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城镇信息化建设8篇

时间:2023-10-05 10:28: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镇信息化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镇信息化建设

篇1

关键词:小城镇;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4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稳定的持续发展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数量与规模逐步增加。近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数据表明,中国的城镇化率在1978年是18.9%,2014年达到52.6%。这表明,在这36年中,我国以平均每年增长1%的速度使我国的城镇化率增加了34.7%,是30几年前中国城镇化速度的3倍还要多,与此同时也是世界城镇增长的2倍多。伴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镇信息化研究与建设在现实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小城镇信息化的根本就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增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推动经济迅速增长,让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小城镇信息化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在信息化由城市向城镇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第二,伴随着小城镇的全面发展,及行政区域的“合乡并镇”的政策,城镇政府部门工作量迅速增加,自动化信息系统可以极高的提高工作效率。

1 社区信息系统

小城镇信息化的过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它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自身素质,促进全国人民对信息化的认识,形成一个好的循环,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小城镇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应用上看,信息化的产品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等等。目前适用于小城镇开发的信息化产品极为缺乏。小城镇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2 社区信息系统发展面临的困难

信息化体系是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网络,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基本元素组成的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信息化完的整体系。但在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更为缺乏。

通过对大量从基层收集与统计来的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在基层发展中遇了许多问题。

2.1 小城镇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薄弱。2012年8月份,我们对上海市郊区信息化发达的小城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表明,市县级的政府行政机关配备有较多的计算机,而大部分乡镇的单位都没有较多的计算机配备,乡村信用社则拥有的计算机更少,等于没有配备,配备率还不到30%,平均每个组织有计算机仅有0.67台,其中82%的组织还没有链接互联网;在筹规划,协调配合,将极大的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化发展。乡村仅有2%的人群拥有计算机。要是从全国的范围来统计,大部分乡镇的人民计算机拥有率还不到0.5%。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拥有率根本达不到平均水平,实力相对薄弱,在我国,只有少部分县级行政单位还没有连接上了宽带网络,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国的人均计算机拥有率则更低。

2.2 小城镇信息化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来进行对比,小城镇要涉及更多的部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信息化包括农业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科学研究部门等众多部门。只有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小乘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但现在的状况是,信息化的建设为有些部门的高速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工作。然而随着小城镇信息化程度的深入,与其他部门在资源整合方的面将会产生极大的阻力,对往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遇到的相当多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问题。

3 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模式

在建立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这些必要情况另外在推广软件系统的时候,系统开发的成本不能太高,操作要简单。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小城镇信息化的进行才缓慢,制约着信息化系统快速高效的发展。因此,小城镇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减少它的成本,降低操作难度,还要加紧时间开发系统,最重要的是,要让社会信息系统平稳告诉的发展。只有这样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开发更具有实用的价值,符合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至于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选择,我们运用了B/S结构。B/S结构内容简单,方便易操作,用户可以直接使用Web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Navigator等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城镇服务器,页面简单,低文化层次的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该系统。我这样,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可以跨平台使用,意味着既可以在Windows中运行,而且也可以国内的Linux运行,都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就可以大大降低系统运营的开发成本。与此同时,由于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采用B/S结构,所有用户都可以在服务器上进行操作,这样就从根本降低了硬件配置的需求。

4 小城镇社区系统的设计

在系统的研发中,我们充分实现了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将具有独立功能的组件分为一个子系统,以保证系统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系统的网页呈现将是以动态(JSP)和静态(Servlet)相结合的形式,使用户能够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实时动态。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而形成的,从而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

社群信息系统的设计采用的组件化得模式,其结构清晰明朗,容易操作,方便服务人员的检测与维修、维护等工作。同时,也为后续软件的开发降低了门槛,是软件开发的速度得以提高。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总结出,社会信息系统的构成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4.1 管理层面:管理层面负责的内容主要有管理用户的在线注册,权限的获取,以及数据的整理数据库的组建和维护、社区信息的管理等,确保系统能够正常稳定持续的运行。在维护方面,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数据恢复,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系统出现的突况能过做出迅速的反应并对其进行修复。用户的信息可以备份到云端安全的存储。同时还承担社区的信息等工作。

4.2 社区建筑智能化层面:社区的各个建筑通过计算机与管理系统交换信息,并实时上传楼宇信息,方便查询和管理,物业信息信息化可以更好地管理。业主也可以通过客户端了解物业信息,可以足不出户缴纳相关的管理费用等。

5 结束语

通过把握住符合小城镇实际情况需求与满足课题任务唯一要求这两个主线,来实现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我国现在大多数社区的信息系统是物业管理系统,不仅功能简单,而且主要用于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我们所要面对的主题是小城镇和社区的基层民众,小城镇的信息化不仅是管理层面的,也应该让每位居民参与在内,同时根据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对小城镇用户的研究,结合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社区居民与居委会需求,充分满足小城镇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要,我们自主研发出的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小城镇社区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田虹,吕有晨,刘消寒.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4(03).

[2]承继成.信息化城市与智能化城镇[J].地球信息科学,2000(03):4-7.

[3]李乾.锁定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支点[J].小城镇建设,2005(O1):18-19.

[4]干青兰.物业管理导论[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06):45-46.

篇2

这些工程的完成,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化建设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到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改变。已经呈现在面前:

一、信息化建设优化了政务发展环境。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大大增强,办公业务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不断普及。目前机关共有电脑30余台,平均每两人一台电脑,每个科室至少有1台电脑,并要求各村委会至少配备1台电脑,每名机关干部都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公文、信息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一支既懂办公自动化技术又熟悉机关业务的专业队伍已经形成。并且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镇村两级的办公效率,增加了政府的服务能力。镇政府在互联网上向公众介绍政府的各类信息,公众可以在网上访问镇政府的主页,了解政府的各个组成机构及其详细的资料,各部门机构制定的各项政策、工作规划、业务范围等。公众还可以在政府主页设定的专栏中,写下自己对镇政府各种意见和建议,镇政府派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公众意见,并落实其中需要处理和解决的事件。同时,各村村民也可足不出村、通过点击电脑,便可以对镇政务以及全镇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大大增强了群众参与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决策民主化。

二、提高了全民信息化意识综合素质。起初农村家庭购买计算机主要是为孩子们学习用,后来受其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逐步发生了改变,闲暇时自由上网冲浪,看看国内外大事,发个E-mail等等,从不了解到亲手用,从麻将桌到电脑桌,这些以前看似很神秘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现实。网络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人们的信息化综合素质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拉动了经济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在招商引资、工业区建设等工作中,我镇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吸引了一批投资商来投资置业,这些投资企业不仅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镇政府的超前意识和信息化的普及。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岗位,而信息化又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为岗位输送劳动力。仅20__年,网上登记求职人员达1600多人次,通过求职专业的分类与人才培训,推荐出800多人次,切实解决了待岗就业人员的就业难题。

篇3

一、关于建设农村信息化的思考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新城镇的重要现实意义

1.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活动;农村信息化让农民能够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并将这一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改进了传统的农业的耕种方式,在减轻了农民的工作量的同时了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信息,增加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途径,同时能够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自己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和谐农村的建立。3.促进文明城乡的建设;通过电信网、计算机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资源,丰富了精神世界,推动了现今农村的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农村信息化的实现还可以建立农村教育的远程服务管理机制,让农村的教育模式得以多元化的发展,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农民的素质,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促进“管理民主”;通过信息化的建立,完善面对普通群众的村委会电子政务系统和小城镇的政务信息系统,将村委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公开,增加村务管理的透明度,鼓励群众对村务的参与和提出建议,促进村务的管理水平以及群众对村委会的监督工作,进一步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的原则

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紧抓“网络拓展、资源公开、信息交流”三个主力点,加快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让农村信息化的优势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几项主要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生产水平,本着实事求是的理念,对农村管理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在充分考虑当地区域优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建立信息管理平台。2.城乡统筹原则;坚持城乡统一规划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的理论指导,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意识,整体考虑,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农村信息化的科学、高效的建立。3.政府主导原则;政府主导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国家要根据各地的经济、政治等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资金和进行技术、管理上的指导,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4.多方参与原则;在政府的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我们要综合各个市场信息,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让各个方面都得到利益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尽量利用市场资金,与企业等进行合作,形成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和经营模式。5.资源整合原则;按照统筹考虑、重点突出、合理分配的工作方法,集中规划农村的信息资源建设,加快整合信息资源;同时,也要注重对规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将农村信息化列入社会信息整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中,加强农村的信息化的本质建设,并实现其的设计规划与组织领导。各地在落实农村信息化工作时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执行中央文件,发展现代化的新城镇。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保证农村信息化工作能够有效、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现今的农村信息水平的发展实况相联系,根据工作特点来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制度管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实施进程。

(二)增加农村信息化的资金投入

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将政府的主导投资作用和市场自由投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政府能够通过调节财政费用比例来扩大农业支出的比例,并增加其财政预算中的农业发展项目的财政费用支出。对此,我们可以创新解决措施,像是,制定农村信息化优惠政策、在财政支出中划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等,争取获得较多的政府资金投入。

(三)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

农民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人,在推进新城镇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全面的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对信息化的了解,并相应地给予培训,政府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予专项扶持资金的提供,优先选拔学习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骨干农民干部进行示范培训,实行一帮一政策,逐渐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再一点就是,将城镇的学校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发展与其建设联系起来,以城镇学校作为依托进行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最后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体系,建立跨区域、多途径的农村综合信息体系,从而让农民的素质得以提升。

(四)推进涉农信息整合与建设

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内容就是涉农信息资源。1.完成涉农信息资源的设计蓝图,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规范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和公布的制度。以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习惯作为标准,重点开发科技、农业资讯、气象、水利、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完善对涉农服务的管理。2.结合农村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强化农村通信、互联网、广播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建设。3.解决信息流通受阻、各部门互不干涉的问题。通过相关制的度建立和完善,让信息使用效率低、重复采集等现状得以改善。

(五)强化新城镇的建设力度

要实现农村土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村委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就要积极地建立科学、合理并有实际效用的农村信息的综合管理体系。以此体系为基础,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使用自己的权利,监督农村村务的公平、公正,并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结

推进农村信息化对于建设新城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明确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和所要遵循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艳君.山西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C版.2011(05).

篇4

关键词:中心镇;普兰店市;全域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77-03

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心,乡镇是带动其发展的重要节点,正确地选择中心乡镇,能充分带动整个农村地域的快速发展[1]。中心镇是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并能与省、市、县(市)城镇体系有机融合的城镇。它既是县(市)内一定片区的中心,也是若干一般小城(集)镇的中心,起着片区首位城镇的作用[2]。中心镇位于城镇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向基层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教中心,物资和人流的初级集敞地[3]。

在“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的5级城镇体系网络中,中心镇作为一个节点,向上连接城市,向下辐射一般镇和乡村,起着枢纽的作用,联动着整个小城镇群的发展。中心镇不仅能聚集本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和资金,而且还能把周边小城镇的资源、资金和人才吸聚到自己区域内。通过对聚集的资源进行加工,形成深度加工产品,使资源增值,加速中心镇自身的发展,并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向次级节点扩散技术、输送产品、投资等,促进周边小城镇和农村的城镇化[4]。中心镇的确定考虑了一定的地域平衡因素,因而其分布是相对均衡的。中心镇一般多是县(市)级行政地域单元中各城镇经济区的核心乡镇[5]。

大连普湾新区(大连市副市级)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与龙头,大连市在建设“三个中心和一个集聚区”过程中受到发展空间的制约,为此,大连市提出加速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这一重大决策,并于2010年4月将金州新区、保税区和普湾新区确定为大连新市区。大连普湾新区是大连市最年轻的开放先导区,是大连新市区的核心区和大连新的城市中心,肩负着承接大连主城区城市功能和产业向北转移,引领大连新一轮开发开放和经济腾飞,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

一、研究区域概况

辽宁省普兰店市(普湾新区)位于辽东半岛中南部东侧,市(区)境东临庄河市和黄海,西接瓦房店市,南与大连市金州新区毗连,北与盖州市接壤,东南与长海县隔海相望。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陆、海、空交通发达,气候宜人。优越的区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区)总面积3 375平方公里,包括12个街道、1个开发区、7个镇和3个乡。其中,普湾新区的核心区包括丰荣街道、铁西街道、太平街道、开发区、三十里街道、石河街道、复州湾街道和炮台街道;拓展区包括皮口街道、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杨树房街道、双塔镇、安波镇、四平镇、沙包镇、大谭街道、唐家房街道、莲山街道、星台镇、墨盘乡、乐甲乡和同益乡。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于《2012年普兰店市年鉴》以及调查分析报告等。为便于纵向对比研究,本文统一采用2011年普兰店市行政区划,并对其他年份行政区划进行了相应调整。通过研究各街道(乡镇、开发区)的相关数据,从而对普兰店市各中心镇建设展开分析与规划。

三、普兰店市中心镇选择和建设分析

(一)中心镇选择的主导因子分析

1.各乡镇的人口分布密度分析

人口密度是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普兰店市各乡镇人口分布密度见图1。

由图1可知,人口密度大于500有3个街道,分别为丰荣街道、太平街道和铁西街道,而且它们主要分布在普湾新区的核心区地段,故人口密度较高。而人口密度小于200人的包括复州湾镇、炮台镇、安波镇、沙包镇以及同益乡。普兰店市大多数乡镇的人口密度集中在200—500人之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对一个城市或中心镇的影响十分重大,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化,可以将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

2.各乡镇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发展水平通常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普兰店市各乡镇的城镇化水平见图2。

由图2可知,城镇化水平大于70%有丰荣街道和太平街道,其次为铁西街道、三十里堡街道、复州湾街道、皮口街道、开发区与石河街道。在城镇化水平低于20%的乡镇中,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杨树房街道与炮台街道城镇化程度较高。再结合皮口街道、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和杨树房街道的人口密度,可以将它们定位为中心镇进行发展。

3.各乡镇经济收入水平分析

各乡镇的经济收入主要包括农牧业总收入(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总收入(第二产业)以及运输业商饮业总收入(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第二产业可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的现代化,第三产业是缓解日益增长的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普兰店市各乡镇经济收入的差异见表1。

由表1可知,丰荣街道、石河街道以及三十里街道各收入占全市总收入比例较高,均在18%以上,开发区占6.72%。在其他各乡镇中,可以明显看出炮台街道、大刘家街道、皮口街道、城子坦街道以及复州湾街道5个地区比其他乡镇比例较高。同时可以看出,在所占比例不超过1.5%的乡镇(普兰店市中北部乡镇)中,大谭街道、杨树房街道、星台镇、双塔镇以及安波镇的比例较高。

丰荣街道、太平街道、开发区、三十里街道、石河街道由于它们的区位优势,其非农收入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各乡镇。在其他乡镇中,复州湾街道、炮台街道、皮口街道、城子坦街道、杨树房街道、双塔镇、安波镇以及莲山街道比例较高,均达到了28%以上。

同时可以看出,除了普兰店市市区的街道,炮台街道、三十里街道、皮口街道、石河街道、复州湾街道收入要高于拓展区的各乡镇。而在拓展区中,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杨树房街道、星台镇以及安波镇的收入较高,其中安波镇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0 086元之高。

(二)普兰店市中心镇的确定与建设

1.中心镇的确定

通过对普兰店市各乡镇(街道)的人口分布、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指标、非农产业收入以及人均收入的分析,并结合各乡镇(街道)的地理位置分析。结果表明,丰荣街道、铁西街道、太平街道、开发区、三十里街道和石河街道由于其各项指标较高,同时具有地理优势,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城市发展。

表1 2011年普兰店市各乡镇总收入、非农业收入和人均收入

在普湾新区核心区中,确定复州湾街道、炮台街道作为中心镇;在拓展区中,确定皮杨街道、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莲山街道以及北部的安波镇适合作为中心镇进行规划与发展。确定为中心镇的乡镇各项指标如表2所示。

2.中心镇的建设

普湾新区核心区中的复州湾街道位于普兰店市西南部。复州湾街道应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完善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表2 确定为中心镇的乡镇2011年各项指标

炮台街道位于普兰店市西部,在辽宁省百强乡镇综合实力排比中名列第四。其工业经济发达,而且重视绿色生态的建设。

皮杨街道以大杨集团为龙头,以大杨国际服装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工业经济,促进服装、机械加工、铸造、有色金属加工、家具生产和水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城子坦街道位于普兰店市东南部,是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城子坦街道应着重设施农业建设、工业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名镇建设。

大刘家街道位于普兰店市南端,南面与金州新区相邻,鹤大线、201国道、黄海大道等公路和大庄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而且具有优质的设施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莲山街道位于普兰店市中部,是“城八”、“兴唐”、“皮莲”3条省市级公路交互处。莲山街道应围绕“兴唐”经济带建设,加快物流中心、物资配送行业的发展。莲山街道虽然总收入占全市总收入较低,但是它的非农产业收入比例较高。同时两条大街增加项目扩大建设规模,拓展至周边10余个乡镇和地区,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安波镇位于普兰店市最北端,东依庄河市,西邻瓦房店市,北接盖州市,南与乐甲乡连接。虽然总收入较低,但人均收入较高。安波镇应以发旅游事业为主导产业。安波镇俭汤温泉在“中国十大温泉度假区暨温泉度假饭店50佳”评选活动中,获得“中国十大温泉”和“最佳养生温泉”称号,成为东北三省唯一获此荣誉的温泉旅游区域。因此,它可以在很好地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通过吸引外来人员,带动其周边乡镇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劼.基于发展潜力评价的中心镇选择[J].上海城市规划,2009,(6):49-53.

[2] 刘丽红.关于中心镇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消费导刊,2013,(1):42.

[3] 周倩,高文杰,王而枝,等.河北省中心镇存在的问题及培育对策研究[C]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2:1-6.

篇5

目前,我国已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宁波、深圳、上海、南京、昆山等城市已经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这一时期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基本上是在一个时期提出,它们在概念上有所区别,在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人们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2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2.1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2.2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3.1加强顶层设计

为避免新型城镇化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出现像城市信息化中那样重复建设、无序建设、低水平建设导致的“信息孤岛”、部门壁垒,建设效益大打折扣的情况。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引入顶层设计的思想,统筹考虑智慧城市建设中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探求智慧城市建设之道。应该兼顾新型城镇化中各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现状、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性,从而引导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理性化、差异化发展。利用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按步实施,统一构建数据采集、交换、共享及应用标准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的智慧城市建设道路。

3.2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3.3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RFID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新型化城镇;农业资源;城镇建设;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仍然是城镇向城市过渡的主要方式。因此,要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水平,提高新型城镇的建设能力,必须将城镇建设作为当前建设的重点,依托于城镇自身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建立新型化的城镇形态,从而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与城市相比,城镇在现代化建设层面相对落后,但是,城镇有广阔的发展资源和巨大的潜力,这些对于创建新型化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根据当前农业、农民、城镇的基本状况,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谈论新型化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为社会整体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思路。

一、加快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

现阶段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看到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是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小城镇在综合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上不能和大中城市比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我国因资本积累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使我国的小城镇不能不转移富裕的劳动力,而唯一实践途径就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在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70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86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13倍,由此看出城乡差距进呈现逐渐拉大的局面。 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何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至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技术相对落后、员工素质不高,优秀人才匮乏等等的问题。

二、新型化城镇建设发展创新思路

农业、城镇、农民是新型化城镇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要保证新型化城镇适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必须保证新型化的概念符合基本元素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将针对新型化“三农”建设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完善的新型化城镇发展结构。

2.1 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

与城镇本体相比,农业和农民是城镇存在的基本概念,也是推动新型化城镇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要保证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成果,必须要首先对农业产业经济以及农民素质等层面进行良好的规划和建设,为整体新型化城镇建设打下基础。

农业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工业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原始动力,要提高当前城镇建设的水平,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依托城镇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发展的根本方向。

农民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建立新型化城镇,必须要将切实提高农民的现代化应用能力。实际中,要突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举办诸如中药种植、果树栽培、农业经纪人等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技能、科技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素质。

2.2 新型化城镇的规划及发展的主要模式

城镇建设是新型化城镇规划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实际中,要从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出发,突出城镇建设的成果,重点关注城镇建设的过程,加快新型化城镇建设的步伐。在实际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新型化城镇转变为“一个中心,五条主线,多个社区”的发展模式。

(1)一个中心:区域中心村的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布局体系,按照“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中心村向中心镇集中、中心镇向中心城市集中”的思路,结合“迁移高山村、撤并行政村、做大中心村、建设示范村”的导向,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促进村级资源整合,形成一批带动力较强、配套较好、人居环境佳的中心村。

(2)五条主线:交通、生活配套、自然保护、医疗条件、体育文化五个层面的基础建设。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际的建设中,要从这五个层面开展工作。实际中,要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推广,加强城镇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信息、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扶持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益设施,为城镇新社区建设营造良好基础。

(3)多个社区。将城镇化进行平面划分,以社区的形式发展城镇。

在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实现便民利民服务网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并鼓励和扶持连锁超市、农资供应社等在城镇新社区设点。

2.3 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模式基础上,新型化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重点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交通是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时要将交通网络的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例如,积极的改善农村土路,将城镇与城市交通网络扩展,并积极实现“白变黑”等建设工程,最终做到城镇中心与各个区域中心村交通连接保障;其次,居民住房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居民住房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城镇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际中,应当将居民住宅进行集中性的社区规划,同时,要将水、电、娱乐生活等场所进行良好的规划及配备,保证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园区的规划建设。产业经济发展是新型化城镇经济崛起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依托,在实际中,除了要根据农业产业经济特色之外,还必须积极拓展发展思路,建立系统的商业经济园区,进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态。

结语语

新型化城镇建设是当前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将农业、农民、城镇三个因素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从整体化的角度开展工作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化城镇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封颖,孙津.论城镇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形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

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量文献研究证明,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良性互动。山西省是我国重要资源区和能源基地,是国家全面建设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的重要改革区之一,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高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单一。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对提高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与现实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其间也取得了丰富成果。1975年Ray.M.Northam分析了城镇化与人均收入的面板数据发现二者呈线性相关,这一论点的提出,标志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探究进入一个新的里程[1]。周一星(1997)通过对157个国家和地区1977年panel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均GDP与城镇化率具有高达90.8%的线性相关性,其中,不到13%的国家因自身原因,人均GDP与城镇化率相互推动作用不明显[2]。2000年弗农•霍德森通过对世界多个国家进行研究,指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高达85%[3]。从2011开始至今,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等众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全国以及全国各省市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上来,众多学者的结论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具有地区差异:一些地区二者之间相互推动,一些地区出现单向性的促进作用。但新型城镇化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创立的特有概念,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少,鉴于山西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契合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系统的实证分析。

三、山西省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现状

虽然山西省经济始终保持着上涨的趋势,但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在2014年地区GDP仅增长了4.9%,较2013年的8.9%出现了大幅度下滑。近年来,煤价持续下跌对经济发展格局“一煤独大”的山西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山西可以说“因煤而兴,因煤而困”。与此同时,山西省城镇化建设水平虽然也在逐年提高,但也出现了增长速度缓慢,质量较低等问题。如图1所示,2003—2015年,山西省地区GDP与城镇化建设水平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地区GDP增速近几年放缓,城镇化水平增速始终较慢。

四、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采用单一指标法,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作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指标,实际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选取了山西省1978—2015年的数据,数据均来自于各年《山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避免时间序列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利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新型城镇化率和人均实际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记为lnPUR和lnPGDP。

(二)平稳性检验

大多经济变量都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及不平稳性,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容易导致虚假回归现象,为避免该情况的发生,需要对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此处选用ADF法对时间序列lnPGDP与lnPUR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1%置信水平下,ΔlnPGDP和ΔlnPUR(一阶差分的lnPGDP和lnPUR)的P值为0.0004和0.0026,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以,lnPGDP和ln-PUR是两组平稳的时间序列且两序列一阶单整。

(三)协整性检验

根据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时间序列lnPGDP和ln-PUR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本文利用EG两步法对两组序列的长期关系进行协整性检验。

(四)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更好地反映两组时间序列的短期动态关系,建立短期模型。

五、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理论,对山西省1978-2015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第一,长期均衡模型证明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长期协整,实际人均GDP关于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的长期弹性系数为6.5134,说明山西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约6.5个百分点。第二,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短期新型城镇化波动的影响,二是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经济增长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短期弹性为6.78,说明短期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反映了对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如果经济增长短时间波动偏离了长期均衡,误差修正项将以(0.8392)的调整力度使变量由非均衡状态调整为均衡状态。从整个分析结果来看,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平稳的均衡关系,而且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实现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80-87.

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一体化;工业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4-0105-03

一、背景与意义

2016年4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会,了第一本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据统计,1978―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5亿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3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0.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4.9万平方公里。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表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城镇化将会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理念下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省“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其中“一区”就是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以往重物轻人、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不但在速度上远落后于现代工业化,在质量上也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存在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城镇化理念,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对优化河北省资源配置、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缓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成就

河北省自2003年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持续加强城镇改造建设,同时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城乡统筹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率明显提高。目前,河北省市区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城市有石家庄(430.3万人)和唐山(341.3万人),200万~300万人的城市为保定(280.6万人),100万~200万人的城市3个,分别是邯郸(165万人)、张家口(106万人)和秦皇岛(103万人)。2014年,河北省城镇人口3 642.40万人,同比增加113.95万人;乡村人口3 741.35万人,同比减少62.81万人;城镇化率为49.33%,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了15.72个百分点。石家庄、唐山两市城镇化率超过56%。

2.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3年,河北省城市道路面积21 064万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2.72%;煤气供气总量226 763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15.44%;公共交通运营车21 903辆,比2012年增加49.92%;园林绿地面积57 159公顷,比2012年增加2.8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 069公顷,比上年增加3.12%。

3.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继续提升。总体来看,支撑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有六大要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城镇聚集水平、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据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统计监测数据显示,这六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增速最快,比2011年提高了9.1%。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提高的贡献也最突出,贡献率达到28.4%。

4. 县城建设提档升级,县城环境容貌整理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建成区面积平均达到14平方公里,累计处置违法建筑251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提高至46.5%。目前,全省建成了12个国家级园林城,9个县(市、区)获省人居环境奖。

三、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不足之处

1. 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12%,比全国平均水平的53.73%低5.61个百分点。河北周边省份的城镇化率也远高于河北:北京城镇化率为86.30%、天津为82.01%、山西为52.56%、内蒙古为58.71%、辽宁为66.45%、山东为53.75%。

2.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未得到及时有效跟进,城市综合承载力不强。2013年,全省城市排水管道长度11 654公里,比上年减少2.20%。在用水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和供水总量却双双下降,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655.24万立方米/日,比2012年减少11.40%;供水总量129 258万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1.71%。

3.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许多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总体上正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2013年河北省的GDP为28 301.41亿元,在全国排第6位,而同年城镇化率仅为48.12%,全国排第21位,城镇化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4. 地区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河北省11个设区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4)》显示,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唐山,最低的是衡水。其中,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廊坊4市继续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其他7市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而在城镇化率方面,最高的市和最低的市相差近13个百分点。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城市,其城镇化程度也较高;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程度又会影响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城市经营、民生福祉等多方面。

5. 产业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推进城镇化必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镇化。[1]过去,河北省城镇化的总体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程,城镇化逐步趋向于与工业化相协调,但是,这种城镇化仍然不能摆脱对工业发展的高度依赖。目前,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世界范围看,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后,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并持续上升,比重超过50%,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是该阶段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2]2014年,河北省人均GDP约为6 500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7.2%,而全国为48.2%,河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6. 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较差。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评价,2015年上半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45.9%,全国为72.7%,河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8个百分点,差距很大。在环保部监测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中河北省占了6个。河北省11个设区市轻度污染比例为32.6%,中度污染占12.1%,重度污染占7.0%,严重污染占2.2%。这样的环境质量除了受地理位置、汽车尾气等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钢铁、水泥、玻璃等“两高”产业对环境破坏严重。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要解决上述问题,使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就必须从河北省省情出发,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产城互动,注重统筹协调,注重生态集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合理的城镇群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下谋划河北省城镇布局和规划,明确省会、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县城等不同层级城市的建设重点和目标要求,以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石家庄、唐山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要做好产能升级工作,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等功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邯郸、保定等9个设区市,使之建成人口规模在100万~200万的中等城市。重点培育迁安、定州、清河等县(市、区),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使一部分实力较强的县(市、区)成为人口聚集能力强、功能较为完善的新兴中等城市。大力支持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的发展,把他们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

2. 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县城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关键,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载体。县城上连大城市,下接村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县城的承载功能如何,决定着产业聚集的水平,也决定着产业升级的水平。加快县城建设,必须坚持以产兴城、以业聚人。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和中小学校,增强特色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4]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增强县城对资金、技术、人才、优质产业的吸纳能力,提高县城人口集聚力和承载力。坚持依托城镇发展产业,依托产业兴建城市,推进产业聚集区与中心城区资源共享、设施配套、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3. 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制度保障。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涉及人口、土地、资金、产业等八种要素和四个层次,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积极推动制度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2014年11月,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有序放开城镇迁移落户条件。此外,要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卫生服务,保障农民工共享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将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住房发展规划,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加强权益维护,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使用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

4. 继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首先,要创新规划理念,从整体出发,实施全域规划,强化规划管控。其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道路、公共交通、生态环保、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积极推进园林绿色城市建设。再次,提升城市管理效能,转变城市管理方式,着力打造智慧城市。通过各项措施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在解决逢雨必涝、交通拥堵等城市顽疾,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精神享受。

5.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建设美丽河北。要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集约、生态、低碳、智能为方向,建设宜居城镇。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在城镇规划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加快编制《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纲要》,把城镇划分为不同职能、功能的区域,围绕文化、产业、区位等特色,加强生态集约型城镇建设。

6.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从三次产业看,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29 421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1.7∶51.1∶37.2,三产比重较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尚未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也远低于其他东部省市。因此,要合理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推行现代农业,使之逐步在第一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规模,并成为第二产业的主力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加大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切实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弛而不息地坚持下去。

7.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政府必须坚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统筹谋划城乡布局、规划建设管理,健全体制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明确方向、设定路径。要综合考虑“城”与“乡”、工业与农业等各方面的关系,推动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地方的人文和风俗”,切忌将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同样化。

参考文献:

[1]阎东彬,王金营.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21).

[2]李萍,夏沁芳,刘黎.人均GDP3 000美元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3,(3).

[3]侯建国,彭青.推动产城教融合发展 实现科教兴城[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5,(12).

[4]侯建国,彭青.加快推动产城教融合发展[N].河北日报,2015-12-11.

(课题主持人:彭青;课题组成员:侯建国,赵恒春,武玲玲,刘冬晔,李妙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