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10-05 10:29: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的主阵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对原有地理课程的更新主要不是在地理内容上,而是在课程理念上。同样的地理内容,课程理念不同则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体现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助。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的优化讲究的是切实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效益和效率就会得到兼顾提高。

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系统地理,但也要突出空间性,揭示空间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无效教学。比如,"气候"要综合地形,"水文"要综合地形和气候,"植被"要综合地形、气候、水文,"经济"要综合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政策,总之,体现综合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有实效。

二、课堂教学过程要遵循课程改革宗旨

点燃激情,激发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地理老师对地理专业的热爱,地理专业素养的广博,饱含激情的投入,特别容易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我曾上一节地理的时事热点专题课,我准备了2009年日全食、西南大旱、上海世博会等十多个热点材料。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一节课下来,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时事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因此,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解决热点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习题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更具备了分析同类时事热点材料题的能力,课堂更具实效。

三、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自觉地反思行为是教师应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常常进行的是教学后反思。

例如: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上课时自己是否很兴奋?学生的状态如何?实际教学中是否超越了教学设计?有没有无效率和效益的环节?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哪一环节如何调整更有效?

教学反思在内容上包括: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反馈的反思。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汲取教育教学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脑,坚持写教学日记,听课交流。反思书写可简洁明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四、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在教"书",教学是传授知识,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得知识、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服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总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育理念教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一、树立新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目标就是改变过去强迫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二、教师方面

1.课前认真备课

备课要“五备”也就是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练习、备学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部分教师不深入了解学生,没有考虑老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老师讲课脱离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必须研究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课堂运用科学方法

(1)调动学习地理兴趣。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组织学生体验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刺激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对于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3)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探究、合作、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懂得了学习,学会了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灵动的、有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不要老师,相反整个课堂是在教师的策划导演下学生自主有序地进行的。教师的工夫不仅在课堂的点拨上,更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巩固。

3.课后反馈练习

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课后反思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不经常反思,他的水平只能停留在原地。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通过思考、发现并将成熟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三、学生方面

1.合理安排时间

要学习好,首先要安排好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制订好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用以指导自己学习。规律性的学习往往是取得好成绩的指路明灯。

2.预习、听讲、复习

课前预习可以利用练习册的基础知识填空,了解本课的大致内容,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作好记号,提醒自己。上课专心听讲,不仅要把预习中的问题与老师讲解的内容比较,而且要记好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复习时要独立完成作业,抓住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3.收集信息、理论与实践结合

篇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对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改善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阐述了地理导学案在编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就其价值和结构两方面阐述了看法。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导学案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等,由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察了大量课堂并收集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某地理导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模块设计问题如下: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①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气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转。

②反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

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让他们成为了“搬运工”,将书本中陈述的知识搬运到了导学案中。

(3)地理导学案过于突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华,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这些导学案基本上是以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为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案中基本得不到体现。知识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地理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知识为承载,将地理知识中可以蕴含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外显。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

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使用导学案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课后应当反思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此外,还有必要及时回收导学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在课后及时完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投入到下一个学案的编制中,这是教师课后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回收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问题,观察学情。同时,多数学生在课后就将课堂的学案“雪藏”,并没有及时总结、巩固。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打了折扣。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

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4]黄莉敏.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案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2010,(6):64-65.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地理属于探究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讨的地方比较多,其也是高中的一个难点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攻破学科中的难点,高中地理教学就需要寻找一种适合课程特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辅助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传统角色,形成了“双主体”的课堂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突出了老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充斥着高中地理课堂,老师不断创新,以寻求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但是取得的效果甚微。地理课堂出现了投入与回报成反比的状况,这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为了改变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投入低产出状况,导学案教学模式被引入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供了心理依据。该理论提出,有效的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环境。其次,合作学习理论为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现在课堂中提倡适应合作学习,美国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就指出:“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这就表明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了完成同一目标而进行合作,它比较注重老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而不是领导作用,强调师生之间应该进行良性的互动。因此,该理论为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学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设计高中地理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的基本原则有四个,它们分别是:指导性原则,就是在导学案中一定要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在导学案中体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些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层次性原则,就是所设计的导学案一定要有难易、主次的科学划分,让导学案更有条理,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理解。探究性原则,就是通过对课堂内容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生活化原则,就是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使内容与生活实际贴近,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导学案之中。

三、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学生课前自学环节

老师一定要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策略进行自学,让学生提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对重点难点了然于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老师课初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在课堂的前几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全部检查、个体抽查的方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以充分了解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课堂上讲课内容的主次。通过检查的形式也可以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

3.课中合作探究

老师通过检查学生导学案中的预习状况,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那么就应该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这个阶段,老师要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4.课末老师评价反思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小测试,出一道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解题,通过学生的解题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反思导学案存在的缺陷,学生反思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下次课堂更好地进行。

5.课后作业拓展巩固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在课堂最后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也符合地理教学的教学特点。虽然导学案教学已经被大多数的高中地理课堂所运用,但是其适应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深入钻研地理课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再经过参考各种教参对导学案的设计以及老师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对导学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可以让导学案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探究,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一、研究课标及教材,寻找和乡土地理所对应的切入口

在研读新课程标准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对能力的要求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往往也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关注的部分。新课程标准主要涉及地理概念及地理事物基本特征、地理最基本的原理及其规律、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实际生产及生活、对图表文字等信息的判读和填绘及有效信息抓取、基本地理计算等。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Ⅱ中关于乡土地理方面的教学资源约11处,有的需要学生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加以调查了解、对当地产业活动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当地商业网点布局及商业活动类型进行调查并作简要评价等。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需参考教学参考书,就教材中所展示的乡土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在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之间寻找对应的切入口。

如在学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中的人口增长模式内容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活动要求查找当地的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填写表格后做出曲线图(主要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率),结合以上材料进而判断出当地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此时,教师可搜索更多与本学习内容密切关联的资料供学生分析,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解决教材中活动题所提出的问题。在学生们将自己所填写的表格、绘制的曲线图展示后,教师还可将判断区域人口是否进入老龄化的数据标准告知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人口老龄化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去深入剖析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师还可介绍关于“人口红利”及“人口窗口期”等新概念,展示人口专家针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的主要策略建议。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自己家庭中组成成员的年龄结构,预测未来其家庭应人口年龄比例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师还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曾经和近期所推行的人口增长政策的原因及可能影响。整个课堂教师应尽量减少自己集中讲授的时间,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思考,鼓励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所得,教师最后进行小结,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展示,引导学生将相对完善的获得记载下来。这种对新获得的信息的思考与分析过程可以便于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下顺利迁移,这种学习不仅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一旦学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一定更为浓烈。

二、精巧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很多时候,教师们会发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后特别容易浅尝辄止,学生往往觉得意犹未尽,适当留白自然很好,但学生的思维未达到理想的状况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存在这种问题的课堂自然和教师的备课仓促、粗糙关系较大。笔者在课堂教学时绝不会因对教材的以往印象而懈怠,面临新的学情和新的时代变换,必须重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线必须是更好的便于学生的思维打开和走向深入。

如在学习区域产业活动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湘教版教材中这一内容相对较为单一的现状,结合其它版本新教材及原人教版老教材中这一教学内容并引入乡土地理加以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利用假期了解家乡所在地农业生产类型,分析其主要生产特点。在多次比对并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更为顺畅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从农业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依据不同分类依据)着手并结合导学案填写,要求学生回顾学校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思考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区域产业活动区位条件(区位因素)的角度(自然、社会经济、有利、不利等),还可以渗透关于生长期、生长周期、无霜期等概念。教师可结合教材中所列举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这些配套训练巩固新学内容。在学习完水稻种植业这一重要农业地域内容后,还可结合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进而思考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品粮地位下降的原因。依据高中生的喜欢新鲜事物的性格特点笔者还有意识的引入了新闻媒体中出现的较为新颖的关于农业的概念如新农业、规模化农业、石油农业、订单农业、高效农业、处方农业等,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对这些新词语的理解,教师最后加以小结。根据当前我国农村出现的众多经济合作社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图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可能方向。

这种基于教材并体现整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思维的层层递进,学生在逐级思考的过程中动力不断,教师及时介入并加以纠偏可以确保学生的思维顺利打开并得到拓展和深入。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了原生态的生成氛围,地理学习会极具乐趣且教学效果得以最大程度放大。

三、强化反思,及时弥补教学缺憾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效果更优的最佳路径正成为众多高中地理教师的共R。在高中地理课堂引入乡土地理时极容易因众多突发状况而存在一些缺憾。教师应在自己的备课笔记上留出了专门的空间进行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中闪光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及时加以记载,每次在备课前必须研读上一年这一内容教学时的设计及反思以扬长避短。高中地理教师往往任教班级较多,每次上课后及时进行反思还可以使得下一课更加娴熟完美。

如在进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城市与环境”内容学习时,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城市空间结构内容的理解不是很清晰,利用午休时间笔者及时对多媒体课件加以修正,增加了从网络上所搜集到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个图片及配套典型例题。在教学时侧重要求学生留意身边,根据教师所展示的图形去思考城市基本功能区的主要分布位置、基本特点。教师结合实例加以分析,接下来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因此得以优化。笔者在这一教学内容结束后也及时加以反思记录,为下一年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打下基础。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理想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来源于英语术语“Flipped Class Model”,国内称之为翻转课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颠倒教室、反转课堂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本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或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单纯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从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许多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也陆续展开了对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的展开,只有部分教育实验基地展开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比如山东省昌乐一中。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教学内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一种是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颠倒――学生提前通过观看和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上面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完成问题答疑。

由于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故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评价也不再类似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侧重于定量评价,而是立足于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关注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评价。目前,教学研究者大致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分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的效果以及课堂之后的总结反思等。当然,同传统教学评价相同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参与的个人、学生家长、学生同学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级的设定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级、B级、C级。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趋于科学化。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翻转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机制,课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1.教学的课前阶段

在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课前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和教学任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参考资料,当然学生也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需要自主地将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2.教学的课堂阶段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对课堂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老师则需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又要安排好教学的进度安排,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的课后阶段

教学的课后阶段也是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生、同学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和实践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对前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和反思。这个时候的评价和反思就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对后期工作的建议和展望,也是翻转课堂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所在,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各个主体认真地完成。

四、结束语

我国对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概述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规模地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时间,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去检验和突破各种障碍,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军.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14.

2.方慧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董满超,栗洁玲,黄莉敏.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以人教版“必修1”中“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3:6-10.

篇7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有教师预设下生成的,也有教师未曾预设下产生的,这些生成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复杂多样,有的对教学起积极作用,教师应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使教学更精彩;有的对教学起消极作用,教师应及时纠正之,使其不演变为教学的障碍。善于捕捉和巧妙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应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一种本领、一门技艺。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成性问题;应对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当前,尤其在常态课中,教师关注生成性问题的还是不多,或发现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意识不强,或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措施不力。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教师过于强调预设,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二是教师过于关注生成,使教学目标偏离方向;三是教师缺乏基本素养,让生成资源悄然流失。这样的课堂,少了活力,少了灵动,少了惊奇,少了真实。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按教师的意志来传授基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而忽视了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预设之外的问题,这显然是偏颇的,是片面的,是狭隘的,是功利的。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沉闷的,一定是压抑的,一定是僵硬的。反之,教师如果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并巧妙地应对这些问题,不仅能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现专业化成长,有助于深化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更有助于有效管理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概念界定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动态性、多样性、隐蔽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很难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教师不曾预设到的现象。我们研究的“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是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感的不同理解等原因而即时生成的各类事件或因素。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无论是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答案、学生的特殊表现或课堂中突发的事件等,这些都是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生成性问题,其利用价值也不一样。积极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被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例如,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对教师解题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同伴的发言提出不同的意见等,这些现象,能引起学生有益思考,激发学生拓展思维,体现学生真实感悟,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情感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争辩,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消极的生成性问题与教学目标相悖,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影响教学进程有序推进,对教学有干扰或阻碍作用,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反面作用。例如,学生故意违反课堂纪律、有意跟教师唱反调等,这些现象,与学习内容基本无关,与课堂环境不协调,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和探究价值。教师应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使其不要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在瞬间判断和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敏锐观察能力、正确把握生成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3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类型多样,有个体生成性问题和集体生成性问题,有语言类生成性问题、行为类生成性问题和环境类生成性问题,有课程内生成性问题和课程外生成性问题,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哪种生成性问题,一般都是有因可循的。

3.1 文本因素:文本因素主要包括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图册、学生使用的学案、地理试卷以及地理笔记本等。当学生自主使用、感悟文本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读、理解文本时,可能由于文本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或文本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会提出疑问或发表自己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看法,这时,教师应乘机调动学生探究或质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成性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再建构。

3.2 学生因素: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个人经验、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地理观念、地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由于班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如,学生回答地理问题时思维方式怪异、课堂中不时地向教师提出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科学引导;再如,有的学生因轻视地理学科而出现上课时随意讲话,或睡觉,甚至跟教师唱对台戏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冷静处理,平等对话。

3.3 教师因素:教师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性格爱好、人格魅力、个性品行、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这些差异也是教学活动中影响生成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当教师任教一个新班级初期,部分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不太适应,导致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切忌惟我独尊,应从改造自己开始,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再如,教师在课堂中有时会讲错知识,或讲到中途时被“挂黑板”,或回答不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正视这些“尴尬”,一方面求得学生的谅解,一方面可将这些“尴尬”转化为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也能缓解尴尬气氛。

3.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风班风、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学设备、天气状况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等。环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因素有时能影响甚至决定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如,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舒适的教室物质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更多的富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再如,教室外的噪音和人员的不停走动,会使部分学生目光和听课注意力转移,成为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问题。

4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生成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有利于激发教师创造的热情,以促进其专业成长。然而,生成教学的最大问题主要在于实施的困难,因为它对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地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包括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基础、课堂驾驭能力等许多方面。尽管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没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我们对诸多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对方法进行总结和锤炼,就能探寻到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4.1 课前充分预设,关注生成:高中地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难以全部预知的。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地理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心理特点、听课状态以及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等,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之内生成。例如:教师课前在备下节课内容中的各个知识板块时,要能猜想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内容时可能会产生什么疑问、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要事先做好应答这些疑问或问题的多种准备;又如,教师上试卷讲评课时,事先要对试卷中学生的典型错题多备几种解题方法,讲评时当发现学生接受有困难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其他方法来应对。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真正才能顺学而导,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对话,才能收获诸多生成的精彩。只有这样,在地理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当然,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变化,应该进行弹性预设。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地理教学目标、主干内容、过程与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时,要研究学生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对学生地理能力和个性特点进行充分了解,进行弹性化的设计。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合理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课上所有的问题,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4.2 课中智慧处理,应对生成:丰富繁杂的生成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常态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符合地理课程内容,具有积极作用。例如:课堂中,学生对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向教师质疑;再如,教师分析了某个地理问题后,学生顺势进行深度追问。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不符合地理课程内容,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干扰或阻碍课堂教学。例如:课堂中,有些学生偷看娱乐杂志,或交头接耳谈论与学习无关的事,或与教师发生顶撞,或扒在桌子上睡觉等。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对生成性问题的价值进行准确判断。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应对法,巧妙引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往更广或更深处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还能让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对课堂整体没有太大影响的,如学生偶尔做一个小动作、偶尔一次窃窃私语、偶尔向窗外张望一下等,教师不必刻意去制止,最好采用轻描淡写应对法,如用轻柔的语言进行提醒或用眼神、肢体语言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反之,如果教师进行深度干预,如点名批评或严厉训斥,不但会打击学生,影响课堂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会破坏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对课堂教学影响较大的如大声喧哗、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与他人发生争吵等,教师则不能视而不见,不能纵容,要立即介入,快刀斩乱麻,尽快让课堂走上正轨。

4.3 课后勤于反思,优化生成: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后反思是对教师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地理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态度和眼光审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以提高自己应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能力。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有效性,使课堂生成性问题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教学价值,还能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

一节地理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及时回顾,并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作深度剖析与深刻反思。教师课后除了一般性反思,还要针对地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重点反思,例如: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是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自己应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措施是否确当?这些生成性问题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课前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预想存在哪些偏差?……通过及时反思,教师能发现自己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5 结束语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是随时产生的,也是难以先知先觉的。应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因事而异的,也是没有固定模式应对的。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对课堂教学活动和师生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努力提高发现和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既有特色和品位,也有灵气和活力。

【参考文献】

篇8

每年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时候,都感觉高一地理的学习非常困难,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未能有效衔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很多,也容易很多。结合高中教学实际阐述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原则,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通过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该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前后联系的统一整体。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发现地理非常难学,尤其是必修一的学习,无论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地理知识接受上都无法适应,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高一地理必须要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原因

1.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一点地理基础知识都没有,在上课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说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边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说法应该是西面是什么,东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为地图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很多高一学生不知道。对于经度和纬度很多同学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讲到地方时和时区计算时,需要用到经纬度。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从而使其进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学习很难。

2.高中教材结构不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编排都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认知的规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学期五章内容都是很难的自然地理,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标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几章的学习,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学生的物理学、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生物学、区域地理的地图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规律性很强,这些内容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3.教学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地理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初中地理课时少,经常等到考试前发一些地理资料给学生背诵即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使用其他任课教师来上地理,导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科明显增多,地理课一般一周只有2课时,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属于理科性质,理解难度大,有限的时间和薄弱的地理基础,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非常困难。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所学科目少,教材内容简单,课时多,学生学起来感觉相对容易。同时,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学习上主要以记忆为主。进入高中后,学科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和深度增强,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质,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难。进入高一后,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课本上有些知识还应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先记忆,甚至死背。把这些知识点记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这一节的内容时,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名称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或者默写。洋流的规律概括为“中低纬度的洋流是‘北顺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纬度是‘北半球逆时针,西寒东暖、南半球是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这些规律先让学生熟记,如果学生记不住可以通过画洋流模式图或者默写的方式来加强,至于洋流名称的记忆则要求学生先记住各大洋的名称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称,洋流的名称主要以流经地区命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轮廓图,在做题目时只要把简图画出来,把规律背出来,题目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对这部分以识记为主的地理知识,教师还是要延续初中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地理学习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课堂容量大,有时一节课既要讲课后习题又要讲新课,时间非常紧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堂重点听讲、课后的练习以及复习,都与初中有较大区别。首先,要熟悉地理课标和教材,对整个高中地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知道哪个阶段讲解哪些内容,讲到什么深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当然,最好对初中地理课标也要进行了解,对初中教材熟悉,这样,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有的放矢,节省教学时间,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有的还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还在怀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的好坏在于各自是否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调查,逐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3.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的衔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难,无论知识点还是课堂容量都与初中不一样。有些地理知识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进入高中后,这些初中知识点会用到,用来理解高中知识。如果这部分初中知识没有学习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肯定就会有障碍。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章中的“时区和时差”“昼夜长短”两部分中有关计算的问题。按照正常的备课,介绍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1分钟,1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但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具体计算时,发现学生对东经、西经、本初子午线、把经度换算成时区等知识都不会。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地理内容,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在初中地理课没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没有正式的地理教师、有的初中地理课基本不上,导致学生对经度、纬度、时区部分的知识都不知道。通过课后及时反思,调整教案,在其他班级授课时,先补充初中地理的知识,然后再教高中的内容,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再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时,有的学生对世界上的大洋名称和分布以及个大洋的轮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经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学习洋流时,先补充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用多媒体显示世界地形图,带领学生读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大陆,了解各大洋的轮廓特征以及大洋两侧的大陆名称,记住洋流流经各地的地名。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补充,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比较轻松,理解上也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和学校对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视,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的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如在讲到“板块构造”部分知识时,比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引入课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一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组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学生很快有了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看世界轮廓图,继续讲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一是关键,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课本,两本必须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师要调查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识有机衔接起来,降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在衔接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会,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恰当的教学时机,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识给学生进行补习。总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高一阶段,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到位,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一定不会感到困难。

作者:陈岚婷 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参考文献:

[1]罗雅晶.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2]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15,(1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