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22:20: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循环小数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工作坚持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为宗旨。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打好数学学习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达成教学目标:
本期完成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了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法运算,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使学生知道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在计算过程中灵活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5、使学生经历了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会了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6、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意义,基本学会了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与平均数。
7、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8、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本期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本期的教学工作,认真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1、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研究了班集体情况。
开学之初,认真地学习、研读了教学大纲、教材,仔细研究了大纲讲的知识技能的要求用语及目的要求和重难点,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
2、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
针对了解的情况内容情况,本期教案作了各章节的分析,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
3、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
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
4、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
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作了认真的批阅。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5、认真作了学生的单元测验。
本期教学工作,做到了教学一个阶段,就立即捕捉信息反馈,对学生学习知识情况进行了单元测验,测验中,对学生进行了认真对待考试的思想教育。
6、认真辅导了班上的后进生。
本期的后进生,我抓得早,抓得牢,从上期就部署了计划,对后进生进行了辅导。辅导中,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重点,关键进行辅导、复习,力争使后进生人人过关。
四、本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本期,针对学生间时的思想波动,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如: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明确学习目的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了解时代特征的教育、使全班同学均能正常发展。
五、课改得失。
本期也作了课改的尝试,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对课改的理念、课改的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落实。
六、本期做得不足之处。
1、课改的实践力度不够。
2、对优生的拔尖工作做得不够。
笔者在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尝试着采用开放性练习实施教学。“开放性练习”使学生学起来觉得数学更容易了,学习思路更清晰了,效果也更明显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历练与升华,数学课堂因此变得更开放了。
开放性练习与平时所说的穿插练习又有所不同,它是指随着教学的进程与课堂的不断变化,教师有目的地“信手拈来”一些极具针对性的练习的教学行为。“开放性练习”有些是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的内容,但更多的是靠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开放“开发”的,它可以弥补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些疏漏,因为备课毕竟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东西是无法预设的。开放性练习在呈现方式上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它可以是教师口述,也可以板书出示,可以请学生看书上某一道习题,还可以由学生自编题目,同学之间相互出题,或者由学生举例说明等等。
一、开放性练习的特点
1.针对性强。开放性练习是针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针对课堂上的突况,教师有目的地采取的一种随机性的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循环小数》一节课,当学生总结出“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概念时,教师发现学生不经意间把“循环小数”等同于“无限小数”了。这时教师“灵机一动”,开始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样几个数字:0.4545…… 0.2178178…… 3.1415926…… 3.77…… 0.33……之后问道:你能将这些数字按要求进行分类吗?无限小数的有哪些?循环小数有哪些?这一过程明则是分类,实则是让学生对概念的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是观察与思考的过程。通过进一步思考,学生不难发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这一规律。而这一教学效果的实现无疑是得益于教师所采取的开放性练习。
2.动态性与开放性。随着学生学习的进程与变化,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时课前预设的练习可能在课堂上被删除或更改,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放编写适当的练习,“开放性练习”又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与开放性,这是一种比较高超的教学技能,既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难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确实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具体体现。
3.及时性与实效性。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前面知识的掌握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继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数学课上练习应做到“少食多餐”,边学边练、边练边反馈,也就是练习要有及时性。而练习内容的设计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关键点,“条条有用”“练一得三”。
二、“开放”练习对教师的要求
“开放”练习看似课堂上教师不经意中信手拈来,而这些不经意教学行为的背后却隐藏着对教师更高的要求:
1.要有开放式教学的意识。开放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的瞬息万变的,教师应敢于打破自己教案的框框,有随时调整自己教学设计的意识与勇气,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上所述,当学生对循环小数、无限小数产生混淆的时候,当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陷入迷茫之中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教师的点拨与指导。这时候教师是继续沿着自己课前预设的方案“演”下去,还是针对具体情况及时作调整,以“开放性练习”为学生指点迷津呢?这些都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情感,需要教师有开放的课堂教学意识。
2.深入地进行备课。随着对“开放性练习”的不断尝试,笔者越发感觉到备课的重要性,每一节课后进行反思时都或多或少感觉到了备课时的疏漏。为了避免课堂上有更多的措手不及现象的发生,以不变应万变,教师首先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透析教材的重难点,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就是能够把一些关键问题深入浅出地转化为“生动有趣、活泼高效”的“开放性练习”,教师手中要多几个这样的“法宝”,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师的思路不能乱,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起“导航”的作用。
3.善用“开放”练习。“开放”练习切不可滥用,用多了就会适得其反,打破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重点内容要多练,非重点内容少练或不练,一带而过。例如《循环小数》一节课,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两个内容比较简单,不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所以就不能处处练习,以免画蛇添足。
关键词:错误 预设 生成 精彩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习与练习相结合,让学生边计算边观察边思考,去发现计算题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指导自己更简洁地进行计算,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交流讨论中感知循环的意思,从而更好的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这种教学思路贯穿了我的整个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精心备了课,原以为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这节课效果一定很好。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有的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由于老师没有灵动的演绎,让学生生成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与一节精彩的课堂失之交臂,留下很多遗憾。
遗憾一:应该如何对待错误?
这节课让我想到了教育家汪广仁的一句话:“美丽的错误。”的确,有时错误是一种美丽,可遇而不可求。
在教学例题 7.3÷2.2中,黑板上板演的同学在计算时出现了错误,而当时时间已不允许再让别的同学上去重新做。这时,我采取的方法是问全班同学,做得对吗?(不对)哪里错了?(是把13-6算成了8),简单评析了这个同学出错的原因,就直接在8这里打了个×,说了句这个数算错后面的就全错,就弃这题而不顾。然后将收集的另外两个同学计算的正确答案展示出来,比较题的异同点。
当时也只想到这题没有改的原因之一在于老师通过其他两个同学的作业已评讲这题,错误的同学也应该知道怎么改正;原因之二想到这节课内容比较多,重新抽同学做会占用时间,怕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不了,因此,老师小结后就直接做下一题。
课后反思,学生出错了老师应怎么处理?想想,确实,当时自己的处理太过简单化,这是一个多好的资源!其一,教材编辑这一题的目的除了要发现商和余数的变化关系外,还要思考如何用这种关系来指导自己的计算,也就是除到余数在重复出现时,就要想它相应的商也会重复出现,除到这里就可以不再往下除,这样做就比较简洁。老师只是在展示平台上比较了算法,学生有一些印象,但可能还有一些同学不明白。如果老师这时能及时改正错题,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个同学改正这题好吗?来,一起算,学生说,教师写,学生就会在说、听、看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出余数与商的关系,更能明白不再继续往下除的原因,从而自觉地进行简洁计算。其二,教师要利用这题的商与其他小数一起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这道题没有改过来,黑板上就没有写商,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其三,这题的商没有写出来,对于怎样写循环小数的商学生还比较模糊,如果老师及时处理,问:我们发现这题的商的小数部分从第二位开始就不断重复出来1818,写得完吗?那怎么写这个数呢?学生可能会这么写3.318……,问:这样写能清楚看出是18在循环吗?(不会),那想想我们在发现图形规律时如只有一组图形你会发现规律吗?(不会)那怎么办?(多写一个18,再打……)这样处理,就再次巩固了这个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了,就不会有学生在后面练习中写商用0.108……的错误了。做为老师,没有很好的利用错误的资源,这是一种遗憾。
遗憾二:对于学生已会的知识,教师该如何处理?
教师备课提问及预设:同学们发现这道题除不完,也就是说它的商的小数位数有多少个3?(无数个)那“2÷6=?”它的商这个小数该怎么写呢?抽生回答,0.333……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不写省略号?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循环小数,还不知道怎么来表示?通过观察计算题的特点,知道商的小数位数中的一个数字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及开课时图形无限时用省略号的展现,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在重复数字后面打省略号可表示一个循环小数,为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发现这道题除不完,也就是说它的商的小数位数有多少个3?
生:(无数个)
师:那“2÷6=?”它的商这个小数该怎么写呢?
生:写成0.3在3的头上打小圆点。
学生的回答让我无所适从,我没想过学生会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因为那是这节课学生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节、用循环节表示后才知道的知识。怎么处理?当时,我就问了学生,在3头上打小圆点是什么意思?生答:循环节。为什么要打点?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地对他进行了表扬,说了句,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继续学习后再来看。当时我设想,现在学生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在他们认识了循环节和用循环节来简写循环小数后再返过来看这一题,看刚才他的写法,要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让学生把这个循环小数写成一般表示形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循环节的含义和用循环节表示要比一般形式要简洁些。可当上到循环节这部分内容时却把这个反馈给忘了,显得这节内容不完整,留下遗憾。
遗憾三:如何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
学生生成的资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精彩的瞬间在老师不当的处理中消逝。在处理试一试的计算时,板演的学生写商时写成了0.108……,师问:同意吗?有无异议?一个学生自主地走到讲台上,指着商说,在108头上打小圆点。师:为什么?生:表示后面有很多108在重复出现。同学这样说,表示他已经明白用循环节表示,而且也知道数字上打点表示的意思。但在学生错误的板书上再这样写就不对了,当时,我只是说这里有了省略号表示后面有无数个108在重复出现,所以就不在数字上打点,老师这时直接就把数字上的小圆点擦掉了,再抽别的同学来改商的写法。事后反思,觉得这节的处理不恰当,的确,老师的处理过于简单,当时学生已经知道商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即后面打省略号和用循环节表示,但把这两种表示方法写在一起就不恰当,老师擦掉数字上的小圆点后,在商的下面再写一个“=”,后面用学生说的循环节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两种表示方法的异同点,使全班学生对循环节表示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自学循环节这部分内容做一些铺垫。其二,学生对108用了3个小圆点表示,可后面的学习中学生要知道循环节是3个或3个以上的可只打前后数字各2个小圆点,那样更简洁些。如果教师当时能利用学生这种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与课中学习后知识点的对比,那样对于学习内容就会理解更好,掌握更牢固。
真正的数学课,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捉各种即时产生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互动生成、深层开掘动态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如此的课堂上将体现得“原汁原味”,教师和学生都将为能在这般诗意的课堂栖居而怦然心动、悠然神会!
一“错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记得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资源。
学生错误“错”得顺其自然,而在操作中感到困惑,困惑后产生的探究欲望是强烈的,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过程。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风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二、“差异”――因势利导,原汁原味
《圆的认识》一课,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圆,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居然用圆规画得有模有样,稍逊一筹的则圆规不动捏着纸转动,而一些后劲生却还只能找来圆形物体沿着轮廓边缘画。教师见此不动声色地问: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一部分学生说“一种有圆心、一种没有圆心”话音刚落,马上有异议者倏地站起来说:“怎么会没有圆心?”并大显身手了一番: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嘿!不由分说,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继而又找出了半径、直径,还自发地不要老师讲解、自个到书上找到它们的定义以及联系呢,进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无庸置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年级的差异甚至可能达到7岁”。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心理品质和他们未来发展趋势上,还体现在每个学生因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与文化感受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会形成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种经验正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而它在课堂中的现身,由于是来自于朝夕相处的学习伙伴,比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有利于学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初具“经验”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先前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和共同论证,可以使得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清晰、丰富、完善和科学;“先前经验”稍缺的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参与研究的思维过程,共享学习的集体成果,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不同的智力强项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三、“歧路”――进入佳境,别有洞天
《循环小数的意义》一课时,我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话锋一转,“请动手计算1÷3= ,58.6÷11= 这两道竖式题。”随后,我把同学求的商0.33……5.32727……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1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2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满意。
“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一位同学这突然一问,班上哗然了。孩子们都来劲了,纷纷举起小手:“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免得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我不同意,如果学习确实需要,该花时间还是要的”;“用计算器多好!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算”;“ 可我们都没带啊!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了” ……
出人意料之外的问题,打乱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一向自信的我有些发慌,但我马上镇静下来,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随即,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器完成;把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移到课堂。孩子们又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 春夏秋冬、日落日出、周一至周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还有学生站起来说“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可马上有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人死了虽然不能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瞧,唇枪舌战了!
四、“偶发”――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关键词】先学后教 数学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8-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强调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可是纵观当前我们的数学教学,它和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全由老师一人操纵,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自编自演,自舞自蹈,体现不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来学习,讲解和练习是数学课堂上最常见的方式,虽然强化训练有时候也能够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但这种教学的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提高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着眼于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和自学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先学后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和学习的习惯有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习中的探究和合作。下面我结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来谈谈“先学后教”的一些体会。
一、先学后教――兴趣打造高效的课堂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靠别人的传授被动获得和自己通过主动的学习去获取。这两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不同,效果也各异。长期以来,我们关注了学生的被动接受,光想着把学生当作一个框,往里面填充知识,殊不知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时候可以产生一种兴趣。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来讲,这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学生在此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我们可以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告诉他们许多名人刻苦自学成才的事例,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因为家庭贫穷,只能靠自己的自学攀登数学的高峰。著名的画家王冕小时候家里穷,就只能靠自己自学,让他们树立自我学习的观点。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要预习。预习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学习,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参与课堂的学习,因为学生在没有疑问的情况下,往往对所学的内容疏忽了,加强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在预习的时候,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思考。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完成预习,设置一些问题。如将平行四边形和我们学过的其它相似的图形比较,思考是否能实行转化?让学生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个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去解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预习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这样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课堂变得轻松和愉快,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也信心百倍。
二、先学后教――探究提升教学的质量
当然,学生的自学也要注意精心选取材料。针对小学生,我们设置自学的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如果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又不能太容易,太容易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探究的内容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进行不同的要求,如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自学要注意内容的有所不同。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究,那么在讲正方体的体积的时候,老师就要悄然身退,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和探究,正如孔子所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教也”。因为正方体是在长方体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学生有了基础,通过自学,他们可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让他们去探究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学生通过探究,很容易获得新知,优等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后进生只需要弄清楚怎么样去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除了讲究探究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探究的时间。现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他们对很多知识可能早就已经熟悉了,加之很多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他们的起点可能不会像我们想的那么低。因此,我们要把握让学生自学的时间,太长则浪费,太短则效果不佳。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的时候,如果课堂伊始就直接进入梯形面积的推断,而且效果必然是不太理想,如果先给学生大约15分钟的时间进行自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学生其实已经有了基础。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将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四边形来求面积。让学生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把公式探究出来。这样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脑海里刻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会更理想。
三、先学后教――以教反馈学生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师的指导来反馈自学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教师的教和指导也不可缺少,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自学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白自学过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还要注意学生自学后的总结和反馈,在反馈中总结存在的问题,毕竟学生自学方法的对和错都要经过教师的评价,从而让他们调整思维的方向,提高自学的能力。
一、用预习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所谓预习法,就是通过预习使学生养成主动预习,主动复习的好习惯,为课堂四十分钟的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的一种方法。
总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看起来,不象新知识那样有预习的吸引力,也不象新知识那样具有挑战性。虽然是学过的知识,但学生发生遗忘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事先让学生把要复习的内容看一看,回忆回忆是很有必要的。要学生预习也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看一看,练一练,预习时要有新东西,要有让学生思考的东西,比如预习时,教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出几个难题难难好学生,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事做。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比如我在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这一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时出了这样几个预习题:
整数包括哪些数?最小的整数和最小的自然数是多少?
什么是小数?小数可分成哪几类?
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属于哪类小数?
你能写出整、小数数位顺序表吗?
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区别?
整数和小数怎样读和写?
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不会光看不想了,他就会在预习时把基本概念搞清楚,老师复习时也就轻松了许多。
学生有了预习习惯,先自己主动去预习,这样在老师复习前,头脑中已回忆出部分知识点,不会出现老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头脑中一片空白或是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就象打战一样,有了预习习惯的同学那是打有准备之战,有备而来,百战百胜;而没有预习习惯的同学那是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是哪里,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挨打和挨骂是自然的事了。
复习阶段,培养预习习惯显得更重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做到看一看,背一背,做一做,那是为提高复习课课堂效率打基础的,能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那是做了事半功倍的事。
二、用授之以渔法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数学知识是紧密相邻,环环相扣的,总复习阶段更要让学生把六年来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形成块状结构,而不是点状或线状结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复习方法,将在数学复习中终身受益。
三、用重点突出法围绕复习中的重点开展复习
1、复习课要围绕着知识的重点展开。在复习课中,教师要能抓住知识的重点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一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知识的重点是一堂课的灵魂,有的就是学生的易错点或盲点,用学生的盲点来惊醒知识的重点,这是一举两得之事。例如,对于“平角就是一条直线”正确与否,学生由于受已有表象的影响,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对的,这是学生在认知中的盲点之一。让学生从这个盲点中走出来,只要引导学生从角的特点去思索,“只要是角,总会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而直线缺的一个顶点,所以这句话错了。
2、复习课要围绕学生中的重点展开。有教师说,复习为了谁,就是为了中、下等学生,其实好学生根本不需要复习,完全可以回家玩一个月,回来考试一样能考好的。说的不完全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确实,复习就是为中、下等学生,他们在新授阶段在某几个知识点或某个知识点的某几个方面存在漏洞,需要通过复习来弥补这个漏洞,所以我们要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他们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课堂上多关心他们;批作业时,多对他们进行面批,有错误及时改正;上黑板时,多找他们,让他们多暴露问题,及时解决;多提问他们,多表扬他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有时间,多找他们补补课,拉近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直至成为“零距离”。
四、用情感教学法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所谓情感教学法,就是在复习课前、课中、课外和学生平等相处,真情相待,把自己的真情传递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的温暖,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终能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感在人的学习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和能源,离开了人的情感,学习者心理之“车”就不能驰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91—0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工作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持之以恒地写教学反思,能引发教师对教学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在思考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水平,最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
一、课前反思,选择最佳方案
课前反思又叫前瞻性反思。在授课前,教师首先要备教案,也就是备教学案,要明确教材的特点以及作者编排的意图,确立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备学情,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规律,对学生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课前反思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师自己说上课,要求学生说下课,教师再说上课,学生再说下课……反复数次后教师提问学生:“如果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叫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循环”的意义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有关“循环”的例子。这样,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更深刻地理解了“循环”的意义。
二、课中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又叫适时性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过程。任何一个小小的插曲、小小的问题、小小的疑问都会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教学契机,立刻进行反思,随机应变地对生成的教学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1.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教学的优劣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衡量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角度为基准,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节奏,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还要逐步实现“我要学”向“我会学”转变。
2.教学策略反思。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又要知道“怎样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面。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的同时结合画图方法和假设法,并努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这节课中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后,问学生能否用图形来表示鸡、兔的头和腿之间的关系。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学习过程反思。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还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困难,形成了怎样的技能和技巧等等。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信息加以重组整合,更应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此研究和共享,通过反思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
一、只有做好预设,才是更好的生成需要
课堂教学的生成是要把教学的重心由“事前的备课”转移到对教学现场的即时运作,强调课堂的现实生成和直接生成,而这都需要一个大前提——做好预设,否则课堂生成将成为违背科学知识、脱离学生认知规律的花架子,师生都将“迷失自我”。那么如何做好预设呢?
1.由“单一型预设”转变为“拓展型预设”
课堂教学面临的事鲜活的、有生命的、充满个性的六七十个个体,他们的思维是多项的,他们的语言表达是丰富且真实的,他们的情感是纯真的。他们需要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筛选使新经验生成,因而课堂预设要考虑不同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办法,以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把单一型预设变成拓展型预设。如:在教学《认知百分数》时,首先通过谈话引出下表:
这时老师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1)表中提供了哪些信息?(2)根据这些信息,你怎样知道社会上对绿色庄园和濮上园的支持情况?(3)要知道社会上对绿色庄园和濮上园的支持率,从数学的角度实际上是求什么?在这种拓展预设的前提下,学生的生成出现了多种结果:有的认为只要求出支持人数与调查人数的比;有的认为要求支持人数占调查人数的几分之几;还有的认为要求出调查人数是支持人数的几倍,为百分数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埋下了伏笔,因此我认为生成的精彩来源于精心的预设,来自于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
2.由“平淡型预设”转变为“激奇型预设”
生成的课堂不只是让学生知其然,而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因此预设时要改变“平淡型”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意向,在接受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发挥一切才智,我称其为“激奇型”预设。如《认知百分数》一课,从课始的谈话中,首先勾起学生作为濮阳市公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再从学生最熟悉的绿色庄园和濮上园入手,利用旧知识的迁移,通过计算,引出百分数,这时我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简单地一带而过,而是预设:对百分数概念有何疑问?从而生出:百分数是两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和分数有所不同,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获用刚才所学百分数的知识表示出来。整个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发展了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由“努力”型向“主人”型转变,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3.由“定向预设”转变为“弹性预设”
预设还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留下一定的弹性,即弹性预设。因为生成的课堂是要把教学过程看做师生为完成和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老师不能也不应把每一步(乃至每一句话)都预设,预设就是预设,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只有不断锤炼,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预设才会成为生成的最佳需要。如: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新课结束后,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关于百分数的知识你还有何疑问?结果学生提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不可以是分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不可以是循环小数?完全出乎我意料,我灵机一动回应学生: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认为世界都是由数构成的,下课后,请同学们查一查,找一找,问一问,看百分数的分子是否有循环小数?若有何时用?这样在老师煽动性的预设之下,学生柳暗花明,另辟蹊径,从而使得教学过程精彩、生动、有效。
二、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更需精心的预设服务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同时也是对老师的挑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和学问的根底及相应的现代教育观念,就不能应对今日课堂的挑战,因此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并非不要备课,而是注重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多样性、能体现生命和灵魂碰撞与升华的备课,是更强调了教师平时的积累。
同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内化,所有的课前预设都是外因,离开了“学”这个内因,再精心的预设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树立让预设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观念很关键,课堂不再是由教师独家策划的、预定的教案剧,而是由师生交往互动、共同生成的过程,预设要为“学”而设,要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环节。(1)拓展设计。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夯实课本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2)活动设计。围绕本节课的各类目标,设计出能让学生智慧碰撞出火花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如:《认识百分数》一课的练习设计中,我打破了填空、选择、判断的练习模式,预设了这样的题目:
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并回答问题:
1% 15% 50% 95% 100% 125% 7.5% 0.05% 121.7% 300%
问题:
(1)1%表示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2)50%表示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3)100%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例说明吗?
(4)看到大家那么努力地用心听,用脑记,肯定超额完成了任务,用这些百分数中的一个来表示可以是哪一个?
(5)同学们真是了不起,都是百里挑一的,应该用哪一个百分数来表示?
(6)从这些百分数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说一说下面句子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从这些数据想到什么?
(1)据统计,中国儿童的近视率已由十年前的18%上升到去年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