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管理会计和初级会计8篇

时间:2023-10-02 08:55: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会计和初级会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会计和初级会计

篇1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学专业两门并列的核心课程 ,二者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共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内容上难免有好多交叉重复,二者有其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并且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和服务对象以及发展方向。本文旨在通过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和研究,证明管理会计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的概念

财务管理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为基础的一门管理科学。管理会计则是属于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一样,属于会计学的基础学科,虽然会计学从广义上来说也是属于管理科学的一部分,但是,会计学从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信息系统。因此,管理会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包括全部成本会计、责任会计在内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具体比较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有着太多的内容重叠,不仅如此,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内容上也有交叉和重叠。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短期经营决策、存货控制以及长期决策、资本预算等内容上是一致的。当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之间也有重复的内容,但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管理会计虽然和财务管理有着内容上的重叠,但是它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能替代的。 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共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其理论和方法尚未形成科学的、严密的体系,故国内外专家对其定义不甚一致。但都能概括出:管理会计实际上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工作,它通过对不同资产、对外投资、成本、收入、利润及收益分配的管理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是主要涉及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如何回收与分配的管理工作。

从上述二者的定义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甚至是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差别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二者发展至今,其不同点也逐渐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管理会计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重点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务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而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如何提高资金运用的效能,关心资金的回收与收益的分配。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成功的财务管理是在高度关心金融市场状况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

下面我们再详细比较一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差异,以说明管理会计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1.二者的本质不同

管理会计,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信息体统,它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管理信息。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会计学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它通过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进行鉴定、计量、分类、记录、整理、汇总等方法,最终形成报告,向企业内部或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供其决策使用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通过比较,我们很清楚的看到,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其本质上的差别。管理信息是为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作为财务管理进行管理活动的依据。

2.二者的目标不同

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提供管理信息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管理会计必须实现“向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各种管理信息”这一基本目标。

3.二者对象不同

⑴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资金运动在内的所有的经济活动;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财务关系。

⑵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是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使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管理层,是决策者。

⑶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主体不同

管理会计的主体,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

的一个部门,一个车间,一个班组,甚至是一个个人都有可能,既可以是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只针对全过程中的某一个具体环节,均以不同的目标需要而定;而财务管理是以整个企业为核算主体,来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

⑷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所协调的关系也不同

管理会计需要协调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预备管理者的关系等。而财务管理主要协调的是所有者、债权人及国家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需要协调财务关系。即企业与投资者、受资者、债权人、债务人、政府部门、内部各单位及员工之间的关系。

4.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假设不同

管理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和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务和会计事项,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和趋势所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解释,它对于架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假设说明财务管理的发展基础和产生原因,它是联系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等理论要素的中介。

5.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原则不同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常常被误解为高等数学方法和模型的简单堆砌,因此根本不需要准则指导或者与财务会计共用一套准则体系。实际上,管理会计的综合性及系统性决定了它必须有恰当的准则来规范,同时它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又决定了它不能全盘照搬财务会计准则,因此,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讨论就成为必要。财务管理原则是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从财务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体现财务活动规律性的行为规范。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管理会计的原则、财务管理的原则中,除了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和投资风险报酬原则基本相同外,其他原则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恰恰相反,比如,管理会计要求精确可靠,而财务管理则要求适度宽松。显然,二者的研究对象以及目标各有差别,应遵循的原则自然会不相同。

6.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所运用的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在内容上虽有交叉,但是绝大部分还是不同的。现代管理会计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项基本内容。而财务管理的重点起初是研究和分析公司的成立、证券的发行及公司合并等有关法律性事务,为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服务。

在研究方法上,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主要运用成本-效益分析、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以及业绩评价控制等方法。而财务管理主要运用的是时间价值分析、风险价值分析、财务比率分析、资产日常管理及股利政策等方法。

7.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而财务管理主要涉及并注意的是金融市场、国家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

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一般不涉及外部环境,而财务管理的研究范围不但涉及企业内部,而且更多的要涉及到外部环境诸方面。

8.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计划、评价、控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报告。向有关管理层汇报管理工作的进行情况和结果,是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使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控制。从目前看,管理会计提交报告的对象,不局限于企业内部和管理层,也向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适当的管理会计报告。

篇2

二者均可是说是会计师,都是管理,高级管理者。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会计:具体准则为指导,以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为主线,系统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处理程序和基本操作技术。为配合本教材的使用,每章编写了学习目标、学习建议、预习题、练习题、实训题等专栏,同时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课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体系大都是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范式中发展而来的,较难体现具有中国情境的管理会计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等特征方面的要求。2014年1月,财政部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它标志着中国管理会计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推进,并为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指明了方向。

从这份指导意见中,可以归纳出如下的一些讨论议题,如:

(1)“意见稿”中的管理会计概念界定是否准确;

(2)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或基本指引应当如何设计;

(3)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的边界应当如何界定;

(4)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5)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指引应当如何规范,体例怎样设计;

(6)如何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7)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8)管理会计应当具有哪些功能,如何在企事业单位中实现这些功能,怎样评价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

(9)有无必要形成管理会计报告,若有必要,一份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应当满足哪些标准,包括哪些内容,等等。

以管理会计的概念界定为例,“意见稿”中认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笔者认为,这一概念界定过于功能化,对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以及引导企业实践缺乏宽泛性、包容性与发展性。据此,笔者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企业组织围绕信息支持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以实现价值增值这一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这一定义可以简称为“一个目标,两个系统”,观点明确,便于记忆,延展性强。概念中的“价值增值”是整个会计系统共同追求的目标,它体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在联系;概念中的“两个系统”,无论是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还是管理控制系统,均以内部使用者为导向,这种对“两个系统”的表述较好地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作了阐述。总之,包括概念界定在内的上述这些问题,都应该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开展讨论,且采用相同的研究范式或框架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体现理论研究可理解性和效率性,进而对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以及对全球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由于人们对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的认识不统一,在管理会计框架结构等的构建中表现出系统性弱或者稳定性差等现象,使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缺乏进一步深化的内在机制。同时,在外部复杂性增强的情况下,容易给理论界带来诸如“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这样的风险,使实践中应用的效率与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当前以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经济组织理论(Economics-based of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和价值管理理论(Value-bas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framework)为基础来进行管理会计研究,并以此全面推进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由美国的弗德勒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理论的核心是,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必须随着环境的内外条件变化而随机应变。随着权变理论的兴起,人们认识到世界不存在某种“普遍最优”的管理会计系统,即“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强调企业应对环境的“适应性”,即企业组织要有效运行,其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必须与其环境相适应。权变理论将这种“适应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性适应、交互性适应和系统性适应。权变理论有助于管理会计工作者认清当前所处的管理会计发展阶段,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工具。

比如,许多企业在现阶段提出了诸如企业“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多少资源”等观点,它表明目前的管理会计正处于以权变性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应当强调以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与效益。从管理会计的“两个系统”看,权变理论的“嵌入”,不仅涉及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如战略管理、业绩评价、预算制定和成本系统等影响因素,还关系到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效率与效果的评价与应用。譬如,可以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进行各种影响因素的交互项的检验,并据此考察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经济后果等。总之,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系统的完善与发展起着推动与促进的作用,并最终为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目标服务。

(二)经济组织理论

经济组织理论是马克斯?韦伯对管理思想作出的贡献,该理论包括组织行为理论、组织变迁理论、组织关系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等内容。组织行为中的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能力理论等对管理会计中激励机制设计以及控制机制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企业实践中的并行工程和精益生产、企业战略联盟、敏捷制造、虚拟公司和插入兼容式企业,以及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等丰富和

发展了组织变迁理论。 组织关系理论为管理会计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以企业组织的内部关系而言,一些企业探讨构建的小利润中心组织模式,如海尔的战略单元、上海汽车集团的“人人当老板”模式、日本稻盛的“阿米巴”模式等,均体现了组织变迁过程中的新型组织关系;而就企业外部的组织关系而言,由单一企业向多企业集聚的方向发展,则基于组织关系的组织间管理会计,如供应链管理会计、企业群管理会计,以及现阶段中央强调的混合经济型组织管理会计等开始形成与发展。

与此相关的研究课题还有:

(1)组织间关系与企业群成本管理;

(2)组织间管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3)组织间关系质量与战略成本管理;

(4)组织间关系与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以及组织文化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认知等。

组织文化理论对于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譬如,当强调“企业成本转变为社会成本”这种文化理念时,延伸的管理会计课题就应运而生,即:

(1)注重轻资产经营在管理会计中的地位与作用;

(2)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合作经营,如从实体价值链转向虚拟价值链的组织间管理会计研究等;

(3)结合经济组织的经营特征,实施管理模式的创新等。以国内两房企为例,虽然万科与万达(简称“两万”)同属房地产企业,但其管理模式却各具特色。万科是住宅地产的龙头企业,而万达是商业地产的领导者。万科管理模式的组织文化表现为:借助于“标准化+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拓展组织的利润空间,并聚焦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此形成核心的细分市场(也在其他一些重要城市有选择性地进行布局),通过围绕顾客需求,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在组织管理手段方面,应用最充分的是通过资产周转率战略来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应用现金流量管理实现组织价值的最佳化目标。由于资金周转速度快,万科这家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变成了一家轻资产的公司,毛利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并居于同行的先进水平。万达管理模式所体现的组织文化是应用“订单式商业地产”运作,通过事先筹集大量资金,并带动周边土地等无形资产增值来构建自身独特的盈利模式。具体的运作方式是“联合协议、先租后建、共同参与”,积极打造城市综合体,使“万达开在哪里,城市中心就搬到哪里”的商业文化成为现实。

(三)价值管理理论

价值管理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詹姆斯?迈天的“价值流管理(Value Current Management)”,以及汤姆?卡普兰提出的“价值管理(Value Management)”等,这些理论已成为价值管理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以波特的价值理论为例,其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如从早期的企业价值链理论(《竞争战略》一书为代表)到行业价值链理论,即供应链关系(《竞争优势》一书为代表),再到国家价值链理论,又称菱形理论或钻石理论(以《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为代表),以及后续在《哈佛商业评论》等杂志发表的系列文章,共同构成了波特的价值管理理论。詹姆斯?迈天价值管理理论中的“价值流”是一组作业活动的统称,它可以体现为外部顾客的价值流,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种价值流管理活动。换言之,它是企业为实现某一特殊结果所开展的价值活动的结合体。卡普兰的价值管理理论是以未来现金流为代表的现值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未来现金流贴现的重要性,即借助于贴现对公司价值进行精确、可靠的计量与描述,并且认为现金流贴现与企业的市场价值密切相关。

价值管理理论是整体价值观与价值活动观,内在价值观与外在价值观的统一,它强调的是管理会计的战略视野和全局观念。首先,从整体价值观与价值活动观的关系来看,卡普兰所代表的价值管理理论是一种整体价值观,它体现了企业未来收益的资本化,即贴现价值。并且,它成为衡量企业绩效最全面的标准,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波特和迈天则是价值活动观的代表,他们认为作业产生价值,通过价值带来的作业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最终加总之和便可以累积出企业的价值增值数额,它是一种静态的价值管理概念。

其次,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来看,以波特为代表的价值管理理论强调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即努力创造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指的是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是感知利得(Perceived Benefits)与感知利失(Perceived Sacrifices)之间的权衡。彼德?德鲁克说过,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管理会计就是要实现“顾客价值创造经营(Customer Value Added Management:CVAM)”。外在价值代表的是由外部投资者认可的企业投资价值,就上市公司来讲,其体现的便是股票市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使企业价值管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并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上加强价值的运筹。

以上述三大理论作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基础,体现了经济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融合特征。如管理模式的研究便是经济组织理论与价值管理理论综合发挥作用的产物,当然也离不开权变理论思想的指引。“三大理论”是现阶段管理会计研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给出了当前管理会计研究的大致范围,也为人们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等关系问题的认识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平台。

三、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式

从企业边界的视角考察,企业的动机是由成本动机与收益动机组成的,成本动机强调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而收益动机突出企业的能力培养,并通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获得更多的收益。管理会计研究范式就是管理会计研究者共同使用的思维模式或框架。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的关系

管理会计有两大研究范式,一是概念导向的范式(或称以概念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二是案例导向的范式(或称以案例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根据上述“三大理论”可以将这两种范式与理论基础的关系图示如下,详见图1。

图1表明,无论哪种理论基础,都可以为两种范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或者进一步说,权变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内嵌于其他两种理论的活动之中。

结合财政部颁布的“意见稿”,可以从体系建设等若干方面对这“两大范式”进行总结、提炼与归纳,如表1所示。

(二)概念导向的研究范式

以概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研究范式,往往是管理会计概念扩展以及由此延伸的内容创新为载体的一种形式再现。从情境角度考察,管理会计研究可以形成与“情境无关”和与“情境相关”的两种研究成果。概念导向所形成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往往是与“情境无关”的成果。

无论是图2中的理论规范模式还是理论实证模式,作为概念导向下的两种管理会计研究形式

,其成果的形成一般情况下是与具体的情境不相关的,即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研究成果。以理论规范模式为例,通过将成本概念扩展为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以及外部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可以形成新的管理会计概念,如产品的“自制”与“外包”这两个概念,从而对管理会计中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新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工具。 比如,对“环境成本”进行概念扩展,则基于环境保护成本视角可以形成“环境成本管理”,而基于物料与能源成本视角则可以形成“物料流量成本管理”等。再比如,将成本从“组织内成本”发展为“组织间成本”,则供应链成本与企业群成本等概念就会应运而生。理论实证模式主要考虑的是管理会计的影响因素,其基本框架是“影响因素――管理会计系统――经济后果”,具体如图3所示,其形成的研究成果往往也不具有特定的情境性。

(三)案例导向的研究范式

以案例为导向的研究成果一般与“情境相关”,并与“情境”具有紧密的融合性。这种“情境相关”的形式,可以分为“情境嵌入”与“情境依赖”两种情况。情境嵌入,即将新的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嵌入于管理会计实践之中,通过引进、吸收、消化与提高,以实现再创新的目的等,它一般需要借助于管理会计工具的指引。情境依赖,即围绕某一企业组织开展的原创性管理会计研究,它通过深入企业实践并采用提炼、升华、普及与推广等方式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案例导向研究的实践中,目前主要有两大模式,即成本模式和收益模式。具体如图4所示。

图4中的成本模式主要依据的是经济组织理论中的交易成本等概念范式。日本的丰田经验亦即丰田管理模式,它包括拉动式的即时生产系统(JIT)、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法(Teamwork)、并行工程(Concurrent)、成本企画等内容,是一种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相结合并贯穿始终的管理体系。收益模式主要依据的是经济组织理论中的能力资源等概念范式以及权变理论。日本的稻盛经验,即京瓷模式又称阿米巴经营方式,它有三大特征:一是实施权变式的经营,即构建阿米巴组织;二是要求各部门统一采用“单位时间核算”这一评价标准;三是通过速度链效应规避机会损失。与丰田经验强调成本降低不同,稻盛经验强调收益管理,体现管理会计中的“EVA理念”。

其积极意义表现为:

(1)基于可控性视角计算阿米巴利润,增强阿米巴组织经营的积极性。

(2)生产经费和销售经费中不含劳务费。因为劳务费不是阿米巴负责人能够管理的费用,因此在追求“经营的本质”,即“销售额最大,经费最小”的时候,不是通过削减劳务费,而是通过职工的创意来提高经营效率。

(3)生产经费和销售经费中包含“利息折旧费”。京瓷认为“资产需要花费利息”,员工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自己和企业创造价值,它体现了劳动等资源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提供动力的基本理念。

在案例导向的研究范式中引入“经营权控制”与“剩余权控制”,能够将企业文化、行为动机等因素嵌入于管理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之中。一般的制造型企业往往通过预算控制、业务外包等形式严格实施经营权控制,因为它更注重市场份额,要求为顾客创造价值,丰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而有的企业由于规模过大,内部组织形式出现了不经济的情境,这时对于一些辅或相对独立性的工作或单位,本着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原则,可以采用剩余权控制的方式,这样可能更便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譬如组建一些小利润中心,如海尔的小微公司等。一般来讲,企业往往得两种控制权综合应用。尽管表面上看,京瓷公司采用的是完全型的剩余权控制形式,实际上其内部,如某个价值流组织中可能体现出的是极具代表性的经营权控制思想。总之,无论是经营权控制还是剩余权控制,管理会计系统的目标就是要能够权变地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确保企业管理活动的价值增值。

四、结论与展望

篇4

关键词:出口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衔接

一、引言

一般来看,企业的财务工作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任务是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另外一条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任务是搜集和加工外部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为管理层的投资、融资、绩效考评等一系列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看起来两者的分工泾渭分明,其实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会计核算的结果是财务管理决策的依据,财务决策是会计核算的对象,两者是一条作业线上相互协作的分工,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由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开运作,财务信息传递不流畅,导致了一系列的财务问题,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实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一体化是未来出口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举措。

二、出口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流转较慢,应收账款管理。出口企业的主要业务是海外业务,主要的现金收入也来源于海外,因为国际市场的经济形势和诚信环境复杂,催收账款成为企业的一件头疼事,应收账款也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点工作,并且,汇率变动会对企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应收账款又要面临汇率风险。在实际交易中,出口企业的坏账问题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目前,企业的信息共享能力较弱,客户资料由业务部门把持,财务部门的信息只能由财务部门享有,信息沟通机制存在漏洞,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应收账款信息,导致催收工作不力,加大了坏账的风险。

(二)成本核算方法落后,成本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料。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成本管理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核心的管理工作。企业的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监督等全过程控制工作。无论是成本预算,还是定额成本制定,或者是成本的分析和评价,都离不开精准的成本核算信息。例如,企业的成本预测往往是基于企业的历史成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处理。因此,成本管理的效果取决于历史成本信息的精确性和指导性。但是,现实中的成本核算却没有达到配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成本核算具有滞后性。成本控制是一个过程控制,即时时控制,及时审查成本,及时纠正成本偏差,而企业成本控制的依据就是财务部门出具的成本报表。但是,实际中,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作业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时间差,造成了成本核算滞后,无法及时为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信息。(2)成本核算失真。很多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制造费用的分配总是基于工时,而非产品消耗的实际作业量,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过于粗略,造成成本信息失真,甚至为成本管理提供错误的方向。

(三)会计监督职能弱化,财务管理缺乏有利工具。出口企业本身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或者外部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较高,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尤为重要,财务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会计核算就是其中之一。通常,财务管理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会计具有被动核算的功能,更要求会计具备主动的监督管理功能。例如,处于对出易的安全性的考虑,企业应该加强对信用政策、付款条件和期后收款的审查和监督,大多数工作都应由财务部门进行监督;资金流对于企业非常重要,出口企业的成本费用的支出都是以人民币为结算手段,出口企业的销售结算方式往往是美元,美元存在换汇的问题,为了加强资金管理,会计部门应及时准确的核算资金状况,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供信息依据。但是,很多出口企业显然达不到要求,会计依然处于被动核算的状态,难以满足财务管理的要求。会计的管理监督职能的弱化,导致其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工具,减弱的了财务管理的控制力。

三、出口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衔接的措施

(一)提高会计信息的共享能力,加强收款管理。收款风险是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而当前,我国出口企业的坏账问题暴露出的企业信息沟通和各自为政的缺陷。要想更好地把控收款风险,降低坏账损失,企业应该提高财务信息共享能力。目前,企业都已应用和实施了ERP财务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信息,这为企业整体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要加强财务信息的共享能力,就应依托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打破模块化边界,提高信息的共享水平。业务部门应及时将销售信息传递给财务部门,会计模块及时入账处理,及时出具资金回收信息和应收账款信息,后台管理部门透过财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到销售的收款进度,及时催促有关人员催收账款,催款人员在收到资金后及时录入相关系统,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掌握存款进度。这种无缝隙的衔接,加强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监督和把控,防止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催款部门各自为政,及时畅通销售和收款信息,保证管理人员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二)优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管理。出口企业多是以订单销售为主要方式,每完成一订单,企业应及时核算成本信息,以便企业了解收益情况。订单式销售对于成本管理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企业只有时时刻刻关注订单成本,才能为未来的订单生产提供有效决策信息。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没有及时、精确的成本资料,成本管理将缺乏有效的依据。首先,企业应提高成本核算的及时性,本事成本核算就是一件繁琐的事情,需要的时间较长,会计管理人员更应该催促有关成本核算人员加快核算进度,及时出具成本报表,为管理层的成本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次,企业应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以往的制造成本方法对于制造费用的分配过于粗放,导致成本核算的结果失真,因此,企业应革新成本核算方法,尽量采用作业成本法等更为先进的方法,推进会计核算的精确化,特别是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企业应主动寻求更为科学的分配方法。

(三)强化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为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财务管理的很多方法和工具都是依据企业的会计职能,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就改变以往会计的被动核算状态。企业应该要进一步明细各流程步骤、具体业务处理、监督复核的职责划分,强化不相容岗位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牵制和事前控制。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的岗位,都应纳入财务部门业务考核,并通过完善会计信息责任追究机制、部门沟通机制、日常协调机制,突出财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总管职能。

四、结束语

与一般企业相比,出口企业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要化解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意义非凡。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必然要实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在财务信息共享、成本核算和会计管理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劣势,非常不利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统一,这也是未来出口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努力反向。

作者:甘轶华 单位:中国烟草四川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出口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衔接

一、引言

一般来看,企业的财务工作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任务是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另外一条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任务是搜集和加工外部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为管理层的投资、融资、绩效考评等一系列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看起来两者的分工泾渭分明,其实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会计核算的结果是财务管理决策的依据,财务决策是会计核算的对象,两者是一条作业线上相互协作的分工,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由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开运作,财务信息传递不流畅,导致了一系列的财务问题,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实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一体化是未来出口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举措。

二、出口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流转较慢,应收账款管理。

出口企业的主要业务是海外业务,主要的现金收入也来源于海外,因为国际市场的经济形势和诚信环境复杂,催收账款成为企业的一件头疼事,应收账款也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点工作,并且,汇率变动会对企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应收账款又要面临汇率风险。在实际交易中,出口企业的坏账问题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目前,企业的信息共享能力较弱,客户资料由业务部门把持,财务部门的信息只能由财务部门享有,信息沟通机制存在漏洞,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应收账款信息,导致催收工作不力,加大了坏账的风险。

(二)成本核算方法落后,成本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料。

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成本管理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核心的管理工作。企业的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监督等全过程控制工作。无论是成本预算,还是定额成本制定,或者是成本的分析和评价,都离不开精准的成本核算信息。例如,企业的成本预测往往是基于企业的历史成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处理。因此,成本管理的效果取决于历史成本信息的精确性和指导性。但是,现实中的成本核算却没有达到配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成本核算具有滞后性。

成本控制是一个过程控制,即时时控制,及时审查成本,及时纠正成本偏差,而企业成本控制的依据就是财务部门出具的成本报表。但是,实际中,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作业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时间差,造成了成本核算滞后,无法及时为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信息。

(2)成本核算失真。

很多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制造费用的分配总是基于工时,而非产品消耗的实际作业量,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过于粗略,造成成本信息失真,甚至为成本管理提供错误的方向。

(三)会计监督职能弱化,财务管理缺乏有利工具。

出口企业本身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或者外部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较高,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尤为重要,财务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会计核算就是其中之一。通常,财务管理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会计具有被动核算的功能,更要求会计具备主动的监督管理功能。例如,处于对出易的安全性的考虑,企业应该加强对信用政策、付款条件和期后收款的审查和监督,大多数工作都应由财务部门进行监督;资金流对于企业非常重要,出口企业的成本费用的支出都是以人民币为结算手段,出口企业的销售结算方式往往是美元,美元存在换汇的问题,为了加强资金管理,会计部门应及时准确的核算资金状况,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供信息依据。但是,很多出口企业显然达不到要求,会计依然处于被动核算的状态,难以满足财务管理的要求。会计的管理监督职能的弱化,导致其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工具,减弱的了财务管理的控制力。

三、出口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衔接的措施

(一)提高会计信息的共享能力,加强收款管理。

收款风险是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而当前,我国出口企业的坏账问题暴露出的企业信息沟通和各自为政的缺陷。要想更好地把控收款风险,降低坏账损失,企业应该提高财务信息共享能力。目前,企业都已应用和实施了ERP财务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信息,这为企业整体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要加强财务信息的共享能力,就应依托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打破模块化边界,提高信息的共享水平。业务部门应及时将销售信息传递给财务部门,会计模块及时入账处理,及时出具资金回收信息和应收账款信息,后台管理部门透过财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到销售的收款进度,及时催促有关人员催收账款,催款人员在收到资金后及时录入相关系统,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掌握存款进度。这种无缝隙的衔接,加强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监督和把控,防止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催款部门各自为政,及时畅通销售和收款信息,保证管理人员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二)优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管理。

出口企业多是以订单销售为主要方式,每完成一订单,企业应及时核算成本信息,以便企业了解收益情况。订单式销售对于成本管理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企业只有时时刻刻关注订单成本,才能为未来的订单生产提供有效决策信息。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没有及时、精确的成本资料,成本管理将缺乏有效的依据。首先,企业应提高成本核算的及时性,本事成本核算就是一件繁琐的事情,需要的时间较长,会计管理人员更应该催促有关成本核算人员加快核算进度,及时出具成本报表,为管理层的成本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次,企业应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以往的制造成本方法对于制造费用的分配过于粗放,导致成本核算的结果失真,因此,企业应革新成本核算方法,尽量采用作业成本法等更为先进的方法,推进会计核算的精确化,特别是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企业应主动寻求更为科学的分配方法。

(三)强化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为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

财务管理的很多方法和工具都是依据企业的会计职能,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就改变以往会计的被动核算状态。企业应该要进一步明细各流程步骤、具体业务处理、监督复核的职责划分,强化不相容岗位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牵制和事前控制。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的岗位,都应纳入财务部门业务考核,并通过完善会计信息责任追究机制、部门沟通机制、日常协调机制,突出财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总管职能。

结束语:

与一般企业相比,出口企业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要化解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意义非凡。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必然要实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在财务信息共享、成本核算和会计管理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劣势,非常不利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统一,这也是未来出口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努力反向。

参考文献:

[1]王双娣.外贸企业中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现状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篇6

【关键词】 节能服务商; 合同能源管理; 会计处理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业务模式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交易结构

合同能源管理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在此背景下,一种综合性的、专业的能源服务商(ESCO)应运而生。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节能服务商往往是设备制造商或者主要经销商,通过这种业务模式可以带动核心设备(或部件)的销售,还可以通过搭配技术输出,带来顾问咨询业务的额外收入,通过分享大部分的节能收益来获得除了设备销售与技术型劳务输出外的额外收益,该收益来自用能方节约的能源费用分享。

作为交易对手,用能单位运用合同能源管理能在不增加企业支出的情况下实现节能改造,免费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同时,用能单位还不承担项目资金、技术风险,安享节能收益,获得无风险回报;在双方约定的分享期结束后,还可以获得节能服务商原先安装的节能设备,免费独享设备余值及其带来的节能收益。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节能服务商与用能方双赢的商业模式,在“十一五”期间起步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商已超过2 000家。“十二五”以来,国家重点以市场化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明确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宏观扶持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奖励、税收政策相继;企业节能责任进一步落实,继“十一五”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之后,国家又推出“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除受益于产业政策支持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商业化内生动力增强,大型企业开始进入节能服务市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可望成为节能服务产业主流模式,市场逐渐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其会计处理规范化需求也日趋明显。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运营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发生在节能服务商与用能单位之间,主要有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运营模式。

1.节能效益分享型

由节能服务商全部或部分出资并提供服务,双方通过合同约定节能指标及检测和确认节能量(或节能率)的方法,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商与用能方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效益,合同结束后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用能方所有,用能方的现金流始终为净流入。

2.节能量保证型

由节能服务商全部或部分出资并提供服务,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若节能服务商提供的设备与技术未能达到承诺的节能量,将由节能服务商赔付未来应全部达到的节能量方面的经济损失,或者由用能方向节能服务商支付服务费及其所投入的资金。

3.能源费用托管型

节能服务商按合同规定的标准,为客户管理和改造能源系统,承包能源费用。双方在合同中规定能源服务质量标准及其确认方法,不达标时,节能服务商按合同给予补偿,节能服务商的收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用能方的经济效益来自较以前能源费用(承包额)的减少。

二、会计处理难点与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上的难点

2007年开始执行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但其中没有1项准则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业务模式制定相应的处理规范。自从近年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蓬勃发展起来后,节能服务公司的会计处理开始出现混乱,缺乏横向可比性。

一些公司认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类似于租赁,节能服务商相当于把设备租赁给用能单位,通过类似于收租金的方式获取节能服务收益,因而采用了租赁会计准则,但这种处理方法需通过折现法计算最低付款额并进行摊销,不仅计算复杂,也未考虑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分享金额不确定性特征。另一些公司认为根据节能服务商与用能方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一般要确保节能服务商未来分享的节能服务收益覆盖其投资并略有盈利,在技术可靠的情况下,一旦工程竣工,其应分享的收益就可基本落定,因此他们选择按照建造合同准则来进行会计确认,这种方法显然误将其投资于特定节能服务项目的投资成本理解为收益,既不准确也不合理。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本质及遵行的原则

1.业务的会计本质属性

采用租赁准则或者建造合同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的节能服务商,其实在更深层次上没有把握住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本质属性与原则。

首先,在投资设备的所有权关系上,节能服务商往往是节能设备的唯一投资人,也是技术提供方,可谓是出钱又出力。通常在双方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中约定的节能收益分享期内,设备由用能方占有和使用,但所有权归节能服务商,这就要求由节能服务商入账并计提折旧。

其次,在收入的确认方面,会计上要求节能服务商将所投入的设备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用能方;节能服务商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对该设备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应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节能服务商;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对照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就可以知道,节能服务商事实上在双方约定的每一分享收益结算期末以前,一直保留有对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及主要设备的继续控制与管理权;同时,合同能源管理合同中往往并没有对节能收益分享期内节能服务商的分享收益进行确定,需等到约定的结算周期末才能通过特定的计量与计算方法计算得出(影响因素包括设备系统节能效率、实际运行时间、用能量等),也就是说,在分享期末以前,节能收益的金额不能可靠的计量,相关成本也可能不被可靠的计量,可见采用建造合同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存在明显的瑕疵。

2.应遵循的原则

既然现行准则体系中未对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规范,就应该给予对该业务模式的会计本质判断,结合主要的会计原则分析拟定一个可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些会计原则应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配比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每一约定的收益分享结算期确定当期应当确认的收入或者营运成本,而不管本期是否实际收到应分享的收益金;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我们在判断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时,应根据业务的本质进行判断,而不是仅根据表象认定适用租赁会计准则或者建造合同会计准则;配比性原则即要求将每一分享收益结算期应确认的收入与其成本进行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就是要将节能改造过程中初始投入的设备与构造物形成的固定资产与竣工后营运过程中产生的损益区别开来,尽可能提供高度可靠与相关的信息。

三、会计处理过程应用案例

根据对合同能源管理交易结构、商业运营模式及其会计本质与应遵循的会计原则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在收益分享期结束前,节能服务商投资的所有成本应视作其固定资产,后续运营费用视作其损益,每一分享收益结算期末才能确认期营业收入,同时按照分享收益期为限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当期营业成本。收益分享期末,节能服务商将该相关固定资产进入清理,将残值计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例如,A节能服务公司为B用能单位进行工业三废燃烧炉改造(用于生产蒸汽)节能技改服务,技改设备投资3 000万元,人工及专家技术咨询费60万元,全部由A公司投资。根据合同约定,改造完成后实际产能为90吨/小时,每天保底运行10小时,B公司按照每吨蒸汽36元的价格向A公司购买蒸汽,远远低于该公司自行利用燃煤锅炉的蒸汽生产成本,A公司需派专人在B公司进行设备维护与监测,每月工资5 000元。该设备设计使用寿命8年,蒸汽使用费按月计量结算,双方合作时间为5年,期满后该设备免费由B公司所有,并由其自行进行生产维护。

(一)项目建设期的会计处理

由于在分享收益期结束前,A公司享有其投资的设备等所有权,因此应视作A公司自有固定资产管理,分别初始投资的设备款3 000万元与人工及专家咨询费60万元依次纳入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账户核算。

四、小结

采用上述会计处理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把握会计本质与核心基本原则,对新业务模式在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该会计处理方法的好处在于摒弃了运用租赁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也纠正了运用建造合同准则核算对节能服务公司实际节能收入的扭曲。

作为用能单位,该业务模式对其原有模式影响不大,只是原先购买煤炭等燃料动力的费用从燃料供应商那里转移到了节能服务公司,仅仅是付款对象的变化,且金额还有小幅度节约,有利于降低其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 吴迎恺.关于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的探讨[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4).

[2] 徐华新.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相关会计问题研究——基于企业节能效益分享型业务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2(24).

[3] 朱莲美,钟云龙.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2(2).

篇7

引言:所谓建造合同,根据建造合同准则规定是指为建造一项、数项在功能、技术、设计以及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不仅要大力改革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于此同时必须重视建造合同准则下的会计处理,对其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 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

所谓合同收入不仅仅是包含客户与建造承包商在双方签订合同中最初商订的合同总金额,也就是合同规定的原始收入,这只是构成了合同收入最基本内容,同时还包括奖励、索赔、合同变更等形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是在合同工程执行中由于奖励、索赔、合同变更等原因而形成的收入,不是在签订合同时合同双方在合同中商定的合同总金额。

所谓合同成本包括与执行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以及间接费用,成本出现的时间是合同签订之时,至合同完工止。合同成本中直接费包括工程耗用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以及其他直接费用,即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直接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合同成本。合同成本中间接费用应当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分摊计入合同成本,即企业下属的施工单位在管理和组织施工生产活动中发生的一些费用。

二、 影响建造合同会计处理的因素

(一)完工进度不准确

在使用完工百分比法之前,需要对完工百分比进行确定,其确定有多种方法,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通过成本、增加的价值、产出单位来衡量建造工程的完工进度。在会计实务中,使用各种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弊端,下面列举三种方法,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应当做出仔细的判断。

1、 完工百分比公式:完工百分比=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合同预计总工作量。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施工单位采用此方法,是较常用的一种产出衡量方法,例如土石方挖掘、道路工程等,适用于合同工作量容易确定的建造合同。此方法存在的弊端是:人为因素会影响该方法的准确性。例如统计部门计算的未完工程和已完工程划分不准确,即在计算已完工作量存在多计或是漏计现象。

2、 完工百分比公式:完工百分比=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此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相对较为简单便利,但是以成本投入量反映完工程度很可能出现偏差,投入与完工程度并不一定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例如: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变动而引起成本投入变化,但是其与完工程度关系不大;有时建造工程增加成本但是进度不增加。并且,合同总成本预计值的确定存在一定未来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在实务中,完工进度的确定,随意性较大,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预计合同总成本时,些企业可以利用其对完工进度进行估计,使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信度,调节企业盈亏预留了很大空间。

3、 专业人员测量已完成合同工作量。施工过程中无法使用完工工作量百分比法以及完工成本百分比对合同完工进度进行确定时,能由建造承包商自行随意测定,需要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现场科学测定。此种方法成本较大,并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不易操作,因此企业往往不采用此方法。

(二) 建造合同收入准确确定较难

第一,建筑工程与一般其他产品不同,其工程质量、施工工艺、结构等存在较大区别,即使是同类工程,由于在不同区域施工,受环境和政策的影响造价也会相差很大,这就给工程结算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性;第二,建造工程决算审核有其特殊性,其审计结果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同一个工程的一审和二审的结果差别可能很大,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个工程进行审计,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出现差别很大情况;第三,业主可能不认可企业财务人员认为可以结算的收入;第四,某些施工企业在工程结算过程中,把实际没有施工的程序进行签证、故意抬高材料价格、重复结算工程量等手段提高工程造价,虚报施工工艺等行为常有发生,如此一来,在工程竣工结束后,确认的收入可能就会出现很大的增加。收入确定的随意性为某些施工企业偷税漏税提供了机会,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因此对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应该更具有操作性,更明细化。

(三) 建造合同总成本估计较难

第一,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市场物价变动、费用消耗定额、会计核算资料、不可预见因素、项目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合同总成本预计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第二,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市场供求关系以及通货膨胀发生变化,生产要素价格也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从而致使很难准确估计以后各期将要发生的合同成本;第三,企业内部预算是计算合同成本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是否积累了成本预测方面的资料,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内部预算,是否有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定额制度等,都将影响预计合同成本的准确性。如果合同总成本的预计编制依据缺乏客观性、准确性和充分性,那么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效果将受到很大影响,并且随之影响到各会计年度合同费用和合同收入分配的准确性,从而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期收益的确认。

三、 提高建造合同会计处理准确性的对策

(一)准确确定合同完工程度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合理准确的反映当期经营成果,这就需要其在确定合同完工进度时,选择合适的完工百分比法。在用完工百分比法确定收入时,应提高合同收入确认的合理性和客观性,适当借助“工程量签证单”来合理确认收入,注意当期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工作量签证单”签证的收入与确认的收入是否一致,以消除主观因素对合同收入确认的不利影响,具体说来,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时,应以后者为准确认合同收入;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应以前者为准确认合同收入,这样做更体现谨慎性原则。当确定完工进度采用累计实际发生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比例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做好财产物资的各项清查盘点:首先,要确定本期负担的费用是否及时准确入账,查清各项借出款项是否及时报销,其次要准确计算已出库但尚未耗用的财产物资和已耗用的财产物资数量。

(二)合理预计合同收入

建筑施工企业在预计合同收入过程中需要注重事实与证据的结合,应根据建造合同的经济业务数量、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参照实际已收取的工程价款和已办理结算的工程价款、参照与同类客户平常结算单价等。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及时与客户签订补充合同、对索赔、变更事项及时办理签证,施工和结算部门应提供真实有效的索赔、变更等追加收入资料,合同管理部门应提供建造工程的实际中标价,据此统计合同总收入。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做好奖励、索赔、变更收入的确认,要以实际发生的建造支出为依据;保证合同初始收入的实现,做好合同风险评估。

(三)提高对合同成本的预测能力

第一,合同预计总成本的预测需要施工项目财务、计划、技术、物质等多部门共同协作。企业必须划清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及时反应实施建造合同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制定人工、材料、机械等各项企业内部定额;建立健全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和工程量统计工作;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清查、转移、领退、报废、制度;为了使成本核算具有可靠的基础,需要完善各种计量检测设施。第二,企业应制定目标成本,积累与成本预测有关的资料,有助于准确估计合同预计总成本。第三,企业在落实成本控制与预测过程中应当通过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实现,并且要求各有关部门熟悉现场实际情况,能科学预测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Commissioning system property management is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our future property field.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mmissioning system, through the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escrow fund, the paper seek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ax policy under the commissioning system and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to help enterprises' healthy development.

关键词:酬金制;现状;代管资金;矛盾;发展

Key words: commissioning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in trust fund; contradic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006-02

0引言

酬金制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已经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我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物业管理作为我国社会建设工程的配套系统已经得到了强化和推进,物业管理作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产业,将为我国扩大服务产业占GDP结构中的比重、拓展社会就业和实现加工制造向服务功能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畅通渠道。而促进酬金制物业管理行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我国的物业管理必须走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和正规化。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中脱胎出来的,因此会计核算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本文结合酬金制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特点,仅就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笔者试图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1分清酬金制下物管企业本身资金和代管资金的核算

酬金制是指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服务企业,在成本定价模式基础上,其余全部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者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方式,其服务支出的节余部分要转入下一年继续使用,并非是企业的实际利润。划分清酬金制下物管企业本身资金和代管资金的运作,就可以使物管企业自身的财务与代管财务清晰明了,有利于保障物业管理投资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的合法利益,而且便于有关部门监督检查。

1.1 物管企业自身“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会计核算酬金制下物管公司自身从事经营活动比较单一,会计核算也比较简单。当物管企业取得各项收入时,借记相关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并按物业收入的种类明细科目。

①酬金制下物业管理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是物管企业与业主之间签订服务合同中约定的酬金部分。当物管企业收到业主转来酬金时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同时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其分录为:借:银行存款(现金);贷:主营业务收入―酬金收入。同时,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一应交营业税。②酬金制下物业管理公司的“其他业务收入”,笔者认为应该是除酬金收入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办理各种“代收款项”的提成(分成)收入、代办手续费收入,大修收入等应按其业务的种类设置明细账,取得收入时:借:银行存款(现金);贷:其他业务收入―代办手续费收入、代收提成收入、大修收入。同时,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实际缴纳时: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贷:银行存款。

1.2 代管资金的会计核算物业管理企业代管资金主要包括“代收款项”、“代管基金”、“代管物业管理费”三类:①“代收款项”。笔者认为物管企业的“代收款项”划分两类更有利于会计核算:一类是由物管企业从业主和使用人那里收取,再如数缴付给有关公司的代收款项(扣除手续费后),如水费、电费、电视接收费、垃圾处理费、煤气费等,业主不需要交纳任何流转环节的税金。收取分录为:借:银行存款―代管存款(下同);贷:代收款项―水、电、气、暖等。如数缴付给有关公司时,根据相关单位开具的正式发票作相反的分录,即:借:代收款项―水、电、气、暖等;贷:银行存款―代管存款(下同);贷:其他业务收入―物管公司收入。其物管公司收取的手续费收入,已经前面在物管企业自身核算的“其他业务收入”中核算过,不再重复。另一类是利用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的商业用房或场地,从事经营活动取得的分成收入或提成收入,如开办健身房、代收租赁费、收取公共位子的停车费等收入,这类收入应该代扣代缴流转环节的税金。收到收入时,分录为:借:银行存款―代管存款;贷:代管基金-补充基金;贷:经营收入―XX小区业主委员会。同时,计提税金: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②“代管基金”。“代管基金”科目核算业主委托代管的房屋共用部位维修基金和公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物业管理公司为了清晰地核算代管的房屋共用部位维修基金和公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收支,单设了“代管基金”科目,该科目的设置,既符合国家规范,又符合物业公司实际。但“代管基金”只设了一级科目,所以应在“代管基金”账户下设“基金本金”、“补充基金”、“基金利息”二级明细账户。当企业收到代管基金时,借:银行存款―代管基金存款;贷:代管基金―基本基金。当企业收到银行计息通知,属于代管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时,借:银行存款―代管基金存款;贷:代管基金―基金利息。

以上两类属于物管企业的代管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作为物管企业长期负债管理并定期接受业主管理委员会的检查和监督。

1.3 代管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公司一般按年度收费,预先向房屋产权人或使用人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用,分期确认收入。在物业管理实践中,税务部门要求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必须由物业企业开具由地方税务局统一监制的服务业专用发票,为避免政策风险,许多采用酬金制收取服务费的物管企业不得不把代管的物业服务费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缴纳一道流转税。即:预收物业管理服务费时:借:银行存款(现金);贷:预收账款。向物业产权人或使用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并确认收入时,借:预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

但笔者认为,在酬金制下,从会计记账角度出发,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这里的收入是指企业从事物管和其他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各项营业收入,应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对于实行物业服务酬金制,真正意义上的物管企业经营收入主要是服务合同中约定的酬金部分,而就扣除酬金剩下服务费的性质而言,应该属于“代管”性质,收取时应开具“非应税收入专用票据”,并非物管企业的收入,应该计入“其他应付款”往来科目,不应计入物管企业的营业收入,也不应该征收流转税。这里较好地进行了税收筹划,就有效避免了给广大业主增加负担。其分录为:向业主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时:借:银行存款(现金);贷:其他应付款―XX小区物业管理费(扣除酬金)。

2正确核算成本费用项目

对于物管公司自身的管理人员的办公费用以及其自身固定资产的折旧、通讯费等相关费用,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比较简单。而按物业合同书约定的各项支出是代付,不属于会计意义上成本,这里主要对代管资金涉及的成本费用科目核算进行简要分析。

物业管理资金使用应体现为业主和使用人服务的原则、实行“专户储存、专项使用”的原则和“合理使用、支出公开”的原则。由于代管基金是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委托代管的专门用于房屋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的基金,因此动用支付代管基金必须经过代表物业业主、使用人利益的业主管理委员会的同意确认,并接受检查。

2.1 “代管基金”相应的成本支出核算①物管企业本身承接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大修、更新、改造工程的,物管公司则应作会计分录:实际发生工程支出时,借:物业工程;贷:银行存款(库存商品、原材料)。工程完工,经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验收时:借:代管基金;贷:物业工程―大修。②外单位承接大修、更新、改造工程的,工程经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同意付款时:借:代管基金;贷:银行存款。

2.2 代管物业管理费的日常支出核算实行物业管理服务费用酬金制的,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支出范围包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和物业管理企业的酬金。物业管理服务成本构成包括: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社保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等;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清洁卫生费用;绿化养护费用;秩序维护费用;物业管理处办公费用;物业管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保险费用及公众责任保险费用;经业主大会同意的其他费用等。物业管理公司从事物业管理活动,为业主委员会或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维修、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计入成本、费用。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直接人工费和直接材料费等时,借:其他应付款-XX小区物业管理费;贷:银行存款。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期末归集成本、费用,借记“其他应付款―XX小区物业管理费”科目,贷记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2.3 代收款项的成本核算物业管理公司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接受业主委员会委托对属于小区全体业主公有财产进行有偿经营。如进行车辆停放服务、出租广告牌服务。该经营项目由于主要使用了业主的公有产权,该类收入在扣除必要的成本后应当转作房屋维修基金。物业管理是有偿服务,诸如停车费的收取,物业管理公司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的,所以笔者认为必要的成本中应当包含物业公司根据收入比例提取的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为了核算停车费,可在“其他业务收入”账户下设立“停车费收入”二级账户,但在“经营成本”账户下也应该设“停车费支出”二级账户。只要按照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的原则进行可算,就能给业主们一个明白的交代。其他的有偿使用收取“其他业务收入”也应该按照配比原则进行核算。即:计提收费劳务费时:借:经营成本-停车费支出-收费劳务费;贷:其他业务收入―手续费收入;月末将停车费扣除税金及成本后的结余转入房屋维修基金,借:经营成本―停车费支出;贷:代管基金―补充基金;

3利润的构成及应缴所得税

物业管理公司应于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进行财务成果核算,将“公司自身资金”及“代管资金”运用的各项收入结转到本年利润,借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将各项支出结转到本年利润,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有关成本费用等科目。计算出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再计算应交纳的所得税。

3.1 物管公司自身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根据物管公司会计期间自身的会计成果,依据账面“利润总额”按25%的税率计征企业所得税,其分录: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

3.2 代管资金的企业所得税由于“代管基金”、“代管物业费”及“代管款项”都不需要缴纳流转环节的流转税,所以“代管基金”、“代管物业费”的余额都不形成企业的“利润总额”,也就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代管款项”是如数解缴有关公司,所以无需进行成本核算。但物管公司“代管款项”有为业主代收房租、代收停车费、场地租赁费等收入,所以应仅仅对其代收的房租、停车费、场地租赁费等进行相应的成果核算,如果有“利润总额”则按规定缴纳相关的“所得税”,若无“利润总额”则结转下年相应的科目,以后弥补。

4结语

酬金制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应该结合事前预算和事后监督才是一个完整的酬金制,在物业管理酬金制下必须建立的机制和制度:如“物业费管理预算制度”、“物业管理费收支情况报告制度” “物业管理审计制度”以及建立“多退少补制度”,这样能有效地实现资金透明和服务功能完善的更好结合,不仅能够将有限的资金实现物管企业服务的最大化,而且也能通过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实现业主利益最大化,将更加有利“物业管理”这个新兴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物业管理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特区财会,2003,7:48-49.

推荐期刊