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8: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37-02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与学生良好的学业成绩和积极的社会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加强高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校与家庭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育形式、两种教育资源相互整合,促使二者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
一、协同式教育的理论基础
1.协同式理论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协同式”这门理论,它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一种用统一的思路处理复杂系统的方法论,研究自然界有关转化的基本规律,将有序与无序的状态视为一体,着重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与互补的相互作用,正因为有了协同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产生了序状态,形成了一股“1+1>2”的强大合力。
2.协同式教育
协同式教育指的是新时期下整合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力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同步教育,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家校协同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家校合作重视的是家长配合学校,家长只是一个辅助教育者角色。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基础是“协同效应”,它指出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外部环境复杂的系统之中,这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此,在实施家校协同式教育的过程中,要素与系统中各方面力量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基本基础,而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则是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目标,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学生大学时已在生理上成年,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大学生在高校中的自我成长、发展等方面往往都无法顺利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数短缺,学生管理工作量大,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干预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长处
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带有情感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的。它补充了学校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功能,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长处。作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整个家庭教育崭新的一个阶段,因为一方面,新时期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复杂,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身心的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然而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实际上对家庭依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教育的正确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仍然是非常需要的。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有作用和家长的作用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的内容可分为德育、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在这三方面的素质中,“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德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感化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3.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新时期,高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诸多职能。做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工作,可以促进高校向家庭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渠道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高校做好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4.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大学生个体由于家庭环境、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学习能力、为人处世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因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家长对学生入校前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就要求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以便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要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没有发掘出来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然而仍然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进了“保险箱”,以后有关学生的成长、成才就都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就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2.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家长一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另外,高校一般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往往以宣讲学校教育理念、印发教育资料、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的交流,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这样的交流沟通只是高校与家庭之间一种单向性的活动,其沟通的效果远远不如双向性的交流沟通,因此,高校与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3.协同式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强,缺乏连续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就业、考研这段时间,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式教育的整体思路,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另外,对于同样担负着教育重担的家长来说,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等知识和技能也是简单的、零碎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协同式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体系。
4.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
家校协同式教育是家长与学校之间协同发挥作用,一方面包括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和沟通,另一方面也包括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了解和参与。高校如果没有相关的机制体制,让家长及时了解主动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家校协同式教育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对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对策分析
1.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学校要积极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机制体制,为家长提供与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对接,促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立体化网状结构。
2.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社会上出现的“月光”、“啃老”、“陪读”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家长的传统观念往往影响学生的择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与时代特征、与子女未来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3.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预防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在传统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如建立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QQ、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
4.高校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密切家校联系
高校可以拓展家校联系的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开放日当天,学校开放所有场所让家长参观,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班会课特邀家长参与活动。家长们还可从录像报告会、表彰会、座谈会、艺术节活动、咨询活动和自由参观、听课中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家访,家访能使教师与家长之间构建起一座增进沟通的桥梁,使得双方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为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三是参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学校的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246.
[2]王光明.理论与实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59.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模式传统,方法落后
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部分高校管理者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意识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其具体表现在:(1)部分管理者缺失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没有顺应时展,进行理念的改革创新,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2)部分高校看到其他学校的改革成绩后,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盲目跟风,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个性缺失,缺乏创新意识。
2.动力不足,效率不高
由于动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这同样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部分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当前我国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往往来自于教师的职称、学历、科研项目等内容,忽视了高校办学的最初目的。(2)高校教师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很多高校都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评估的指标,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偏离人才培养的重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
3.途径较少,意识不强
所谓途径较少是指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较少。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基本都是通过研究训练、科技比赛等形式。形式单一,范围有限,故培养效果也有限。而意识不强是指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单位合作的意识不强。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或是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后没有采取相应的协同措施,没有为学生打通更多的人才培养渠道,导致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担全部落到高校身上,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1.明_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首先,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制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学校可以抓住“创新”二字,分析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然后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现、分析与探究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增强师生自主能力,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为了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关高校应积极增强师生的自主能力,让教师、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方面,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评估观念与方式,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质量作为评估指标,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创新。在学生方面,教师应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分析、思考与自主探索,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加强高校协同创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创新型人才,相关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协同创新,加强与各单位的协同合作,为人才培养创建多个平台。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协同。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2)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在企业的资助下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在平台上引导学生将科研与学习相融合,从而促进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3)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学校人才培养的视野将更加宽阔,学生的思维将更加先进,可以培养出大量高质量人才,从而促进地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清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5(11):124-127.
关键词:信息化 家校协同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教育。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教育Ю吹幕遇和挑战多了,对孩子们发展的助力和冲击也更复杂化了。然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尚未真正完善,教育观念有了些许改变,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尝试着创新,但在真正实施时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家校协同发展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家庭教育未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新课改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而且是对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双方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真正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家长参与意识不强,家长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准确等现象。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策略也十分必要。家庭教育是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随着多种媒介的不断涌现,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单单依靠学校对孩子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长的监管之下,学生日常习惯的养成主要也是受家庭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双方协调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要素
(一)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有效学习的基础,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任教育,家庭环境是否和谐、温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在西周时期的教育主张中,人们提出婴儿在自己能吃东西的时候,家长要教他用右手进食;在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要先教会他怎样应答大人的招呼,男孩应声要直,女孩应声要婉;男孩要配革制衣带,女孩要配丝质衣带;孩子六岁,要教他数数,并教其认识东西南北中的方位;七岁,男孩和女孩便不能坐在一张席子上了,也不能共用一份食具;八岁开始进行礼让训练等。这足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从小就有的并且是深远持久的。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当一个孩子每天生活和学习在父母的不断争吵中时,他的心境必定会烦乱,受外界环境影响会较大,学习上也自然消极怠慢,成绩不会理想;相反,若父母亲关系和谐,生活环境温馨幸福,孩子也会心情舒畅,在学习方面会更加自信,成绩也会更加理想。其次,父母对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视程度也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父母若能在孩子学习时及时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正确的指导,就会像一双无形的大手牵引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外,当孩子出现消极面对学习的状况时,父母若能及时同孩子讲清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能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如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家庭经济情况大多不够理想,如今的教育虽实行着义务教育,但这些孩子们仍然要在放学回家以后承担家庭重担,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学习的地位或许远不及家庭事务重要。更有甚者,在面对巨大的家庭生活压力时,会在小小年纪选择辍学,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而相反的那些生活压力较小的孩子们则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在学习上。
(二)学校教育。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一天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在学校内学习知识度过的,这其中的学习过程具体包括听教师授课、自学、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等。良好的课堂环境必定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授课水平、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学校的硬件设施来说,教师授课时所用的多媒体、实验室、操场、图书馆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再比如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所处学校的硬件设施着实亟待提高,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上课时只能听老师的讲解,远不及城市孩子们的眼界开阔,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孩子们可能更多的时候需要靠想象,这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而这一部分孩子也只能接受简单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的教学,缺乏图书馆中的各类图书给予的知识补充,更加缺乏实验室教学等操作性学习。因此,这样的学习环境也影响这类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教师授课的方法、水平等方面来看,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课时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倘若教师授课时枯燥乏味,学生便会产生厌烦、疲惫、困倦、走神等不良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更是事倍功半。相反,教师授课若能巧用方法,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必然会充满兴趣,即便是枯燥的知识也能掌握得如鱼得水,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可能也会受很多琐事的影响,比如,当老师讲课时,学生突然听到敲门声或门外急促的脚步声时,也会中断学习思路,产生短暂的分神现象,这样不受控制的突况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也对学生产生着较大影响。当他们身边的同学朋友是所谓的“学霸”时,无形中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这就会敦促他们努力学习,不落在别人后面。当小组内优等生占多数时,便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运用交流、讨论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就像人们说的:“知识分享了以后,不但没有少,反而人手一份。”反之,当身边同学的学习态度不积极时,他们也会跟着懈怠。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课堂环境是引导学生正确、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三、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策略
(一)增强家长建立家校协同发展策略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首先,要求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专心的享受学习。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应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尽量做到在孩子学习时不争吵,不让孩子分心,时刻重视孩子的学习。最后,父母应时刻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与孩子谈心、沟通,了解孩子是否遇到了某些现实问题,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帮助孩子化解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孩子获得一个健康的心态,进而为孩子的学习扫清各类障碍,提供坚实的家庭保障。
(二)学校应利用多种媒介推进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策略的建立。学校是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主体,学校拥有更完备的教学资源和教育信息,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主动并踊跃承担起建立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的责任。除了使用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如家长会、家访、校信通等,还应恰当地使用多种自媒体平台,如QQ群、微信、论坛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教育沙龙、互动短信等,通过多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和家长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学校与家庭应密切配合,协同努力,才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进行学生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5(12).
搭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平台,引导家长关注学校教育
1. 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定期学习
“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家长有和学校开展同步合作的强烈意向。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胜于其他年级,这是因为一年级是小学起步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充满期待,因此,能够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开始的第一步,让家长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也恰恰是开展家校同步合作的良好基础。因此,为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校组织了各种活动。如新生开学前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疏导、每学年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成功你我分享”的个案交流等。在这种沟通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2.针对全校家长所组织的活动“沙龙”课程
家长沙龙活动是我校家校协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学生家长轮换参加,分别围绕家庭、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通过活动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每学年一次面向全校家长开展主题“沙龙”,形式不一,更多的是邀请专家根据学校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做专题活动。
开展异地“手拉手”学校家长“沙龙”,相互交流与学习。教育区域及环境不同,家长的教育点、认同点也有差异。创设每一次机会,相互学习、感悟、借鉴。2011年,一所学校的老师、家长和学生来到我校参观学习,我们组织了家长“沙龙”活动。这次活动,我们专门找到那些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及家长一起参加交流。活动结束后,本校参加活动的家长深有感触,家庭条件再好也不该让学生过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否则孩子在享受的同时,自立自强的品质无形中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缺失。
2011年10月27日,我校与友谊校广州增城实验小学的学生家长、教师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家庭教育与学生成长”家长沙龙。特邀心理教育专家主持。家长们围绕家教方法、沟通困惑及学习型家庭的建立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和专家适时给予建议和指导。
3.针对特殊群体组织家长“沙龙”,开展特殊群体的教育课程
我们在教育中会遇到所谓“问题”学生,基于各种原因,这些孩子出现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仅凭学校的教育,力量肯定是太单薄。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帮助这些孩子战胜来自方方面面困难,让这些孩子去享受点点滴滴的成功,去体验点点滴滴的快乐的生命历程。
2011年11月13日—12月18日,我校首期“父母效能”系统培训班开班。26名家长成为首期“父母效能”系统培训班学员。连续六周周日上午,我们邀请心理教育专家,面对学生家长,通过分组活动、讲解、讨论、交流分享、课后阅读等形式,完成“父母情商(EQ)”课程,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行为目的,控制自己情绪,积极倾听,有效沟通,及时鼓励,以平等尊重原则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家长学习教养子女的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孩子潜能、提高孩子情商和学业成绩。
沙龙的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1.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
2.父母的自我改变——我能不生气吗?
3.积极倾听——父母如何听孩子说话?
4.问题所有权与我的信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父母如何说孩子愿意听?孩子哪些行为令我担心?能说出我的感受吗?是谁有问题?
5.鼓励有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告诉孩子“你是与众不同的”。
6.行为结果——有效对待孩子的犯错行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为家长提供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
1.成立家委会
家委会成员是由自荐和推荐的方式组成,班级家委会有5名家长。各班1名家长代表参加学校家委会。家委会有工作例会制度、工作宗旨、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原则等章程。第一步课程的内容:定期例会制度,家委会成员针对学校管理,参与学习。第二步课程的内容:定期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和进展情况,播放学校本年度的宣传片。根据孩子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个个温馨的活动场面,使家与校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孩子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了。通过与家委会的一次次交流,一次次活动沟通,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更多了一份了解,一份认同,更多的是一份支持!
2.成立素质教育志愿者服务团
一、“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技巧
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不仅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家校协同的教育网络,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密切家校的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和谐的教育机制不仅仅是一种课堂上的互动,还要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学校和当今的社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迈出一致的步伐。这就对我们学校、教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
现在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这种素质教育在有的地方到最后往往就只是一种口号,学校为孩子减负的同时,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又给孩子增加的更大更重的负担。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家长、社会与学校没有构建这种协同教育的观念,以至于不能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定期向家长开课,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学校设立开放日,安排家长来校参观,参加学校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每学年安排一次请家长来校进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课,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学校还应该组织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提高。只有让家长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制度,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容易收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的效果。“家校联系手册”,“家长学校通讯”等已成为家校联系的有效载体。
家校联系重在沟通,意在改进,把家校联系放在沟通信息、寻找教育良策之上,使学校教育同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还应落实家庭访问制度,确实做到对孩子深切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不同类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叫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把从家长那得来的,有关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制定一个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从而得到更显著的教育效果。
二、“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技巧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监督是不够充分的,我们应该把教育的深度及广度放任于整个社会,社会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小学生社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根据现代大教育理论,国民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文化主体和设施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者。相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社会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社会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教育观和社会实践教育体验,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小学生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第一,是整合对青少年的社会影响的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面临着太多的社会影响源。必须通过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来整合和主导这些影响源,使他们朝着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方向发展。第二,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需要。发展社会教育,有助于使青少年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激发道德学习兴趣,提高道德践行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社会教育担负着为青少年提供学习和成长榜样等责任。第三,是改善学习的需要。过去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忽略了包括社会认知的学习、社会经验的学习、社会情感的学习等等社会学习。心理学家早就讲过,一个人如果没有社会兴趣,他是很庸俗的。第四,是弥补学校教育不足的需要。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脱节,学科之间的知识构不成联系,学生缺乏整合运用的机会等等,都需要由社会教育来配套和补充。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是一个关系青少年成长、造福民族未来的崇高事业。各级政府和社会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展的前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精神,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做出实效,做出影响,牵动全社会,进而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
【摘要】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本文用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理论与策略,以使艺教之花开得更艳。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协同;理论;策略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日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而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让艺教之花开得更艳?
本文试图用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理论与策略,仅是抛砖引玉。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
协同学是西德学者哈肯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提示系统进化的动力。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理论,就是指在协同学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审美功能,使其与素质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协调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以形成协同效应,优化素质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策略探索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协同
音乐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的协同是以情感为中介,通过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联作用来形成协同效应,使外在的“他律”(理想、道德规范等)转化为“自律”(自身内心的要求),使人的主体目的符合最高的善,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完善品德、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的协同
在普通学校中,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来实现。研究音乐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协同,实际上是研究如何使音乐教育与这些横向课程协同教学。
音乐是一门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本身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在教学中相互协调、合作、互补。例如:教唱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民族文化以及居住地的地理环境等。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育与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等知识结合起来,不仅巩固和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而且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到:“我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比物理教师给我的多得多。”他认为音乐是他进行创造的催化剂,他在研究“相对论”的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时,就停下来从在钢琴旁一遍又一遍地弹奏钢琴曲,用音乐启迪灵感。这足以说明音乐教育与这些文化课程隐性协同的重要性。
(三)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
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它主要通过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来达到陶冶人、教育人的目的。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策略主要是利用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同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进取心理、创造心理和同情心理等,使他们的个性心理协调发展,使他们学会处世、做人。
例如:通过合唱、合奏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众所周知,合唱、合奏是一种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演唱、演奏出来的音乐美妙动听,使人得到愉悦和享受。学生将从中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接受集体主义思想。
(四)音乐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的协同
身体素质虽然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主要是通过锻炼、情绪调整、休息、营养等几个方面。在这里我们郑重研究音乐教育怎样与人的锻炼、心理调整、休息三个方面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
1.以“动”产生协同
在广播操和艺术体操等体育运动中,常常伴有节奏明快的音乐,这实际上是两种运动的协同形式,在体育运动(身体的运动)中,音乐运动(旋律与乐思的流动)为其增强韵律感,激发运动者的情绪,促进身体的协调动作,以提高锻炼的效率。例如:歌唱需要气息和全身各部分的配合,这就是一种全身运动,也是对人体内部器官的一种锻炼;演奏乐器不仅是两手的运动,也是一种全身运动,而且需要气息的配合;体态律动由于是以身体作为乐器来表达、体验音乐,所以它的全身动作更多、运动幅度更大,它对于锻炼身体和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很有好处。
2.以“情绪调整”产生协同
旋律优美、节奏平衡的音乐,通过调整人的情绪,能激发人体内的激素、酶、乙酸胆碱等物质的分泌,这些物质对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何使音乐教育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与身体素质教育协同是值得研究而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比如说,选择什么音乐给学生听,采取什么形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以达到使他们恢复疲劳、精神饱满、身心健康的目的?又比方说,可不可以在课间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使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在课外活动时放一些兴奋、明快、活泼的音乐,使人充满活力;在晚自习之后听一些轻柔、宁静的音乐,使人顺利地入眠,等等。笔者提出这些旨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以使艺教之花开得更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移动协同教育;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APP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5-0192-02
0、引言
所谓“移动协同教育”是指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合作,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搭建各种互动平台,为家校之间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沟通方式,为全面监控儿童和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途径。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由于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流行,APP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提高了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家长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提高了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对学校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在信息时代的生活,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特别是其中的互动、生活辅助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原则上移动互联网可以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未来的“全球化”应该是“移动网络化”。笔者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处理能力,移动终端正在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这也给移动终端增加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如果有一款基于移动终端的协同教育APP,其应该具备哪些功能才能符合目前协同教育的需求?笔者拟从自身集合多重角色的体会出发,描述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
1、移动协同教育APP的现状
(1)数量少且仅面向特定用户。目前主流的手机系统有苹果系统版本iOS、安卓Android、微软Windowsphone、塞班系统版本Symbian。但基于这些系统的移动协同教育APP数量非常少,并且都是针对特定用户的。例如,基于Android平台的一款名为“校讯通助手”的APP就仅支持深圳地区的校讯通用户,其它地区用户无法使用;另一款基于IOS平台的名为“金鹰校讯通”的APP仅支持浙江地区的校讯通用户。
(2)功能单一。目前,网络上的移动协同教育APP基本上都是依托短信功能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通过短信能够实现的功能有学生考勤、学生奖罚、学生评语、学生成绩、学生管理、教师考勤、教师管理、学校公告、消息通知、考勤通知等,与目前主流的网络通讯软件相比较,语音技术、二维码扫描技术等均无法实现。
2、移动协同教育APP功能需求分析
2.1 学校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
(1)与学校现有数据流畅对接。对于学校来说,及时地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的各种情况,是保证密切合作的前提。因此,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具有类似“校讯通”或者“家校通”的功能,能够将学生成绩与作业情况、学生考勤、校园各类通知、学生的德育表现以及学籍情况等信息同步到家长的智能手机或者其它安装有移动协同教育APP的移动终端(如Ipad、Xoom等)上,通过这样的移动信息平台,使教师和家长能够得到充分、及时地沟通。
(2)具有主动推送功能。推送最主要的特点是由服务器主动发送信息到客户端,而不是由客户端发起请求获取信息。其优势在于信息的主动性和实时性,可随时将信息推送到用户面前。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慢慢一条一条地翻阅短信,如果APP具备了主动推送功能,家长就可以不用打开短信,第一时间阅读到短信的内容,及时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真正做到及时沟通与疏导。
(3)能够具有实时更新的教育资源库。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具有一个家长学校的栏目,家长能够通过这个栏目阅读各种专题讲座资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与修养,营造家长与学生终身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氛围。这个资源栏目还可以添加各种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使家长了解新时期中学阶段学生的青春期思想与心理特征、叛逆期的特征及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子女眼中的家长是什么样子的,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
2.2 家长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
(1)与学校的视频监控系统对接。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据搜狐网的报道,白云区有500多间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这些监控系统大多都有面向移动终端的客户端(如IOS、Android等),如果能够实现APP上的对接,学校可以在移动协同教育APP里定时或不定时地向家长开放视频监控系统。家长可以通过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实时视频栏目观看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这样的了解方式更加直观,更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另外,以手机上优酷为例,目前的移动网络带宽在移动终端上播放经过压缩后的视频流是可行的。如果能够实现实时观看视频,会让移动协同教育APP拥有更庞大的客户群和更广阔的前景。
(2)实现语音对讲和语音留言。以QQ、微信、飞信等目前网络的主流通讯聊天APP为例,它们都具备了语音聊天功能,目的就是为了照顾一些打字不熟练或者不愿意打字的用户群体。对于很多学生家长来说,如果移动协同教育APP能够具有语音留言功能,会让这款APP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也让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容易,有效避免了“先告状,后管教”的尴尬。
(3)具有二维码和条形码扫描功能。以微信和淘宝旺旺为例,它们都具备了利用移动终端自带的相机进行二维码和条形码扫描功能,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将用户需要搜寻的信息呈现出来。家长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科目,所以就需要为孩子购买一些课外辅导资料。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各种辅导资料多如牛毛、内容参差不齐,如何选购适合孩子实际情况的辅导资料就成为家长十分头疼的问题,如果移动协同教育APP能够具备扫描功能,那么家长可以通过对辅导资料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的扫描,就可以从互联网或者特定的数据库了解其他教师或者家长对该资料的使用情况,避免了盲目购买大量无用资料的情况。此外,由于不用输入书名、出版社、作者等繁琐的信息来查找,也让这款APP用起来更加简单和方便。学校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家长所不能代替的,而家长所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学校无法取代的。只有通过家校紧密联系,弥补相互的不足,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2.3 家长和学校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共同功能需求
(1)界面简洁、操作简便。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是普通用户,这就注定了移动协同教育APP不应该做得太复杂。假设家长要看自己孩子的成绩或者其它表现,要进行7、8次按键操作,那么这样的APP肯定是让用户难以接受的。只有界面简单、各项功能一目了然的APP,才能让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
(2)多平台兼容。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有IOS、An—droid和WindowsPhone,考虑到每个家长的手机或者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不一样,因此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要有多个不同版本以对应不同的操作系统(例如Symbian和BlackberryOS等),以适应不同的手机用户。
(3)能够对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分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不仅仅是一款简单的应用,它应该可以作为一个桥梁紧密连接学校与家庭,学校可以通过这个桥梁,将校内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活动的图片或视频通过这个桥梁向家长展示。家长也可以将一些家庭聚会或活动的资源利用移动协同教育APP进行分享,作为校外第二课堂的延伸。
教育部在2012年3月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指导思想。在2013年工作要点再次强调了这一方面。由此可以说明,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促进我国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高校及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促进两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而推进继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积极促进校企联盟,推进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协同创新说明
(一)协同创新的生成
提出于19世纪的协同创新主要思想是将教学与科研结合、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受此思想的影响,于20世纪,美国高校在办学中引入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并制定了人才培养机制,其在二战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美国高校的招生规模、增强了美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培养和任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如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培养了较多人才,并且直接任用于企业,不仅提升高校教学水平,还促进了企业发展。在看到外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办学成果的情况下,我国也更加注重校企联盟,尤其是在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近些年间。总之,协同创新思想的灌输,有利于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促使高校、企业双赢。
(二)协同创新的说明
学术界对于协同创新的概述,采用美国研究员彼得?葛洛的解释,即有自我激励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态,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基于此,可以说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分的配合,才能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在继续学教育方面,高校与企业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创新协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续教育方方面面,才能使继续教育真正得到创新、优化,提升继续教育的作用,为企业、社会、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继续教育校企联盟
(一)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协调创新框架分析
1.协同创新的理论支撑框架
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创新理论是指组织内部主体之间的协同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各个主体共同进行、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在此理论问世后,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教育工作。我国2012年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就是基于此理论展开的,希望通过营造经济环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等,推进政产学研,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在我国政府确定协同创新理论应用价值的情况下,协同创新理论应当在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基于学校主体和企业主体的利益诉求,综合分析继续教育目的、环节、内容、手段等相关方面,从协同创新角度来确定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问题,进而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协同创新理论框架,为优化调整校企联盟的继续教育做铺垫。
2.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平台架构
理论上来说,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是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协同组建新型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继续教育平台。由此可以说明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平台构架主要是构建师资库、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等,同时还得到较多企业或机构单位的支撑,以使继续教育规范、合理、科学地落实,培养综合型人才。
3.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协同创新的主体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协同创新主体,主要有:
政府,被视为协调主体,主要负责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或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政策的制度,促进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各种教育教学机构能够积极推行成人教育、终生教育等,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意识等,从而促进我国良好发展。
高校,被视为实施主体,主要是了解人才市场情况及企业人才需求,合理的调整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从而科学、合理的教育受教育者,提升受教育者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等,促使其可以在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乃至于国家发展。
企业,被视为受教主体。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员工是受教主体,在政策的指导和协调下,在学校的教学下,积极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并加强训练,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相关技能、素质,成为企业、社会需要的优秀员工。
(二)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推进
如何推进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呢?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自身对这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应当实施以下措施来推进。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作为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协同创新的主体,是推进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中坚力量之一。为此,政府一定要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为实现继续教育校企联盟铺路。为此,政府应当规范、完善成人教育立法。使政府相关机构及企业专家、优秀教师成为督促继续教育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另外,政府还要根据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搭建情况,适当颁布优惠政策,适当地调整企业员工工资比例、颁布税收政策等,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2.加快高校教育改革
在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继续教育校企联盟,高校应当注意加强本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就是根据企业员工实际情况及知识需求,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关方面予以革新,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基于新课程要求及企业员工知识需求,科学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层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实践活动的添加,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培养。
3.加强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