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9: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信息化优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云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
一、引言
工信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从法定的环境,项目资金的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中小企业的两化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已成力当今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中小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项目开发周期长,成本投入大,风险高,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无疑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机遇。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免去了用户大量繁杂的工作,用户可以通过按需支付方式获取所需要服务,由于云计算的灵活部署、随需随用、按需定制、性价比高、无需太多IT基础设备投入等特点,为中小企业节省了构置硬件、软件,配备人员的相关成本,而受到中小企业用户的青睐。
二、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优势
目前,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中,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资源利用水平还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程度上还处于较低层次。云计算的出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带来了发展机遇,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应用优势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中小企业无需要部署硬件设备和安装软件,只需按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能力和资源。云服务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即可获取。大量的数据可以保存在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服务器上,用户只需一组云计算服务的登录账号与密码,就可以在任何地点工作。在IaaS(云计算设备服务)模式下,企业可以提出要租借的服务器数量与存储空间,并且可以依照所需随时增减服务器。(2)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云计算降低了硬件购置的成本,没有软件许可证或软件升级管理所产生的成本,也不用租用设施,避免了隐性成本的支出,只需按照使用率采用计量,按需使用,按需付费,使用即买即用方式购买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自行购置的资源成本。(3)有效解决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中小企业的应用软件都运行在服务商端,由服务提供商负责维护,无需聘用信息技术员工和技术顾问,当租户在使用软件时如遇到问题,只需通知服务提供商的维护人员去处理,无须自己花费精力和财力去解决。(4)投资回报率高。通过利用云服务,中小企业能够改变因IT资本支出太大而对网络资源望而却步的现状。对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投资建立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并且很难与业务的快速成长匹配,云计算的租用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云模式可以使中小企业集中时间、精力和投资在利润较大的核心业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快速推广给用户,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取得更快更大的产出和高回报。
三、云计算应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云计算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契机,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资金、人才等主要问题。但是云计算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问题诸如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将阻碍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应用。
1.存在的问题分析。(1)用户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云计算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观念和接受程度。中小企业需要改变以往“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实现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的IT系统构建理念的转变。当前,广大中小企业应用传统的信息化软件,企业员工不愿放弃已经熟练的信息系统和应用,对云计算这一新鲜事物感到非常陌生,不愿接受。云计算的应用实施将面临巨大挑战。(2)安全性问题。云安全问题是企业接受云服务担心的首要问题。云计算从本质上来说是提供了公共而不是私有网络,用户需要把自己的业务数据、IT业务流程等核心资源保存在第三方,并且由于虚拟化,用户并不清楚这些资源被实际存储在何处。因此会遭受到更多的攻击,面临更加复杂的安全威胁,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企业也需要处理和承担与之相伴的各种安全风险。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不是传统的数据安全性问题,除了数据安全外,还涉及到服务可靠性和可用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公信力、制度、技术、法律甚至监管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3)相关制度、法规不够健全。信任问题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不具备建立自己云计算中心的中小企业,会因为云计算运营商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没有任何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在制度上的保证和相关法律的保护,不敢把数据放在运营商的数据中心。(4)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
2.策略分析。(1)积极转变观念。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IT服务模式,是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种理想解决方案。广大中小企业员工应适时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 力。企业内部应开展新技术领域知识培训,使员工熟知云计算的概念以及在中小企业应用的优势,认清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及早部署,抓住发展机遇,创造更大价值。(2)云计算对企业的适用性。可以考虑借助云计算经济模式去分析,从而做出正确决策。详细分析企业是否采用云计算需要考虑的一些关键要素:诸如IT资源规模、资源使用模式、数据敏感性和公司业务标准化等这方面综合考虑是否将IT应用迁移到“云”上,并给出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以供公司CIO及相关管理者提供参考,做出正确决策。(3)选择优质云服务提供商。选择信誉好、可信度高的云服务提供商,通过分析他们的盈利手段,阅读隐私声明,防止企业信息从云计算运行商那里泄露。建议企业选择知名度高的服务提供商,如IBM、VMware、微软等。为保障服务质量,中小企业应该和服务提供商签订服务水平协议(SLA),衡量对方执行这些条款的情况,并在合同款中列出准确的限定准则、安全和隐私协议以及服务提供商违反SLA的惩罚规定。(4)采用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云环境由多个“租户”共享,其环境为公有网络而不是私有网络,因此会遭受到更多的攻击。为避免数据丢失和被窃,对于敏感数据建议企业采用对称密钥或非对称密钥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再放入云端来保证数据安全性。以David A.Patterson为领衔的伯克利研究团队认为企业在放置数据到云端之前将数据运用加密处理可能比在本地数据中心中不加密存放更加安全。(5)相关政策、法规的健全。云计算在中国掀起的热潮不仅受益于IT的推动,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促进作用。没有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就没有云计算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政府一方面对新兴的云计算服务模式可以充分鼓励其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花大精力集中在云计算相关产业政策和立法上面,如检查厂商对客户承诺的不合理性、厂商信守承诺的程度、厂商对待客户数据的审计和监管力度,全面对云计算厂商的安全性进行规范和监督,以构建适度宽松的云计算发展环境。
[关键词]新模式 核心竞争力 战略
一、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3.旅游企业与新兴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与新兴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考虑与新兴旅游网站构建战略联盟。以向E-commerce中的一种B2C(Business to Customers)模式发展为目标,实现Internet与旅游企业传统资源的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以此为起点,为最终实现真正的B2C模式的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做铺垫,这样一来,旅游企业不仅要利用Internet进行E-marketing,而且,要依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进行EC。选择一个实力强大、信用良好的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网站合作,这是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伟.尹家绪.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模式 核心竞争力 战略
一、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3.旅游企业与新兴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与新兴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考虑与新兴旅游网站构建战略联盟。以向e-commerce中的一种b2c(business to customers)模式发展为目标,实现internet与旅游企业传统资源的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以此为起点,为最终实现真正的b2c模式的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做铺垫,这样一来,旅游企业不仅要利用internet进行e-marketing,而且,要依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进行ec。选择一个实力强大、信用良好的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网站合作,这是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伟.尹家绪.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措施
在目前我国网络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形势下,石油企业想要为取得更好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必须采取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即是各石油企业一项进步的契机,同时又是一项传统企业针对高新技术的巨大挑战。尽管目前我国各石油企业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但由于缺乏一定经验,其开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没有按照规划化流程持续推进,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当前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1.1战略规划不够清晰
尽管我国推出一系列鼓励石油企业积极进行信息化工作的措施,相关的石油企业也积极大力推进工作的顺利实施,但由于石油企业作为传统工业的一项,其企业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也没有储备关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最终导致了尽管企业有心建设信息化工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到了诸多问题,且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部分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往往会以经验主义与主观意识来判断,做出的战略规范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实用性。由于战略存在较多问题且定位模糊,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具体参考,来较好实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也基于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一再下降,相关的运行资本尽管投入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负面作用。
1.2管理机制不健全
阻碍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的一大问题是目前石油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由于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因此往往在石油企业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决策人员由石油企业的领导基层直接担任。在工作中无法较好指挥基层工作人进行工作,同时对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无法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不力。其次,部分在职人员通过石油企业的领导基层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滥用自身的职权对设备、投入资金存在贪污现象,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无法较好运用在企业工作中。最后,企业中也缺乏一定的监督措施,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在合理的把关之下。由于缺乏专职的监督人员,没有对企业信息化部门有定期的抽查活动,因此即使企业引进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与工作人员,由于缺乏正确的指标与监管力度,其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缺乏积极性,工作消极等现象。
2优化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推进的具体措施
2.1确立战略明显的工作规划
石油企业在确立信息化工作建设的目标时,不能以操之过急的心态进行规划,应当充分结合目前的国家政策与社会形势,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由规划、系统性地制定工作战略。部分缺乏一定经验的油田企业,首先应当引入具有专业知识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以外,可通过参考目前信息化建设已成熟的其他企业,吸收其宝贵的工作经验,总结其不足之处,更好在自身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此外,将短期战略规划与长期战略规划相结合,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合理加大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加强对项目管理的重视,努力完善企业战略规划内容,提高管理的全面性、科学性,有效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2.2优化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
目前导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力的原因之一,是信息化建设部门管理流程存在明显缺陷,同时信息化建设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交流缺失严重,企业凝聚力不足,各部门的联动作业几乎难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离不开全体石油企业员工的齐心合作,而部分工作人员认为信息化建设与自己的工作无关,因此对信息化建设存在漠视的情况。而信息化部门缺乏对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也难以较好推进工作。因此企业的高层领导应当积极搭建部门之间的交流平台,鼓励员工之间交流工作中的不足与宝贵经验,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顺利开展。
2.3提高监管力度把控工作
石油企业需要针对信息化建设部门设立专项的监督制度,对其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合理的把控。除了定期开展的规范考察工作以外,还应该组织一定拥有信息化技术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展开不定期的突击考察,以此更好甄别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度。同时,企业应当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针对突击考察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相对工作开展较为不利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处罚并提出通报批评,针对情节较为严重者给予开除工作的处罚。
2.4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除了引进一定的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以外,加强原本石油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应当组织各企业员工积极进行培训工作,除了专业的理论课程外,企业应当组织更多的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其培训教育工作,如讲座会、其他已有经验的企业参观交流等,帮助企业员工更好吸收接纳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企业还应当与当地高校或高职院校积极取得联系,定向培养企业所需求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并鼓励其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为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秋生,陈燕.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过程风险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2):207-211.
[2]冯涛.云计算应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及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2(22):172-172.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企业管理实施体会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企业核心竞争力即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以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它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获取信息、知识、技术及相关资源并将其集成、转化为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并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各职能、各环节、各系统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并动态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建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争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特级资质企业信息化提出明确的要求,大力推动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1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2.2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为此,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求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2.3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Inter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
2.4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包括硬件购置、软件购置或开发、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长远大计,它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战略效益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就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
(1) 机构和业务流程的精简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
(2) 实现无纸化办公、无纸化设计与创造,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和相关费用,效益也非常显著;
(3) 采用视频、建模等信息新技术后,可以大量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和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3 、我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做法
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局安装”)隶属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公司拥有机电安装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三个施工总承包一级,化工石油工程和冶炼工程两个施工总承包二级以及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消防设施工程、钢结构工程、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工程、管道工程四个专业承包一级,并拥有锅炉安装、维修一级许可证,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压力管道GA1乙、GB1、GB2、GC2许可证),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计量认证合格证等资质证书。从2004年公司开展信息化建设,引入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以来,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管理,无纸化办公”的模式;合同额、营业额逐年增长,合同额由04年的2.0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 48 亿元,营业额由04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0亿元,利润连年翻番,公司的科技质量及创优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公司获鲁班奖及国家优质工程10多项,省部级优质工程2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2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8项,企业连续多年获“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和“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称号。公司制定了“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继续加大信息化投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蓬勃发展的企业发展之路,力争把公司建设成为“中原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机电安装和市政骨干施工企业”。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信息化建设规划
七局安装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按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梳理企业管理业务流程,不断进行优化,借鉴同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制定了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提出“建设IT基础架构、企业服务总线集成平台、企业协同应用门户,辅以信息化标准体系、运维体系、安全架构、管控架构”的总体架构,使企业管理趋于流程化、协同化、知识化、差异化、融合化。
3.1.1 IT基础架构
按照“集约互信”的方式进行IT 基础设施架构的建设,形成一套能够满足中建七局总部及局属各单位之间高技术含量的、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及网络系统。
3.1.2企业服务总线集成平台
在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完善协同工作平台、综合项目管理系统、财务资金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基于SOA 面向服务架构搭建,核心组件为ESB 企业服务总线和BPEL 业务流程编排的标准。从数据集成,流程集成和界面集成三方面解决企业业务系统集成问题。
3.1.3 企业协同应用门户
建立中建七局企业协同应用门户系统,最终形成用户统一、流程标准、应用规范、集成紧密的中建七局信息系统整体架构。
3.1.4 信息化总体架构
以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七局安装信息化建设导向,以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生产力水平为主要目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系统、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加强施工过程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公司现有基础之上,建设完善一套主营业务管理高度集中、主营业务处理标准规范的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3.2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及具体实施
在信息化规划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根据“统筹规划、按需建设”的原则,提出明确的需求,经过反复论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主线,以项目管理为基础,协同应用贯穿其中”。
3.2.1 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先进、实用的网络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紧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管理体系机制相适应,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业务拓展的需要。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抓好网络系统和硬件设备建设,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
3.2.2 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积极推广应用中建总公司企业标准《中建总公司基础信息编码系统》。加强《协同工作平台》、《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管理系统》、《财务资金U8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推广与应用工作,实现项目管理系统与其它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有限制的数据集成与交换共享。
3.2.2.1 协同办公
协同办公系统贯穿应用于企业管理始终,能够实现企业资源有序共享、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业务处理协同化,彻底解决“自动化孤岛”和“信息化孤岛”的问题,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是通过从上往下的方式由各级组织人员结构一步一步的推广,从最初的实现总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到分公司、项目部管理工作的协同化、流程化,最终实现全公司的协同办公。
3.2.2.2 综合项目管理
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应用系统,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详细实施内容如下:
招投标管理:对企业投标资源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共享,包括市场营销管理、投标报价管理、备案注册管理,提供材料价格查询、招投标资料库等共享资源信息。
合同管理:按合同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分为承包合同、分包合同、材料采购、租赁合同、设备采购、租赁合同。对每个合同的合同变更、执行情况、法律纠纷、结算和支付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成本管理:通过对项目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动态分析,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动态监控和预警。
物资管理:对项目的物资进行全信息化动态管理,包括材料需求、材料采购、库存管理、周转材管理,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物资的分类台帐及来往明细台帐。
设备管理:区分公司设备和项目设备管理,从设备的购置、维保、运行、租赁、备件等方面进行管理,自动生成报表,方便进行统计查询。
计划进度管理:对项目组织审核和编制计划进度确认项目进度,包括项目情况、网络计划、施工周报、顾客投诉。
客商管理:对项目的材料客商、设备客商、分包商、项目业主及其它客商进行管理,审核、评价出信用值较好的客商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技术质量管理:上报技术目标计划及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建立工程质量台帐,对质量检查、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建立项目技术资料、质量知识库,实现工程技术质量的动态管理。
安全环境管理:包括项目安全目标计划、安全管理人员登记、项目安全情况、项目环境管理绩效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建立安全环境资料库。
竣工管理:包括竣工工程信息台帐、验收自检记录、回访计划、回访记录等,建立竣工工程资料库。
预警管理:包括预警条件设置、预警用户组设置、预警设置、预警信息发送、预警处理记录,能够对项目的风险进行预警,进行风险控制。
3.2.2.3 财务管理
财务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线,关系到企业的命脉。通过资金集中的方法,控制公司资金,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在财务资金系统中实现企业的资金结算中心,实现对收入、支出两条线的控制,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资金风险。
3.2.2.4 人力资源管理
规范人事档案管理,规范薪酬体系和薪酬发放的管理,规范人事的调动管理、培训管理和激励管理。
3.2.2.5 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整个文件管理,包括规范各业务系统的文件管理;构建完整的档案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支持档案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包括:采集、移交接收、归档、存储管理、借阅利用和编研等等,同时逐步将业务管理模式转换为服务化管理模式,以服务模型为业务管理基础,业务流和数据流建立在以服务为模型的系统平台之上。
3.2.3 信息化新技术应用建设
信息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建筑业十大新技术中信息化技术名列其中,包括信息化工具类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及信息标准技术。工具类技术如虚拟仿真施工技术、现场监控管理技术等都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达到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大利益。
4 、我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体会
4.1 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4.1.1 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和组织实施,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的领导要了解、学习和掌握信息化知识,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把握大局。
4.1.2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的过程是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强化管理和控制,势必要和一些习惯势力产生碰撞。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领导坚定信心,并能身体力行。
4.2 加大资金投入
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模和水平。
4.3 配备企业管理软件,架构企业信息系统
4.3.1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构筑企业信息化网络;其次要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并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对于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联合开发;再次是做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最后是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如数据录入制度,数据备份制度,数据更新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等。
4.3.2 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经过反复论证、严格审核。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可以邀请一些信息化系统服务厂商做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顾问,多听取专业厂商的意见。
4.3.3 不能过于信赖外部资源的帮助,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才是根本。相应的实践和培训,是锻炼人才的有效手段,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应用新技术。
4.4 有效利用企业资源,规范企业管理
通过协同办公、综合项目管理等系统的应用,公司日常办公管理业务流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梳理,管理制度落实力度提高,改变了项目管理混乱失控的局面,公司的效益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4.4.1 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进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借鉴具有共性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教训,结合公司内部的资源情况进行重新定位,走一条与众不同、最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之路,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方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4.4.2 通过信息化系统,规范企业管理。规范企业基础管理,保证公司各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公司管理部门与分公司项目部之间信息的传达,业务流程的顺畅进行,缩减公司管理成本的同时,还确保了公司的管理质量;规范企业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为项目成本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4.5 集成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管理数据集中化,提供决策支持
4.5.1 信息化系统建设一定要预防信息化孤岛,单机版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不但要通过网络数据共享、信息交流,而且各系统间还要数据集成,能够支持不同系统,形成一整套的ERP系统。以前通过对各职能部门层层汇总上报的报表分析、参考,进而产生决策,常常存在不同报表对同一个项目的数据统计不一致的情况,而影响到企业领导层的正确判断、决策。
4.5.2 企业信息化系统数据集成后,所有报表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来查询、汇总,数据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实现企业管理自上而下的一致性、透明度管理。领导层可以通过汇总的报表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便于做出正确决策,管理层根据相关管理职能通过详细报表掌握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项目的各项管理进行控制。
4.6 制定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定位
4.6.1 在信息化建设前必须制定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及近期阶段性目标,结合企业的管理现状,寻求合作方支持,多方反复论证,做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化规划,以规划指导带动信息化建设。
4.6.2 公司成立信息中心,负责全公司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各个业务系统,绝不是信息化管理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以业务为主导,由公司各业务职能部门为主导,根据自身岗位工作现状提出需求方案,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专家及信息化工作专业人士负责系统具体实施和推广,要定位在技术支持和管理的角色。
4.7 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造成巨大损失。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化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对企业管理软件处理的数据进行维护,保证数据安全可靠。
关键词:新模式核心竞争力战略
一、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3.旅游企业与新兴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与新兴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考虑与新兴旅游网站构建战略联盟。以向E-commerce中的一种B2C(BusinesstoCustomers)模式发展为目标,实现Internet与旅游企业传统资源的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以此为起点,为最终实现真正的B2C模式的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做铺垫,这样一来,旅游企业不仅要利用Internet进行E-marketing,而且,要依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进行EC。选择一个实力强大、信用良好的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网站合作,这是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伟.尹家绪.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档案管理; 信息化; 优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56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92- 02
纵观浩荡的全球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正在超越传统的经济形态,推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举措,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这些,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档案管理信息化逐渐被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了自身发展改革中来。
1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明显特点
① 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② 系统依赖性;③ 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④ 信息的可变性;⑤ 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⑥ 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⑦ 信息的可操作性。
2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相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势
2.1 档案的保存手段和方法更先进
传统档案的保存手段一般有:纸质、图片、照片、录音、录像等,因档案保存的方法不同、时间长短不同,可能造成文档纸张受潮、水浸、虫蚀、火灾等各类损坏情况。每年企业需要投入相当的保管经费,且因无备份而又为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档损失担忧。档案需反复查阅,也可能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等,这些都给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扰。企业档案信息化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工具,把有关资料制作成电子文档保存,在保存空间、质量、清晰度、准确性等问题上都得到了提升。
2.2 档案管理省时省力,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多由人工完成,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大量的手工资料的收集、整编、汇总、存放等,工作量大且效率低,浪费时间,由此造成了人力成本的浪费。档案信息化后,网络化、自动化、实时化的优点立刻凸显:只需一次录入数据,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实现多次利用并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可以进行自动打印和复制等操作,便于档案的调阅。
2.3 档案检索的快速性、准确性、自提升
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检索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从目录中找出所需的记录信息,然后据此在库房中查找,既费时又费力。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情况下,只需通过网络就可即时查询,更为快捷。管理人员可以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中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员工,如有工作需要,可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上自行查询档案信息,实现信息检索的自助方式,同时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2.4 信息量可以大大增加,载体形式丰富化
随着扫描技术、微缩、光盘技术等的发展,信息储存的数量和密度可以比传统方式的信息存储量高出许多倍。传统的纸件档案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等形式的信息,但电子文档可以同时记录文字、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多媒体信息。
一张3.5英寸的软盘,有1.44M字节,理论上可以存储70万汉字。一张光盘容量达到600~4 000MB的,可存储35万张打印纸上的文字或10万页图形信息。一个保存30万券档案的中等规模的省级档案馆,其纸质档案的排列长度可达4~5千米,但是转化录入计算机,用CD-R刻录仅仅400片即可,用DVD的密度刻录保存仅需60片,甚至一个皮包即可装下全部资料。
随着硬盘的出现,存储量相较之前成了几何级数的增长。移动硬盘的容量同样是以MB(兆)和GB(千兆)为单位的,目前移动硬盘大多提供20GB、30GB、80GB、160GB、320GB、500GB、1TB的容量、最高可达5TB的容量,可以说是U盘、磁盘等闪存产品的升级版。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还将不断推出。
2.5 可实现更广义的档案信息共享、远程传输,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也可以与其他办公系统实现无缝连接
随着办公自动化在各企业的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与其他办公系统进行无缝连接,针对企业所需进行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和无缝利用,更高效地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服务支持,也减少普通员工的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6 提升档案管理部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档案管理员可以从原来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只是从事打字、录入、保管这类的简单性劳动,而是提升到档案收集、编研、分析调整、信息整合、与企业发展同步或超前的信息研究等更深一步的档案管理阶段。档案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使其自身技能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工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枯燥到有新意,从可替代到有技术性含量,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对自身发展满意度提升,也使得工作效率不断高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人才素质。
3 结 语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是整个系统的建设工程,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环节通过基础性和技术性的建设,并通过网络连接,从而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能力。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连通各局域网络,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从而实现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资源共享化、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企业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档案部门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为建立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竹青. 推进企业信息化 提升企业竞争力[J]. 经济师,2002(6).
[2] 冯惠玲. 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肖珑. 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集团化管控;信息化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26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传统行业中,对传统行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集团化管控的国有企业需要利用自身优势,运用合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业务管理和公众服务水平,促进集团的转型升级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提高集团各级单位,尤其是市场竞争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集团公司面临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集团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要求,对内部管理提出巨大挑战。集团公司业务板块行业跨度大、下级企业类型复杂、人员数量多,依靠人工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和实现集团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1 信息化规划的原t
信息化规划要将集团信息化看做一个整体,对各个局部系统设计、数据流向进行总体分析,从而让各个分系统有统一的标准、架构与接口,有效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的统筹规划、高效协同。另一方面,在规划的框架下,将信息化战略要求制定为愿景,通过由点到面的稳步、有序的推进实施,最终使得整体系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2 信息化规划框架
集团信息化战略规划框架围绕集团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在深刻理解集团战略、组织与业务的基础上,描绘信息化建设蓝图,包括技术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设施架构、集成架构和安全架构,并制定相应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同时完善集团信息化治理体系,形成对集团信息化规划、建设、运维和评价的全生命周期闭环治理。(图1)
3 信息化规划制定步骤
1)集团战略、管控与业务分析:集团战略发展现状、集团战略绩效管理分析、集团战略绩效管理需求分析、集团组织架构、集团业务框架。
2)集团业务框架、管控目标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业务模块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管控目标梳理(3―5年)。
3)依据集团整体战略发展方向及管控目标,立足信息化建设,寻求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
4 信息化规划执行要点
1)集团化管控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主要有三点特点:各子公司建设差距较大,不可一概而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不能形成高度统一;信息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应对之策主要是:建设初期特别是夯实基础阶段,职能系统的建设务必由集团主导,统筹规划、集约建设;除了自上而下的建设外,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平台整合等,结合考核加快形成制度,避免造成建设中和建成后的责任不明晰问题。
2)分多个阶段完成规划目标
首先要夯实基础,完成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等业务模块基础工作平台的新建或完善工作;其次要全面展开,基本实现集团各应用系统的全面建立,基础设施方面对集团本部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以保障集团数据资源的传输安全及实现集团基础设施资源的集约化建设,降低集团信息化设备及运维管理成本;最后提升发展,完成集团信息化数据平台及决策平台建设,实现集团数据的共享、融合服务,促进集团数据资产化,为集团领导提供管控预警、经营目标考核、经营情况分析等关联性决策主题分析,实现全面的数据可视化决策支持。
5 总结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具有鲜明的特点,鉴于诸多因素,不可不进又不可冒进。信息化建设应由集团本部自上而下进行统筹规划,从战略发展角度统一布局,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各下级单位应根据规划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组织信息化建设。形成统筹协同、重点推进的集团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充分发挥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积极探索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艳萍.定位与规划:信息化成功两大法宝[J].现代国企研究,2011(8):22-24.
[2] 贾之楠,石倩.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0).
[3] 杨超,朱占强,谷丽娜.SAP商务智能系统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0(2): 7-8,42.
[4] Jerzy Stawicki,SAP 实施项目案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9):73-75.
[5] 王怀宇, 赵英娇.基于SAP 系统的ERP 系统的设计与规划[J].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0(23): 26-28.
[6] 付磊,杨颖,潘亚梅.基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管理软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563-56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