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9: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考生物科学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学案在应用的过程中,有老师把它比喻成孩子成长的路线图,也有老师把它比喻成高效课堂的指挥旗,更有人把它比喻成大自然中蜜蜂在酿蜜,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说是孩子的成长路线图,是从以学为本出发,学生自觉成长的角度,也是自主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在疑问中找方法,在解析中找兴趣,解决的是通读教材后的问题,这要求教师首先定好点:学习目标与考点。放手让孩子去书山,去学海去探索去遨游,在探索和遨游中捞金,去分享探索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孩子找到了学习的方法,找到了做人的道理,找到了成功的捷径,学会了自主学习,也得到了自主成长。
说是高效课堂的指挥旗,是从以生为本出发,合作探究的角度,也是教师主体的体现,这就要我们的引导者做到三个必须:
第一,导学前必须心中有学生
心中有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吃透学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很复杂的。教师要注重平时观察,及时了解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及时反思、分析,多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要注重课堂提问,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哪些学生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他能回答什么问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心中有学生,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着重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心态来确定教学难点。
第二,导学中必须有思路
学习要依靠每个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信的行为。多数学生在学习时自信不自觉,这样学生不可能学得好,有自觉无自信,也难以学好。而现在的课堂,总体上来讲,学生的学习很多还是被动进行的。让学生自信,从各方面做起,教师利用导学案设置一些层层深入、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让学生找到自信,这样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学案可以设置几道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帮助理解消化教材中的难点知识;通过一系列运用导学案的课堂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通过探究到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学习中互帮互助的形式可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获。导学案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教师对课堂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设置,格外要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力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发展和提高。
第三,导学后必须有反思
在生物课堂运行导学案的不断探索中,遇到的困惑和灵动的火花及时记录和反思,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如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双色笔?探究问题的设置有没有探究的价值?等问题,经过自主反思和集体备课的经验交流,再不断改进,完善导学案,逐渐我摸索出一些方法和规律。笔者认为生物课堂使用导学案,能够让学生在生物结业考试的学习、复习过程中有抓手、不盲目;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课堂变为高效课堂。
说蜜蜂游历千山万水酿得甘甜蜜,主要是从辛苦的过程和甜蜜的兴趣的角度论起的,导学案形成的过程既是寻觅采蜜又是酿蜜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教师先知先学,做好导学和教学相结合
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应先钻研教材,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使学生明确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给适当的提示,注重学法指导。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中感到挑战,中等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笔者认为生物课堂上使用自己动手编制的导学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由于导学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主线、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和思维拓展等内容,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使用自己动手编制的导学案才会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有效地调控课堂。
第二,学生先学先会,做到培养习惯和和掌握方法相结合
使用导学案,让学生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尤其是明确了考点,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后还可以及时反馈。通过使用导学案,学生对生物新课内容完成四轮学习,第一轮:自学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轮:合作学习,解决了大部分问题;第三轮:在课堂展示环节,通过倾听讲解,参与互相交流,在质疑对抗思维碰撞中,对知识进一步提升生成;第四轮:当堂测试,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导学案的四轮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课堂中教师应做到学法指导,如:观察实验时应请注意哪些事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料和产物理解记忆的小窍门,和学生共同归纳提炼出规律性的知识。另外养成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记在导学案的边栏里的习惯做法,便于带着问题思考,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学生是终身的受益者。
第三,边学边探究,做到个性凸显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课堂中合作探究是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讨论,达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学生展示交流中,在教师的的难点点拨时帮助学生解决。
在合作探究环节时,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接着成员帮助其解决疑问,在小组为展示彩排的小展示过程中,既凸显了个性,又发挥了团体合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四,边学边测,做到难点点拨和成果反馈相结合
1.展示中的点拨
在自学、讨论后学生展示交流,展示的内容是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及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思考、新观点教师要及时捕捉到生成性的问题,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拓展,对学生展示不到位的问题和小组间的质疑也是非常必要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展示交流中生成精彩亮点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当堂检测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尤其从2011年开始,建三江管理局学生生物地理算中考成绩50分,所以习题链接中考,紧扣考点。在当堂检测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完成了知识的迁移过程,增强了学习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一、用实验背景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表象的认识来自于对形态结构的观察。例如: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的分布,可以得知DNA、RNA分布的规律及联想DNA的复制、RNA的形成和它们的遗传、转录、翻译等功能特性;通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可以得知这两种细胞器各种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许多科学的结论,离不开对现象的实验论证和内在规律的揭示。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论证了植物细胞的液泡的作用和原生质层的宏观假设,同时揭示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还可以检验出植物细胞生理状态及死活情况。
高考生物实验的试题除上述考查方式外,还有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的考查,可以通过实验中常见的错误结果和不正确步骤来设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的追溯,也可以通过图表、图解等方式考查有关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操作的整合。也有对实验结论的验证,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果的分析、处理及利用。例如:关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一般几种色素带的呈现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会辩证地看待实验结果,并从滤纸条尖端的处理,滤液细线画法技巧,滤纸条在层析液中的位置、层析液的多少等方面深入分析就可以找到准确答案。
通过一些经典实验的呈现,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和修订。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从实验材料的选择、母子噬菌体的结构变化特别是有关DNA和蛋白质的化学成分来源的变化进行评价。
通过以药学实验为情景,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并作出合理判断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例如: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第4题,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对照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正确选项为D。考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淆“血浆蛋白”与“血红蛋白”,不了解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分布于红细胞内这种生物学常识,从而导致推断错误。
二、通过识图、生物事件和生物实验,考查考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呈现有关图解、图表或图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要求考生具有能有效地处理和正确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论解决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例如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第8题,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数量与30℃相等。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数量最多。C温度高于25℃,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数量开始减少。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数量相等。正确答案为A。考生答题时出现的主要问题有:①不能正确理解曲线的真正含义。光照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测定的CO2吸收量是净光合作用强度,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但是有的考生把测定的CO2吸收量误认为是总的光合作用强度。②在图中曲线上找点不准确,导致不同的温度所对应的值及有关计算不正确。③不能准确理解有机物积累量和有机物制造量的区别与联系。
以生物事件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的第27题是以癌症为背景材料,并给予一定的文字图表信息,考查了考生对细胞学、免疫学等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图表及相关文字信息,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实验探究能力;通过整个试题渗透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更为可贵的是该题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按照基础知识,实验探究,综合运用的主线逐层深化。
以生物实验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2007年理科综合第26题,就是以普通小麦常见的三种不同育种方法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
三、以知识树、图表文字、数学方式、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考查考生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以知识树为背景,考查考生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例如:2007年理科综合第3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又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正确答案位C。本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以及人类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考查学生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生态系统中各成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还可能将DNA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细胞的有些分裂、减数分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转录、翻译、遗传的基本规律,综合在一题中综合考查。
以图表文字、数学方式为背景,考查考生准确地描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内容。例如: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第2题,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正确答案为B。本试题用曲线图考查考生理解胰岛素的功能,血浆的代谢途径和调节,正常人血浆含量的变化等等内容。但部分考生没有把握住四条曲线与4名不同受试者的对应关系,找不出四名受试者所对应的四条曲线,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正常的血糖浓度及血糖的代谢过程,误把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作为胰岛血糖素患者,错误地认为曲线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类物质,而没有把尿糖考虑进去。
生物学科是高中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对于当代高中学生而言,学好生物无论是对自身的知识积累或是对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所以高中阶段的生物老师应该对日常授课的经历进行总结,并不断调整、修改教学方案,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让高中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生物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为此,作者归纳日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经历,设计在现代高中课堂为高中生开展生物学科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
一、利用实验设备引导高中生接触新的生物知识
生物学科所研究的物质,并不像化学或者物理学科那样能够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出物质的变化,所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及操作方式是探究生物课题、领会生物知识的前提。为此,高中阶段教授生物课程的老师必须要详细地给高中生分析使用显微镜及其他实验设备与器具的方式。
比如,在教到人教版生物.《走迸细胞》以及后续的《组成细胞的分子》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高中生到实验室学习怎样使用显微镜仪器对生物的细胞结构实施观察。在实际操作之前,教师要先对细胞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导入,利用模型或者投影设备给学生展示植物、动物或者人类的细胞结构,并配合细胞图片模型给学生简单讲解细胞在生物中的作用,从而引起高中生探究细胞知识的兴致。随后,教师再让高中生尝试自行利用显微镜设备观察多种生物的细胞。由于洋葱细胞排列有序,细胞的外膜以及内核等结构非常清晰,所以最初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洋葱外皮的细胞。为了让高中生掌握总结实验过程以及观察结果的方式,教师可以分发实验报告册,并叮嘱学生把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方法详细、精确、有序地记录在手册中,同时还需要配合图片,通过画图方式将观察到的细胞排列形式。单个细胞的结构绘制在报告手册中。
二、联系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生物实验作业
生物学科和生活之间存在各个层面的关联,所以高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内环节,而应向课外环节辐射和拓展,这样才能令高中生对生物学科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认知。为此,高中教授生物课程的教师可以立足课程教授的内容,给高中生安排一些富有趣味的简易实验作业,使高中生能利用手头的材料开展实验,达到培养检验能力与实践精神的目的。比如,生物教师在给高中生讲解《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这章内容时,可以分别给学生介绍蒸馏方式、压榨操作以及萃取操作三种提取精油的技术方法。对于萃取提炼以及蒸馏提炼两种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的提取技术,教师可以在实验室让学生尝试通过这两种方式对不同植物进行精油提炼实验,比如可以教导高中生利用蒸馏系统提取鲜花花瓣的精油。而对于压榨提取技术这种对实验操作要求较低的精油提炼方式,教师可以将这项实验作为课外巩固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完成。例如,学生可以收集一些橘子皮作为压榨提取的材料,并根据正确的实验程序将橘子皮中蕴含的芳香油榨取出来。教师在布置实验作业时,可以叮嘱学生注意检验实验方式对精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可以把橘子皮分成两批,一批没有浸泡过石灰水,一批先浸泡再压榨。然后将两种提取液静置,最后利用检测提取量观察精油的纯度。
三、利用富有趣味的实验引导学生养成生物兴趣
实验是支撑生物学科的基本内容,要使高中生对生物学科形成浓厚的研究兴趣,教师可以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中探寻富有趣味的课程内容,并针对这些内容创设对应的操作实验,使高中生可以共同参加到实验学习中。
比如在给高中生教授《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这个章节的内容时,由于本章节属于选修课程,教师可以依据课时安排,让学生从发酵腐乳、酿制果醋以及腌制泡菜三个实验中选出1-2个进行学习。如果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致高昂,教师可以抽出时间分别将三个实验教授给学生。例如,饮用果醋能提升消化速率,达到健胃消食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教学生酿制果醋。实验之前,先将班内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中,让每个小组自行准备葡萄或者苹果等水果材料,同时再依照老师的指示,备齐实验操作需要用到的工具和香醋进行实验。先把准备好的水果清洗干净,再把外皮剔除,使用榨汁工具把切好的水果完全榨成汁液并彻底过滤,加入香醋并静静等候果汁发酵为果醋。在生成果醋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使用试纸对果醋汁液进行酸性测验,判断果醋是否酿制成功。通过发酵实验,能使高中生感受到生物学科对生活的价值,从而对生物知识产生探究兴趣。除了酿制果醋外,教师还可以把制作腐乳的实验作为课外作业安排给学生。
【关键词】高考驱动;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模式构建
从目前高考生物命题的走向来看,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察,逐渐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其目的在于要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并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拟探讨在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旨在站在提高学生的能力的方式去改革生物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最终构建出适于高考阶段生物复习课应用的模式,使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得到共同提高。
一、巧用历年高考试题,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高考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实践检验的试题,是基于众多专家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它视觉独特,题型新颖,对于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200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生物卷中,有下面一道题: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C近亲婚配可以增加隐性遗传病的风险;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的发病无影响。
教师在讲解这道题的时候,需要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增多,生活中辐射源与辐射量也不断增大,给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些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生育下一代也有可能会产生遗传性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都会使人类发生产生某些特异性的遗传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然后,教师再给学生们讲解: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染色体结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大,双方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使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增加;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D错误,答案选D。
二、研读生物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生活之中处处都有生物学科的影子,而且也只有将生物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找到可参考的平台。《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所以,“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在复习遗传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上父母为什么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人体遭遇一些射线的辐射后会致病?为什么人蹲在地上时间长了站起来会头晕眼花?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知识做详细的解答,如告诉他们蹲久了头晕是因为大脑供血量减少,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头晕。任何复习都是要选择一个突破口,生物课程的复习也不例外。
三、区分重点与非重点,有侧重的开展复习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面临高考的时候,每门课程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复习,学生的思想压力、精神压力、身体压力都很大,如果这时候依然“广撒网”式的开展复习,或许覆盖面看上去是全了,但是这种复习方法浪费了学生太多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未必好。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对知识认真的凝练,明确的提出复习的侧重点,让学生的复习有的放矢。结合教学实践,在这一阶段应该主要强化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记忆和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理清基本概念,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物学原理,了解并掌握其在习题中的应用,把零散的知识压缩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后阶段的目标任务后,在回归教材时就要根据考纲有侧重点地进行复习。具体来说,高考前的复习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依据《考试大纲》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教材中的知识点再扫描一遍,清理知识上的盲点和障碍,不留死角;其次,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查缺补漏,而不是囫囵吞枣,一遍遍地吃夹生饭。
总之,高考作为检验和选拔高中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有效途径,必定还会在不断完善的前提下继续下去,因此,如何使学生能够在复习阶段达到学习成绩与个人能力共同进步,既能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又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就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当然,构建良好有效的高中生物复习课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师对高考内涵的把握,也包括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既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成绩,达到真正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袁锦明,徐作英,汪莹.高三生物复习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1(3).
[2]李玉强. 从一组高考题的解法谈起迁移应用,课堂学习的终极目标[J].考试周刊,2010(52).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模式建构
在高考大复习中,往往出现教师已经讲解过很多遍,学生仍旧会犯错的状况,这就反映出学生与教师并没有配合好,学生没能够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的问题。所以,本篇文章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在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模式建构。
一、明确学习目标,鼓舞学生士气
复习的过程漫长而枯燥,总会有些学生刚开始一鼓作气,可越往后复习感到越吃力,就会渐渐放弃自己。所以在高中生物复习的初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是结合班级学生整体学习的情况,以及今年来高考生物的难易程度来制订班级的高考目标。二是对学生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定位。因为历年来总是有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盲目制订高目标或者低目标,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教师应该全面分析生物课程,让学生正确把握高考中生物科目的位置与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多加鼓励与支持,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生物课的学习,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但是这个学习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对待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也要明白一两次的模拟考试并不能完全代表学习情况,需要更改目标,因为每一次考察试卷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而且与高考的试题有一定的差距,更改目标需要认真考虑清楚。教师的鼓励仅仅是外界因素,复习过程中的坚持与认真,关键还是靠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所以学生要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复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不能轻言放弃。
二、制订学习框架,分期实现计划
高中生物的复习,其实与其他学科的复习是有共同之处的,首先要制订复习的大框架,教师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一是生物课本较多,教师要带领学生整体把握生物课程,明确重点与非重点。二是要督促学生跟上复习的步伐,踏踏实实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拔苗助长。有些学生自认为生物基础比较好,当教师重新讲解必修课本时,马马虎虎不认真听讲。但其实教师重新讲解课本,并不会像高一高二那样详细地讲解每一章节,而是将每一个章节与之后的章节串联起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如在讲解蛋白质时,就会将涉及蛋白质知识的第一、二、五章的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整体把握关于蛋白质的考点。因为高考题目往往是通过某一个点来考察与此相关的其他点的知识。其次是分期实现计划,完成学习目标。高中生物复习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掌握了解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针对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第三轮复习就是查缺补漏,估分预测。教师应该实时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帮助落后的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教学计划。学生应该合理安排生物学科的复习。有些学生认为生物比较简单,花大量的时间在数学与物理上,而没有合理计划生物复习,往往最后败在生物上。高三课程紧张,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学生要学会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及时巩固补漏。
三、夯实基础知识,研讨高考真题
在高考的考试中,总是有学生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如很简单的四大能源:阳光、葡萄糖、ATP、糖类。基础知识无论在复习的哪一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一是要在每一个阶段做好笔记,将课本上的知识抄写在笔记本上没有任何意义,要学会分类做笔记,把相关的知识累积在一起,要经常翻看笔记本,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而且要做好错题积累。高三复习过程中,总会有做不完的试卷。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学会合理利用试卷,不能盲目做题。每次考试结束,要及时查缺补漏,认真分析试卷,总结错题,明白出错点。除了生物课本之外,将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充分利用起来。每年考试的题目多多少少有些变化,但是重要的考点是不变的。面对高考试卷,一是要学会分析试卷,不要过分纠结于一时的分数。高考试卷都是学科精英的心血之作,对于每一道考题,要学会全面分析,做到真正掌握这个考点。二是要用考试的心态对待历年试卷,珍惜每一次模拟考试。
总之,在高考的驱动之下,高中生物复习要做到全面、高效。高考复习需要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实现高考的完胜。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鼓舞学生士气。其次应该制定学习框架,分期实现计划。最后应该夯实基础知识,研讨高考真题。在每一个复习阶段,学生都要不断地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认真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复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峰,李志香.走进高中生物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高考模式;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05-02
1 引言
在高考模式下,高中每年都会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高考复习,一轮接着一轮,学生的试题没少做,书没少看,但最终考试成绩还是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笔者认为,加强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引导其采取不同的复习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 高中生物复习课堂教学的设计
引导基础薄弱的学生紧抓基础题 高考生物试题80%考查的是基础知识,20%考查的是综合性知识,即80/20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学生的高考复习,尤其是基础不够扎实的高三生,一定要先把基础这关过了,而不是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大量的做题上。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以生物基础知识为主,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义加深认识和理解,对各个知识点内在逻辑与联系进行串联,以便学生系统化、体系化地学习,进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注重教材的选用,应以必修1、2、3和选修1、3这五本书为核心开展教学,告知学生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复习;试题要做到重质量轻数量,避免误入盲目的题海陷阱,应多练习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在一模以后,教师教学的重点应在变异与育种、生态系统、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工程、三大代谢调节、微生物工程等历年高考重点考查、又容易出错的知识板块上。涉及这些知识板块的一般是大题,分值较高,不求学生完全不丢分,至少能准确答出与基础知识有关的试题,尽可能拿分。在进行基本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实验设计的方法及实验原则,告知注意事项,把握好实验大题的分数。此外,对学生的心态进行调整,确保保持乐观,确保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提升。
总之,教学设计应以基础层面的知识为核心,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靠、准确,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保证其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取得进步。
巩固成绩中等学生的知识体系 成绩中等的高三生占了学生群体的绝大多数,是最主要的教学对象。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动幅度较大,努力一下就可以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如果稍一松懈,就会进一步下降,这种现象在高三下学期表现得更为明显[2]。由此可见,成绩中等的高三生是最容易成为高考黑马的一类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考试时成绩不突出,一般是因为:1)基础知识有漏洞和遗忘,知识点的联系没有理解到位;2)解题技巧有所欠缺。
应针对该类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特殊设计,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待加强的地方,引导他们在假期、星期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对错误进行思考的习惯,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学习中所遇到的错题,记录犯错的原因以及正确的解答方法,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专门开辟时间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试题,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错题集”考试,了解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选择题,告知其解题方法,使其能熟练运用排除法、解答法进行解题;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要认真解读,使学生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与试题的关系;对于大题,加强学生解题思维的训练,形成一套体系。这就需要教学进行有针对的特殊设计,让学生尤其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会总结和提炼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先认真阅题,并在阅题过程中思考可能用到的知识和概念,抓住试题的核心内容,确保大题尽量少失分。
在一模考试后的冲刺阶段,教学应以错题本和课本为主进行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回顾教学和强化记忆,并引导学生多做真题,在巩固该阶段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考试感觉。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状态和引导,使其对模拟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其认识高考才是终结目的,不以一次模拟考试论英雄。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改掉小毛病,坚持好的习惯,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同时要对这类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因为在基础好的学生中间有“高原效应”,即取得一定成绩后想要再进一步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通常也非常困难,应疏导学生克服不良情绪,戒急戒躁。
稳定或提高优秀学生的成绩
1)稳定。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只有基础题不丢分、拔高题少丢分、大题多拿分,才能稳定成绩。生物是一门系统的自然学科,有着全面的知识体系,但高中阶段的知识点是较为杂乱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容易因失误而失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查缺补漏,使其注重零碎知识的把握,养成审题细心、做题耐心的好习惯[3]。
在高三下学期,教学要回归课本,并对教学方式和策略应作相应的调整,引导学生关注课本所有的实验、小字以及插图,让学生挖掘每个基础概念可延伸出的考点,使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知识点,并明白其中的内在联系。比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植物与蓝藻的区别、DNA复制、生产者的种类、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基因的表达、线粒体的对比以及光合作用等。要求学生能熟练、准确默写课本中的结论性语句、名词概念,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丢分。
2)提高。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其成绩的提高是非常困难的,成绩提高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关系不大,主要与学生是否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关,特点是生物学角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人的思路以及试题中各个考查点内在逻辑,这就使得学生答题时有条理,解题速度、效率均有所提升。所以说,教学设计应对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有所涉及,确保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对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如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物的物质性观点等,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这些生物学观点,在审题的时候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出题人的意图和试题的考点,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更快更准确地答题。
3 结束语
总之,教学设计应覆盖到全体学生,确保在具体的教学中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复习方向和目标与其自身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天赋相匹配,确保各个成绩段的学生都能稳中有升,继而实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守运.谈高中生物学复习课的“规模效益”[J].生物学教学,2013,38(8):15-17.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实验也必定走进物理课堂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概念等知识点的来源,洞悉基本定律的生成过程,探究物理现象的发生,在实验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聪明的教师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度。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问题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认识、接受、学习。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演示适当的物理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赫的,物理实验的应用能让学生解决对一些现象的困惑,让学生知晓一些基本定律的因果,成功地将物理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目的,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有的学生都认为“重的东西先落地”,基于此,教师先给学生演示,拿出两个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铁球给学生演示,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操作,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进而打破学生们一直以来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对“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原本难于理解的物理规律变得形象、直观。
2 让学生积极主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检验物理规律和一些物理现象的试金石,也是实现物理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中来,让学生先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好奇心,进而激励学生主动要求动手操作。
在实验中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和提高其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亲自操作之前一定要将实验原理讲清楚,让学生对实验器材有充分的了解,指导学生去操作,并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何读数等,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后,就能动手去实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就会加深,记忆会更持久,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度
物理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显赫的地位。然而要实现物理实验的目的、让实验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插入实验时,一定要避免“讲实验”,或者是讲所讲内容一味地往实验结果上贴,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感到很朦胧,对实验现象也不能真正的理解,就更别提理解实验结论了。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一定要讲清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然后可以尝试着提问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会怎么做?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实验的认识,提高对实验的理解程度。然后再演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步总结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最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的深度。
因此,教师在要把精力真正的放在实验目的、器材的应用、实验步骤、方法、结果分析上,让学生洞悉实验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解“惑”,学生会真正理解实验结论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与实验相对应的知识的印象,学生通过实验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度。
4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辩证地看待问题
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养成客观的去看待事实的世界观。教师在实验之前,一定要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准确的语言表达会让学生对实验仪器、概念、规律形成准确的认识。如在讲液化现象时,演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实验,让大家观察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思考整个过程变化的根本原因,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量变引起质变的原因。这样让学生能在实验的过程中辩证地去看待事物。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和联系,从观察中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
5 巧妙借助多媒体,让抽象的实验不再难于理解
论文关键词:听课质量;学习态度;人格魅力;理论素质;教学能力
对“课堂学生爆满”和“课堂学生所乘4无几”两种现象,有的人很容易与教师讲课好坏联想起来,这不无道理。可是,教师课讲得好学生就一定会来上课么?仔细思考一下这两种现象中学生的状态,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前者,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不是教师通过诸如上课点名等手段强制学生来上课。后者,对于这个课堂而言,大部分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出于不喜欢此门课或不喜欢教师等原因就选择逃课。两种现象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显然不同,学生的听课质量因此也存了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呢?本文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导与引导
首先在思想上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教导与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给自己立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如何主动去学习。正确教导、引导很关键。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在新生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学习的终点,经过三年高中的紧张拼搏,现在终于可以享受了;也有的学生习惯了以前在学校有教师管、在家有家长管的学习方式,来到大学后失去了高考这样大的奋斗目标,突然觉得无所适从,一片茫然;有的学生听取了学生间流传的一些顺口溜“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并且学着尝试。在大的背景下,英语四、六级与毕业、找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大多数学生很快陷入考四、六级中。另外,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殿堂,学习方式的差别也会令一些学生很不适应。高中时,课堂上知识点不很密集,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大部分知识。在大学,不仅上课时间长,而且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笔记会增厚不少。无论从记忆规律来说,还是从脑力上看,学生都会感到吃不消。从学生的自信心上来说,他们会不适应一堂课下来有这么“多”听不懂之处,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采取措施,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发展性原则的重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发展学生的潜能。新生入学时,许多人对自我都抱着较高的评价和期望。进校后,环境发生了改变,教师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并且告知学生以后将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结合所教课程给学生以引导、以信心。
2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有了上述这些心理准备,并逐渐适应环境,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给自己立下人生目标后,他们会去主动学习。那么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昵?或者说教师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课有魅力以吸引学生来听课呢?
2.1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的品质、性格、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教学态度、治学精神、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学生构成一种自然的教育力量,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金钱与人格的较量中,在五光十色的生活征途中,维护人格的尊严,表现出一种高尚自尊的人格,一种宽广豁达的胸怀,一种平常淡泊的心境,坚守精神的家园,而不能随波逐流,过于世俗。如果高校教师物欲横流,道德低下,精神萎靡,只追求名利,贪图安逸,不负责任,何以在大学生心中树立精神支柱?
2.2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叶圣陶先生说,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钱。这“本钱”指的就是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要“精”——“知得深”;二要“博”——“知得广”。高校教师对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应当知其然,而且应当知其所以然,对专业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新旧联系都应了然于胸。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有人提出,高校教师的知识要如同一条河,源源不断,清新鲜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对现有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另一方面要追踪学科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前沿成果,不断发现新知识。人的思想空虚与知识贫乏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智慧、觉悟又总是与知识水平紧密相关的。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必然严重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成为加重大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2.3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
《学记》说过:“教者,师逸而功倍”。高校教师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还必须不断探索教学的艺术。高校教师以自己教学的魅力使师生知、情、意沟通在一起,形成一种心灵呼应的心理相容,教师用自己的心融化着学生的心,用自己的个性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多种个性服从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样的高校教师才称得起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大学生。现代教学论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难度、强度、密度、速度等问题,必须克服节奏慢、密度小、信息量少的弊端,建立快节奏、大容量、高频率的现代教学风格。现在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诸如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有利于增加课堂的知识量、信息量。另外,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代替了过去以黑板、粉笔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高校教师讲究教学艺术,有助于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开发其智力,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越好,越能针对每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最佳的科学训练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能与学生之间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不断提出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这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比较长,注意力不能始终集中,提出问题也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4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能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