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8: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生德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现二学生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学生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并不认为活动组织者是“关键因素”。
发现三政治课和语文课的德育作用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寓德于教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寓德于教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尽管我们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德育工作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德育的“付出”和“产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进行德育工作。为此,我们着手进行中小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德育兴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中小学生关于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德育需求、所喜欢的德育方式以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等方面。为推进“主体育德”德育工作模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委托“南京市教育调查中心”编制关于学校德育的问卷,问卷采取封闭型选择题和开放主观作答的形式,随机抽取了南京市13个区县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共1200名。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6份,回收有效问卷占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大体掌握了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并对中小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德育兴趣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学生对于德育的关注度很高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调查中,有77%的学生认为德育是自身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认为思想品德好是三好学生的“三好”中最重要的内容的学生占79%(见表1)。此外在对“德育对你的成长作用有多大”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没有学生认为德育对于自己成长“几乎没有作用”,91%的学生认为德育对自己的成长有较大甚至是很大作用(见表2)。这与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是否有作用的回答基本是一致的,92%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有作用的,认为有利于增加思想品德知识、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教会个人更好地做人、做事,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等。
(二)“活动式”的德育倍受“青睐”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的德育方式,是通过活动来使自己得到道德情感方面的体验和升华。在“给你的学校德育工作提一条建议”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都对“活动式”德育课“情有独钟”(见表3)。
从学生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对德育活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小学生对德育活动的认识较为朦胧,仅是较为宽泛地要求学校“多一些活动”;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则对德育活动有了较为具体要求,不仅要求学校增加一些活动,还对活动的类型、性质和目的等有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建议,要求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文化节”、“组织一些班级比赛型的活动”、“举行节日庆祝、社会宣传、军事训练”等。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尽管对德育活动认识不同,但都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这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相吻合的。
在关于“你认为一次好的德育活动的关键是什么”一题的回答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活动目的最为关键,其次是活动内容,再次才是活动形式,最后是活动组织者。可见学生不仅对“活动式”的德育情有独钟,而且对活动的要求也比较集中和理性。活动目的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不明确、不正确,形式再多样、内容再充实,也只能是肤浅的德育,甚至南辕北辙,达不到德育的要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是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充实是达成活动目的的基本条件,相反,内容不充实,目的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甚至成为大而空的理论和说教。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普遍对活动组织者的要求不高,学生关注的内容是活动本身,而不是某个“权威”或“专家”的身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教师,学生是“只认活动不认‘人’的”。学生关注的是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德育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可见,学生更加希望的是自己的德育,而不是教师对自己的德育。
(三)寓德于教“任重道远”
从学科角度来说,传统上认为政治课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学科,语文课尽管有较强的“工具性”,但是,该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政治课和语文课是中小学生德育的“主阵地”。然而调查发现,政治课和语文课的德育作用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对其德性的成长起主要作用,15%的学生认为政治课对其德性的成长起着主要作用。显然,政治课和语文课对于学生德性的养成作用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寓德于教效果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应试”的挤压和干扰。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倾向较为严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学科教学是“应试”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升学的学科,更是“应试”的重灾区。因为语文和政治都是中考和高考科目,因此教学过程就会渗透着“应试”的要求,于是,教学的目标就会从学生全面发展向应试升学偏移。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政治课,知识的传授、应试能力的培养远远超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二是方法的机械和呆板。寓德于教是一门艺术,需要把“盐”溶在“汤”里,需要不露痕迹,而不是生搬硬套,不是“贴标签”。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寓德于教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寓德于教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德育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德育有着较高的“需求”和较多的“兴趣”,对于德育的开展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基于此种调查结果,为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需要,推进德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之源。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源泉。人的需要具有三大共同特征:一是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种对象出现时才能使其获得满足。二是动力性。需要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现了新的环境,机体就可能产生缺乏感,这种缺乏感就会调动机体的力量去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因而产生动力。这种缺乏感越大,动力越强。三是社会性。人类需要的满足范围要比动物大得多,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是要通过社会劳动并以文明的方式获得的,同时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因此,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必须从需要入手,要学生能够自主育德也必须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设计。学生需要德育,他就会成为德育的主体,学生不需要德育,他就会成为德育的“看客”。德育工作者和德育研究者应该把德育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联系起来,把学生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的德育的目的既是社会的,也是学生自己的。
(二)开展活动,实践德育
德育工作决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有学者认为,当学生意识到你是在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失败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真正的教育是寓教于乐、不漏痕迹的,是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有着它自己特有的规律和要求。如果说其它学科主要是对学生心智能力的训练,那么德育则主要是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训练。如果说学生心智能力的训练尚可以通过“知识授受”的行为来得到提高的话,那么道德情感的培养则主要应通过相关趣味性的活动来实现。有专家认为:“促进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从而为自我的道德教育提供基础的,只能是儿童本人的活动,只能是儿童间的交往。[1]”
符合青少年兴趣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对于活动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早在20世纪就有教育家说得很清楚:“由于人们不仅要思考,也要行动和关心,教育过程必须超出智力的训练,帮助青年学习如何有效地负责地行动。[2]”然而,当下学校的德育活动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活动设计脱离学生需要。学生需要贴近生活、贴近自己的德育活动,而德育活动设计者却往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设计,活动一旦与学生出现距离,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活动数量偏少。因为学科教学课时紧张,活动开展付出多,活动过程有风险,致使学校的德育活动的组织仅限于不能不完成的任务,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现状。
(三)学科渗透,强化德育
任何学科都有其一定的德育因素。历史的深邃,地理的涵纳,生物的神奇,数学的逻辑,物理和化学的严谨,至于语文,其人文性质更是不言而喻。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科的人文内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德的升华、美的熏陶以及情感上的提升,尤其是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其教学目标再也不能停留在读书识字的初级阶段,而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培育,智能上的提高,人文修养上的进步,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从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看,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学校,而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上课学习,教学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一直是主要阵地,不可动摇。如此,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主阵地,德育当然也不能例外。然而,智育、体育、美育都有相应学科,内容和形式是基本统一的,而德育和政治课“部分统一”,还有距离,因此,开发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势在必行。除了需要提高寓德于教的认识之外,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寓德于教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应该建设一个宽阔的平台,让教师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寓德于教的研究、交流、讨论,把寓德于教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6):69―76.
【关键词】:德育工作自主管理 师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79-01
1前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并不一定同步发展,有时甚至出现相悖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召开的全球性的教育会议,研究面向21世纪的教育,就提出了“学会关心”这一令世人瞩目的课题,把德育提高到迎接2l世纪挑战的教育对策的首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德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管理分析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指的是现代学校系统中管理者依据马列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科学,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效,以最佳达成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但在我们看来,德育管理不仅涉及了学校管理者,同时也涉及了德育中各方面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者,是四个主体之间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
2.1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数学生的事情,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2.2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管理
第一,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德育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德育首位”意识。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即前面提到的引导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减负加强德育工作。其次要提升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德育素质。加强自身师德培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再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要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
第二,围绕“大德育体系”对教师进行管理。一要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二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学校要重视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要注重培养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三要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四要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无要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
第三,学校领导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要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2.3 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
第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同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一样.学校领导者同样需要自我管理,且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和关键。管理者要善于接受新的德育管理观念,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德育管理技术等等,善于提升德育管理意识,使之与德育管理现状,德育管理目标等相适宜。
第二,德育管理体制的约束管理。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能够对德育管理者形成约束作用,使其围绕着德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德育管理者应该在德育管理体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并善于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反馈中发现德育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学校领导进行监督,同时要善于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定期接收德育管理者的反馈信息.监督其管理工作的展开。
第四,学校各部门人员及学生的监督管理。学校领导同样也需要受学校其他人员,包括所有老师,行政人员以及所有学生的监督。在整个德育工作中,使之上下一体,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获得德育的高效性。
2.4 重视社会、家长的有效参与
新形式下,德育工作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走向社会化已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应重视社会和家长的有效参与,通过成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建立正常的例会制度和职责,对学校的发展、政策、措施等提出建议,参与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评价,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和特色,协调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监督保障学校依法治校措施的落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与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等,开展护绿、助残、国防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作战,以各种形式拓宽德育渠道,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良好德育大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的核心,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通过德育的创新,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功能,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品德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也顺应时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于是我们的家长,学校,老师都在不遗余力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各种课外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就在我们窃喜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可以达到美国高中生的水平时,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却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学生伤害父母,老师的报道频频见诸报刊。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要的素质教育吗?为什学生的幸福感越来越少,为什么辛苦付出的老师和家长却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为什么教育的尊严丢了?在教育中缺失了什么?答案也许就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中:“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大树。”先做人,再做学问,只有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体验到幸福,并把幸福回报给社会的人。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工作中,总结出了三点德育方法:
一.关爱孩子,宽严相济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对于儿童,就对待一株刚出土的小苗,小心呵护,要用慈爱的心去关心爱护他们。耐心教导,循循善诱。用讲道理的方法去教育,感化儿童。
孩子六七岁入学读书,刚开始不大适应。这时老师绝不可一味训斥,责骂,这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这个阶段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像一面镜子,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映照在孩子的心里。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训斥别人,甚至有一个老师一次在课堂里扔了一个不听话孩子的书本,就是这样一个有些粗暴的动作,却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影像,下课后,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孩子们模仿纷纷把书本抛向空中。这些都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到八九岁年级时,孩子渐渐懂事,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惩罚,但也只能是偶尔用一下,才会有用。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了老师的威严,孩子们习以为常,就会丧失羞耻感。变得顽固不化,反而更难教育了。如果有了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可以鼓励其上进之心,帮助其进步。
到了十四五六,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见解。根据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天资聪颖,上进心强的孩子,用友好和善的语气去提醒,使他们能不断的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对于缺乏自制力,学习不主动的孩子,可给与适当责罚,但惩罚后仍然要与其沟通,耐心劝导,使之明白为什么要责罚他,使之“知悔而知新”,从心理上认同老师的责罚。否则在心里上产生抵触情绪,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学生有爱心,就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严格要求。然而还必须宽严相济,才能取的教育的成功。老师应当对学生的态度宽厚一些,如表情和蔼,语言温和。但在学习上则从严要求,不能有一点马虎。对于幼小的孩子,在其刚离父母入学之时,若老师要求过严,则必然害怕,他们表面虽不说,内心却受到伤害,害怕上学之心便油然而生。所以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加入有的孩子太过于放纵,也只用脸色严厉一点,决不能大声斥责。但年龄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思想,这种方法则难以见效。所以此时对他们要求应当严格一些。使其走上正道。
二.在孩子心里播种爱的种子
老师教育学生要以正面开导为主。通过故事儿歌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加入少先队,老师讲一些国旗和红领巾的故事,使学生明白红领巾是国旗的一部分,自己戴上了红领巾,就不能给他抹黑,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我的好妈妈”,从表演的动作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时所产生的愉悦。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将各种好的书籍,当做每日学习的功课,与学生讲说。还可以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每天朗诵一些励志的话。这样,即使再愚钝的孩子,每天都能听到有益身心的“嘉言”。自然会逐渐产生上进心。
三.正身端品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全社会应着力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切实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学校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
首先,开齐开足德育课程,严禁随意调整德育课程和减少课时。通过国家德育课程这一主要载体,系统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就是国家开设的德育课时也还是少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一周2-3节,还基本上以传授社会知识为主,能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吗?应该增加德育课时,专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关爱他人等品质。日本的民族精神培养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更新德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道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往.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直接接受所谓的思想道德标尺,伦理道德、价值规范不是简单的知识,不能被视为简单的教学科目,更不能简单地依靠接受性的学习来获得。
知道做人的道理,了解做人的原则,掌握做人的标准做人的方法,并不一定能真正内化为每个人自身的人格要素,它需要一个在广泛的人际交往和真实的社会背景中不断获得体验、反复协调、主动修正、逐渐完善的过程。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真实的社会情景,引导他们去体验、去活动,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点不乱写乱画,保护文物是爱国,有的说不破坏城市公共设施,不破坏卫生环境是爱国,有的说节约粮食、节约水电是爱国,还有的说,不迷信、不信谣言、不说影响国家形象的话也是爱国。这样一来,爱国行为便不再是高不可攀或遥不可及的事情了,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我们要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监督岗等,以践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教师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我校团队组织每年都利用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主题活动,采用讲故事、诗歌朗诵、演唱等形式悼念先烈,使全体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还可以结合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和欺诈现象开展“诚信”教育,召开“诚信在我心中”、“当社会失去诚信的时候”等为主题的班会,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总的来说,学校团队组织通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体验中成长。切实帮助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学生心理不健康状况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犯罪等现象日渐增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灵信箱”,开通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等,加强不良心理的预防和疏导,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和道德的和谐发展。
四、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支持。应建立一整套学校、社会、家庭相匹配的德育体系,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知识,要在家庭教育中得到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验,进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
家长在家庭中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社区及有关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配合。社会的道德风气,成人的道德素养,对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发现并思考目前我国中小学现存的道德教育问题是提升我国整体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现状作几点思考,以求发现问题引起共鸣,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
关键词: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思考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传承道德文明,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如今,我国的教育方针依旧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不过,处于重大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道德教育似乎并不令人拍手称赞。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所表露的矛盾更为突出,不容小觑。
一、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德育工作者角色上的矛盾
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除思想政治课教师之外的其他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校内工作者,有意识到自身的德育职责并充当着德育工作者的角色。然而,其德育素养参差不齐,彼此之间也很少有相应的德育问题沟通,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施加着对学生的道德影响。这样便很可能导致学生在道德认知上的冲突,影响其道德阶段的提升。另一方面,上述除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外的其他学校工作者并不把德育作为自己的“份内事”,从而很容易忽视自身在学校工作中所表现的道德行为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从而,这种被忽视的道德影响便成为了原本就处于道德认知低水平的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上的无形阻力。
(二)德育的理论内容泛化
中小学生的相关德育课程中,理论“占半边天”。在这里,笔者想表达两层含义。一方面,德育教师所传达的道德理论内容较多,而以实践的形式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较少。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道德表现,教师也很少作出评价或给予指导。“一切向分数看齐”是现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实际目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偏理论,带有较明显的政治倾向,缺少道德教育的本真生动性,不贴切生活现实,德育内容生硬刻板。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学习热情。以上两个方面都阻碍着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道德水平的评价滞后
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点对象。但在中小学里,其评价体系很单一,并不完善。受我国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中小学更多地是关注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并没有专门教务人员做跟踪调查并做出道德评判,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实际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也是把注意力放在德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相关道德内容是否内化到学生的德行中去,似乎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结果就是,无从把握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对德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相当不利。
二、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德育工作者的角色澄清
在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程中,并无明确规定德育只是其直接任课老师的职责。在《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也提出了对其他学科的德育要求。因而德育并非是思想品德或政治课老师的“特权”,笔者认为所有中小学的校内工作者都是道德的影响者,都在无形中对中小学生起着道德方面的示范作用。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以大量的实验材料突出强调人类的学习多数情况下实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是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进行的。道德教育也不例外。①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也不能把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具体到某个教职工。“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者的完善品格是书本及任何奖罚制度所不可比拟的力量。任何教育者都有责任对学生加以优秀的品格影响。从而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促进中小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在德育理论中容纳实践价值
针对德育内容理论化的倾向问题。首先,应从德育教师着手调整。要使德育工作者明白道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道德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内化和外行”。马克思认为,品德是一种实践的精神,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是知识的单纯积累,而是来自人的实践。②柯尔伯格在他的《道德教育的哲学》中也表示,“纯粹认知性”的激励是道德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它并不能直接引起道德的发展。个体参与社会团体或社会制度的程度越高,他必须领会他人社会认识机会越多,越有利于其道德水平的提升发展。③所以,中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教育不能再局限于道德认知,不能再因为应试教育忽视中小学生的道德实践。其次,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性知识偏多、泛政治化。对此,要对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整改。要使德育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加生活哲学的旨趣,把德育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增强德育的实际需要,促进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总之,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实践。
(三)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对于道德评价的低效单一情形,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整顿,建立科学的中小学生道德评价体系。道德评价不能再固守在考核上,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道德目标要建立在动态的评价体系上,这样才能反映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及时得出评价结果,以便德育工作者参考,调整德育的教学进度,有的放矢的做出相应的对策。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开放式道德评价制度。在新加坡的道德教育考核中,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中的道德框架和条文,与中国的中小学生的考核方式恰恰相反,他们的考核并非以试卷文字的方式进行,而是对每个学生每一学年的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汇总整合进行综合性评价和等级的鉴定。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融入到评价系统中,才更具说服力和有效性,也更符合德育的特点。孟德斯鸠说,“有一种驱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生就是这样的少年群体,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青少年对我国的昌盛至关重要。
作者:张亚丽 单位:黑龙江大学学院
[注释]
①袁贵仁.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5.
②王学俭,刘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2015.2.
③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5.
[2]王学俭,刘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2015.2.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校;学生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35-03
中小学生在我校,因为是在农村,贫瘠的土地没有科学知识的充盈,使农民认识到了学文化的重要。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够跳出农村,脱离繁重的农田劳作。这样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最高关注点,孩子学习成绩好,学校就是好学校,老师亦即好老师。在这一基层工作的老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也认为学生的文化课优异,升学率提高,就是对本职工作的完全负责了。甚至会片面的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这也和家长的想法不谋而合了。关于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根据我校目前的实施状况,总结出这项工作必须要抓好的工作即教师工作、学生工作和家长工作。
一、当前形势对小学教师的迫切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精神风貌,而且这个阶段成长的学生富于创造力、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也正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重要阶段,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各种习惯、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把中小学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来。
学校的第一带头人是校长,学校校长处于学校行政事务的中心地位,校长起到的是学校领导班子中合作团结、治校育人的核心作用。要坚持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庭、学校、社会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共同来办好学校,让学生健康成长。这需要校长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全校普及的工作和感染家长来共同营造德育教育的教学情境,以身作则,带领全校师生培育出国家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
班主任在整个过程中担当的是具体实施者,领导和组织全班同学开展相关活动体验,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班主任必须掌握中小学教育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德育风尚。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高年级男同学,进程时遇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年轻小伙子撞倒了一位老奶奶而仓皇逃遁。这位同学急忙搀扶起了这位老人,并且打了急救电话120,送往医院,老人的亲属赶到的时候,却被老奶奶的亲属指责为肇事者,无奈之下医治费与营养费花费上万元,该学生损失了经济利益,做好事却得到误解,这怎么办呢?班主任老师告诉他,这是社会上的一些个别人的行为,还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是老师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会这样做的,老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捐献了50元钱,全班学生也都争先恐后的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这位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怀,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愈合,如果是在一片指责声中,孩子那美好的心灵就会变得扭曲,所以从小正确引导孩子非常重要。
在南海广佛的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中,7分钟内有18人经过现场,竟然视若无睹,不闻不问。这无疑造成了对于天真善良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冲击,费解、质疑、茫然等情绪油然而生。心中充满疑惑,“这些都是为什么呢?”每天收到的教育是要争做新一代好儿童,好人好事新风貌,这样的突发事件无疑已经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脱节。老师要适时的通过班级研讨会做正确引导,让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些部分人群的极端做法,会受到全社会的唾弃与指责。现在法制教育已经大力普及,每个人都应以法律为准绳,做新社会新风貌的德育先行者,只有每个人都担负起爱心经营社会的责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泰民安。思想决定着意识和行为,所以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势必力行的,这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未来精神文明风尚。所以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该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爱心、热爱祖国的具有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用自己切身的行动和教育语言来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二、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和家长进行思想意识交流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家长要支持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相互配合,统一思想认识,保证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一致。为学校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家长们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怎样才算是成才和成才的方法,很多家长由于不懂教育教学规律,往往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协调一致、整齐划一。所以家长们要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经常和学校进行互动式沟通交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一定要达到共识共进。
对农村小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
为振奋学生精神风貌,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建立良好的班级班风,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开展“爱家乡、爱祖国、做贡献”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提高劳动技能和助人为乐的思想意识。学校开展走出校门的校外活动,通过农田劳作、修路、植树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帮助村委会开展公益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实施组织纪律教育少先队每年组织好“七一”、“八一”、元旦、国庆节的歌颂庆祝活动,同时组织好烈士墓在清明节的祭奠。“六一”发展新成员、新队员,举办少先队知识竞赛,通过对会开展“小红花”、“雏鹰奖”、“金太阳”活动,在队员中鼓励大家学先进、做先进,争做当代好少年的少先队工作。
为了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提高每个学生的热爱祖国的责任使命感,形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良好竞争局势,争取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班级增光添彩。班主任老师要培养好的班集体要做好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的具体计划的工作总结,同时要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做好转变工作。组织班集体进行多种竞赛评优活动。安排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好班集体的小主人,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心得体会,在班会上与大家分享。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的精神风貌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环境舒适、整洁、优美,学生会得到审美教育。学校精神风貌对学生的熏陶非常重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经常活动场所,这里不一定要豪华气派,但是宁静与整洁是必须有的,一定要加以维持而且要经常性的美化,如种植一些植物,做一些文化宣传栏墙报,以感染在校学生的思想精神文明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能力,学校要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书写信件、学好写好毛笔字、到田间地头丈量土地、各种手工劳动等实地考察及评优竞赛,进行对学生的使用技能技巧的培养。
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吸性,坚决遏制“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不断增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和团5人组织的作用
学校要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德育为首”的思想。要构建以学校党支部、政教(德育)处、团队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全方位拓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思路,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2.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要选派和吸引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要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订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广大教师向往和社会尊重的岗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3.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求广大教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的要求,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1.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思想品德(政治)课程,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任教思想品德(政治)学科,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抵制低级趣味,树立远大理想。
2.要全面贯彻落实班会课制度
班会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精心组织、认真策划每一节班会课。通过班会对社会、学校、班级以及同学之间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情感交融,实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要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德育水平
广大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三、注重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催人奋进。学校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多角度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全方位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充分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创建优美、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十分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校园,精心设置景点,将中小学德育要求和内容加载其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切实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心理环境。第二,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爱心为每位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无论是高矮贫穷、成绩好坏、城市或农村……广大教师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怀,给每一个学生一份爱心与耐心,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再次,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精心营造别具一格、温馨怡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书香气息,以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校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宣传橱窗、手抄报栏、诗词文学长廊、书画长廊等: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悬挂校训、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等:在教室里张贴或悬挂国旗、学生守则、励志标语等,在校内公共场所悬挂伟人、名人画像和格言等。总之,要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充满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四、以节日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节庆日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如:结合有关节日和特殊纪念日,安排学校领导或老师在国旗下作主题讲话,弘扬正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外做个好公民。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体验生活,帮助敬老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六一儿童节期间
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普示范基地等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良好品德。同时,学校要利用学生入队、入团、军训、成人宣誓、校园艺术节等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以主题队会、班会、演讲、朗诵、讲故事、征文等形式,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各种怡情益智的课外文艺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增长知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运动会等,充分发挥体育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青少年学生奋发努力和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主题教育为手段,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德。邀请“五老”到学校开展讲座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用革命传统故事和“五老”年轻时的奋斗历程来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常念感恩之人,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品德。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遵纪守法。
2.要切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德育老师,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培训班、上门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与家庭互动、互助、互补的良好局面,从而达到家校共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3.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过分夸大的倾向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
3、德育化倾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收效甚微。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如何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的倾向
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3、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
三、对于小学心理教育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
1、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诸多形式中。
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⑵、在“课文内容”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
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⑷、在习作教学使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