阅读指导的时间,尽量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孩子们自主阅读。这样的“微型阅读指导课”,可以控制在20分钟之内,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我们许多教师习惯把阅读课堂变成自己思想的遛马场。课堂上,教师高谈阔论,以自己的阅读强势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所谓“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的个性化阅读最终都变成“殊途同归”。教师的个人演绎,占据了学生主体阅读时间,遏制了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共读课堂中,我们很少能听到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和“自己的疑问”,而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钻进了教师预设的“圈套”。这样的阅读课堂,一般都比较热闹,看上去很美,却是以牺牲孩子的阅读个性为代价的。所以,教师应尽量避免以自己的阅读成见来影响学生,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引导”,让孩子可以专心于阅读本身,完整地享受故事,不会被课堂上老师的许多没有必要的解释、提问或花哨 的引导所干扰或误导。
2.实行“年级教师走班制”
“年级教师走班制”采取教师自荐,自荐教师名单,原任教师邀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走班”教师的阅读教学课程由自己确定,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精心设计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然后以年级为单位,在同年级的班级中进行教学。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每学期共20节,其中10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为基本内容,学校有统一规定和具体要求,另外10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则为特色内容,由“走班”的教师完成。
走班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专长,分别给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走班”,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一位教师课外阅读资源的辐射作用,可以做好特色资源的共享,扩大教师交往的范围,加大教师间的相互影响。
3.建立“学生阅读导师团”
学习,更多的时候应该是独立的事情,课外阅读更应如此。学生如果能够成为阅读指导的一员,担当教师的角色,那是对他多么大的肯定和鼓励呀!杜威曾说过:“如果他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先生”,这正是“学生阅读导师团”建立的主旨和精髓。遣将不如激将,让学生成为“先生”,就是要把信任交给学生,把担子压给学生,把成功留给学生,把主动阅读的快乐还给学生。
试想,一个学生要能够像他的老师那样,给其他同学上课外阅读课,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要讲述自己的见解,要让其他同学愿意聆听、分享,他一定要有厚实的阅读储备和大量的阅读准备。实践证明,当学生活泼泼地站在课外阅读指导的讲台上时,正是“学生阅读导师团”能够开花结果的最成功之处。
思考之四:阅读兴趣如何维持?
在课外阅读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成为学生的另一种负担。于是,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从无到有”,却又“由浓转淡”,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学校、教师在推进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短视行为,并及时做出调整,以保持孩子们旺盛的阅读热情。
1.坦然面对阅读过程中的“不作为”
“书读完了,一定要摘抄一些精美的语段,一定要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言。”这是很多老师、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是一条读书的好经验,但如果把“写读书笔记”变成一种硬性要求,效果往往不会太好,还会限制孩子读书的热情。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读书是一种负担。于是,为做笔记而读书;怕做笔记而怕读书,几乎成为一种通病。如果当“写读书笔记”已成为学生的负担、读书的障碍时,我们为什么还要固执地坚持呢?
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也就是所谓的无意识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只需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当我们把眼光再放长远一些,就能坦然面对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时的种种不作为了。
2.允许学生有“无为而读”的大自由
“无为而读”,就是“不为应试而读”“不为功利而读”。《红楼梦》中的贾政把《西厢记》《牡丹亭》一类的书籍斥为“闲书”,逼着儿子读能通往仕途的《四书五经》,宝玉常常因为偷读“闲书”而遭责罚。读书本是为了愉悦身心,结果却这等受罪,岂不是令人扫兴。今天的学生,也常常陷入宝玉的窘境。在考试的压力下,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通常持“有分寸的限制”态度,怕过多过滥的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业,并戏称此举为“壮士断腕”。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水果、粮食、蛋禽、蔬菜都不可缺少。
所以,“时尚阅读”也好,“快餐阅读”也罢,都是一种需要,大人不必以成人的世故和功利作出限制,这是孩子们成长中的自然需求。吃惯了面条和米饭,偶尔吃吃麦当劳或肯德基,换一下口味,也许就来了兴趣。不要害怕现在的“浅阅读”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深刻。我们每个人的读书生涯都是从《诗经》《楚辞》这样的经典阅读开始的吗?我们也不要害怕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注意“兴趣”,而忽略了所谓的“收获”。阅读,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绑紧的绳索,而是像候鸟在冬季向南方迁徙,像鱼儿逆流而上回到故乡,是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放松的状态。
3.让写作不断催生阅读的“新起点”
我们常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却往往忽视了写作对阅读的反作用力。当作者的写作因表达能力而受阻时,就会激起作者更大的阅读欲望,并使作者用心去体会别人创作的佳妙,深刻地去体会别人怎样运用语言。不同的背景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更巧妙,长此以往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其他作者思想、态度、情感等一些内在的东西。一个人如果长期坚持写作并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潜能就可能随时激发、生发灵感、创造出美妙绝伦的词句,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进而使自己在理解别人文章时也就比较容易。这就是写作对阅读的“反作用力”。所以说,爱上写作的人才能真正爱上阅读。要保持学生长久的阅读兴趣,就应该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过程中保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二力平衡。
一、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在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书海茫茫,中学生年纪小,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和鉴别能力较低,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地引导。
(一)根据特点,因势利导
一般来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中学阶段,低年级阅读能力较低,可选择童话寓言、探险故事、优美散文等读物,以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内容激发学生激情,使学生从中学习深入浅出的语言、优美的文笔、清晰流畅的思路;高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的技能,社会兴趣发展起来了,可选择科普类、史地类、传记类读物,使学生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得到启示,学会分析、思考问题。
(二)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课外读物,力求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就介绍学生读《项链》;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就引导学生去读《水浒传》......这样通过横向拓宽,纵向引导,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三)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中学生必读的十二本名著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强化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世界》《窗外的小豆豆》等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播种美好的种子,激发他们心中善良勇敢的一面。
(四)紧跟潮流,与时俱进
作为当代中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才能胸怀远大、志存高远、继往开来。
(1)引导学生选读反映时代强音的读物――报刊杂志。可推荐《读者》《意林》《格言》《青年文摘》《中学生》《小小说选刊》等,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互相交换阅读。
(2)关注时尚需求。当《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影视剧热播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影视剧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当郁秀的《花季雨季》、秦文君的《男生贾里》、韩寒的《三重门》、J.K.罗琳的《哈利.波特》等风靡校园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阅读,并进行讨论。这种时尚应该成为教师拓展课外阅读及指导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
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阅读方法
速读不仅可以快速获取知识,扩大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人从浩瀚的资料中筛选出相关的篇目或章节,有信息检索作用,更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运用直读、跳读、捕捉“路标”等方法,快速阅读,把握主要内容。细读就是细致地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透视的思想感情、复杂的社会现象、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最好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动笔。具体做法:(1)制卡片。将文章中精彩语段、重点词句摘抄,分类整理,便于查问。(2)列提纲。记述故事大概内容或文章主要意思。(3)作批注。用不同符号对内容、词句、艺术特色等方面理解、体会、质疑、引申联想等。(4)写心得。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通过思考研究,一定会从中发现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成书面文字,哪怕是一段,都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挑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