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效课堂工程8篇

时间:2023-10-05 10:28: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课堂工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效课堂工程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育局和农场教育总支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方案》为指导,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有效校本研修机制建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组织领导

1、高效课堂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朱耀文(校长)

副组长:王小桥(副校长)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肖红年(后勤主任)

2、业务指导小组:

组 长:王小桥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王红霞(语文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周丹(数学教研组长、区优秀青年教师)、罗晓芳(综合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祁冯静(区优秀青年教师、区教学能手)、黄惠玲(区教学能手)

三、工作目标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认真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能力。

2. 通过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4、消除课堂中存在的重形式、轻效能、课堂活动表面化、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学生无收获的现象。

5、杜绝课堂教学随意性,改变低效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高度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到七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真正做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

具体措施:

1、抓实集体备课。教研组首先做到“四到位”:时间到位,地点到位,内容到位,备课主讲人到位。其次完善集体备课常规:一人主备、教研组内讨论、集体修改,真正将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

2、开展各种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备课案例评析研究、同课异构、优秀教案评比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促进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

3、落实教学反思。活动期间内,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对精品课进行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课后认真总结,写好课后反思或课例分析,并将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或课例分析,发送在学校qq群共享上。每学期3篇,每篇字数不少于800字,期末组织展览、交流、评比。

4、加强常规管理。教导处、教科室负责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突出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教研组的工作效能,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高。

(二)、切实抓好课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研究出不同的课型模式,并得以推广。

1、提高使用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为了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执行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于XX年在创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期间,编制了《关注学生的生命、实施关爱教育》的校本课程。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积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校本研究成果,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2、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

3、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学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5、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实效。

6、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切实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不能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采取完善常规作业设计要求和评价细则,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教师现场作业设计竞赛、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五、“高效课堂”研究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 (XX年2月至3月)

1.召开行政会,传达上级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目的及实施意见,分析、研讨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成立领导小组,拟订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3.召开专题会,论证、修订“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4.召开构建“高效课堂”动员及起动大会,学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二)、理论培训阶段 (XX年4月 至8月)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

2、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引导教师自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益的主要问题,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基础性思想准备。

(三)、调研反思阶段(XX年9月至XX年3月)

1、以校为本开展课堂教学互动观摩活动,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

2、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撰写构建高效课堂个人发展规划。

(四)、构建模式阶段(XX年4月至8月)

1、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提高课堂效益为主旨的“高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高效课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岗位练兵活动。

2、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三个无效的训练——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经过调研反思初步构建我校各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五)课堂实践阶段 (XX年9月至XX年9月)

1.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2. 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校内、组内汇报课活动。

(六)汇报研讨阶段( XX年9月至20xx年9月)

1. 开展“同备、同上一节课”教学研讨活动。

2. 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

3.征集、评比“高效课堂”教学故事、教学反思。

(七)总结提高阶段( 20xx年10月至11月)

1.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研讨后,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为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2.撰写一份有较高价值的论文、调研报告或经验总结。

(八)成果展示阶段 (20xx年12月至20xx年2月)

1.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展评活动。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育局和农场教育总支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方案》为指导,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有效校本研修机制建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组织领导

1、高效课堂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朱耀文(校长)

副组长:王小桥(副校长)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肖红年(后勤主任)

2、业务指导小组:

组 长:王小桥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王红霞(语文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周丹(数学教研组长、区优秀青年教师)、罗晓芳(综合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祁冯静(区优秀青年教师、区教学能手)、黄惠玲(区教学能手)

三、工作目标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认真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能力。

2. 通过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4、消除课堂中存在的重形式、轻效能、课堂活动表面化、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学生无收获的现象。

5、杜绝课堂教学随意性,改变低效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高度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到七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真正做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

具体措施:

1、抓实集体备课。教研组首先做到“四到位”:时间到位,地点到位,内容到位,备课主讲人到位。其次完善集体备课常规:一人主备、教研组内讨论、集体修改,真正将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

2、开展各种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备课案例评析研究、同课异构、优秀教案评比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促进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

3、落实教学反思。活动期间内,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对精品课进行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课后认真总结,写好课后反思或课例分析,并将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或课例分析,发送在学校qq群共享上。每学期3篇,每篇字数不少于800字,期末组织展览、交流、评比。

4、加强常规管理。教导处、教科室负责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突出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教研组的工作效能,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高。

(二)、切实抓好课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研究出不同的课型模式,并得以推广。

1、提高使用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为了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执行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于XX年在创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期间,编制了《关注学生的生命、实施关爱教育》的校本课程。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积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校本研究成果,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2、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

3、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学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5、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实效。

6、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切实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不能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采取完善常规作业设计要求和评价细则,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教师现场作业设计竞赛、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五、“高效课堂”研究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 (XX年2月至3月)

1.召开行政会,传达上级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目的及实施意见,分析、研讨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成立领导小组,拟订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3.召开专题会,论证、修订“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4.召开构建“高效课堂”动员及起动大会,学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二)、理论培训阶段 (XX年4月 至8月)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

2、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引导教师自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益的主要问题,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基础性思想准备。

(三)、调研反思阶段(XX年9月至XX年3月)

1、以校为本开展课堂教学互动观摩活动,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

2、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撰写构建高效课堂个人发展规划。

(四)、构建模式阶段(XX年4月至8月)

1、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提高课堂效益为主旨的“高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高效课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岗位练兵活动。

2、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三个无效的训练——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经过调研反思初步构建我校各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五)课堂实践阶段 (XX年9月至XX年9月)

1.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2. 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校内、组内汇报课活动。

(六)汇报研讨阶段( XX年9月至2015年9月)

1. 开展“同备、同上一节课”教学研讨活动。

2. 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

3.征集、评比“高效课堂”教学故事、教学反思。

(七)总结提高阶段( 2015年10月至11月)

1.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研讨后,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为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2.撰写一份有较高价值的论文、调研报告或经验总结。

(八)成果展示阶段 (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

1.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展评活动。

篇3

【关键词】高职 高效课堂 水利工程CAD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04-02

一、打造高效课堂的迫切性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业要从大国走向强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关键,这是高职教师肩负的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契机。

但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是教学管理的一大难题,不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高效课堂迫在眉睫。本人通过2013―2015年来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与探索,以水利工程CAD这门课程来浅谈一下自己对高效课堂的做法。

二、水利工程CAD课程低效课堂的因素分析

水利工程CAD课程是在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的基础上,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来绘制水利工程图。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为学生在后继课程及工作中,能运用AutoCAD高效、准确地绘制专业图。本课程重在操作,课程难度并不大,但通过本校及对兄弟学校的调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据调查,能在本课程学习阶段就较好掌握CAD绘图技能的学生只有二分之一左右,其他学生的学习尚不能满足本专业对CAD应用的要求,这会影响后续《建筑结构》、《水工建筑物》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也影响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笔者在2013―2015年间,通过调查本校和其他高职同行的教学过程,同时跟踪学生在校内和工作中的情况,分析低效课堂的原因如下:

1.课程安排不合理

高职课程的课时在压缩,由于专业的不同,我校的水利工程CAD课程有50课时和30课时;50课时的水利工程CAD每周授课两次,30课时的每周只安排一次课(其他兄弟院校的CAD课时和安排也类似)。每周一次授课,教学间隔时间太长,等到上课时学生已经把上周课程的内容和操作忘记了,教师必须多花时间来复习,教学进度被滞后,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即便每周安排两次授课,对于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效果也不好。这样的课程安排,老师上得着急,好学的学生在每次下课铃声响起时,觉得意犹未尽。

2.缺乏合适的教材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扎实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应密切联系具体的工作岗位。但现在市面上的CAD教材繁花一片,有各大院校老师编写的,也有专业人员编写的。仔细研究,各大院校编写的大多雷同,但有的教材实例练习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有的教材虽然有专业图例题,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命令操作讲解而没有专业图的练习指导,不利于学生课后自学;而专业人员编写的CAD教材却不适用于教学。

3.学生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减少,高职的生源从高中毕业生,扩大为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但更主要的是学生对待学习和老师的态度:相当的学生对学习没有热情,应付是常态;对老师也有抵触情绪,不信任和戒备老师。带着这样的主观意识,想学好课程难度很大。

三、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

1.保证教学效果的课程安排

水利工程CAD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在课时不多的条件下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学安排上应该集中授课。水利工程CAD课程安排可以效仿实训类课程,30学时的CAD可集中安排一周授课,50学时的CAD可以安排两周授课。这样水利工程CAD的授课就避免了每次上课要多花时间来复习导入,反而通过连续上课强化学生记忆,还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操作练习。学生学习的强度虽大,但学习效果确是成倍增长!当然,如果一周连续上课不能实现,也应该安排四节连上,一周授课至少两次,才能保证好的教学效果!

2.编写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怎样找到一本适合初学者又能与本专业联系起来的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途径。校本教材可以结合学校及本专业的特色,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市面上已有的CAD教材进行再加工,把绘制符合水利工程制图标准和专业要求的工程图样作为主线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同时还可以编写配套的“水利工程施工图识图、绘图”习题集;还能随着AutoCAD软件的发展更新校本教材。这种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材,既突出了专业和学校特色,又能使学生适应今后学习、工作的需求,也能促进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是学习过程的主人。面对学生的现状和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只有认真地研究学生才能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研究学生就是读懂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愿望等因素,以及学习方法、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解,以选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施教。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摸索了以下方法:

(1)精彩导入新课

高职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和学习道路上的挫折,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十分需要教师的努力引导。每次上课,教师通过精彩地导入新课来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拿出图例来展示当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让学生一上课就处于期待的氛围中,自然会去关注将要学习的内容。一个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水利工程CAD的学习重在实践操作,课堂上要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和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相对较慢,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起步快的学生吃得饱又不会打击走得慢的学生,我采取了这样的办法:

1)分层练习

在水利工程CAD教学中,笔者讲解、演示了相关命令的用法、注意事项后,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实操练习阶段。我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练习,掌握较好的同学要完成2-3道练习,掌握较慢的同学完成1-2道练习。对成绩好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要比别人的任务量大,既有压力也有被欣赏的动力;成绩稍差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因为压力而手忙脚乱,放松之后反而可以加快进度。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会深入同学中去观察他们练习的进度和程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给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自主练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教师端程序上传课堂练习,教师以此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2)小组式学习

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会倾向于寻求同学的帮助。在水利工程CAD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根据学生成绩将他们分组,动手能力强的和稍慢的均匀搭配,平时上课就按小组就座。在实操练习阶段,采取小组间PK。规则是:在要求的时间内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完成课堂任务,笔者根据小组成员完成的情况进行成绩评定。实操中,先完成的同学可以指导本组成员,但不能代替完成。如果小组成员全部按时完成,每人满分;若有一人或多人没有完成,每位成员的成绩均按比例扣分。先完成的小组,每位成员还可以加分;反之减分。这样的PK,如果有成员没有完成,就会拖累本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做,会给学生压力,也会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实操结束后,还有一项重要环节,就是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将他们的实操任务演示或讲解一遍,最后由教师来点评。有些题目有多种绘制方法,哪些小组使用的方法最优也就一目了然。这样的小组式教学方式,一是能尽量使学生一个都不掉队,二是能让学生灵活运用CAD命令,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拓展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关爱学生

孔子《学记》言――“亲其师,信其道”: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然,学生亲其师,师必先爱其生。

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大多不是老师的宠儿,有的甚至和老师很对立。但任何一个孩子的内心都希望自己成绩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面对高职的学生,老师要尊重、理解和接纳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要允许、接受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和挑战,也有必要向学生学习,倾听他们的意见,使学生信任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交融必会使学生接受老师的严格要求、严厉而善意的批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欣然接受、努力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渐渐找到成就感。这种学习的自信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发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

篇4

高校不能仅“授之于鱼”,也不能满足于“授之于渔”,而应以培养健全心智,懂得“何以为渔”的社会人为目标。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课堂教学的宗旨。学生的学习观念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目的性,直接决定学习的观念和态度。一些学生功利色彩浓厚,自认为有用的课程学,没用的就不想学,要考的内容学,不考的不学。也有相当的学生由于缺乏理想和信念,或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处于被动应付的“无目的”状态,过一天算一天,平时懒散,考前突击;还有少量的学生因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而导致厌学,丧失目标,堕入“无目的”行列。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需要完成从“灌输式教学、被动学习”到“引导式教学、自主学习”的转变。如果在入学时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就容易产生茫然、空虚,导致游戏盛行、恋爱成风的局面。竺可桢校长曾经给大学新生提出过两个问题:第一、你到学校(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之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大一时期应加大引导,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对后续大学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

二、教学的内容

1.知识传授

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人才培养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及品德观念等方面。品德和观念是素质的核心内容,但在现有的教学体现中常常缺乏足够的重视。工程知识教育要处理好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实际需要的现实性的关系,以及知识的成熟性与动态发展性的关系。知识的现实性和完整性常常会发生矛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今后就业去向,构建适合的知识结构,处理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关系,讲授时既要依据教材又能跳出教材,有选择有补充的进行讲解。工程知识随工程实践深入而丰富,课堂教学应,不断加以补充修改,把相对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引入课堂,探索研究性的内容可以放到课外,扩大学生的视野。工程知识间联系密切,需要进行合理组织,而不是把知识点割裂开来,成为一盘散沙。例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一课程,包括了金属切削机床、刀具、夹具、工艺规程、加工质量、机器装配等内容。单独讲解金属切削机床,内容的深度广度难以把握,但如果按照产品制造这一主题进行考察,机床的作用十分清楚,就是提供运动及动力。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零件表面成形原理———机床运动———传动———结构的顺序进行讲解,由机床的运动引出机床的功能及其应用,由机床的传动及结构引出普通机床与精密机床及数控机床的区别。2.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当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从长远考虑,重点在三个方面。

1)获取知识的能力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校能教的知识十分有限,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应对各种挑战。这一点也正符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2)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工科学生工作后面对大量的工程问题,工程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懈并力求完美。工程问题需要更多考虑实际问题,例如设计工件装夹用的夹具时,不仅要考虑加工质量,还要考虑制造成本、效率、操作方便性等问题。

3)与人合作的能力

工程问题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沟通是建立团队的基础,良好的沟通可以使团队成员很好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其他成员的理解,共同推动创新。

3.品德观念培养

品德是立足社会的基础。作为一个社会人,需具备社会公德;作为职业人,需具备职业道德;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国敬业是高校学生的基本品德,作为高层次人才,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的航标,毋庸置疑,应当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海洋的引航者,更要做学生人生之路的指路人;教师不仅要解学生知识之惑,更要解学生人生之惑。工程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直接来源于并服务于生产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要有专业意识、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为学知识而学知识,要用专业的眼光审视知识,从工程的角度去理解知识,按创新的原理去变通知识。

三、教学的实施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好的教学方法遵循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的规律,符合学生的特点,适合知识的表现方式,能够鼓励学生主动求索、学习和创新。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富有多样性和创造性,以启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研讨问题,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开设带有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设计策划、综合性作业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工程类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贴近工程实际的氛围,引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剖析。引导学生按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在实际环境中理解所学知识。

2.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运用的目的在于使教学的内容能够很好的展示,保证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能够顺利贯彻执行。教学手段各具特点,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及教师风格合理使用。板书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逐渐淡化,但在知识的引导、公式推导方面,仍然不可替代。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增进情感交流。电子图片便捷、清晰,成为主要形式,但是一些简单图形,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更便于启发学生思维。模型和实物已更多的用计算机三维模型取代,但仍有少量的存在,可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能够更加容易贴近生产实际,达到甚至超过现场教学的效果。课堂上可以方便播放生产现场录像,让学生有置身其中之感,而且可以比现场观看更为清楚,可以方便地停放或重放,适合学生思考和教师分析讲解;计算机动画可以模拟工作原理,专用软件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许多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得以生动逼真的展示,更好启发学生思维;虚拟仪器的运用使得实验搬入课堂成为可能,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网络教学为师生交流提供良好平台。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在CAI课件制作时,CAI课件并非简单的将讲稿搬上屏幕,好的CAI课件应当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内容、要求、特点,以及熟悉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特点的基础上,为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和获得预期效果,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一种展示。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可以克服工程类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的弱点,为课堂教学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师生互动

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师生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学习氛围、师生沟通、教学效果是师生互动的三个基本要素。良好的氛围是基础,顺畅的沟通是手段,教学效果是目的。

(1)营造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调动兴趣学习兴趣的调动,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关心或熟悉的事情讲起,少讲多思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唤起学生兴趣,不能采取哗众取宠方式,教师应适时引导提升,保持兴趣的持续性。蒋梦麟先生说过“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解放思想师生互动,首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进来,要打消学生的顾虑,克服学生中存在的提问题就是出风头的错误认识,也不要以为只有“高深”的问题才能提问,才显示提问水平。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适时多加鼓励。也可以将提问、质疑及教材找错等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给予适当的奖励。认真备课备课需要在讲授基本内容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使内容生动活现,使课堂互动更加轻松、愉快。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应让学生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呈现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师生沟通

教师个人魅力许多情况下,学生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教师讲的课程,在学生离校多年以后学生可能不记得某个老师所教的内容,但会清楚记得讲课时的情景。个人魅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因素两个方面。语言分语音、语速、语调及内容,非语言因素包括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教师的人品。语言的幽默风趣,抑扬顿挫,手势的配合,眼神的交流,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语言的停顿是为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语调的变化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设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启发思维,更好掌握知识。疑问的设置应能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展开,引导思维,启迪智慧。问题应难度适中,照顾不同层次,保护学生参与积极性。好的疑问应能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开放、发散地思考与探索,并启发学生去提出新的质疑。交流方式课堂语言的交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提问、答疑、讨论、评价、演示等等,形式多样,其次是眼神的交流,学生的眼神可以表示其听课的注意和理解程度,教师的眼神可以是一种关注、鼓励。网上交流可以看作是课堂交流的延伸。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高职工程制图;课堂效率;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0.引言

《工程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影。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制图理论知识,熟悉国家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学会看图,又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明确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精讲

目前,高职制图课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模式,作为《工程制图》的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看图、画图已转向以看图为主。基于此,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就应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为主,使学生熟悉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学会看图,并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明确了这一目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做到有的放矢,该删的内容就要大胆舍弃。

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很好的启发学生,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有信心学好,并善于学习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对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也相当有益。

2.1设疑

课堂上,讲授内容之中,穿插给学生提出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2.2讨论

打破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的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后,适时开展讨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

2.3多练?——看、画结合

工程制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非常突出,将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作为《工程制图》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学生抽出大量时间来练习。课堂上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完之后,尽量抽取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来练习一些比较经典的习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讲解这些题,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画法时,将纯粹的讲授、示范改为启发、分析为主,在先介绍尺寸基准,定型、定位尺寸;已知、中间、连接线段后,启发学生对所给平面图形中的尺寸及线段进行归类,明确绘图步骤,再让学生来完成,效果就非常明显。让学生在“以画带看,以看促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掌握相关知识。

3.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是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富于启发的讲解、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可以是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演示等等。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很有好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在橡皮泥上削出基本形体,再在形体上切削、穿孔,粘在一起形成组合体,甚至可以切断形体研究剖视图等等。有实物对照, 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这样有顺序,分阶段地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模型,开展制图知识竞赛和绘图比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并用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看,应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发挥两种方法各自优势,让学生尽可能的学会、学懂工程制图这门课程但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要适度,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会导致学生课堂能听懂,不会做作业的尴尬局面。

4.1使学生切实掌握方法步骤

在教学初期的基本体投影部分,分析清楚图物对应关系后,讲解绘图步骤时,边分析讲解边在黑板上用尺规示范作图,这种作图方式与学生课下在习题集上的练习最接近,可以避免学生“课上听懂了,作业时却无从下手”的常见现象。再如组合体绘图部分,按照组合体绘图的分析过程,在学生的参与下,按照绘图步骤,边分析边在黑板上作图,便可以有清晰的思路,根据有序的步骤绘制组合体视图,与学生的水平、能力、分析思维方式相适应,在该教学环节上,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效果更好。待学生掌握了绘图的基本方法步骤以后,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或AutoCAD软件绘图,以提高绘图效率。

4.2 把握好直观演示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工程制图课力求建立图、物对应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直观演示在该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之初,使用三维模型,建立图、物对应关系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至于组合体读图环节,主要分析对象变为视图,要求学生由视图想象构思出空间物体的形状,采用适时的直观演示,以便快速验证学生想象的正确性,纠正其思维偏差。既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规律与方法,又通过其自身思考、想象,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4.3 多以实际的图纸为例进行讲解

工程制图的教学任务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能够看懂图纸,具有绘图、读图的能力。要想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就要突出一个“图”字。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实际的工程图纸,找一些典型的实例来讲,结合多媒体课件,借助静态图、动态图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对学生学习和消化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很有好处的。

5.工程制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往往通过网络来学习新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有必要把该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挂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下载,包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课堂视频、习题以及考生试卷、试题库,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网上测试。

6.结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成功与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抓住学生思维的规律,让每一分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明浪.《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反思和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9,(5):157- 161.

篇6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瑜伽热 功效

一、前言

瑜伽,是起源于印度,流行于全世界的一种东方古老的强身术。古代瑜伽注重心灵与肉体的超越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洗涤,现代瑜伽已经发展为一项富有时尚气息的更适合全民参与的健身项目。当代瑜伽追求身心平衡与健康优雅;主要由呼吸法、法、冥想组成;一种在自然健康的环境当中,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由意念指引躯体舒缓流畅地练习各种动作,以期达到内外兼修的一项健身项目。瑜伽同时也可以消除人们潜意识当中的垃圾,消除烦恼,使得练习者得到身心两方面的均衡修养。

二、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规定,其总体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修养。不难看出,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与学习,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仅仅是传统的课程项目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拥有求新存异心态的大学生的需求。新课程的设置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合适的新课程则需要各高校认真遴选,既是不同以往的传统课程,同时还需要拥有符合《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能够指导并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被喻为“白领的运动”的瑜伽,无疑很符合成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一门新的课程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它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瑜伽课程

(一)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意义。

作为当今流行于全球的一项健身项目,瑜伽拥有很全面的调理功效,涉及身、心等各个方面。

1.瑜伽练习的养生功效。瑜伽是最安全、最富有成效的健身术之一。瑜伽的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够急于求成,而是通过最基础的动作一步一步地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瑜伽的独特姿势,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练习者肌肉的弹性、关节的灵活性,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在无形当中保持了形体的匀称。

瑜伽将呼吸作为练习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不同于我们生活当中习惯的胸式呼吸,瑜伽练习中要求腹式呼吸;学生在练习当中,呼吸变得缓慢、均匀而且悠长,吸进更多的氧气,充分呼出二氧化碳,净化血液。当然,作为有氧运动的一种,瑜伽也能够起到减肥的功效。2.瑜伽练习的健心功效。瑜伽是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展开的,练习者在安详宁静的状态下舒缓地呼吸与运动,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排除一切杂念,放下工作生活当中的负担与烦恼。当代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通教育的环境中,承受着无形的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感觉,瑜伽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瑜伽的冥想术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练习者在冥想时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回归平静。与此同时,瑜伽冥想术能够帮助练习者控制自身的意识,调节身心,逐步开阔练习者的胸襟,使得练习者比之前更为沉着、冷静。

(二)有效地开展瑜伽教学。

1.硬件设施。瑜伽练习的场所没有太多的限制,但是练习场地必须通风顺畅、空气清新,瑜伽的呼吸法要求空气的质量不能低,否则对于练习者不利反有害,这违背了瑜伽练习的养生与健心的初衷;此外,练习的场所能够保证练习者自己足够的私人空间,瑜伽是一项较为安静且独立的健身项目,全神贯注方能达到练习的功效,旁人不小心的打扰很有可能影响练习者之前的境界。所以,开设瑜伽课程的高校需要为该课程设置合适的教学以及练习场所。瑜伽练习过程中背景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练习者进入忘我、安详的状态,因此,背景音乐的选择和播放就需要高校以及任课老师的认真对待。

2.师资要求。由于瑜伽的综合性,瑜伽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例如:瑜伽课初级阶段主要是体法的传授,教师的动作必须标准无误才能引导初学者进入真正的瑜伽的王国。另外瑜伽派别众多,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动作以用于教学与学生课余的练习。而目前的瑜伽教师并不是全部为专业的瑜伽师,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没能拿到瑜伽师资格证书。为了对学生负责,各高校最好在招聘到合格的教师之后再开设瑜伽课程。瑜伽背景音乐是否合适同样取决于教师的选择。瑜伽不仅仅是动作的练习,瑜伽的精髓是呼吸法和冥想。瑜伽教师随着课程的进行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进步程度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与练习进度。瑜伽的伤害是不可见的,这就要求瑜伽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正确引导,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免出现不必要的练习伤害……当然,各高校也应该为教师的素质的提升给予支持:聘请专业的指导老师来校培训或授课,派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

3.科学地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师需要制定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全方位考虑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选择合适的教学环境与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较为优质的学习环境与练习场所;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灵活地教授合适的,同时结合呼吸与冥想,使得整堂课舒缓但不松散,丰富但不繁缛。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当中,教师做好示范,之后可以一对一地指导,力求每位同学的姿势正确,在呼吸与冥想时,教师最好运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瑜伽的奥妙。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地突破自己的极限,不能够不顾及个人身体素质一味追求动作的难度,以免瑜伽伤害的出现。

4.合理地评价。鉴于瑜伽的综合性,瑜伽的考核不能仅仅依据最终的期末考试,可以以平时上课的情况以及小组互相督促,共同练习,共同进步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而且最后期末考试时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加上瑜伽的精华——呼吸与冥想,尽管二者不能够直接检测,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改变判断学生心境的改变以及思想道德的提升。

四、瑜伽课程的长远影响

学校开设一门合适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个人以及整个带来更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瑜伽课程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正如我们都知道的瑜伽的功效当中有一项,即经常练习瑜伽有助于帮助练习者缓解生活工作当中的紧张状态,降低以致驱散练习者的失败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复归于静,调节心理稳定平衡,相对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来说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这是最直接的道德方面的提升。而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气质,激发了学生内在美的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学生更有信心步入社会,发挥他们的潜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主要的瑜伽体系当中,有两种瑜伽体系值得我们关注:实践瑜伽和爱心服务瑜伽。在中国瑜伽之母张蕙兰女士所著的《瑜伽的赐予》一书中,其恩师柏忠言这样写道“树根供应养分,使果树挂满甘甜的果实,却不求回报;要知道,人们无偿的付出,会换来无穷的快乐。”这就是蕙兰瑜伽的奉献精神。当一个人真正融入到瑜伽的世界中之后,他们会以为他人服务而快乐,这就是瑜伽的精神,将快乐传递。高校瑜伽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瑜伽,并且逐步进入瑜伽的世界,得到自我的提升,同时也为他人带来幸福。

瑜伽课程的开设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兴起。综合性的健身项目——瑜伽集运动、娱乐与健身于一体,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学生乐于在课余时间练习,无形当中影响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锻炼的队列当中,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使得学校的整体氛围更加活跃,更加健康。

瑜伽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瑜伽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能够解除疲劳和紧张情绪,还能够调养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提升练习者的气质,因此被大多数人所喜欢。另外,瑜伽的练习场所要求并不苛刻,只要是空气清新,通风顺畅就行了。学生在自己往后的生活当中可以自由练习,自由度足够就利于瑜伽的持续发展,避免了因场所、设施等的限制而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被迫放弃在学校养成的锻炼习惯。

五、小结

瑜伽因其自身的特点流行于世界,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下,瑜伽也能够凭借自身的魅力而进入各大高校。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但是,瑜伽在高校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关系着整个课程的兴与衰。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新开设,脚踏实地地使其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史艳莉.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适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6,33(6):799-800.

[2]柏忠言,张蕙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7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和谐课堂的根本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目标所确定的都是新世纪我国国民的最基本素质。怎样让每一名学生,尤其是中游、学困生获得成功呢?简单的说“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1、低起点:教学中可采取的方法:教授新知识时用原有知识作为起点,用鲜明的实验或直观表象作为起点,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作为起点,用与本课内容的相关故事片断、科学史作为起点。

2、小步子。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步子减小,尽量考虑能使学生成功,从而使学生每步都有进展,每时每刻都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3、多活动。首先,教师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其次,处理好自主和合作的关系,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而对于学生来说思维有困难的问题则需要合作、交流、多维互动。

4、快反馈。①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表情,倾听课堂上声音,及时调节教学。② 教学中有教师讲、学生练,更要有教师的查,一定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③对学生的成功及时欣赏,提实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生活化、人文化走进课堂,是和谐课堂的支撑

和谐的课堂应充满“生活味”和“人文味”,这样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堂上应竭力在“人文”和“生活”的碰撞中,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和谐。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就处处有科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把生活带近课堂,整合教学资源和生活资源,不断充盈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拓生活世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提升意义,让小课堂变成大社会,让学生在小课堂中领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联动与和谐。

篇8

关键词:阅读;电子电工;初读;精读;复读

电子电工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电子电工阅读教学,大力提倡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电工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电子电工的阅读能力,这不仅是针对传统电子电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的有效对策,也是电子电工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根本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等思想的需要。

因此,电子电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也要布置学生进行阅读,更要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事实上,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电子电工阅读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电子电工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电子电工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因此,电子电工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

一、课前初读,自悟其意

“学贵自悟”,有目的地预习读书是学好电子电工的良好开端。学生通过初读,要能大致理解所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要掌握什么?是否能够初步运用?并结合这些问题书写简明的读书笔记,且做到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读有所悟。例如:在学习“二极管的特性时”,先按下图做两次实验,让学生从A实验、B实验中观察现象,A图灯亮,B图灯不亮,让学困生得出结论。二极管有单向导电特性:在A图中,二极管导通,灯泡发光;在B图,二极管截止,灯泡不亮。

由此我们都能发现学生课前没有阅读该题目,怎么能够理解题目的意思;当然这与教师课前布置预习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认真预习者,往往是那些提出疑问,而且能对疑问有所思考和分析的学生,预习的实质是指导自学,看书阅读是自学的重要方式,也是自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

二、课堂精读,悟出要点

电子电工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电子电工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活动单”导学的研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活动一,要求第三组5号同学读一读“活动一”的内容,同学们在这位同学的带领下进行了初读。接下去小组讨论。阅读教材是讨论的前提,而讨论又可加深讨论者对于一些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启发思维、统一认识和加速记忆是讨论方式容易带来的积极作用。自然在小组讨论时大家又必须认真地自读要求,在要求的指引下仔细研读学习内容。在一段时间内我都要求学生这样做,便于集中注意力,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三、课后复读,巩固提高

阅读电子电工不能浅尝辄止,如果这样,易于返生,课后复读正是突破这一障碍的主要途径。电子电工记得快也忘得快,熟读成诵正满足了儿童遗忘的规律。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重读,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功效。

因此,课后复读一遍本章节的主要内容,研究一下例题的解题过程和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坚持写一写课后读书笔记,总结每章节学习的得失,谈谈学习体会,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以读为本,熟读成诵,只有读得多、记得多才能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才能悟法练能,发展素质。

四、课外泛读,积累知识

指导课外阅读,对于一些优秀的科普读物或有关的科技方面的传记、科技发展史以及科技成果的介绍等,要有计划地指导阅读,而且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时,因为阅读的积累,语言变得精炼、有条不紊。比如:“我们这一组来汇报……我们这一组汇报完毕,其他组还有补充吗?……你们这组补充得很完整,谢谢。你们讲得……我还有点不懂,谁能讲得更详细……你讲得很详细,我听懂了,谢谢你。……”

总之,读电子电工课文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课前读,以作预习;课中读,以作学习;课后读,以作复习;课外读,以作积累。读书的方式,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但要边读边想,弄通其中的道理;边读边记,记忆有关概念等基础知识;边读边解,掌握解题的方法等基本技能,边读边画,达到既会作图,又会识图的要求……

电子电工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