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8: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计数法的要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篮板球;技术要领;训练
一、前言
在现代篮球运动中,抢得篮板球是获得控球的重要手段,是攻守矛盾转换和比赛胜负的关键,也是衡量运动员个人和全队整体势力的标志。凶悍的争拼和控制篮板球是现代篮球运动当代化的重要特征。
随着篮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抢篮板球的意识和技巧更有计谋性和技艺性,无论是抢进攻篮板球还是抢防守篮板球,其技术都具有很强的进攻性和实用性,是攻防转换的关键环节。随着篮板球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战术、篮球理念的深化,以及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人们对篮球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同时,抢篮板球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任何队员要想成为优秀的篮板球能手,除了具有先天的身体优势外,还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具备拼抢的意识
这是抢篮板球的先决条件,现代篮球以对抗为主要特征,而拼抢是获胜的重要手段,具体说拼抢意识,主要靠紧逼防守,拼抢蓝板球和抢断对方球的能力来体现。
作为青少年球员,从练球起就要努力养成敢字当头,每球必争,积极拼抢,全力以赴打球的良好习惯。用美国著名教练雷乔志的话说:“我认为抢篮板球,75%取决于愿望,25%取决于能力.”美国奇才队总裁韦斯.昂塞尔德说:“想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抢篮板球手,你必须在别人投篮的时候,就有这球绝不会进的念头,并且作好抢篮板球的准备。”这样,有积极的拼抢意识,队员时刻处在高度兴奋和主动出击状态中,使战术效果达到最佳,全队人人积极拼抢,人人紧逼协防,具有了获得成功的保证。
2.要掌握篮板球反弹的基本规律
它是队员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及早抢占有利位置的前提条件。篮板球反弹的落点规律与投篮距离、角度、篮圈、篮板和球的弹力有密切关系。必须熟悉基本的规律,还要注意观察场上每位队员的投篮动作,力度的控制,及早做出判断,抢占有利位置,要养成一种定性的抢篮板球的良好习惯。
3.增强“挡”和“冲”的意识,抢占有利位置
正确判断、快速启动抢占有利位置,是抢篮板球技术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养成强烈的“挡”“冲”意识,让队员深刻的认识篮板球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懂得“谁赢得篮板球,谁将赢得胜利”的道理。对篮板球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篮板球的拼抢中去。无论是抢进攻篮板球还是抢防守篮板球,都应抢占对手与球篮之间的有利位置,力争把对手挡在身后。同时正确判断篮板球的反弹方向、距离,运用快速的脚步动作,抢占有利位置。
4.及时起跳,充分伸展,扩大控制范围
这是获得篮板球的最终保障。判断正确,起跳及时,同时双臂张开、扩大空间控制面积,迫使对手的手背难以举过头,阻扰对手的起跳与空中动作,而且要根据球的反弹高度,方向和落点,采取不同的起跳,登地用力方向,是起跳后抢球手有利于在空中接近反弹的方向和落点,这里要强调的,是队员的连续起跳的能力,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连续起跳能力,而这样的运动员多能在抢篮板球,封盖及抢到进攻篮板球后的二次投篮等方面有所建树,譬如李楠,NBA的篮板王罗德曼等都具有很强的起跳能力。
5.空中持球要牢固、落地保护好球
在起跳抢球过程中,拼抢异常激烈,所以要牢固的控制住球,不给对手任何可乘之积,要保护好抢来的每一个篮板球,随时准备进行二次进攻,或迅速的运球突破或传球发动快速反攻。
二、加强抢篮板球的基本功训练
1.无球训练
连续起跳的训练。
(1)单、双脚的单摇跳绳和双摇跳绳。
(2)连续起跳摸篮板或障碍物左右连续跳。
2.有球训练
(1)个人训练
1)自投自抢:队员投篮出手后,采用假动作虚晃变向或绕步冲向篮下抢篮板球。
2)教师组织:学生在球篮一侧45度角距球篮约5米处成一路纵队站立,教师在篮板球的另一侧,向篮板掷球,排头学生冲到篮下,单脚跳起,在空中抢球,落地后再投一次篮,投篮后原地起跳抢篮板球,回传给老师,跑到排尾,依次练习(图1)。
(3)组合训练
1)一对一训练
学生站在球篮两侧45度距球篮8米处成一路纵队站立,教师在篮筐另一侧向篮板掷球,两侧排头的学生冲到篮下,互相争抢篮板球,然后回传给老师,跑到队尾,依次练习(如图2)。
2)三对三攻防训练
攻方三人经配合后投篮,并摆脱防守者冲抢篮板球,防守者及时调整防守位置,始终保持正确防守姿势。
3)五对五攻防训练
4)分场循环训练
全队分成六人一组的两组,一组在后场练习快攻的发动和接应,一组在前场练习在防守封盖下上篮。一组成三对三攻防,进攻投篮后都应冲抢篮板球,如抢到篮板球应立即补篮,若被防守者抢到篮板球,原进攻队员及时封堵一传和插中接应的队员,如果新的进攻队员冲破封堵成功地进行了发动和接应形成二线快攻时,原进攻的变为防守组,进攻组到另一半场地继续进攻,如此连续不断地进行。
在前场的两名进攻队员向篮下推进,防守队员迎向前堵截,运球队员要立即传球给右侧快下队员上篮,防守队员上前封盖,上篮队员站在防守位置上担任防守。传球的队员,抢到篮板球后,运球到原上篮队员的排尾,原防守队员到传球队员的排尾,后面一组同上重复练习(如图3)。
参考文献
[1]唐煜章.现代篮球训练方法新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
[2]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关键词: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从统计数据质量的角度看,统计数据质量是指统计数据的一组特性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统计数据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真实性是指统计数据来源于真实统计资料,能够反映统计对象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还有待于提高。从当前数据质量的总体状况看,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是基本可靠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局部地方的一些基层统计数据确实存在不实的问题。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的统计数据的现象,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都有发生。
2.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还有待于增强。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急剧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层出不穷,统计工作在及时跟踪监测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及时提供反映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的统计数据方面还有些滞后。一些地方、部门、单位拒报、屡次迟报统计数据的行为仍有发生。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建议
1.一是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将其作为本级政府、本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进行规划、布置、落实,抓紧抓好。统计工作实施者要抓好上级布置的各项统计调查任务的落实,确保统计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尤其是要抓好重大国情国力普查项目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确保高质量完成日常统计工作任务。二是强化统计保障。一方面坚持依法行政,保障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确保统计工作不受干扰。另一方面做好经费保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统计经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统计业务经费困难的问题,保障正常工作需要,改善统计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三是强化科研技术支撑。加大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实现统计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传输的网络化。四是加强统计规范化建设。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科学地建立各种制度,使各级统计人员责任明确、任务明确,依法科学地开展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基础规范化水平,保证各项统计工作有序地进行和各项统计数据信息来源的可靠。五是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大力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引进人才、培训提高和考核激励等方法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统计人员树立优良的统计职业道德,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开展各项统计工作。
2.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统计工作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统计工作要提高数据质量,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做到全流程质量控制。把数据质量控制融入到统计工作的每个节点上,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人人抓质量、时时求质量、处处保质量。二是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做到全方位质量评估。如不断强化统计数据质量“三审制”、完善相关部门数据质量“联审制”等,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事前、事中的检查和评估。三是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统计制度的规定,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哪里出现了数据质量问题,就追究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的责任,做到一追到底、决不姑息。四是把好统计数据审核关。凡是对外提供的统计资料,要明确填报人、审核人和签署人的责任,调动审核人和签署人的工作积极性,共同把好数据出口关,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我国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统计管理体制。现阶段,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也对统计数据产生了影响。对各级干部的考核、任免过分注重GDP的增长,忽视环境保持、社会发展及民生幸福等,导致一些地方唯GDP至上、唯统计数据至上,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互相攀比,使的统计数据失真、失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做到因地制宜,兼顾当前和长远,规模、质量和效益并举,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等,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各级干部的注意力从统计数据转移到经济社会建设上去。
4.加快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在统计调查方法上,应实行以抽样调查为主、全面普查为辅,以超级汇总为主、层层汇总为辅的方法获取统计数据资料,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益和数据质量。在统计制度设计上,应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现行的各项统计报表及相关的统计指标进行梳理,清理出过时的、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统计报表及统计指标,设立一些新的报表制度、统计指标等,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
5.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统工作。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适应科学统计要求的统计法律制度。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统计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统计。二是加大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地方党政领导、个体私营业主以及社会大众对统计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做到统计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加大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不断强化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四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建高,曹德著.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青海统计,2012(09).
[2]任玉凤著.浅谈统计数据质量及其提高途径[J].统计与管理,2010(01).
[3]范海霞.试论统计工作中“数据失真”的原因及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1(15).
关键词:统计数据 准确度 失真 防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统计信息作为社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检测经济活动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一、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
1、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4、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陛错误。
5、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蛰陛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6、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一些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1、制定科学的干部考核办法
统计数据是评价干部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简单地采取把统计数据同职务晋升、物质奖励挂钩的办法来考核、选拔干部是不科学的。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改变现行的干部评价考核制度。必须制定科学、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既:要有经济发展指标,又要有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有物质文明建设指标,又要有精神文明建设指标;经济指标的选择综合性要强,要突出经济效益,避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改进干部考核办法,必须制定先进、合理的考核目标,如果考核目标脱离客观实际,弄虚作假则在所难免。
2、强化统计基础工作
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资料,而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首先,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推广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有利于避免调查工作中间环节的弄虚作假,能够较大的提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统计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并对比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确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设计,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再次,充分考虑统计调查指标的基础性、必要性,确定统一规范的统计基本属性,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彼此配套,尽可能避免统计工作中杂乱重复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3、建立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一个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必须严格明确统计调查范围、指标涵义和有关计算公式、逻辑关系,使统计人员有章可循,也使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单位的统计口径都是一致的。同时,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还要考虑其可操作性,应该与会计核算及业务核算相衔接。只有以财务核算及其他业务核算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及可信度。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思想上和作风上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严格按照《统计法》中的权利和义务执行,做好统计工作;二是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统计工作是专业性和综合}生都很强的工作,为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
三、结束语
总之,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国家、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统计工作中有诸多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努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实现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彩霞:浅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J].统计与管理,2011(3).
【摘要】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其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方法制度与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等都是影响基层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法制工作等都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因素对策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
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
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新晨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
要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必须在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中尊重统计的科学性。统计是拿“数据”来说话的,统计资料的搜集(即统计调查)工作在整个统计工作中至关重要,它的工作质量对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统计调查工作要求相当严格: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真实准确是统计资料的命根子。现实工作、生活中也常会出现“拍脑袋数据”和“神仙数据”,这些估计和“制造”出来的数据必然造成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其结果最终会导致领导决策失误,进而影响现代化建设,当然也就丧失了公信力。统计调查的及时性是指统计调查工作任务要在预定期限内完成并及时上报。如果统计调查不及时,再准确的统计资料也会失去使用价值。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使统计数据的生产周期充分满足使用的时效需要。统计调查的全面性是指要力求将所要调查的单位及其项目的资料搜集全面完整,不得遗漏。资料不全会使统计后续工作无法下手。此外,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与资料相互之间形成有机统一整体,系统连贯,不得相互矛盾,否则无法使用。严把数据来源的质量关,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第一步,才可能对公众有说服力。
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为统计目的服务,围绕统计分析而进行,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原则上要求在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抓住最基本的、最能表现其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结果是将零散、杂乱、只能反映个体情况、无法直接利用的资料变成系统而有条理的、能够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可直接利用的资料,为统计分析作准备。统计工作人员应有全局观念,正义意识,站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立场,认真做好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工作。经过科学的整理分析所生成的统计数据能确保其质量,增强公众的可信度。
可喜的是,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在2010年12月23日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提出:“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是今后一个时期统计工作的主线。”“三个提高”中基础是提高统计能力,核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关键是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近年来统计局狠抓“四大工程”建设,概括表示就是“四个统一”,即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统一的一套表调查制度、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统一的联网直报系统。建设“四大工程”,是统计理念的重大革新,是统计调查流程的系统再造,是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推进统计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加工环节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意义。统计局“三个提高”结合“四大工程”建设,目的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2更新统计人员观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1统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作为称职的统计人员,其业务素质要具备以下几点:①要精通统计基本理论和各种统计专门方法。这样才能更好胜任统计工作。②要熟悉和掌握统计法及其他各种相关法规。只有这样,统计人员才能利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大胆地展开统计工作。③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相应的业务能力。合格的统计人员要求不仅要精通统计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经济、计算机等多个方面有关知识,还要具备与所从事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包括设计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开展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出统计咨询意见、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的能力等,才可能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进行良好的统计监督。业务素质要具备以上条件,统计人员必须勇于进取,虚心学习,以使自己的统计业务扎实过硬,与时俱进,做一个统计“能人”。
2.2统计人员应严格遵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统计人员要自觉履行这些行业规范,做一个统计“好人”。公众对于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如何往往首先取决于该数据提供者是否为“能人”和“好人”。统计“能人”和“好人”让公众信得过,他们所从事的统计工作也会让公众信得过,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当然也有公信力。
3普及统计科学知识,增强统计观念
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大统计教育力度,形成全国上下学习统计热潮,普及提升我国统计水平;各类媒介大力宣传统计的作用,形成普及统计的良好氛围。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向全社会推广统计科学知识。如我国统计系统开展的“中国统计开放日”活动,从2010年起每年的9月20日为“中国统计开放日”,统计系统通过向社会公众普及统计科学知识、走访和慰问统计调查对象、宣传统计文化和统计先进人物及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推动统计工作的公开与透明。通过不同形式的推广普及统计科学知识,社会公众增强了统计观念,加上统计部门给以耐心解释,就能正确解析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就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4强化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统一统计标准
各行各业都会多渠道利用各种媒介各种统计指标数据。数出多门,口径不一,都说自己的是真实可靠的,结果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得出的数据,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一方面是浪费了人、财、物力及时间去获得数据,另一方面由于标准不一致使指标间又不具有可比性,得出的数据没有多大用处。另外,各种统计数据相互矛盾,包括地方同级别不同部门的统计数据自相矛盾,也包括中央和地方的统计数据之间出现矛盾。比如,自1985年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的GDP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这种数据之间有矛盾让公众无所适从,不知信谁的好,这为数据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这正是政府统计系统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各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公布统计资料,必须经统计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核定,并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报请审批。
关键词 数据质量 思考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睛雨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失真的数据会对企业经济发展规划产生误导,使各级管理部门无法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甚至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因此,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今后的长远发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当前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经济运行中,统计数据质量不高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原始记录混乱。统计台账不健全,核算手续不严,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一些统计指标也不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这样也就不可能搞准统计数据。
2、数出多门依然存在。企业统计数据应由企业内部专门的统计部门,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存在“数出多门”现象。现在部分企业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统计部门,由于所设职能部门较多,而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畅,出现企业的同一指标有几个不同的数据的现象,给企业统计部门造成不良影响。
3、统计数据差错现象时有发生。统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统计知识陈旧,业务素质较低,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
二、造成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重视程度不够,统计工作开展不足。
在企业运行管理中,领导者常常更加重视的是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直接关注的是财务指标,而往往忽视了统计数据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认为统计工作可有可无,只不过是加加减减、计算汇总,与企业运营好坏无关。统计人员本身也对统计工作信心和认识不足,缺乏对统计资料的记录和积累。
(二)缺乏完善的机制,影响统计工作质量。
企业统计工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得不到规范和制度保障。工作任务不明确,人员职责不明晰,统计工作被边缘化。
(三)统计基础工作薄弱,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很多企业无专职的统计人员,没有建立统计台账,不能按照统计制度要求正常填报统计报表。有的企业兼职人员由于工作头绪多,事情杂,统计工作只是马虎交差。企业统计人员的变动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统计知识陈旧,业务素质较低,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统计数据差错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源头统计数据质量较差。
(四)统计法制意识淡薄,某些企业为私利,干预统计数据。
从企业领导到统计人员,统计法制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对统计数据造假,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某些领导出于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干预统计工作,迫使统计人员造假。同时统计执法力度不够,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
三、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提高重视,加强管理。企业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充分认识到统计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加强管理,提高各级人员的数据质量意识。各专业统计填报单位要按照《统计法》明确统计资料管理的具体要求及管理职责。
2、加强统计基础力量。设置专人负责统计工作,各级统计机构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要进行上岗培训,并进行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做到吃透统计指标,确保正确填报报表。
3、建立健全统计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方法。规范设置和原始统计记录和统计台帐制度和完善的统计资料管理制度,要按照《统计法》的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据实准确地对专业统计活动进行登记,做到数出有据。各种原始记录登记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并作为统计数据质量检查的依据。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 数据质量 因素 对策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 2009,(3)27.
[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摘要】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其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方法制度与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等都是影响基层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法制工作等都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