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编写了新版的初中历史教材,方便了初中历史老师和学生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要将重点放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科学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一、关于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概述
(一)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内容,就是以人教版教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不断学习掌握和积累过程。使学生积少成多,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转变;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热爱历史课堂教学,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教学的方法上采用开放式、参与式、启发式、合作式、小组讨论式等新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进程。课程改革视阈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疲劳备战等方法割舍掉,改为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加强对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思路,使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课程改革视阈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将这一点牢牢的掌握,围绕这一点开展工作,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教学过程互动
新时期课程改革以来,运用人教版教学大纲,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主动的进行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中与历史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极大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的演变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推进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历史思维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人教版教学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加强提问的方式和水平,将问题设计的恰如其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课前和欲望,难度不要太大,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作答,具有发展研究的意义。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起到了开发学生想象思维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分辨是非的能力,拥有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凸显问题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以人教版教学大纲为中心展开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这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一致,鼓励学生多问、多想、多思。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思路,将问题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来,核心思想是以问题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在这个参与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增强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是认真贯彻和落实人教版的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有趣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正确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变,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或者是在短暂的提高之后又出现了递减的情况。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怀着比较功利的想法,他们认为到了初三的时候把老师画的重点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是什么原因让历史这个充满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如此不受学生喜欢?虽然中高考的指挥棒是不能避免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乐于动手和思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喜欢参与探究、体验新事物,更喜欢历史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参与探究的学习氛围。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呢?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的反思是多层次的,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我们会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希望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上完一堂课后,笔者会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等,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平台,让他们自主参与探究的过程。下面笔者就以自己设计的《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的教学观念。
第一,课前热身,创设情境。
在上课之初,我播放了一首歌曲《梦驼铃》,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并且这首歌与丝绸之路有一些关联。
第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经常所说的‘三山夹两盆’指的是哪里,同学们知道吗?”设置这个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第三,学习新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还原历史,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锻炼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实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四,总结收获,体验交流。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本堂课收获到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进而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笔者设计的各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学生不是单纯的盛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像倒水一样把历史知识一股脑地倒进学生的脑子里。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原则是学生能看懂的知识不讲,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掌控。我会设计自读环节并提出一些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学习并完成学习要求:1.自己通读教材,学习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知识;2.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或向老师提问;3.规定自读时间是15分钟。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自读过程能弥补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他们的知识需求也是不同的,在自读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读书和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去发现和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书上出现的,也可能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比如,张骞出使西域他的语言不通怎么办?汉武帝开始攻打匈奴是在什么时候?……这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既给了学生提前预习的准备环节,又使教师多了一个掌握学生个性差异和知识需求的机会。
二、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的教学环境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曾经有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质疑的教学环境。比,说在教师“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自读情况,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知道西域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地区?2.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这两次出使有什么不同吗?3.你觉得张骞出使西域对汉代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5.班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使西域的?6.我国和欧洲第一次交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串联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又让他们形成了质疑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非常喜欢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高涨。
三、为学生创设探究历史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课堂;教学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引言
所有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首先划分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无论任何单一的学科尽管在课本都归纳了需要讲述的知识,但因为知识的广阔性,仅仅靠课本的归纳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现今的初中历史,主要存在教学任务繁重和教学课时较少的两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的要点和教学的顺序,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教学目的为重点。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措施
随着新课改逐渐普及到初中教学课堂之中,各个学科在教学课堂中都展现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价值,对学生的培养也从先前单一的应试能够逐渐向向全方位发展。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中尤为突出。现今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以教学任务为基础,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培养,加强学生自身的历史思想教育,让学生在通过课堂教学之后能够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树立起教学观念,对学生自身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摸清学生的学习动向,将正确的学历方法教授给学生。教师应该避免从传统的知识层面中确立历史教学的重点,往往从知识层面中确立历史教学的重点都会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缺乏可靠性,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目的和学生自身的历史知识培养却没有从根本上落实。
三、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性质
在新课改推行四年之后,教师要对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有新的认识,要对历史教学的“课程”性进行重视,新认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也因此确立起了三维教学要求,并对教学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得教学过程中能够更系统化更条理化。明确的提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也以此作为了新的教学目标,并将思想和政治层面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拓宽,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能够更明确;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将自身的历史知识和自我能力进行提高,学会如何去做人。以此也能够拓将历史教学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拓宽,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完善,使得历史教学在全面发挥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为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此,以科学系统的眼观看待现今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已经明确的作为了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而学生自身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则是教学活动要求的中的关键。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的品德来看,能够激发出学生的自身的情感,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能够以此快速形成,也能够以此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在新课改之后,在确立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已经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确立范围,不能够将教学中点在局限于知识层面中,考虑过程中应该结合更多的角度进行。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前应该有可靠的依据,在确立过程中都会以新的课程的标准来作为依据,教学的重点也不能够脱离课程标准的实际。
以人教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中《三国鼎立》课程为实例分析,文中主要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教学目标择可以根据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赤壁之战的关系来确定,这是大多数的教师惯用的方式,无疑这种思考方式有自身的道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能够以此达到。但新课改下的教学重点应该结合学生自身能力培养进行,教学重点在确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更多的角度进行。首先要让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局面进行充分的了解,要让他们能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确立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应该尝试从过程中着手进行。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之后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讨论,用自己理解的方式画出形成图,将三国鼎立的局势反应出来,并让学生对自身画出的形成图进行备注和说明。选取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示意图进行讲述,然后教师才将正确的形成过程讲述出来,让学生明白自身理解的问题所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更加牢固。
四、结束语
新课改的贯彻和落实使得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有了充分的展现,在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也能够以此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来确立教学的目标,确立教学重点的过程中要结合多方面进行,再使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进行突出,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充分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郑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B,2011,(12):35-35.
[2]林丽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一、问题与困惑
(1)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了。由于河南省中招考试中,历史是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导致学生在初中时对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而高考又是闭卷考试,学生连常用的历史语言都不会用,更不用说活学活用历史知识了。
(2)高中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教师一节课四十分钟根本讲不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是内容多而是内容好似压缩饼干,再加上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的“肤浅”,致使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就必须给学生讲解唐中期如何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国是如何形成的。这就必然会浪费不少时间,但如果老师不介绍,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学生根本不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也就无法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3)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未完全更新。教师受原有的教学习惯的影响,在教学上还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 旧的教学模式。或者认为只要把知识讲到位了,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不去考虑学生是否乐学优学。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无法真正调动起来,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木偶。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会好到哪里去。
可见,搞好历史新课程改革任务艰巨,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变化与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在吃透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加工成“满汗全席”。
二、总结与反思
(1)钻研考纲、吃透教材、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不关注知识的应用;只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只关注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建构知识的过程;只关注智力的发展,而忽视情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师没有创意,没有热情,波澜无惊,让学生没有兴趣,学起来味同嚼蜡。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考纲的前提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注重学习过程。采取观察、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满自信地参与课堂活动,从不知到有知,逐渐构建新知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差异,创导学生敢于表达个人的观点、意见或情感,敢于自主提问,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教师充当积极的倾听者,允许学生出错,并给予适时的帮助。
(2) 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从初中通史式的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强,时间跨度大,增加了教学难度。从新课标来看,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初中教材删减了大量的基础知识;高中教材却采用专题式教学,专业性较强。高中教学的专题应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因此有必要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些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来补充学生的通史知识。
(3)给学生布置一些小型的研究性习题,以补充课本知识。例如:在介绍科举制度的时候,可布置学生课后查找科举制走过的历程。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这个学习的过程既可培养学生查找、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角色转变 综合素质 新课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历史课堂出现了多元变化。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接新课程,才能适应新标准的要求。下面,笔者谈一谈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加强学习,从三个方面入手主动提高个人素质。
(一)提高知识储备
过去,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现在,历史教师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应该具备“一缸水”。甚至是“长流水”,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实现较好的知识传授效果。教师掌握的历史知识系统不系统、全面不全面,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历史教师要想上好初中历史课,不仅要掌握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同时,历史教师还应关心国家大事,能够谈古论今,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富有时代气息。
(二)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直接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组织的主导权,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谈典故、论时事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要提高钻研教材能力
教材是课堂实施的主要依据。但是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非常灵活。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深入把握教材,提高备课质量,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为课堂添加“素材”,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要把转变教师角色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历史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主角”向“ 配角”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在原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而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自我思考和主动探究,突出师生互动和共同体验。因此,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二)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这绝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已经可有可无。相反,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指导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采取了小组学习等形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仿佛置身事外,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旁观者,在整个的过程中,未能及时对小组学习和个体学习给予指导,使得一节课看上去很热闹,而最终的效果却是不好。
(三)要坚持分层教学
“分是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一直是过去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放弃这种狭隘的认识,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突出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在心理品质、智力品质等方面的异同。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
三、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深入把握历史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找到历史事件出现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从事件的表象找到事物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高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三)要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历史 教学方式
从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不仅要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完善以及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和对此应用持有的态度,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1)多样化
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众所周知,传统的历史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支粉笔和几张挂图,一些历史场面靠的是教师用语言来描述。生动的语言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不能再现精彩的历史瞬间而给学生留下一些遗憾,最终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历史多媒体教学就不同了,电子课件的展示使历史场面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声音和画面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身临其境。身心受到感染,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单纯的语言描述不能很好的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我们向学生展示当时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战争实况等资料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感情上有所升华。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反对霸权,反对战争。再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可以观看《林则徐》、《》、《甲午风云》等片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2)科学化
即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例如,通过学习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在学完秦汉以后,组织学生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这需要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的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改革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评价历史的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单纯的依靠传统的讲述方式向学生进行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组织参观、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访问一些历史事件的经历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的情境中自觉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是一棍子打死或进行斥责,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学习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比如:我们在讲“”这个问题时,就可采用讨论的方式,根据内容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电邀去谈判?是去还是不去?为什么也有人认为去谈判并没有阻止内战的爆发,因此毫无意义,你认为呢?这些问题会把学生的思维激活,积极性调动起来,根据所学知识和所了解的有关内容可以展开讨论,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教师请同学总结观点发言,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像这样的例子在授课中经常遇到,再如,通过观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讨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活动课就是这样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比如:我们在讲完改革开放后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下中现在的工厂,然后对比一下今天我们的招商引资与晚清时期的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有什么区别;可以在讲述时,参观的遗址,或访问老战士等,这种开放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宽口径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当前基础教育学科整合的形势下,起到各学科之间进行综合的桥梁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政治知识、语文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宽阔。比如:我们在讲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时就要用到经济学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请同学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的路线或者我国5个经济特区及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等,这都需要学生以牢固的地理知识作为基础;对历史学科来讲,语文知识同样重要,古代史的研究需要有很高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撰写历史小论文需要有很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昨天的时事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时事是明天的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与时事的结合,特别是要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例如,针对分子分裂祖国的言论,我们可以用史实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所学知识了解今天欧盟的历史等,这样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总之,历史学科不会孤立的存在,历史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特点更加突显。
一、历史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思想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有重要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转变教育观念也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关键看怎样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学过去较多注重讲述法,这对于历史事实的再现和认知功不可抹。然而有悖于今天倡导的“一切为着学生”、“一切为着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所以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讲台,变“讲台上的圣人”为学生的启导者、合作伙伴、知心朋友。历史教育也必须让学生自己去走近历史,感知历史,学会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进而运用历史的视野来审视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教育的目的,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历史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的过程,也是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尽可能采纳合理的建议。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发现和见解给予鼓励,并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二、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创设教学情境
1、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情境。如七年级上册《灿烂的青铜文明》,讲述奴隶的悲惨生活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这样叙述:“我是被主人用一匹马加一束丝买回来的一个可怜的奴隶,我一直过着最黑暗、最悲惨的生活。每天干着忙不完的活,却从来都没有吃饱过一顿饭,还经常受到主人的鞭笞,我的身上刻着耻辱的印记。白天,已劳累了一天,晚上,为了防止我逃跑,主人还要用枷锁锁住我的双手。每到祭祀祖先的时候,主人还会杀掉我和我的同伴做殉葬品,他们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放过我们,我知道我会被杀死去为他陪葬……”。用低沉、缓慢而苍凉的语言再现奴隶的悲惨命运,同学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和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2、通过图片、实物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其直接兴趣。如讲《帝国主义的狂潮》时,首先挂出《时局图》,引导学生观察黑熊、老虎、太阳、青蛙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当指出以后,帝国主义就象这些毒蛇猛兽扑向祖国大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可爱的祖国即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殆尽时,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小拳头捏得“咯咯”直响,似乎要将这些殖民强盗砸个粉碎。
3、 通过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我们改变历史课堂教学多年来一贯沿用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手段开辟了新的途径。首先,多媒体教学软件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绘声绘色地展现历史画面,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冷冰冰的书本文字中活了起来,生动而迅速地摆到了学生面前,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为直观。这种直观会使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其次,多媒体软件具有以下特点,使教学获得了极高的效率。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让一幅秦始皇画像徐徐移入屏幕中的“战国七雄形势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再如揭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的进程”,采用计算机技术,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陆续加上《》、《》、《》、《》的内容,可以看到割地面积越来越广,赔款的数额越来越大,被迫开放的口岸越来越多、直至深入内陆。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其特有的直观动态性,能再现历史,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动态的历史情景,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真实而复杂”的历史问题中体验历史、感知史实,对史实的本质理解更透彻。
【关键词】初中地理 新课程 实践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管理中,通过开展自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在地图要素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社区和学校出发来学习常规地图知识,让学生自己来描述社区的位置和对自己卧室的测量,并以此来画出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再对方向和比例进行详细标注,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地图标注的重点所在,这样会对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就是让学生自己来动手设计,做自己的规划主张,并以自己的想法自行设计卧室,还要让家长提供帮助,按照学生的设计对自己的卧室进行重新布局。在此独立创新学习中,学生可以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了解更多的知识范畴,并且使得学生与父母之间增加了必要的情感交流,可谓百利无害。
二、注重学生知识信息搜集方面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信息量非常大,其中的图片和资料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具备吸引力,但是通常学生在知识吸收方面会感觉杂乱无章,在老师正确的学习指导下,学生应该掌握怎样在大量的信息中理清头脑,并获取与自身学习息息相关的有用内容,还要对许多无用知识实施过滤,这对于现行时代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在现行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地域区间交流这方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周边商场并对商品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各种商品的产地和特点,以及这些特产的来源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某种潜在关联。学生在大量的商品信息调查中,自然会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得出正确答案,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答案,这可以让学生自身产生荣誉感,最终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永远铭记在心。
三、提高对于知识的质疑度,使学生牢记独立创新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属于综合性的互换模式,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是十分全面以及个性化的。比如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对知识的理解与想象能力,每个学生的最终结果都是不同的。而老师没必要强求一时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是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沿正确方向持续向前探索,最后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实我们更应该去赏识学生的这个探索学习过程,因为这时他们得到的不仅仅只有一个答案而已,这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的空间平台。如果我们能够正确了解到了这一点,那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就不仅局限在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我们会更加关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监控和引导。学生所学内容有时还可以给老师带来某种灵感启发,比如说老师讲到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木星属于另外一个地球,其自然环境与地球十分接近,还拿出基础科普读物供大家观看,这就使我们从中又学到了许多之前不曾了解的新知识。
四、提高对于学习内容的结合度
每个学科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老师也不能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长期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提高对于本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且还要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新型课程的实施中,老师的自身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老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也在悄悄变革,学生主置逐渐地显现出来,落实素质教育将成为必然。不过此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老师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老师教学素质必须有所提高,首先要求老师更新自身观念,逐步接受新生事物,教学过程中要抛开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新的结构,紧紧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契机。再就是要求老师继续学习提高,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不局限单个学科、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努力学习新知识,以确保有备无患,为学生提供指导时才能游刃有余,这样在遇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时才不会缩手缩脚而无从开展教学工作。自新课程开展至今,虽然教材内容不多,但是却越来越感觉自身知识的匮乏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第一,老师继续提高学习知识必须落到实处,对于老师的素质提高会起到促进作用。再就是提倡本校教研工作,对新课程里面出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施专项研究工作,使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二)教学资源有待补充
在新课程具体教学中,老师通常对于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以及灵活性非常认可。不过老师想要讲好这样的课程,除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外,还要配备大量的配套教具和音像器材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实践基地,而绝大多数学校对于这些资源都极其匮乏。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已经在市直学校普及,但是想要发挥其具体价值,还需要老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改革。
(三)课程改革呼唤小班教学
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且大多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此这般,其大班教育就会成为改革的瓶颈。大班的活动开展困难重重,并且还对老师与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想要严格控制课堂纪律,那么学习效果就无从保证,如果要达到活动的深入开展,那就有可能引发课堂骚动,尤其是学生素质不尽相同,甚至还会有学生趁机捣乱,这样就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士龙.?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方向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