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28: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合规教育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名银行,看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再听着一桩桩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案例,看到一些党员干部抵御不住诱惑,追逐名利,走向犯罪深渊,最终身陷囹圄的惨痛经历,我对此感受颇深,启发很大,使我从中得到一些深层次启示和警醒。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价值判断的多元化,是非感日渐模糊,道德标准失衡及人生观的混乱等等问题不断涌现。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无需信守游戏规则的行为一度为自己找到了借口,曾几何时那高悬于公堂之上的“公正清廉,正大光明”,在利令智昏的灰尘里成为仅供观赏的卷轴。伴随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金融市场的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局面。由于过度追求经营利润或出于其他目的,也出现了个别机构个别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违背市场秩序、违反制度规定,导致直接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出现,使银行的声誉、信用、利益等诸方面受到负面影响。
古人云: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也就是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问朋友们:您是否希望一场运动式的教育活动之后,违规操作的问题卷土重来;是否希望因为个别人的随意操作和小问题不断,使我们的利益受到牵连;是否希望再有惊天动地的案件发生,却只能在事后感慨万千。答案当然是“不”。谁不希望在人人遵规守纪的环境下工作?谁不希望没有暗箱操做,依靠努力终获成功?那么从现在做起,从你、你、你,从我们自身做起,作一名“廉洁自律,从心开始”的金融人。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作为银行人员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模范遵守国家和银行有关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一个人如果平时不学习,放松了自我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思想上就会慢慢放松警惕,贪欲的思想可能就会逐渐滋长。学习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和必要的,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可不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淘冶人的情操,但有的人平时常以工作忙,没空等理由而不参加集体政治理论学习,这样不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一个人经常不学习头脑很容易产生麻木,逐渐丧失警惕性,从而可能向犯罪迈出第一步。所以政治理论学习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作为一个银行更要挤出时间自觉参加政治学习,这样才能在思想上筑好防腐第一道防线。
二、端正思想,增强道德观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会去干好本职工作,心思也不会放在银行发展上,而是会想方设法如何为自己捞好处,见利就图,有乐就亨,这种人最终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银行。我作为一名银行人员,能干到银行岗位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不要把银行岗位当作捞钱的本钱,为一时的贪欲而毁了自己。所以一定要端正好从业道德思想,要有道德廉耻观念,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在人生上要淡泊名利,淡定从容面对一切;在工作上要向上对得起银行向下对得起员工,尽心尽力为银行发展干好本职工作。
三、知足常乐,保持平衡心态
作为银行的银行,个人的收入在银行中属于中上以上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者为乐,不要一味去攀比虚荣、奢华,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要老把报酬看得很重。人活着不能一直欲望金钱、一味追求虚荣和奢华,这样会为了一时贪欲而断送前程,连累家庭、老婆孩子。要知足常乐,俗话说:为人不贪一身轻松。
四、管住小节,守好情操品质
现在有的人认为这个年代吃吃喝喝不算啥,收点小礼没什么,生活作风随便一点不要太认真。这些人正是平时在小事小节上放松了自我约束,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从很多反腐教育反面教育片和教材来看,许多银行人员走上犯罪道路,正是从“小恩小惠”、小节开始,慢慢放松警惕,一步一步被拖下水,最后成为阶下囚。从这些人的身上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这些反面教材跟吸取教训,并以此为戒,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做到见诱惑心不动,见财物心不痒,君子取财取之有道,不是我们劳动所得就不要拿,要用健康的体魄、好的心态去干好我们的工作,拿我们该拿的劳动所得,与妻子孩子共享家庭快乐。
五、做好表率,正人要先正己
健全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成熟的合规文化,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从而也为健全银行内控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至此要构建未来和谐的农行,就要积极倡导合规文化,认真学习"十个严禁"做到坚决杜绝风险,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通过此次教育学习活动,使我对职业道德诚信、合规操作意识和监督防范意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现就此次学习活动的心得总结几点体会。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中奉献,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中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从小的方面讲,比如我们行,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也是我行存在和发展的必需。我行要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业中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我们每一位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作为一个金融单位的职工更应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讲求道与德,如果路走得不对就会犯错误,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德,就难于为人民服务,就谈不上自己的事业,也就没有单位事业的兴旺,就没有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人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只有爱岗敬业才是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临柜人员,我深知临柜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它是顾客直接了解我行窗口,起着沟通顾客与银行的桥梁作用。因此,在临柜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要做一个"有心人"。虚心学习业务,用心锻炼技能,耐心办理业务,热心对待客户。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更耐心、周到、快捷的优质服务才能为我行争取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好的社会形象。我们每天面对形形不同层次的客户和形形事物,更加要求我们一线员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
关键词:高校 教育费用 作业成本 归集 分配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
(一)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
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刘冬荣在《论高校教育成本》一文中给出的定义是:高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耗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教育的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过程,而研究的目的是从会计学的角度探索高校教育费用的核算程序,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采纳上述定义。
(二)成本核算的范围
根据前文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笔者按照相关性原则界定成本核算的范围,即按照高校所发生的费用是否和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相关的原则,如果两者相关,则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反之,则不应计入。因此,按照上述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高校教育成本需要核算的只是事业支出中的一部分。高校事业支出的核算项目主要包括以下7个项目: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和福利保障支出。对于上述7个项目是否应该全部或者部分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笔者根据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在下文对各个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1、教学支出
高校的教学支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实习费和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修费等等。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来讲,如果把高校的教育活动视为一个生产过程,那么就可以把在校学生视为“在产品”,把已经顺利毕业的学生视为“产成品”。高校的主要职能一般包括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而教学活动又是绝大部分高校的主要活动,而这一活动也是把“在产品”顺利加工为“产成品”的核心环节。因此,高校的教学支出应该全部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2、科研支出
科研活动是高校的另外一个重要活动,其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人员的科研津贴、实验材料购置费、用于科研活动的水电费、调查访问等发生的差旅费、实验仪器购置费或者折旧费、实验室的大修理费用摊销额、日常维修费和折旧费等等。科研支出按照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学校自己承担的科研而发生的科研支出;其二是因承担校外单位的课题研究而发生的支出。对于第一种支出,其用途属于高校为了培养学生而发生的支出,其效益也由学校和在校生所受用,应该列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畴;对于第二种支出,经费来源既不是高校,支出的主要目标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故其支出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笔者为了下文分析的方便,将第一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一”,第二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二”。
3、业务辅助支出
这类支出是指高校辅助部门为支持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对于这类支出中与高校教学有关的的部分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而与科研有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区分归属科研的性质,即判断是属于“科研支出一”还是“科研支出二”,对于和“科研支出一”相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4、行政管理支出
高校的行政管理支出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兼职行政管理职务的教师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行政管理活动所发生的低值易耗品费用,行政办公用房的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等。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多种行政职能部门,但是只有教务处发生的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直接相关,其地位相当于负责“在产品”管理的生产车间的管理部门,因此,其发生的费用应该纳入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5、后勤支出
顾名思义,高校的后勤支出是指的与提供后勤服务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前文确立的相关性原则,后勤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不直接相关。因此,后勤费用均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6、学生事务支出
高校的学生事务支出不包括用于教学业务所发生的费用,其主要包括:学生的奖助学金、用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支出、学生的医疗费中由学校承担的部分等。笔者认为,按照相关性原则,奖助学金只有来源为学校的才能列入高校教育成本,而来自企业的部分则不应计入;同时,除了学生奖助学金以外的其他学生事务支出也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7、福利保障支出
高校的福利保障支出的对象是高校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而其福利费是否应该纳入教育成本取决于其基本工资是否纳入教育成本;而离退体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开支属于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不应纳入教育成本核算。
二、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在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之后,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发生的教育费用进行相应的归集和分配处理,以达到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目的。而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程序的实施则需要首先明确费用是否属于高校成本核算的范围,然后需要明确费用的归属期间,最后需要判断费用是否属于直接的教学费用,按照上述核算程序,进而将各项费用分别计入教育成本科目。高校所发生的某些成本不能进行直接地追溯,而可以采取作业成本法,先追溯或分配至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项目。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选择采取作业成本法来探讨教育的归集和分配问题。
(一)教育费用的归集
按照上文的分析,教育费用的归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按照本文第一部分关于成本核算范围的分析,判断教育费用是否属于该范围。属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的费用主要包括:全部的教学支出、属于“科研支出一”部分的科研支出、部分的业务辅助支出、教务处发生的行政管理支出、资金来源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和教师的福利费。
第二,区别费用的归属期间。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支出有的是收益性支出,应该在本期核算;而有些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则需要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摊销,如果属于新建教学或者科研等用房,所发生的教育费用则应该计入固定资产账户。
第三,区别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本期教育费用分类之后,满足能够直接明确成本归属对象条件的,应该把直接成本计入对应账户;而对于能够明确归属到某个具体作业之下的费用,也应该计入相关的对应账户。对于不能明确区分的费用应该归集到资源账户,这一过程在会计分录中的记载表示为:借记资源账户,贷记库存现金、原材料或者银行存款等等。
其中,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应该按照修理的间隔期间分期摊销,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费用则应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学校固定资产包括: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器材、房屋和建筑物等等,其计提的折旧费也应该按照当年的折旧额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
(二)教育费用的分配
按照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思想,下面笔者把教育费用的分配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第二阶段,把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其中,第一阶段的工作包括作业的认定和分类,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第二阶段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追溯到各子项目,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计算各个子项目的成本。
1、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
高校教育成本对应的资源费用主要包括3类,即: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人工费和水电费。下面,笔者对分别讨论3类资源费用的分配问题:
(1)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如果核算对象由某一个作业独占,那么其折旧费用毫无疑问应该计入作业成本账户。而如果核算对象是由几个作业共同使用的,那么应该按照每个作业使用时间的比例关系共同分摊,然后分别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折旧费。
(2)人工费
人工费的分配和房屋、设备、仪器折旧费用的分配方式类似,应该分情况进行讨论。如果一个作业人员只从事一种作业,那么所发生的人工费毫无疑问应该计入此作业成本账户。而对于一个作业人员从事了几种作业的情况,则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该作业人员从事不同工作的工作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将人工费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人工费。
(3)水电费
对于水电费的分配一般是根据仪表的测量数计算费用,然后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对于没有仪表记录的情况,则可以选择评估数进行分配。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水电费。
其他类型费用的分配可以比照以上3种类型,按照实际(评估)发生数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
2、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
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过程,按照作业成本法,高校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4类作业,即:课堂教学服务作业、实验服务作业、实习作业和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下面,笔者将对上述4类作业的费用分配情况进行依次分别讨论。
(1)课堂教学服务作业,高校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当期的该项作业成本和高校当期的学时数之比等于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而每个学生的全部学时数乘以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即是该学生应承担的课堂教学服务作业成本。
(2)实验服务作业,实验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验服务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费用分配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实验服务作业成本和实验学时数之和的比例关系计算出该项作业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计算出该学生承担的实验服务作业成本。
(3)实习作业,实习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习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分配的具体方法是:参加实习学生的作业成本等于参加实习的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其中分配率等于实习作业和总的学时数之比。
(4)图书资料服务作业,其成本动因是全校学生数
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公共资源,因此图书资料服务作业成本应该由全部在校学生承担,则每个学生应该承担的成本等于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与全体在校学生人数总和之比。
对于其他类别的作业的分配方法和以上列举的分配过程类似,可以以此类推。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对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相关管理机构提供更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而且可以根据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进行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有助于形成自身的核心的竞争力。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应该加快进行财务改革,并把教育成本核算作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趋势[J].教育与经济,1998(4):12-15
[2]谭志坚.湖南省高校生均教育直接成本的推算[J].教育与经济,2000(3):23-25
[3]彭海颖.国有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00(1):27-29
[4]胡文义.学校会计学,武汉大学出版社[M].1988(12):20-31.
[5]李少白,吴宏鹏,刘永清.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1999 (6):20-24.
[6]鲍凤仙.浅议高等教育运行成本统计[J].江苏高教,1998, (1) :12-1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61-0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征有三个: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结构调体系建设要求,遵循职业人才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创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就要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规范和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理念:以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理念奠定人才培养的基础。
创新管理理念,
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高职院校的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现实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应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发展。
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教学内容要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要求一致,符合职业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体现职业性、工作性、实际性,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一体化”教学的知识连续性和“分段式”教学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在任务实施、项目推进过程中规范实施步骤和实施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坚决摒弃学科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环境的设立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目标,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基础、专业能力、创新理念等内容贯彻到教学内容中来。
实习实训教学的规范性 规范专业教学中的实习实训项目、程序、过程、目标、效果,紧密联系企业车间的生产管理过程,强化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良好工作习惯的形成。学生到企业实习要以教育教学为目的,规范实习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教学的特点,培养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教学考核的规范性 (1)课堂教学考核。课堂教学方面考核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基础素质。(2)实习实训考核。实习实训方面注重在规范的实习教学过程中设定过程考核目标,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就是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过程。(3)到企业实习目标考核。以工作任务的完成、工作结果的质量、实习效果提升和应用作为考核目标。(4)毕业设计的素质考核。以实物制作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发展、创新理念建立为考核重点,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创新建设标准,
体现专业建设的动态性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核心是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是动态的专业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应发挥地方企业在专业设置、调整、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形成专业建设的动态机制。
专业建设基础 专业建设的基础就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区域产业的特点,要求在专业建设上要有新思路,打造专业建设动态机制。
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动加强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部门、行业内部的龙头企业的合作,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开阔专业就业方向,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建设师资 专业师资队伍应是“技能”和“知识”不断更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心内容,把教师企业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建设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并形成长效机制,聘请企业研发、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不断优化的动态建设制度。
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外在体现,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人民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服务性。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平台,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服务、技术推广。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成为继续教育和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的基地和学习平台,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成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融合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推动专业教育与素质养成的协调发展。
创新校企合作内涵,实现
课程建设的普适性和针对性
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核心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深化校企合作,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原则,实现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促进企业对在职员工素质的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交流新行业、新技术、新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向学院发出人才需求信号,培养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新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庭、社会多赢的局面。
课程建设的普适性、针对性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切入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基础,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学生个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普适性,要体现学生就业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针对性,建设创新型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把就业教育与成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对接,实际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建设能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学生就业、订单培养、社会要求的实用课程。
创新实习实训思路,体现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的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实现学生职场能力的提升。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专业性、真实性,通过校企对接产业平台,建立与产业紧密联系与融合,根据企业创新方向,导入真实的生产项目,设计仿真项目,把行业的先进设备和企业真实的生产设备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结合起来。条件成熟后,学生课堂就建在产业园区、企业生产车间,实现实践教学的“真实性”。
校内实训基地环境要有企业文化特点,应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高职实训基地的理念应具备企业精神的某些特质,企业精神中的主人翁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务实精神等,也应当成为实训基地精神理念的重要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应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引入、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使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最终落实到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上来。
学生在校外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的阶段,是学生与企业之间互相了解的有利时机,学生通过对企业的了解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全面考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专长和特点,为每个学生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岗位,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创新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成才指导、心理指导、就业指导、生活帮助、人际交流帮助、生活服务等方面提升层次。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学生生活的益友、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就业的指导者、学生成功的支持者。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提炼学校特色,明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坚利.再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2011-12-16].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6112727828&cata_id=N195.
[2]王俊,薛建荣,王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1):109.
[3]陈德锋.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34.
关键词:教学体系;创新;旅游法规;导游业务
一、旅游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高校在教学体系上不断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所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然而,整体衡量高校的教学体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有限
师资力量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同学的学习思维和习惯。目前,很多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师资力量十分有限,旅游法规与导游业务的老师并不是相关专业的老师,有的学校还出现一个老师兼授多门课程的现象。由于老师的教学水平欠佳,学生们的兴趣不高,师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2、 教学方法不佳
目前,高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黑板,多媒体教学为主导的讲义形式,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老师没有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使得原本实用性很强、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变得十分抽象和空洞。
3、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很多导游刚开始工作时,缺乏最基本的实践能力,不仅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导游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自身认为,学习旅游法规和导游业务课程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考取导游证,所以机械的将该课程当做理论课程学习,缺少实践活动。
二、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旅游市场的推广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加大,旅游人才便成为了核心竞争力。作为向市场提供旅游人才的一线基地高校,对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可以从那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旅游法规与导游业务所涉及的知识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因此,教学体系必须做出相适应的改变,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参与法律专业同学的模拟法庭活动,间接的了解旅游法律知识以及运用技巧和相关的注意事项。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教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同时还决定着学习效率。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对于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关键的,无论今后是从事导游或是旅游管理层次的工作,必要的旅游法律知识有利于自己在今后的工作解决各种问题和自我维权,基本的导游业务则可以助于自己的工作,教学体系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于他们今后的就业以及推动整个社会旅游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协调师生互动关系
师生互动是学习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关键环节,这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因为陌生而造成的拘谨。创新教学体系是以追求师生关系民主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为目的的。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教学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法去引导同学们学习。
三、创新旅游法规与导游业务教学方法
教学体系决定着教学水平和质量,基于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的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我们必须解决好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旅游法规和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为了加强同学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经常开展各种与导游相关的活动,如导游之星大赛,主持人大赛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必要的资金的支撑。因此,学校要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积极配合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高同学们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同学们用于创新,去探索利于自己学校的方式。
2、加强实践教学
编排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课程时,我们应该以实际教学的需要为基准。一定程度的增强实践教学课内容,其中实训课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主要是通过一些团队作业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校外实训的种类很多,其中到当地的博物馆等地做志愿者讲解员是其中一个不错的选择。
3、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旅游法律与导游业务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的,为了提高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和专才,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提前给同学们提供见识导游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导游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将其所学化为实践,积累经验,还为同学考取导游资格证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发现和选拔适合人才。
四、结束语
旅游法律与导游业务作为高校旅游专业的必备学科知识,对于全面培养和塑造旅游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向社会提供旅游人才的地方,为了培养更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我们应该正视教学体系中现存的问题,积极探索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教学体系的创新模式和方法,为不断塑造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丁蕾,浅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J].黑河学刊,2011,(1).
问题1:探究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积为定长的点P的轨迹.
(1)在x轴上作一点F1,选择y轴,点击【变换】|【标记镜面】,作F1的反射点F2.在平面内作射线OD,在OD上取点M,度量OM的距离.在射线上另取一点R,度量OR的距离,并计算(OM/OR)×1厘米.
(2)以点F1为圆心,OR为半径作圆C1,再以点F2为圆心,(OM/OR)×1厘米为半径作圆C2,作两圆的两个交点.分别构造两交点关于点R的轨迹,即可得到点P的轨迹图形.
(3)构造线段PF1,PF2.并度量PF1,PF2,F1F2的长度.设置文本a2=OM(定长),计算PF1×PF2的值(必为a2),隐藏计算(OM/OR)×1所得数据.在页面空白处输入操作说明:①拖动点R,即可观察点P的变化情况;②拖动点M改变a2的数值;③拖动点F1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4)拖动点R,可观察到动点P的轨迹生成及PF1×PF2的值,可制表展示PF1,PF2,PF1×PF2之间的关系;其次,从一般到特殊观察轨迹的形状及其变化规律,当两定点间距离一定时,改变积的值,轨迹呈现三种不同的形状,该轨迹图形被称为卡西尼卵形线.探讨发现:拖动点M时,点的轨迹图形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当积的值足够大时,图形呈链条形状,如图1.当两定点间距离为2c=2a,动点P与两定点的距离的乘积为a2时,点P的轨迹是一个曲线交叉的形状,人们也称之为伯努利双纽线,是卡西尼卵形线在a=c时的特例,如图2.若积的值减小时,轨迹图形呈眼镜形状,如图3.
图1(链条形状)
图2(双纽线)图3(眼镜形状)
问题2:探究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商等于定长的点P的轨迹.
(1)在x轴上作一点F1,选择y轴,点击【变换】|【标记镜面】,作点F1的反射点F2.在平面内作射线OD,在OD上取点M,度量OM的距离.在射线上另取一点R,度量OR的距离.计算(OM×OR)÷1厘米.
(2)以点F1为圆心,OR为半径作圆C1,再以点F2为圆心、(OM×OR)÷1厘米为半径作圆C2,构造两圆的两个交点.分别构造两个交点关于点R的轨迹,得到点P的轨迹图形.
(3)构造线段PF1,PF2.并度量PF1,PF2,F1F2的长度.设置文本a2=OM(定长),计算PF2/PF1的值(必为a2),隐藏计算(OM×OR)÷1所得数据.在页面空白处输入操作说明:①拖动点R,即可观察点P的变化情况;②拖动点M改变a2的数值;③拖动点F1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4)拖动点R可观察点P的轨迹生成过程,再拖动点M,观察发现:①当a≠1时,轨迹的图形是一个圆,该圆也被人们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如图4;②当a=1时,轨迹图形是一条直线,该直线为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如图5.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思想观念陈旧
思想观念问题是影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走访发现,无论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学校领导,或者是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部分领导、教师(甚至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不重视,观念陈旧、认识落伍,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领导者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其发展。如果领导者重视,那这个地区或者这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开展得比较好;如果领导者不重视,那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那么这个学校的其他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态度也不会很认真。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的限制,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学校领导甚至是教育局领导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太重视的,他们大部分都关注升学率,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不重视,也不重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对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学校领导对信心技术教育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的职业认同感就低,特别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还兼职打印、复印、排版,维护学校的网站,有时还得帮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等等,信息技术教师任务重,做的都是一些杂活,课时经常被占用。其他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一个杂工,对信息技术教师不尊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也不同: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虽重要,应该认真学习;也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很重要,但和升学比起来,信息技术可以以后再学;还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根本就没用,上课就是玩,浪费时间。
2.资金不足
对于农村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农村中小学。加之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加一块黑板再加一支粉笔就可以进行的,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这个投入不是一次性就可以解决,它还需要后续源源不断的投入才可以有效进行教学。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在前期需要买设备,中后期需要进行设备维护,软硬件的升级,软件的开发,等等,这些都需要不少资金,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高消费的课程。有的中小学还没有开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每学期只是将课本发给学生;有的学校甚至连信息技术课都没有排,课本发给学生自己看;有的学校排课,但是无上机安排,仅仅是照本宣科。有一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室,供大家使用。走访发现,大部分学校计算机数量少并且性能低,兼容性差,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如此差,软件资源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硬件设施不到位,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有的是用光盘、幻灯片和磁带等形式进行,有的学校就只能“照本宣科”,有少部分学校不开展,让学生自学。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的经费问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3.师资短缺问题严重
农村师资短缺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最大因素之一,也是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的难题之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地理条件限制,教师待遇等因素,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一直很难。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专门师资,且在城郊、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也可能会有专门负责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但是在农村中小学就很少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师。农村教师招聘难,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真正学教育技术专业或者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很少。因此,存在很多教师即担任语文或者其它科目的教学,又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他们只是凭借自学或者是在职培训时所学到的一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就开始给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知识、设备维护、教学资源的开发技能,等等,都比较的缺乏。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难,以至于数量少,师资短缺。年轻教师,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发展,造成年龄大的教师多,年轻教师少,缺乏新鲜血液,创新也就少。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空前的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凭借以前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兼职教师。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迫在眉睫。
4.教学资源匮乏
我国农村很多基础设施都落后于城市,这是经济落后所造成的,也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城市的脚步,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技术的软件资源也自然落后,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兼容性差,教师基本上不是教育技术专业出身,甚至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很少。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或者有少数计算机却没有联网。在这种条件下,由于没有专业理论的支撑,教师购买现成软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求教师自行开发教育资源又是强人所难。贵州很多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造成外面的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无法通过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送到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无法共享。
5.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材的零起点,使得教师忽视了一些已经学过相关知识的学生。现在农村有的家庭已经安装了计算机,这些家庭的孩子还没上学就开始操作计算机,而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有的条件好一点的乡镇小学就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村里的小学没有开设,也就是说有的孩子小学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而有的到初中才开始,甚至有的到高中了才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我国信息技术教材绝大部分都是采取零起点 设置,这使得很多孩子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没意思,那些课程都学过,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从而产生上课等于玩游戏的想法。
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操作和使用,教学模式单一,很少做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同时发展。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操作和使用,比如:动画制作,让学生跟着一步步做,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却闭口不谈。其实不是不谈,是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理论知识匮乏,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对计算机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知之甚少,导致所教的学生也是依葫芦画瓢,机械学习,很难培养学生自主的获取、加工信息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型为主,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
转变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道路。对于领导者和教师,我们应组织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到信息技术开展得好的学校参观和学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也是一种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根本需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改变他们唯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当今知识量剧增,一个人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唯一判断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社会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他们的观念。
2.加大资金的投入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要有效地开展起来,必须解决资金问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普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贵州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仅仅靠政府拨款是不能快速有效解决资金问题的,必须由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筹集资金,使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能尽早建设好,让信息技术教育尽早开展。经费不足造成农村学校在购买设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远远不及城市,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政府对于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尤其应该加大投入,尽量缩减信息鸿沟。农村学校也不能坐等政府的拨款,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应想办法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并尽可能地筹集资金,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常规设备的配置、设备的更新、软件的配备、设备维修等,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刀刃上。
3.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教师不仅自身需要生存和发展,同时还肩负着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责任,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才能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迫在眉睫。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当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急需建设一支数量多、素质较高,愿意在农村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引进时就必须招聘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招聘适合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才。对于在职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培训,且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培训前调查教师希望提升哪些方面,从而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改进培训计划,培训过后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以后培训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4.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教育资源旨在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质、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力和人力的优化组合,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含非生命的各类实物,还包括具有能动性的有生命的人力资源。?眼2?演教师应该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且教师在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本地区特有的课程资源、学习资源的利用。为了避免教师劳动的重复性,教师应该多沟通,分工合作,共同开发。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和地理因素的限制,可以以地区为单位,一个地区的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对于开发出来的劳动成果,应放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库中,这样,这个地区甚至是所有人员都可以享用,又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劳动。或者也可以几个或者几十个学校共同开发一个教育资源库,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这几个或几十个学校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供这些学校共享。毕竟让农村每个学校做一个教育资源库是不现实的,这样以地区或者以学校联合而共同开发的教育资源库,可以包含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源。当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借鉴这些优秀的资源,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继续学习。
5.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农村中小学因为经济因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因此,如果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就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有的学生没有学习过,因此,零起点的教材编写是很好的,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怎么教学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地采取讲授型的模式,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虽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但并不等于信息技术课程就只是操作练习,从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会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阻碍了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积极解决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尽早实现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眼参考文献?演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透视
1.学校领导在意识方面缺乏,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和完全被植入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说还是很陌生,相关理念也还未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支持理念。一些中等职业学校领导思维僵化,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中等职业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因此不够重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或者认为是学生工作部门、就业部门和辅导员的事情,跟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关系,没必要投入太多的财力和精力,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领导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重视,势必影响到学校老师的态度和积极性。中等职业学校的科任教师由于忙于完成本学科或专业的教学任务,忽略或无暇顾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学习、学科渗透与实践渗透。班主任日常工作事务多,更为关注的是“管”住学生,很少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与思路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和帮助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老师和班主任共同关心的是学校的平安,尽量避免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他们更热衷于举办一些技能竞赛和学生活动,而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与和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不够重视。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大批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但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员少且杂,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和迅速发展的瓶颈。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我国目前从事职业规划、职业指导的专业人士数量非常少,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一万人左右。以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大多数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在2―3人,生师比远远未达到教育部提出的500:1的水平,更不用说达到理想的300:1的水平。因此,对于对于庞大的中职生群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素质不高。首先是专业化程度低。在笔者调查过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没有博士或者硕士学位的职业指导教师,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背景的教师也极少。目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组织部门大多是隶属于学生处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或教务处或德育处,教师队伍来源多样化,大部分教师是思想政治教师或者其他专业教师,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缺乏专业化的背景,专业化程度低。其次是教师的职业规划实践经验缺乏。大部分的教师活动范围狭窄,缺乏到社会、企业行业实践或者调查的机会,超过半数的教师几乎没有到企业行业调查实践,这样必然导致教学中照本宣科,脱离实际,难以使课堂成为学习世界和工作世界交流的桥梁。同时也导致绝大多数教师运用科学的指导手段的能力有限,降低了职业指导的实际效果。
3.教学内容窄化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窄化。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部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狭隘,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功能就是就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仅仅等同于帮助就业的手段,往往侧重于介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职业信息、宣传政策、组织招聘活动、负责毕业生的分配派遣等,更多地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求职技巧等浅层次的服务。而缺乏在更高层面上指导:如的协调学业和职业的发展,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精神,挖掘职业潜能等。在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往往是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满意工作的多,讲未找到满意工作怎么办的少;临时抱佛脚式的毕业择业指导多,全过程生涯辅导的少。
第二,中职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健康教育严重缺位。就目前而言,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配备的教师比较少,并且工作比较被动,服务层次低,仅仅能解决学生的上门咨询,缺少专门针对中职生生涯心理的专业辅导。在目前就业形势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处在矛盾中的中职生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在择业竞争中表现表现出种种心理不适应,急需职业生涯心理辅导。
4.教育和指导方式简单,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
目前中职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在校园课堂中进行,缺乏实践体验。所使用的教育方式和指导方式简单,主要是以开设职业指导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实习或就业前的面试指导这一类教师起主导作用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很少采用体现学生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个别指导、专题讨论会、到企业行业内部参观实习等新颖直观的手段,使中职生缺少了必备的角色体验训练和适应训练。调查显示,有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的仅占30%,举办专题讨论会的更是少仅占8.1%。扩招后中职生数量增加,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因事务繁忙缺乏针对性,即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特别是对迫切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缺乏分类指导和经验介绍,更不用说结合学生本身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一对一的辅导。
5.组织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完善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混合建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办公室,还有的将其挂靠在教务处、学生处或德育处。虽然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在学校内专门设置了职业生涯中心等机构,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在管理机制上还是沿用原来的传统方法。笔者在深入学校访谈时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职业指导办公室主要担负的职能就是就业安置。真正有进行职业指导工作都非常少,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种管理体制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生涯教育规划难以保证质量。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种“并行多轨”的现象,即职业指导办公室与德育课教师均负有职业指导的责任,同时开展相应的活动,各科任老师和班主任也按照各自的计划和理解分头进行,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管理中进行职业指导教育。然而这三者之间没有统一的计划与安排,也没有统一的领导与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校职业指导工作难以科学、高效的开展。此外,大多数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考评制度、活动制度等,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发展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思考
中职生在将来的就业市场中既无学历优势、又无经验基础,如何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破除就业市场的坚冰,是摆在每一个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中职生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提高就业素质、创业能力、更全面和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是缓解我国中职生升学、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除了家庭和社会要协调。配合之外,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1.学校要更新观念,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观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又制约着具体工作的开展。因此,学校要更新观念,树立起先进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第一是提升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每位教师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受相关的培训,充分发挥各自所长自觉地在各门学科中融入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在潜移默化启发学生的爱好兴趣。第二是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观念中的价值。一方面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看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重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从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定阶段转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培训,而是造就新一代社会劳动者的重要一环、终身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建立和健全职业生涯规划部门。健全有效的组织体系是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保障。结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组织结构状况,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领导和具体事务的运作可采取“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由校领导(主管学生工作、教务工作)和相关机关负责人组成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委员会,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管理和监督,负责职业指导的方针、政策、思路等。各院系负责具体事务的落实和工作配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负责理论课程、咨询辅导、建立学生的个人生涯发展档案和收集和就业信息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学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协作的机制。
学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其提供经费、场地、必要的硬件设备与软件支持。同时,学校各部门充分发挥在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咨询、测评、辅导、实践等工作中的作用,改变原来就业指导办公室孤军作战的局面,共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第二,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的智力、经验和提供的建议和指导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而,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要实现指导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专业人才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对现任骨干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应增加就业指导人员的编制,吸纳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可从本校教师队伍中挖掘人才,经过系统的进修和培训使他们成为优秀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注重建设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老师也要深入企业、地市人事部门,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加快对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满足中职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咨询需要。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综合体系建设
(1)构建系统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课程是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必修课课程,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的、针对性较强的而又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系统的职业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包括:第一,完备的课程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第二,丰富的教学方式。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做到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结合职业咨询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讲座。第三,高质量的教材讲义。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高质量、与时俱进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材和讲义,如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第四、全程化的教学。所谓的“全程化”,是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要贯穿中职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根据个体在各个不同阶段(通常以年级为单位)身心发展和需求的特点而展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贯穿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全过程,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整体性和指导过程的整体性。
(2)构建科学的职业测评系统和职业咨询系统。职业测评是是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或社会的现有资源,开展中职生的职业测评,提高学校职业指导的针对性。购置或开发系列的、科学的测评工具和手段,通过专家老师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职业咨询已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学生在择业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职业心理咨询可以为中职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中职生调整心理状态。职业辅导咨询可以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设在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同时还可以结合职业政策咨询,这样,使学生可以结合咨询信息,对自身发展思路做出调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到思路。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学校与社会人才市场和相关单位的协作网络。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依靠社会力量扶持来建立第三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公司。以非赢利性咨询公司的形式聚集起大批有着各行各业工作背景的人员为中职生提供各种咨询指导,充当职业辅导教练,以满足目前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学校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中职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职业导师,为中职生提前了解企业和接触业内人士提供方便。
第二,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加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机会。加大力度建立中职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中职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促进同重点单位的交流和联系,争取社会用人单位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为中职生提供更多、更广的上岗实习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和社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
第三,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盘活校友资源。做好已就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和后续服务,将已毕业校友的意见和建议及雇主的意见反馈给学校的决策层,为学校制定招生计划、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校友是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其中成功人士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中职生非常有说服力,他们的建议对学校改进职业指导工作也有实际意义,此外,校友创办的或任职的企业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