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47: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预科;德育;民族团结
1.预科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际交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其中少部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性格较为、内向、孤僻等。比如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新疆籍维吾尔族学生中的多数学生和本民族学生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由于饮食习惯、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加之高中以前这类学校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因此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与汉族学生沟通时存在较大困难,由此导致他们大多不愿意和内地学生交流;而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不了解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很多时候也不愿意和维吾尔族学生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新疆出现一些暴力恐怖活动之后,由于少数同学不能正确理性看待,因此对整个新疆籍学生都有一种恐惧心理,更谈不上和他们交往。(2)。是触动民族情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如果不触及敏感问题,他们不会特别在意少数民族的身份;但对于宗教问题则表现得更为敏感。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而拒绝与其他民族的学生相处。一部分中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有其他的少数民族不了解,也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容易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冲突。(3)学生心理。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封闭、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高山草原、峡谷山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与传统汉族文化不同。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民族内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但是进入大学学习之后,这类学生却再也找不到那种优越感,而所在的大学和想象中又有所差距,于是在开学的前几个星期心理失衡,心理波动大,出现厌学、旷课、违纪等现象。
2.少数民族预科生德育工作途径的探索
(1)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了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我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活动,如班级的民族知识竞赛、民族风采月、少数民族十大歌手比赛等。除了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外,我院还开设有政治课,第一学期的政治课主要内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学期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以化解民族矛盾。(2)以寝室集体为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为了打破区域限制,我院根据预科生的民族情况分配寝室。混合编制寝室,对于汉语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锻炼和提高汉语水平的绝好机会,能为将来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混合编班分寝室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促进民族团结。(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发展。预科不同于高中,因为不像高中学习压力太大;预科又不同于本科,不会对专业课进行深入的学习,预科阶段的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习相对轻松。在这种状况下,有些预科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以至于有的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要帮助这类学生合理规划将要面对的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勇于竞争的意识,以引导他们全方位发展。(4)加强感恩教育。民族预科本来就是国家在高等教育政策方面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优惠政策,因此,让学生领会国家福利政策,从而开展感恩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等有关职能部门为了新疆籍学生可以去中东部地区的大学上学做了不懈的努力,对新疆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和政策上的优惠,这对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更加努力学习以及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和回报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贵州省高校思政研究会课题组.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分析与德育工作[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1-5.
【关键词】 提高; 少数民族; 口腔医学生; 综合素质; 探讨
【中图分类号】R3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79-02 口腔医学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口腔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提高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青年的健康成长,还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因此,内地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来提高其综合素质。
1 .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教育培养现状
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尊心,性格豪爽粗犷,同时又能歌善舞,乐于参加文体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汉语水平及文化基础不及汉族学生,英语基础也比较薄弱。口腔医学学制为五年,比人文学科和大多数理科专业学制长,课程多,操作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的压力普遍较大。而目前内地高校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是"一锅煮",使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性[2],同时由于与汉族学生在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其经常在同一民族圈子里用母语交流,这样导致学习交流的范围相对狭小,信息相对缺乏,同时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减少,锻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这些特点对提高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侧重性教育,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前提。
2. 提高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及学院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更新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教育。
2.1 加强对汉语的学习
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加强对汉语的学习。汉语基础薄弱,导致他们无法理解课本内容,这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课程学习。来自内地班或经过预科阶段学习的口腔医学生汉语相对流利,在学习方面比直接由生源地考入学校的学生表现更佳,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的表现也更大方、自然。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内地班和预科阶段的学习,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学校方面,应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同时开设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提高课程、设置汉语水平测试等内容以促进其对汉语的学习。
2.2 加强对文化课及英语的学习
文化知识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而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一直实行降分录取,定向招生相结合的政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分数普遍较低[3]。因此,各高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如在预科阶段开设专门面向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文化必修课,教授医学常识强化他们的医学素养,同时开展医学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母语对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语言习得所产生的影响称作迁移效应,起促进作用的正迁移效应和起阻碍作用的负迁移效应同时存在。如母语的耳濡目染和英语语境的缺乏,很多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英语发音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学习英语的热情普遍不高[4],这使得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鼓动少数口腔医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学习的活动,鼓励他们张嘴练习并纠正发音,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提升学习英语的能力。
2.3 加强专业课方面的能力
一名优秀的口腔医生,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课学习能力,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专业课方面的能力在提高综合素质中尤为重要。
2.3.1 学习和思维能力 三分教,七分学。学习知识大部分靠学生自己去理解掌握,在大学期间学校及学院应注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吸收,而且有利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新知识的消化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3.2 动手操作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科,这方面的缺乏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学院应在周末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在仿头模上操作练习,鼓励学生多去口腔医院见习,开阔眼界,尽早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同时学院老师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方面应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教学资源,把握动手操作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3.3 交流能力 口腔医学生最终会走上医生这个岗位,每天会与不同的患者打交道。那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当学会与病患交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对方能够理解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医患关系能够和谐稳定。
2.4 加强校园活动氛围,促进学生健康
学院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学生喜爱参加文体活动的特性,开展各类趣味活动,使他们融入大圈子,增加自信,老师也应时常和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及时排忧解难,从而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提高其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总之,学校应立足于实际,以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
参考文献
[1]漆明,刘英,牛文辉等.口腔医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的设想[J].教学改革.2008.30(4):549
[2]王文语,原婷.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66
集中、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无疑是正确的,这样做就是突出了“重点”、强调了“集中”。然而,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却忽略了“一般”、忽略了“平时”,忽视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长期性和经常性。用“一个月”替代了一年。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开展民族工作的主题,是贯穿新时期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还是社会管理、生态文明都离不开这条主线,因此,我们称之为“红线”或“生命线”。这条生命线不是今天可以相依,明天就可以相离,而是任何时候都须臾不可离开,不可偏废。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绝不可图“一时热闹”,而须长期坚持、常年开展、常态化管理。
近年来,兴安盟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抓好每年9月份“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的同时,不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常态化,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连续多年开展了全盟民族团结进步好新闻评选,一方面调动了新闻单位记者注意捕捉民族团结进步新闻的积极性,为新闻记者提供了获奖平台,一方面又营造了全盟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氛围,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经常化、常态化奠定了舆论基础。二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活动,调动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积极性。如,教育部门认真抓好民族团结进校园、进课堂,民政部门开展“和谐邻里、和谐社区、民族团结共建”活动,兴安盟军分区开展的“边防连队学蒙语,争做农牧民贴心人”活动,兴安盟武警支队开展“爱民固边、增进民族团结”活动,这些都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常态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三是盟旗两级民族部门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和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开展,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改善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共同进步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一些部门如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在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就业和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进了民族团结,使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真正纳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2.内蒙古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摘 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结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谐稳定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文章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为例,结合工作实际,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从而决定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在现阶段,各条战线、各个系统都在深入开展学习领悟“中国梦”丰富内涵的活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这是必须履行好的一项重要政治使命。
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为例,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
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成立于2007年6月,秉着培养少数民族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其前身贸易经济系于1981年便开始招收商业经济本科专业民族班,1993年市场营销专业招收民族班,采用蒙汉双语进行教学。目前学院共有本科学生2066人,少数民族学生总人数884名。
二、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多数困难,生活压力大
受历史条件、经济环境、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中贫困生较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虽然国家设立了奖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学校也设立了专项助学金、企业奖学金,提供了临时补助和勤工助学岗位,但种种措施都难以帮助所有贫困生从根本上走出生活及心理的困境。
(二)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压力大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滞后,在师资队伍的结构、数量、质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比较薄弱。入学时的文化起点参差不齐,使得部分学生入学后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惧怕竞争,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三)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特征明显,难以融入大众交际圈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原生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语言交流、生活习俗、思维表达方式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在新的环境中,文化圈的差异及时空上的因素,各民族学生在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都会潜意识的以自己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为依据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四)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强,政治观念相对薄弱
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宗教习俗及政治地位等方面敏感,强调民族意识、民族荣誉,希望得到汉族师生的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把这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并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但是他们对社会不正之风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分析,易产生怀疑和困惑。
三、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商务学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负责、责任落实到人的高效工作体系。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历史,珍惜现在,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增强其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使其能够自觉担负起早日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二)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更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问题
商务学院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申请贷款,积极为他们落实勤工助学工作岗位。采取课堂考勤、专业讲座、诚信考试承诺书、学风表彰等形式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浓厚了学习氛围。
(三)以活动为载体,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商务学院通过开展民族知识竞赛、蒙汉双语演讲比赛、民族歌曲比赛等,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丰富的展示自我、展示民族的舞台,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学校组织开展的文艺表演、体育比赛中,商务学院多次摘得桂冠,都离不开少数民族学生的奉献。
(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商务学院2010年建立了“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商务学院心理辅导站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有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团队,有专门的办公地点、报刊杂志。
(五)重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党员
商务学院严把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准入关,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整体素质,定期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进行素质业务培训,以提升学生干部水平。在学生党支部建设方面,学院高度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持学生入党教育和入党后教育的“双轨制”。
参考文献
[1] 郑一筠.从少数民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看民族院校课程的改革[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02:115-119.
关键词: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设计;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21-02
一、单元主题活动的内涵
单元主题式活动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主要是指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以某一事先选择的主题为中心组织教育活动。这一活动首先就体现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即活动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的“小世界”之上,而不是以抽象的学科知识为本位。这就可以看出,主题活动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以某一学科知识为线索,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知识体系,又可以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的有益的系列活动内容。
我们也可以说主题活动将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事先计划某主题的系列活动,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完成,其线索始终是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因此它的开展可能受主题自身特点、领域目标与内容、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幼儿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求我们在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时,需要将各种学习内容、各种影响因素之间有机的联系,而不应该机械的拼对、组合。
二、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
“我的家乡”是一个已被多次采用的主题,主要目的是打破以往单纯的教学形式,通过三个阶段:搜集整理阶段、知识竞赛阶段、知识运用阶段,层层提高难度,环环相扣。不断鼓励幼儿在亲自的参与中去切实了解认识我们的家乡,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以新颖的方式与幼儿共同学习,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自豪感。
1.搜集整理阶段――“这是我的家乡”。在幼儿园具体的教育活动实践中,因为受到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单元主题活动的具体组织与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一教学形式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让幼儿在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搜集与新疆有关的图片、照片、书籍、磁带、影碟、事物等,使幼儿在亲自参与中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家乡之美;同时指导和协助幼儿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让幼儿深刻体验到家乡的美,从而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豪感。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指导和协助幼儿给所有的物品进行正确分类。
这个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以下活动形式的支持:
(1)此活动不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爱平时的生活中做有心人,去搜集材料,内容可以是挂历、图片、书籍、音像资料、实物等。
(2)在活动室内设置四个展区,及时协助幼儿将搜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
(3)鼓励幼儿课余多到这四个展区参观,可以对实物进行操作,组织幼儿品尝特色小吃,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展品,鼓励幼儿充实展区的物品。
(4)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协助幼儿分类,并请家长予以配合,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如果发现展区内的物品不够全面,教师应给予帮助。
2.知识竞赛阶段――“我爱我的家乡”。这一阶段的活动目标首先是通过竞赛活动,巩固幼儿在第一阶段所了解的知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其次是在竞赛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亲子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最后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这个环节我们可以设立一些小奖品、布置竞赛的环境,同时邀请幼儿家长的参与。教师则在总结第一阶段活动的基础上,让幼儿讨论展区中的内容,并提出任务,让幼儿通过说、唱、跳、画、写等表现形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最后教师在幼儿表述的基础上进行小结。之后再真正进入介绍竞赛规则、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3.知识运用阶段――角色游戏:“小小旅游团”。这一活动是为通过旅游观光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加深对新疆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记忆,学习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幼儿爱家乡、夸家乡的情感。
教师可通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再通过让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当一名好导游”,通过自由报名的形式,组成导游团,提出游戏要求:导游要负责向游客介绍美丽的风景、有趣的风俗、优美的舞蹈、土特产和特色小吃。之后幼儿开展游戏,教师客串角色指导。最后还可进行集体作画:鼓励幼儿把自己最喜欢的或印象最深的景象画出来。
这样,一个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就比较完整了。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主题的选择与确定、确定单元主题的目标及每个活动方案的目标、设计单元活动内容、“区域活动”、“环境资源”、“园外资源”等方面的配合,最后设计具体活动方案这几个环节。
三、单元主题活动的评价
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活动设计中,为了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了活动所必须的材料、幼儿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教师还需考虑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哪些相应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中需要投放哪些材料,需要创设怎样的环境,需要以及如何利用园外资源等问题,还要考虑如何使这些方面围绕主题形成教育合力,如“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中就这些方面可提出一些建议。
1.区域活动方面。
(1)美工区。除让幼儿在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搜集与新疆有关的图片、照片、书籍、磁带、影碟、事物等,我们还可陈列收集的各种泥制品,张贴各种泥塑作品的图片,如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可塑性不同的土,各种简易的雕塑工具,以及幼儿做泥塑时的各种围裙、袖套等,便于幼儿开展泥塑活动。在幼儿进行泥塑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特别是指导幼儿学习捏、塑、雕等用泥进行新疆少数民族艺术造型的方法与技能。同时还可为幼儿提供各色颜料,供幼儿为他们的泥塑作品上色,做彩泥。
(2)阅读区。将幼儿收集的有关新疆民俗文化、景观等方面的图画书资料整理起来,建立一个可供幼儿进行查阅与阅读,并分享各自的发现的阅读区,此过程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对于一些幼儿不懂的地方及时进行指导。
(3)科学探索区。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因此在这个区域,教师可以将收集的关于不同少数民族服饰方面的图片为幼儿一一展现,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感受、体验与交流不同少数民族服饰、习俗方面的不同。
2.环境资源方面。整个活动设计都建立在教师引导和家长参与的基础上,因此可利用幼儿收集的图片或自制的各种泥制品等设计布置幼儿园环境。
3.园外资源方面。一般在幼儿园开展单元主题活动时,家长的参与仅仅是停留在提供资源或材料的层面,并未有深入的参与。因此,幼儿园应向家长进行宣传,积极争取家长的参与和支持,积极参与单元活动的生成、选择和设计。在活动进行中,积极调动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亲子游戏。活动之后,家长还要积极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幼儿一起谈论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启发与帮助幼儿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幼儿成长记录袋。
当然,园外资源还包括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幼儿园周围的各种相关资源,如少数民族服饰店、少数民族用品店,等等。
四、总结
作为目前幼儿园中重要活动形式的单元主题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多种理念的影响,也已经并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化。在开展单元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有得也有失,正确认识单元主题活动的长处和局限,是不断完善单元主题活动所必须的。
通过“我的家乡”这一单元主题,可以看出单元主题活动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不同学科知识围绕主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主张通过这种整体性知识影响儿童,建构起儿童内部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期间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所有的儿童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专题中的同一内容,主题教学变成各学科或领域的“大拼盘”;把主题当作“箩筐,只要相关的,教师都往里装”,这样就容易出现讲蝴蝶的故事、跳蝴蝶的舞蹈、唱蝴蝶的儿歌、画蝴蝶、剪蝴蝶……
因此,我们要求: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是自然、有机的,水到渠成式的,不能将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活动之外,而忽视主动建构的过程,不能为准确地执行设计好的活动方案而不顾幼儿的反应等。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字】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民族特色文化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但是少数民族中的精英人才,更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未来人才。然而少数民族同学在多方面与普通大学生有着一定差异。经济上,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可能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经济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虽然学校与政府对少数民族尤其是民族大学中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特殊补助,但毕竟僧多粥少。学习上,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考题目相对简单,同时对少数民族同学实行高考照顾分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同学在学习方面不如汉族同学,对其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压力。
为此,笔者特此展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调查,通过对问卷的整理、统计与分析,不仅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还能够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调研概况
调研对象:吉林省长春市主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等高校。
抽样方法:总体按高校少数民族人数分层抽样,层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以保证样本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样本容量及样本有效率:按所抽取学校的少数民族同学比例确定各高校发放问卷数。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问卷,有效问卷714份,有效率为89.25%。
三、调查内容
(一)问卷内容
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情况
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
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 少数民族大学生庆祝节日的形式
5. 高校所开展的民族特色活动
6.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
7.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荣辱感
(二)指标体系
四、相关意见建议
(一)从实际需求方面解决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困难
关心少数民族同学日常生活状况,对于高校较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除对其建立绿色通道完善生源地贷款外,还可利用奖、助学生对其进行经济补助,改善少数民族同学生活条件,解决少数民族同学实际需求问题。
(二)举行“一对一帮扶”活动
为了能进一步改善高校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现状,高校可考虑举行“一对一帮扶”活动,即汉族同学对少数民族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援助活动,无论是在学习上或是在生活上。这样做可以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发展,并减少少数民族同学在异乡生活的孤独感。
(三)高校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部门
为了进一步的服务少数民族同学,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可考虑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部门,以增进民族团结,共促和谐校园。少数民族联谊会可承办少数民族节日庆祝活动,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活动。
(四)少数民族节日全体同学共同庆祝
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节日方面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在汉族同学看来可能不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但在少数民族同学看来却如同春节般重要,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依然会参与本民族的重要节日。为加强各民族交流,可考虑汉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同学共同庆祝少数民族特色节日。
(五)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活动
学校应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民族风采文化大赛、民族知识竞赛及民族特色晚会等各类民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使更多的汉族同学了解少数民族,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以使少数民族同学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六)民族恳谈会
开展“民族恳谈会”活动——高校领导与少数民族同学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深层次的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现状,为少数民族同学扫除疑惑,排忧解难,让少数民族同学对大学校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五、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现状正逐步改善与提高,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看来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所在。弘扬民族文化是民族政策的主要方面。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悠久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结晶。在几千年改造世界、适应环境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同时,又由于少数民族的地域性及经济滞后性,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许多方面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不适应。为此,我们应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本着民族文化交流的宗旨及为少数民族同学排忧解难的原则,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加强各民族同学间的了解,展现高校少数民族学子朝气,让同学们体验民族风情,感悟民族风采,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六十四团是四师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团场,多年来,该团党委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团场工作的一个突出的着力点,不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在抓导向、抓基层、抓阵地、抓创新上狠下功夫。每年5月,该团都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通过开展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宣誓大会、上党课、团课等各类活动,集中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全团干部职工努力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是1996年来到十四连的,当时这个连队农机少,连队领导让我来支援春播。”王继成说。那年春天,王继成在十四连认识了少数民族农机驾驶员莫合台。工作中,他们互相帮助、相互学习;生活上,他们互相尊重、相互照顾。工作忙时,莫合台就让王继成吃住在自己家里,天长日久,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小王像亲弟弟一样,机子上的技术都给我教,我们一块干到2004年的时候,小王说一个拖拉机干排挡子少,我们一起买了一个东方红。”莫合台说。当年,王继成瞅准了十四连耕地多机车少的好时机,和莫合台一起筹资6万元合伙买了一台新型“东方红”802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有了新机车,他俩越干越有劲。他们的优质服务和诚信经营受到连队各族职工的欢迎,当年,两人仅农机作业一项各自收入4万元。
“少数民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作为一名汉族驾驶员在少数民族单位工作,大家都很照顾我,谁家有事我也会积极去帮助他们。”王继成说。2005年,莫合台的父亲不幸病逝,王继成和妻子帮助莫合台办理了丧事,还一直守候在他的身边。
“我年龄大了机子上不干了,儿子跟小王干着呢。”莫合台说。近几年,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眼神也不如以前了,他就从机车上下来让儿子莫布跟着王继成干,几年来,在王继成的传授下,莫布现在也成了机车上的一把好手。莫合台闲了给他们保养机车,忙了给他们送饭,处得跟一家人一样。
“那年我家里没有钱,王师傅帮我中耕了,没有要钱。”十四连职工赛福丁说。2011年,王继成了解到十四连职工赛福丁因家庭困难付不起中耕费,王继成免费给他作业,赛福丁25亩地的中耕施肥工作如期完成。近几年,随着团场科学防治力度加大,农作物的化学防控次数不断增多,药物种类也繁多,在连队的农机服务工作中,有些驾驶员不愿意打味道较大的药,王继成打;有些农机户不愿干欠账的活,王继成干。多年来,王继成始终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贯穿到个人的整个劳动生活中去,和连队的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并积极引导身边的职工群众发展农机共同致富。
在十四连从事农机服务的18年里,王继成自己致富了,并没有忘记身边的各族职工兄弟,他与农机户阿里木江、艾里开木、莫合普利等人结成农机作业交流对子,不断发展壮大连队农机队伍,带领连队各族职工共同致富。2014年开春,连队农机户阿里木江和艾里开木想更新农机具,但资金不够,找到了王继成,王继成二话没说,让爱人取了3万块钱交到了他们手中。
“古尔邦节时候我病了,当时家里没有钱,小王1000多块钱给我了。”说起那次生病的事,莫合台的爱人阿曼古丽依然激动不已。2014年古尔邦节期间,莫合台的儿子和女儿结婚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偏偏这时阿曼古丽又由于劳累过度高血压病犯了,当时拿不出现金住院的莫合台非常着急。王继成掏出身上的1000多块钱塞给了莫布,嘱咐他赶紧送母亲去医院。
“平时谁遇到困难需要借钱的时候,王继成总是口袋里有多少就拿出多少,这么多年下来,他自己贴的钱就有3万多块。”十四连党支部书记龙中华说。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方式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文化进行传承,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方式可以有哪些?我们该如何评价?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本文试以凯里学院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解答。
一、加强科研投入,切实保护传承基础
通过对某一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属性和发展规律。高校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活动的投入主要有这几方面作用:通过科研活动可对少数民族语言、风俗、艺术表现、建筑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该民族的的历史、文化等特征,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了解该民族的精神内核。这样,一方面可最大限度的通过相关民族研究活动的结果,留存其民族原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将对少数民族的研究结果与主流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后,我们可寻找双方不同的特点,从大的研究层面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而加强科研投入,可利用经济力量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通过学校的科研支持,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更为侧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上去。而这些课题都是研究人员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特点,再结合地区民族文化而提出的,是有针对性、有目标的科研任务,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保护、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有效的系统的组织机构可为事物发展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持。而建立相关研究部门或基地,一方面可保证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能够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能将科研人员进行有效地组织,避免了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以争取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更多的成果。争取建立起完善的科研体制,从而有效率地进行同时同步的传承工作和教学活动。凯里学院正是看到了一个好的组织机构对科学研究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加强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科研平台建设。该校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申报并获准成立了省级人文社科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校内外科研人员,有效地推动了基地建设和原生态民族文化理论研究;二是设立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和原生态民族歌舞中心管理机构,使得该校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体系趋于多样和完整[2]。仅在2011年度,这两个中心的专职及兼职研究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少数民族文化科研成果就有100余篇[3]。总之,通过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可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力量保证。而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少数民族实物进行留存可为日渐消失的文化提供实物依据,宣传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唤起广大民众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有助于人们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在传承和发展当地民族文化上具有低层次性和迫切性,宣传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促进民族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注重对乡风民俗的培养,让民众在生活中产生运用本民族优良文化的习惯。其次,宣传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并能够促进本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7年,凯里学院在原来“苗侗文艺馆”的基础上完成扩建“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其目的是把该校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民族民间文化加以保护、研究,使之成为有别于其他同级院校的一张精美的名片和对外宣传的舞台。在这一基础上,校方多次划拨专项资金供博物馆去民间收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实物展品,包括清水江文书及其他苗侗生产生活实物。建立“博物馆”是较好的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活态保护的方式,因为最能继承保护文化原有价值的大多是最传统的传播方式,随着“博物馆”的建立,能让“人际传播”这种最接近其原始状态的继承保护方式,通过“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得以实现。博物馆能使用多样的方式方法保存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民俗状态等,这不仅对其保存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而且也可以满足科研者们的需要[4]。该校的这一举措,一方面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通过参观等方式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实物,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可供查看的物质实物。
二、合理设置课程,转变学习模式
“课程”与“文化”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是文化的精华表现,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手段,文化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理解和认识的总结。一方面没有“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课程”;另一方面,如果缺少“课程”作为手段,那么“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就无从体现。而课程的设置方式可影响教育接受体———学生的感受和后续学习效果。在民族地区高校设置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体系时的思考方向是要让民族文化知识进入课堂,在各学科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知识[5];要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出发;要从如何让外民族的学生对所学习的少数民族文化由没兴趣向好奇、由好奇向最后认同这个民族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正是从这点出发,凯里学院从2004年9月起就启动实施了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近几年来,特别是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该校进一步明确了“办特色之校、育特质之才”的办学思路,着力打造以原生态民族文化教学科研体系为核心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推动了“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目前该校的民族文化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形式如下图:图1凯里学院民族文化教学课程设置形式图同时在教学课程改革方面,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凯里学院民族文化教学课程开始尝试进行改革,不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而且采用互动交流教学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初步的成绩。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学研究也正在开展,凯里学院曾多次组织教师召开民族文化教学课程教学研讨会,并积极听取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建设的意见。通过构建“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课程体系”,该校的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在课程中引进少数民族文化,可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主动接受少数民族文化,进而达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目的。
三、通过校园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与相对单调的课堂学习相比,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校园活动可采用的多种手段,也可以对少数民族的多种文化形式进行多方位的展现。这样一些直观的展现形式能够使得学生主动投入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中,进而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6]。在凯里学院,标志性的几项少数民族校园活动分别为:每年一度开展的以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为元素、与现代健美操动作相结合改编成的反排木鼓健身操比赛,已经举办到多届的凯里学院少数民族原创歌曲大赛,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苗侗风情艺术作品展等。这些着眼点不同、展现形式不同的校园活动,积极鼓励并倡导学生参加。而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则使学生在参加活动或者是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对地区的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从而不自觉地了解和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当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人文环境和学生生活时,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将与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产生文化的碰撞交流,并不断地在交流互动中进行开拓与创新,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得到发扬光大的同时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少数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四、“引进来,走出去”,构筑传承网络
文化的传承并不只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在高校进行文化传承教育时,如何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同时对社会进行反馈,也是高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除了与政府社会进行合作,获取政策及经济方面的支持外,凯里学院还聘用当地一些土生土长的民间歌师、绣娘、手工艺人等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开设培训班、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将地区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除了“引进来”,还需“走出去”。学校的文化传承教育不应局限于在校学生,我们应该看到学校之外还有很多教育接受者,只有将社会文化传承的范围扩大到学校以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意义。凯里学院从“服务地方”的立足点出发,每个学期都会与当地教育局合作开办针对乡镇一级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培训班。这个“校长班”所设置的培训课程中就包含有关于州情、当地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对乡镇中小学管理者进行民族文化培训,可以让这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管理者明白当今社会并不是主流文化才是“唯一”的文化。引导他们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日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如在课程设置中,结合当地情况适当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体育等课程[7]。通过以上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由外在到内核、由基础到提高、由形式到精神的传承教育形式所构建的全方位的传承教育网络,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扶蓉.湖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3]凯里学院.2011年科研成果汇编(内部资料)[G].凯里:凯里学院,2012.
[4]谢琛.贵州侗族大歌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
[5]黄家锦.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6]张雪梅.民族地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以凯里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