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9: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要网诊 经常有朋友在网上问:我孩子老感冒吃什么中药好?我想减肥用中医怎么调理?我亲戚得了某某病,开个方子好吗?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中医看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讲求个体化辨证治疗,绝不是说一两个症状或一半个病名便可以处方用药的,只有经过全面的诊断和细致的辨证之后,处方用药才不致有失。所以,有病还是建议大家找当地有经验的中医当面诊治。
就诊准备 找中医看病前,最好不要化妆,因为化妆会掩盖真实的面色,从而影响望诊的进行。也不宜吃带有色素的食物,因为色素会使舌苔染上相应的颜色,从而不利于舌象的判断。此外,就诊前也不宜做剧烈运动,因为运动会使气血和脉象发生改变,从而降低诊脉的准确性。
就诊资料 若以前做过检查或曾找其他大夫看过,则建议带上检查报告或前面大夫所开药方。有人担心中医不愿看西医检查单或别人的药方,其实不是这样。一个好的中医,既不会排斥西医学的检查方法,也不会无视其他医生的诊治记录。相反,他们却常常能从这些资料中获取到更多关于疾病的信息,从而对疾病做出更精准的判断与更准确的治疗。
就诊流程 看病之前最好先在脑海里将不舒服或最想治疗的症状按由重到轻的顺序默想一遍,以免因紧张而“临诊忘言”。有的患者事先将这些情况写在了纸上,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推荐使用。若是复诊,则可先说经上次治疗后减轻或消失的症状,然后再说本次新增或变化不明显的症状。
开始就诊 看诊的时候,建议大家主动地陈述病情,先从最难受的主要症状说起,其次叙述疾病的起因和治疗经过等,或根据大夫的询问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以使问诊能够顺利进行。伸舌头时,要自然放松,因为紧张可能会使舌头充血,从而影响舌诊的准确性。把脉时,不建议多说话,因为说话可能会对脉象造成一定的影响。
饮食宜忌 拿到方子之后,大家最关心的便是平时饮食该注意些什么了。一般情况下,均宜清淡、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凉、辣、油腻的不吃或者少吃。但也不绝对,事实上,除某些特殊疾病外,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就是:想吃什么就可以吃点什么,但要做到好吃的不多吃,不好吃的也要吃。另须了解的是:这些都是病忌而非药忌,即使不服药,也是应当注意的。
煎药方法 煎药用具以砂锅、陶罐或不锈钢锅为佳,忌铜、铁、铝等易腐蚀器皿。一般情况下,煎药前需将草药浸泡半到1小时,然后酌量添水并开火煎煮,约开锅半小时后倒出,再添水煎第二遍,然后兑一起(共约500毫升),分二或三次喝完。其他如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煎服法遵医嘱即可。
自己煎药 最好自己煎药,不推荐煎药机袋煎。为什么呢?煎药机袋煎一般只煎一遍,且煎前多不浸泡,更不分先煎后下,所以出来的药汁清汤寡水,药力极淡。更有甚者,药汁若多则弃之,若少则兑水,所以疗效较差。另外,也不推荐找人代煎,因为自己煎药时,鼻能嗅其味,目能观其形,耳能闻其声,肤能受其熏,而心亦随之而静,亦是治疗的一种过程,所以疗效更佳。
关键词:中医院门诊 沟通方式 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129-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发注重健康,中医以其在养生方面的优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思想的指导下,其问诊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与西医对待患者与疾病的态度不同。在医患矛盾日渐升级的今天,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和信赖度越来越低[1],各种关于处理医患纠纷的文章纷至沓来,但关于中医门诊医患关系处理方法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该研究主要就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问诊方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深度了解患者对于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的心理需求,分析出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医生的沟通方式[2]。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随机抽取了200名在北京市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回收200份问卷,其中118例是女性(59%),82例是男性(41%)。年龄结构上,30岁及以下的86人(43%),31~40岁的31人(15.5%),41~50岁的42人(21%),51~60岁的22人(11%),60岁以上的19人(9.5%)。
1.2 调查方法
选取北京市国医堂、北京中医医院、北京鼓楼医院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4所中医医院的8名医生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向200名在北京市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发放问卷并协助其完成。为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剔除不合格者。
1.3 调查内容
此次研究就中医门诊看病现状、存在的医患沟通问题以及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沟通方式的预期等问题对患者进行调查。
1.4 统计方法
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使用Excel进行录入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访谈调查结果
2.1.1 中医医生对影响患者满意度因素的认知
(1) 耐心宽容的态度。中医医师在面对患者时,大多会采用聊天式的沟通方式。中医医生认为应当耐心倾听患者陈述病情,不随意打断,这既是一种作为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涵养,也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的背景资料,对制定科学正确的诊疗方案有益无弊。另外,在实际的问诊过程中,对于患者适度的情绪发泄,中医医生大多能够采取容忍态度。
(2)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中医医师在面对患者时,大多会运用安慰性的语言。中医医生会运用安慰性语言以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以安抚病人不安的情绪,并且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解释病情、病因和治疗方案,让患者增进对医生的信任感。除此之外,中医医生认为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也可以起到有利于医患沟通的效果,如适度的微笑、交流时注视患者以及肢体语言等。
2.1.2 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的特点
相比于西医,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关怀。西医诊病大多只注重日益发展的医学技术,忽视人的因素;而中医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思想的指导下,在重视医术的同时,也重视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注重人文关怀。中医的四大诊疗活动“望、闻、问、切”实际上就是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诊疗方法更容易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可大大增强诊疗效果。
2.1.3 中医医生对门诊现状的认识
中医医师认为中医门诊现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门诊量大、医师资源紧张,问诊时间短。因此中医医生只能进行简单的诊断,无法全面、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看病的效果;与此同时,繁重的工作,巨大的负担和压力,会使中医医生有时难以抑制自身对患者疏泄出消极的情绪。这也是影响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沟通方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2.2 问卷调查结果
2.2.1 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现状
如表1所示,在中医医生对患者有无安慰性话语的调查中,48%的人认为经常有,46%的人认为医生偶尔会说,6%的人认为在看病过程中医生完全没有说过安慰性话语。在中医医生对待患者询问的态度调查中,38%的患者表示医生会耐心地解释,34%的患者表示医生会大致解释,23%的患者表示医生只会简单地进行解释,还有2%的患者表示医生会很不耐烦,不太愿意解释。综上,可知目前中医医生的沟通方式多表现为经常运用安慰性的话语和耐心地解释患者询问。
2.2.2 最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中医医生的沟通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最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的调查中,54%的人认为医生的情绪语气对自己的影响最大,33.5%的人认为医生的谈话方式影响最大,11.5%选择了表达措辞,另有1%的人选择了肢体语言。
2.2.3 患者期望的中医医生沟通方式
如表2所示,在患者所期望沟通内容的调查中,患者选择最多的是注意事项,有116例;其次是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有106例;康复指导和费用均有80例。
在患者期望沟通和被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有60%的人选择了详细了解,38%的人认为只需一般了解即可,仅2%的人认为不需要了解。
在期望与医生沟通时间的调查中,49.5%的人认为5~15 min为宜,41%的人认为需要15~25 min,仅5.5%的人认为时间在5 min之内即可,另4%的人认为需要25 min以上。
2.2.4 患者对医患沟通最大障碍的认知
如图2所示,在对医患沟通最大障碍的认识调查中,51%的患者认为是沟通时间短,45.5%的患者认为是医生解释不到位,有26%的患者认为是医生的态度差,24.5%的患者认为医生询问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患者不愿作答,另有9.5%的患者认为不便于异性医生陈述病情与隐私而导致沟通困难。
2.2.5 患者对于中医门诊医生沟通方式的意见与建议
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意见多表现在如下几点:医生态度不好、经常表现为不耐烦的语气和脸色;有些中医医生会打断病人陈述病情;对患者病因或病情的解释不到位;态度生硬,没有与患者深入交流病情;沟通内容和方式不能体现中医人文关怀的特色等。
然而,耐心倾听、眼神真诚、态度亲和、举止得体;一视同仁,尊重理解患者,详细解释病情,体恤患者的病痛;体现中医的特性,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等等是患者对于中医医生的建议与期待。
3 讨论
3.1 结论
从中医门诊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现状看,大多数中医医生能够做到态度温和亲切,有安慰性话语,但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意见也反映出有个别的中医门诊医生态度不好,语气生硬,神情淡漠,经常打断患者叙述病情。对于就诊患者来说,心理上往往带有一定的恐惧、痛苦、焦虑以及因受病痛折磨而容易产生的愤怒等情绪。因此,保持亲和诚恳、关切体贴的态度,详细解释病情,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满意度[3]。
从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中医医生沟通方式来看,情绪语气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十分重要。图1显示,过半的患者认为中医医生的情绪语气最能影响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满意度。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如果医生的语气或说话方式不恰当,很有可能将这种情绪传染给患者,进而严重影响到双方的沟通以及医生的诊治[4]。
从患者期望的医生的沟通方式来看, 58%的患者希望医生可以跟自己沟通注意事项,53%的患者希望沟通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这表明患者也十分愿意与医生进行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但是由于患者医学知识缺乏,以致双方的沟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医生在沟通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进行解说[5-6]。并且大多数患者希望在看病过程中医生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以提出更具个性化的诊治方案。另外,近一半的患者认为5~15 min最为适宜,41%的患者认15~25 min比较合适,基本上患者都认为目前存在着看诊时间太短的问题。这也不利于中医门诊医生采取患者所期望的沟通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降低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
以上结果都表明,大多数患者是持着开放性的心态来看病的,愿意与医生进行较多的交流和沟通。对中医医生而言,中医看病过程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是其自身的优势,除此之外,医生在看病过程中最需要做到的两点就是耐心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措辞。这样病人才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对医生详细地叙述自己的病情,让医生有充分的了解。就目前中医门诊存在的问题来说,问诊时间太短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医生与病人接触时间太短,在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就需要制定一个诊治方案,这势必会大大影响到诊治的疗效。
3.2 建议
为提高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的沟通方式的满意度,笔者对医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2.1 耐心的态度
在问诊时,耐心地倾听、得体的举止、真诚的眼神可以极大地缓解病人的一些生病的情绪,增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3.2.2 适当的语气和措辞
医生应吐字清楚、语速适中、语调平和[7],给病人营造一种舒服的语言环境,可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的积极性,提高诊治的准确度。。
3.2.3 合适的诊疗时间
医生应尽可能地加长诊疗时间,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3.2.4 详细地解释病情
对患者详细解释病情,力求简洁明确、通俗易懂,有助于患者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产生对医生的信任感和配合度,提高治疗的效果。
总之,在中医门诊看诊的过程中,医生起着主要的引导的作用,医生的沟通方式对于诊治的结果、患者的满意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医生耐心的态度、合适的语气、详细地解释病情等积极的沟通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看病的效果[8]。
参考文献
[1] 毛晓娟.骨科病区应用护患沟通标准样表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2):109-110.
[2] 姚建.沟通细节在改善护患关系和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147-148.
[3] 李敬旭.和谐沟通法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0):2519-2520.
[4] 徐蓉.护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3):19-20.
[5] 袁灵雁,黄春雨.护士长即日沟通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10,27(2A):219-220.
[6] 覃晓燕.医患沟通对特检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3):295.
中医学研究认为,不舒服、难受就是病,是小病,是亚疾病。中医将疾病分为三个阶段:
养生阶段―有自己感觉不到的症状(未病之病);
亚疾病阶段―有不舒服、难受的症状(欲病之病);
疾病阶段―有能确诊的指标和症状(已病之病)。
按照中医的理论,我们得的大病、重病、难治的病,都是从轻到重、由表及里、从亚疾病发展成疾病的逐步演变过程。
中医的“亚疾病理论”认为,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自我感觉到不舒服、难受,出现种种还不能确诊为疾病的
症状,这个阶段就称之为“亚疾病”。
亚疾病与亚健康的区别
亚疾病与亚健康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亚健康以是否达到疾病指标来划分命名,没有达到疾病指标但有不舒服症状的都可以称为亚健康;而亚疾病是以症状(中医叫证候群)来得出中医的证候名,从而确定造成症状的原因来自于哪一个脏腑。可以说,人的难受状态就是亚疾病的状态。
二、亚健康虽然有了名称,但目前还没有诊断的仪器及有章可循的具体治疗方案,体检指标达到了疾病的数值,亚健康直接变成疾病;亚疾病现在有了亚疾病测评仪,能够详细诊断出亚疾病阶段的各种证候分类,并且让人的饮食、调理有章可循,通过中医的辨证调理方法消除症状,远离疾病。
三、亚健康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虽然亚但还是健康,也可以说是没病:亚疾病提醒人们要重视自己的不舒服、难受的症状,虽然是亚但也是疾病,是中医说的欲病之病。
亚疾病的社会意义
一、提醒人们重视亚疾病 “亚疾病理论”能够从观念上引起大家对健康的重视,让大家意识到,虽然是亚,但自
己处于小病、欲病之病的亚疾病阶段,从而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使大家远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二、避免重大疾病的产生 身心康国际机构公布的“亚疾病理论”的研究数据表明,抓住亚疾病阶段的调理时机,可将各种疾病控制在亚疾病阶段,使人们远离大病、重病、难治的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很好的控制方法,如果采用中医的“亚疾病理论”,可以有效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基层医院 治未病 意义 内容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23-02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缓解了这一局面,但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负担过重,依然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以下几点是重要因素:①我国在疾病的防治上长期存在着“重医疗、轻预防;重大医院、轻基层医院”的倾向。[1]“重医疗、轻预防”,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公共卫生职能偏废,防治脱节。对于传染病,我国已经能够对其中的十几种进行疫苗注射等有效预防措施,但对于非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措施,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不能下降。社会老年化、社会环境变差、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等因素,也使得患病率增高。这都使得治疗疾病的总成本上升。“重大医院、轻基层医院”,医疗资源配置悬殊,使得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②诊疗技术快速发展。大型医疗仪器和设备层出不穷,治疗手段日益更新,伴随着的就是医疗费用无上限的上涨趋势,给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③以药养医的弊端。国家对卫生部门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现象屡禁不止,加重了老百姓的医疗负担。
另一方面,亚健康状态一直困扰着人们,现代医学却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 5%(第一状态),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 20%(第二状态),75%的人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 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2]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感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或心情烦躁、失眠,或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或腹胀、便秘,或腹泻,或心慌、胸闷,甚至有欲死的感觉,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下降,然而体格检查并无器官上的问题。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包括:心理障碍、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下降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不会有生命危险。
基层医院开展“治未病”工作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疾病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中医经典中有诸多论述,[3]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八正神明论》谓:“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灵柩?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难经》中就有“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的说法,医圣张仲景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中也说:“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
基层医院开展“治未病”工作应以以下三个方面为主:
(1)宣传养生观念,普及养生知识。目前社会上有股“养生热”,但水平和目的都良莠不齐,人们难以辨别。有的人认为养生很难、很玄妙;有的人认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养生,或不重视养生。医院应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以张贴宣传栏、发放养生知识手册、门诊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为群众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和方法。中医养生包括调畅情致、均衡饮食、规律起居、劳逸适度、顺应天时等方面,能做到这些就是养生了。
(2)亚健康的调整。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首先要让其有正确的养生观念和方法。其次,通过辨证论治,根据其具体体质或证型,开出具体的食疗方、膏方等,有条件的可以结合针灸、艾灸、按摩、推拿等方法,必要时,直接用中药进行调治。根据其实际生活情况,可以推荐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锻炼方法,并提供可靠的学习途径。
(3)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比较旺盛,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阳虚阴盛的宿疾得以恢复,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变异性咳嗽、鼻炎、慢性咽喉炎、咽异感症(梅核气)、关节炎、冻疮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目前,医疗负担过重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已成共识。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提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2008年全国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治未病”健康工程旨在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已将“人口与健康”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4]中医学丰富的“治未病”理论和方法,对于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长,将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琦;高京宏;李英帅;夏仲元;亚健康筛选方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选医院
省钱诀窍一:小病去小医院
三级医院由于机器设备、人力物力的运行成本都高于中小医院,所以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如普通门诊挂号费,三级医院一般是4元,二级医院3元,一级医院2.5元。手术收费标准差别更大。一级和二级医院这些基础医院,主要承担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急重症初步处理的任务,所以,大多数的常见病、小毛病完全可以在基础医院进行治疗。
省钱诀窍二:看病宜早不宜晚
有了病早治疗比晚治疗不仅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费用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比如,老年人得关节炎的比较多,但大多数都是到了晚期才来治疗,其实通过早期加强锻炼外加辅助药物就可以康复,而且花费比较少。到了晚期花费动辄上万元,还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得不偿失。
挂号
省钱诀窍:先挂普通号,再换专家号
到医院看病,第一次最好挂个普通号,普通号也就几元钱,一般的专家号是10元,根据专家级别不同,还有的专家挂号费要几十元到上百元。第一次到医院就医的患者,治病的基本程序都要先经过一个基本的检查,包括对病史、病情的基本了解,进行物理或者生化的检验,所有的结果出来后,才可以对病人进行治疗。而这一步工作,临床医生都能够胜任。所以,第一次挂普通号就可以了,等到把所有的检查资料都备齐全,再去找专家。相对来说,这样可以省去相当一部分的挂号费用。
检查
省钱诀窍:首选基础设备
许多人因为对自己的病情抱着一种担心的态度,所以宁可到大医院做昂贵的检查,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其实这样做没有必要。因为有许多病症的诊疗在一般医院就可以完成,尤其是检查这一块儿。比如要拍CT,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病症,那么花费上就有许多不同,如果拍个膝关节,可能要花费300元到400元,其实有些病症没必要拍CT,照张X光片也是完全能看清的。只是这个X光片也有价格区分,一般的医院拍X光片大概费用是几十元钱,如果到了三级医院就需要200元左右。
用药
省钱诀窍一:到药店买药
现在很多人看病大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大夫说什么就是什么,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
其实患者可以有许多主动权的。众所周知,在药店买药的价格要低于在医院开药。对于一般病症的药,患者完全可以要求医生只开处方,然后拿着单子到平价药店自己购买。
省钱诀窍二:不要拒绝中医治疗
法则一:普通疾病别去大医院
等级越高的医院,诊疗收费越贵。如果想节约开支,你必须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那家医院,做到“小病在社区或基层医院,大病进三甲医院或知名医院”,这样既可省时,又可省钱。好比住店,你能在小旅店凑合一宿,又何必要去五星级酒店挥霍呢。
那么,什么样的病是小病,什么样的病是大病?医学上并没有明显的标准和界线,所以患者最好不要自己判断,应该由医生来诊断,比如发热的症状,可能是炎症,也有可能是白血病或肿瘤引起,很可能产生误诊。
如果你不相信医生给的答复,怀疑是大病,可以先去大医院做一下相关的检查,有确诊结果再回小医院治疗。
提醒
* 非普通疾病(尤其是性病)一定要去正规的省市级大医院就诊,谨慎选择去电台、电视台做广告或专栏的医院或诊所,因为那里有不少游医。
* 小医院也有好医生,别忘记先打听一下。
法则二:能看中医的就不去看西医
虽然西医在治标上比较迅速,事实上有些病西医是无法解决的,比如带状疱疹,西医的手段就是输液,但这个方法既费钱而且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中医只需花费200多块钱就能治愈。肿瘤患者也该看中医,虽说中医无法实施手术摘除肿瘤,但中医对摘除肿瘤后患者的调养和扶正有很好的作用,而且不少中药有抗癌作用,在延长生命方面比西医药强,费用比起西医大概要低个几十倍。另外像伤筋动骨等看中医既便宜,效果还比西医好,能促使骨伤口愈合。
提醒
*一般情况下医院的药至少要比外面平价药店的药贵20%,所以如果医生开的药方能在外面买到药就尽量不要在医院里买。
* 敢于拒绝劳财无用的检查,有时候有些已经做过了的检查,事隔不久或换了个地方就医,明显知道病情没什么变化的,就别再做昂贵的检查,而且有些检查本身还有副作用。
法则三:去大医院别只找老专家
去过大医院看病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中老年专家的挂号费比普通的贵上几倍,他们的桌子前还是人山人海,刚毕业的年轻医生挂号费低到极限,他们的桌子边还是无人问津。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病人的心理作用,不少病人是从很远的地方花了很长时间赶来的,他们的身体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找中老年专家怎么样也比年轻医生可靠呀!其实,这个想法并非完全正确。的确,医学是实验学科,而经验和积累需要时间,总的看来,年长者相对于年轻医生,他们见多识广,学识、经验俱丰。但有些专家职称上去了,临床经验、学识水平不一定与之相称;有些对医学方面的新技术信息不灵。正是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会使得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容易墨守成规,不能主动吸收他人的间接经验及做法。另外,在外科、骨科及眼科、显微外科等需要精细的技术手法的地方、或手术时间长需要有充沛的体力的情况下,年老者显然处于劣势,有时甚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年轻医生都是正规院校毕业的,经过技能考核才有行医执照。对于任何医生都能够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他们都能顺利解决。
提醒
* 有的老医生遇到看病的人多,会仓促看一下,而找年轻医生,他们会告诉你许多关于疾病方面的知识。
*一些专家号还不是每天都有,如果一心要看专家,最好找有独特经验的。
法则四:选择正确的时间看病
皮试、化验、排队、交费等等,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半天、整天,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既要向单位请假,又要被单位扣奖金,得不偿失。
医院抽血做化验时间是早时8点到10点,如果需一些化验检查的病人最好早些到医院就诊看病,以免超过了抽血时间又要等到第二天;要求空腹抽血的化验有肝功能和血糖血脂等,其他一般无要求。特殊化验检查如甲状腺素水平测定(T3T4)一周只做1~2次,去医院看病前最好打听清楚。
女性做手术要避开月经期,因为这时候的凝血机制较差,不适于手术。已婚女性做宫颈方面治疗最好选择月经干净3~7天最为合适。宫颈手术者术前要避免感冒。做乳腺方面的检查,选择月经干净后第七天最佳,因为这时的激素水平对乳腺影响最小,避免生理原因而导致医生难以确诊。
需做胆道B超的患者早上必须空腹;妇科B超和前列腺B超需要膀胱充盈,看病前多喝水,不要解小便。电子胃镜、肠镜检查需要一天的相关肠道准备,因此医院都将给你至少一天的预约时间,再心急的病人这一天必须要等。
此外,周一、周二病人最多,老病号最好选周五、周六;性急的朋友下午就诊较好,因为上午人都比较多。看病时要带上原来的所有资料,以便医生作比较。季节性疾病预防,如哮喘发病期多在春季,消化道出血多在秋冬季,这类疾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早做好预防。
提醒
* 事先拨打医院的门诊咨询电话,了解专科专家的坐诊时间,可以帮你少走一些弯路。
* 病人在看病时尽量不要打手机,一方面浪费看病时间,另一方面对医生也不尊重。
法则五:老病历能说明大问题
许多人看病不喜欢带病历,图省事再买上一本新的,这是一种坏习惯。病历上往往书写着你以前的病史和一些重要检测结果,这都是医生可以参考的宝贵资料。如果丢失了,你自己又表述不清,许多本可以不必做的检查又要重新做,这会加大看病的开支。
特别是有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复诊。如果有老病历上的每次诊疗记载,接诊医生就能知道病人以往的病情、曾经用过何种药物或采取过何种处理以及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从而决定治疗方案,省时便利。
提醒
* 出门前,请检查一下病历和化验报告是否随身携带。
* 遗失病历,可找上次问诊医生补一份。
法则六:新药贵药并非都是好药
有的病人对医生开的药抱着“便宜没好货”的错误观点,总希望医生给开一些贵药新药。其实药的好坏和药的价格是两回事,主要应决定于这种药对于所患疾病的疗效。
好药应该具有疗效高、使用安全、没有或很少有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服后不给病人带来痛苦。而药的价格则决定于原料的来源难易和价格、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产量多少等因素,国外进口的药也较贵,它和疗效没有直接关系。例如:阿斯匹林是一种使用多年的老药,价格很便宜。但由于它解热镇痛的疗效确切,毒性小、副作用也较少,直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
对于国外新药,切勿迷信。例如用吐根碱注射液治疗耐药菌感染性疾病,对白种人的心脏毒性较小,可推广应用,但对我国病人却易导致心脏意外而不可使用。因此,贵药新药不一定是好药,好药不一定又贵又新。
提醒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有针刺(体针、头针、腕踝针、腹针、皮三针、眼针等)、艾灸、拔罐(留罐、闪罐、走罐、药罐等)、刮痧、耳针、推拿按摩、刺络放血等,这些疗法都是建立在经络腧穴理论基础之上。中医认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共同病理机制都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衡导致的,通过针刺、艾灸等疗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就会对经络、脏腑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针刺、艾灸、刮痧等中医疗法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一点在古典医籍和现代研究早已得到很好的证实。
下面就针灸科的一些常见病举例说明:中风后遗症:这个时期的治疗主要是在社区进行。针刺方法是先针刺头针,然后做肢体的按摩和功能锻炼,再做体针和艾灸,最后是拔罐,这些疗法的综合利用,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疗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而三甲医院,由于分科太细,患者要做综合治疗往往要到不同的科室,增大了患者的就医难度。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其发病日趋年轻化,一旦确诊,在调护不好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终身服药,由于药物的耐受性导致药量越来越大,种类越用越多,不仅加重患者和国家的医药开支,而且给患者产生很多不良反应。中医疗法对高血压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的方法有耳穴贴豆、耳尖放血、体针、刮痧、拔罐等,合理地使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稳定血压,减少患者的药量,而且在高血压急救时能安全平稳降压,即刻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睡眠障碍:这个病的治疗可以采用针刺、背俞穴走罐、耳穴贴豆等方法,疗效确切,安全、便捷、价廉,无毒副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体质状态,从而改善睡眠质量,避免了患者长期服用安眠药的不良反应。
痛经:原发性痛经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主要由于血浆中前列腺素增加,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并造成缺血而引起的。非甾体类消炎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一线药,但由于胃肠道反应、皮疹、头痛等及较少见的消化道出血和肾毒性等副作用,而不能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中医疗法主要有针刺、艾灸、耳穴贴豆、拔罐等,疗效好,深受患者认可。尤其是艾灸疗法全、有效、便捷、无痛,现代研究证明艾灸时产生的近红外辐射穿透力较强,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作用于腧穴,不仅影响腧穴表层,还可深入体内,影响经气、脏腑乃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感冒、发烧。中药的效果很快,通常一两天就能改善不舒服的症状。
自律神经问题。如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的治疗效果不错。一份研究结果被刊登在1998年的《美国医学期刊》上,研究方法是将患者分三组,一组吃同样的中药,另一种依体质给予不同中药,最后一组则是给安慰剂,结果发现前两组病人的状况都比安慰剂效果好。
不孕。中、西医合治是全球治疗不孕的趋势。2011年澳洲的研究显示,以中药调理治疗不孕4个月,比起吃西药或做人工受孕,成功受孕率提高了3.5倍。研究人员指出,中医长于精确掌握并分析月经周期变化,找出不孕的原因,并借由调整月经周期达到顺利排卵、怀孕的目标。
干燥症。像风湿、红斑狼疮或更年期等因素造成的皮肤干痒,中医可用滋阴的药让身体恢复调节水分的功能,让皮肤不再干巴巴。
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等,中医可让过敏症状获得较好的控制。以过敏性鼻炎为例,吃中药可让鼻子畅通,而且不会产生昏昏欲睡的副作用。中、西医合作防治哮喘,比如运用刮痧、穴位按摩肺经(手上虎口的合谷穴),能达到控制气喘的效果,减少患者住院和急诊次数。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调理。目前中医尚无法根治糖尿病和高血压,但可缓解慢性病患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糖尿病患者的手麻脚麻,以提升生活质量。中药可控制血压、血糖,防止疾病继续恶化、减少并发症,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减少西药用量,但不可能完全停药。
妇科问题。如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巧克力囊肿等。中医可调理改善,但要配合西医追踪检查。中医很擅长“调经理带”,调理月经周期及处理分泌物问题也是治疗痛经、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但一定要配合检查,如肌瘤变得太大,就要考虑手术切除。
产后堵塞发炎。产后妇女常见乳腺不通、发炎,硬得像石头一样,或严重胀痛无法哺喂母乳,中医可用泌乳或通乳方来做改善,保持乳腺畅通、减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