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8: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管理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实期待
目前贵州在推进旅游强省的伟大战略,全省旅游企业度对本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特别那些高素质、具备相当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那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高校又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
一、贵州旅游企业岗位人才匹配现状
1.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结构。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年富力强的人员从业,年轻员工在其单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使得大部分人认为从事旅游就得有“青春”资本,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导游;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员时候比较看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如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高管等。此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多,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调研,当前贵州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当中高中级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大致是10%-15%,基层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85%—90%。2.旅游企业提供的岗位及薪酬。对旅游及相关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透视,新进员工一般是餐厅服务员、客房部服务员、市场营销、大厅服务员、导游员等,部分旅行社导游员还兼接待、票务、文员等基层岗位。除导游工资月基本工资300-500元外,其他基层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贵州全省平均在200元左右,地区不同工资略有不同。3.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据调查,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容貌等比较讲究。甚至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候将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等条件明确列入应聘条件。除此外,绝大多数旅游企业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列为首位,然后比较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事和沟通协调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毕业生实操能力、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心理素质等比较讲究。在同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企业在决定应聘者是否录用的时候,往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实操技能以及为人处事甚是关注。因而旅游企业的员工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技能。因此,具备综合技能的学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期待
1.需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经调研,旅游企业从多年已有的工作人员中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对旅游这个特殊行业,企业企业十分看重学生这些能力。然而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人员几乎都是老师家长,显得比较单纯,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或“心肝宝贝”,其成长历程普遍由父母设计,因而,大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大学生协调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然而高校往往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即使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其相关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恰恰又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几乎很少有学校让学生去独自和社会上的人和事打交道,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没有让其多看、多问、多体悟。
2.需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和自学能力。领悟力及自学能力是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核,也是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总体而言就是领悟力及自学能力。前述的调查数据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旅游企业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我们的深度访谈结果则清晰地表明,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此项能力非常不满意,其缘由主要在于毕业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领悟能力不足。他们所指的领悟力在一定程度即指学习重组能力,有时也指对问题系统化思维的洞察能力。具体而言,毕业生在与上下级沟通过程中,能不能清晰地明确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能不能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系统分析的能力,如果暂时还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话,那么毕业生有没有意愿与能力通过自学去逐步提升。3.需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调研,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在降低成本,不愿送学生去继续学习,一是因为企业担心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动,送人学习不会为自己企业带来长久利益。二是很多企业节约成本,压缩开支。因此,旅游企业希望学生能立马上任,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然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风格往往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理论知识,泛泛而谈,但缺乏企业的具体实践教材。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很多旅游企业往往愿意接受在其他旅游企业工作过具备一定经历的学生。这次调研中,用人单位最希望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就是经历真正的实习,与问题解决能力一样,实践能力也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一种能力需求。毕业生在校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有一个专门的实习,时间尽量长一点。实践能力可能不是一两个月就能体会出来的,我觉得至少半年。另外,不要为了实习而实习,尽量不要将相识的同学一窝蜂都分在一个部门,这样会让个体有依赖性,妨碍真正体验社会,适应社会。
三、聚焦旅游企业现实期待的教改建议
1.注重职业软素质的课程教导。根据对百里杜鹃、黄果树、十里河滩等景区企业的调研来看,随着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增多,包括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忠诚度等在内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唯学历是尊”的现象在逐渐改变。如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与企业的期待值相吻合。如果一个员工文化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但敬业意识差、忠诚度不高,这样的话,旅游企业肯定不会接受。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的课程重点就是要瞄准学生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软素质提升进行展开。如果靠传统的讲授法和实训,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软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生的教化能力,靠学生的潜移默化,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获得共鸣,并下功夫。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在校期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科学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因此,在整个教学规划中,帮助学生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学生胜任底层到高层的工作岗位打基础。学校定期或不定期请旅游企业各岗位的人士到学校来讲课,这些人均由不同年龄和学历构成,由其讲授在其岗位上的乐趣及人生感悟,适当渗透一些企业文化,以改变学生的就业看法。学校开设名人讲座、组织交流会和咨询会,请旅游行业有权威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学,为学生的就业答疑解惑,让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正面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旅游行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就业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读书期间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实践实训设计与安排。实训课程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软肋,根据现行是否在校划分,一般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本科生一般是前3年在校内进行实训(高职高专是前2年),学生在校最后一年才有机会安排出去实习。学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合作,建立持久的合作模式。双方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教学改革模式和考核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推行“伴工伴读”式教育。旅游旺季期间,将课堂搬至课外,进行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再回到教师和校内实训。这样工读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高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特点,通过制定机制,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既要在数量上保持完美的比例,又要保证双师型的老师的质量。学校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又要为双师型教师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和任务实现目标,也要合理设置专兼的双师型教师的课程。专兼职教师需要分开的课要分开,需要配合的就要配合完成。对于完成不好的或配合不好的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保障不力,师资队伍建设就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5.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高校通过制定政策,并提供制度作为保障,激励教师将其教学过程设计与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相结合,根据岗位的特点,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任务,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调研发现,贵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教师在唱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教师会单向传统信息,师生互动性不强,整个内容照本宣科,知识比较僵化。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设计建设上,要突出旅游管理的实践性特点,整个教学内容要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将旅游企业完整的操作过程为核心,并在过程中设计一定的工作任务要学生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具体岗位的需要。
作者:张世兵 熊兰 丰凤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7-07-30(5).
[2]李兆举.旅游本科生为何高不成低不就[N].中国旅游报,2006-04-28(7).
[3]陈国成,范晓辉,赵静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93‐194.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6):238‐240.
[5]李莹.大学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研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79‐180.
随着时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7年我国旅游全年总收入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初步计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然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所培养的人才却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因此,课堂改革迫在眉睫。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即用科学的、生态的、民主的教学观组织课堂教学,培养理论、实践与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与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本文致力于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完美结合,实现旅游与生态的有效对接。
二、生态课堂的内涵
(一)生态课堂内涵
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开始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课堂;1990年,南京师范大学吴丁福教授与诸文蔚学者合作发行了我国第一本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专著《教育生态学》,自此,学界开始将教育与生态相结合,致力于构建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生态型课堂。学界虽然对生态课堂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各位学者对生态课堂的内涵众说纷纭,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课堂是对“以师为尊,以材为心,以课为中”的传统课堂的摒弃与继承,是以生态学和谐共生的思想为指导,以新型民主的教学理念、原则、设计与评价等为基础,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工具,以当代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师、学生与环境间平等互动、平衡自由、绿色健康以及科学发展的课堂。同时,它也是一种追求本真,强调各生命体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享受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见闻,追求真理的课堂形态。
(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内涵
目前,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联系,未将生态理念引入旅游教育中,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旅游管理课堂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探索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这一新型课堂模式。通过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即运用生态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旅游情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转化与吸收的体验式课堂。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的生态现状
我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做支撑,但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存在种种生态失衡的现象,阻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进程。
(一)师生交流贫乏,缺乏互动性
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沟通与理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权威,认为教师所说即是真理,遵从教师所言即为人生正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流传至今,使我国课堂呈现“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一味听从”的现象。目前,随着时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是在旅游管理课堂当中依然呈现出教师以主人公姿态主导着课堂,师生互动仅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给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另外,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交流的意识,在课堂一味听从老师讲解,服从教师安排,缺乏主动提问的智慧与勇气。课堂当中真正有效的就旅游方面问题的深入探讨较少,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样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绿色且充满活力的生态理念。
(二)课堂氛围低沉,缺乏趣味性
良好的氛围是成功的开端,和谐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教学成功的基石。但现在旅游管理课堂中(特别是理论性课堂)经常出现学生萎靡不振、注意力分散、睡觉等现象,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屡禁不止,这种违背课堂和谐的行为屡屡出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营造出低糜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与他们对专业认同度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模糊,定位混乱,这就降低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熄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发现学习的趣味性,只为顺利度过期末考试与赢得奖学金而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大幅度降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专业爱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当今旅游管理课堂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三)考评方式单调,缺乏测量性
一般来说,考评是对本学期的学业总结,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与综合运用。目前,高校通用的考评方式为:平日表现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约为30%~40%,主要由课堂问答、实践操作、小组讨论、PPT展示等构成。平日成绩主要用来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勇于表达自己观点,一方面,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通常采取激励式策略,无论学生回答好坏,都会给予一定的表扬。另一方面,旅游管理班级一般约由30~60人构成,人数众多,而主要又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可能无法一一认清每个学生,导致学生最终平日成绩相差无几,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性;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约占总成绩的60%~70%,试卷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等题型,试卷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按照教材生搬硬套,不能有效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一些院校还出现所谓的“划范围”现象,致使考试成为学生应付教师,教师应付院校的形式作业。专业论文的撰写也流于形式,学生大多复制粘贴草草了事,未能显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领悟。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骤降,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主战场,与理想的生态型课堂相差甚远。
四、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原则
1.自由民主原则。“生态”的最初意义应是有机体在适合自身生存状态的环境下自由民主的生长,生态课堂即是追求自由民主的知识殿堂。自由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应是自由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中规范自由的传达教学内容,展现教学个性;然后,学生应是自由的学习体,在课堂中自由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言行与思想的双向自由,展现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个性;最后,环境自由,师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下才能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营造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民主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有效开展的基础,实现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2.综合创新原则。生态课堂是一个综合联系系统,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与课堂环境等各个因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同时,生态课堂各个因子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因子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综合体。创新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灵魂,徐悲鸿先生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同理,一个失去创新精神的课堂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创新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课堂环境等的创新。首先,应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微媒体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达旅游类知识,学生通过手机、电脑与微博等各种信息渠道接收与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与帮助者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师从旁协助才更有利于双方发展;最后,创新课堂环境,构建和谐共生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例如,将教室贴上浅绿色墙纸或将墙壁刷成浅色,更有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3.科学适度原则。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是科学的课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设计课堂流程,合理掌控课堂节奏,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另外,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也应遵循适度原则,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引导,凡事过犹则不及,在课堂上讲授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工具时都要掌握度,在合理的“度”内达到最优的效果,展现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型旅游课堂。
(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1.开展课堂专业交流会,实现师生高效互动。师生高效的沟通与交流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成功的基础,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旅游的热爱,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互动中。学校与教师应共同努力,建立新型的课堂制度,当某个科目学习完一个章节或一单元内容时,应专门抽出一次课的时间,就近段时间所学内容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与老师相互交流想法与心得体会,或就社会上接近于所学内容的某类旅游事件为主题,大家相互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同类事情时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行为。在开展交流会时,也可以邀请别的专业课程的老师一起参与,大家各抒己见,之后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社会经验给出合理的专业意见,当同学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快速的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课堂专业交流会的开展既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实现了师生双向高效的互动,也是一次旅游知识的洗礼与熏陶,促进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进一步发展。2.鼓励微笑教育,营造轻松愉悦的和谐氛围。微笑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爱上你,当你大笑时,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同时,微笑也是愉悦课堂的通行证,温暖的笑容比任何言语和表情更能传递信息,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微笑的魅力。微笑能为课堂增加魔力,当老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时,不仅展现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内在气质,增加了亲和力,更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互动的桥梁,攻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防线。同时,教师的笑容也可以感染学生,学生能从老师鼓励、期待与宽慰的笑容中得到勇气,获得自信,能够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在旅游管理课堂中引入微笑教育,让微笑遍洒课堂的每个角落,是营造轻松愉悦氛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3.改革考评方式,建立新型评价体系。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行业知识、能力与水平。传统的考评方式致使学生课堂响应率低,大部分学生呈现出平时无所事事,期末疯狂背题的现象,为了凑学分而学习,而不是出于本心的热爱。应建立新型的考评方式,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各占平时成绩的三分之一,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比例随机分组,小组内成员根据学生平时的上课与生活情况进行互评打分。期末试卷应根据现实的旅游行业发展状况,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灵活多变,能真正考查学生的管理与应变能力。这样的考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大胆发言,推动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数据中心.2017年全年旅游市场及综合贡献数据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8.
[2]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陈玲.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12):76-78.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实践创新
1研究背景
1.1政策引导,旅游管理专业适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高校隶属地方,由地方财政支持,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应以“根植行业,强化实践,服务社会”为指导,坚持“先行性与本土化”相结合原则,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先行性”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转型的先行政策,大力推行专业改革,适度超前推进改革,对旅游行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本土化”体现在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即人才培养要接地气,真正符合社会需求。
1.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实践和实训,强调能力为先,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应注意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现渐进性,能力培养个性化,实践学习形式多样化。如果希冀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应该考虑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制定实践训练,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相互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必须坚持“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并重”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3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校内实训基地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无法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中,有碍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对实际专业岗位的认知。在高等院校开展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育人优势,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由此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企业尤其在实践基地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有好工作,企业发展能留住人才,实现双赢。
2研究意义
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到岗给旅游企业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能为旅游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能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同时在此过程中为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学生相对来说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能者居之任之。
2.1对于高校而言
对于高校而言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的主要意义在于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优势教学资源,可以提前了解当前企业的运营机制以及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旅游管理的毕业生能够“适销对路”。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明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也革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业就业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2.2对于大学生而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清楚认知企业,亲密接触工作实践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而且,在校企合作的科研探究合作中,有机会让学生参加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有利于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尤其一些旅游集团企业拥有“创、研、产、销”集一体的产业链,有着合作多元化的优势,可同时针对多个岗位进行科研探究,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2.3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
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料,得到校方专业师资的技术支持,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推广以及服务质量水平的升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丰富人才储备,挑选到合适的优秀毕业生,提前对每位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使企业服务型人才高素质化、年轻化,最终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目的。
3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现路径
3.1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合作项目规划
深度的学校与企业合作,需要双方进行密切接洽,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就现代旅游管理与经营的各项问题进行交流,进一步对项目规划及实施流程进行探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进行相互实地考察,学校就企业的企业文化、运行经营情况、运行环境、实习工作环境及学生在是实习过程中的食宿行等环境进行考察;企业就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情况,生源情况、教学计划、实训计划、实训基础设施及培养模式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3.2明确校企创新实践合作双方需求和责任
旅游企业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包括实践的地点、岗位数量、实训的时间、实训的安全环境及实践培训计划等。高校在企业提供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进行招生宣传、保证生源录取的质量和数量、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保证旅游企业的实训实践岗位的需求,为学生的顺利实习就业提供教学和实践保证。
3.3建立校企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
共享的基本意思是分享,也就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在这里的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实际上是根据多年来的旅游管理办学模式提出的概念,在以往的旅游管理实训实践过程中,高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往往缺乏分享,实习单位不明确它需要的学生,学生不明确她能干什么岗位,在实习环节完成以后,近一半学生离职换岗,浪费企业人力物力资源,也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就业机会。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在探索和华强方特集团建立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也就是华强方特提供多岗位供学生多时段换岗实习实践,根据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实训实践情况,学校安排随队老师及时把控,调整学生在校教学和实践培养方案,后期阶段进行专才专岗培养,使学生在后期实习实践阶段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喜欢上自己的岗位,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做到企业、学校和学生各取所需,促进校企共赢,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就业。如果按学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设计,可以分三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在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训为主,企业提供经费让学生到未来实习实践岗位考察学习;第二阶段,第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进入企业实训岗位,每位学生将在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实训,每个岗位工作5周,在企业进行3-4次轮换岗位实习,全程有学校老师参与考察记录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这阶段实习实训结束,企业与学校带队老师结合,对每位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评估,返校后,与学生进行结合,帮助每位学生评估自己适合哪个岗位,确立其以后加强培养能力方向,使学生的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段在企业实习实训结束,即第三学期中期,学生返校进行10周,进一步的理论和针对性技能训练,强化学生专岗技能。第三阶段,第四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主要学习依旧是强化学生专岗技能和理论知识,在期间,企业安排专岗人员参与教学和技能培训,完成这段学习,学生再次进入企业进行专岗实践,不在轮岗。
3.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一些旅游企业集团如华强方特集团具备强大旅游科技和经济实力培养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在华强方特集团的支持下建立校企合作式创业基地,不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扶持政策,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就业率,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同时华强方特集团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储备人才和技术,扩大企业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储备,为未来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5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
具体教学实训实施办法包括:第一,企业参与学校计划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企业参与学校安排教学计划及实训场所,企业安排培训人员参与部分课程,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背景和需求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企业根据项目计划安排具体岗位及场地,阶段性实习结束后共同总结实习情况报告。
4结论
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能够通过人才培养中企业的深度参与与融合,实现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在育人中的特长,互为补充,协同育人,加强和完善了校企互动的合作育人机制建设。应积极探索研究成果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转化,探索实践符合新时代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校企双方全程介入教学、实践、创新、创业管理过程,达成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德静.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J].中国商贸,2011,(14):189-190.
[2]祖国峰.高职经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探索研究[J].商业经济,2018,(03):95-96+106.
[3]成浩.基于CBE模式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1).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班级建设
一、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情现状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在人才培养供给方面,目前我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仍不能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业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短缺现象十分突出,成为了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旅游从业门槛低、从业人员构成复杂、专业技能不突出,社会认可度低、职业保障不健全等,因此,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职业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职业生涯不确定。毕业生存在在校所学的与进入企业所用的相脱节,适应岗位的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因此、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齐抓共管,其中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作为推进旅游专业建设、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班级管理的目标
(一)培养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认同
班级在组建初期就应将本专业的基本特点,用人标准、岗位职责、职业优劣势、行业发展需求等相关问题给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让学生逐渐的建立起对未来职业的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能够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在校期间制定好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提升职业的抗挫折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进而明确学习目标,更好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二)全面培养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旅游专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保障,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更多的体现在资料收集、文案编写、口语表达、信息查询、组织协调等相关能力,因此,可以在班级日常的工作和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得到实践和锻炼,班级管理助推职业能力培养。
(三)具备良好的非专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要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更应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责任意识、勇于创新、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等非专业素养的培养也应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升自我,更好的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班级建设的路径
(一)学生社团的组建
学生社团是展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阶段,专业的学生社团可以更好的展示本专业的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社团的组建,可以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常规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提供深入学习旅游的机会,将专业研究培养成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形成课上与课下结合,课堂与社团配合,学习与活动融合的新模式。
(二)主题活动的开展
高等教育阶段的班级主题活动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阔视野、提高思想意识,在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主题活动应更多的将本专业的文化要素融入到活动中,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去更深入的了解旅游行业及职业。
(三)管理形式的变革
职业教育班级管理也应体现出本专业的职业性,旅游行业有自己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员工在各岗位负责的工作内容及具备的个人能力各不相同,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引入企业化的管理理念,将班级工作岗位化,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将企业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应用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并形成相应的评优及考核机制,让学生对未来企业的管理有一个较为真实的适应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班级文化的营造
班级文化的营造是推动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制定班徽、班级口号、班级规章制度等既可以起到约束言行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在本校基本的学生管理规范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根据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制度及用人标准制班级规范及德育考核细则,从而形成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四、结语
高校班级管理的重点应以人才培养及专业导向为核心,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及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掌握职业技能、具备职业素养的实践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实践技能,在班级管理中培育良好的专业氛围,形成旅游专业特有的班级文化,实现专业学习与班级管理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谭文珍.职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D].管理实践,2016(3).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从实习时间和地点的选取到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促成有效实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的选取来说,现在的教学实践大环境都致力于构建校内外立体实习基地网络,建设优质实习方案。罗清德(2003,2010),张景群(2003),(2012),常露(2012),张青、袁宇杰(2012)等分别从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建设措施、基地管理等方面论述实习基地的选址和管理等问题。就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而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项目的设计(朱琳、汪海,2012)、实习教学考核体系建设(董志文、董效臣,2005)、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谌世龙、黄国良,2004)等方面的内容。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分析
除了探索实习改革、实习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外,研究者开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效果表示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探索实习效果,从侧面反证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找出实习改革的方向。如陈聪(2011)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进行本科实习生满意度调研,探究从企业和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进行综合评估。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估,大体可以从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的维度进行。其中,从学生角度进行专业实习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两方而言,相对较多,并且大都集中在满意度的研究上,如徐昌贵、王丽丽(2012),蔡洁(2012)等。包富华(2012)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消极心理,并提出退避抵触、抑郁气馁、焦虑不安、失衡困惑、行业偏见等五种常见心理,探究实习消极心理对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关联度。此外,王忠军(2010)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沈宏洁、严艳(2012)等尝试性地从企业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的满意度进行调研。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学生
1.专业兴趣缺失,专业认知存在偏差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普遍存在误解,人们认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大都提供的是“服务类”的岗位,尤其是对酒店、旅行社等基层工作存在较大的歧视心理,而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些基层工作岗位上完成他们的实习教学安排。通过实习访谈得知,学生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经受本科教育后不应当只从事“端盘子”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对传统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实习工作表现兴趣缺失,在实习过程中带有退避和抵触的心理。另外,学生普遍缺少兴趣意识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秉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往往缺少对自身的反思和总结。职业意识不强结合个性认知的不足,加上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失,学生缺少对相关行业或职位职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实习前后会陷入迷茫期。
2.对实习的认知缺乏深度,重视度不足一部分学生推崇“60分万岁”的侥幸心理,以“通过”来衡量大学中学习的课程。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实习等同于平时课堂的授课,认为实习也是一门课程,寄希望和以往的课程一样,“应付通过”即可。因此在短短的实习期中,有部分学生找各种借口拖延和逃避实习,从而导致实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学生并未能认识到实习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不管是从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是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差、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并未能完全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高强度的劳动投入与低报酬产出的工作性质使得学生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对工作的抵触心理使得学生,特别是在实习的后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缺乏对实习工作的反思。
3.学生认为实习单位类型和岗位单一,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成就感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都着眼于传统行业,涉及酒店、旅行社和景区,而新兴的旅游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等)则在其中占的比例不大。从以往的实习来看,几乎有98%以上的学生选择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三大行业中实习,其中酒店和旅行社为重中之重。而其他实习的行业则分布在旅游局、旅游电子商务部门等,但比例极小。另外,从岗位选择来看,在酒店实习的学生普遍在前台、客房和餐饮三个酒店基层部门,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则普遍分布在导游和计调两个岗位上,这些岗位通常是旅游企业劳动强度大且企业内经常性空缺的岗位。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限,很多企业无法给学生提供轮岗的实习工作机会,学生通常会定岗实习坚持到结束。而这些单一重复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极为薄弱的,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
1.实习时段和长度安排不科学据了解发现,高校旅游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安排的结果使得处在自我能力再提升阶段的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马上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压力,此时留给学生总结提升自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不利于其调整职业规划和进行职业能力提升。且与此同时若其发现实习的企业类型不适合自身发展,让其积累经验的时间已经失去,对就业极为不利。同时实习时间不够充分,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基本上只是针对一个岗位或部门有一定的了解,没能及时进行岗位轮换。
2.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尚不成熟一是实习基地不稳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未能与企业建立实质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少实习基地只挂牌,不实习,造成专业实习“打游击”局面,“打一枪换个地方”。部分学生靠的是老师或者亲朋好友的人脉关系进入企业实习,分散的学生令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造成学生实习效果的下降。二是实习基地选择不准确。有的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一味地考虑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星级、五星级等高星级酒店甚至国外高端品牌酒店,尽管相对而言这些高级酒店的制度比较健全,培训机制比较完善,但企业未能考虑专业实习的实效性。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非常集中,流动人口多、人力资源充足,对外省的高校实习生需求并不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企业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对高校及实习学生提出苛刻的实习要求和不合理的实习待遇。
(三)企业
1.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一些企业把高校实习学生当成“高质低价”的劳动力,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培养实习生而是放在如何用好实习生上。这明显地表现在部分酒店借口实习期太短,不足以进行实习轮岗,而把实习学生安排在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只是让他们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新知识。还有一些企业压低实习工资,降低实习待遇,变相榨取实习学生的劳动果实。比如,在南宁,大部分酒店的实习工资都在800-1000元,远远低于广西最低工资标准1200元。
2.企业管理实习生的制度存在缺陷由于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晋升制度的严重缺失,实习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企业往往将其定义为临时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企业只关心其创造效益的职能,缺少实践教学培训环节,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一般都被企业安排在固定部门从事工作时间较长与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服务工作,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学生感觉既学不到管理知识,又未能受到职业关怀。
四、高校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时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在学生实习前,高校应当首先引导和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实习,培养专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实习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个极好的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窗口,通过实习寻找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实习中应当思索并收获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笔记,把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性强特征明显的案例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实习思考记录下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以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发散性思维,把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应当加强实习指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参加实习一方面是希望借机磨砺自身,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对实习的行业和岗位有更直观的认知,以便将来进行职业选择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应当鼓励学生把对职业和行业的认识由“书本”转向“现实”,结合专业实习本身,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更清晰而准确地对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职位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学生的职业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我,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方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思索,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规律,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安排需谨慎,既能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发现理论的不足,又能给学生缓冲的余地,达到实习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培养的体系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为宜,长度一般为4至6个月,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在岗位上所观、所感、所思略显不足,时间太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四)高校应当鼓励创新实习行业和岗位,以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深度的挖掘,旅游管理专业从传统的旅行社、酒店、景区已经扩展了众多新兴行业,如会展、游轮、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职业,比如旅游体验师等。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教学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旅游管理行业中除了传统行业以外的新兴行业进行实习,一来既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社会观念对专业本身的轻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有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为学生在更宽行业内就业提供更多的认知机会,使得实习教学安排能够与时俱进。
(五)高校应当和实习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实习反馈来看,那些具有合作热情和愿望,对实习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培训机制的旅游企业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完善的培训、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更多的机会,而学生对在这些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满意度是最高的,实习实效性也是最强的。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筛选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实习反馈,选择适宜的实习企业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实习教学安排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五、结语
酒店实习管理涉及到酒店、学校以及学生三方的关系,尽管在课程设置上它属于学校的实践课程的一部分,但是学校对此并没有特别的管理权限。学生在校外接受实践教育必须服从企业规章制度,认同企业文化,而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风格与类别相差迥异,学生在酒店实习中要逐渐地接受与调试才能够从校园学习中转换过来。在酒店实习中,学生要兼顾处理到各种因素,校方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关系到实习效果好坏的关键。针对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的认识酒店实习实践课程设置,可以从整体上提出优化课程的建议。
2.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相关利益分析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和旅游行业对口的专业,其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为旅游中一部分的酒店行业,自然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一部分。酒店行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归根结底是以获得利润为主要目标的。而学生的实习为酒店管理的预算成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一旦酒店实习达成,学校、酒店、学生就处于三方博弈的利益竞争状态。
首先,学校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安排为酒店实习。这种教育安排将学生接受学习的地方从学校转移到酒店,纯粹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知识,学校节省了部分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设施,减少了对学生管理的成本。同时,将学生批次地安排到酒店实习可以从酒店利润中实现分成。
酒店引人学生实习可以缓解酒店的工作压力以及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学生被酒店安排到客房部等工作辛苦的地方,在学生实习期间实习的工资较正式员工的工资要低,也就是说酒店用较少的资金获取了同样的生产力。
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根据学校统一安排,为了修完学分参与酒店实习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回报要远远少于实际中的付出。同时,学生在实习中获得了行业发展的认知,也在接触社会中创建自己的社交关系圈,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完善了自身的素质。
3.高效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出现的问题分析
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将学生纳人到社会中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理应获得相关的报酬,在实践中学生要处于学校与社会中的中间状态,还要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来自学校组织上,有的是酒店管理上,有的出于学生自身的不适应。
3.1学校组织方面的问题
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酒店实习管理中没有进行实习具体问题的分析,在动员学生进行实习准备时将遵守的条例规则明确地列出,但是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处理问题的方式。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和实践课相结合,但是却没有师资力量在实践课上悉心指导。学生进人酒店实习完全的由酒店方面统一管理员工,所以实践课变成了学生从工作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单纯课程。
3.2酒店管理方面的问题
酒店在对学生实习上并没有采取特殊情况特殊化处理,而是根据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情况将学生安排到一些紧缺人手的客房部,特别是一些酒店根据特殊需要对实习学生采取差别化对待,一些相貌和个子较高的学生将会被挑选。酒店在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将学生与正式员工同等对待,在人力资源分布上学生没有多样化的选择,不能定期地调换工作。
3.3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没有校园学习的优越环境,学生将完全的处于被管理以及约束的状态。学生要按时高标准地完成酒店安排的工作。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地带,学生还要在逐步的调适中找到自己的状态。在一些较远的地方实习,学生还要处理与其他员工语言上的沟通问题以及生活上的矛盾问题。学生从优越的环境下进人到艰苦的工作状态,还要面临着自己的心理压力。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对策
酒店实习管理出现的问题关键在学校酒店以及学生三方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在遇到问题时,三方不能共同解决,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实习中矛盾现象偶有发生。
4.1严格筛选实习酒店名单
实习酒店的确定关系到实习环境,学生实习的质量。学校在对学生的酒店实习工作前应该到实地考察了解酒店的相关情况,并与酒店管理层商议实习事项,明确实习权利责任主体的范围。对酒店进行资格审查,观察酒店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条件以及酒店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综合素质。
4.2建立实习反馈机制
学生在实习时,校方要时刻对其进行跟踪评价,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实习反馈机制可以将酒店管理纳人其中,通过酒店的管理评价来定位学生做出的工作。实习教师要带队进行指导,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密切地联系起来,在相互的帮助与监督中提高实习的质量。
4.3重视实习学生情况变化
学生在实习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自身不能够完全的解决,需要外界提供帮助。校方要在实习中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情况,及时地疏导学生的情绪.,同时校方要建立导师联系制度,规定导师指导特定学生实习,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对接。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
(一)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制约
旅游业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多个行业的支撑,例如需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产业结构,如果这些方面缺少配套项目,势必会使旅游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同时,需要有良好的交通状况,但是我国的旅游交通压力较大,特别是在一些节假日,几乎所有旅游交通干线都会陷入瘫痪;其次是旅游住宿状况有待改善,我国部分星级酒店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这与生态旅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供不应求,一边是供过于求,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信息的和掌握不全面
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社会了,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同样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旅游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它的产品是无形的,游客是流动的,他们在购买商品和支付费用时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电子商务支付,但是当前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了游客旅游信息闭塞,搜集信息成本高,误差大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旅游管理法规不健全
我国尚未有完善的旅游基本法,存在的旅游法律法规也大多是临时性的,或是地方政府行政措施,这些法规基本都是为了维护景点利益的,对游客的利益基本没有保障,于实际中严重缺乏可行性。
(四)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不利
旅游公司管理不明确的现象十分常见,同样的旅游服务公司却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整个旅游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行业内的矛盾日益突出,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人才的缺乏导致旅游管理监督严重缺失,游客的基本权益都无法保障,例如,在一些大的旅游景区频繁的出现游客被“宰”的现象,而游客吃亏却没有地方投诉,即便是投诉也基本不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二、解决旅游管理困境的对策
(一)密切产业关系,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能够促进旅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的发展不同于其它行业,它有其本身的行业特点,因此必须对旅游景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主管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旅游管理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2、加强对旅游计划与投资的管理,完善旅游项目,避免重复性和盲目性开发景点,一旦进行开发,一定要结合景点的特点进行有价值的开发,从而避免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旅游业发展的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旅游景点的网络营销,极开展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项目,共同完善旅游景点的电子支付流程,与游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游客及时获得有利信息。
(三)实施统一、集中化管理
为了有效避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的资源浪费,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实施统一、集中化管理,对旅游景点的门票进行“限价”策略,从而对“宰客”现象加以抑制。统一管理并是说要集权化,而是给旅游企业更大的自主管理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公平竞争,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更健康的发展。
三、总结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国内旅游起步较晚,在管理方法、管理机制以及旅游开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成为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的瓶颈。
1国内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旅游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反衬出了旅游产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旅游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体制问题是当前国内旅游管理的主要障碍,缺少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体制,旅游管理就呈现出了无章可循的局面。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诸多行业的支撑,如果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等不够配套,那么旅游业的发展就必然会陷入困境。首先,旅游交通压力较大,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比如,寒暑假、黄金假期等等,几乎所有的旅游交通干线都会告急,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其次,旅游住宿形势严峻,从国内饭店的布局来看,绝大多数的旅馆、饭店,尤其是星级饭店几乎都无一例外的集中在大城市,这与当前的生态游、农村游、度假游等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大城市的饭店是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是“乡村”供不应求,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旅游业本身就属于成本较低、收效较快的行业,但是,当前国内旅游业将旅游、生产、销售几乎完全割裂开来,旅游促进销售的优势未能够得到发挥。以上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本文由收集整理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着问题,体制问题不解决,旅游管理就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提升。
1.2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技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于可以说,信息技术几乎达到了无所不入的地步,同样,旅游管理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旅游产品是无形的,生产、消费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点、环境,其更多地是引发了旅客的“流动”,而不像其它行业那样是“物流”,因此,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并不重要。但是,人的流动必然要涉及到费用的支付、商品的购买等等,而这些都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够为旅客提供及时、满意地服务,比如,电子商务支付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程度不高,就必然会造成旅客旅游信息、产品需求信息搜集成本较高、误差较大的问题,无形中降低了旅游业的获利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当前一些“乡村游”的景点,根本没有什么信息化可言,这极大地制约着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并进而会影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3旅游管理法规缺失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当前,国家尚未制定出完善的旅游基本法,旅游法律规范严重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法规大多属于临时性、地域性比较明显,由于尚未制定较为完善的旅游基本法,旅游景点纷纷制定了当地的旅游管理法律规范,而这些规范基本上是为了维护景点的利益,忽视了游客的利益保障,其实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另外,大部分的旅游管理都属于条例性质的,法律保障力度明显不够,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等,虽然在旅游景点的管理方面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其已经远远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要求。(2)旅游管理法规片面性比较明显,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都将景点维护、环境保护等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而旅游人员人身安全的保护的法律条文却较少,这就限制了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景点的开发;另外,由于景点保护、游客人身安全保护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4旅游宏观管理失控
从宏观管理的层面上来看,国内旅游管理基本上实行的是部门管理的形式,比如,同样是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业,其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这就造成了管理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部门管理的模式导致整个旅游业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境下,旅游业的竞争更是近乎于进入了白热化的境地,行业内部矛盾比较突出,在宏观上进行协调、平衡以及控制根本就难以实现。同时,国内旅游在不同的地区,相应的政策也不同,再加上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旅游管理监督严重缺失,游客的权益遭受到了极大地损害,比如,在各大旅游景点频繁出现的宰客现象,游客投诉基本上都很难得到满意的解决,这不仅损害了这些游客的切身利益,而且依靠游客进行“人际关系”营销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给旅游景点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损失。
2国内旅游管理的优化策略
综上所述,国内旅游管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管理水平不高,对景点所在区域的“城市品牌”的宣传
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以促进旅游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2.1健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体制的完善是促进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因此,国内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应该从健全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入手:(1)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体制的健全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旅游业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应该根据产品、劳务的不同进行分类,改革旅游景点管理体制,实现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职能整合,这有助于理顺旅游管理的关系,显著提升旅游业的管理水平;(2)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必然要涉及到投资,为了避免景点开发的重复性、盲目性,必须要结合景点所在地的特点,有序开发、价值开发,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2提高旅游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的支持,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旅游景点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适合旅游业发展的网络平台,积极实施旅游景点的网络营销,与各大银行合作完善旅游景点的支付流程,与各大宾馆建立起旅客信息的共享平台,实施“病毒式”营销。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信息的宣传,提高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当然,信息技术的实施,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各个职能部门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为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从而实现旅游景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的目的。此外,还应该建立网络反馈意见箱,及时地搜集游客的反馈信息,并对游客的每一次网络投书、反馈意见都给予答复,久而久之,旅游管理水平就会实现质的提高。
2.3实施旅游统一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国内的旅游宏观管理基本上是呈现出了条块分割的局面,不同的主管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策略、旅游管理方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不同,造成了重复性投资,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理顺旅游管理的主管部门,实施统一、集中化管理。宏观上,由相对比较固定、比较单一的旅游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在微观上由旅游景点进行自负盈亏式的管理,但是,旅游景点的门票、交通费用等仍然应该实行“限价”策略,否则就有可能频繁的出现“宰客”现象。统一管理并不是集权化的管理,而是结合当前国内旅游景点开发、管理的现状,给企业更大的自主管理的权利,政府部门只是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有利于建立旅游行业的公平竞争局面,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2.4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旅游业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大,首先必须要完善旅游业管理的法律规范,建立适合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的旅游基本法,基本法的建立可以为各个旅游景点、旅游主管部门优化旅游管理基本条例提供“蓝本”,从而做到有章可循,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监管,如果监管不到位,从业者就有可能铤而走险,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恶意提高门票价格、提高景区内商品的销售价格,给游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旅游主管部门必须要用好行政管理手段,比如,行政许可、行政监督以及行政强制等手段,通过这些行政手段的威慑力促进旅游管理的规范化。
2.5项目开发与管理要紧密结合
当前,国内旅游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做好后期的开发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注重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的同时,必须将管理与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否则,如果管理不能跟上旅游业的发展要求,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就会降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与各个产业密切相关,比如,交通、餐饮住宿、商品销售等等,都会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要重点开发拉动能力强、投入产出比较低、示范效应好的旅游项目,并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投资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这样既可以解决投资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外商投资者丰富的管理经验,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