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8篇

时间:2023-10-07 08:47: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1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篇2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篇3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篇4

一、对规划的基本评价

(一)规划对市场的分析,其别是对贵阳、上海、北京城市旅游需求市场特性的分析,非常细致、全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发建议。抓住市场,以需求为出发点来编制旅游深度开发规划并提出意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使得规划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研究比较到位,其别是从周边相关旅游区、旅游项目(凤凰古城)的分析出发,来确定开发建设目标、任务和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区域协调、资源依托的规划原则,使得规划实施具有比较好的基础和效益前景。

(三)规划比较全面地对深度开发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着眼于基础配套、项目建设、市场开发、宣传营销、支持和保障环境优化等完整旅游体系构建,避免了仅以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为主等传统规划的缺陷,对成功建设旅游产业体系、旅游经济体系、旅游社会体系和旅游生态体系有重要指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系统化、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规划专门就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开发编制了专项规划,并提供了大量的区位图、平面图、效果图等图鉴,使得规划意图、建议更为具体、直观,为理解、宣传、运用规划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

二、规划中需要研究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镇远旅游性质和主题形象的确定

从资源看,镇远拥有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大类,但从黔东南州、贵州省、周边地区和全国等范围比较,以及对应于旅游需求状况及其趋势看,三类资源显然不能等量齐观,最主要的应该是历史文化,其次是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只是补充,"苗疆古城、舞阳山水"就应该是比较贴切的主题形象。从产品性质看,镇远的度假只能是近程以娱乐、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度假,不可能对国内中远程和入境旅游者形成比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主题形象中不应突出度假。"山水园林城市"和"中国仙都"等提法既很一般化,也不是很贴切。

(二)镇远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

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第一目标市场就应该是国内中远程市场,第二目标市场是周边区域的近程市场,入境市场只是补充。近程市场出游率低、支付能力低和文化差异性小,入境市场则受文化性质、地位及释义困难和区位等制约,国内中远程市场感兴趣的主要不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历史文化,而是有区域、民族特征的历史文化分支。在第一目标市场开发上要遵循由近及远的路径,近期要突出对周边的大中城市如重庆、武汉、长沙、昆明、成都的宣传促销,可以兼顾北京、上海、广州等远程市场。

(三)镇远旅游深度开发阶段划分及其目标、任务的确定

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总体上都不能按先打基础、再开发市场然后全面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必须先抓住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进行基础配套、项目开发,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全面发展。镇远是舞阳河流域和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的先导,是贵州旅游巩固深化西线、加快开发东线的重要突破口,在市场上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产业发展基础和配套条件也比较成熟,更不能先用4年打基础,而必须马上从市场开发实现新的突破。

篇5

关键词:冰雪体育旅游 可持续发展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012-02

冰雪体育旅游可以说是一个新兴概念,冰雪体育旅游时冰雪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冰雪体育旅游的对比分析

在国内,东北地区与北京、四川、内蒙相比,各冰雪旅游场所各有特点,哈尔滨是中国最北,也是冬季最寒冷的省会城市,长春、沈阳次之。现在,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以成为滑雪的国际品牌。中央指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黑龙江省委提出的“发展冰雪游度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这些都为冰雪体育旅游等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对比来看,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一线品牌当属黑龙江、吉林两省。这两省已形成国内较大的滑雪、冰上旅游基地,已经打造了一些国际一流品牌,如黑龙江的亚布力滑雪场、吉林的北大湖滑雪场等。这里有丰富的冰雪文化、一流的设施、极大的影响力、优越的自然环境、具有集体竞争模式、有高中低档不同的滑雪场等优势。也有气温低、不宜长时间户外活动、价高、交通不便等劣势。

二线品牌为北京和四川两省(市),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冰雪的完美结合,并以此为卖点吸引旅游者。这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知名度较高的自然风景、交通便利、相关产业齐备、气候适宜等优势;也有冰期较短等劣势。

三线品牌为天津、内蒙、新疆等地。这里以较低的价格、富有特色的娱乐项目吸引本地以及周边的旅游者。这里有价格低、交通便利等优势;也有新兴产业竞争力较弱、冰期短的劣势。

从开发现状看,东北地区主要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四省区,黑龙江省以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等城市为主,滑雪场数量达近70家。主要节庆有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黑龙江国际冰雪节等。吉林省的长春、通化、延边、吉林市为主,有滑雪场数量进30家,主要节庆有中国长春净月潭冰雪节、吉林雾凇冰雪节、中国长白山冰雪节等。辽宁以沈阳、大连为主,有滑雪场12家,节庆有沈阳冰雪节。内蒙以阿尔山呼伦贝尔市为主,有5家滑雪场,节庆有呼伦贝尔中国冰雪节、阿尔山冰雪节等。北京、河北是华北地区的重点省份。北京以延庆、密山为主,有滑雪场地14家,节庆有延庆冰雪旅游节、密云冰雪旅游节、北京银冬冰雪节等。河北有4家滑雪场,有中国崇礼国际冰雪节。西北地区以新疆为主,其中有乌鲁木齐、阿勒泰和伊犁最为著名。新疆有大型滑雪场5家,节庆有中国新疆阿勒泰国际冰雪艺术旅游节、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等。西南地区以四川为主,其中以成都、峨眉山、九寨沟最为著名,有3家滑雪场,节庆有中国南国冰雪节、峨眉山温泉冰雪节等。

2 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现实问题

我国的冰雪体育旅游起步较晚。我国最早的滑雪场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黑龙江所建的,但直到解放后,滑雪、滑冰场所也只能是作为运动员训练基地而存在。1984年为起步阶段,黑龙江修建了第一家旅游滑雪场(桃山滑雪场),1985年诞生了哈尔滨冰雪节,大规模的冰雪体育旅游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至今也只不过是15年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冰雪体育旅游迅速发展,已建起了近200家的滑雪场。

2.1 冰雪体育旅游总体战略规划尚缺失

我国的冰雪体育旅游主要集中在东北,东北又主要集中在黑龙江,黑龙江又都集中在哈尔滨、牡丹江等境内。除亚布力、北大湖、长白山等中国十大滑雪胜地外,其他滑雪场地位不高,了解的人也是甚少。滑冰场(馆)除哈尔滨的亚冬会体育馆,齐齐哈尔波司登体育馆,长春五环体育馆外,其他滑冰场馆开发不佳。为此,积极打造冰雪体育旅游名牌场馆势在必行。

在我国,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主要有滑雪、滑冰、冬泳、冰雕等体育旅游项目的资源,对一些生态游与冰雪游结合的资源开发还不完善。冰雪节庆等活动组织欠佳,滑冰馆等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较差,冰上娱乐项目资源开发不完善。大部分的滑雪场经营者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往往只注意硬件设施的投入,却去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上下功夫,使得大部冰雪体育旅游资源设计平庸、缺乏特色、娱乐项目少、滑雪氛围营造不够,降低了吸引力。

2.2 冰雪体育旅游“六要素”配备有待提高

旅游业的“六要素”是指行、游、祝、吃、购、娱,冰雪体育旅游也不例外。但各地在春节等期间,都存在宾馆紧张、交通不便等问题。如黑龙江省主要冰雪旅游景点就是这样,哈尔滨在2006-2012年间,各大宾馆在黄金周前就订空,出现了冬季火爆现象。黑、吉、辽等东北地区旅游多集中在冬季,为此,一些宾馆等服务地不愿多投入,服务也跟不上。经营者有些短期行为,想的只是在旅游高峰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少考虑用好服务来扩大影响,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另外,在饮食、购物、娱乐方面问题也不少,一些滑雪场的导游、全景图、标识等不全,甚至陈旧落后。

2.3 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建设缺少环保等措施

现如今,有不少冰雪体育旅游项目是对以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滑雪场建设尤为严重。目前,环保工作还只存在于规划和环评中,但项目建设单位对其执行力又是一个问题,故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建设缺乏环保计划措施。

2.4 经济效益低下,服务水平不佳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多为政府行为,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与国外冰雪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分析、成就相差甚远,专业管理匮乏,导致冰雪体育旅游开发不能灵动、高效地适应市场需要,潜力也完全没有充分发掘出来,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效益更不明显。

开发冰雪游的价值很高,而我们对冰雪体育游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说还很不成熟。项目规划建设缺少新、奇、特等闪光点,平淡项目居多,品味低下,吸引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结构设计。

服务方面,冰雪体育类别的旅客就少,大规模的国际化的就更少,旅游服务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地,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项事业的发展。

3 冰雪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思考

3.1 以黑龙江为中心,打造冰雪体育旅游地域优势品牌

黑龙江冰雪体育旅游的优势明显,设施、场馆、人才等集中且特色明显。突出抓好以哈尔滨市为中心的滑雪旅游圈建设,通过开发滑雪、滑冰、冬泳、雕塑、文化、餐饮等组合,形成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好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伊春、哈尔滨――大兴安岭、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多条冰雪体育旅游带开发建设,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冰雪体育旅游优势。

开发建设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冰雪体育旅游大区域,形成东北地区的竞争优势力量,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华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长足发展,并延伸至四川、新疆等地,形成连带效应,共同发展。

3.2 以文化为支撑,做大做强冰雪体育旅游业

(1)建设冰雪文化展示载体――冰雪文化博物展览馆。很多地方的冰雪体育旅游都是建立在冰雪文化基础上的,都需要冰雪文化展示的平台和空间载体。冰雪体育场馆建设意义重大,作用明显,必要性极大。

(2)开展高质量的国际性学术活动――冰雪文化研讨会。为此,我们就要研究透北方文化的特点,开展国际合作,研讨冰雪文化的利弊及开发途径十分必要。我们要通过这种办法,寻找到捷径,建少不必要的费用,节约开支、合理规划,同时,在研讨的基础上,有必要成立专业的机构――冰雪文化研究会,更好地使该项研究产生预期的效果。

另外,创办具有影响力的冰雪文化期刊,也是冰雪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手段,也是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阵地。哈尔滨有《冰雪运动》期刊,各地都要相应办刊,可以是内参,只要有参考价值就很有必要。开发系列冰雪文化作品、影视作品等也是一个必要手段。

3.3 以产业为支撑,开发冰雪体育旅游产业

(1)冰雪体育产业。我们可以建设冰雪运动基地,依托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建设冰雪运动基地十分必要。经济体育愈加受到关注,举办冰雪体育赛事,无疑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是招徕旅游者的重要途径,还可提高冰雪运动的质量和水平,使之达到国际水平,也是提示冰雪城市知名度的最佳途径。

(2)冰雪贸易产业。这是冰雪旅游的相关产业,“冰雪搭台,经贸唱戏”成了一些具备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城市的发展途径。冰雪贸易反过来又能促进冰雪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3.4 加强冰雪体育游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方面我们要建设冰雪体育旅游集散地体系建设;建设冰雪体育旅游的交通体系;完善冰雪体育旅游的住宿、餐饮体系建设;完善冰雪体育旅游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冰雪体育旅游环境建设,如规划开发、政策环境、行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客源市场开发、自然

环境建设、人文景观、服务质量等方面,要下大气力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一)我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优势分析

最初,我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效益都较高,这与森林地质环境的特殊性有关。人们在满足基本的温饱消费需求以后,对自身精神层面以及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较以往有所提高,因此,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就迎合了人们的此类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在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不善,参与生态旅游项目的人数与日俱增,这就给原本寂静的森林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如果保护好环境则利大于弊。

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社会价值较高。

随着我国各地方旅游项目建设的开展,地方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总体来看,发展地方旅游事业是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向好的重要策略之一,更是吸引外部资金注入,促进森林产业以及相关城市、村镇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看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社会价值极为明显,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进行得如火如荼了。

2.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明显。

在种植了大片森林植被的地质环境中,人们能够体验到平时城市氛围中所体会不到的畅觉,来此地游玩的游客们不仅可以呼吸到含有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还可以欣赏到生机盎然的秀美景色,尽情地享受森林生态旅游所带来的块乐,释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造成的身心压力。当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之后,游客还可以品尝到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佳品——用来自森林环境中的食材所制作的饭点等,这是我国在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时所考虑的重点环节。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若想要更好地发展我国地方森林生态旅游事业以及林业经济,则要从重点旅游项目进行突破,突出森林生态旅游的特点,将绿色旅游、绿色健康食品等卖点与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要在旅游事业的带动下以及政府政策的指引下,积极促进地方林业产业发展转型,从而改善该地区整体的社会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用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观光洽谈。

(二)我国现阶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实际状况

从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产业项目的发展与管理情况来看,森林生态旅游正在迅速占据旅游产业发展市场的核心,同时,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管理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1.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森林资源配置的领域当中,森林物种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随之而来的是,森林环境改善及为公众提供休憩的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人们乐于在森林负氧离子的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森林资源被消耗与破坏的状况下,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难题。森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一次次的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世人敲响了警钟,是时候采取措施来强化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了。以我国东北某地区的森林生态保护区的日常管理为例来看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在该地区,由于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森林环境中,偶尔会出现林地中滥砍滥伐的现象,同时,人们非法买卖“山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就给森林资源的科学化管理造成影响,也给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林业资源的维护带来负担。在国家有关部门明确了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以后,此种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由此可见,森林生态旅游还需当地政府以及旅游项目管理者加强管理。

2.森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森林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的下降,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给森林地质环境中的整个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这种后果的产生,引发人们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反思——这是由于人类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清晰所造成的,其中也不乏人类贪婪的本性所致。我国某些地区进行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在缺乏科学化指导的前提下,滥用森林资源,甚至造成了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绝迹,给森林生态环境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相对而言,对森林生态旅游环境造成最大伤害的参与主体是旅游群体。在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到森林中享受绿色的生态环境,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他们离开时留下大量的生活垃圾,对于森林生态环境是一种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可以说,一个旅游者就代表着一个“污染源”,再加上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不可能没有旅店、餐馆的建设,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原本良性的森林生态环境被改建得面目全非,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森林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程度也日趋严重。森林动植物生存空间受到严重侵扰,一些珍贵的、稀少的森林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加强森林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己成为大势所趋。生态旅游,特别是森林生态旅游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

二、基于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在我国,对于地区旅游项目发展建设而言,首先需要国家以及省级有关部门加大对区域化旅游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允许各方主体参与项目的实际运作,并且,要出台与之配套的指导意见与政策文件,以便于基层执行者以及各参与主体遵照并严格实施。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各地方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需得到加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社会林业种植管理、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以及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等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强化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实际效能,还给人们一个健康的森林环境。

(一)参与主体

社会林业项目开发、森林利益主体、生态旅游管理层、游客等等都可以被认定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参与主体,因其中各方与森林生态环境管理都是息息相关的。

(二)参与主体影响下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实际状况

对于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及其发展而言,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建设、解决项目资金投入问题是我国地方森林生态保护部门及政府机构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从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执行状况来看,各环节的推动不仅依赖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大批旅游建设投入资金的支撑,而且,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来推进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运作。随着国家经济的转暖,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从事旅游项目运作的机构都打着“森林生态旅游”的旗号来招揽游客。从实践来看,强化参与主体影响下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极其必要,国家有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管理效能。

(三)应更好地完善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所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态势较为迅猛,为地方经济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旅游项目的经营不仅依赖当地文化及特色建设以及森林资源的利用状况,而且还要看政府对其发展的投入力度是否足以支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运作。由此可见,对于森林生态旅游综合管理而言,仅凭社会当中任何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参与主体来共同配合。从具体的情况来看,首先,我国当前急需构建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基于国家政府机关、旅游项目管理部门、社会利益机构等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制度;其次,各参与主体要履行各自的权责与义务,明确各自的管理目标;最后,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操作模式,借助舆论来强化人民群众对于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促使其在参与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时能够严以律己,从不丢垃圾,不攀折树木、花草,不猎杀森林保护动物等细节做起,积极参与到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四)应强化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目前,人们逐渐意识到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的背景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却未能明确生态旅游项目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就造成了我国某些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缺失,进而影响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及社会价值的提升。从根本上来看,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初衷良好,是人与自然界最佳的交流方式。一段时期以来,森林生态旅游吸引了绝大多数爱好旅游的群众参与其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森林生态旅游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所关心的一个共同话题,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距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森林生态环境本应有其独立的发展空间,但由于人类对它的索求,造成了森林生态功能的紊乱,最终受到牵连的终归是人类乃至生物界本身。

三、结束语

篇7

旅游产业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地扩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已经有相当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发展导致旅游产业用地矛盾,不合理地用地不利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旅游产业用地节约利用研究,为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产业经济上,在土地部分的研究上较少,究其原因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的矛盾,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旅游产业用地研究任重而道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部分,却是关键的一部分。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将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云南省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产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初期的加快发展阶段、近10年来的培育支柱产业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1980年以来,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29.9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30%,2009年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3.14%,初步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云南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模式等原因,云南旅游产业还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资源与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产业漏损,国际化水平低,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总体来看,尽管云南旅游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旅游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其深层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改革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云南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和2015年分阶段最终实现,国际资本流入和沿海产业转移,为云南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周边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把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也对云南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云南唯一的选择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节约用地与集约用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节约用地主要是从保护土地面积的角度来说的,降低项目用地规模,建设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集约用地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一个合理水平的行为。集约用地强调用地方式和强度,节约用地强调用地规模。合理的节约集约旅游用地规划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粗放性、随机性和破坏性,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旅游用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可将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定义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减少改变用地类型的旅游项目占地规模,降低旅游项目用地中建设用地的比例,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变旅游用地利用方式,增加旅游用地投入,充分发挥旅游用地的潜力,提高其旅游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旅游产业用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1]。

3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旅游产业用地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云南省截至2009年,旅游产业用地总面积为657159.10hm2,其中建设用地占用61329.14hm2,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占旅游用地总面积的9.33%。云南省旅游产业规划基期建设用地总面积61329.14hm2,同时期云南省建设用地92.83万hm2,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仅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60%,比重较小,而2009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810.73亿元,GDP6169.75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13.14%。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与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一致,旅游接待设施、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占地面积较小,旅游建设用地供应力度偏小,旅游投入不足,导致接待能力有限,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协调。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现有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而言,主要是进行内涵挖潜,增加投入产出,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提高集约利用程度;新增建设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避让基本农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草地等其他土地,并尽量减小用地规模[2]。

4构建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4.1建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建立一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对已建和规划建设的旅游建设用地进行量化。对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地方可以适当地增加旅游建设用地的土地供应,并优先考虑开发利用其他土地。对旅游建设用地集约程度较低的地方,在建设用地供给政策上要吃紧,要求对其现有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加大投入和产出力度,提高其旅游效益。

4.2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丰富,选取指标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各指标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补充。

4.2.1科学性原则旅游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体系的选取必须要能科学、客观地反映旅游用地的各种特征。

4.2.2可操作性原则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等各方面因素,但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用地相关统计数据不全面,一些必要的影响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因素缺乏相关的统计,这给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价因子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可操作性。

4.2.3适用性原则所选指标在全省各州市之间应具有普遍适用性。

4.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评价尽量以定量计算为主,易于考核和评价,对个别难以定量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以利于评价的可操作性。

5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5.1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考虑影响云南旅游产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因素,选取7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单位建设用地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单位建设用地接待海外旅游人次、地均建设投资、地均旅游收入、旅游建设用地地均旅游外汇收入、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重、投入产出比。层次分析法(AHP)[3,4]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它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算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按各因素隶属关系由高到低表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人们的判断对各层次的元素进行比较判断,确定相对重要性,最后把各层次定量关系联系起来,得到总排序作为决策依据[5]。准则层和评价指标层各因子权重的得来均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两两对比法得来。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出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表1)。结合表1,参照云南省统计年鉴得出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各因素现状值(表2)。

5.2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分析和评价模糊系统的方法,它以模糊推理为主,将定性与定量,精确与非精确统一结合起来,这一方法是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于1965年首次提出[6~11]。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因此可以建立统一的隶属度函数,由于旅游产业节约集约利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建立隶属度函数所需要的标准通过参照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研究者客观判断等方式最终确定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指标层的隶属度函数[12]。

结合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各因素现状值(表2),可得出评价指标层7个因子的关于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及集约利用的隶属度函数值。以昆明市为例,根据隶属度并结合全省平均值,并计算出全省平均值的0.6倍和1.2倍为作等级划分标准,等级的划分标准是结合了全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各因素现状值的具体情况综合得出的。昆明市评价指标层各因素指标隶属函数值矩阵为:

6土地合理利用的措施建议

6.1加强引导

坚持旅游项目有保有压,积极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合理确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引导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向其他土地发展;提高闲置、空闲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积极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

6.2加强积极有效地调控

启动配套的税费改革;实行旅游用地的资产化管理;协调旅游产业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加大旅游线路统筹力度。

篇8

一、项目基本情况

凉州为纯农业区,是全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省的蔬菜生产基地,历史上素有“凉州不凉米粮川”之称。但是,位于凉州东北部为腾格里沙漠,一直是造成风沙隐患,危害凉州及周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非常重视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经过“南护水源,北阻风沙,中保绿洲”的治理,沙漠化的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改观,但沙漠化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凉州东部沙漠区以红水河为界,分为东沙窝和腾格里沙漠两部分。东沙窝位于石羊河、白塔河以东,红水河以西,九墩以南,区内多呈新月形沙丘和沙链,比高2-5米。红水河东岸属腾格里沙漠西南部,也称八十里和四十里大沙,海拔1500-1600米左右,靠近沿岸多呈新月形沙丘和沙链,沙丘迎风坡朝向西北,坡度5°-20°,背风坡坡度28°-34°,沙漠内多呈固定沙丘,比高可达20米。东北部的邓马营湖已干涸成为盐碱地和沼泽地。沙漠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7.5℃-8.0℃,最热月平均气温21.7℃,最冷月平均气温-8.5℃,干燥度4.5-5.0。夏季干燥无风,春秋风沙大。

在沙漠区主要生存的荒漠植被有:白茨、籽蒿、沙蓬、桦棒、沙蒿、芦苇、梭梭、骆驼蓬等组成的沙生群。

目前,由武威旋风沙漠越野俱乐部投资,在红水河以东腾格里沙漠开发沙漠旅游项目。现已投资255万多元,购置越野四驱汽车6辆、动力飞行器1架、沙滩摩托车4辆,现已完成沙漠基地土建及内部装修工作,修建接待用房40间,安设0.7KW风力发电机4台,打通深水井1眼。

为推进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建议建立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开展以沙地改造、沙漠化治理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活动。该项目拟建在长城乡红水河东岸武威旋风沙漠越野俱乐部基地附近,规划项目布局呈东西长,南北宽。项目建设集中地段红水河以东5平方公里范围内,沿岸为葱郁的沙枣林,沙漠区遍布各种沙生植物,由于近年来防风固沙、种草植树,沙层基本被巩固,该地段沙下均为土质层,适宜进行开发建设和生态建设。

二、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和有关政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提出了石羊河流域治理的战略部署,重点治理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很有必要利用这一项目引进国家补助资金,彻底改变当地沙漠面貌。

2、荒漠天然植物,特别是旱生灌木、半灌木,长期适应了干旱缺水的生态环境。沙区天然植被是防止沙化的天然屏障。一般说来,只要不是大面积的密集流动沙丘区域,沙丘上与丘间低地或多或少残留有一些沙生植物种,即使其覆盖度仅有5~10,但一经封育,经过3~4年时间,蔓延的多年生植物即可控制地面风蚀作用,完全可以形成固定流沙的植被层。天然植被一旦恢复起来,具有天然下种更新的能力,比人工植被更加稳定。

3、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旅游和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双重作用,城东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植被、防风治沙、阻止荒漠化进程已成为当前工作的的一项重要任务。沙漠旅游作为凉州区特色旅游项目之一,其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对我区保护生态环境,丰富特色旅游项目内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4、生态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沙漠化的不断推进,凉州乃至全国都受到了沙尘暴的袭击,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为此,利用开发沙漠旅游来保护和治理沙漠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了“沙进人退”的趋势,是当前我们工作的必由之路。对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特色的旅游场所,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5、科普教育的需要。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沙漠化的迅速推进是凉州面临的严峻现实。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沙漠的形成和治理沙漠的艰辛,了解凉州过去因为人为破坏环境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凉州人民治理沙漠保护家园取得的丰硕成果,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从而加入到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队伍中,为凉州治理沙漠治理做出贡献。

三、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1、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建立在沙漠边缘,其沙漠生态环境治理活动,对市民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同时,也对改善沙漠周边气候环境和涵养水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从当前旅游消费者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已不再单纯为参观文物古迹而旅游,而更多是为追求参与、互动的、能够展示个性、放松城市紧张节奏、享受自然乐趣而旅游,通过沙漠生态环境治理志愿者活动,将大多数城市人吸引到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队伍中来,对我区沙漠生态的保护和资源开发都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期限

一、建设思路

今后应采取乔、灌、草结合,以灌为主;带网结合以带为主;带间空地进行育草种草;把封沙育林、种草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作为该地区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1、在通过建立人工植被措施固沙造林前,采取封育,并适当辅以人工措施,如补插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种子,以促进天然植被的恢复。

2、封育天然沙生植被,保护好沙区天然植被,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其恢复和扩展,就可避免出现新的沙化,已经沙化的土地也可得到治理。

3、固沙林的营造密度要合理。流动沙丘上植被覆盖度达到40,就可以制止风蚀,固定流沙。

二、主要建设内容

1、进入腾格里沙漠5公里沙石路两旁种植桦棒、沙蒿等沙生植物;

2、沿途沙丘采取草格固沙形式,每年初春进行,草格种植梭梭、骆驼蓬、白茨、籽蒿等沙生植物;

3、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附近,沿基地周围按40的营造密度栽种沙柳、刺柏等植物林带;

4、沙漠深处沙丘采取封育方式,每年飞播和撒播各类种子形式,补插白茨、籽蒿、沙蓬、梭梭、骆驼蓬等沙生植物,以促进天然植被的恢复。

三、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周期为5年,即20__年5月至20__年12月,计划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20__年5月至20__年3月),完成项目规划、立项及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期(20__年3月

至20__年12月),完成进入腾格里沙漠5公里沙石路绿化、沿途沙丘草格固沙及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附近林带建设工作,封育沙漠深处沙生植被;第三期(20__年1月至20__年12月)完成项目沙漠区沙生植物封育、再造等工作,初步恢复沙漠区天然植被。

第三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350万元,其中:路旁绿化投资40万元,草格固沙投资100万元,基地绿化林带建设投资60万元,沙漠区沙生植物封育、再造投资150万元。

二、资金来源

申请国家补助资金100万元,地方苗木补助50万元,企业自筹解决200万元。

第四章 综合评价及结论

1、项目建成后,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既巩固了西北沙区治沙成果,又充分利用了沙漠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创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以旅游开发

来保护环境的路子,对西北沙区沙漠生态工程建设和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集沙漠生态治理、旅游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树立一个全新的沙漠绿洲形象,增强沙区水资源涵养功能,保护沙漠生态和植被,使

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明显改善,为农业及周边乡镇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