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47: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雕塑公共艺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是一种对于社会的真实反映,抽象艺术是从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自己本身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当今世界是一个鼓励多样性发展的时代,抽象艺术的发展正印证了这一事实。抽象艺术具有传统艺术没有的视觉冲击力,更加的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抽象艺术更加容易打开人们的思路,体会到在现今社会,时展的独特魅力,相比于传统艺术的不温不火,抽象艺术更加的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自身表达的美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一、城市公共艺术与抽象艺术的概念
1、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在二战后,在美国开始兴起的,艺术雕像从博物馆走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包含着空间和场所的共享性,也包括着人们心里行的共同享有与协作,具有多种内涵。在这些理念和当今的环境下,公共艺术天然的具有一些现代化的特征,比如具有多元的表现形式、具有社会化的运营机制、符合城市的审美标准等。而城市的共公艺术作品首先具有开放性,具有普遍的共公精神和性质,面向非特定的人群。城市公共艺术提案、审议、确定都应该尊重大众的愿望。其实施的空间应该包括城市空间、道路、广告路沿、树木等多种广阔的空间。城市雕塑就是人们在公共群体的社会结构中,在城市的公共环境中,以天然或者是人工加工的方式,制作出占有三维空间,并蕴含精神功能的制品。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不是简单的把艺术品放在公共空间之中,而是要与城市文化、环境、人文等向协调,使其具备社会属性与城市特征。
2、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也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主要注重内在的、心理上的表现,以最简单的手法,表现出最深刻的思想。这一艺术理念希望表达一种精神的现实以及更高层次的现实,也就是主观表现上的无象性。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抽象艺术也包含着点、线、面、色彩、肌理等构成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与排序,就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感受。
二、抽象雕塑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1、室内公共艺术中抽象雕塑艺术的应用
当代内部空间抽象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展示上,通过抽象雕塑对人们活动的空间进行装饰,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比如大厅、廊道空间、餐饮空间等多种公共空间的展示。在室内空间抽象雕塑的营造中,主要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参与到室内空间的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在室内公共空间的抽象艺术设计要与环境完美的结合,突出环境的特色。比如在某一书展中的抽象雕塑设计,无论是展台还是墙壁,都布置了白色的立方体,简单的线条、简单的形体,恰好构建出了纯白简介,安静沉稳的“心理真实”,人们马上就进入了书展的艺术氛围。再比如在thinkinghouse的设计中,作者运用多种的几何造型,独特、简介的抽象雕塑结构,与冷色的灯光和暖色的地板相搭配,创造出了独特活泼的艺术效果,切合主题。
2、室外公共艺术中抽象雕塑艺术的应用
室外公共艺术中的抽象雕塑艺术要反应当代的时代面貌和精神,并与建筑、设施、环境等相融合,但是要突出的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这就要求抽象雕塑作品要秉承时间与空间相联系的观念,把点、线、面、色彩、肌理相互联系,组成艺术家的思维和激情,着重展现视觉的流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抽象雕塑要以基本的构成元素表达事物的内涵。总体来说,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首先艺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自然客体的提炼、概括和展现,要抽取最具生命力和精神内涵的自然物象,形成对这一物象更高层此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作品永恒;另一种是以简单的结合形状作为纯形式的形体语言,以构建的方式创造空间造型。这一类型展现的是对人们理性的思考,情感方面的表达较弱,具有强大的张力和动感。
3、抽象雕像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当前随着人文精神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出现了以下几种特征。首先,体现人性化的特征,注重工具性和实用性,不再只是简单的纯艺术;其次,突出个性化,人们的雕刻师的主观感受和想法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不同的理念和想法使公共艺术中的抽象雕塑独具魅力;最后,抽象化程度不断的加深,提倡简约、简化却不平凡的设计理念。
三、结语
1.题目不贴近实际
知识更新速度慢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典型的旧题目,这些典型内容很快就被当代设计取代,距离实际也就越来越远。优秀的学生往往不必多加思考就能够轻松地完成这样的作业,还有很多潜力无法在这样的题目中被激发出来,往往对这些题目不感兴趣。因此,题目往往决定学生能否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理念,只有新题目才能和时代贴近,学生也才会更有兴趣学习。
2.课堂气氛不活跃
缺少创新性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这样的课堂启发性不足,难以发挥出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思维丰富的积极因素。启发与讨论的过程流于形式,或不够深入,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能够保证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完成设计作业,但创新性较少,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呆板,最终作业的质量不高。
3.设计与技术之间存在脱节
问题近些年,环境雕塑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强化设计性,很多技术问题让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措手不及。公共艺术观念引入课程以后,出现了更多的技术问题,公共艺术要求环境构筑物能够让人们参与进来,这在拉近人们与设计的距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技术、安全等细节问题。学生大多没有实际的雕塑工程经验,因此这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往往严格要求学生,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活力、学生天生的创造力与这种严肃的教学氛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方法
1.更新课堂课题
公共艺术语境下的环境雕塑教学在课程选题上应当突破陈规,广泛采用当下最为新颖的题目,采用从互联网上征集的实际题目最为妥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公共艺术语言的环境雕塑在各大城市不断涌现,其设计施工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多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这就给教师更新课堂设计题目提供了最好的依据。这些题目能够紧密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革新教学的基本程序
教师要改革课堂的基本教学程序,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教师与学生采用圆桌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成为讨论的组织者,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设计实践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征求学生意见,最终形成设计方案。这样的方案包含学生自主的创造,也带有学校教育的痕迹,具有很强的创新,又有实践的操作性,将原有的“讲授—课题安排—辅导—收作业”的基本模式改变为“讲授课题—分组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方案”。这就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民主讨论的环节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技术之间的问题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
三、结语
一、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一)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
陶瓷雕塑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好的陶瓷雕塑能够让城市的发展轨迹得以记录,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西安的烈士陵园群雕就记录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抗日史。
(二)宣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陶瓷雕塑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视觉上接触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提高对城市的辨识和认同。在西安就有许多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陶瓷雕塑群,比如大雁塔陶瓷雕塑群等,较好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
(三)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作品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效融合,美化城市的外在环境,优化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
(一)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息息相关。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要具有意蕴,这种意蕴包含了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意蕴,使人能够品味出新的意境。现代陶瓷雕塑运用艺术造型、物质材料和特殊工艺,反映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现代陶瓷雕塑所具备的审美意蕴是传统陶艺所没有的。
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十分强调审美性,具体包括了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变化,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陶瓷雕塑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现代陶艺跳出了国画的宏大概念,在舍弃了具体的形态后,获取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实现了对美学意蕴的全新阐述。
审美需求和人文精神是现代陶瓷雕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陶瓷雕塑创作是一个柔软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因此这个过程非常强调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现代陶瓷雕塑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审美品质,具体来说陶瓷雕塑具有自然美、人性化的特点,其形态变化丰富、材料可塑性强且加工方便。可塑性是陶瓷雕塑的基本品质,同时陶瓷雕塑还能从人文、历史、民族和地理等方面实现对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其实是最为朴实无华的,同时是通透灵动的,是对极简主义美学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陶瓷雕塑的运用顾及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得公共空间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弹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文化性
生活在城市当中,建筑、道路、公园等这些我们能够触摸和感受到的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陶瓷雕塑这一现代化公共艺术的实现就要依托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都市是一个开放化的社会,室内和室外的公共艺术相互融合,是公众审美的融合。城市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城区建造结构正因某种标准而不断趋于同质化。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打造新聚集人群的公共技艺并传达出新时代文化的感悟。
“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是劳申伯格的一句名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逐渐趋同不可避免。当这种趋同性逐渐显现在居民的生活当中时,一个地域的地方特色就会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艺术发挥凸显城市历史、文明、精神、气质的作用无法替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抽象的,但公共艺术是具体的,它需要以具体的环境为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技文化。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延伸又有现代文化的熏陶,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现代陶瓷雕塑在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准确的定位,能够较快建立起深刻和广泛的联系。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产物。
(三)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公共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并且还在不断向着社会公众靠拢,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能够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与理念。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现代陶瓷雕塑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个性和共性艺术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陶瓷雕塑的主要材料是黏土,一个完整的作品要经过配料、制坯、施釉、烧制等过程,成品在外观上具有色彩丰富美观的特点,在属性方面具有防水、防腐、坚固耐用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材料而言,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旦成型并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貌。
在现代的艺术环境下,陶瓷雕塑也逐渐由自我的形式拓展到了集体层面,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民族传统而古老的记忆得以重温和发展,而这些正是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环境中景观因素的特征,这是它本身的价值体现,也是作为开放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互动性;公众
1公共艺术的相关阐释
(1)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
(2)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公众的参与性:公共艺术作为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具有与公众产生交流互动的性质,注重公众对作品的参与性和可及性,公众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和介入,从而增添了公共艺术的生气与活力。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
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就有“平民化”倾向,也提示了作品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效应,以及公民参与的含义。而本文就是针对城市雕塑的互动性展开一系列论述。
2城市雕塑的相关阐释
(1)城市雕塑的定义及功能。城市雕塑,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也称之为“公共雕塑”或“环境雕塑”。城市雕塑的范围具有广义性,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涉及了相关的以空间造型为特征的一些艺术形式,如建筑、景观、装置等,是作为存在于公共环境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城市雕塑不仅起着艺术性的点缀作用,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建筑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从实体趋向于空间,由此改变了自身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使公众真正融入到一种轻松愉悦的空间环境中,对缓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紧张、疲惫与寂寞感有极大的帮助。
(2)国内外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国外城市雕塑在近代获得了迅猛发展,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规划与建设都取得了骄人成就,出现了不少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和雕塑作品,如新加坡的《鱼尾狮》、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我国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得到了高度的繁荣和发展,在80年代中后期,城市雕塑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中得以重视,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如北京市王府井步行街上的《祥子拉车》、《童趣》、《弹弦子》,长安大戏院前的《京剧五彩脸谱》等作品。
3互动性的相关阐释
(1)互动性的主体――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让置身于某个公共空间的人通过各种视觉造型、声音、材质、空间甚至时间等元素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其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对于城市雕塑来讲,参与互动的主体是人,即艺术家(设计者)与公众(欣赏者)。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接受,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以艺术作品为审美和使用的对象,通过审美感知、想象、联想、体验、解等欣赏性活动对艺术作品在形象体系加以复现和补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进行发掘和拓展。
(2)互动性的客体――作品与环境。城市雕塑一方面受所处环境的制约,在题材、尺度、风格上要考虑特定的环境因素,并与之相适应,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提高它们的文化品味和风格,改善环境的现有品质。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品,代表了区域和功能上的特征,传达了区域或环境的信息。它周边的建筑形态、交通状况、功能用途、空间性质等都会对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雕塑本身的位置、色彩、体量、尺度等都要与所在自然、人工环境相协调。
(3)互动性的体现。公共艺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艺术作品、人(设计者、使用者)和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构成了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环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城市雕塑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人与雕塑作品的互动。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对话的品性,从而淡化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雕塑作品往往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并通过它与公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得到精神和审美上的满足。雕塑作品与环境的互动。雕塑被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就要与周边的环境发生联系,建筑、绿地、道路、水体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对雕塑产生影响。城市雕塑承担着创造优质、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空间的任务。人与环境的互动。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休闲、娱乐的环境,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空间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需求,为了打造现代的空间环境,应结合人的生活习性、审美心理、行为特点等因素,并在雕塑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4)互动性的相关因素。亲和力: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所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与公众形成紧密的交流与沟通需要先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爱。城市雕塑在表现形式上,题材崇尚自然,贴近普通民众,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以宏大、庄严、神圣为基调的设计创作,而是生活化的、通俗的、近距离的创作风格;在内容表现上,也不再是刻意追求表现对象的理想性、典型性,作品显得平易近人,强调真实的反映大众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趣味性:就是要让观者接受由观赏作品的趣味性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受到趣味的美感,并在愉悦中深刻领悟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价值。功能性: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审美功能以外,还兼有实用的功能,特别是公共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提倡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许多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服务于公众的生活设施和物品。灯具、坐具、废物箱、指示牌等以雕塑化的艺术形式进行设计,让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能得到实用的功能。
4结论
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雕塑作品是承载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场所和媒介,相关信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后,使人得到对空间形态和环境的全面认知,进而产生包括人与作品、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反过来,人们又深刻影响和改变公共艺术的形式,使艺术作品能更好的融入整体环境,与环境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相互影响和改变的关系中,人、公共艺术、环境三者共同进步,现代城市也就成为一种良性互动、富有创造活力的多元综合体。
公共景观雕塑作品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公众的互动性,增加本身的参与性与创造性,让公众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艺术中来,与艺术有更直接的沟通, 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共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艾永生.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3):3840.
[3] 鲍诗度,王淮梁,黄更.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林峰.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3):101103.
迄今为止的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雕塑。将雕塑置于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的公共空间中(多为城市广场和观光街区等处),可称为“街区雕塑”。第二个阶段被称为新类型公共雕塑(NewGenrePublicart)。在这个阶段中,雕塑的设置空间由城市街区转移到社区,创作主体由艺术家转为社区居民,因此也被称为“社区艺术”(communityart)。“街区雕塑”仍然没有脱离雕塑艺术品“高大上”的特质,在街区雕塑艺术中,艺术没有改变,艺术家还是那个精英艺术家;而对于街道上匆匆而过的行人来说,眼前的雕塑艺术品可能是偶然的、无关我意的。因此街区雕塑艺术的最初表现形式,只是把原来放在博物馆里的作品移到户外来,这正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词的现实来源。街区雕塑艺术的局限性,是作品离开了美术馆,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并未改变。“社区雕塑艺术”的概念则完全不同,在社区雕塑艺术中,艺术不是那个艺术,艺术家不是那个精英艺术家;而观众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这样的雕塑意义在于,重新把文化与社会结合起来,承认艺术是为了观众而创造,而不是为了艺术体制。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建设在建国以后开展速度很快,但是同时也有跃进式发展风险的存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的城市公共空间雕塑艺术表面上看起来,无论从形制、技术手法、主题风格已经达到有关部门和世俗的认可,然而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雕塑艺术事实是普遍存在于一个隐形的象牙塔中,同市民之间也存在着一条隐形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以长春国际雕塑公园为例,尽管每年有一些固定时间举行推广活动可以免费入园,但是园中的游客却并没有因此而有很大的增加。笔者去雕塑公园调研的时候,园中的游客几乎达到了门可罗雀的程度。长春国际雕塑公园的艺术水准在中国来说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却引不起市民的共鸣,这说明在发展中国家,普通市民的审美水准并没有跟上精神文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雕塑艺术遍布于商业街区、景观公园中,可是在居民生活的社区环境中的小型雕塑却极为少见。换一个角度看,在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艺术中,社区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是严重被政府、开发商、设计师所忽视的。根据上文的阐述证明,民众参与、根植于社区,是新型公共雕塑艺术的显著标志,雕塑艺术与社区建设出现逐渐融合的趋势,其最终目的是内化民众的欣赏品位,创造出优雅的社区生活环境,增强邻里和谐关系,营造更优质的社区生活环境。新型公共空间雕塑艺术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对于经济相对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东北城市而言,对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东北城市而言,对于大量农民工进驻大城市生活的东北城市而言,具有软实力教化的作用,这一理念将会对东北城市文化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提升与市民修养的增强,进而对于东北地区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从室外向室内化、半室内化公共空间转移
室内化、半室内化公共空间是创造舒适的东北寒冷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设计理念。在北美的诸多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封闭及半封闭的室内化街道、人行过街天桥系统。寒地城市的冬季降雪时常会给城市带来出行的困难,甚至是灾难。作为寒地城市,哈尔滨一年之中有近一半时间处于气候严寒的环境之下。城市的室内化步行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出行、购物的行为需要,当这些室内化、半室内化的步行系统发展到一定规模,连接成片后,寒地城市的居民就可以免除冬季出行的顾虑和担忧;即便是天气恶劣,也可以很自由地到达自己想要去的任何地方。与国内东北城市纬度相同的蒙特利尔、多伦多等加拿大城市,因为每年有四五个月的寒冷冬季而闻名,夏季又非常闷热,于是这两个城市兴建了著名的地下城—蒙特利尔地下城、多伦多的PATH。PATH总长已达28公里,由35个机构分别拥有产权,设有1200家店铺,雇员达5000多人,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大的地下综合购物街:371600平方米面积,其零售总额也是世界地下城第一。穿行其间,应该是令人舒适的体验,因为环境始终如一,不会受气候的影响:在冬天,没有冰雪寒冷的烦恼;在夏天,没有紫外线的强烈辐射,更不会汗流浃背;在雨天,也不怕打湿衣衫。你可以借助它到达你的目的地,更可以单纯地在城里闲逛,消磨时光。可贵的是,加拿大政府以及艺术家并没有忘记在商业环境中必须具有的艺术氛围,大型室内商业空间中商业雕塑、浮雕、玻璃壁画等艺术作品应有尽有,使各年龄层的市民们在户外一片冰雪的情况之下,恣意地享受着天堂般的艺术氛围与浓厚的购物环境。同是处于寒冷地区的另外一个北欧国家—瑞典,在岩石中凿开了他们的地下铁路干线,并将其建成了一道艺术长廊,没有用华丽的大理石花岗岩,天然的岩石就是他们最好的建筑材料。地铁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的岩石,瑞典人利用这些凹凸不平的岩石镶嵌出了富有现代感的立体作品,从岩石里凸出来的雕塑和浮雕栩栩如生,令人大饱眼福。不同的地铁站是由不同的设计师设计建造的,故而风格也各异。在国内东北城市的漫长冬季生活中,面对室外的寒冷气候,中老年市民冬季交往空间基本上以室内为主。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在东北城市中近几年发展的较快,例如哈尔滨已经建设了一些地面的室内化公共空间和地下商业空间,但是相比发达国家寒冷城市的商业艺术环境就显得粗糙、落后,甚至杂乱,室内商业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更是凤毛麟角。上文中提到的与我国东北寒冷城市纬度相当的国际著名的室内、半室内商业艺术环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完全街区化的城市雕塑艺术已经跟不上东北寒冷城市发展的步伐,室内化、半室内化公共空间雕塑艺术环境不仅能够为市民的社会交往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进而提升寒冷城市的冬季活力,而且能够使城市消费者在轻松购物的同时享受着格调高雅的艺术商业环境,进而提升市民的审美水准,让各年龄层的市民都能够感受冬季的美好,而不至于让东北的城市居民像候鸟一样,每逢隆冬季节,飞往我国地理版图的最南部—海南岛,去挨过漫长的冬季。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政府的关注与决策,通过对东北城市室内与半室内商业空间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策略的调整与建设,就可以在寒冷季节足不出户地享受外部冰天雪地、内部温暖如春的优质生活,使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充分融合。
三、从宏观尺度下的布局向微观尺度下的布局转移
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作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宏观尺度下的布局问题,在城市整体的尺度下审视,艺术品的布置不均衡,违背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公平性原则。本文研究者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哈尔滨、长春、沈阳的雕塑大多布置在雕塑公园、沿江绿化带、政府广场、公园绿地内或商业步行街区中,而与百姓生活更为密切的生活居住区、社区等公共活动空间,雕塑作品则相当缺乏,这一点是规划师们在雕塑规划中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黄耀志等人在其撰写的论文《城市雕塑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程序探析》中指出,城市雕塑的规划,不仅仅是某个雕塑作品的定点定位,而是对整个城市的雕塑作品的布局、分级与分系列的控制与引导。很显然,目前东北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的建设,仍然停留在西方国家早期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阶段:即片面重视城市形象,却忽略了城市雕塑的内化功能—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反映社区价值、促进邻里关系、加强市民修养、间接减少犯罪率等。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东北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的建设,还是充满盲目性,缺失公共性的。与我国东北寒冷城市纬度相当的美国西雅图、尤金市等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公共艺术布局公平性问题。西雅图北门地区的公共艺术规划就明确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新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应安置在较为缺乏的地区;亚特兰大的规划也提出了布局的公平性原则,它还在布局标准别提出,要让城市公共艺术品在城市中散布,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集中在中央商务区;美国尤金市的规划也考虑了公平性问题,不过它采用的是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市民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分布情况是不是均匀和公平,并要求他们在多项选择中选择缺少艺术品的地区,其中包括低收入邻里、学校、公园、门户位置。这些优秀案例完全可以作为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发展的参照,可以充分改善东北城市街区、社区因气候带来的冬季凋敝景象;改善后的社区环境会充分促进邻里的交往,为构建社会的和谐、市民生活社区的和谐提供优质的环境保障。
四、建立东北城市雕塑的色彩体系
由于东北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特殊,因此,城市的色彩、城市雕塑的色彩对于城市居民来讲尤其重要。东北城市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彩倾向,当时节进入秋季以后,直至次年的四月份,城市都处于萧瑟的景象之中:没有绿色的植物,没有彩色的花海;晚七点之后,街上行人稀少,街道昏暗甚或漆黑一片,治安问题堪忧。在20个世纪的90年代之前,北方城市的秋冬季色彩是灰色的。时间流转至本世纪初,伴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建筑物的彩色化倾向,东北城市在秋冬季的城市色彩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距离发达地区还相差很大距离。有的作品色彩轻松、亲切、活泼,雕塑语言简练,趣味强,公众可参与性强,这样的雕塑即使在寒冷的隆冬季节,在积雪背景的映衬下,也会很有看点。虽然城市冬季的萧瑟景象仍然存在,由于城市雕塑为城市空间添加了色彩,城市活力会陡然被激活。在现场调研中,本来途中昏昏欲睡,面对这些红色剪纸般的构成雕塑—“鱼”系列,观看者的兴奋点也陡然增加,足以想见一个精美的城市雕塑作品带给观者的影响力。
五、结语
关键词:公共雕塑艺术;民间;文化传承
一 引言
公共雕塑艺术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尤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共性和认知,对待一种艺术的看法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方向。为了能够保持公共雕塑艺术在我国的民族特性,在如今复杂的文化交流中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对于其在民间的文化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又是怎样的?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以上问题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
二 公共雕塑艺术目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化也在不断改变着,公共雕塑艺术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有了发展和改变。从发展的实践中,对公共雕塑艺术的最新状态有以下的归纳:
第一、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公共雕塑艺术的规模和数量也开始突飞猛进的扩大,发展造成了人们与市场和文化的接触更加贴近,从而促使了公共雕塑艺术的数量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加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艺术的追求开始更加强烈。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公共雕塑艺术中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已经大大减少,而标志性的公共雕塑则变得越发多了起来。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转变,其接受的理念也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纪念性的公共雕塑的数量减少。
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筑数量剧增,从而造成了广场建筑的数量也随着增加。在诸多的公园与广场之中,建立了大批的广场雕塑,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公共雕塑有了共识。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看法开始发生了转变,对于其教育意义以及政治寓意的理解开始减少,而更多的在乎的是生活化以及社会化的艺术印象。这样的印象转变是有利于艺术家们的艺术发展的,同样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
三 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
对于我国的民间艺术与文化发展而言,相比城市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迟滞性。我国的改革开发进展虽然比较迅速,但是在民间还依然保存着许多传统文化气息。而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受到外来文化以及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其发生的转变是否正确。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应该如何看待已经遭受影响的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的传承中,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1. 我国的民间文化传承分析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修养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味。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了我们现代的中华儿女。而民间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文化,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断减少,从而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地。因为改革的步伐还没有发展到民间,而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得以保存。
2 .公共雕塑艺术与民间传承文化的内在关系解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态势的变化中,外来文化的诸多影响,使得公共雕塑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然而,公共雕塑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否也收到了影响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对艺术的一定评价与界定。然而,究竟我国的公共雕塑艺术应该更多的融入来外文化,与时俱进?还是应该墨守成规,依托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从以上的分析中已经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公共雕塑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认知。而反过来想,实际上也正式由于人们对于以上的认知开始发生了转变,从而影响了城市中的公共雕塑艺术。那么,民间文化对于公共雕塑艺术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民间的文化传承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由于民间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步伐稍有迟滞,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全和发展。在传统的文化中,蕴含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祖国文化。民间的文化更加纯净,而没有外来文化的混淆,从而更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底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雕塑艺术是否也应该能够更进一步去贴近民间文化呢?
第二,民间的文化传承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依然存在重大的影响意义。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潜在的艺术教材与思想教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的思想。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属于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是否开始被人们逐渐轻视?因此,公共雕塑艺术中传承我国民进文化,也同样是对我国文化底蕴的一种传承。
总之,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传承的地域已经集中在了民间。对于艺术的认知,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艺术,也希望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来对人们的认知进行指导,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进行深入的传承。
3.结语
改革开放的浪潮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变,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人们的认知发生变化,造成了对艺术的认知也有所改变。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地域,而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实际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不管外来文化多么优越,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始终不可以丢弃。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中,应该能够体现这一特征,并在逐步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虹,徽州古牌坊:公共雕塑艺术中的不朽纪念碑[J],新闻世界,2012(9)
[2]张雅慧,浅谈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以美国拉什莫尔四总统像为例[J],魅力中国,2012(29)
[3]张波,景观雕塑的社会力量――感受世博会上的公共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4)
坐落在灵山秀水中的一府六县之徽州大地,有着数不胜数的极为珍贵的古代文化遗存:古村落、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园林,古三雕等等,真是栉比鳞次、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能吸引人注目和最能引发探其究竟的是那一座座的徽州古牌坊。它们看似建筑,有的单一而立,有的成组横列,而有的前后比肩而去地坐落在村口或道路桥梁的入口处。它们有着极具审美意味的整体造型,无论或大或小,其精美的雕刻艺术,建筑般的架构,众多的数量规模,都无不分明地承载着无数徽州人的精神寄托。以其独特的风采,一种迥然有别于我们所能看到的中国许多地方的古牌坊,显示出独有的艺术个性。被称为徽州古建筑“三绝”之一的古牌坊,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似乎已被定性为一种古代建筑形式,但笔者认以为,徽州的古牌坊,就其艺术的空间造型、人文精神的承载与纪念和审美功能的纯粹性等方面的独特艺术属性而言,和以实用功能为目的的古建筑形式的定性是根本不同的。它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古代建筑形式,它其实早就成为一座座美丽而神秘的立体雕塑,一座座耸立于徽州大地上的极为独特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已成为徽文化的一种重要象征物,一种博大精深的徽州人文精神的重要承载体和公共艺术环境中象征千百年的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不朽的纪念碑。
雕塑和建筑都是人工制作的、占有立体空间和有形的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而二者不同的是,建筑强调的是遮风避雨、居住、集会等实用功能。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而注入其更多的美学概念,将艺术的造型功能如雕刻、绘画等运用并装饰其中,但是实用性依然是建筑的最本质的功能。而雕塑所要表达的则是精神层面的更具有象征和审美意义的艺术造型。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人们在古人类群居的遗址中发现的具有一定造型的实用工具,如石刀、石斧等,其造型虽已有了最初的审美和雕塑的空间感,但因其造型的目的仍然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上,因而这些工具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艺术雕塑。但实物功能的变化,其自身属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古人将这些实用工具的简单制作变成装饰用的配饰创作时,就转变成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艺术品了。而将这些装饰物转变成具有象征意义和精神信仰的物体时,或将其放大并置于公共空间用来作为震慑或朝拜的象征物时,同样的造型,因其功能和体量空间的转变,这些装饰物自然地变为纪念碑式的公共雕塑艺术。
这里说到古代实用性的泛雕塑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雕塑的历史进程,目的正在于从雕塑艺术发展规律角度来探讨作为古代建筑代表之一的牌坊,特别是徽州牌坊的艺术学定位定性,个人认为徽州牌坊早已不仅是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样式而存在,它们在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中早已逐渐从实用功能产物转变成一种具有强烈象征性和艺术审美意义的雕塑作品,一种古人精神领域中的信仰与崇拜的公共纪念碑;而这种由实用功能转变为承载人文精神的极有意味和纯粹性的公共纪念雕塑,更进而演变成一种极具强烈人文精神和崇高艺术价值的公共艺术作品。所以古徽牌坊不仅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而且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而崇高的地位。它实在是徽州人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是徽文化中古代封建宗法制和程朱理学在人们精神文化中所起到的至高无上所独有的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徽州的牌坊传承于北方的牌楼,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街坊和村落中的“门”,被称为“衡门”,它前身可能是由望柱等造型象征物演变而来。特别是汉代阙,在中国建筑史中被称为奇特的“门”,而这种阙是遥遥矗立在宫殿、城池或陵寝的入口或孑然独立于其他建筑之外,静而威严地立于远古的大地上。此时的阙,已从院落中剥离而来,建筑的实用性不再重要,象征意义和雕塑符号化的意义则是其成为公共艺术标志。由于中国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核心,高大的木质阙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可从众多的陵墓遗存中找到石质阙,如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它有着深厚而庄严的立体空间,雕刻精湛,从整体上看,门的实用性已经消失,更多的是其庄重、威严和静穆的永恒性,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物和典型的标志性纪念雕塑,而阙矗立在公共空间中,自然成为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品则是不争的事实了。
由于这些阙或门楼的设计,并不是针对历史上的大事件或历朝重大战争战役等而进行专门设计和雕刻的(陵墓除外),虽然标志性强,但个性化纪念性不足。到了隋唐时期,这种门楼又演变成新式的牌坊,被称为乌头门或棂星门,“棂星”取自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意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中国的夫子庙(文庙)与曲阜孔庙中的第一道大门都叫棂星门,既然是文人学士集学之地,也是用来祭祀天地的门的造型,这时的门已从汉唐时的标志性通用建筑到开始赋予其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但依然没有真正作为象征意义纪念碑的象征意义而存在。那时的牌坊的设立有严格的的等级制度。按《唐六典》规定,六品以上官员府邸,才允许建立“乌头门”。宋代时称其为“阀阅”,已有了旌表门第的意思。这表明,要想建立这样的标志物,是有门槛的,这种标志物已成为一种达官贵人用来彰显门第的一种公共标志物,这与汉代阙用在城池宫殿、陵墓的入口处时的意义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汉时的阙不仅是汉代城池、宫廷及皇陵的标志物,也是大汉的威严与皇权的象征,个人是没有权利享用的。唐之后的牌坊,由于赋予了其更多的象征意义,随着社会制度及文化的变化发展,牌坊不再只是皇权的唯一象征标志,也可以是具有一定门第规定中的官宦人家和商贾儒士的特定象征性标志物。此时牌坊的“公共性”,已因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而得到加强,为明清时期的牌坊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牌坊的原型是门,唐代城池的特定建筑布局“里坊”,组成了众多的“坊门”,门的实用性又再次加强,至宋代,由于坊不再适合城市生活的需要,被逐渐废除,而坊门的建筑形式却遗留下来。到了明清时期,牌楼成了不可或缺的城市街景。同时门的功能性已经消失,而在象征性、标志性上得到了加强,造型上则更加多样,同时形成了南北差异。北方牌楼高大、简约,注重油彩的描绘,南方牌坊则更加灵秀、精致,特别是徽州牌坊在造型、立体空间的组合、雕刻上更注重艺术性、象征性,演变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和雕塑艺术意义的公共艺术纪念碑。
关键词:雕塑艺术;公共环境;设计理念
雕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石头编年史”,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对城市空间进行装饰与点缀,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和理念。在现代社会,将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设计理念相融合,保证艺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一、雕塑艺术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雕塑艺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单一雕塑发展,到现在各式各样的雕塑;从最开始只注重雕塑本身和雕塑家个人观点进步,到现在注重形式结构层、内容含义层;从最开始不关心雕塑与城市的关系进步,到现在注重空间感和整体协调感。雕塑真正融入了城市空间,展现了城市的风貌。雕塑凝聚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象征。在城市文明发展中,雕塑从主体内容、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地域特征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城市本土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凝聚力。如,大连海之韵广场的《海之韵》雕塑、青岛五四广场的《五月风》雕塑、深圳的《拓荒牛》雕塑等。雕塑作为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和永久性特点,体现了现代城市精神,是人们精神物化的表现。雕塑用特定的符号向大众传达城市文化,对城市进行美化和装饰,是城市中最醒目的标志。雕塑不仅仅建立在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的公园、商业街等处也大量存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雕塑体现了城市的品位,与城市空间环境相互依存。雕塑设计是多层次的。在设计初始阶段,设计者根据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同功能、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设计,进而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并且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如,北京文化广场的《风筝》雕塑,像一只蝴蝶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展现出人们的开放思维;大连《一家三口》雕塑系列,从大连的滨海特点出发,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公共环境设计理念与雕塑相融合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艺术,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的重要标志与载体。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雕塑的发展空间也有了较大的拓展。雕塑是一门集文化、艺术、设计等学科于一体的艺术,整体塑造过程难以简化,因此,基于文化历史背景并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是雕塑艺术发展的必然方向。雕塑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雕塑的面貌和形态都是由物质材料决定的。所以,选取优质的物质材料对雕塑艺术创作而言十分重要。在雕塑设计中,设计者可选取不同材质的材料进行雕塑艺术创作,如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纯洁且优雅的大理石、品质高贵的铜质材料、条纹流畅且装饰性强的木质材料等。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可将雕塑艺术与景观相结合,运用色彩特效从场地、位置、形态、质感、色彩出发,处理雕塑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使雕塑不仅能装饰城市,还能表现出自身的创作历程、思想观念等,将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的空间环境,确保其秩序感和整体感。如,青岛的标志性雕塑《五月风》运用多种线条,与城市景观环境相融合,展现了青岛浓厚的历史韵味。在雕塑设计中,设计者表现情节与主题时应大胆构图,提高精确度,表现出一定的气韵。设计者要大胆创新,不要一味地复制国外的成功作品,要融入本土文化,发现并展现不同的美。此外,设计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听取大众的意见,从人们的审美情趣出发进行设计,使雕塑具有本土化、亲民化的特点,让人们备感亲切。
结语
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在现代社会,雕塑艺术逐渐多元化,设计者需要理解公共环境设计理念,打破固有的雕塑创作观念,在雕塑创作中充分体现公共环境设计理念,这样才能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布仁.浅谈雕塑艺术如何体现公共环境设计理念.科学与财富,2016(7).
[2]彭雯豪.关于现代城市公共雕塑设计理念的几点思考.才智,2015(14).
[3]梁嘉女.环境艺术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