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47: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土地供应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al system, each area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had beginning the resolution of electron. The department of land management as electrical development’s basic resource of our country has become the centre of today’s resolution. How to manage the land resource in the fastest 、earliest 、best 、efficient way has become the most concerning question in millions landsman’s heart.
Keywords: Electronic cadastral map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电子地籍图就是将地籍图矢量化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宗地图的总和,地籍图是以宗地为基本单位的图件,却具有宗地图所不具有的功能,通过对宗地图的矢量和汇总,将一个大范围地区的所有宗地图信息汇总于一张地形图之上,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宗地信息库,也就是形成了完整的电子地籍图。
一、电子地籍图产生的原因
首先,电子地籍图的产生是信息大时代的推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致力于提高本国本行业的科技含量及电子技术水平的大环境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资源的土地,也不能再维持传统的管理方法,为适应新环境下的新要求、解决土地管理工作中新问题,土地信息的电子化已成为制约土地管理工作的瓶颈。土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革刻不容缓。
其次,电子地籍图的产生是土地管理地籍工作的要求。随着山西各地开发程度的提高,闲置土地数量的减少,土地权属纠纷和侵权纠纷的数量成倍增长,土地纠纷案件中,权属纠纷占土地纠纷总数的七成以上,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利人为个人)的占土地纠纷总数的半数以上。由此可见,土地纠纷案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权属混乱,地籍登记与管理的工作中由于缺少快捷的查询方式,致使土地信息不能准确、及时汇总,登记部门的申请审核工作也形同虚设,因而导致多起同宗地重复登记发证、土地登记宗地地块重叠的土地纠纷的发生。
第三,电子地籍图的产生是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错误的根本途径。在日常的土地登记及地籍管理工作中,电子地籍图不仅能够缩短登记审查人员查找资料的时间,也可以将登记信息的资料最快速的以数字形式进行更新和保存,为核发证书和地籍管理工作的现势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数字化管理的宗地信息,不仅为日常地籍登记工作提供准确的现势性依据,而且也为地籍资料的查询和索引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土地管理工作尤其是地籍管理工作中,电子地籍图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提高工作准确率和效率的关键。
另外,在原始宗地图与地籍图无法满足快速查询的要求的同时,国土资源信息的共享已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地球村观点的提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公开查询等都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产业化、电子化、共享化、高度信息化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电子地图的制作和编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民的合法权益息息相关,便成为数字化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电子地籍图是数字化地图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地籍管理工作的重点。
二、电子地籍图的编制及应用
(一)电子地籍图的编制
电子地籍图就是一个地区所有宗地的汇总信息,将土地登记的所有信息汇总到一张电子地图上,以便于能够及时的对辖区范围内的宗地信息进行有效的查询。
电子地籍图的编绘是以外业权属调查的结果,及权属调查的宗地草图为底图进行制作的;以全区的电子版标准分幅地形图或现状图为基础;通过配准等工序将宗地草图上反映的宗地信息准确及时的反映到地形图或现状图上。其中须注意的是:地形图或现状图的现势性对于宗地图的现势性和准确性的影响很大,即地形图和现状图的准确性对宗地展绘的准确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子地籍图的初始编绘一般由有技术能力和现势的电子地图数据资源的单位完成;为保证地籍图的现势性,国土部门应定期将土地登记申请及审核信息反馈给制图单位(间隔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一季一次),则可保证在更新后办理土地登记工作的准确性。
(二)电子地籍图的应用
1、电子地籍图在土地管理系统内的应用
首先,土地管理系统中对电子地籍图应用最广泛的工作便是土地登记工作。土地登记工作中从土地申请到土地审核发证都离不开电子地籍图的帮助。传统的土地登记工作中地籍二底图作为土地登记工作的长期保存的原始资料,起着查询和历史缩影的作用,通过对地籍二底图的查询来审核土地登记申请的合法、合理性,来确保土地登记工作的准确,减少土地登记工作的失误,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电子地籍图作为电子版的地籍二底图,相对于原始地籍二底来说,查询更加快捷、方便,使地籍资料的查询时间大大缩短;查询时间的缩短将直接缩短土地登记申请与审核的时间,确保了土地确权工作的快速、准确。
其次,电子地籍图对国土资源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也起了较强的索引作用。电子地籍图对于土地使用中各项税费的征收起到了索引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各项税费的征收都以土地行政管理机关的登记为准,由各乡镇土地管理所下达征税及收费命令,于是在日税及收费管理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重复征收、漏收、少收甚至多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会造成国有财产的流失,而且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利于农村的稳定。而电子地籍图在税费征收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规范土地各项使用税费的征收机制,而且可以将土地税费征收工作中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到实处,做到群众监督,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另外,电子地籍图在国家土地储备、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规划与整理等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中也起了重要的参考信用。电子地籍图形成的快捷的宗地信息查询系统为不同位置、不同需要的土地提供完整的属性信息,为国家各项国土管理工作提供现势的、准确的数据,提高了国土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2、电子地籍图在其它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电子地籍图地国家其它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最主要体现在金融、房地产、公路、水利等建设行业。
在金融行业中,信贷业务与土地权属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信贷业务大部分是以不动产(即土地使用权或房地产)抵押为保障。而电子地籍图及其查询系统的产生将金融信贷业务规范化、透明化,规划了金融尤其是信贷工作人员的业务活动,是有效的减少金融机构信贷资本流失的途径之一。同时,土地权属信息的电子化和公开查询,也为信贷业务的审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房地产市场上,土地作为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它的各种属性与开发者的预期的差距将直接影响房地产的价格,而房地产价格又对土地市场有较强的反作用,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整体国民经济的动荡。因此,规范的土地市场是防止房地产市场动荡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电子地籍图的产生是土地市场公开化、透明化的重要举措,必将对规范房地产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二调成果;土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4-1
1 土地调查概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和省市下发文件的要求,自2006年9月至2009年第一次实点变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早在九十年代用了近十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加之政策因素的影响,使有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土地家底不清。因此,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
随着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已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充分应用了“3S”技术,使我国地籍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已经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于2009年通过验收,城镇土地调查也于2010年顺利通过省土地调查办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
2 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成果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从工作范围来说可分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城镇土地调查成果、基本农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等。
从成果指向来说可分为基础控制测量成果、土地利用数据成果、土地权属数据成果、各类影像数据成果及其集成的数据库及地籍信息系统等。
从成果类型来说可分为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等。
3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
3.1 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
3.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要通过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进一步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保障修编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真实、准确、翔实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3.1.2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自1996年开展以来,每年进行一次,但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变更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不强。自2009年第一次实点变更上报后,每年的变更工作都是提取变化图斑,并经现场核实,作为本年度变更调查流量数据,进一步确保了变更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
3.1.3 全国“一张图”工程 自2009年开始全国“一张图”工程,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生产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正射影像图;以区级行政辖区为单位,采用最新遥感正射影像图与上一年度影像或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相比较方式,监测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地类变化,保障数据的现势性和真实性,维护调查成果的生命力。
“一张图”工程,特别是与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叠加,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从而实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实现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转变;完善国土资源监管系统。
3.1.4 土地复垦整理开发 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形成的后备资源数据库作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立项的科学依据,为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奠定坚实基础。
3.1.5 耕地保护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物质保障。二次调查把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真实状况作为调查首要任务,彻底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情况,为耕地保护提供真实、可靠基础数据。
3.1.6 农村村集体组织发证工作 依据二调数据库成果对我农村村集体组织发放村集体土地使用证。这也是市局在地区的试点项目,区里已下发文件,正在进行中。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我区农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的确定有重大的意义。
3.2 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
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保持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现势性,而且为确权和权属变更提供依据。是土地资产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全面贯彻落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基本国策的基础工作,更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特别是为政府决策及城市各项管理事业服务。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2.1 地籍调查成果为城市规划服务 有了地籍调查成果的支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会大幅度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将得到加强。
3.2.2 地籍调查成果为土地管理服务 准确的地籍资料在城镇地籍变更调中起到重大作用,我区借这次农村土地调查契机对城镇地籍也进行了重新调查,所有数据已测绘入库,农村数据库城镇数据库的连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这项工作完成后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将对城镇地籍工作中国有土地的出让与转让管理和土地开发的管理等地政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2.3 地籍调查成果为房地产管理服务 地籍调查成果既有准确性、现势性,又具有法律意义,连贯的地籍又记载了宗地的历史变迁。因此,地籍调查成果能为土地及其附着物为主题的产权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能有效地避免土地权属纠纷。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保护;土地管理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inevitably face conflicts with the interests coexist.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i-urban area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urbanization. Since the vast majority of cities are in relatively good area of land in the city on the road to achieve the inevitable take up a lot of land, especially the demand for arable l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s of urbanization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work,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put forward some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urbanization; farmland protection;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高速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工作必然面对矛盾与利益并存的局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引起城市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据报道,我国耕地面积目前约为18.27亿亩,比2003年减少1300万亩。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的现象逐年加剧,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仅用全球7%的耕地就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由于绝大多数城市都处于土地相对良好的区域,在实现城市化的道路上必然占用大量的土地,尤其是对适宜耕种土地的需求。
2、城市化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分析
城市化过程中不合理占用耕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企业用地在经过批准购买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闲置状态,有的闲置几年,有的甚至闲置十几年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由于土地管理部门无权对众多地方企业闲置土地进行有效的约束管理,导致很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处于荒废状态。根据调查走访与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府征地与广大人民群众用地之间的矛盾
为保证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国家规定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80~120平方米。但根据土地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各省份均存在城镇用地超标的现象,而地方政府部门为控制土地使用数量,常常以放松城镇用地需求,严控农村建筑用地的办法。这一政策的实施,常常导致城区商品房的入住率较低,农村需建房群众不能建房的尴尬境地,这也是我国城市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农村群众购买商品房的能力相对很低,就出现了违盖强盖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保证国家指标,就强拆农村及城镇周边的违法建筑,从而引发了很多群众对政府不满的情绪。在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的制度下,如果处理不好政府征地与群众用地之间的矛盾,会造成很多影响治安的不利因素,有些地区的不适当征地手段已经激化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量有关土地上访的不和谐城市化建设现象。
2.2城市化造成的土地污染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发展地方经济必然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由于各地产业结构的不同,土地污染的总体情况也各有不同,但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地污染严重,尤其是在重污染企业、工业密集地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的污染现象更为严重。土地污染不但使生态环境体系遭到破坏,还有可能导致农副产品质量下降,进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造纸厂的污染,我国每年因造纸厂废弃物而污染的土地高达上百万亩,与之相关污染致癌的死亡人数多达千人。强化企业处理污染物的能力,提高污染土地的治理工作,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
2.3城市化中土地经济利益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国土资源部负责人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披露的数据中显示,我国仅在2010年的土地出让金总额就高达2.7万亿元,在国家严控土地使用政策的前提下出现如此巨大的土地经济利益,引发了社会群众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的广泛关注。因为土地资源具有增值性和稀缺性等特点,很多土地购买者只是单纯购买后等待增值,从而带来了不合理征地、不合理收益分配和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如在征地收益环节,地方政府在征收农民土地时,每亩的补偿费用只有几万元,而当政府转让给企业或者房地产商时,就将价格升至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巨大的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现象在我国各地十分普遍,也是土地管理部门实施保护耕地政策的最大阻力。
3、缓解城市化与耕地保护间矛盾的看法与建议
3.1加强征用可耕土地的计划、审批和管理工作
加强征用可耕土地的计划和审批管理工作,是保护耕地的第一道政策防线。土地管理局的核心任务就是做好土地供应与保护工作,在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下,坚决维护好耕地的保护工作,对违法占用土地坚决收回;长期闲置土地合理补偿后收回;鼓励企业或个人改造受污染土地,并对改造受污染土地的企业或个人提供资金与优惠政策支持,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最佳化,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3.2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现耕地保护与城市化的和谐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地为加快经济发展,对很多企业的征地用量限制的相对比较宽松,导致现在很多企业存有大量的闲置土地。如何处理好这部分闲置土地,是解决城市化用地紧张的重要解决方法,这就需要土地管理工作者切身实际的调查走访,将可用闲置土地统计成册,在需要征地时优先考虑已登记在册的闲置土地,避免破坏新的可用耕地。另外,根据地方具体情况,缩小农村宅基地审批面积,以拆除旧房、弃房为先的解决办法也是减缓可用耕地消耗的可行之路。
4、结语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对土地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土地管理方法,加强土地的管理工作,对闲置土地、污染土地、可改造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对耕地需求的有效途径。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用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任就落在了土地管理工作者的身上,也是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粮食生产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做到缓解城市化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就必须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通过合理的宏观调控,实现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燕琼. 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土地工程管理;测绘技术;应用
土地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确保土地利用率可以更好的提高城市交通通畅度,并且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娱乐质量和居住条件。所以在一个城市中,对于土地工程进行合理的管理是必要的。在对于土地进行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引进测绘技术,更好的提高了土地测绘数据准确率,并且,测绘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技术,对于统计学、线性模式等专业都有涉及,提高了测绘质量,将其应用于土地工程管理工作中,确保了土地开发规范性。
1 常用的测绘技术
1.1 遥感技术(RS)及其优点
遥感技术在工程测绘的使用中,并不需要直接接触测绘对象,只需要在遥感平台进行操作就可以达到测绘的目的。只要确保测绘对象可以将电磁波反射到遥感平台,遥感平台就可以通过反射电磁波来分析出测绘对象的数据。当接收到电磁波后,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判别和计算,从而实现对于测绘对象的全面数据测量。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可以测量的范围极广,并且可以有效地而较少测量时间,遥感技术所获取的图像分辨率也很高,对于测绘队形的数据分析准确性很高。其在天气、环境监测中应用很多。
1.2 GIS测绘技术及其优势
GIS测绘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测绘技术,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都有应用。在测绘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空间数据采集的方式,对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等方面度有很大优势。并且GIS测绘技术更加适用于对于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
GIS测绘技术所测量的对象并不是实体,主要是对于地理空间定位、空间遥感以及空间图形等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通过对于这些虚拟对象的分析过程,可以更好的对于测绘区域的内部空间信息进行了解,确定更加准确的规划结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应用于环境评估以及灾害评估等方面,对于提高城市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1.3 GPS测绘技术
GPS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应用GPS技术进行测绘工作,可以实现对于检测对象的三维监控,对于建立三维模型优势极高。现有的GPS测绘技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地面控制、用户接受和空间监测三个部分。空中监测系统主要是应用卫星来对于检测对象进行全天候监控和三维画面收集工作;地面控制主要是对于实现对于检测对象地面的控制工作;用户接受系统由接收机和接收天线等部分组成,主要是为了将空间监测获取的信息传输给用户,来进行分析工作。
相较于其他的测绘技术,GPS测绘技术在检测时间上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实现全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止的监控,并且数据测量的精度很高,覆盖面也很广,技术使用更加简单,并且检测准确率很高,应用GPS测绘技术进行测绘更加简单、便捷。现在主要应用于航天器定位、地理位置测绘等工作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率迫在眉睫,只有对于城市土地进行更好的规划,才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不造成影响,更加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对于环境也能更好的减轻压力。所以如果可以在土地工程管理中更好的利用测绘技术,对于土地信息进行收集,就可以更好的完成土地规划工作,确保土地利用率,保证土地开发的合理性。
2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绘测技术在土地更新调查中应用
土地更新调查是指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实际利用和更新情况的客观调查,土地更新调查以土地实际调查为基础,并以测绘技术为手段。土地更新调查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土地利用与更新的实时数据库,从而实现土地更新数据和土地利用图像的一致的土地管理目标。随着全新测绘技术的应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就开始呈现全新的特征,其基本调查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技术获得土地影像资料,并据此制定全新的土地图件;其次对土地进行实地考察,全面评估土地影像数据,实现对土地影像数据的分析和综合;最后是建立土地的实时更新调查监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GPS实现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GIS技术实现对获取的地理信息的准确分析和处理。
2.2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重点工作。土地规划设计过程设计各种各样的土地信息,包括土地的位置、土地的质量及价值等。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设计中,必须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并及时分析整理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更能保证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准确性,为今后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做好准备。利用GIS可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再利用GIS实现对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建立土地规划设计数据库,做好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
2.3 绘测技术在土地勘测与界定中的应用
在土地勘测与界定工作中,绘测技术根据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的实际需求,对土地进行准确的勘测和界定,测出土地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位置。根据当前国家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工作流程,土地勘测工作分为四步,即土地外业测量、土地外业调查、土地内业整理及土地资料归档。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利用GPS技术进行土地外业测量,实现对土地的准确定位,并将监测获得的数据传送至数据流动站,最终实现土地位置的三维定位。另外,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通过GIS技术和其他数据库技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准确性,促进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的发展。
2.4 测绘技术动态监控应用
在我国的土地资源测绘过程中,测绘技术实现了对土地使用的动态监控,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效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测绘技术通过GPS、GIS及RS集成技术对土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动态检测和分析,对我国土地资源走势进行精确把握,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效果。测绘技术在动态监控的过程中,通过使用GPS密度定位技术,提高了对土地资源测绘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将土地资源信息化处理,对土地资源进行透视管理和可视化图像分析。测绘技术将土地数据资源进行及时更新,进行动态图像把握,使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效果大幅提高。
3 结论
测绘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提高管理质量上起到了很好地作用。土地规划的方式发生了变革,测绘数据准确性的提高,提高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并且对于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也进行了加强。虽然测绘技术在现阶段的应用还不成熟,但是相信随着其在土地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发展也会越来越好,会成为土地工程管理工作发展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莉莉.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3(23).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软土地基
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性优于灌注桩、施工时无噪音和震动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很多质量问题。现通过工程实例,就如何避免这些质量问题的出现进行论述。
1工程概况
某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独立承台,承台之间设基础梁。桩型采用PHC AB500100 15a,和PHC AB500100 10 a两种(桩直径Φ500,壁厚100mm,桩长15m、10m,桩尖形式AB型),桩长25m,由15m和10m桩接长,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800kN。
场地地基土在50m范围内属于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陆相冲积层及海相沉积层和上更新统陆相冲积层及海相冲积层。按成因时代的不同可分为7大层,按力学性质及土质特征可分为17个亚层。其土质特征详见表1。
表1:场地地基土岩性特征表
③3层为粉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130kPa,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qpk=1400kP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取600kPa;⑤1层为粉土,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180kPa,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qpk=2000kP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取900kPa。本工程基础埋深-1.8m,位于②2粉质黏土层,该层土为软弱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90kPa,地基承载力低、压缩变形大,不适合做为基础持力层,故本工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地基处理,选⑤1粉土为桩端持力层。
2.施工准备
施工前先要进行排水、清淤、回填工作。根据地形采取分块截流措施,用抽水机将分块内水抽干,用挖掘机将淤泥层清理干净,运输车运至指定弃土场处理。根据设计要求换填合格填料至设计标高,局部需要开挖的地段挖至设计要求地面标高。施工便道保证桩基机械及运输设备达到进场条件。清淤完成后进行地基的加固处理。
3.试桩结果
桩设计前,在距离脱硫控制楼6m处进行了试桩,共打3根桩,采用竖向静载荷试验(堆载法)进行桩竖向承载力检测,试验共分10级加荷,每级加荷值为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第一级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各桩的s-lgt曲线尾部已出现弯曲,最终沉降均已超过40mm,视其承载力均已达到极限,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见表2。
表2: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汇总表
从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可知,三组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可取1600kN,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可取800kN,满足设计要求。
4基桩情况
4.1桩位偏移情况
基础埋深-1.8m,桩施工采用送桩法,顺序为梅花跳打,打桩完毕后未发现异常现象。待基坑开挖后,进行桩位检测,发现桩位偏移情况:①桩向东偏移70mm,向北偏移160mm,②桩向东偏移400mm,③桩向北偏移300mm,均超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J94-2008)规定的要求。需对成桩质量进行检测,并分析桩偏移原因。
4.2位置及荷载
桩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桩位于脱硫控制楼轴边柱,柱传至承台顶的竖向轴力1650kN,弯矩Mx=180kN•m,My=110kN•m,采用三角形布桩,两方向设拉梁。布置3根500混凝土管桩,桩长25m,桩顶最大压力小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对控制楼进行变形沉降计算,均满足规范要求,基础及桩布置见图1。
图1:基础及桩布置示意图
4.3高、低应变检测
对桩顶水平位移不符合要求的桩进行测试,低应变检测结果见表3。
表3:异常桩低应变检测结果
高应变检测:试验方法采用CASE法。野外数据收集及室内资料整理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异常桩高应变检测结果
5.原因分析及补救措施
5.1原因分析
基坑开挖对成桩的影响。考虑基桩施工方便,采取先成桩后开挖基坑的施工顺序,由于基坑开挖不均衡,使得土体蠕变滑动将基桩推歪,形成桩顶水平位移。
由于场区水位为-0.5m,水位较高,送桩超过1.5m的桩复压难以进行。主要因为复压时钢桩送桩难以对准桩头,使桩头偏心受压,桩顶水平位移因检测后桩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故无须对已完成预制桩进行处理,仅采取构造措施对承台及基础进行了相应调整。
5.2补救措施
满足桩外边缘到承台边缘距离不小于150mm,按照最终桩位,调整承台外形尺寸,并通过调大承台钢筋来满足承台偏心受压产生的附加弯矩。
由于桩位偏移,基础下基桩形心与框架柱中心不重合,存在偏心距e0=140mm,附加弯矩Mx=130kN•m,My=192kN•m,为抵抗由此产生的柱底弯矩,增大Y向地基梁截面及配筋,X向弯矩由柱两侧地基梁承担,核算X向地基梁截面及配筋,能够满足要求,见图2。
图2:梁截面配筋示意图
6结束语
对于软土地基,由于地基土滑动蠕变较强,在桩施工时控制成桩速度,特别是地下水位较浅时,由于桩对土的挤压,在桩周的黏土层中产生超孔隙压力水,超孔隙压力水随着土体的隆起和侧移而慢慢消失。如果压桩速度过快,终压后复压过快完成,超孔隙压力水和土体变形未充分消散,此时的饱和黏性土表现为弹塑性变形特征,土体卸压恢复过程中桩身被抬起,桩尖脱离持力层,造成桩承载力降低和桩位偏移。基坑开挖时避免不均匀开挖,对桩
顶产生水平推移;还要注意打桩顺序,避免桩周土挤压对周边桩产生推移。
在软土地基,由于桩周土有多层饱和软塑~可塑黏土层,且层厚大,层数多,摩擦力大,特别是先施打完成的桩由于土体重新固结,在桩机瞬时大压力加载下桩可能难于沉降,不能达到复压目的。在复压时,先采用极限承载力标准值60%~70%的压力进行瞬时短暂地反复施压,以破坏桩周土的固结效应。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复压沉降量较大的桩都在施压6~8次之后就开始有明显下沉。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应力释放孔;静压;挤土
近年来随着建筑物越来越高、施工速度越来越快,对桩基施工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具有施工速度快、环境无污染、造价相对较低等优点的预应力管桩,在浙江地区得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沿海地区大部分属软弱土质,这种地质采用静压法施工经常出现桩上浮、桩偏位大、道路地面开裂等质量安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挤土效应大加上进入持力层深度小引起,为解决上述管桩静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我公司通过大量工程研究实践,总结出防挤沟、应力释放孔等适合软土地质的一系列防挤土施工措施,经不断改进形成适合于软土地区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施工方法”,有效解决了防挤土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多项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面就讲过我们的施工经验与大家一块探讨一下。
1 施工准备
1.1 对整个工程桩范围的施工现场进行场地清理,并将规划定点轴线复测作好引出桩工作,建立测量控制网。
1.2 施工前场地内做好场内“三通一平”工作,即场内道路,施工用水、用电,对回填场地的大石块应清除,场地平整,机械压实,满足施工要求,确保桩机行走、管桩运输、堆放的地基刚度要求。
1.3 做好人工、材料、机械的各项准备工作。桩机必须按有关程序或说明书进行进场组装。压桩机的配重应平衡配置于平台上,并根据压桩力的大小进行合理配置。一般整机重量和所加配重重量的总和应大于压桩力的1.2倍。
2 开挖防挤沟
当压桩场地距周边建筑物较近,或距道路及地下管线较近时,在桩基施工区域与管线之间开挖防挤沟,保护周围建筑、市政管线及道路。防挤沟:沟深一般为2.0m左右,且不宜浅于地下市政管线底标高,沟宽上口2000mm,下口1000mm。距离工程桩2000mm以上,且有条件下宜尽量靠近市政管线及道路一侧设置,但距离周围管线及建筑物不得少于3000mm。
3 应力释放孔施工
3.1 应力释放孔的平面布置要求。应力释放孔一般设置一排,设在防挤沟位置,直径600mm,间距2000mm,当布桩率超过2%时或周边管线建筑特别重要的宜设二排,梅花布置,见下图。群体工程当布桩率较大时,幢与幢之间也应布置一排应力释放孔。
3.2 应力释放孔内毛竹笼设置要求。应力释放孔内应设置毛竹笼,毛竹笼外包纤维网布(密目遮阳网),防止泥土挤入。
3.3 应力释放孔深度要求。沿海软土地质应力释放孔深度一般为18~25米,具体深度根据工程实际,宜至淤泥层底且不少于桩长的三分之一。
3.4 应力释放孔的施工。由于软土地区地质极差,应力释放孔施工宜采用正循环回转成孔工艺,用锥形耙式合金刮刀钻头成孔,利用钻头在土层中钻进时的泥浆,及向孔内灌注护壁泥浆进行造孔,成孔后安放毛竹笼,并当即用松散的中粗砂回填,凭借其自重下沉,毋须振捣。中粗砂回填到孔口标高,再将钻孔桩机移至下一位置。中粗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继续缓慢下沉,并及时填补中粗砂。
在土质稍好的粘土或粉土中应力释放孔的施工也可采用旋挖成孔,成孔后应立即放毛竹笼,并回填中粗砂。
4 桩位复核、桩机就位
桩机就位后进行调整使桩架垂直,按照吊点位置用压桩机吊臂将桩喂入压桩机内,通过启动桩机将桩瞄准桩位,然后将桩放下使桩尖对准桩位。夹桩器夹住桩后,用线锤通过桩机在桩底盘调整相邻两个方向的垂直度,并通过预先所作的控制标记复核桩位。开动压力缸将桩压入土中1m左右停止压桩,再调正和校准桩在各个方向的垂直度。第一节桩的垂直度尤为重要。
5 沉桩
利用压桩机将桩夹紧后施压,按压桩油缸的垂直行程调试,一段一段的向下压,压一段为一个行程,一般为1m以上。然后松开抱桩器,开动油泵使之上移,再抱桩固定压入,如此循环作业。当操作台上压力表计数到达预定规定值时,或者达到预定深度时,便可停止压桩。
6 接桩
接桩采用钢端板焊接法,接桩时桩段顶端宜高出地面0.5~1m。接桩前先将下段桩顶用钢丝刷刷清接点间两钢板圈铁锈、杂渣。加上定位板,然后将上段桩吊放在下段桩端板上,依靠定位板将上下段接直。上下两节桩之间因施工误差而出现的间隙应用厚薄适当的楔形铁片填实焊牢。由三人或四人采取对称焊接,桩连续焊接饱满后,清除焊渣检查焊缝的饱满程度(满足二级焊缝)。接桩时上下段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宜大于2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桩段的0.1%。焊接宜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7 送桩及截桩
7.1 截桩。如果桩头高出地面一段距离,而压桩荷载已达到规定压桩值时则要截桩。由于压桩机行走方面的要求,所有高出地面的桩头都必须截断掉。截桩的方法是不应采用人工凿桩或电焊切割钢筋的方法,而应采用混凝土切割器、液压紧箍式切断机、液压千斤顶式截桩器、钢锯或锯桩器,确保质量。严禁用大锤横向敲打、冲撞,严禁利用压桩机行走推力强行将桩扳断。
7.2 送桩。如果桩头接近地面,而压桩力尚未达到规定值,估计送桩深度不会超过设计允许值时可以送桩。在静力压桩施工中,不允许用“桩对桩”进行送桩作业,应采用专用送桩器。
8 打桩顺序安排
8.1 为尽量减少挤土效应,适当增加工期,改变常规的打桩流程,增加移机次数,按照距周围民房、市政管线近距离先施工,远距离后施工的原则安排。
8.2 多桩承台采取跳打的方式施工。三桩承台最多允许施工2根工程桩,多桩承台及核心筒位置采取隔桩跳打方式。剩余未施工工程桩待第二遍回返施工。这样能有效的缓和桩位密集处的应力释放。跳打桩间隔时间尽量控制在24h以上。
8.3 根据桩的入土深度,宜先长后短、先高后低的原则安排施工顺序;
8.4 若桩布桩率大于2%,且距建筑物较远,场地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
8.5 若桩布桩率大于2%,场地狭长,两端距建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向两端进行;
8.6 群桩基础,应从中心位置向外施压;
8.7 承台边缘的桩,待承台内其他桩压完并重新测定桩位后,再插桩施压;
8.8 有围护结构的深基坑中的静压管桩,宜先压桩后再做基坑的围护结构。
9 打桩速率控制
在软弱土地基中,沉桩施工速度过快,不但显著增加超静水压力,还使邻近土体因剪切而破坏,增加地基土体变位值而且扩大了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地基变位的范围,因此严格控制打桩速率,每天每台机不宜超过15支。
10 施工监测
当有地下室时采用送桩至桩顶标高,留10%监测桩出自然地面。加强桩的位移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监测工作派专人负责,每天一次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将数据结果提供监理和业主。
10.1 在成桩桩位上布设监测点,监测各点水平与竖向位移增量与累计值,并绘制时间、位移曲线。
10.2 监测方法与数据整理:
利用经纬仪、卷尺、水准仪等设备对桩顶的水平与竖向位移观察,一天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交给监理、甲方,水平位移日变化超1cm时,或总变化超过3cm时;竖向位移一次变化超1cm时,或总变化超过3cm时,应暂停施工。
关键词:预应力;张拉;地下室
本文中主要以某工程的施工为例,在开展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地下室预应力施工以混凝土的浇筑为主要对象,并且对其进行板、梁的施工控制,其中预应力筋通常都选用直径为15.3mm的最为适合,并且同时配有高压油泵以及液压挤压机等相关的施工设备,在一切准备得当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工程的施工建设,对此,本文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加以讨论,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放大这一施工工艺的优势以及劣势,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今后的工程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重要的施工经验加以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以及进一步的反思。
1 施工难点
该地下室工程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有粘结的预应力梁加以重视,这是施工中的第一个难点。经常会受到外界因素或是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漏浆的问题,造型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所选用的波纹管接头长度不足造成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其进行缠裹的处理,并使用胶带将其包扎好,尤其是要重视接头处的处理,这是防止渗漏的关键,所以对接头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接头管的长度约为250mm,包裹在波纹管的外部,施工人员的施工技巧在这一环节中也具有直接影响。
如果出现了漏浆的现象,那么就要做到及时的处理,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部件为能够进行张拉的梁,并且对混凝土的浇筑过程进行严格控制,重点是检查排气孔的设置,是否能够顺畅的从排气孔排出气体,然后对漏浆的位置进行清洗,保证表面的清洁程度。在完成混凝土浇筑的两个小时后,拉动张拉方式的预应力筋,每拉动一次的时间间隔为半小时,随着时间的延续,由最初的半个小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延长,直至每隔一小时再抽动一次。
对于有粘结梁的排气孔,在对其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如果是单跨梁,那么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在锚固端加以固定,并且同时设置排气孔以及泌水管,泌水管主要是用来作为备用,如果是多跨梁,那么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在跨度的最高点进行设置,同样是设置一个排气孔进行排气,同时设置一个备用的泌水管,将排水管与备用泌水管超出梁面的部分使用胶带进行绑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异物出现在排气管中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防止异物堵塞排气管,灌浆的质量也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在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因为设置了混凝土后浇带,所以在后浇带的施工中,需要对其进行补浇,使预应力梁能够达到理想的张拉效果,同时,在波纹管以及预应力筋的保护上,施工人员也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这两个部件是经常容易出现损坏的部分,如果不能加强对其的施工保护,就极容易对施工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使得跨张拉能够有效的进行,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对上述的几点问题加以重视,是保护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工程质量全方位提升的基础环节。
2 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施工
2.1 预应力板、梁施工流程
在对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遵循以下几个施工步骤展开的。首先进行放线以及编束的施工,这是一般工程施工中必经的一个环节,然后对梁板底模进行支设,同时对梁底进行起拱处理,对其标高进行严格的校正,以此降低误差的产生。随着施工的进行,要将钢筋绑扎在一起,对板下的预应力梁也是如此,在此基础上,将预应力梁的具置标注出来,以方便施工以及对钢筋的绑扎,波纹管的敷设以及固定工序是在钢筋绑扎完成之后进行的,其后还要进行对张拉端的固定以及梁板的安装工序等,这是一个系统的施工过程,任何一个施工环节都不允许出现差错,否则就会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所以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施工的管理以及对关键部分的控制,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施工效果。
2.2 预应力筋铺放施工工艺
对模板支撑系统的要求:模板和支撑要有较大的刚度和有效合理的传力系统,支设牢靠;梁张拉前必须拆除梁侧模,因此梁侧模的设置及其支撑应满足提前拆除梁侧模的要求。
准备端模: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在合端模前在预应力筋穿出位置处打孔,留孔尺寸同锚垫板尺寸。
架立筋制作:根据本工程预应力筋索形图中曲形失高的要求施工,梁定位架立筋采用X10钢筋点焊于梁箍筋上,问距不大于1000mm。无粘结钢绞线采用“几”字形支架钢筋焊接于板底非预应力钢筋上,无粘结钢筋穿入相应的位置,无粘结钢铰线走向应平行,防止互相扭绞,然后将其理顺,使之平顺、流畅、过渡白然,最后用扎丝绑扎于支架上。如怀疑无粘结钢绞线有破损的可能时,应及时检查用水密性胶带进行修补。
预应力筋的铺放工作:在梁钢筋骨架及板面非预应力底筋绑扎完毕后,再进行梁、板预应力筋的铺放工作。在梁端部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预应力体系选配,并按施工图纸要求定位预埋,如带有灌浆孔的喇叭管、垫板、穴模及附件等。安装锚垫板时,应保证标高轴线位置正确,要求垫板与钢绞线垂直,垫板位置同设计曲线重合,固定在柱或梁上。焊接支架钢筋,其位置及高度见施工详图。将波纹管安装就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铺放,波纹管可直接绑扎在支架钢筋上。其中反弯点要求严格控制,垂直偏差不超过10mm,水平偏差不超过20mm,其他各点应当平滑连接,白然过渡,保证尺寸和曲线形状;波纹管、喇叭管定位要准确。横向位置一定要沿中心线或对称于中心线,不准打S弯。连接接头的管径应比波纹管管道直径大一号尺寸,接头管长不低于25cm,两端分别全部拧入接头内,用胶带将接口密封好,在各接头处都要用胶带密封,不得漏浆。在铺放中和铺放后及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严禁碰扁或损坏波纹管,严禁在波纹管上用气焊。预应力梁在铺完波纹管后即将预应力筋穿入波纹管中。排气孔设置:单跨梁在锚固端设置一个排气孔和一个备用泌水管。多跨梁还应在每跨的支座处加放泌水管。露出梁面的排气孔和泌水管端头用胶带仔细缠裹好,防止异物掉入排气管内造成堵塞。
结束语
在今后的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对地下室预应力混凝土板、梁的施工工艺加以重视,以此实现更加稳定与安全的施工效果,为工程的发展与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鸿.关于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探讨[J].建筑安全,2008(2).
我馆对业务工作一直持两个重视的理念,一是重视高科技的发展,二是重视日常业务工作的不放松。当前图书馆工作的大环境是多着重在发展馆界规模和加强高新电子技术等,而对一般不会引人注目的常规工作则没有重视,往往造成经费负重比例大,建一个大馆,差一大笔历史帐。而造成馆藏书建设和用户服务等基础工作渐渐式微。有的甚至文本文献的储存和利用等基本建设工作基本上未开展,处于一种冷落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当今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谈一些悖乎时尚的意见,呼吁各兄弟馆认真狠抓文献部、文献研究室的业务工作建设,让图书馆真正发挥为社会精神文明与经济建设服务的良好功能。
知识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可共享性、重复使用性而不损耗、易于传递以促进知识资源共享与利用。鉴于此,我们在抓图书馆业务全面发展的工作中,认为应该对现在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说人类积累和创造的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经济的增长来源于知识资本,而知识资本的核心是人才加技术。它们进行组合后所拥有的创造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就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价值。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并随时伴随着陷阱。它面临的机遇:
一是图书馆已经或即将成为知识流通与传递的重要部门,它将直接进入经济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是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它将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知识的管理者。
三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争夺,图书馆对培养人才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受到政府、社会与教育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四是图书馆是出成果、出人才的地方。因此,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性结构,它可以有机地融入知识经济时代而成为知识经济产业的重要部分。
五是图书馆是向人们展示古今社会文明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与场所,因此图书馆有义务真实地记录和推广我们社会先进的文明和光荣的传统。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但是,我们图书馆在发展的机遇中同时也存在着各种挑战,那就是:
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将有更多的需求和企望,它不仅要为社会进行文献的收集、保存、整理、开发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知识信息传递、文化艺术展览和再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是知识经济时代更面临着如何体现综合国力的提高这样一种挑战,要走向全球化就要加速培养人才,提高信息质量,势必要求图书馆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宽广的知识面,具备卓越的决策判断力,有相当高的全面业务技能,善于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设备和管理手段筛选出用户需要的信息,向读者进行高效高速的全方位的传送服务。所以一方面要尽快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对现有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三是图书馆也必须迅速转变自己,加快现代化进程,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图书馆发展,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中心和网络中转站。而图书馆员则当然地要成为信息导航员和知识工程师。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预测,现在的图书馆势必将在于21世纪的二、三十年生全面性的巨变。新一代的图书馆也就是数字图书馆之类,将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出现。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既有它前进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同样也有随之而来的知识陷阱。陷阱这个词大家都不愿听,但它确是历史发展必然伴随的一种现象。
四是知识在未来将获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光辉地位,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任何光辉都伴随有阴影,“知识经济”也将伴随着各种陷阱,比如说电脑化陷阱、商品化陷阱及权力化和经济化陷阱等。
五是必须认识文献资源是形成面向实践、注重新技术、追求理论精品的特色,铸就求实创新的风格,成为社会各界所求学科领域极具权威性与指导性的应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