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10-05 10:28: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篇1

一、营造快乐氛围,让师生心灵碰撞,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激感。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悬念,让师生的心灵不断碰撞,“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我主要方法有:1.律动法。结合音乐,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从而产生共鸣,体验情感,再进行新课教学。例如在学习《行进中的歌》这个单元时,让学生走军训中的步伐,鼓励全班同学分组参与律动,通过学生的律动,引入课题,从而导入《行进中的歌》的教学。2.同化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用一些熟悉的音乐、画面、生活场景进行导入。例如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可以用歌曲《二泉吟》进行导入,欣赏《春江花月夜》可以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导入,欣赏《黄河大合唱》可以用一幅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让学生欣赏进行。总之,音乐欣赏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直接导入法、对比法、故事法等等。教师只要多思考,结合学科、教材特点,巧妙设计选择最好的方法,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愉悦,喜欢上音乐欣赏课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寓教于乐,在音乐教学中享受快乐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学习,创设情境导入非常重要。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它能使学生做好思想上和情绪上的准备,为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课题的及时呈现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此环节可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投入学习。多措并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享受快乐。

此环节导入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情境图片视频导入法、启发谈话法、音乐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开门见山式导入法、设问式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例如,我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一课中,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此起彼伏的动人美景。这迷人的景象,使学生有种未听曲调先有情的感受。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渔舟唱晚》及古筝的兴趣,同时这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转贴于

三、唱响激扬的音符,让学生在欢歌中体会音乐的审美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音乐教师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甚至也可针对学生喜爱的歌曲对学生进行情感延伸、德育渗透,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民乐奇葩》一课中的拓展环节,我给学生欣赏了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乐曲《春节序曲》以及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演奏的乐曲《阿拉木汗》,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看到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带给世界的震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多关注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四、师生互动,精彩展示,让学生在表演中享受成功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学生在听赏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接触音乐的同时,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应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师生互动,精彩展示,让学生在表演中享受成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真正地喜爱、理解音乐。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进行情感体验:1.分组体验法。把班级分若干参赛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个竞赛组别,如歌唱组、诗歌组、舞蹈组、表演组、图画组等等,让学生通过各成员主动地创编,设计成一个个节目,最后进行表演,由于集体荣誉的驱动,每位组员都很有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便一下活跃起来。2.视听法。例如,我们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学生们能很直接地感受到由钢琴、小提琴、单簧管模仿出形象的鸡叫声和杜鹃愉快的叫声,但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等抽象的其他形象学生不一定能真切体会。此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老师精辟的言语点拨,以及标题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共《音乐欣赏》课;释放潜能;定位;思考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由资金、劳力密集型向知识、智力密集型转换发展,它对人才的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这次革命对人类提出的与其说是技术要求,毋宁说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新兴产业需要的与其说是物质准备,毋宁说是人才的准备。”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人才的艺术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艺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在我国,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开展音乐教育较早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公式:“8-1>8”它含义是:从繁忙的8小时学习时间里抽出一小时接受音乐艺术教育,7小时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大于8小时的学习效率。

美国哈福大学有个著名的“零点项目”研究计划,他们认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空间科学和尖端武器研究方面落后于前苏联不是科学技术教育的问题,恰恰是艺术教育远不及前苏联,才是造成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世界100强大学排名第7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自20世纪40年代起把正规的音乐课程纳入学科体系,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并在1997年开始把音乐课程列入了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把音乐确定为学校核心课程。国内外的教育经验都显示出音乐对于人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众多的综合大学选择《音乐欣赏》课作为最基础的公共艺术课程来开设,是非常高瞻远瞩的,因为《音乐欣赏》课是提高艺术修养,步入艺术殿堂的一条捷径,更是挖掘学生的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的主要课程。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要发挥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势,亟需重新审视和完善对该课程的定位。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1993年开始的普通高校的大量合并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但是通过调查显示: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令人担忧,据音乐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音乐素质存在“两多三少”的状况,即喜爱音乐的学生多,认为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的学生多,但能识简谱的学生少(仅占2.6%),能掌握一种乐器演奏技巧的学生少(仅占0.2%),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生就更几乎为零[1]。据笔者调查了解大多国民义务教育的学生到初中二年级就没有音乐课了,在这之前的音乐课也被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被为了升学和考试的所谓重要课程挤占和挪用。因此普通高等院校的基础音乐教育几乎就承担了音乐教育的大部分工作,成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最后一个让学生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各高校纷纷开始把音乐列入高校素质类课程供在校学生选修,但课程教学目的是借鉴了专业艺术院校对学生的要求,然而选修的学生为而非艺术专业,这些学生的特点是:音乐艺术的底子薄,又痛失音乐技术学习的最佳时间。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热情而来,报撼而归的局面。为了实现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的全面培养的教学目的,重新对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属于普及型的音乐教育,在当代音乐以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已经摆脱了技术和审美的狭隘目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从技艺的习得转变成了对文化的学习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公共《音乐欣赏》应成为以音乐文化为素材,以个体体验为途径,既对受教育者实施美育,又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改变传统的单一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大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同时得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人文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课程。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应为——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并在学习和传承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层面向大众教育层面转化。2007年以山东省“艺考热”为代表的各类社会音乐考级热潮席卷全国,各主流媒体的选秀类节目如“超级女声”等在全国火爆热播,这一系列艺术现象的出现造成了艺术复兴的简单表象,但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仅仅是貌似的音乐教育大众化,实则为应试教育对音乐艺术教育造成了实质性的侵蚀。人们只注意到表面的繁荣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其实是对文化的承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音乐教育限于传统和狭隘的认识,教学内容上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内容以专业音乐院校为范本,在当下对音乐教育理念的反思和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问题日益凸现。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不仅要担负起对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还要担负起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不仅要兼顾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同时还比较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差别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如:在中国音乐介绍的时候加入富有中国元素的ppt图片(如建筑、绘画、服饰、文字、礼仪、武术等),通过介绍中国音乐的同时对中国文化进行传达和梳理,根据不同地方特色,选择独特的地方性戏剧或曲艺(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等)进行试听。也可以对照同一时代的中西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不但纪录历史文化,也反映现实生活与情感。“音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是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个人身份的表达,是他们群体识别和社会身份的标志[2]”。当前音乐的传播途径也日益多元化、商业化,以及大学生审美心理的从众性及追求时尚等亚文化因素影响,促成了大学生对音乐的选择性偏差,在选试听内容时明显表现出对某一类音乐偏爱,为避免音乐审美的同一性危机、彰显音乐艺术的多样性,欣赏课内容上除了要选择传统的古典音乐也需要选择时代感强烈的,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各种音乐形式和内容,引导他们选择积极健康的现代音乐,如:歌舞剧、音乐剧、摇滚乐以及电视电影主题曲等, 例如通过对音乐剧:《猫》的视听,感受人性的选择和善与美的思考。教学内容设计上,让学生不仅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感受对人性中的善与美的歌颂,更要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过程释放和宣泄不良的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应纵观世界音乐艺术文化的同时兼具中国音乐和本土(乡土)音乐特色,同时也要兼顾文化传承和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的需求。以现当代的音乐形式着手,透过音乐艺术现象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作为文化载体的音乐艺术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传达人类情感。

四、公共音乐欣赏课任课教师素养的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公共《音乐欣赏》课成为了综合性大学的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技艺习得和培养,它更多地担负起了传承文化和健全人格的任务,这就对担任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任课的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定位的要求。

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大多来源于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前苏联的所谓“学院派”的传统教学体系为蓝本,由于人员来源单一决定了知识结构的单一性,表现在教学中有重技疏艺的特点,而普通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希望通过进行音乐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非常科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和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乐器制造与设计、材料化学联系紧密;声乐作品在表现上与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相互渗透;文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深浅各不相同。很多音乐作品创作和题材都受到经典名著、神话传说的影响,甚至是直接取材于当中的故事情节。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与技巧,还需要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对历史、地理和其他自然学科都要有所了解,还应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是在高考艺术招生中音乐专业的文化分数要求很低,使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发挥创造新性教育的能力受到局限

为提高和完善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素养,首先应该从艺术师资招生的源头开始把关,并建立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加大非技艺类课程的课时量。如:在师范生的大学阶段课程学习中加入现代教学手段的培养,对在职在岗的现有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进行有规律的针对性的在职培训等等。针对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要求选配的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各类知识的能力,丰富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不仅受到音乐美的教育,还可以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功能,达到超越音乐本身的教育潜能的释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纵观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公共《音乐欣赏》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是不言自明了,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能否发挥最初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释放其潜能-----增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想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关键取决于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课程内容的定位、任课教师素养定位的三个定位是否准确和具有可实施与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滕青. 音乐教育的功能与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6(3).

[2]钱丽娟.音乐偏爱与身份建构——当代大学生音乐偏爱的社会学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6(1).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新课程理念;学生素养;教学方法

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声音刺激人的感官,让学生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体验和感悟,能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深有感触的歌曲,我们都会同作者及作品产生共鸣,激起我们情绪,并在自觉不自觉中影响我们;音乐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缓解学生疲劳和压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初中音乐课堂必须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关注新课程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新课程理念不仅改变了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改变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新的理念让学生不仅学习音乐知识,还重视音乐学习的体验过程,注重学生的音乐教育,提供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整体的音乐素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课堂强调审美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鼓励学生开展音乐创造。教师为此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音乐教学水平,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要。

二、创造优美环境,激发学生情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源,学生的兴趣一旦得到激发,就能激起学习音乐的向上情绪。而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中学得有趣。如可以利用音乐家的画像、优美的图片等装饰教室,也可以在音乐教室中摆放一些花、彩带等,让整个教室有一种优美的环境氛围。

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对座位进行合理有效的编排,圆形式排列法、秋天式编排法等座位编排法,打破以前的教师读教材,学生看教材;教师放音乐,学生听音乐的模式,开展探讨式创新教学。新颖的排座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展鉴赏评析的交流,还有利于教师集中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教师熟练的弹奏和课前、课间优美的旋律,教师亲切的话语等都可以使整个音乐课充满温馨、和谐、民主的气氛,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的音乐情绪得到调动,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能得到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养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音乐课堂效率的必备因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正确的、创新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唱能力、评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1.按照规律训练教学

例如,在视唱教学中,可以增加双边的互动性,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强化训练。在视谱或听旋律读节奏训练中,让学生边读边用手击拍,一段时间联系就可以手眼口相配合,并从易到难地开展教学。

例如,在音高教学的训练中,可以按照以“5、3”音程为中心,再扩展“6”,熟悉了后,再唱以“3、5、6”三音构成的视唱曲,以此类推可以再加入“1、2”,这样按照五声音阶的旋律顺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从简到繁、从少到多,一步一步地训练学习。

2.采用比较法授课

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对比,对比不同的唱法、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认识到所得内容的特点,进而学会学习。例如,在音乐鉴赏课上,通过采用比较法对不同的音乐作品的品鉴,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变现风格,体会作品中不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加深对音乐赏析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赏析、鉴定能力。进过多次的对比,学生就可积累下丰富的经验,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加深。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在的教育技术越来越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结合让多媒体教学日益丰满,海量的资源,如图片、歌曲、乐谱等让教学变得异彩纷呈。借助多媒体可以加深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理解和记忆,教学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也不一定非要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如可以开展比赛的形式教学,利用学生好胜的性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内容的有效,高效的方法都是好的。

四、开展音乐教育,提升学生能力

教育部立德树人工程要求发挥体育、音乐、美术等学习的教育功能,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音乐教学同样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交给学生审美能力外,音乐教育同样可以发挥德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

同样音乐教育不见是德育,还有美育,让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功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进行团结合作教育。为此,我们应该从日常音乐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强大功能,提升学生能力。

总之,初中音乐课教学应该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重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技巧。同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情趣,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养,发挥音乐教育功能,提高学生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思黄莹.对初中音乐课教学的反思.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