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爱国安全教育8篇

时间:2023-10-07 08:47: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爱国安全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爱国安全教育

篇1

一、主题

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二、基本要求

围绕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普及保护青少年听力健康的科学知识,倡导爱耳护耳、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

三、目的及意义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听力健康对于其发展与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爱耳日活动对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听力言语残疾人群的关爱,深入普及防聋知识,提高全民爱耳护耳意识,促进防聋治聋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促进“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大力宣传与普及保护青少年听力健康的科学知识,加强青少年听力损伤与耳聋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活动安排

1、3月2—3日县残联与县医院联合在城关选择一所学校开展爱耳、护耳知识讲座,各乡镇残联协同卫生院必须具体选择一所学校进行听力损伤与耳聋科普知识宣传,同时协调有关部门指导其它学校要结合实际安排有针对性的活动;

2、各乡镇要在街道、学校张贴宣传标语2——3幅,浓化活动氛围;

3、对本乡镇7----15周岁的儿童及其青少年听力损伤者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其就读、就学情况,帮助其解决具体困难;

4、县残联将邀请电视台、对外宣传中心等新闻媒体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报道,各乡镇也要结合实际做好宣传工作。

五、宣传口号

——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

——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开展爱耳日活动,提高爱耳护耳意识

——做好防聋治聋工作,增强全民健康素质

——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人享有健康听力

篇2

2021年3月3日是第22次全国“爱耳日”。“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增强全社会听力残疾预防意识,有效减少、控制听力残疾的发生、发展,推进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爱耳、护耳意识,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展好第22次全国“爱耳日”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二、时间安排

2020年3月2日—3日,可酌情安排活动时间。

三、活动措施

1、制作宣传横幅悬挂道路醒目位置进行宣传。

2、XX县残联为XX县特殊教育学校听力残疾儿童捐赠书包及耳模。

3、XX残联联合XX惠耳听力开展“爱耳日”预防耳聋的科普知识宣教活动。

4、免费为听力残疾人适配助听器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要求。及时制定宣传教育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协调行动,认真做好组织实施,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

篇3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

各地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协调教育、民政、卫生、残联等相关部门,以县(区、市)为单位,及时成立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根据部门职责,合理安排分工,精心组织实施。广泛发动社会,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医疗、康复、教育等专业机构和学术、慈善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的氛围。

二、创新形式、充实内涵、务求实效

各地要立足实际,围绕“正确使用助听器”的活动主题,充分发挥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助听器的正确使用与维护,以及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地区要在“爱耳日”活动当天,设立宣传咨询“一条街”。组织医疗、康复、科研、教育等机构以及助听器生产、经营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主要广场、街道、社区设立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品,面向公众普及和宣传助听器使用、维护及保养知识,树立“关爱听力,正确使用助听器”的健康意识,并提供义诊、测听等服务。要广泛利用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公众媒体,“爱耳日”活动消息,传播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相关知识,也可采取举办专题讲座,组派小分队进农村、入社区等宣传、服务形式。继续在首都北京举办全国“爱耳日”公益音乐会。

三、关注贫困、加大救助、完善制度

各地要利用“爱耳日”活动之际,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听力残疾儿童及成人的医疗、康复救助。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并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贫困听力残疾人的康复救助。通过补贴或免费提供助听器等形式,积极解决贫困听力残疾人购买、使用助听器的困难。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研究、推动将助听器验配服务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听力残疾康复的长效保障机制。

四、齐抓共管、加强管理、规范服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工商管理、质检、残联等部门要进一步密切配合,采取措施,依法规范助听器验配市场,确保助听器产品及服务质量,努力保障听力残疾人合法权益。要充分利用“爱耳日”之际,依法加强对助听器产品和助听器验配机构的监督检查,杜绝各种劣质产品和不规范服务行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要协调行动,积极推进助听器验配师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助听器验配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各级残联要积极发挥“爱耳日”活动的牵头协调作用,及时收集整理本地宣传教育活动情况,将感人事例、宣传报道材料、图片等相关资料于2009年3月15日前报第十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办公室。

五、宣传口号

——人人享有听力保健与康复

——保护听力正确验配助听器

——关爱听力正确使用助听器

——助听器帮你聆听美好世界

——助听器必须验配

——配戴助听器享受新生活

——加强助听器质量监控

篇4

1.教育教学安全:

⑴各科任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加强心理辅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⑵由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各班都要周密考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管理。各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来,不能有丝毫的大意。

⑶加强对各班各室的用电管理,不准私拉电线,乱接开关。

⑷体育课及其它室外游戏,教师应全程监督学生的活动。活动量较大的要向学生讲清要求,问清学生能否参加,不得勉强。

2.交通安全:

(1)各班主任应把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作为每天晨会的必讲内容,在假期要教育步行、骑车的同学靠右行、靠边行。

(2)值班教师要加强责任心,等学生全部离校后方可回家。

(3)各班切实执行学校按时清校的规定。

(4)严禁12周岁以下学生骑车上学。

(5)加强门卫的工作责任,校门口不得乱停车辆,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外来人员进校要办理登记手续。

3.校产校舍安全:

(1)定期组织校舍安全检查(开学初和期中),特殊天气随时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排除。(2)每个教师都应确立主人翁的思想,保持高度警惕,关心校产校舍及其它设施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3)加强保卫工作,防盗防火。

4.教学设施安全:

⑴电器、教具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如有故障要及时排除。按规定接插线,插线前应检查电线绝缘皮是否完好,禁止乱拉电线。

⑵体育器械在使用前体育教师或活动课辅导教师要先认真检查一遍,确定完好后方可组织学生使用,使用时教师不得离开现场,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加强保护,防范事故的发生。

⑶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⑷加强对实验室、电脑房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按规定操作。

⑸完善防火设施,加强操作培训,设置警示标志。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让我们全体教职工积极行动起来,人人讲安全,个个关心安全,时时处处绷紧安全这根弦,为把我校建成安全、文明的学习乐土而努力。

二、目标要求:

本学期学校安全工作的目标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市、和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关文件,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安全、综治、的各项工作。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杜绝重大、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避免引发,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具体安排:

三月份:

1、春季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宣传

2、全国安全教育日活动(最后一个星期一)。

四月份:(全国爱国卫生月)

1、卫生知识教育

2、交通安全教育

五月份:

1、“母亲节”(第二个星期日)有关教育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六月份:

1、“父亲节”(第三个星期日)有关教育

2、学校安全工作例会,总结上半年学校安全工作

3学校安全工作档案检查

七月份:

1、学校假期安全工作安排。

篇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到国家安全,大部分基层干部想到的可能是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然而对总体国家安全的内涵以及各方面的内容却知之甚少。面对国家安全,广大基层干部要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要有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

基层领导干部更加需要了解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内涵,首先要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及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基本知识,其次要善于思考,要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国家安全的内容按照要求做好落实。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真正的把“学”和“思”有效结合在工作中,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国家安全的内涵。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旦有事关国家安全的事故发生可以说就没有小事,面对这些事故,基层干部必然要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心态。现如今网络信息发展迅速,随时就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及到国家安全的底线,转发信息、朋友圈晒照片、随意抒发爱国情感……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更要把好关,用好度。

所以更加要用好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要从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事故中汲取教训,在自身的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越是小事越需要“谨小慎微”,面对国家安全不能有丝毫懈怠放松的思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有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部分,要有最基本的安全知识,面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更要有“不知为不知”的虚心学习的态度。

篇6

关键词:高校 公共安全教育 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73-02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高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整体功效,对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涵

高校公共安全是公共安全理论与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转化和表现。传统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主要是以唤醒大学生群体维护自身安全的意识、提高维护自身安全的技能为目的(即小安全观教育)。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实现由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转换,即开展大安全观教育,这是时代对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与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高等学校已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其管理方式也从单一的管理模式进入多元的社会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变得复杂而多变,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变得十分广泛,并且与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紧密相连。目前,“高校公共安全”仍是一个拥有多重涵义的范畴:既可以表征为一种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活动的良好秩序状态,也可以表征为一种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稳定和谐的文化心理;既可以表征为良性的管理模式与制度机制,也可以表征为主体期望的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受外力干扰的结果。

2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

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公共安全的实际状况,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命安全教育

由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家庭问题以及教育本身的问题,都可能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身心脆弱,他们在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和淡漠导致了对生活、生命采取了极端态度与做法。究其原因,除了家庭、社会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外,高校则存在着生命教育体系的缺失和极不完善的情况。根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44.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团学活动不能满足心理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单独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而是将其融入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是纳入安全和法制教育课程之中。

“生命安全教育”最早是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设置了“生命教育委员会”。相比之下,中国大陆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十分滞后。生命安全教育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健康等需的知识与技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养成安全、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时代的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与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挫折应对教育等内容,树立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理念,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通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2.2 心理安全教育

自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12万激增到680万,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大幅上升。再加上历年来未能按时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以及城市失业人员,需要就业的人数达两三千万以上。目前,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败以及恋爱受挫等问题,也极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各种问题。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求学期间最焦虑的问题:51.82%的学生认为是“学业问题”,71.34%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15.33% 的大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问题”,14.99%的大学生认为是“情绪低落自己无法调整问题”,“对自己前途没有信心”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6.25%。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抑郁,嫉妒与排斥心理严重,在面临困难与矛盾时常常陷入钻牛角尖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甚至有可能采取各种极端手段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针对大学生目前的种种不良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提高学校的凝聚力;要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来提高其自制力;要通过加强心理安全教育,来提高其免疫力;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来提高其预防力;要通过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来提高其控制力。只有充分发挥与整合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优势,科学建构起了大学生心理安全的系统工作机制,我们才能防患于未然;也只有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才能提高其心理危机应对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保障其心理与生命安全。

2.3 信息安全教育

建设校园网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校园网络的应用对高校提高教学科研、加速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建立信息化校园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同时,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存在诸多问题,和当前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局面产生不协调。根据 BISS公布的统计数据,造成信息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疏忽占57%;外部恶意攻击占24%,病毒是14%,两个相加占38%;用户误操作占5%。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信息安全素养的数字公民,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多数高校已经在IT服务部门中设立了信息安全办公室,并通过开设课程、开发教学游戏、组织研讨等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我国在信息安全教育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主要还是针对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目前紧迫的信息安全教育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既不是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支,也不应等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德育课程,而应是基于信息技术以及伦理道德、法律规范三者的有机整合。所以,高校应当采取以课程为主,以竞赛、游戏、研讨等非正式学习形式为辅的多元化的培养方案,把大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其信息安全素养,当作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并用知行统一的标准来检验高校信息安全教育的成效。不仅要在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中开展信息安全教育,而且还要将这种教育推广到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大学生,甚至中小学之中去。

2.4 环境安全教育

目前,我国的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据卫生部通报,2009年,全国新发各类职业病 共18128例,其中:尘肺病新病例14495,死亡748例;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各类急性职业中毒272起,中毒552例,死亡21例;职业性肿瘤、职业性声聋、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皮肤病共750例;生物因素、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共303例。实际上,我国有职业病症状而未被确诊的患者人数要远远大于已经被确诊的人数。这凸显了环境安全教育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环境安全教育是帮助人们增强环境安全意识,掌握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的知识和技能,预防和解决环境安全问题,提高人们应付和处理各种环境灾害能力的教育。目前,环境教育的内容已经写入我国中学各科教材,高校也已开始重视环境安全教育,除了讲授传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相关知识外,也加强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但是,环境安全方面的内容却没得到加强与突出,更缺乏有效的针对环境安全防护的培训。

实验室环境安全教育日益重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对实验室开放的需求日益增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越来越多。一些涉及化学试剂、放射源、生物及病原体、大型设备等的实验室,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对师生健康、公共安全乃至学校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实验室环境安全问题,成为了目前摆在高校面前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2.5 国家安全教育

以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为核心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与体现。把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升到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是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选择,是一种政治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高校要重点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国防常识、国防技能与国防义务教育融入到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课程之中;用危机感来强化国民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利器。并且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规划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开展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践模式等。

在国家安全中,文化安全则是伴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而凸现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于我国来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点是维护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从而捍卫国家文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以使其免受来自内部的或外部的渗透、侵袭和颠覆。高校是思想文化交融和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思想、信念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文化安全。通过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将高校建设成为文化安全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后,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因此,重视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就是要以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动用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突出民族精神,让高校大学生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其心灵上有一种归属感,这也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FFB090600。)

参考文献:

[1] 秦琴,齐福荣.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3):154-157.

[2] 王聪聪.大学校园生命教育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8-11-13(7).

[3] 杜月菊.就业视域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构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18-120.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救护 生命安全隐患 研究对策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人身攻击、投毒、虐杀动物等恶性漠视生命的事件,猝死、溺水、火灾、中毒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使得校园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校期间,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实例举证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研究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技能,推动自我救护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1.自我救护教育的定义

自我救护(以下简称自护)是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生活、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遭遇危机时为保障人类自身安全、克服危机产生伤害所形成的自救和救护他人、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一种本能的安全生存意识、技能、手段和方法,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文化产物。自护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人类的自我保护教育,是指人类的自救和救护他人、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一种教育[1]。安全自护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载体,对于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大学生生命安全隐患

2.1大学生自杀事件

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大学生自杀事件统计”,一列列数字一个个人名,可谓触目惊心。看到自杀的原因,有的是简单不能再简单的理由:“学校的饭菜不合口味”便让年轻的生命终结。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特殊时期,生理上快速发育成熟,而心理上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产生种种不适,这些不适感若未及时疏导和调适,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或严重的心理疾病。

2.2校园暴力、投毒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大众还未忘记,便出现了药家鑫撞伤伤者后又残忍地将伤者刺杀致死的可怕事件。2013年悲剧继续上演,复旦投毒勾起了我们对清华投毒案件的回忆。大学阶段本该是对生命具有深层认识的时期,淡漠生命,正是这种消极的、可怕的意识直接影响他们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认识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安全自护教育的重中之重。

2.3网络安全

当代大学生需要借助网络平成很多事情,例如:教与学,择业,购物等,但不能不说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对于那些不能自控的学生又带来了很多伤害。“网络成瘾”、“网络失德”、“网络诈骗”、“网络大谣”、“网聊网恋”这些刺耳的字幕时常在大学校园内演绎。仅以“网络成瘾”来谈,曾有报道台湾某男因持续11小时上网而猝死于电脑前。目前高校中学生因整日沉迷于网络,出现挂科直至留级人数逐年增多;部分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因无钱上网,欺骗家长、偷盗舍友的恶比比皆是。

2.4大学生猝死

近两年,大学生猝死案例频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猝死原因一般是运动中猝死或长期熬夜引发猝死。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的“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最近25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下降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等反映耐力指数的测试成绩分别下降10.3%和10.9%。怕出事,校方跑步测试距离越来越短,为增强学生体质,又不得不采用将体质测试成绩与学位证相挂钩来“强迫”学生运动。另外,专家称熬夜是猝死的罪魁祸首。

2.5高校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地。随着我国高校办学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高校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增多,实验室事故也不断发生。实验室事故主要分为实验室火灾、机械伤人、电器伤人、爆炸事故、毒害事故、传染性疾病和辐射等[2]。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教训,告诫我们必须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3.大学生自护教育研究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提及校园安全、生命安全教育,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生存和生活。而要生存,生命至上,漠视自杀,掌握与学生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自救、他救、互救等安全、生存基本技能就显得至关重要,将自护教育渗透于各学科、各教学阶段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1学前教育

学前安全教育中应将生命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生命至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了解死亡。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深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崭新的校园生活。通过安全演练、讲座、板报宣传、影视播放等形式开展防自然灾害、防欺诈盗窃、防人身攻击等各项安全自护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把可能存在的与学生有关的安全隐患消除在初始阶段。

3.2军训教育

军训教育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两部分,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若将自护教育穿插于军训教育当中,将使军训教育意义扩大。首先,通过《军事理论》教学提高学生自护意识。军训环节安排在学生入学初始阶段,此阶段的大学生满怀着无限激情和梦想,《军事理论》教学提高新生的政治觉悟,增强新生爱国精神。此阶段若能加强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认识,便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借助军事技能教学的特点更好地开展自护技能教学。如:军事技能教学具备学员团体性,教学环境以室外场地为主,教学方法灵活机动等特点,有利于自护技能教学的开展。军训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新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更是培养高校新生自我救护技能的关键教学阶段。

3.3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大学生自护意识建立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在生理上已发育成熟,但在心理上尚不成熟,对社会、家庭、婚姻的认识普遍比较幼稚。大多数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生活学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部分学生会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产生诸多不适应,例如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定等,而此阶段正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若不及时给予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对于他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完善会产生很大影响。大学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承担着育人的义务。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得好,就能更多地避免类似于“厦门公交车爆炸”恶性事件的发生。

3.4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曾强调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做好科学知识的教育,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由高中阶段步入大学,生活环境、学习模式、人际关系等所发生的改变,使部分新生心理上产生各种不适,往往会出现焦虑、暴躁、抑郁、冷漠、恐怖、消沉等不良心理情绪,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和调适,极有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加强心理引导,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新生自护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5体育教育

自护教育不专属哪一门学科,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为自护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首先,体育教育的形式不局限于理论,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户外交流活动时间,有利于自护意识的灌输及自护技能的演练。其次,体育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育教师具备生理、保健、解剖等相关自护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游泳、攀爬、跳跃等自护运动技能。将自护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中,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中的一部分,让其成为结对互助的教育过程,更科学、更合理地开展需要很长时间。近年来,相关此方面研究很多,《体育课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4]强调通过体育课堂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坚实基础。《我国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5]通过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出我国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结构体系。

3.6专业课程教学

为了加强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教职成司函[2010]130号《关于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遴选107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探索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提高中职学生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护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4.建议

4.1各课程渗透教育树立学生自护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自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学生自护意识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在专门某一课程上。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自护教育的实施,指导广大教师打破课程界限,采取各学科渗透教育的方式,寻求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将自护教育融入大学课程改革进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强烈的自护意识,避免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4.2自护教育独立设课

将自护教育引入大学课堂,探索自护教育独立设课的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指标,研究自护教育进入大学课堂的实施措施,并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系列教材。加强自护教育研究,将必要的安全理论知识、自护技能方法教授给大学生,引导大学建立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安定。

4.3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自护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心理健康是保障学生安全、学校安定的内在原因,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心理性安全事件的发生。学校不仅应当开设心理健康课,还应当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理主题班会等通过多种形式有目的、针对性地将自护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4.4营造校园安全自护文化氛围

营造大学校园安全自护文化氛围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增强师生自护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园安全自护文化具备普遍性、经常性,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次主题活动,技能演练,校园安全自护文化氛围的营造也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书记校长接受自护教育以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师接受自护教育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上至书记校长,下至每一名在校学生同时在校园安全自护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让“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保障自身生命安全”、“规则伴我心,安全伴我行”、“安全意识天天有,校园生活乐悠悠”等相关安全自护理念成为校园师生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骆红斌,马勇.文化自护与危机解救[M].北京:线装书局,2008.

[2]文武,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3):27-30.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篇8

一、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国际化成为一个组织、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前进过程中,不仅要在民航技术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接轨,还要在民航人才队伍建设上更加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在新时期中国民航的经营管理人才应当具备如下素质。第一、良好的语言水平和国际视野。英语是世界民航的工作语言,需要熟练掌握。同时,由于民航工作者往往是外宾在准备进入中国境内时最先接触的中国人,因此他们还需熟知国际礼仪知识,了解国际形势及全球问题,才能代表和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第二,掌握民航管理与运营的专业知识。民航业不同于普通行业,它是一个涵盖多个行业领域,需要多部门通力配合,关系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战略先导性产业”。因此民航业的管理和运营不同于普通的行业部门,它要求管理人才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善于把握全局的战略性眼光,宽泛的知识储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第三,知行合一。民航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实践的作用。民航教育机构应在进行理论性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航空公司和机场的合作,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实习教学的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行业工作一线,体验民航管理的岗位职责和使命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与一些国际航空公司及枢纽机场进行合作,参观实习,开阔学生眼界。第四,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民航业是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风险于一体的行业,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准军事性,极强的行业系统性,对安全生产运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民航管理实际上是个高压职业,这亟需注意对从业者心理健康的教育。在从业之前,学校要帮助学生学习调节自我情绪,锻炼排压抗压能力,全面提升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一所为民航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校,在培养中国民航经营管理人才过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要充分利用好形势与政策课这个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校教育,引导大学生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开阔视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科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民航业的发展变化。要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坚持外引与内出相结合的方针,实现加快引进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和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出国培训齐头并进,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要优化学生的培养模式,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开设双语课程,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改进授课方式,除了理论知识之外,加强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学习的机会。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民航企事业单位参观实习。同时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开展中外联合办学。目前学校已经与美国安博瑞德航空大学(简称ERAU)签订了联合培养学生的协议,经管学院将与ERAU商学院合作开展“3+1+1”办学项目。除此之外,经管学院还在学校的支持下注重整合民航教育资源,重视对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并开办MBA教育,采用国外、国内专业师资阵容、选用国外原版教材,用最新的知识,通过经典案例教学、师生互动,双导师辅导等方式,为学员搭建优秀的学习交流平台。第四,转变学生管理模式,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的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管”的事情太多,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久而久之学生对学校有依赖心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跟不上,走出校门之后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高校要走出大包大揽和放任不管两个误区,转变学生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第五、重视能力培养,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民航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国际化、重安全的服务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此,高校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素质拓展、精英教育、主题班会、考察实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锻炼自身能力的平台,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表达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以及执行力等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和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坚忍不拔、冷静应对。第六、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健康,重视情感教育。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开展安全常识专题讲座、消防演习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日用生活安全常识、自然灾害与自救常识和交通安全常识,确保他们远离事故健康成长。同时,要耐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常能做到正确的自我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提高对抗挫折能力。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要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在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的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

作者:付涛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