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47: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竞技体育训练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83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了有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面相关专著和文献,《健美操》《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法》等共20余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该研究问题的现状与理论,作为该课题的研究基础。
1.2.2调查问卷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健美操队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投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了100%。
2 结果与分析
2.1常规上肢力量徒手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主要训练上肢的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小臂肌。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决定了上肢肌肉的抗阻能力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难度动作的基础和保障。
要想增加神经原控制肌肉纤维的数量就要通过锻炼来刺激神经原。一般在锻炼后在随着肌肉的增长,力量也在同时增长。
俯卧撑,要求慢下快起,大臂和小臂呈90直角#孔椋孔0次。
倒立推起,要求核心力量收紧,头部与身体呈一条直线,做3组,每组5次。
2.2常规上肢力量器械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抗阻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仰卧在凳子上,两手宽握杠铃,把杠铃放在大腿上,直臂前举到45#6秒,还原。杠铃重量为能举起最大重量的70%-75%,做3-5组,每组5-10次,慢速做。
仰卧在凳子上,杠铃放在胸前,向上推举杠铃,再还原,杠铃重30-40公斤,做2-3组,每组3-5次。
2.3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可以分为徒手和负重这两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徒手是指运动员根据训练安排,克服自身重力,完成训练任务。
负重的练习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器械训练:主要有杠铃、哑铃、罗马凳、卷腹凳等。传统的器械训练主要以增强运动员的一般性基础力量素质为主,为以后的专项训练做准备,具体的练习方法有:深蹲、半蹲、卧推、卧拉、平推等。
第二种是小负重的器械训练。目前国家健美操集训队在进行有负重的课上训练时只用到一种器械,重量为1KG的绑腿(手腕)沙袋,这种沙袋经常贯穿于素质训练以及技术训练当中,在成套操化训练时绑于脚躁或者手腕处,增强练习时的动作记忆,促进技术动作的学习。
2.4 A组动力性力量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GROUP A:动力性力量―俯卧撑,文森类,提臀起与分切类。
总体描述:这组动作包含的种类有:俯卧撑类、文森俯卧撑类、俯卧撑腾起类、提臀起类、分切类、成分腿高直角支撑类、旋腿类、托马斯类、直升飞机类、开普类。
A组动力性力量需要的一个最基本素质就是俯卧撑撑起动作,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一个运动员上肢动力性力量的强弱。
3结论
(1)当前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以俯卧撑和卧推杠铃为主的动力性训练,主要训练方法是重复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系统的进行上肢力量训练,能够为他们今后系统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肢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学习、掌握和发展;加强上肢力量有利于提高上肢的控制能力,对完成成套动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帮助。
(3)竞技运动中人体的最大用力效应,取决于人体各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和协同工作,取决于人体运动系统各运动环节整体活动的综合效应。也就是说,人体在专项运动中要发挥最大力量效应,必须使身体各部肌群和各部动作的各类力量都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提高人体各环节的用力效果,才能最终发挥和提高人体的整体用力效果。所以,正确地选择训练方法尤其重要,上肢力量训练效应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科学地、有效地进行力量训练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竞技体育舞蹈 赛前心理训练 心理调整
现在我国体育舞蹈选手的水平已经与世界接轨,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技术,还有好的心里素质,美国格鲁波先生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所以赛前心里状态及训练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对体育舞蹈选手赛前心理状态和影响赛前状态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赛前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调控心理训练的有效性,旨在帮助广大教练员提高运动心理训练的意识通过增强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能力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争力。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斯刊数据库等相关的书籍作品和论文进行了认真研读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赛前心理分析
竞技体育舞蹈是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项舞蹈艺术,在音乐的伴奏下而进行比赛。其音乐风格各有特色,有的音乐抑扬顿挫、明朗轻快,激情澎湃,有的音乐轻盈舒缓、浪漫优美。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运动员不仅能够领会音乐,而且能用技术将音乐所包涵特定思想、情感、风格和节奏准确的传达出来,甚至成为音乐内最好的注解。运动员在跳舞的时候要充分地去表现音乐。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就会过度紧张或消极,从而影响比赛的发挥。体育舞蹈运动员赛前心理变化表现为多样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心理:
1.过度紧张心理状态
赛前过度紧张心理是体育舞蹈运动员常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通常表现为兴奋过度,紧张焦虑、呼吸急促、血压升高、面色苍白,发生这种情况的运动员往往对自身行为失去控制,神经反应出现障碍。当过度紧张心理持续时间较长,运动员本身会强烈意识到变化产生的影响,影响到比赛的自信心。
2.适宜兴奋心理状态
适宜的兴奋心理很有利于比赛得发挥,运动员表现为运动动机明确,竞赛责任感强,竞技精神饱满,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自信心强。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可以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能够预先考虑到比赛得变化,运动生理和心理水平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充分发挥潜能达到甚至超出预期的成绩。
3.盲目自信心理状态
运动员对比赛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不足,从而过高地估计自己,轻视对手,盲目自信,对比赛掉以轻心,不能完全进入比赛状态。当比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强烈得反差,产生紧张情绪,使自信心受挫,形成不利的局势。
4.消极比赛心理
消极比赛心理是一种较差的心理,十分不利于比赛,当大赛来临,一些运动员对比赛产生逃避消极的态度,责任心不强,无取胜欲望。其生理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迟钝。在这种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竞技体育舞蹈比赛中是无法取胜的。产生这种心理多数为运动动机不足,比赛目的不明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的。
(二)赛前心理的竞技状态训练方法
运动员赛前状态即是运动员参赛前在内心所产生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使他们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变化,其中包括中枢神经兴奋变化,物质代谢过程、脉搏、呼吸、血压、体温及汗腺、血糖水平等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是由于运动员赛前对竞赛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对竞赛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的目的是促进运动员心理的稳定和成熟,增强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状态来参加比赛,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1.赛前视觉训练
赛前的视觉训练同模拟训练类似,是通过视频信息强化运动员的专项记忆力的训练方法。目前,视频录像已成为体育舞蹈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可以把专项课、教学课或实战课的训练都记录下来,安排一定比例的时间,由教练员带领运动员一起观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分析研究技术动作,使大脑进行电影式的思考。经过多次反复的思考,会在队员脑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忘记错误动作而加深对成功动作得模仿和记忆。另外,在赛前通过视频录像观看以往比赛及训练时成功的过程,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在比赛中用自己的技术结合音乐把套路发挥的更加力、柔、美。
2.意念训练法
意念训练法就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在训练之前通过对技术要领方法的想象,可使动作完成得更加正确、顺利;在训练之后对刚刚完成的动作进行技术“回忆”,不仅使正确的动作在脑海中更加巩固,而且可以得到克服,避免下次练习再出现。不同的是在体育舞蹈的意念训练中,我们要把头脑中的想象变成运动中机体的“活力”。为使体育舞蹈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可采用以下心理训练方法:
(1)表象训练方法
表象训练方法就是使运动员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象,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育舞蹈难度动作或是成套动作的稳定性而进行反复思维再现。在此基础上不仅可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而且能提高成套动作的熟练性;不仅可以暂时减少体力消耗,更重要的是为内心表象活动的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技术动作的掌握过程、成套动作的熟练性就会因此加快。如在赛前让运动员表象完美的动作过程,有助于运动员稳定情绪、增加自信心,同时也可提高运动成绩,增加获胜的机会。
(2)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就是运动员以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从而调节自己的心境、情绪、意志,使兴奋按所需的方向加强。默念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暗示方法,在进行技术训练时,默念能提高动作的成功率和把握性,又能控制自身心理活动的稳定性。运动员要用最简单的词或话语,把体育舞蹈的某个单项的难度动作的要领、用力的顺序、方法、时间等在心中默念,这样可使肌肉随之“活动”,以达到强化动作的正确概念,改进技术的目的。
(3)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能使运动员解除精神疲劳,它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参加体育舞蹈比赛影响很大。放松训练是各种心理训练的基础,采用任何一种心理训练方法都必须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放松训练可以利用吸气、屏气、呼气、读书、听音乐的方式来消除紧张,通过放松训练可使体育舞蹈运动员承受更大的心理负荷,改进技术动作,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参加比赛。
(4)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注意力集中就是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力集中不仅有恢复的意义,在某种情况下,还可以起到组织和动员的作用。在赛前,体育舞蹈运动员应集中关注所参加比赛项目的套路及音乐或一些难度动作,这样可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兴奋度。
3.诱导训练法
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诱导者可以通过做示范、展示图片、放视频和电视,把诱导信息传递给运动员,经由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接受信息,并按预定要求去实施。如在比赛前,教练员要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表现力,教练员可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解,准确熟练、干净利落、优美大方的示范来诱导,也可通过播放国外优秀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表现力来诱导,让体育舞蹈运动员在熟练掌握动作技术的程度下,体会表现力在体育舞蹈比赛中的独特作用。
4.模拟训练法
顾名思义模拟训练就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通过模拟训练,可使训练与比赛的实际尽可能接近,使运动员在近似比赛的条件下,锻炼和提高对未来比赛的适应能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等。在赛前按体育舞蹈比赛前做准备活动的形式,限制时间、邀请外来裁判员评分、组织观众、增加灯光、改变熟悉的场地,使运动员尽可能在近似比赛环境和情绪状态中完成成套动作,以形成高度自动化和抗干扰能力,使运动员在模拟比赛中获得体验,熟悉与竞赛相联系的刺激,从而使他们不至于在比赛中分心
三、结论
(一)体育舞蹈运动员赛前的心理变化,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赛前的心理训练最终目的就是要消除运动员心理变化的负面影响,保证运动员积极的竞技心理状态。
(二)适宜兴奋心理状态有利于运动员充分发挥潜能达到甚至超出预期的成绩;而过度紧张心里、盲目自信心理、消极比赛心理会影响比赛水平的发挥
(三)运动心理的训练是能量积蓄的过程,这一过程完全符合耗散结构理论,从平衡态非平衡态新的平衡态。赛前的心理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不仅能激发运动员强烈的比赛动机,控制适宜的激活水平,增强运动员的参赛信心,而且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使运动员充分发挥其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梁萍.念动练习法在健美操教学中效果分析[J].体育学刊.2000.8(1):9-10.
摘 要 发球技术是网球比赛中最关键的一项基本技术之一,如能够掌握极具进攻性发球技术,对取得比赛的胜利是很重要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并结合网球发球理论分析决定网球的落点的因素,找到发球落点训练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 网球发球;落点;成功率;训练方法
一、前言
选题依据:
发球技术是网球比赛中最关键的一项基本技术之一,是唯一由自己掌握而不受对手控制的击球方法,也是在比赛中克敌制胜的强有力武器。如能够掌握极具进攻性发球技术,可以世界网坛高手中脱颖而出,对取得比赛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广泛阅读有关发球技术动作的相关论文,通过观察了解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7班专项队网球发球训练及发球技术情况基础上,采用实验法和比较分析法检验针对提高网球落点成功率的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男生专项队队员实验前与试验后得出的外角1/4区落点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检测发球落点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二)实验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男生专项队队员10名测验者(表1),每位队员从事网球训练时间4年,有良好的网球发球技术功底。
(三)实验方法
1.第一次测验
测试方法要求:
(1)一区固定区域发球,要求发球落点位于外角界内1/4区为有效球。(2)每位运动员有20次发球机会。(3)要求以比赛中发二发球的程度进行发球。
实验完毕后,及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出第一次测验发球落点成功率的数据。
2.实验训练阶段
根据由本人阅读有关发球技术动作的相关论文,分析得出的网球发球落点的训练方法,对参加第一次测试中的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男生专项队队员10名测验者进行定期分批针对性的训练。
训练方法:
(1)抛球准的训练:让队员进行挡网抛球,以纠正偏斜缺点;在空中设置固定物,每次抛球都要轻微触及目标,以纠正高低不稳的缺点;反复练习,提高抛球的稳定性。(2)动作准的训练:通过录像观察掌握后摆与挥臂的要领,反复做提肘“搔背”动作,然后伸臂鞭打挥拍,反复徒手练习,来体会、强化动作。(3)击球准的练习:要注重抛球稳找准击球时机,提高攻击力,使自己不过分紧张用力。(4)设置目标、击中目标的练习。
3.第二次测验
整个测验的过程与第一次的测试过程相同。
三、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实验结果
1.通过结合队员的而发发球技术特点与统计第一次统计结果分析,发球技术稳定的队员,二发外角1/4区发球的成功率相对都比较高。2.通过对队员的实验训练,比较第一次测试的统计结果,大部分队员的二发外角1/4区发球的成功率均有所提高。3.在试验训练后发球技术进步的同学中,杨淇泽与何玉佳的二发发球成功率上有明显的提高。4.经过实验训练之后,赵鹏(小)、杜勇飞两名队员的统计结果差值成负值。
(二)实验分析讨论
1.第一次测试结果中,二发外角1/4区域成功率偏高的队员,动作技术都比较稳定,在网球发球“狠”、“稳”、“准”、“变”四种风格中,这些队员主要表现出了发球技术动作稳定、成功率高以及情绪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稳”的技术风格。2.第二次测试结果,实验训练后的测验数据中,大部分的队员的二发外角1/4区域成功率有所提高。
四、结论
(一)加强落点准确性的练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就以上这三个因素来说,因为“狠”、“变”必须有“稳”的成功率作保障。而“准”能够提高发球落点的准确性,通过准确的发球落点的变化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在训练中加强落点准确性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提高发球落点的准确,重点要掌握“准”的练习。也就是说,只有做到抛球与击球的准确,才能达到最终落点的准确,本文通过这种理论提出的实验训练方法,经过实践的检验,对网球二发发球落点的成功率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摘 要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以动力链、动作发展为理论基础,以动作模式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功能性训练具有更多的训练形式,训练目标基于动作,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提高动态稳定性和加强全身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训练效率与训练功效,在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广泛。本研究通过分析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发展现状、解决的问题和其所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揭示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在今后的发展提供些许依据。
关键词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问题 发展
一、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
陈小平认为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注重身体基本姿态和人体动作模式,整合机体各项素质以便优化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对动作模式、脊柱力量、动力链、恢复与再生等环节进行系统优化,达到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1]。这种训练方式科学而高效,特别是在竞技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训练中,身体功能训练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及特点
程红艳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不同的专项可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从而使专项运动能力有针对性地得到加强[2]。张唤运用了多种训练方法,例如双手持实心球前平举蹲起、双腿系弹力带双手前平举蹲起、持杠铃全蹲、持杠铃半蹲、单膝跪瑞士球上体前倾等[3]。王雄认为功能性训练还可以理解为利用功能解剖学的相关性的知识来选择训练手段,以防止受伤并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4]。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各阶段发展动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提出了功能性力量的概念,并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探究与尝试。2000年后,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功能力量的重要作用。2009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开始引入中国至今,国家体育总局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院校开始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并成立相关教研室,北京体育大学早在2004年就设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首都体育学院是于2012年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河北师大体育学院等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体能训练专项班。
四、身体功能训练解决了哪些问题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模式,能将力量训练、平衡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也能减少传统的训练所带来的损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更丰富,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在运动时,更能加强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的协调合作,从而提高运动员技术的高效性。张有明认为身体功能训练是以动力链、动作发展为理论基础,以动作模式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它是传统身体功能训练的基础[5]。
五、身体功能训练在体育中取得的成果
身体运动功能性训练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其在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训练中取得较好成果。马菁菁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标枪教学训练的一部分,使其与其他技术训练相互协调配合,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及方法,使功能性训练为标枪的教学提供最大的帮助[6]。张志鹏认为传统教法难以适应现代标枪技术发展的需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训练过于枯燥,训练肌肉群不完整。投掷步的教学、训练过于简单。
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今后的发展趋向
对于传统的训练来说,其教学方法陈旧、训练手段也比较落后,严重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无论是对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准备部分的训练中,使用多种步伐的下肢练习,多种状态下抛接实心球的上肢练习,运用瑞士球,悬吊绳,抗阻等核心力量练习等方式进行训练。在技术教学环节运用器械辅助或教练员辅助进行变换式的抗阻练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非运动员进行单一重复的练习。随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在体育中运动以外,还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结论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含多种训练方法,更多的训练形式。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也会结合其他专项的训练方法,以达到使练习者改善核心稳定性、掌握专项运动技巧,从而提高专项运动能力。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训练中得到推广使用,各相关院校开始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并成立相关教研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打破了创痛的训练模式,能将力量训练、平衡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也能减少传统的训练所带来的损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已被用于各专项的训练,也运用到训练的热身活动、准备部分、技术教学环节当中,还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2):3-9.
[2] 程红艳,李瑞洗.新理念下的体能训练方式――身体功能训练方法[J].科学园区.2012(11):72-73,54.
[3] 张唤.功能性力量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6):562-564.
[4] 王雄,刘爱杰.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反思[J].体育科学.2014.34(2):79-86.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竞技体育;科学训练
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具体作用及实际应用
(一)基层体育训练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基层的体育运动队训练一直是传统的传、帮、带等方式,从教练员的方面来说,主客观的不利因素都是存在的,如:先进训练方法的体育资料缺少,所在单位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设备的不健全等等,造成教练员无法即使查阅先进体育资料,不能及时了解国内甚至国际上先进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导致很多教练员依旧沿用着在大学甚至高中时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反馈,那怕是已被认证是错误的、已经过时的训练方法现在依然在沿用;从运动员的角度来说,在传统的训练模式下,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运动员需要有教练的督促,自觉性较差,意志比较薄弱,训练的内容、训练量的大小都由教练安排,整个训练过程或训练周期都是:“我说练什么,你就练什么,我让你怎么练,你就怎么练。”这种方法被长久以来一直沿用,表面上看有计划,有组织,统一管理,但这种方法禁锢了运动员的自我能动性,无法积极调动运动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运动员无法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训练,这样的训练方法是否符合自己等等,从而使有潜质的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作为一名基层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我也深切的感到有必要探索和尝试一些适合基层体育新的训练方法,通过科学工具,提高教练员自身水平,用新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综合性、实用性强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就是寻找这种突破口的重要途径。
(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突破技术动作难点,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体系
运动员在熟练一项运动技能前,大体分成几个阶段:观察、模仿、纠正、练习巩固动作、熟练掌握,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教练员讲解、示范和演示等,简单的技术动作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简单的错误可以通过直观的示范来改正,但在更为精细、更抽象的环节,更加细微的错误动作面前,普通的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描述清楚了,再优秀的教练员在普通示范讲解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慢动作示范和同步解说,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制成多媒体影像很多问题就能轻松解决,在学习阶段,可直接将标准动作或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动作通过大型投影屏展现出来,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通过慢镜头、定格播放、多角度的展现在运动员面前,教练员可以在技术动作的不同阶段,做出不同的讲解,并对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可以帮助运动员在训练初期形成正确动作概念,运动员脑海中也有清晰的正确的完整动作体系;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可利用多媒体器材,拍摄运动员的动作,发现问题,可当场通过回放、慢放纠正运动员的错误动作,运动员现场就能直观的看到自己的错误,并当场就能做出不断地改正,直至动作正确,从而提高了效率,事半功倍;
如:跳高是所有田径项目中技术动作相对复杂的一个项目,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技术动作组成,起跳这个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很多运动员无法全方位体会起跳五要点,即“蹬、伸、跟、摆、跳”,在学习阶段,可将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起跳动作,逐格慢放,让运动员清晰看到每一个环节的动作,并强调难点;通过练习不断提高熟练度,在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可将运动员的错误动作慢放给他自己看,为他指出好的地方和不足,训练课结束后,可将运动员的动作和优秀运动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练员和运动员一起观看训练及比赛录像,找到这五个环节中哪个部分需要提高,在下一个训练周期里着重练习这个环节,不但提高了训练密度,也减少了盲目训练,提高了训练效率,为大赛取得好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运动员训练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运动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运动员有良好的竞技状态,培养运动员训练的动机、态度和兴趣很重要,训练动机是训练行为的动因和内驱动力,态度是运动员认识、情感及行为的反应,兴趣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最原始、最直观的动力作用,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愉快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对训练效果有这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基层体育训练中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这个整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队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动作,分析难点时,由于精力不集中,队员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就容易造成模糊和不透彻。如果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训练,方法多样、形式明快活泼,就可以改变过去教练生硬的边讲解、边示范的传统训练方法,从而也符合青少年这个阶段,求新、求知的心理特征,还可以创造比较好的情景和情绪体验,引起队员的注意和兴趣并能较长时间保持,从而能够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热情,调动队员的训练积极性。
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同样的学习内容,采用听觉和视觉并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比单用听觉或单用视觉都要好,并且记忆效果是逐渐递增的,换做体育训练也是一样,运用多媒体辅助体育训练,能很好的提供试听效果,对运动员加快思维速度、调动思维积极性等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前面提到的纠正错误动作方面,由于已经将运动员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调动了起来,他们在看到自己的错误动作的同时,就会与优秀运动员正确的动作做出比较,在教练员纠正前,自己先行做出分析,并思考错误的产生原因,形成独立思考模式,这对运动员心理、精神、意志品质上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与体育训练有关的多媒体技术特性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训练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体育训练的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训练过程。
三、网络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1)健康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采取训练措施,以健康为前提去发展体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从广义上而言,体能指的就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一个人可利用的体能取决于其健康状况。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健康是发展体能的前提,只有如此方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彻该项原则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贯彻健康性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围绕这一目标,运动训练则必须应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其次,在思想上,健康性原则始终应处于首要地位,尽管我们提倡体育训练应不畏困难、挑战极限,但是必须控制在健康的范畴之内。再次,在体育运动训练的始终都必须要贯彻健康性原则,在训练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要时刻关注健康。最后,健康性原则不仅需要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还要体现在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比如,训练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训练设施也要具有安全性,确保训练是在卫生、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进行。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为使受训者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活动。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全面地进行训练,才能够提升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因此,发展体能应确保在训练方法以及内容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可得到有效训练。贯彻该项原则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首先,全面发展是前提,强化薄弱环节是关键,要做到强弱兼顾。人们的运动喜好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从对高校新生的体能检测来看,其体能发展并不平衡,为使其能够全面发展,那就必须要突破弱项,克服短板,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强弱兼顾可以更好确保受训者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协调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提高了运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同样,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会增强运动能力。所以,二者需协调训练才可实现全面发展。再次,训练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可更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原理。否则就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这对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高校体育训练也必须如此,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讲实际、讲科学、有步骤、有计划,方可实现全面发展。
(3)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
个体化训练原则。体能训练具有个体针对性,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体能得到有效发展。不同的受训者,其运动能力、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确立适合于受训者自身实际情况的训练模式与方法,因材施教。按建制施训这样的群体模式是大方向,只有对不同个体进行的个体化训练,才可促进群体发展。
针对性训练原则。它指的是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必须与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以及作战要求等相结合,从而使受训者的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得到提升。针对性训练是体能准备的一个重要措施和必经环节。
2.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我国高校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训练内容和体育训练内容的相应标准还相差甚远。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这和运动训练具有诸多共性,但其中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训练内容和训练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而言,竞技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从狭义上而言,它又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因此,竞技具有其娱乐作用,同时人们还能从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若人们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那么就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能够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让人们有想参与体验的强烈愿望。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者是不同范畴内容,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锻炼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德育仅仅只是体育教学的附属,这一点和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掌握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和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从而可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人体进行锻炼。尽管当前我国的运动训练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它能够有效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
(2)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过程中实际上具有很多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进行某项运动训练时,其采用的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则都和体育教学有共通指出,此外,通过不断地总结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运动训练还可将其专业的训练方法用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比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演示法、语言法等,这些都逐渐变成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而运动训练中的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全面性原则等,也都演变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同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是由于运动训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质和专业性,从而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有效地指导高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
(3)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中所采用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也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进而实现其育人的目的;尤其是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一些器材等等,这些为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提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在指导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的,这些科学方法以及器材等等都可以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来,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更好实现其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了教育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许多著作、书籍,并通过CNKI数据库查阅学术期刊相关文章,从而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言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对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份,有效率100.0%,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分析
1.“双赢”式战略
认为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名次,导致一些学校急功近利,从专业队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给他们学籍,为他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最后发给他们学历证书,这既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又省下了大笔的训练经费,从而实现“双赢”。
2.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认为自己不具备办运动队的条件(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充足的训练经费、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体育场馆、科学的医务监督、营养供给和恢复手段、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干脆放弃课余体育训练,或者将课余体育训练简单化,在实践活动中应付了事。
3.忽视群众体育,普及与提高不平衡
片面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认为山东省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对几名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依靠抓竞技体育,引进好队员成绩显著,比抓群众体育见效快且要轻松得多,所以实际工作中只重视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忽视群众体育的高水平,他们把绝大多数的精力和体育经费用在极少数体育特长生身上,忽视培养体育骨干促进绝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任务。
(二)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
1.训练经费短缺、来源单一
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训练经费仍有90%以学校拨款为主,学校体育经费预算一般低于1%,除掉维持正常的教学等活动,分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人均训练经费低得可怜,一次训练课仅给学生几块钱的补助,连基本的营养补充都维持不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2.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教练员及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3.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体育特长仅当作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入学后就采取应付训练的态度,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专项成绩下滑严重。另外,学习与训练相冲突,一些学校以训为主,以学为辅,单纯追求训练,忽视学生的学习,缺乏政策上的照顾,由于学生的精力有限,艰苦的训练后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复,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一些学生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要对策
1.学校增加体育经费的预算,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增加训练补助
在职称评定、计算工作量方面充分考虑教练员,将教练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换算成工作量,将教练员的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作为科研成果,作为评定职称、分配住房的重要参考目标,对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特殊政策,可破格晋升职称。通过这些方法调动教练员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2.摆正群体工作的位置
课余体育训练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础。当前学校体育训练主要集中在运动队的训练,约有90%的学生不能参加训练,学校应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指导和教育的权力,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运动项目俱乐部,对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论运动水平高低,有无运动天赋,均派遣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及手段,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明确课余体育训练以学为主,以训为辅,要求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课余体育训练既区别于一般体育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运动训练,学生运动员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又要进行运动训练,不可能向专业运动员那样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因此,按照体育与教育的规律,根据学校生活特点及规律,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对具有运动潜能的运动员进行培养,保证训练的时间,处理好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关系,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使很多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未来应加强科学管理,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检查和推动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继续深化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使高职院校体育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优势,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改革潮流中找到立足点。
参考文献:
[1]赵志英.对学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特点的剖析[J].首都体育学院报,2015,(3):11-13.
关键词:业余训练运动教学竞技科学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抓好学校体育,对于增强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和我国整体运动技术水平至关重要。而竞技体育的发展,既依赖于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又依赖于坚实的后备力量,前苏联、美国和前民主德国早就把发展竞技体育重心移向学校,组建和创办了很多少儿体校和课余训练中心,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训练,培养许多优秀体育尖子和奥运选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业余训练同样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许多优秀运动员的坚实基础就开始于中小学的业余体育训练。近年来,我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不断发展,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且也活跃了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因此,研究小学生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特点,对于提高学校业余训练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目的,我校以多年来开展小学生体育竞技业余训练为基点,从实际出发,以运动训练为参照,对小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加以研究与总结,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参与学校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所有我校学生和训练的教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研究中参阅了国内外版本的《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有关论述,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有关文件。
2、2、2访谈调查法。对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2、2、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了数据处理。
2、2、4总结经验。通过总结长期课余训练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经验,比较各校有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特点,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目前我校竞技体育训练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作为我国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与一般专业运动训练比较具有共同点,但是由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训练的对象、任务、形式、性质上与一般运动训练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具有自己的特点。充分认识这些有利于我们探索和遵循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具有教育性和基础性。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崇高的信念与理想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运动训练不仅对人的身体发展,而且对人的精神发展也产生很大影响。学校业余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动作教学和培养少年儿童在某专项充分发展身体能力的规律,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属于德育,意志培养,智育和美育内容的任务,对形成人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更为有效的社会作用。同时,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是进行基础训练。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是为使学生在不同的专项上达到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他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此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学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3、2具有间断性和业余性
业余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所限制的。所受训的对象不同于脱产的专业运动员,其它课程学业的要求,学校其它工作的进行,必要的假期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使业余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这就决定了其训练过程的间断性。参加训练的学生是根据自愿原则,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完成学业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同时,业余训练由于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参加训练的队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3、3相对专项性不强
业余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因此训练内容的专项性相对来说不很强,也不追求极限负荷训练。业余训练作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阶段,它还担负着给运动员定向、选材的任务。过早地确定专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最终表现,这也是许多运动员所证明的。同时,训练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也影响了它的专项性。
体育业余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系统过程,在训练中,作为一个指导老师,切忌以下几个问题:
1、防止重身体素质,轻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必须是要适应,不能急于求成,要让他们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一步一步适应并提高。
2、防止采用大强度训练
大强度训练往往会给学生造成:(1)使关节韧带受伤;(2)内脏器官的发育和神经系统产生较大的副作用;(3)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4)不利于刻苦顽强的训练作风的培养和形成。因此,一般在训练中应采取强度小而量大的训练方法,以保证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增进健康,也有助于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练习,才会提高练习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4、1科学选材,注重启蒙教学
“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必须非常重视科学选材,这一步没走好,全盘皆废。在选材工作中,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不断地跟踪观察,对那些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智能好有悟性,对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才可选作训练培养的重点对象。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是搞好训练的基本保证。特别在启蒙教学中对运动员兴趣和爱好预先培养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模仿、好竞争,易接受新事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启蒙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使之形成强烈的爱好。要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防止用简单的重复性练习而多采用游戏性的训练方法,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手段来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教学训练中获得欢愉与成功,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形成真正强烈的爱好,为今后在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艰苦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2科学训练,注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首先;合理技术结构,减少运动难度。既能增强体能,增强健康,增强运动能力,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生理和心理负担,还要确保正确动作动力定型的形成。第二;在体能训练时,改造和运用大量的运动游戏。必要时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宜广大小学生的实际训练要求,使他们活动时全心地投入。第三;小学生心肺功能、骨骼发育尚不成熟,一定要在实践中摸索,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第四;在组织训练时一定要合理组织教材,强调身体发育的全面性,转换竞技运动的特点,要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即要考虑到他的耐力特点,也要考虑到他的力量和灵敏协调,要保证训练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另外,经过改造的训练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体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健身运动处方”,使竞技运动项目改造取得最佳锻炼效果。
4、3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
在业余训练过程中,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强调系统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苗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在训练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通过比赛杠杆来检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不行的,优秀运动员苗子不通过比赛来锻炼培养也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必须在比赛中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优秀运动员苗子必须是在比赛中不断经受锻炼和考验而成长的,这是竞技体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只有全面素质和专项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在业余训练阶段以全面素质为主来促专项素质发展,才能够达到全面提高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比赛成绩的最终目的。由于我们遵循科学选材,系统训练,逐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原则,一直以来,我们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4、4经费投入,保证系统训练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要保证系统训练,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投入的强度;把上级的每一分拨款用到刀刃上,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投入;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
4、5注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从事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体育课堂教学。尽管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学历、职称都比较合理,但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有着较大区别的。因此,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适应运动训练发展的需要,促进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拔一些有一定业务能力有敬业精神的体育教师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来,尤其是传统项目学校可考虑引进专业运动队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运动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基础理论。
4、6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关系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业余体育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首先应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从校方领导、老师,到家长都应认识到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业余体育训练。从我校训练的情况来看,得到家长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业余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培养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体育人才,充分理解业余体育训练的意义,给予业余运动训练应有的位置,更好的做好体教结合工作,并将它落到实处,使学校业余运动训练能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蓉.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
[2]季浏主编.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季浏、汪晓赞主编.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