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8: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海洋产业发展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海洋三次产业
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洋产值占接近全国海洋产值的1/3。
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对北部海洋经济圈进行发展态势和趋势分析,以促进各沿海经济区优势互动、协调发展,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研究我国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以期为区域布局优化与协调互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ArcGIS中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进行插值,该方法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能够对地理区域内的空间数据进行很好地描述和估测。本文研究数据为北部海洋经济圈内15个地级市2009年和2013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结果分析
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将各地市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插值到栅格图层,可以直观地显示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
根据图1,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明显,区域内四个比较强势的发展地区都对周边地区该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协带作用。同时,大连、唐山、潍坊和烟台四个主要产业重心点并未发生较大偏移,始终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但潍坊、烟台的重心域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迹象,说明两地海洋第一产业的优势正被省内其他地市逐渐缩小,产业发展越来越均衡。另外,环渤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较为一致,五年内相对发展程度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有天津市拉大了与其他地市的产业差距,这与渤海湾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
从图2可以看出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天津市一家独大,其产业产值远高于其他地市的产值甚至两个次重心点青岛、大连,承接京津冀优秀的产业发展要素使得天津市相关工业的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作用非常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以及山东省北部地区,正外部效应明显;另外,山东省海洋第二产业发生了相对的衰退,胶东半岛相对于山东中西部的相对优势也在减弱,甚至威海市还产生了相对劣势,应引起更多的注意。
图3反映了海洋第三产业的演变趋势:一是天津市和山东省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大连市相对优势也比较明显;二是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十分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甚至河北、山东的部分内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市对胶东半岛的辐射作用也较为明显,而大连市对辽东半岛的辐射作用则十分有限,甚至不能覆盖大连市自身区域,协带作用较弱;最后,天津、青岛、大连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作用都在减弱,主要原因与资金、人才等产业资源的集中引起的产业集聚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十三五期间各经济区所面临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即如何在吸引产业资源集聚发展的同时产生积极的辐射协带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正面的外部性,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共赢局面。
3结论与建议
(1)分析表明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较差,第三产业发展较一、二产业明显滞后。十三五期间应注重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巩固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产出效率,侧重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北部海洋经济圈具备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技术、资源、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依靠陆海联动与陆海统筹,实现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充分发挥陆域产业的溢出效应。同时要强化区域内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3)大力推进科技兴海战略。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夯实教育基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技术创新方面则注重构建多层次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同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实现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h.基于GIS的黑河市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徐琳.基于ArcGIS的地面沉降数据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张富刚,刘彦随,张潆文,翟荣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态势与可持续对策[J].资源科学,2009,08:1335-1340.
[4]陈雯,宋伟轩,杨桂山.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化发展态势、动力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1:28-38.
关键词:珍珠产业;专利分析;新兴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011-04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据《中国药典》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广西北海市是我国南海珍珠的重要产地之一,广西珍珠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水珍珠养殖非常重视,广西珍珠产业在政府支持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区已形成了以北海市铁山港区和防城港市防城区为重点的珍珠主产区,产业链基本完善,每年珍珠产量占全国海水珍珠一半以上。广西现有珍珠综合加工利用企业18家,产品包括药品、食品、化妆品和工艺品等。以珍珠贝为原料开发生产的系列副产品年产值3亿多元,占全国海水珍珠综合开发利用产值的90%以上。虽然广西拥有雄厚的海洋珍珠养殖基础,但是珍珠价值的开发仍以传统的装饰品、工艺品为主,在药用、保健等新兴产业方面的专利技术较少。目前许多疑难杂症长期未找到理想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新药研发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力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是解决当下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中国海洋珍珠产业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分析
海洋珍珠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该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而专利分析则是基于专利数据,即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功能的专利情报,为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因此,基于专利分析技术手段对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我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对我区海洋珍珠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http://.cn/)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我国珍珠产业技术领域2002~2011年公布的中国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共检出中国相关专利728件,其中广西专利28件,占申请总数的3.8%。
1.1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图1 珍珠产业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图
我国首件公开珍珠系列专利出现在2002年,从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有关珍珠专利申请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9年,随着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海洋珍珠在药用、保健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顶峰,共申请了110件发明专利。第二阶段是2009年以后,由于受到资金和市场限制,再加上后续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发展后劲不足,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公开量处于一个发展瓶颈状态,需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
1.2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人分析
通过对珍珠系列专利申请数量前十位申请人分析得出,前十位申请人共计申请专利180件,其中企业申请87件,占总数的48.3%;高校申请42件,占总数的23.3%;个人申请数为51件,占总数的28.4%。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海南某公司,拥有39件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由个人申请和广东某高校申请,分别拥有发明专利数量37件和24件。
1.3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地域分析
在相关海洋珍珠专利申请地域分布方面,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浙江、广东、江苏、海南、上海、湖南、山东、广西、北京、天津。浙江省以175件发明专利位列第一,广东省排名第二,拥有83件专利。浙江海洋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其相关产业暂时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广西相关专利申请量暂处于第八位,共有28件发明专利,仅次于山东的29件。湖南处于内陆地区,周围无临近海域,但在珍珠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却高于我区,达到30件,其主要原因是该省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洞庭湖淡水珍珠养殖,带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详见图2:
图2 珍珠系列专利地区分布图
我区共拥有28件海洋珍珠系列的发明专利,从专利权人分析看,其中个人专利17件,企业专利7件,研究机构专利4件;从申请的专利技术领域分布看,其中关于珍珠养殖方法专利技术6件,珍珠加工专利技术7件,珍珠医药专利技术4件,珍珠保健、食品专利技术10件,其他专利技术1件。
1.4 珍珠系列IPC分析
我国海洋珍珠系列的专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制品方面,包括治疗消化道或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38件、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36件和治疗代谢疾病的药物32件,同时含有其他不明结构的原材料或其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154件、以特殊物理形状为特征的医药配制品66件、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41件等医药配制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除此之外,医药保健食品类应用拥有75件发明专利。
2 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放缓,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广西的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的科技含量低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和滨海旅游为主,海洋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港口海运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度低,海洋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在产业布局上,着力打造北部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学统筹海岸带、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推进形成海陆联动、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
从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相关专利申请来看,2002~2009年是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高速发展期,专利申请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09年以后,全国相关专利申请步入平缓阶段,整个行业创新发展明显后劲不足。广西北部湾是我国唯一养殖海水珍珠的海域,“南珠”以其凝重结实、浑圆莹润、光泽绮丽、形态优美而美名远扬。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珠还合浦”,更使合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水珍珠的“圣地”。受行业大环境影响,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南珠养殖在广西持续萎缩,家庭式养殖逐渐消失,转入大公司主导的阶段。目前,北海市南珠年产量不足历史顶峰期的1/10,防城港市之“珍珠湾”养珠数量和质量也在下降。
2.2 海洋珍珠产量与相关专利产出不成比例
据文献报道,多年来,广西珍珠产量最多,且占全国海水珍珠总量的一半以上。而在检索时间范围内,检出的相关专利数量广西28件,排名第八。主要原因是因为广西在海洋珍珠产业发展过程中短期行为突出,重“量”不重“质”,资金多用于扩大传统产业的规模,而少投入原始创新。特别是珍珠药物、化妆品、保健食品开发等新兴技术领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职务发明数量与我区海洋珍珠产量规模不成比例。
2.3 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匮乏
由于广西海洋研究所和北海市珍珠总公司的改制以及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珍珠养殖业逐渐萎缩,原有的珍珠研究机构大多已撤销,专业领域研发机构缺乏,科技投入与产出严重不足。缺少专业科研机构,不但难以开展系统的珍珠深加工产业研发工作,更缺少了与国内外珍珠科研机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直接被“引进来”和被“再创新”。另外,新技术开发不足而导致无法获得足够的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科技人员培养不足,加上原有的科技人员有些转业或者外流,严重影响了广西海洋珍珠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广西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20人,其中研究生数量6人,暂时没有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博士人才;大学生的数量73人,大专生31人,其他人员10人,是沿海各省区市人数最少的地区,而且层次较低,这直接导致了广西海洋科技力量薄弱,海洋开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3 基于专利视角分析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对策
3.1 尽快出台产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但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目前,广西珍珠产业急需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带动和促进广西珍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新形势下,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文化形势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广西珍珠产业,明确广西珍珠的商品定位和产业定位,出台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新规划应增加创新资金投入与产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下游珍珠深加工业,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方式,提高珍珠质量和产业品牌效应。
3.2 加大创新投入,增加专利技术产出
首先,增加财政投入,设立珍珠产业专项基金。从自治区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珍珠产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财政、科技、水产等政府部门以项目的方式资助给有技术、会创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引导其开展珍珠养殖、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其次,出台优惠奖励政策,增加专利申请量。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急需在政府补贴、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获得政策优惠扶持。另外,对于珍珠产业专利申请过程中所产生的的费用给予减免,并且对已获授权的专利给予一次性奖励,以刺激更多研发机构或者个人开展专利申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 成立专业研发机构,培养科技型研发人才
当前我区海洋领域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海洋珍珠产业的发展。我区应借鉴浙江、广东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从我国海洋珍珠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进行产业成果转化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加强大学-产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我区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
目前传统的珍珠养殖和简单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受各方面限制已难以为继,开发新兴海洋珍珠医药、保健产业增长极是解决当前我区海洋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珍珠在抑制脂褐素、清除自由基、防衰老、抗肿瘤方面有明确的药理作用,从检索的专利来看,目前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以珍珠有效成分为分子模型进行合成或半合成,开发高效低毒的海洋药物的相关专利。现阶段是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黄金时期,我区应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和引导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开发,开展知识产权战略部署,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总之,增强开发海洋资源的意识,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以名牌产业“合浦珍珠”为依托,建设国家级海洋珍珠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珍珠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我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和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锦锋,唐丽永,黄若谷.当前广西海水养殖珍珠
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
报,2008,(5):114-116.
[2] 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制约因素与对策
选择[J].东岳论丛,2002,23(3):18-21.
[3] 庞许明,黄庆锐,贾友宏,等.广西珍珠产业发展
现状与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1,(3):
103-108.
[4] 何毛贤.我国珍珠养殖业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其对策
[J].水产科技,2000,(6):29-31.
[5] 王德刚,杨义菊,孙丽.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48-152.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ocean. The coastal countries (region) al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in marine power (region) a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ation (region). Shando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rine economy provinces, is with urgency, reality and necessity to develop marine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the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the marine econom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K92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的14%。通过分析国内外各国家(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省发展海洋高薪技术产业提出策略建议[1][2]。
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建立起来的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分别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3]。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100亿~1900亿欧元,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 [4]。
1.2 海洋开发与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5]。
1.3 人口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上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占日本总面积的20%,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 /4和国民收入的2 /3,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
1.4 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20世纪80 年代以来,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竞争力,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2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海洋的复杂性、研究的艰巨性以及投入的有限性,使海洋调查、监测以及对海洋资源环境基本规律的研究相对缺乏,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我国近海的资源环境状况;海洋技术装备落后,海洋基础建设缓慢;海洋科技投入水平低;可供转化的高技术成果少,转化率低;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海洋高技术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高;促进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有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海洋经济整体规模偏小。
中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药物资源,形成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海洋农牧化技术,培育优良生物品种,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开发海水利用技术,扩大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形成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海洋环境技术,推动海洋仪器仪表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研发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形成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产业。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实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国家海洋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 期间,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推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经济运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海洋经济现已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构建开放型社会的有力支撑,也为 “十二五”时期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和辽宁等省市坚定不移地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分配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资源,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开发,将海洋高新技术大规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些成效显著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如:以技术为依托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使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模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合资模式——利用外资进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产业园模式——创办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海洋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和辐射中心及积极培养和引进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等模式。
3加快推进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经济大省,海洋产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条件是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产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研机构分布过于集中,科研管理体制比较陈旧;科技投入明显偏低,人才结构亟待优化;产业积聚度不高,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等。
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需要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优惠扶持力度。要结合《全国海洋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相关鼓励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 实行政策聚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组建一批“科工(农)贸一体化、销一条龙”的大型海洋科技产业集团。在工作指导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
2.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除省级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外,鼓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属的市、县(区)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增长的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入驻基地企业可享受各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对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企业引进境外先进专有技术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重点产业及配套生产企业购置土地或物业方面给予补贴。帮助致力于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解决人民币银行贷款授信额度,并给予部分贷款贴息。
3. 加强政策引导,加快集聚海洋高新产业风险投资。尽快落实山东风投引导基金的投放。率先建立促进风险投资集聚的政策体系。形成多渠道风投引导基金政策的集聚。
4.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集聚,构建海洋高新技术的人才高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重点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给予补贴或部分返还,并在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出入境手续等方面实行系列的优惠政策。设立海洋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基金,鼓励科研人员结合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进行有针对性的海洋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5. 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集聚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临港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商务商贸、教育、居住、医疗、旅游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引人入胜的海洋生活环境,成为郊区生态环境优良、形态美好的宜居新城之一。
6. 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依法管海、依法用海是关键。
参考文献:
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
刘容子.海洋高技术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3(1):35-42.
付一新.各国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发展统计比较[J].经济论坛,2011,8:144.
郭军,郭冠超.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考[J].宏观经济与管理,2011,1:39-41.
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46-52.
张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海洋报,2007,3.
胡建廷,郑冰,马健.山东海洋科技创新现状刍议[J].科学与管理,2006,3:27-30.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信贷支持度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3.03.008
自十六大以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强。2012 年是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将有力助推以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的“新东部”的崛起,这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11年,山东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占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18.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2%。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区域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的流通,生产的扩大化和社会化,社会资本的迅速转移,多种融资形式和信用工具的运用和流通,信贷市场逐渐形成,而作为信贷市场中起重要作用的信贷工具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浪潮中,要转变原有发展方式,突破现有发展瓶颈,[1]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离不开信贷支持的巨大作用,有效的运用信贷工具对于促进海洋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优化主导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信贷工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主体仍然是银行机构,民间金融的参与度比较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并不高,即使是农村信用社近年来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但自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各个商业金融机构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普遍采取了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收缩了农村基层信贷战线,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交,对渔业贷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手续繁、环节多、借贷难。同时,由于渔业是高风险性行业,许多金融机构认为渔民贷款诚信差、还贷能力不足。因此,一直以来,金融机构对渔业生产扶持力度小、放贷量不足,导致渔民生产、技改资金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2]
2 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度测算
山东半岛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830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2%。山东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海洋矿业产量较去年增加24%,海洋盐业产量达2273.05万吨,占沿海地区总产量的69%。2011年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增长16.7%;海洋化工业产出663.3亿元,增长17.4%;海洋工程建筑业产出441.0亿元,增长16.4%;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出81.1亿元,增长15.9%。
青岛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核心龙头城市。青岛市的海洋经济保持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683亿元,增加值557亿,同比增长17.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2011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890亿元,同比增长12.3%。2012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目标为15%,力争突破2000亿元关口。
各金融机构也是不断加强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2010年青岛市银行业全年新增信用增量1738亿元,支持实体经济的一般性贷款比年初增加1332.4亿元,同比多增208.4亿元。同时,继续加大包括海洋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青岛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典型代表性,本文以青岛市的海洋产业为例,采用指标对比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半岛蓝色经济区信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2.1 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与信贷支持状况
2.1.1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状况
发展海洋经济,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青岛市海洋产业总产值居山东全省之首。而且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
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从2005年至2009年海洋产业的构成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图2和图3是对2005年与2009年海洋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从2005年至2009年海洋产业的构成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海洋产业中的海洋船舶业在整个海洋经济的比重中有所上升,海洋生物医药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新兴海洋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产值比例大幅提升。这与国家的政策对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有关,更与对海洋经济金融支持的倾斜度有关。
2.1.2青岛市海洋产业信贷支持状况
从2008——2009年青岛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海洋产业的支持就可以看出国家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就在不断增强。下面从信贷支持规模和信贷支持结构就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进行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09年青岛市各年的海洋产业产值的国民经济比重远高于商业银行海洋产业融资的比重,说明信贷支持规模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从动态来看,2008-2009年海洋经济产值的国民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尽管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的信贷融资额度增加了。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结构的问题。下面就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结构进行研究。
图中的其他产业,主要是除传统海洋产业外的新兴战略性海洋产业,主要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主要有滨海旅游业及海洋运输业等,这些产业已成为青岛市海洋经济重要增长点。
从图4和图5的比较可以看出,以海洋渔业为主的海洋第一产业的支持力度、海洋化工与船舶的信贷支持力度、滨海旅游业、海洋电力及海水利用的支持力度在下降。海洋生物医药业的信贷支持比重在上升,海洋交通运输机港口物流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上升。
尽管对海洋经济的总体信贷支持力度不断上升,对各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结构进行了部分的调整,但是,对各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度是否应经达到合理的水平,下面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信贷支持海洋产业的支持度进行测定。
2.2 海洋主导产业信贷支持度静态分析
我们以2008年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例。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用部分海洋主导产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总值和贷款融资比重为考察指标。2008年,青岛市的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为1222亿元,各种信贷融资总额为866224万元。表2是青岛市部分海洋主导产业2008年产值及信贷支持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8部分海洋主导产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船舶、海洋生物医药)产值贡献率和信贷融资比重中,海洋生物医药业贷款融资效率较高,其次是海洋渔业、然后是海洋船舶,剩余行业海洋化工的贷款融资效率比较低,可见海洋主导产业的信贷融资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从对海洋主导产业的信贷支持度来看,2008年的信贷支持度具有以下特点:海洋化工行业的信贷支持度最高,商业银行贷款比重大于该行业生产总值在海洋产业总值中的比重,保证了该行业资金的充足来源;海洋船舶行业的信贷支持度次之,贷款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差距比较小;海洋渔业的信贷支持度第三,海洋生物医药行业信贷支持度第四。
2.3 海洋主导产业信贷支持的动态分析
为更加清楚的表明各产业的信贷支持度的变动情况,我们将2008——2009年各个海洋主导产业信贷融资额度与生产总值做一下比较。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我们以海洋经济总额及最具投资价值的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程)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表3是青岛市2008年和2009年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状况。
(2)2009年的海洋船舶工程产值为根据2010年产值的估算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论是2008年还是2009年这些海洋产业的边际贷款产值均大于整体海洋经济的边际贷款产值,说明这些行业都是对海洋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的行业,对未来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依然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海洋渔业,作为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行业贷款的边际生产能力上升不是很明显。与2008年相比,2009年该行业信贷增长率比产值增长率少了接近0.2个百分点。在今后的海洋渔业贷款支持中,应创新支持方式,提升贷款的使用效率。
海洋船舶、工程行业,是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行业。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对其的支持力度,贷款边际生产能力的下降说明政府对该产业的信贷支持能力不断增强,对该行业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就整体海洋经济而言,2008年至2009年的信贷增长率比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七十多个百分点,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不断加强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青岛市海洋经济贷款边际生产能力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贷款投入结构的问题引起的。因此,今后的信贷支持结构需要科学调整。
3 信贷工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信贷工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像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弱、信贷产品种类少、信贷工具灵活性低、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以及民间金融机构信贷支持能力不足等。[4]为了更好的促进海洋主导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信贷工具在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优化信贷支持结构,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政策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倾斜力度,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1 可以加大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半岛蓝色经济区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快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改革,加大商业银行对海洋相关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5]具体可以从安排“海洋开发专项贷款”、提高对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6]、发放短期的季节性渔业再贷款和依据海洋经济信贷需求特点更新服务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7]
3.2 有必要筹办海洋产业信贷管理局,来重点扶持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有三家政策性银行,而他们均有各自重点扶持的对象和范围,都不可能将海洋经济企业作为专门重点扶持的对象。
3.3 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贷款结构、积极推动借款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方式转变,[8]并且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信贷资金的用途等方式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3.4 由日本的经验可以得知,日本农(渔)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农(渔)业生产者因需农(渔)业现代化资金向贷款机构借入资金担保不足的问题,[9]因此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在发展海洋经济中也可以引入海洋信贷担保保险制度以提高海洋信贷资金担保不足的问题。主要通过健全海洋信贷保险制度和建立海洋信贷的担保机制来实现。
3.5 充分利用民间金融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促进作用,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民间金融对信贷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10]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使民间金融机构设立发展海洋经济的放贷专项账户。
参考文献:
[1] 刘堃,周海霞,相明.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N].太平洋学报.2012,20(3):59~64.
[2] 袁红英.资源环境约束与山东区域技术创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09):153~157.
[3] 孟庆武,孙峰德等.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6):70~75.
[4] 李莉,司徒毕然,周广颖.海洋循环经济如何借力金融支持[J].环境经济.2009(4):43~48.
[5] 吴明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7):35~38.
[6] 屠元亮.海洋渔业行业分析和信贷支持策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1(2):58.
[7] 秦宏,谷佃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实证分析[J].海洋科学.2010(11):87.
[8] Gitae Kim.Modified matrix splitting method for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credit classification of companies in Korea[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10):8824~8834.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 层次分析法 产业布局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5]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海南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94-04
一、引言
海南是我国海洋大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主张,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南海已经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开发的重点领域,海洋经济亦已成为海南名副其实的增长点。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向社会公布海洋生产总值数据,从统计数据看,2007-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9%;2006―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2791%,而全国数据为1109%。随着国际旅游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南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海洋产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显著。
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颇丰。近期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海洋产业贡献度,探讨海洋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狄乾斌等,2014);海洋产业的集群和集聚效应,探索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傅远佳,2011;纪玉俊等,2013);海洋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及对海洋产业就业驱动机理(崔旺来等,2011);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王玲玲等,2013);海陆产业的协同,探究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协同和演进趋势及空间差异(李福桂等,2012)。对海南海洋产业研究的文献不多,较有代表性的如叶波等(2011)从静态、动态的层面对海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总结了海南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这些研究为探讨海南海洋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重点关注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实施后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基于两个层面,一是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二是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2006-2014年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对海南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两个层面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由于国民经济由海洋产业和非海洋产业构成,将地区生产总值用Y表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和非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分别用Yocean和Yothers表示,则有以下函数成立,
式(5)即可用于测度海洋产业总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可用于分三次产业分别测度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的贡献。本文将在接下来的部分,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海南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根据式(5),我们使用2006-2014年官方统计数据计算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2在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时,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表1展示了2007-2014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年度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2013年后有下降趋势,但平均来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2%,贡献率最高的2012年达到578%。相比较而言,海南同期三次产业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5%、303%和542%。海洋产业对海南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超第一产业并高于第二产业,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二)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
为进一步分析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变动的原因,我们按照《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对海洋一产、二产、三产的分类,并将国民经济同样按照三次产业分类,使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计算2007-2014年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各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结果如表2所示。
2增长率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到,平均来看,2007-2014年 ,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对应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75%、243%和274%,说明从对应产业的贡献率来看,说明海洋各产业对海南各产业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出,201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海洋第三产业增长率下降所致。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在海南经济增长中的支柱作用。
海洋第一产业贡献率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渔业产出的增长。渔业是海南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同时,由于海南渔业以海水捕捞水产品为主,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行情变动的双重影响,因此年均产值不够稳定,虽然总体上产值持续增长,但不同年份增长的差异较大。
海洋第二产业平均增长率相对较低而对海南第二产业贡献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海南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增长率总体下降;另一方面海洋第二产业覆盖范围广,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渔业工业建筑业、海洋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是海南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的各类工业成为海南第二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海洋第三产业贡献率较好反映了海南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由于海南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批发零售业、海洋渔业服务业以及游艇、会展等其它海洋服务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游艇、会展等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第三产业发展。
(三)海洋、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总产值增长的贡献
本文将海洋三次产业和非海洋三次产业放在一起,使用计量分析方法考察各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将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1、X2、X3表示,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4、X5、X6表示,则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可用下式表示。
调整后的R2为1,说明方程拟合良好。从回归结果看,海洋第一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第一产业以海洋渔业为主,海洋渔业产值的变动基本反映了海南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情况,然而海南当前海洋渔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大,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有限。海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29%,影响程度已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的031%。海洋第二产业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08%,影响程度是非海洋第二产业的一半。结合前文分析,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62%,这主要来自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的增长,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与非海洋第三产业共同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回归结果与前面的实证分析结论恰好相互印证。从整体上看,海洋产业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362%。而海洋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二者之和的弹性系数达到06,意味着海南第三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6%。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对海南第一产业发展贡献率超过其他两类产业,然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海洋渔业应是海南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既关乎海南海洋强省建设中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关系到海南第一产业自身的发展,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迫在眉睫。海洋第二产业在海南第二产业中的优势并不显著,其对海南第二产业的贡献小于其他两个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远小于海洋第三产业,且远小于海南第三产业,这与海南工业基础薄弱有关,第二产业并不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三个层面分别检验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海洋三次产业对对应海南三次产业的贡献,以及海洋和非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的主要发现是:第一,海洋产业是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海南经济增长1/3以上的贡献来自海洋产业;第二,海洋第一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海南第一产业增长,但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这与海南第一产业和海洋渔业发展缓慢有关,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是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和第一产业增长的关键环节,对海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第三,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促进了海南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在贡献程度上远小于第三产业;第四,在海南经济增长过程中,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与非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同等重要,海洋第三产业既是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五,海南经济结构中虽然第二产业比重小于第一产业,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第一产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海南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本文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启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大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二,为加快海南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当前的重点是推动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新技术引进和原有技术升级,形成海洋第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有重点的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如制盐化工业和海洋油气开采加工业等海南优势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第二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四,着力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注重海洋产业与非海洋产业
的融合,特别是与旅游业的融合,有力推动以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海南旅游业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狄乾斌,刘欣欣,王萌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0).
[2]傅远佳海洋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1(9).
[3]纪玉俊,刘琳婧海洋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关系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3).
[4]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8).
[5]王玲玲,殷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6).
[关键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支撑配套 竞争合作 政策扶持
一、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以来,宁波市坚持把海洋高技术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摆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科技创新重点支持范围,海洋高技术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据测算,2005-2010年宁波市海洋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约25%,到2010年底海洋高技术产业产值约136亿元。
2.优势领域逐步显现
(1)海洋高技术装备产业,主要体现在高端船舶生产领域,全市共有造船企业和船舶修造企业65家,制造能力达500万载重吨,拥有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宁波新乐造船有限公司等一批造船骨干企业;船舶品种已经发展到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高的多用途船。(2)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产业,海洋生物育种领域,初步形成以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生命学院为核心的种苗繁育体系,可规模化繁育的海洋生物品种达30种,拥有海洋生物育种企业196家;海水健康养殖领域,全市海水养殖面积54.2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7.4%;养殖池塘底充氧技术、复合生态养殖系统等增养殖新模式和技术逐步推广,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逐步建立。(3)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产业,目前全市共有海洋生物制品企业20余家,部分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和经营,如宁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鱼蛋白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的鱼油降脂丸、角鲨烯等海洋药物在全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4)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沿海大中型企业开始大规模采用海水冷却,全市年海水冷却利用量已超过70亿吨;杭州湾新区、象山等地海水淡化试点工程正在积极筹划中。
3.技术支撑力量增强
主要表现在:技术合作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专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海洋科研与技术开发体系。建有宁波大学生命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产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已达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达总数15%以上;关键技术成果取得突破,在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产业以及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产业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奖15项,市科技进步奖35项,专利授权30余项。
4.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1)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产业,在海洋生物育种领域,以象山水产苗种引进繁育中心、宁海得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代表,梭子蟹、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实现大规模育种;海水健康养殖领域,以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徐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在海水饵料、科技养殖等方面拥有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以象山南方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宁波飞日水产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在低值鱼深加工方面成果突出;(2)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产业,以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在蛋白胨、角鲨烯胶丸等取得突破;以宁波超星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宁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海洋功能食品产业,在海洋调味料和海洋功能型添加剂方面达到了同类领先水平;(3)海洋高技术装备产业,主要在高技术船舶生产领域,以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和宁波新乐造船有限公司为代表,前者实现了海洋工程船生产的突破,后者成功开发了Ⅱ类化学品船。
5.产业基地逐步形成
在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技术船舶生产方面,已初步形成基地和产业互动发展良性局面。海水健康养殖方面,各县(市)、区先后建立了浅海、滩涂、池塘等集中连片的专业化养殖基地,全市“一湾两港”(象山港、石浦港、三门湾)综合性海水养殖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已初具规模,特色化、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海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石浦水产品加工区成为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象山也获得了“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称号;在高技术船舶生产方面,从北仑到象山港两岸以及象山石浦、鹤浦、高塘等地,形成修船、造船、配套、交易的完善配套产业体系。
二、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规模有待扩大
宁波市海洋高技术产业明显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等问题。如海洋生物育种产业,近200家企业中,年销售100万元以上的不足30家,企业平均产值不到30万元,产业链条短,不少品种难以规模化和产业化。又如海洋医药产业,目前产业产值低,规模小,本地企业很难找到相关配套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产业化水平难以提高。
2.产业支撑配套体系尚不完善
宁波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体系尚不健全。首先,财政资金支持不够,各级政府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投入力度较小。其次,海洋高技术人才支撑缺乏,尚未制定引进海洋高技术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第三,相关统计体系缺乏,海洋高技术乃至海洋经济数据只能通过估算取得;最后,海洋经济主管部门缺位,海洋产业分块管理为主,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3.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宁波市现有的海洋科研机构级别较低,以宁波市级为主,尚没有国家级机构,科研机构整合不够,科研创新力量比较分散,各机构之间内部竞争关系明显,合作力度不够,科研整体实力相对不足。同时,科研机构缺乏海洋科研高层次学科带头人,难以承担高水平、高层次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虽然宁波市在部分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但同大连、厦门、青岛等海洋经济较发达城市相比,宁波市科研机构的数量和级别、科研成果总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
三、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
1.产业发展地位进一步突出
海洋高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把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作为战略重中之重。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纷纷提出各自的海洋开发计划。从国内看,沿海各省市北至京津鲁辽,南到闽粤桂,掀起了海洋经济竞争大潮,都把海洋高技术发展作为未来战略重点。可以预见,海洋高技术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世界各国围绕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竞争态势将进一步加剧。
2.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科技兴海”战略以来,海洋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超前部署的全国五大重点战略领域之一。当前我国海洋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正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技术产业化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十二五”时期,预计国家将在规划引导、资金投入、重大专项等方面给予海洋高技术创新扶持,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3.创新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每一轮国际金融危机都催生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当前海洋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呈加速态势,技术升级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兴的海洋产业业态,海洋高技术产业进入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时期。今后一段时期海洋高技术产业有望在以下领域取得技术性突破:海洋环境观测、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潜水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特种船舶研制等。
4.国内外竞争合作并存
随着产业的发展,海洋高技术领域日益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和热点,产业转移和跨国技术联盟成为强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联合开发和协同合作逐步普遍。如欧盟和北美各国开始按照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进行分工合作,并采取统一行动,一致对外;国内沿海各省市在国家批准山东、浙江和广东成为海洋经济示范区后,围绕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合中发展”将成为未来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常态。
四、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1.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到2015年形成20家以上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力、核心竞争力、规模影响力的海洋高技术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海洋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700亿元左右。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结合,高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修复中的运用逐步加强,生态型和环保型高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海洋高技术产业在宁波海洋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显著增强。
2.产业集群基本成型
沿海四大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空间布局基本合理,到2015年基地内产值达海洋高技术产值的80%以上。初步形成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高技术装备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海洋高技术产业群,产业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3.创新转化能力明显增强
在高等院校基本建成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信息等优势学科走在全国前列;建成5-7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一批海洋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和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高技术装备产业等重点领域产业化平台,实现海洋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同步推进。海洋科教创新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五、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路径
1.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产业联动、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议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下设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办公室,以协调涉海各部门关系及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活动,组织海洋高技术产业相关项目的实施。
2.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积极构造宽松的政策平台,研究制定鼓励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重点突出对海洋高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引进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结构性税收减免措施。强化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优先保障产业发展水、电需求,优先安排项目用地、用海指标,依法划拨海洋环保、防灾减灾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海用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对属于海洋高技术项目在立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实行专人专门协调,营造绿色通道,及时帮助解决。
3.加大国内外招商力度
紧紧抓住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工作力度,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招商工作重点,集中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大集团公司总部。推进大项目招商,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引进一批牵动力强、有影响、有规模、高科技、环保型的大项目。做好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督促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完善招商工作责任制,实行各部门及县(市)区招商引资考评制,做好项目跟踪制,对重大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测制,切实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和工作水平。
4.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统筹涉海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形成海洋高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合力。以人才为核心,依托高校院所、海洋创新基地,在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基础上,加强已有人才的培养提升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引导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新型联合体,共同推进海洋高技术的研究和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计划的组织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内外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外资技术扩散与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武汉光通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1),67-73
[2]李芳芳,栾维新.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1),74-77
[3]刘洪滨,刘康,焦桂英.建设青岛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研究[J].海洋科学,2006(12),65-68
[4]孙洪,李永祺.中国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86-89
[5]孙健,林漫.利用金融创新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J].财经研究,2001(12),56-62
一、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态势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三产结构日趋合理
经过长期努力,浙江省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海洋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特别是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增速显著。1997年,浙江海洋产业总值为313.58亿元,而到2010年,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到3883.5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2010年海洋产业产值占浙江省GDP的14%。据1997-2010年资料分析,1997年浙江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为83.27%,第一产业比重占绝对优势。但是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仅为7.3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第二产业呈现了先快速上升后有所下降的趋势,2003年第二产业比重已达到54.1%,到2010年比重为45.4%。第三产业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为47.2%,成为目前三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可见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二)海洋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三大主体产业发生变化
浙江省海岸线全长2660.71公里,海洋资源类型丰富,为各类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已形成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主要产业为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而在各种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逐渐减少其在浙江海洋产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6.6%降至2010年的8.5%,逐渐失去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呈现快速发展,201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约为870亿元,与海洋船舶业、滨海旅游业分列前三,其总产值分别约为841.3亿元和720亿元,而前三大海洋产业总产值约占全部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2.6%。因此,传统三大主体海洋产业即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旅游业逐渐被新的三大主体产业即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和海洋旅游业所取代。
(三)传统海洋产业内部发展速度呈现差异化
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浙江渔业产量2000—2010年浙江海水产品产量均保持在400万吨左右。海洋渔业发展总量上趋于稳定。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弱化,从2000年的第一位降至2010年的第七位。海洋盐业在浙江海洋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非常低,总量上变化不大。而海洋运输和海洋船舶业在近十年发展迅速。1999-2010年浙江省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产值年均增长率20%以上,2010年海洋船舶业产值是1999年的57倍,分列浙江海洋产业的前二位。传统海洋产业中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发展迅速,传统海洋产业内部发展呈现差异化。
(四)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迅猛
浙江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和海洋矿业这些新兴产业是从2001年开始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但是像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这些产业发展迅速,短短10年时间,产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均达到30%以上。如浙江海水利用业从最初2001年0.34亿元的产值,发展至2010年浙江海水利用业产值约为255亿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居全国海洋地区首位,发展速度尤为迅猛。浙江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从起步之初的产值仅为8.16亿元,到2010年全年产值达到约150亿元,仅次于山东省。
二、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但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重复建设问题较严重。浙江海洋经济地位弱于山东、广东省;浙江省主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
(一)浙江海洋经济地位弱于广东、山东省
浙江海洋经济在这十年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总体不如山东和广东两个海洋大省。2010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为3883.5亿元,占浙江地区生产总值的14%,在全国11个沿海地区中位列第4,海洋经济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2010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8253.7亿元,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7074.5亿元,与广东省、山东省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浙江与其他海洋大省之间存在一定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新兴产业的起步较广东、山东晚,科学技术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中海洋科技的贡献率依然较低。在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中,存在着渔船升级改造等问题,需要提高其产业化水平。港口和海上运输综合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仍需加快等。
(二)浙江海洋产业总体发展较快,但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
浙江近年来海洋产业的产值平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总体发展较快。但是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在地区产业结构中,从总体上看,宁波、舟山两个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如2000年舟山海洋经济占全省海洋经济总值的比重为24.66%,而到2010年该比重上升到38.15%。嘉兴和台州两个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远不如宁波、舟山,其海洋经济产值反而在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因此,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一般地区与重点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主导产业不够明确
浙江目前的海洋产业门类齐全,但主导产业不够明确。浙江海洋产业经历传统海洋产业发展阶段、传统向现代海洋经济过渡阶段、现代海洋经济阶段以及海洋知识经济阶段。海洋高新技术将全面进入海洋开发中,人类对海洋的利用真正进入海洋知识经济阶段。缺少对浙江沿海产业中哪些已有产业要逐步淘汰,哪些已有产业要限制发展,哪些已有产业要优化升级,哪些新产业要培育和发展的认识。与海洋渔业、滨海砂矿业、海洋盐业等海洋产业相比,浙江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比较发达,在海洋产业总产值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且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后向产业带动作用,适合作为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医药业、海洋工程业、海水电力业等,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也必将成为浙江新兴主导产业。
三、浙江海洋产业演进分析
从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考虑浙江省自身具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浙江海洋产业演进呈现出以下规律性演进特点:
(一)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电力业构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目前在浙江海洋产业中,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居首位,其次为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和海洋渔业等。结合浙江旅游资源丰富以及优良的海岸线资源,已形成四大浙江海洋支柱产业,即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电力业。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保税港区设立的背景下,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必将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支柱与主导产业。
(二)一、三、二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发展
浙江海洋产业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向三、二、一次海洋产业结构顺序发展。1997年浙江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84.7:0.9:14.4,第一产业占据绝对的比重,到2010年浙江三次海洋产业结构之比为7.4:45.4:47.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海洋产业的演化过程,也反映出当代海洋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浙江海洋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渔业,到2004年为止都是浙江省第一大海洋产业,但其在浙江海洋经济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2005年被海洋旅游业取代,目前仅位列第七大海洋产业的位置;而浙江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矿业等,这些产业迅速发展,已在海洋经济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海洋第三产业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在海洋经济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第一位。因此,三、二、一的海洋产业结构基本上反映出浙江乃至全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形成不同地位的海洋产业群
根据2000—2010年浙江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考虑到海洋产业之间的相互连带的关系,必然产生数据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运用SPSS软件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