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8篇

时间:2023-10-05 10:2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丽乡村建设范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篇1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细胞。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还是要看农村。澄迈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各市县中起步早、动作快、标准高、措施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而不仅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迈县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洁员、所有镇场配垃圾转运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等,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创新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建设,村庄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局面,变成了如今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篇2

乡村建设,在中国正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也引发了一个“走心”的逃离都市大回响――实现每个人心中的诗酒田园梦。但造梦往往是从改变现实开始。

“社区营造”迎来第三拔潮流

“社区营造”概念由日本提出,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说:“社区营造,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思考我们要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为之付诸行动’。”但从乡村建角度来说,往前可追溯到二战后欧美的乡村建设。

第一拔“社区营造”潮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后的日本,经济陷入大倒退,伴随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日本的“社区营造”进入新时代。在继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防害、改变生活环境、振兴日益衰落的农村等问题的“社区营造”方式,例“一村一品”,以及八十年代从社区内部实践构成很多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基础上,日本的“社区营造”在九十年代运动进入了多样性主体彼此协调阶段,并发挥了显著成效,打造了一些成功的魅力新城乡。

第二拔“社区营造”潮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台湾

历史惊人地相似,为改变城乡差距、文化与生态危机、农村衰败等现象,差不多与日本同期,在台湾由民间团体自下而上由发起“返乡”与“重回部落”运动,经1994年台湾“文建会”推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日本社区营造经验开始在台湾以官方与民间共建模式,被复制和推行,人们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邻里间关系的拉近一点一滴被唤醒。

第三拔“社区营造”潮流:二十一世纪中国全域

在国内,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潮,兴起有如梁漱溟、晏阳初等学者为破解“三农”问题而求解的实践。而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中的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人口膨胀、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的挑战。随着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土地流转、绿色化等政策红利的正推,乡村旅游、乡居田园梦市场红利的逆推,各种NGO力量参与的助推,这三股力量在国内汇成一股继日本、中国台湾之后的第三拔“社区营造”的潮流。

乡建中国:绕不开的“三重”挑战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再造有着与日本、中国台湾不同时代背景与在地环境。像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一样,各种社会力量开始如过江之鲫,神通各显,李昌平的村社内置金融模式、资本参与的田园东方模式、公益参与的长江第一湾原始森林保育项目模式、艺术家参与的许村艺术公社模式、互联网参与的淘宝村模式、民宿参与的大理双廊模式,建筑设计参与乡建模式等等兴起,还有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家园……。

在这拔浪潮中,不约而同地都会面临着“乡村怎么动”,会不会是“剃子挑头一头热”的拷问。而现实情况如“拷问”一般如期发生,举例:迷失的大理双廊。随着2011年以来大量民宿的无序兴建、弹丸之地的大理双廊的旅游热度不断攀升,伴生出大兴土木后洱海污染问题,停车问题、农村和村民被严重挤出后开始毁约等棘手问题。一些政府主推的美丽乡村项目也存在着只是“市长”跳“独舞”,看不到“市场”的舞姿,农村形象工程上去了,村民还是原来的村民,农业还是原来的农业,村民还是要外出打工。

新的乡建中国大时代,将迎来“三重”挑战,只有摸着人家的石头过自己的河,才有可能让诗酒田园梦照进现实。

第一、重建生态挑战

重建生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重建自然的生态;第二层是重建循环的生态;第三层是重建治理的生态。

乡建中国自然的生态建设进化论:第一阶段:破坏生态;第二阶段:修复和保育生态;第三阶段:创意生态。结合文化创意,加上传统元素,创意出精致独特的生态农业主题。现在处于第二阶段。

台湾的“生态桃米村”案例。1999年,桃米村发生台湾百年来最严重的“9・21”大地震。地震前,桃米跟大多数传统农村一样,经济凋落,年轻人纷纷逃亡都市谋生,曾自嘲为“垃圾村”,地震后,桃米这个传统农村产业更加没落、人口外流增加、村里垃圾填埋更显难堪。经过10多年建设,桃米村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为一个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建设典范,成为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目前每年旅游营收为1亿多新台币,合2200多万人民币。(参见陈统奎《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南风窗》2011年17期)

中国农村脏乱差问题比较普遍,国外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如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头顶,今年中央提出“绿色化”,倡导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绿色循环经济运营模式的核心,是体现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原则,实现科技含量高、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崇尚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引领农村健康发展,带来新的产业机遇。

目前三大中国乡建模式存在弊端。外源主导型乡建,例民宿的大量涌入,村民的毁约,大理双廊面临方向的迷失,在治理结构上,源自一开始政府的缺位、本地村民没有参与自治;政府主导型的乡建,存在只有形象工程,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三农”问题;资本主导型乡建,资本方话事,土地流转后的村民有被被挤出的倾向。

反观日本与台湾乡建经验,日本社区营造最宝贵的经验是,并非完全交托给政府,而是尽可能地发动社区,发动民众,他们成立了“历史景观保存协会”、“街屋委员会”、“故乡会”、“社区营造协会”、“研究会”等各种名目的执行机构。官民在社区营造上取得共识,协力推进,使日本成为一个“社区营造大国”。根据台湾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介绍,台湾社区营造有3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推动型,成功率小;一种是NGO帮扶型,较容易成功,桃米生态村即是成功范例;另一种是,返乡知识青年型,成功概率最大,台湾有很多成功案例。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例社区营造成功范例(参见陈统奎《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南风窗》2011年17期)。乡村领域,具备鲜明的自治传统和高度自治化的基层现实,乡建中国大潮泥沙俱下,乡村治理任重道远。

第二、重构产业挑战

乡建中国存在四种关系,人是核心,土地是基础,金融是先导,产业是支撑。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必然无法吸引人和其他要素的集聚,无法获得内生式的长足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单一产业发展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一二三产融合联动才是趋势,因地制宜,三二一发展模式、一二三发展模式、一三二发展模式、三一二发展模式、二一三发展模式皆有可能。

例如,利用互联网+乡村,将乡村的特产通过互联网平台卖出(一产),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引入乡村民宿(三产),让消费者成为旅客,参与农事体验,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传统民艺(二产),同时三产的发展又反哺一产二产,让村民安居乐业,构成了一三二发展模式。

第三、重塑“乡魂”挑战

城市化让乡村失去了昆虫和乡土气息,同时乡村文明在逐渐消解,我们开始在寻找“乡魂”,那个充满诗意的田园梦。

产业在为乡村“塑形”,那么文化则为乡村“塑魂”。“乡魂”是乡村的根,是乡村永葆魅力的法宝。

篇3

下公交的地方靠近十字路口,有个卖蜂蜜的老大爷,70来岁,记者向前问路:郑家庄怎么走?“你说的是郑庄吧?那个庄现在可好着哩。”老人坐在马扎上的身子微转,手朝右一指,“往那走,两里来地。”

郑庄不大,远看很像苏式园林,街道整齐,黛瓦白墙掩映在花木丛中,恍惚间以为走进了江南小镇。走近了看,才发现院落横成排竖成行,大门也多是朱漆高门,两旁还挂着大红的灯笼,典型的北方民居。

村里的主通道旁有处草棚,远看记者以为是处茶棚,走近了才发现是处石碾。碾盘、碾滚和手柄都已经磨得很光滑。如今,这石碾早已经没人用了,不过是个念想,记录着过去的岁月。

济宁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要求村庄的规划设计要注重保留老树、家庙、水井等乡村记忆。这就是乡村记忆吧。

道旁的花丛里竖立着曲阜市妇联制作的宣传牌:“一花一木凝聚真情,一举一动书写文明”。陵城镇妇联副主席付冉告诉记者,这里是曲阜市级巾帼文明示范街之一。

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大门,院内干净整洁,屋内窗明几净。说得夸张点,都快赶上售楼处的样板间了。

这是“美丽乡村・清洁庭院”创建的结果。刚开始,有人觉得美丽乡村建设和自己没啥关系,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牲畜乱跑,妇联挨家挨户上门帮着打扫、整理,规划庭院分区,设计室内摆设。这一来,家家户户大变样。有的村民说:“这一改,屋子都觉得亮堂了。”

为了激励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仅2016年,曲阜市妇联就印发了1万多张宣传画,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5000多份,厨房卧室客厅温馨提示2万余个,并和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制作了一批草丛花池宣传牌,真正把宣传发动做到了农户家中。

如今,出门在外的郑庄人若被问及家是哪里的,他们会大声说“郑庄”。逢节假日,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会邀请同事、朋友到老家转转。

“第六产业”

在别的地方,丈量时间的尺子是田里的农活,在郑庄,是路旁的树绿树黄。

郑庄人早就不单纯以种地为生了。多年前,郑庄的耕地就打包租给了种大棚蔬菜的。现如今,这些地被曲阜银府生态园经营,租金1200元/亩,种植绿化苗木和发展生态旅游。

白天的郑庄很安静,街上几乎见不到人影。人们都忙自己的事儿去了,打工或者做生意。付冉说,“到晚上就热闹了”,因为忙了一天的人们都回来了。

郑庄距曲阜市区只有十几分钟车程,距兖州大约一刻钟,距邹城二十几分钟,到济宁市区半小时也够了。很多在城里上班的人晚上还会回村里住。没有进城的也闲不着,银府生态园的苗木栽培、管理、移植、采摘都需要人手。今年68岁的郭大妈就在银府生态园上班。园区有几个大棚,郭大妈的工作就是管理大棚中的果蔬。每天吃过早饭,郭大妈就骑着电动三轮到园区上班,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四点半也就下班了,比城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自由。

郭大妈的工资是一天40元。郭大妈说,如果不是老伴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也能到园区干活,就能多挣一份了。

别看郭大妈骑电动三轮到园区上班,其实郑庄和银府生态园只隔着一道拱门,就像一座庄院的住房和后花园,整个来看,是园中有村,村中有园。事实上,它们协同发展乡村旅游,是同一处国家AAA级景区。来旅游的人看在园区、住在村里,到村里寻乡愁、在园区扑进大自然,在园区玩够了,临走会带上村民自家产的大煎饼……它们是邻居,是伙伴,是发展共同体。

这样的村庄已不单纯属于农业的领地。传统农村是从事农业生产及农民居住的地方,而郑庄从事的有装饰材料、装修工程等加工制造业,还有休闲旅游、物流配送等服务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组合。有人把这叫做“第六产业”。

相比单一的农业生产,“第六产业”显然更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更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郑庄人均耕地1.5亩,今年玉米刚收割时只有7毛多一斤,按一亩地产1400斤算,忙活一年和郭大妈打工一月挣得差不多。

儒学节

郑庄没有一户人家姓郑,多数人家姓董。庄名怎么来的,已经鲜有人知。

这也不是人们要考虑的问题,人们要思考的是,怎么才能在这里生活得更幸福。

有调查发现,许多人觉得,现在生活是比以前好了,看上电视了,打上电话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个个兜里也都装着部手机,可心里却觉得越来越不痛快了,邻里之间见不上面了,说不上话了,人情都变冷了。

怎么让人情热起来?

2016年11月13日,郑庄村村委大院里热闹非凡。邻里乡亲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有吃有喝,有说有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办婚宴或者满月酒。其实,这里正在举行“邻里和谐宴”――街坊四邻坐在一起包饺子、话家常,一起庆祝“百姓儒学节”。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村子美,庭院美,更要人文美,“百姓儒学节”就是曲阜市为提高乡村宜居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感而专门打造的。“百姓儒学节”期间,全民健身运动会、庄户剧团展演、经典电影放映、邻里百家和谐宴等活动轮番上演,且户户知晓、人人参与,让大伙儿真切感受到富起来之后的幸福活法。

今年是曲阜第三届“百姓儒学节”。“邻里和谐宴”那天,郭大妈没有去上班,她早早地就和老伴儿到了村委大院。到那儿一看,桌凳都摆好了,看来还有比他们到得更早的呐。

调馅、和面、擀皮、包饺子,说着笑呱,拉着家常,平常哪有这种机会啊,就是过年,也是在家各包各的,远没有这般热闹。妇女们包着饺子,平常不大下厨的糙老爷们儿也闲不住,烧火,下饺子,端上桌,一个个也忙活得热火朝天。再看看围坐在一起的老人们,连平常不大出门的,都多加了件棉袄到来了。一口饺子咬进嘴里,脸上就笑开了花,好像那馅儿是用快乐做成的。

郭大妈说,村里每有这样的集体活动她都参加,“别看耽误挣一天钱,这样的喜事可是花钱买不到的。”

居“家”养老

在郑庄,如果你问大伙儿:到现在为止,哪些年的生活最好?答案无一例外地指向“今天”。

今天不仅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心里也“暖和”。孤寡老人老董说。

往前推几年,老董觉得自己的晚年必得在远离村子的幸福院度过,像以前听说过的很多孤寡老人那样,背着铺盖卷住进去,每天按点起床、打饭、看电视、熄灯上床,甚至连吃什么、吃多少,都被人规定。再说,“离开我的这帮老伙计,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不想去受那份罪”,但他想不出更好的选择。

今天,老董住进了村里的互助养老院,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身边还是那些老伙计老朋友,性格脾气也都摸得清,在一块儿说说话拉拉呱打打牌,心里舒坦。

郑庄有89户人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54位,独居、空巢老人30位。2015年,村里投资21万元建成了互助养老院,养老院里宿舍、厨房、餐厅、活动室和洗澡间配备齐全,可集中供养25位老年人。村“两委”的6位成员和一位志愿者轮流值班。

如今,互助养老院里已集中供养5位老年人。一些没有住进来的空巢老人白天也会从菜园子里拔了菜,带到养老院里来,和老伙计老姊妹伙着吃,“比一个人佝偻在家里好哇。”

自从互助养老院建起来,老人们对“养老院”三个字不再那么反感了。村民老董头说:“再过两年我就住进去,不离乡不离土,和在家一样。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互相照应。”年轻人也不再觉得,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会被笑话。

篇4

关键词:街头镇发展乡村旅游实践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layout for county development made by the county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lanning of " building great city in county", the Jietou town is implementing the "tourist town, agricultural wealth, industrial town" three major strategies, and based on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Jietou town strive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with supporting of the three major scenic spots and rich countryside features, with the carriers of happy farmhouse and the participatory tourism, with selling points of Han Shan, Xu Xiake, Fan Zeng, Hu Gong, and selects Houan Village as the experimental village to develop the new round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Jietou town; rural tourism;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后岸旅游村自2011年4月启动建设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关心扶持,经过一个阶段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全村共有经营户29家,床位638个;自2011年10月4日正式对外营业以来,共接待入住游客10000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多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20多万元,农家乐经营户月平均净收入近万元。现将后岸旅游村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后岸旅游村建设的背景情况

建设后岸旅游村,首先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后岸村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寒明岩景区,景区的核心部分“十里铁甲龙”屹立村前,始丰溪蜿蜒过村,更兼有五百亩后岸桃坞、三千亩杨梅山林、二百亩优质梨园散布周边,生态良好,景色怡人;同时,农房改造等新农村建设也使后岸村逐步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人文环境。

其次,建设后岸旅游试点村,也是破解街头传统农家乐产业发展困局的内在要求。街头镇的传统农家乐产业发展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九遮山、田芯、寒山湖等区块,在一个时期内发展较好。但近年来大多发展缓慢,有些甚至逐步萎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层次较低,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经营方式陈旧,基本是独户经营、面向散客,缺乏较强的接待能力,客源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营状况的不稳定。要打破这种困局,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试点成为突破口。

此外,后岸村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长期以来,后岸村依托丰富、优质的矿山资源,形成了开采石板这一传统产业。但采石致富的历程,也是村民付出健康代价的过程,近年来,石肺病等职业病已严重危害到村民的生命安全,并逐渐导致开采石板这一传统产业难以为继,广大村民特别是石板矿封停后产生的闲置劳动力不得不面向市场进行转产就业的重新选择。

在此大背景下,经县、镇、村三级的共同研究,确立了依托生态景观,结合农房改造,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

二、后岸旅游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后岸旅游村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依托自然景观,渗透文化元素,营造乡村风情,发展有地域特质、吃住乐立体发展、有创意、有品质的乡村旅游,努力拉伸消费链条,使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得益致富,使后岸旅游村成为街头乃至西线乡村旅游的成功范例,并在后岸村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动九遮山等周边区域乡村旅游的共同发展,使农家乐乡村旅游成为推介西线旅游资源、扩张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承载平台。

后岸旅游村按照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的标准实施建设;经营户按照农家乐四、五星级的标准实施建设。建设步骤,按照市场需求分期、分步实施,尤其是第一期,适度控制规模,力争饱和经营,降低风险,作好示范,逐步带动后续农户发展。

后岸旅游村建设坚持了“一个目标、一个主题、三个原则”。一个目标,就是以“积累消费”为目标,努力拉伸消费链条,使广大群众增收致富。一个主题,就是综合后岸及周边环境,以“闲适隐逸”为后岸旅游村的主题气质。三个原则,就是坚持立体发展,真正具有吃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山水、品农家风情、享乡村乐趣的丰富内容;坚持突出“创意”,使地域文化元素渗透在乡村风情中,力求避免被其他地方纯山水乡村旅游所同质化,避免压价竞争,追求以质取胜;坚持讲求“品质”,每一项建设、每一个细节既要兼具实用功能,又要成为耐看的景观小品,更要追求生态的风貌。

三、后岸旅游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后岸旅游村建设,按照“边建设、边接待、边完善”的总体思路,坚持了六方面的实践路径。

篇5

“体验经济”有底气

休闲农业借力市场和政府两个“轮子”,以开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体验参与融为一体,联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可期。

从自发走向自觉,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凝聚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心血。20世纪末,随着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一批休闲农业规模化基地的兴起,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形态日益受到重视。

为增强休闲农业发展后劲,重庆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相结合,做好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元素融入其中,注重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6个,这些园区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壮大有根基

农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重庆坚持以农业为基、以特色为魂,始终把做大特色效益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

武隆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大县。依托良好气候和生态条件,武隆县以果蔬为代表的特色效益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走内涵式、差异化发展道路。在双河乡,摄像头装进了高山蔬菜产业的田间地头,城里人看着蔬菜长,同时开发出农事体验、蔬果采摘、生态餐厅等乡村旅游项目,既突出了休闲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潼南县建成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30个“百村百园”专业村、标准园、5万亩特色产业示范片、100个种养结合示范园。依托3万亩油菜基地,连续举办“菜花节”;依托30余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办“菜博会”和太安―桂林万亩蔬菜基地休闲观光旅游。2015年全县“菜花节”接待游客约252万人次,综合收入9亿元。

休闲农业“根”在农业,产业不发展,休闲农业就失去了“主心骨”。重庆把抓好农业产业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建设,打造产业带,以产业为支撑带动休闲农业梯次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借力资本,休闲农业发展尤其需要大量的资本注入。休闲农业发展资金从哪里来?重庆市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完善人转城、地转活、钱转乡的政策制度,健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机制,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休闲农业。据粗略统计,重庆市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占八成以上。

对于休闲农业中的财政补贴资金怎么用、如何让各方都能受益的问题,渝北区通过农业改革创新,探索了一条有益的路径。针对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较慢的实际,渝北区2014年开始在全市率先进行“拨改投”试点,改变财政补贴休闲农业的方式,变“补贴全额给业主”为“补助资金股份化、农民与业主(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共同持股”,业主占51%,农民占49%并量化到户,每年按财政投入农民持有部分10%以上给农民分红。“拨改投”增强了休闲农业的内在活力,农民从“打工”变成了“干事业”,增加了财产性收入。由于效果显著,今年渝北区财政又拿出5000万元将试点扩大到22家。

乐民富民有路子

休闲农业实现了农业资源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把农民从分散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其在参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分享产业收益,既愉悦了市民,又富裕了农民。

走M垫江县的“五彩桂园”,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现代农业科技气息。垫江县委书记罗德说,该县以“花漾乐天、美丽乡村”为主题打造的乐天花谷,四季都有花开,今年“五一”单日游客突破10万人、门票收入300多万元。乐天花谷作为休闲农业的成功范例,被复制到了很多地方。罗德说,垫江虽没有名山名水,但具有离主城较近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突出精品意识,在以牡丹、玫瑰、李花、油菜花等为代表的“花经济”上做文章,瞄准普通市民休闲消费需求,可以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一条新路。

重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休闲旅游为纽带,实现了农村与城市的对接,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据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带动1000户农民增收。

优美的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特别是浓郁的乡土文化是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引导农民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建设和改造,休闲农业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问题,探索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乡村景观;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90-03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基本得到满足,由此开始对周围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乡村居民都更加重视居住环境所带来的精神变化。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无论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一些三线城市都在快速扩张,这就使得城市的版图逐渐向郊区乃至农村推进,逐渐模糊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乡村景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兼具人文性、自然性,无形中契合了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田野生活的要求,但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真正地回到乡村生活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尽管城市版图的增大使其原有的居住地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但其对于城市马路、高楼的居住环境仍然难以适应。综合上述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在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向往的同时,还能解决农村居民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困局,而且这也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导向,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1]。在上述背景下,本文旨在结合已有实例,探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的可行性及意义,为此后的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1 乡村景观的融入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作用

乡村景观是当地人文、历史以及劳动人民经过多年的劳作形成的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的景观,是最为淳朴、自然的乡土景观[2]。通常,这种形式的景观能够有利于来访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多样化的乡土特色景观也给居民营造一种独特的大环境氛围,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这种乡土景观也为园林规划设计者们提供了设计的灵感源泉。

1.1 能够改善园林景观的品质 以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整个方案的规划设计侧重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园林规划,这也是很多老城区普遍存在绿化面积偏少,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即使部分城市在规划设计时将风景园林部分纳入了统一规划,其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也是土地的敞开性而非风景园林的景观品质,这样设计原则指导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无法发挥其景观作用。由此,将乡村景观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一种延续,进行融合设计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园林的景观品质,大幅度改善城区内开放空间的环境质量,从而有助于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3]。

1.2 能够使乡村特色得以保存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大量宝贵的农田、耕地、林地等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景观用地就必须依赖于改造距离居民区更远的土地的景观,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居民对该景观用地的利用程度就会越来越低,这样景观园林地就失去了其设计之初的作用。但如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不仅距离较近,交通方便,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能够保存乡村的特色,减少城市建设对乡村特有文化的破坏。

1.3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果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融入乡村景观,必将导致大量农民失去耕地,大量的农作物被铲除,由此造成巨大损失,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进行统一的规划,使之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风景园林实现融合。这样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如油菜、西兰花,在收获前可以提供非常美丽的乡村美景,在收获后可供给城市居民卫生、新鲜的食物。同时乡村景观的存在还能够吸引居民来此游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拓宽经济来源,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融合的必要性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既有营造景观的生态需求,也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现实需求。如在一些大面积的平原地区,尤其是在大面积农业用地的平原地区实施风景园林规划,完全根据风景园林规划挖人工湖、堆人工山,再营造一个人工的“自然环境”,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难度极大。换个角度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每片地域都有其特色,乡村区域本身就有它自身生长、演变的过程,本身的地貌、植物条件、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都是属于这个地块本身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景观,而不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的。将其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融合是对当地特色景观的继承与发扬[4]。

3 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景园林规划的实践

3.1 水渠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处置 我国农村很多地区为灌溉农作物都修筑了水渠,这些水渠在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通常是完全拆除。而根据乡村景观融入的观念就明显不一样了。比如设计人员在浙江镜湖地区成功地将水渠作为风景园林规划的一部分,不仅保留了水渠,而且营造了宜居的环境。具体的在景区中规划出两个区域为水渠景观带,其中一处位于整个景区的南侧,在水渠的两侧种植草本花卉,同时规划多条景观小道,或进行草地绿化,作为风筝放飞地(如图1);另外一处位于整个景区的北侧,炎水渠横向肌理线性种植园林观赏树木、名贵树木(如图2)。

3.2 鱼塘景观带的设计 鱼塘作为农村独具特色的一个景观,往往每个村落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鱼塘,这里往往是村民夏天纳凉的地方[5]。因此,将鱼塘作为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符合农村居民的意愿。通常的做法是在水塘中种植各类水生植物,放养部分观赏鱼,并可在水塘的湖面修筑若干木质景观道,建设水中亭阁,供居民散步、纳凉等。

3.3 农业景观区 部分农作物在某个生长期可呈现十分迷人的景色,其中目前作为景观开发最为成功的应为油菜,如安徽歙县(图3),江苏兴化(图4),虽然同为油菜花,但与不同地区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安徽歙县在群山环绕中的一片片方块状油菜花海,加上近处环绕花海的溪流,远处的几处民居,衬托出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景色。而江苏兴化位于长三角经济带北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水乡美景。“兴化千岛菜花”位于兴化市缸顾乡,以千岛样式形成的垛田景观在全国范围内均享有盛名。据考证,750a前,缸顾乡农民在水中取土堆田,整齐如垛,并在上面种植农作物,逐渐演变成如今美丽农田生态景致。每年的清明前后,在辽阔的水面上,千姿百态的垛田形成了上千个湖中小岛,岛上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水面上形成一片金黄色“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乡村景观自然的融入了城市风景园林规划,成为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自然延续,可以看做是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的成功范例。此外,除了油菜花,部分中药材产地,如安徽亳州的芍药花,河南洛阳的牡丹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农业景观区。

4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的基本原则

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融合并非二者的简单拼凑或相加,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执行中应遵从一些原则的指导[6]。首先要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对乡村特色的景观资源进行保护,以求尽可能的降低对耕地、鱼塘等资源的破坏,同时注意风景园林规划的整体效益,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其次,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这就要求在融合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将私家田园或私家庭院式的景观纳入规划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尽可能做到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统一,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乡村景观在整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呈现出统一性。

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方法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景观以及其他诉求综合全面考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乡村的文脉、历史进行延续,在乡村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现代风景园林规划加以传播,同时凝聚浓厚的乡村气息,凸显地狱特色,从而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要对农业生产区进行保护,避免大面积破坏耕地、林地以及鱼塘等农村居民的核心利益,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保留除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外,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农业体验。更为重要是要善于借景田园风光,对原本存在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乡村景观,尽可能的不去改变其原有的特点。如在温泉公园的设计中,通过设计一条通向周边乡村环境的林阴道,使人们在现代化风景的尽头能够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参考文献

[1]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3-4.

[2]赵东燕.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现代园艺,2015,02:83.

[3]王文海.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01:140-141.

[4]陈蕾.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现代园艺,2015,08:101-102.

[5]成振瑜.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10:133-135,154.

篇7

关键词: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0502

1 引言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截至2015年,全国共批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706处,其中古梯田类国家湿地公园仅有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和贵州从江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3处。相对我国多山、多梯田的资源现状,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建设对策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以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浅析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策,促进古梯田湿地的有效保护。

2 项目区概况及评价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的云和县崇头镇,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公园范围包括云和梯田群及其周边山场林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5′48″~119°29′56″,北纬27°59′16″~28°04′21″。规划面积2192.4 hm2,其中梯田、河流、沼泽、库塘等湿地面积875.3 hm2,湿地率39.9%。

2.1 生态区位重要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山地丘陵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处浙江省第二大水系――瓯江的源头区,生态区位重要,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护中山地区稀有的沼泽化草甸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生态系统典型

湿地公园境内以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包括河流、沼泽(沼泽化草甸)、农用池塘等多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与周边的山地、森林、村庄等有机结合,构成自然和谐的“山、水、林、田、村”生命共同体,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3 生物多样性丰富

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其湿地维管束植物计有70科296种,湿地脊椎动物计有5纲19目35科106种,其中淡水鱼类4目6科13种、两栖类2目7科21种、湿地爬行类3目7科25种、湿地鸟类7目12科36种、湿地哺乳类3目3科11种。分布有野大豆、野荞麦、鸳鸯、虎纹蛙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2.4 景观与文化价值高

湿地公园以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为基底,构建了气势恢弘、美轮美奂的梯田特色湿地景观,并与公园内底蕴深厚的梯田文化、畲族文化、银矿文化、女神文化交相辉映,令人心驰神往、痴迷沉醉,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美学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3 建设必要性分析

3.1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古梯田是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系统工程的范例,重要的生态区位使湿地公园境内的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防止滑坡、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加强山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维护区域环境质量、国土生态安全及流域水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3.2 响应湿地保护、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湿地公园珍稀的湿地物种和华东稀缺的中山沼泽化草甸等湿地资源均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严格保护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是积极响应湿地保护行动的需要,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3.3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示范样板的需要

云和梯田开垦历史久远,在与自然共处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地域生态文化:“樟树亲娘”民俗、“山林―村舍―梯田―河流”和谐的生态格局,特别是利用废弃的银矿遗址改造为梯田,是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及利用的样板。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传承地域生态文化,挖掘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财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示范与生动实践。

3.4 展示国际形象、建设“美丽中国”窗口的需要

云和梯田因其面积广、落差大、形态美等典型少见的湿地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湿地文化频频受到众多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关注,先后被CNN、香港大公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等各大国际媒体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国际艺术家采风创作基地”、“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等称号,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实践基地。在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下,加强云和梯田湿地的保护是“美丽中国”国际窗口建设和湿地保护宣传的需要。

3.5 打造山水童话乡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湿地公园一方面通过严格保护,为云和“山水童话乡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旅游开展和社区共建,可以为社区居民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和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4 建设对策及重点建设内容探讨

通过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条件评价及必要性分析,遵循湿地公园“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湿地公园建设应以系统性保育、恢复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突出景观与文化优势,对江南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极高的“中国最美梯田”开展可持续性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多维功能和效益,示范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篇8

两岸金融业的交流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米黄色的龙身,一溜海水蓝的脊背,可爱的大嘴巴……伴随着台湾人寿吉祥物“阿龙”的登场,台湾人寿与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筹建的君龙人寿正式走进厦门人的视野。开业的日期因为特意选在了2008年12月15日两岸正式开通“大三通”的第三天,而颇具历史意味。专业人士指出,君龙人寿这家合资公司的建立打破了福建地区的金融业没有涉台总部的格局,两岸金融业的交流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现在更多的台湾金融保险机构都想来海西”,君龙人寿公司总经理林耀说。

据悉,目前在厦台商已达9万多人,但涉台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产险公司和财产险上,人身险占比较小,覆盖率不高,市场需求广泛。因此,台资保险机构与在厦台商和台资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君龙人寿等台资保险机构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和满足台商和台资企业的个性化保险需求。

此次君龙人寿不仅“空降”十几位台湾总部的保险干部,还引进台湾先进的保险管理经验、人才培训机制以及保险实务操作经验等,与大陆同仁们共同分享。

每一段都很精彩

在君龙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仲泰看来,公司之所以选中厦门是“因缘际会、天时地利人和,该碰巧的都碰到一块了”。台湾人寿早在2002年就开始关注大陆市场。又因为在台湾至少80%以上的人是从福建过去的,闽台文化、风俗、语言习惯会比大陆其他地方更加接近。“厦门建发集团是中国上市百强企业,一直想在两岸金融业上有所发挥,而台湾人寿有60年经营历史的经验,在台湾金融业上举足轻重,两个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又类似,两岸的两位董事长又都谦虚低调……”,刘仲泰风趣地打着比喻“这正像男女相识、相恋、结婚,看对眼了。”

“君龙人寿从成立到现在每一段都很精彩。”5个月完成保监会审批、11天拿到营业执照,在刘仲泰看来“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想象的速度。”

回顾公司刚刚开始筹办时的情景,刘仲泰打着手势说:“楼下小小的地方挤满了二三十员工,有核保的、核赔的、品牌销售的、有精算的,厦门夏天很热,大家很忙,但是心里愉快而充实,因为新的企业就要开始。”

君龙人寿首度亮相是为2009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做赞助商。之后是4月份,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来自海内外的6000余名嘉宾共襄盛举,其湾宾客近2000人,君龙人寿作为此次保生慈济文化节的唯一指定保险赞助商,为两岸参加庆典信众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及服务。

2009年5月,厦门市政府等几家单位主办的“厦门十大最美乡村评选开展评选活动”,君龙人寿独家冠名赞助,并捐赠旅游消费券给乡村游市民,掀起了乡村游热潮。同时,还配套推出了长达5个月“君龙人寿爱心之旅”活动,将爱心带到厦门十多个美丽乡村。

“细细数来,走过的每段路,度过的每一天,都十分值得回味。感觉我们不像是在做保险,更像是在做公益活动。拉近两岸的距离。”刘仲泰笑着说。

“闽台服务一条龙”

在厦金航线的东渡码头,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大陆人或台湾人从这里往返于厦门和金门。在进站门口,写着“君龙人寿”绿底白字的君龙人寿保险柜台十分醒目,即将去台湾旅游的林女士手持一份叫做“闽台服务一条龙”的保单正在咨询。

“大三通”之后,两岸一日生活圈日渐成熟。但是,台湾同胞到大陆旅游或商务,最为担心的是,发生意外伤害时,台湾的寿险公司鞭长莫及,理赔申请难延误理赔时机。同样,大陆前往台湾的同胞也遇到这样的难题。

一份保单带不过海峡,因而迫切需要在两岸之间建立相互委托替代的客户服务机制。为此,君龙人寿与台湾人寿联手,适时推出了“闽台保险服务一条龙”,

“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刘仲泰介绍说,透过这种服务的对接代转,能达成一地买保单两地服务的超值保障。

当然,这只是君龙人寿众多险种的一个部分。更多的险种都是针对普通百姓,而不单单只针对台商。“不过,因为我们的保险公司来自台湾,所以台商会对我的操作更加熟悉,信任度也更大。”君龙人寿公关处经理谢谕说。

拓展海西市场

“立足厦门、深耕福建、放眼中国”是君龙人寿设立时定下的目标。2009年5月,君龙人寿已经获得了在福州筹建福建省分公司的批复,迈开了拓展海西的第一步。漳州泉州等地业务的拓展也在积极筹划当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